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从 精英教育 转化为“ 大众教育 , 但在制度上还没有 为这种 大众化做
2 世纪 7 年代 , 0 O 马丁 ・ 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 数量 好准备 , 探讨 大学的结构还是 头重脚轻 。他说 :我 们的高等教育 一直在大
Hale Waihona Puke 增长与性质变化间的关系,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 史分 为 精英、 大众和普 学 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和发达国家攀比, 不知道 : 却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 及 三个阶段 , 构成了特罗高等教育阶段论 。其中 , 高等教育入学人口占 国家, 大学生人数有将近一 半是社 区学 院的学生。我 们还是应该 让大
水” 问题 , 等 针对这些 问题本文提 出了不断优化 中国高等教 育的结构体 系, 合理配置 高等职 业技 术教 育, 强对 高校 办学的宏观 引导和调控 , 加 不断增强 自主办学能力, 优化用人 环境等措施。
【 词l 高等教 育; 关键 大众化 ; 结构调 整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 在短短四到五年 时间 , 中国高等教育就实 求全 , 升级、 升格 之风在中 国高校 盛极一时 , 致高等教育结构 呈 导 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 教育的过渡 , 照美国当代 著名的教育 社会 现 。 金字塔型 , 按 倒 而社会经济发展 急需的大量专业 技术人才却 又十 分 学家马丁 - 特罗( ai T0) 12 20) M n r (96~ O7 关于世 界各国高等教育发 紧缺 , n w 直接影响了中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展三个阶段的理论 , 国高等教育在 2o 年 就已进 入到大众 化阶段 。 我 o2 众所周知 ,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产业链的制造基地 , 需要大量的专业 方面中国高等教育顺 应社会发展需 求 , 满足了更多 人接受 高等教育 技术人员及劳工工人 , 而大学教育却没有完全跟上这一形势 。国家人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摘要]本文旨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及最终目的加以思考,克服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行大众化教育,并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个性张扬1.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
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又是十分迟缓的,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50年前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很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
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次,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正处在大转型、大发展、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激烈,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构。
可见,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突现期。
3.高等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
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能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
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有些具有先进性,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主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精选】
除此之外,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扩张的一个动因。大 学素有“象牙塔”之美誉,具有与社会保 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 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与社 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已逐渐从社 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一方面,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张 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大学要得以正常、 良好的运转,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它越 来越需要甚至依赖政府、企业、基金会 和其他渠道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大 学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必须履行其社会 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坚持自身的基本 学术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履行社会的责 任和义务,积极回应社会的需要,是大 学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高等教育不 能回避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中国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发展进程中,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急剧的扩招,高 等教育系统还显准备不足,各方面条件还 没有很好配套,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呈现 出不少问题。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数量的急剧增 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 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 问题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 峻。此外,学生缴费上学,成为高等教育成本 的分担者,这是高等教育财经体制改革的必由 之路;与此相关,由于经济的原因,社会不同 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拉大,反映在高 等教育中的公平性问题更加突出。还有,如何 鼓励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中国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鉴于此,各个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 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家庭和社会的 角度看,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接受 层次高质量好的教育比接受一般的教育, 更能使个人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从而 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民众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中国高 等教育的扩张顺乎民心,符合国家利益, 是大势所趋。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和特征
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并坚持连续三年扩招后 ,汤敏
博 士 和“ 扩招 ” 在 我 国高 教界 乃 至 整个 社 会 引起 重 大 这
国家和地区, 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 , 发展 规模 , 发展模式都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模
式正是人们试 图把握 教育发展规律 的体现 。由于研究 者的经验和角度不同,也就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 式 。概括起来有 , 波浪发展论 、 非均衡发展论 、 功能发展 论、 阶段发展论等 。 波浪发展论强 调高等 教育发 展 中停滞 与扩 张交替
二、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
1998年11月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
士 和夫人 左 小 蕾 博 士联 合 给 中央 有 关 领 导写 了一 封
信, 他们建议 , 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 , 新增学生实行全额 自费 , 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 ,
给部 分有 困难 的学生提供 贷款 。当1999 年开始扩 大高
反响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几年之间, 我国高等 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 进人21世纪的前5年中, 我国的高 等教育事业继续发生了突飞猛进 的变化 。2002年 , 国 我 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巧%。 依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 , 我 国已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下表:②
2000- 2004年我国18- 22 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状况(万人 . % ) 年度
浅 析 中国高等教 育大 众化 的历 程和 特征
周善标 毛建如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 随着我 国高校招生规模 的不断扩 大以及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 了由“ 精英化 ” 大众化 ” 向“ 的转 变。我 国高等教 育事业 的快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带有 自己鲜 明特点 : 经济后发 ; 政府主导 ; 主要通过挖掘现有 学校 的潜 力扩 大招 生数圣 ; 承载着 巨大的人 口特别是农村 人 口数1 的 包袱 ; 所有高等 学校走均衡化的办学模式, 办学特 色不明显, 学校之间缺乏利益竞争。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历程 特征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
—— 教学特点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个人关系。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讲授为主辅以 讨论式教学。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 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5.学生的学习经历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也有差异。 ◆ 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
6.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
● 多样性:精英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各高等院校具有较 高的共同标准。大众高等教育标准更加多样化。而普及型高等教育机 构更加多样化,几乎没有共同的标准。 ● 规模和特点: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两千至三千寄宿学生 的小社会。大众高等教育不再是小社会,而是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所 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众高等教育” 的关系:前者涵盖了
后者,且前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后者主要指高等教育的一 种体系(与精英高等教育相对)。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 (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
1973年,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一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 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 等11个维度的量与质的变化。该理论具体内容如下:
4.课程和教学形式 —— 课程特点
◆ 精英高等教育课程倾向于高度统一和高标准(按培养有教养 的人或称职专家的素质标准来设计)。 ◆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倾向于灵活和容易接受,在主要领 域或高校之间更容易流动。(互认学分) ◆ 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课程间的界限被打破,没有统一的学术 标准和课程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发生着转变。
首先,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大。
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注重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高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
然而,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教育机构对数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现在,我们正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次含义,即不仅要让更多人进入高等教育,更要关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供给模式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本科教育。
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此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新的供给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表明,高等教育的供给模式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化。
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重视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高等教育开始倡导“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最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拓展。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内外部资源封闭,学校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
然而,现在我们更加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各个学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开设课程、共享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等,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大众化名词解释嘿,你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啊?这事儿咱可得好好唠唠。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表弟,前几年高考。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可紧张了,就盼着他能考个好大学。
后来他成绩出来了,虽然不是特别高,但也有不少学校可以选择。
表弟就开始纠结了,不知道该选哪个学校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
啥叫高等教育大众化呢?简单来说,就是现在上大学不像以前那么难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前啊,能上大学的人那可都是凤毛麟角。
一个村里要是出了个大学生,那可不得了,全村人都得羡慕。
我记得我爸妈那辈人,很多人都没上过大学,有的甚至连高中都没读完。
那时候上大学是一件特别稀罕的事儿。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学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
好多孩子都有机会上大学。
就像我表弟,虽然成绩不是特别顶尖,但也能有学上。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很多好处呢。
比如说,更多的人有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以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上大学的人,现在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而且,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有了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社会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都会提高。
我表弟最后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上了大学。
他在大学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他经常跟我们说,大学里的生活可有意思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大学生。
他们有的在创业,有的在做志愿者,有的在参加各种活动。
他们给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总之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大趋势。
它让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的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嘿,就像我表弟一样,在大学里茁壮成长。
中国高等教育等级划分
中国高等教育等级划分摘要:一、中国高等教育学历等级划分1.博士后2.博士3.硕士4.学士5.专科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划分1.精英化阶段2.大众化阶段3.普及化阶段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历程1.1990 年的精英化阶段2.2002 年的大众化阶段3.2011 年的普及化阶段正文:一、中国高等教育学历等级划分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和专科。
1.博士后: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通常要求申请人拥有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科研经验。
2.博士:是高等教育的第二高学历,要求申请人通过严格的学术研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3.硕士:是高等教育的中等学历,要求申请人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4.学士: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学历,要求申请人完成本科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5.专科:是高等教育的初级学历,要求申请人完成专科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划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以18~22 岁的学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
1.精英化阶段:15% 以下的毛入学率,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为精英教育,面向少数有才华和潜力的学生。
2.大众化阶段:15%~50% 的毛入学率,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开始面向更多的学生,但仍以选拔优秀人才为主。
3.普及化阶段:50% 以上的毛入学率,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面向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历程1.1990 年的精英化阶段: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有2.3%,处于普及水平很低的精英化阶段。
2.2002 年的大众化阶段:经过世纪之交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3.2011 年的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3514 万人,当年毛入学率已达到30%,进入了大众化的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特罗教授在介绍、评价了上述四类发展模式后,接着分析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和普及阶段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两难问题——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的矛盾;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
在分析中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见解。
其一,在看待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相矛盾的问题上,他认为,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沿袭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应该持‚多元‛,或曰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至于‚平等‛问题,他认为在精英教育‚一元主义‛的前提下讨论平等问题,那是理想化的平等,脱离了现实;应该在为青年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考虑平等问题。
他义无反顾地赞同扩张主义者的态度与口号:宁可降低水平也要扩张,决不为平等而限制发展;‚有总比没有好‛。
其二,在看待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问题上,他呼吁,不能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看待当今大众与普及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
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
然而,大众高等教育打破了这种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传统联系,它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
‛他还提醒人们,对这种所谓的‚高学历低就业‛现象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可通过发挥创新精神,运用知识和创造力去改造这些工作。
而且大学毕业生挤占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可增进中学毕业生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动机,这正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材料综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袁卫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
材料综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袁 卫(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发展现状自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大幅度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举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6年的546.05万人,增幅达404%;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3万人增至2006年的1738.84万人,增幅达410%。
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至2006年的39.79万人,增幅达449%;在学研究生规模从1998年的19.89万人增至2006年的110.47万人,增幅达455%。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总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高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校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1998年,中国共有普通高校1022所,其中本科院校590所,高职高专院校432所。
到2006年,高校数量增至1867所,其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
1998年,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为3335人,到2006年,其平均规模已达8148人。
2、高等教育结构发生深刻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无论是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还是布局结构,在大众化过程中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层次结构看,专科比例逐渐提高,本专比例趋于合理。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比例由扩招前的2:1变为2005年的1.02:1;扩招以来,专科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本科,自2002年起,专科招生数量开始超过本科。
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重点正逐步从本科层次转移到了专科层次,专科教育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这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般规律。
科类结构方面,基础学科的规模及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一些实用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学科的规模及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同时,人文社会学科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并且与理工科的比例关系趋于平衡。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是指高等教育资源逐渐民主化和普及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即高等教育向内在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这种发展方式注重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内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内涵式发展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资源的供给不断增加,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内涵式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管理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于高等教育。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增进教育公平。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公的问题逐渐凸显。
内涵式发展可以通过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缩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保障。
内涵式发展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真正适应国际社会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公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青 岛 2 61) 6 50
2 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o'已进人大众化时 代依 靠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 02 5o / 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 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 影响,同 度,有效 引导了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产业健 康发展,并对经济 时也由于增 长速度猛 烈对高校产生压力,导致许多实 际问题存 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目前教育消费已成 为我 国消费市 在,正确分析 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 ,对 场新 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些建议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 教育规模
作者简介 :刘音 ( 7- ,女,陕西米脂人,山东 1 5) 9 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 工程学院教研科主 ,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任
教学管理 ; 张升堂 ( 7一 ,男 1 0 ) ,陕西风翔人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9 水文水资源。( 山东
中国电力教育 CE E P
—— 诨 i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刘 音 张升堂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教育规模跃居世界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 极为深远 的影响,但 也由于增长速度猛烈对高校产生诸多压力,并出现许多实际问题 。本文分析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积极意义、存在问题,并提 出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问题和对策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 130042)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改革中也存在着失误,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清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由来和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应对方法【中图分类号】g521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首倡者——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1973年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该文阐述了他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主张:一个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并超过15%时,就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且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1]。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5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入学率也已达14.1%,基本实现了大众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和挑战按照国务院的指示,1999年中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
1998年毛入学率为9.8%,2002年达到了15%[2]。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就发展得如此巨大,进而从精英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毛入学率继续在扩大,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存在问题,不存在挑战呢?当然不是。
实际上,主要有以下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发展。
1.规模和经费投入比例严重失衡国家确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002—2005年分别为3.32%、3.28%、2.97%和2.16%。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涉及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关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还深入探讨其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功能拓展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课题研究方向: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提升1.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异同,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结构优化1.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优化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层次(如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类型(如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特点。
研究如何优化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研究:考察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方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功能拓展1.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如何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社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特色,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1.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及其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 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从高等教 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 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 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 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 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 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 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 张是世界性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 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 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 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 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 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 关的问题。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 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 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 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 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 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 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 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 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 育模式。
第三,要解决大学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可 忽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矛盾;不可忽 视教师权力和学生权力之间的矛盾。第四,要 解决大学的培养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 就是要处理好课程安排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模式灵活 多样;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多样,专业训练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与传统的 大学培养模式形成了对照,甚至产生冲突。这 就需要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实行专业教育 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使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既具有完整的人格、健全的思想,又能适应社 会对其提出的专业要求。
在宏观层面,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 的投入力度,通过制度创新鼓励社会资金向 高等教育领域的流动。应该在建立现代大学 制度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为了 在经费、生源等方面展开竞争,而产生了相 互盲目攀比、目标趋同的现象。政府需要在 宏观结构上建立均衡的院校体系,建立分类 分层的高校评估与投入保障系统,加强宏观 管理、分类指导,引导高校自主发展、自我 约束、有序竞争。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 保障。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 构和速度。如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就不能 满足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和 民众的愿望;如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过快,高等 教育筹资能力不强,则可能出现教育过度、学历 贬值等现象,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 展。当前,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 需求不断增长,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 源相对有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对西方,尤 其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阐释。该理 论对研究中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必须看到,中国与美国在社会结构、经济 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在高等 教育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机构 设置、学科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也有很大 不同。所以,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要研 究自身的问题,创造自己的理论。
除此之外,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扩张的一个动因。大 学素有“象牙塔”之美誉,具有与社会保 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 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与社 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已逐渐从社 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一方面,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张 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大学要得以正常、 良好的运转,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它越 来越需要甚至依赖政府、企业、基金会 和其他渠道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大 学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必须履行其社会 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坚持自身的基本 学术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履行社会的责 任和义务,积极回应社会的需要,是大 学的必然选择。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教育的传统。在知 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价值和教育的经济 功能更加凸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而 且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具有双重效 益。对个体而言,教育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个人收入的个人效益;对社会而言,国民素 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 收入,提升综合国力。在国家的层面上,国 际竞争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 面的全方位竞争,但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 和人才的竞争。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大学的 内部和外部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 视,其解决与否,如何解决,关乎大学兴 衰,关乎大学能否更多更好地做出知识和 学术贡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承担应 有的责任。
四、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应对措施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问题,大 学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自身的发展与 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观念上的创新和 制度上的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第二,从大学层面上来说,首先,大学的 理念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大学的人才培养究 竟是要以通识教育为主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 在这个问题上曾经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总体而 言,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大学基本上奉行的是 通识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大学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必须更加面向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研究、培养人才、提供 服务,专业教育逐步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 挑战。大学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尊重现实、 转变观念、注重实践,才能使大学在高等教 育大众化阶段不辱使命,续写辉煌的篇章。
谢谢大家!
其次,大学内部的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大学内部主要有教授治校、行政管 理和学生管理这三种管理类型。进入大众化阶段 后,由于学生自身成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者, 学生的利益表达与参与管理的诉求增强,因而学 校将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学生权力间形成新 的矛盾。最后,大学依法自主办学仍然是我们构 建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处理 大学与政府、市场的关系,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总体上说,大学在建立与市 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有效合作机制方 面还亟待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高等教育不 能回避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中国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发展进程中,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急剧的扩招,高 等教育系统还显准备不足,各方面条件还 没有很好配套,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呈现 出不少问题。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数量的急剧增 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 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 问题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 峻。此外,学生缴费上学,成为高等教育成本 的分担者,这是高等教育财经体制改革的必由 之路;与此相关,由于经济的原因,社会不同 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拉大,反映在高 等教育中的公平性问题更加突出。还有,如何 鼓励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中国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因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世各国高等教 育发展进程中的不争的客观事实。那么,是 什么推动了大众化的形成和发展呢?由于各 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 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动力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总体说来,二战后 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是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鉴于此,各个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 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家庭和社会的 角度看,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接受 层次高质量好的教育比接受一般的教育, 更能使个人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从而 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民众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中国高 等教育的扩张顺乎民心,符合国家利益, 是大势所趋。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博士 2005年5月9日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及其限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动因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四、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应对措施
随着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的大幅度扩招, 高等教育在读人数急剧增加,毛入学率已经从 1998年的9.8%增长到2004年的19%。如果按 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的标 准,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高速 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重 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要持续健 康发展,需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顺应国际化趋势,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 等教育自身发展实际,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 路,把握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 创新,建构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上,要解决在对大 学进行管制时的“度”的问题。大学自主办 学需要一定程度的外在约束。但经验告诉我 们,对大学的过度干预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因而,政府对大学自主办学的约束应当掌握 好恰当的“度”。在决策过程中,要更加讲 究科学化与民主化,确保决策的效力。
对于大学来说,首先,在坚持自由传授 知识和自由进行学术探究的基础上,积极面 对和处理好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学术自 由是大学亘古不变的主题。与其它组织相比, 大学自有其独特之处。之所以叫做大学,乃 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实体、是知识传授和学术 探究的场所。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 展,它必须走出“象牙塔”,更为自觉地承 担其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第二,要处理好 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谋 划学校的发展,量定学校的规模,提高教育 的质量和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