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有哪些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有哪些
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有哪些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不可救药的故事:【成语】:不可救药【拼音】:bù kě jiù yào【解释】:药:治疗。
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
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骄奢淫逸,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
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劝谏,但厉王根本不听。
那些厉王宠信的奸臣们都嘲笑凡伯。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十分焦急,于是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人。
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话,忧患没到来时还可防止;假若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没法救了。
果然,不久以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周厉王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周厉王在那儿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不可救药: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诗经·大雅》:多将(火高)(火高),不可救药。
不知所云的故事:【成语】:不知所云【拼音】:bù zhī suǒ yún【解释】: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
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
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
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初中常见的成语的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初中常见的成语的典故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常见的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初中常见的成语的典故篇一: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初中常见的成语的典故篇二: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初中生必须掌握哪些成语典故
初中生必须掌握哪些成语典故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发愤忘食的故事:【成语】:发愤忘食【拼音】:fāfèn wàng shí【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来到楚国叶县。
县官沈诸梁间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
后来子路把沈诸梁的问题告诉给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发愤求学,连饭都忘记了吃),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会高兴得忘记忧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
这个成语形容勤奋好学,忘我工作。
分道扬镳的故事:【成语】:分道扬镳【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解释】:分路而行。
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元志是当时的洛阳令,他很有才识,看不起那些无能的官僚。
一天,他乘车在街上出巡。
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威势,都纷纷回避。
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
原来,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
按理,元志官小,要给李彪让路。
可元志偏不肯让,把路堵住。
事情闹到孝文面前。
李彪请皇帝评判。
孝文帝笑道:还是分道扬镳吧!镳:马嚼子。
扬镳:驱马前行。
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
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拼音】:fù cháo zhīxià ,yān y ǒu wán luǎn【解释】:覆:翻。
翻倒鸟窝,破碎鸟蛋。
比喻毁灭性的打击降临于众时,无一可以幸免。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初一历史成语故事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初中生必收藏,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初中生必收藏,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论语》,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一百多个常见成语典故,中华传统文化精髓!01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
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篇一:东施效颦(pín)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
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
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篇二: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初中常见的成语典故篇三:毛遂(suì)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
历史成语典故
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成语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通过这些典故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背景,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几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的成语典故。
一、「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傅玄传》中的典故。
傅玄是一位风雅辈出的文学家,有一次他在路上感到口渴,眼见路旁有一棵梅树,心想梅子多汁清凉,便无限向往,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棵梅花树,没有结梅果实。
后来,傅玄明白了这一点,领悟到了心境的重要性,于是用望梅止渴来比喻消除不必要的羡慕和欲望,从而培养出一种平和心态。
二、「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五·杞人忧蛇》,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杞人画了一幅精美的蛇的画,为了使蛇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他贪图其美,不顾实际情况在画蛇的蛇尾处又加上了一只脚。
后来这幅画展示给了真正懂得蛇形体的人看,他们认为画中的蛇因为多了一只脚而显得奇怪,完全不符合蛇的形态。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度,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三、「李代桃僵」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战国策·郑策一·昆阳胜金陵》。
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昆阳交战,晋国军队被困,齐军已经攻陷金陵城,进军晋国。
当时晋国大夫李克带兵回援,于是刘向就用李克代替金陵的刘卬,以昭示立场:愿以李代桃,实则立此人以为金陵夷命也。
这个成语的寓意是用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的位置,具有一种化解危机的智慧。
四、「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据说有一个农夫种了一株豆荚,他坐在树旁,等待兔子自投罗网,误以为兔子会从树下奔跑,最终却等到一只急着躲避猎人的兔子不慎蹿进了罗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盲目等待机会,而是要主动出击,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上面这几个历史成语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理,更可以从中学到做人处世的智慧和技巧。
高中常用成语及典故
高中常用成语及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提供了高中常用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1 千金买骨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
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
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2 口蜜腹剑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
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
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
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
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1、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他写成《后汉书》卷,《齐史》60卷。
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
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
初中语文常见成语典故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典故:完璧归赵。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典故:怒发冲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典故:刎颈之交。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门庭若市。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3、《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4、《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典故: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含义:天所宠爱的人典故:风流人物。
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典故:风骚。
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出处:《国风》《离骚》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5、《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成语: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6、《秋水》作者:庄子成语:望洋兴叹。
初中学生必知的成语典故(100篇)
成语典故2刘备被曹操战败丧失地盘,投靠刘表。
一天表请备喝酒聊天,备不胜酒力想起身如厕吐酒,起身时摸了下自己大腿,发现肉猛长起来,不禁落泪。
(髀肉复生,惊肉生髀,髀里肉生)4郑国人被装珍珠的漂亮盒子迷住了,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下,却将珍珠还给了楚人。
(买椟还珠)6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但不去求官做,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篓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十分乐观。
(箪食瓢饮)7从前有个商人过河去卖货,中途河中遇险获救,答应给一百两白银,反悔了只给了十两。
第二次遇险,给三百两都没人救了,结果淹死了。
(贾人渡河)8范仲淹出身贫寒,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他把粥分成若干块,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
(划粥割齑,断齑割粥,断齑画粥)9安史之乱时,张巡、张远镇守睢阳,被叛军围困,饥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张巡下令用网捕麻雀,掘洞捉老鼠,一切能填进肚子的东西都充饥用。
(罗雀掘鼠)10晋朝时,刘隗奸邪作恶,危害国家,但想把他铲除很难。
就如同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烧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
(城狐社鼠)11北齐时,邺城有个人,熟读四书五经。
一天他去集市上买驴,要写个交易凭证,结果写了密密麻麻三页的字,竟然连一个驴字都没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12梁鸿读书时人很贫穷,但他性情孤傲,不趋炎附势,一日三餐也和其他人分开做。
一天同窗请他用自己的热炊具煮饭,梁鸿不领情,在自己的冷灶上升起火来煮饭。
(不因人热)13姜太公前妻马氏欲与其复婚,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覆水难收)14周公待人接物,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
(握发吐哺三吐三握)15秦将邯郸围困,魏惧秦不敢出兵救赵。
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
中学生成语故事大全
中学生成语故事大全中学生成语故事大全中国成语中有许多典故,通过故事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更容易学会成语。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斗太子意思是: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
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指懦弱无能的人。
阿匼取容意思是: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
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
扼臂啮指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
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意思是:扼:用力掐;啮:咬。
掐胳膊,咬手指。
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二竖为灾意思是:竖:小子;二竖:指病魔。
比喻疾病缠身。
二桃三士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意思是:士:武士。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
比喻借刀杀人。
二五耦晋献公时期,晋国内部矛盾很尖锐,斗争很激烈。
晋献公的妾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替自己的儿子夺取君位。
当时人称之为“二五耦”意思是: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
比喻狼狈为奸。
二者必居其一意思是:居:占。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东家之丘意思是: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
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
[[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彘肩斗酒意思是: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汉朝成语典故大全
汉朝成语典故大全以下是一些汉朝成语故事和典故:- "安居乐业":来源于汉朝时期,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裕,能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 "百无聊赖":出自汉朝杨雄《法言·君子》:"百无聊赖,无所用心。
"形容极度无趣,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 "百折不挠":源自汉朝名将韩信"百战百败,百败不死"的故事,意为遭受无数次挫折也不屈服。
- "背水一战":来源于汉朝将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形容被逼入绝境后的奋力一搏。
- "捕风捉影":出自汉朝班固《汉书·郊祀志下》,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根据。
- "不寒而栗":出自汉朝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形容非常恐惧。
- "不合时宜":出自汉朝班固《汉书·杜延年传》,指言行与时代背景不符。
- "不可多得":出自汉朝班固《汉书·食货志下》,形容非常稀少、珍贵。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出自汉朝班固《汉书·王莽传下》,比喻不付出努力就不能获得成功。
- "巢毁卵破":出自汉朝班固《汉书·贾山传》。
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也无法幸免。
- "车水马龙":出自汉朝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形容街道上行人车辆来来往往,繁华热闹的景象。
- "乘人之危":出自汉朝班固《汉书·王莽传下》,指趁人处于困境时加以要挟或者侵害。
-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大材小用":出自《后汉书·吕布传》,指大器物用于小场合,形容才能高的人被置于低微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
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破釜沉舟
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9、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10、一鸣惊人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
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听到和使用到各种成语。
成语是由若干个具有表达特定意思的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
而这些搭配和其中的每个汉字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初中的阶段,初步掌握一些重要的成语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必学的成语故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一次,晋国大夫国生在夜晚经过路旁的池塘,看见池塘中有一条蛇在游动,忽然他看到水面上映照出来的蛇头投在墙上,误以为蛇头在墙上,以为有毒蛇隐藏在那里,便用弓箭射击,结果什么都没有打中。
后来发现蛇头是水中倒映而成。
由此产生“杯弓蛇影”的成语,比喻人在恐惧、孤独、危急时常常容易出现错误的想象。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的中国传说。
传说中有一个人唐僧,他很会画蛇。
一次,有人请他制作一幅蛇画,唐僧画了一条非常好的蛇,但是那个人还是想让他再加上一只蛇,唐僧很不情愿,但还是画了一只加在前面那条蛇旁边。
结果,那个人看到画后很不满意,唐僧这才意识到自己画错了,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做一些多余、无用的事情。
3.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述一名小偷想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捂着耳朵,假装听不见,来接近铃铛。
但是,因为他的眼只盯着铃铛,没有留意到守卫者,后来被发现并抓住。
从此,“掩耳盗铃”就成了形容那些愚蠢的人,盲目做事,无视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的行为。
4. 守株待兔《庄子》故事中有两个农夫,一个人可以每天收割一百棵萝卜,但另外一个人只能每天收割一两个萝卜。
第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太笨了,于是就决定要教他如何收割更多的萝卜。
他先装作很愚蠢,把一根木棍伪装成一根昂贵的青铜箭,教那个人在森林周围等候并守护着箭。
他教训那个人说如果他碰到野兔或其他猎物,他们应该捕捉它们作为奖励,而如果他们捕捉到的是箭,说明他是幸运的,应该祈祷收成好。
古代故事的成语
古代故事的成语篇一:古代故事的成语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成语通常由一系列事件、人物、情节等组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个成语形容决心赴死,义无反顾的决心。
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谓人处危境,若能镇定自若,暂获过失,终久会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比喻祸福相依,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使其使者蔺相如赐璧,相如奉璧奏赵王,赵王送璧入秦。
秦昭王得璧,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之。
相如谓秦王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这个成语形容物归原主,完好无损。
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之子赵括,为赵将,数败于秦,秦军邀之,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军详败而走,赵括乘胜追之,又败。
赵奢谓括曰:‘今卒少惰,秦兵又诈败,亟追之,必擒汝。
’”这个成语形容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古代故事成语,这些成语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拓展:除了上述的成语,古代故事还有许多其他成语,例如:卧薪尝胆、画龙点睛、滥竽充数、指鹿为马等等。
这些成语也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究。
篇二:古代故事的成语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来实现口头传承,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有些是讲述智慧和机智的,有些则是关于战争和政治的。
以下是一些古代故事的成语以及它们的典故和拓展:1.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宝玉——璧,秦国表示愿意用 10 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璧,后来璧被送回赵国,秦国也兑现了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有哪些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学生必背的古代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不可救药的故事:
【成语】:不可救药
【拼音】:bù kějiù yào
【解释】:药:治疗。
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
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骄奢淫逸,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
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冒死劝谏,但厉王根本不听。
那些厉王宠信的奸臣们都嘲笑凡伯。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十分焦急,于是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人。
大意如下: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话,忧患没到来时还可防止;假若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燃旺了的火焰,就没法救了。
果然,不久以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周厉王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周厉王在那儿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不可救药: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诗经;大雅》:多将(火
高)(火高),不可救药。
不知所云的故事:
【成语】:不知所云
【拼音】:bù zhīsuǒyún
【解释】: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
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
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
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
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车载斗量的故事:
【成语】:车载斗量
【拼音】:chēzài dǒu liáng
【解释】: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
奇。
【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
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
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
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
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
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人占到便宜。
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