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和思考
试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和思考自2010年6月以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亦称“卓越计划”)工作启动至今,将近4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在“卓越计划”培养出了一大批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的社会背景下,对“卓越计划”的实践之路以及“卓越计划”带给人们的思考进行了简要论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思考“卓越计划”将学校、社会、学生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学校和企业在共同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培养计划,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卓越计划”显示出了其强有力的有生力量。
一、“卓越计划”实施现状中国在最近几十年间发展迅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正处在迈入发达经济实体阶段。
从中国的城市修建这一点上就可看出,社会对“工科人才”的大量需求。
“卓越计划”的实施,加紧了教学模式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出了一批更加和社会接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拥有着自身的特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卓越计划”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着较多诟病。
以下就“卓越计划”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之路中出现的诟病作简要阐述。
(一)“卓越计划”的特点1.多样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经济在走多元化,行业在走多元化,企业在走多远化,高校在走多元化,人才也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卓越计划”主要是培养面向“工业界”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工业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条生产线,而是各种各样。
2.超前性国家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不同,需求人才也会有所区别。
“卓越计划”不光是要培养专业人才,更应该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及时更新信息,为社会储备日后需要人才,使国家不会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滞缓国家发展脚步。
3.创新性“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学生自主三者相互配合。
创新意识不光体现在学生的创造力上,也应发挥于学校和企业之中。
诚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1月9日被公布于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公开课”上的工会十六大的经济形势报告,被媒体冠以“权威、轻松、活泼”的形容词。
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探索
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促进我 国由工程教育大 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本硕博三段衔接模式, 本 科阶段工程师 的培养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 口和 突破 口, 对促进工程教 育回归工程, 提高学生的工程能 力和创新 能力具有十分关键 的作用 。因此, 以我国当前 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基础, 借鉴 国外著名高校工程师的 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具
模式, 即有2 学期的企业实习期, 个 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
学质量 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采用学校与企 业紧密结合 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 由校企共 同 承担, 学校负责理论教学, 企业负责实践教学, 并为毕业
1 我国现阶段 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目前, 国工 程 教育仍 存 在不 少 问题, 我 主要 体现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2 欧美工程 师的培养模式
21 .德国的工程教育模式
德 国大学 的学生入学前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实践经
验, 接受过职业培训, 其教育 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 的方
法, 擅长动手解决实际 问题 的工程技术专 门人才 。为完
成这一 目标, 国大学的学制一般 为4 , 德 年 采用 “ + ” 3 1
收稿 日期 :2 1-22 稿件编号 :10 0 4 0 1 .5 0 12 7
生提供工作岗位;在师资队伍上, 德国大学的课程实行
教授负责制, 教授除 了具有博士学位 外, 还应有至少5 年 的企业职业实践经验 :在实践教学上, 国大学实践教 德 学 的过程与管理均 以企业为主导, 企业主导大学的整个 实践教学过程 。 2 . 2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
计 划 ” 旨在加 速 培 养 造 就 一大 批 创 新 能 力 强 、适 应 经
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水工专业为例
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河北工程大学水工专业为例司春燕;王刚【摘要】Si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implements the“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Project”, the university takes a main road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es social and industrial need as orientation, takes the so-long reform attempt as a basis, takes the concrete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carrier, takes the order-orient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s a pioneer, to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us the university can innovate several new paths to cultivate engineer-featured quality applicable talents.%河北工程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多年的改革尝试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开创出多条工程特色明显、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特色【作者】司春燕;王刚【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河北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河北邯郸 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处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专业基础课程的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工程专业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应该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如工程实验、实习等,以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素质的提升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为此,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
四、外语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
在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供专门的英语课程和培训,增加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项目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实践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与实际工程实践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为此,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走廊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可以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应该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外语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培养出具备卓越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为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思路、创新(林健)
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2、工程教育的未来需要
• 工程院《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研究综合报告》
尤其需要:
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7万人
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
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1、工程教育的现状
• 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工程教育层次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培养类型多样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2、工程教育的未来需要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促 进 科 技 进 步
提 高 人 才 素 质
二、工程教育的国家责任
2、国家战略之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国家责任
3、国家战略之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增 强 我 国 的 综 合 国 力
提 升 国 家 核 心 竞 争 力
3、总体思路 • 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 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 式。 • 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工程实 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 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着 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 程创新能力。
谢谢大家!
1、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2、企业学习目的:
3、参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4、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
十一、“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
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几点思考——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估, 为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 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名班导师 , 同时 每一个 学 生在 四年 的学 习生活 中配 备全 程 导师 ,为 学 生提供无间断的指导和帮助。 2 . 改 进教 学 方 法 , 完 善课 程 体 系 。① 引 导 学 生 自主 学 习, 拓 宽 知识 面 。授课 教 师在 圆满 完成 课 程 内容 的同 时 , 穿 插灌输工程实例、行业及企业标准等与实际生产环节紧密 相 关 的 内容 , 采 用诱 导 式 、 互 动式 教 学 , 使 学 生 对生 产 实 际 过 程 产 生浓 厚 的兴 趣 , 激 发 学生 潜 能 , 开拓 学 生思 路 , 为 进 入实践环节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增加实践环节学分 ,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依据现行文件的要求 ,将实践环节的 学分提高到最高标准。开展各类基础训练 ; 认识实习 、 金工 实习、 技能实 习等各类实 习; 开设第二课堂等 。实行 “ 3 + 1 ” 培养模式 ,进行毕业论文和参加毕业 实习的时间设置为1 年 ,进一步强化实践 ,使学生具备系统 的工程学 习经历 。 ③ 开设 人 文通 识课 程 , 增 加工 程 职业道 德 。开 设企 业管 理 、
、
轻工专业 , 是通过 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 , 也是第二批参 加“ 卓越工程师计划” 的专业 , 现已建设成为“ 面向现代食品
产业 , 开展 特 色 工 程教 育 ” 的 国家 级特 色专 业 , 天津 市 品 牌 专业。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要培养高素质具 有工程能力 的人才 , 需要从教学管理体系、 课程体 系、 工程 实践平台、 拥 有 高 素质 的 工程 实 践 教 师等 方 面 “ 齐下手 、 共 提高” 来实现。 1 . 建立教学管理机制 ,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树形管 理体系 , 由学 院党委书记 、 院长全面协调学生相关工作 , 教 学 院 长主 管培 养工 作 , 党 委副 书记 主管 学 生工 作 , 同时教 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在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面向行业,针对产业,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
同时,对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引入导向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项计划的主旨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项目组近年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我们在开展学校重点教改项目“无机功能材料方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校高教研究课题“以技术合作为纽带,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上海市、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和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材料化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而开设的教学环节。
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补充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
以往的实践教学多数情况下都遵循“教师布置——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的教学规则。
虽然实验本身具有很好的设计性和创新性,但是实验思想是教师提出的,学生仅是教师思想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缺乏创造性。
新工科引领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药科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3期89㊀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中国药科大学 双一流 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 G Z D 20190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胡巍(1981-),男,博士研究生,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㊁社会与管理药学方向研究.新工科引领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药科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胡㊀巍(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98)摘㊀要: 健康中国战略 对高等药学教育尤其是工程类人才培养影响深远.为有效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明晰产业实际需求㊁开展教学现状分析㊁积极探索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为例,聚焦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工计划)教育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㊁总结,结合现状思索,为其他院校的同类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关键词: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33.041㊀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先后印发«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这些都必造就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后续发展的重大机遇.而要发展壮大新经济㊁新产业,人才是首要资源.鉴于此,国务院等部门近期连续下发深化产教融合的有关文件;教育部㊁工业和信息化部㊁中国工程院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而医药卫生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出台一致性评价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㊁ 4+7 带量集中采购等新政策和法规,持续规范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已着力推动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力求促进教育链㊁人才链同产业链㊁创新链有机衔接,力争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高阶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由此观之,对于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而言,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调整与应变,更重要的是对相关理念和模式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 六卓越㊁一拔尖 等计划提出以后,更是为制药领域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为药学类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以上情形与需求,以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将其在产学合作和教学管理运行中的实践进行总结㊁研究和探讨解决现阶段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达成有效适应和持续完善的可行路径.1㊀当前典型问题归纳通过对22所国内药学类院校的卓工计划 现状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较突出的共性问题.1.1㊀传统教学组织缺乏对于新工科建设的认知,不利于高阶性工程意识塑造新工科,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针对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㊁虚拟现实㊁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新兴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对专业边界进行重新审视,从专业结构㊁课程㊁知识体系㊁教学手法等方面开始适应性或者前瞻性构建.就教育职能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未来㊁面向新兴产业㊁面向新经济形态,培养能够适应㊁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㊁实践能力强㊁创新能力强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㊁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而现实中,各高校对于新工科的认知往往处于基础层面,多在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偏工程类㊁智能制造案例等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有:(1) 校内课堂学习+校外岗位实践 教学模式相对固化,大多以高年级实习完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形成有效的高阶性工程教学体系;(2)校内教学仍以基础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引领,教学内容不能与产业发展相对应,部分知识点甚至与实际脱节;(3)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教学人员遴选,使得课程组织随意性较大,难以完成卓越特性的培养目标;(4)培养路径缺乏国际视野和高端发展的通道,导致该项目培养的竞争力并不明显.1.2㊀单一教学主体定位未实质响应新工科建设要求,导致校外教学资源激发不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六卓越一拔尖启动大会 上曾提出:围绕办好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探索办学主体㊁办学类型㊁办学层级㊁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多元灵活的高等教肓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㊁高等教育结构从 金字塔 向 五指山 的转变,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多样化人才.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3期90㊀㊀从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类型及成效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进程显得较为缓慢,困难较多.长期属于 瓶颈 问题.归结其成因,不妨从建构办学主体角度进行剖析.纵观基于提升药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创新,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教学活动始终是以高校教师为执行主体来进行构建,教学课件等资料也仍是依照高校传统范式组织编撰,而作为另一合作端,产业方既感到教学过程中涉及自身权益的表达受限,还需协调处理育人活动与经营秩序之间的冲突或干扰,这些因素使得合作单位难言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主体之一,随之出现参与意愿逐步减弱,优质的产业师资力量难以调动和融入的现象,从而影响协同育人计划的合理规划和教育管理效能的发挥.1.3㊀现行教学质量评价对新工科培养赋能失效,影响产学协同育人成效与信度在新工科概念主导下的培养环节中,由于校外授课和实践内容的引入,开始产生非传统教学人员承担对应教学任务,其教学手法和评价要素都与以往高校构建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不能完全匹配.另外,出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接纳能力因素的考虑,不少高校的 卓工计划 实践部分是由多家单位分散承担,然而教学人员个体间的授课手法优劣和知识点把握不尽相同,各基地间资源配备无法保持一致,对培养对象而言,同一门课程的指导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公平性㊁一致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继续沿用固有的指标和手段对校外教学部分开展教学评价,期望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闭环,就会导致数据失真㊁偏离甚至无效.2㊀教学改革思路2.1㊀建立多主体联合机制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对应机制.对于卓越制药工程师人才培养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化科教结合,促进产教协同,就是要突破传统,尝试创立多主体型态的联合培养机制.寻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明确各主体在不同环节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通过具有可行性的㊁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推进产教紧密衔接,发挥各自优势,协作互补,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在合作中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内生性改革.2.2㊀构筑进阶性实践平台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保证在工程类培养中,学生更需要经历 感性认识-理性学习-自我思索-实践反思-再次认知 的成长过程.为了满足培养需求和卓越属性要求,教学组织不仅需要加强校内外资源建设,更应当对照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资源划分和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就是遵从教育递进规律,明晰学生岗位意向,设定参与标准,采取主动姿态,积极开发各类科研院所㊁优质生产企业㊁海外高校等多类型的实践教育合作基地,在重视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时,聚焦 城市群㊁经济带㊁产业链 等政策导向,分层次㊁分阶段构筑关联互通的实践教育平台.2.3㊀共建共享型线上课程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特征推进产教深融,加快发展 新工科 ,实现协同育人资源互动共享,最直接和常见的途径就是共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在 卓工计划 开展实践训练或实习等过程中,为实现校内应用型理科优势转化为工程技术优势,校方教学力量除参与教学管理之外,可以依托学科现有条件和项目平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透过不同教学视角,融合企业方差异化内容,寻求调整专业教材㊁授课手法甚至教学场地,从而强化教学团队㊁优化教学内容乃至课程架构等;再辅以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简化教学组织,运用线上形式来解决 异地多师授课 的教学效果一致性问题,实施类比性评价,从而实现专业化办学㊁治学的合理化路径,并将对类似模式有启示意义.3㊀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 卓工计划 的建设要求和对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从该项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就依托药物制剂㊁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三个专业方向来践行和探索药学工程类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举措,力求塑造学生 面向产业㊁面向未来㊁面向大健康链条 的职业视野和培养工程类药学生的实践能力㊁综合素养.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阶段性总结.3.1㊀构建多主体㊁全过程㊁深融合 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中国药科大学 卓工计划 依托全行业资源,精选合作企业和机构承担药实践教学任务,先后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㊁石药集团㊁复星医药㊁丽珠制药等11家国内知名创新型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共建关系.通过成立专门的联合教学工作委员会,确立合作育人共享主体地位,各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各自优势,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将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专项教育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校方开放校内实训平台成为协作单位的 员工培训基地 ,通过协同育人项目为政府㊁行业㊁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保障校外基地实践教育共建型态,实现 产学研政用 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高校㊁政府和行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建立 学校-政府-行业 相互影响㊁相互依赖的 三螺旋模型 新型交叉互补关系,初步构建出符合多主体利益诉求的人才培养运作机制,探索了高等药学教育中制药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3期91㊀3.2㊀搭建多层次㊁宽通道㊁高阶性 的人才培养平台依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方针㊁社会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中国药科大学不断先试先行㊁创新㊁实践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3.5年校内培养+1年工程实践+2.5年企业联合培养 的 本科+研究生 形式开展 卓工计划 ,强调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与产业实际相融合, 真刀实枪 地做产业项目,实践课程分为见习㊁实践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总时长将近一个学年,实现学生在 做中学㊁做中创 的路径设定目标.其中,在第六学期内开设时长为三个月的实践训练课程,通过 生产-科研-质检 岗位轮转将学生置身于生产研发第一线.为保障优质生源和后续培养路径的宽口径,学校对 卓工计划 给予大力支持.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占比50%的学生获得了免试推荐攻读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 的资格,与科研院所㊁优质企业一起配备校企双导师,以合作科研攻关课题挂钩学生的研究生课题,持续开展协同育人.通过构建 低年级行业认知-高年级企业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 的药学人才培养路径,校方基本实现高层次药学人才从学校到行业的 无缝对接 ,实现 创新药物研究型㊁制药工业技术应用型㊁药学服务型人才分类培养㊁医药教学体系不分化㊁理论与实践模式并重㊁学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 的卓越制药工程师育人层级.3.3㊀实施评聘编组㊁项目牵引 的共建举措学校将对应专业的青年教师派至合作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实践指导流程,参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并与校外基地沟通,对照教学知识点协调开设案例式辅助讲座,一方面用生产实践案例让学生的视野更加贴近实际,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比较和人员对接,甄选出校外合格师资力量,校方予以聘用并组建课程组,统筹实施该门课程的组织㊁教学㊁调整等事项;再者,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课题形式落实 项目合作 导向,使双导师指导关系更加稳固,优势更加明显,学校导师发挥学术把关的优势,企业导师发挥行业资源的优势.截至2019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已聘请或参与教学过程的企业师资达87人;开设通识类课程18门㊁专业课程55门㊁实践类课程3门.校企双方依托线上资源平台共同开发«药物制剂工程学»«制剂工艺与设计»«制药工程技术概论»«药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生物制药设备»«GM P 标准»6门在线课程.3.4㊀开发在线教育㊁同质增效 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共建课程授课的 异地同质化 和 合并评价 ,学校将6门校企合作开发工程类课程的 专业理论 部分做成在线课程,采取 专业理论知识 在线学习+ 项目学习 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翻转教学模式 三合一,达到共建课程的基本学术标准相同,企业项目制学习案例个性化,不同基地学生共享交流的 1+1>2的学习效果,返校后统一考核并开展课程教学评价,形成 学生+教师+工程师 的教学共同体.同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 卓越制药工程师导向课程的建设工作,从内源端推动了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对于校际间和社会面向的开放与共享,搭建了一批以之为典型代表的资源平台,为广大专业教师尝试多模式的资源结合㊁应用,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地形成学习者人人皆学㊁处处能学㊁时时可学的新环境.4㊀结语及思考新工科理念是我国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阶段变革,对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保证与新时期产业提质升级的对接㊁支撑㊁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需求.本文简要探讨了现阶段卓越制药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的实践思索.这一系列的药学专门人才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尝试,需要合作主体充分领会指导思想,在培养重点环节的高度配合.然而,因实践进展等情况,某些具体环节本文尚未深入,比如,设定合作主体的参与标准㊁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专项路径等.此外,考虑各家及其他行业卓越人才的培养都有各自特性,在开展同类比较与借鉴时,均需要在各个环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和调整.参考文献[1]人民日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E B /O L ].h t t p ://o p i n i o n .p e o p l e .c o m.c n /n 1/2018/0112/c 1003-29760063.h t m 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E B /O L ].h t Gt p ://w w w .g o v .c n /z h e n g c e /2016-10/25/c o n t e n t _5124174.h t m.[3]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 B /O L ].h t t p ://w w w .go v .c n /x i n w e n /2019-07/15/c o n t e n t _5409565.h t m.[4]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 B /O L ].h t t p://w w w.m o e .go v .c n /s r c s i t e /A 08/m o e _742/s 3860/201810/t 20181017_351890.h t m l .[5]王欣然.姚文兵. 健康中国 战略背景下的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与思考[J ].医学教育管理,2016,2(06):729G733.[6]吴爱华,杨秋波,郝杰,等.以 新工科 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G7.[7]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 ].成才之路,2016,(32):3G4.[8]高新柱,冯锋.以需求为导向的卓越制药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 ].药学教育,2015,31(04):9G12.[9]邓小玲.张英琦.王书卿,等.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16,19(1):171G173.[10]崔怀峰.依托N V H 联合实验室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6):28G30.[11]宋强,胡亚茹,杨源,等.面向新工科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 ].高教学刊,2019,(4):144G146.[12]张庆力,刘贵杰.浅谈终身学习与卓越工程师成长之路[J ].教育进展,2018,8(1):52G57.。
卓越工程师培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2009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希望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变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在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1)目前工科院校的教师很多人缺乏工程背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在校园里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没有在企业实习或工作过,本身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在课堂上较少有工程案列教育,这是造成我国工程师培养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2)工程教育培养缺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工程教育培养过程中工程缺失,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是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欧美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过程,一般都与企业和相关产业联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都非常重视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把人才培养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经济、管理、交际、决策、协调等综合能力。
(3)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目前缺少国家或者行业的培养标准,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国家层面的、引导性的通用标准,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机械行业标准,结合本校情况制订机械专业培养标准,标准本身也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和对策(1)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削减部分课程学时,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教学与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强调案例教学,1/3的课程结合工程实际在企业进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企业现场进行。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工程 人 才是发 展 经济 和促 进产 业技 术进 步 的
一
关键 保 障 。美 国国家 工程 院 院 长 理查 德 ( Ri c h a r d M) 指出, 拥有 最好 工 程人 才 的 国家 占据 着经 济 竞 争 和产业 优 势 的核心 地位 [ 1 ] 。为 了国家 走新 型 工 业化 发展 道路 ,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和人 才 强 国战 略 , 促进 我 国 由工 程 教 育 大 国迈 向工 程 教 育强 国 , 贯 彻落 实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打 造 教 研 水 平 突 出的 师 资 队 伍 ; 优 化教 学 环 境 , 深化理 论 、 实践教 学改革 ; 加 强实 习实践基地 建设 ; 组 织 多 形 式
的 课 外科 技 活动 等 原 则 , 同 时就 科 技 进 步 及 行 业 发 展 形 势 下 培 养 “ 卓越工程师” 进行探 索。 关 键 词 :卓 越 工程 师 ; 地 方 高校 ; 人 才培养 ; 探 索 与 实 践
( 2 0 1 0 -2 0 2 0年 ) 》 和《 国家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
“ 卓越 工 程 师 ” 应 具 备 的 核 心 素 质
“ 卓 越计 划” 要 求 高校 以通用 标准 和行 业 标准 培养 工程人 才 , 加 强 行业 企 业 参 与 学 生 培 养 的过
程, 在 人才 培养 中强 化 学生 工 程 能 力 和 创新 能力 的培养 。但是 , 不 同 的行业 企业 有不 同的 标 准 , 各 行 业企 业也 分 别有 自己 的行 业 企业 特 色 , 它们 对
林产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西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为例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4—9944(2018
“卓 越 工程 师 教 育 培 养 计 划 ”是 贯 彻 落 实 《国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和 《国家 中 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重 大 教 育 改 革 项 目 ,是 高 校 培 养 创 新 型 、应 用 型 复合 人 才 的一 项 重要 “质 量 工 程 ”,是 中国 大 学 新 的 使 命 和课 题 。林 产 化 学 加 工 (简 称 林 产 化 工 )主 要 是 以 森 林 资 源 为 原 料 ,通 过 化 学 及 生 物 化 学 手 段 对 其 进 行 加 工 ,获 取 各 种 与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的 化 学 品 的基 础 理 论 和 应 用 研 究 的 学科 ,包 括 以木 材 制 浆 、木 材 水 解 和 木 材 热 解 为 主 的木 质 资 源 化 学 与 利 用 和 以分 泌 物 化 学 、提 取 物 化 学 、林 产 精 油 等 为 主 的 非 木 质 资 源 化 学 与 利 用 过 程 两 大 领 域 ,是 农 林 产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_1 ]。我 国 的 林 产 化 工 学 科 由林 学 和林 业 科 学 家 、教 育 家 梁 希 先 生 创 建 于 1929年 ,并 于 1956年 在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正 式 设 置 林 产 化 工 专 业 。 目前 ,在 南 京林 业 大 学 、北 京林 业 大 学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东北 林 业 大 学 和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等 2O余 所 高 校 开 设 林 产 化 工 专 业 ,形 成 了 生 物 质 能 源 和 生 物 材 料 、生 物 质 基 化 学 品 和 林 源 活 性 成 分 的 开 发 利 用 等 为 代 表 的学 科 方 向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林 产 化 工 学 科 始 建 于 2001年 ,2007年 批 准 建 立 林 产 化 学 加 工 工 程 专 业 硕 士 点 ,2014年 西 南林 业 大 学 校 的 “林 产 化 学 加 工 工 程 ”获 得 博 士 点 授 予 权 ,与 “森 林 工 程 ”、“木 材 科 学 与 技 术 ”一 同为 该 校 的“林 业 工 程 ”学科 。林 产 化 工专 业 于 2012年 分 设 生 物 质 化 学 工程 和 精 细 化 工 两 个 专 业 模 块 ,涵 盖 了 生 物 质 材 料 与能 源 、生 物 质 化 学 品 、生 物 基 新 材 料 合 成 和 林 源 活 性 物 4个 研 究 方 向 。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和思考
卓越工程师培养 ,需要借鉴发达 国家工程师培养 经验 。发达 国家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学生方面 取得很好 的经验 ,比如:德国高等 工程教育 ,法 国巴
黎高科集 团工程师精英教育 ,加拿 大滑铁 卢大学工程
教育 等 。
收 稿 日期 :2 1.62 0 10 .2
2 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22企 业培 养 .
容 ,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 内容,体现基本理论知识
与 工 程 实 例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 。加 强课 程 内容 更 新 ,将
理论教学与分析 、解决生产工程 问题 相联系,重视 多 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 。 21 .. 2以学生为主 ,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传
案例教学综合 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使学生 得到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教育 。 基于问题 的探究 式学 习。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 为主探索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提 出问题 ,介 绍 问题背景 ,鼓励学生探索解 决问题 的方法和途径 。 锻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并寻找解决 办法 的能力 ,使学
卓越 工程师培养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 通过学校培养标准细化为素质、知识、能力大纲 ,通 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
41
作 者简 介 :张 东 民 ,博 士 ,教 授 。 胡大超 ,教 授 。陈 舜
青 ,博士 ,教授 ,所长 。吴雁 ,博 士,副教授 ,副 院长 。
创新能力。
意识 ,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高校 必须
与 企 业 合 作制 订 和 实施 “ 越 计 划 ” ,需 要 寻 找校 企 卓
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 ,提 高 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 发学生学 习兴趣 。教学方法探 索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21 0 2年 9 月
高 教
与 经 济
Vo . 5 No 3 12 . S pt e .201 2
HI GHER ED UCA I & EC T ON ONOMY
“ 越 工 程 师 ” 划下 人 才 培 养 的现状 与对 策 研 究 卓 计
— —
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 院为例
6 9 7.
6 0 6.
”
从 表 1 以看 出 , 可 超过 半数 的卓 越 班学 生对 大多 数 题 目中列 出 的工 程知 识 和 技 能 的重 要性 具 有 明
确 的认 识 , 但也 有 很多 人对 “ 了解 工 程对 全球 及社 会 的影 响 ” 工程 伦 理和价 值观 ” 识不 足 。这 些 数 和“ 认 据表明, 自进入 卓 越班学 习 以来 , 生对 本专 业对 知识 基 础 和技 能 的要 求 的认 识 是 清 晰 和 明确 的 , 越 学 卓 班 教师 对 于设计 、 实验 能力 和创 造性 地解 决 问题 能力 的强 调也 得 到足够 的重 视 。同时 , 学生 在一定 程度
授, 博士 , 从事机械强度及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研究 ; 潘柏松( 9 8) 男, 16 一 , 浙江温岭人 , 教授 , 博士, 从事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研究 。
・
4 ・ 4
胡
珏 , :卓越工 程师” 等 “ 计划下人才培养 的现状 与对 策研 究
2 对 学 科知 识/ . 技能 重要 性 的认识 。问卷 借鉴 美 国工程 与技 术认 证组 织 A E B T著 名 的 E 20 ( n C 00 E — g e r gC t a2 0 ) 准 中对工 程 毕业 生评 估 的 1 项 标 准①, i ei re 0 0 标 n n ir i 1 以及 2 1 机械工 程及 自动化 专业 卓 0 0级 越 工 程师 培 养方 案所 制订 的培养 目标 , 出 了 1 个 题 目请学 生 选 择 其重 要 性 。将 重 要性 分 为 54、、 列 1 、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一、概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的快速变化,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自计划启动以来,其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优化工程教育结构、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卓越计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再研究,深入分析当前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和工程教育的整体实力,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 背景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为了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提升国家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推出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优化工程教育体系,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工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
本文旨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再研究,深入探讨其背景、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工程师,我国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加强工程实践、推动产学研合作、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工程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该计划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本文将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再研究,以期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
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工程师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更加迫切。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旨在为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本文将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出发,结合我国工程师培养的现状和挑战,分析CDIO模式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构建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工程师培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做出贡献。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世界顶尖工程院校的长期合作。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一理念强调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中,学生应能主动、实践地获取工程知识,培养工程能力,形成工程素养。
CDIO不仅关注工程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沟通等非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我国,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日益广泛。
众多高校纷纷引入CDIO理念,改革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师。
例如,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建议作者:黄丽谭兴强弋燕来源:《商情》2015年第47期【摘要】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学改革现阶段已有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调研结果将作为改进卓越班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并为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机械工程学院教学改革一、调研背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卓越计划”招收的学生采用3+1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和实用技术型人才。
2013年4月22日攀枝花学院开展并扎实推进了“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工程。
本文选取攀枝花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越班”)为研究对象,对比2012级机制专业普通非卓越工程师班(简称“普通班”)的教学成果,为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卓越班32名同学进行全面普查,并等比抽样普通班共计68名同学,分别从知识、能力、工程素养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卓越班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93.75%。
普通班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为89.71%。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一)学生对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普通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7%,不了解的占33%,卓越班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占84%,不了解的占16%。
可以看出,进入卓越班的同学对其人才培养计划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并非盲目选择,说明卓越班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高于普通班学生。
(二)工程师培养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1.知识培养现状从奖学金获得所占比例分析,卓越班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尤其是国家励志奖学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班,奖学金是根据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来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表明卓越班的同学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高于普通班学生。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引言•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与应用•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作为工程师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意义研究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策略及机制,以期为高校优化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定位培养目标与定位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注重工程实践和项目经验积累,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培养模式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特色培养模式与特色践教学体系明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的目标。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涵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行业中具有专业性和领导性的工程师人才。
网络平台、特色课程等新兴热点元素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着新的“角色”。
进一步完善实践体系是更成功地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网络平台;特色课程;实践体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37-02收稿日期:2016-11-15作者简介:于为雄(198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教学秘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张捷雷(1987-),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陶海亮(199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背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网络平台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九零后为主体的本科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仅通过网络共享授课课件的教室课堂无法契合学生的需求。
与此同时,也无法培养面向未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转变课堂教学传统的视角迫在眉睫。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优秀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工程人才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优秀工程师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40所高校优秀工程师培训报告的文本分析,探索和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实际数据出发,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概念化来发展理论。
本文将首先系统地收集整理40所高校的优秀工程师培养报告,然后运用扎根的理论方法对这些报告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一过程,本文旨在揭示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逻辑,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结构如下: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阐明研究目的和问题,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报告分析结果,解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和路径,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扎根的理论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索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强调从原始数据而非预设假设中生成理论。
该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编码、概念化和理论生成等步骤。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选取了来自40所大学的优秀工程师培训报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
这些报告由各大学提供,涵盖了各大学优秀工程师培训计划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方面和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
报告文本的选择考虑了地区分布、学校类型和专业特征等因素,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第一步是对40份报告进行初步阅读,以了解整体内容框架。
随后,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报告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客观的文献研究技术,适用于文本数据的定量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分析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完善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各种保障制度及师资队伍进行方案的实施,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0 引言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有着如下特点:
1)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必须执行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全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本文认为行业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
本文将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等方面,探索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
1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各式各样、不断变化的,因此参与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学校的类型、学校的行业背景进行专业领域的选择。
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由参与高校的多样性和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来决定的,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高校的服务面向。
分为面向全国的,面向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的,还有面向所在省、市、自治区为主的,也有主要服务所在地级市的。
2)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所以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层次。
3)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的行业背景。
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上应该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学校都有其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以应该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满足市场对各类工程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重点培养本校最具特色、优势的人才,而不求面面俱到。
参与的高校应该遵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和未来需求的原则,准确地找到适合本校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最终体现在该校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上,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打下夯实基础。
2 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它对所要完成的课程和各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安排。
依据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及各专业的行业标准,制定能体现出学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标准。
按照“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可以分为校内部分和企业部分,也可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
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2.1 全面发展、突出特色
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
学校标准必须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学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
2.2 注重实践、创新方法
课程内容要强调面向工程,重实践、重应用,增加工程实践教学学时。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占总学分1/3以上。
专业课程注重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引导教学等方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际的思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通过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锻炼工程综合能力。
2.3 方案完整、逻辑清晰
试点专业要根据学校标准重点做好课程体系设置,明确每门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做好校内课程学习与企业课程学习的有机衔接,保证培养方案的整体性。
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
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导,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体,以“培养目标—学校标准—知识能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整合—标准实现矩阵”为主线,科学设置校内学习及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
2.4 人才培养国际化
国际化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它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所以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创建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针对国外建设项目需求达到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3 培养方案的实施
“卓越计划”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就是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以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构成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
3.1 经费保障
“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
要求参与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研究、教学条件、教学组织、考评奖励等费用。
3.2 管理保障
“卓越计划”重点强调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和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与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构建校企共同管理限额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承担着至少一年甚至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他们应该直接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制定的过程中,重点是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确保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因此,要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和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卓越计划”试点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职责。
试点学院要做好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教学任务落实、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考核评价、信息反馈,特别是企业学习安排及安全管理等常规管理工作;与国际交流中心协作,做好国外教师、工程专家来校讲学,国外学生来校访学的安排工作;学校与协议企业的相关部门合作,落实好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场地、教学
设备、授课教师安排和考核管理等工作。
3.3 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的实施取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卓越计划”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行业企业工程师拥有的基本专业素质。
所以对“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求可以分为教师基本要求和工程能力要求两部分。
教师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所以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
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对认真规划、逐步实施和不断积累,从而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47-55.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01-14.
[4]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28-29.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1-29.
[7]杨太华,汪洋,潘华,蔡依平,等.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