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沈从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大学中文专业或相关课程,共计十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分期特点;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3.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2. 案例分析法:剖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概述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2.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特点;3.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鲁迅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狂人日记》的分析;3. 《阿Q正传》的分析;4. 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三章:郭沫若1. 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女神》的分析;3. 《屈原》的分析;4. 郭沫若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四章:茅盾1. 茅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子夜》的分析;3. 《林家铺子》的分析;4. 茅盾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第五章:巴金1. 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家》的分析;3. 《春》的分析;4. 巴金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2. 作业练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老舍1. 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骆驼祥子》的分析;3. 《茶馆》的分析;4. 老舍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七、曹禺1. 曹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雷雨》的分析;3. 《北京人》的分析;4. 曹禺其他代表作品的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第十讲沈从文第一节“凤凰之子”沈从文一、“乡下人”的传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1902年出生在凤凰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中,16岁时参加了本乡土著部队,在部队的六年中,他踏遍湘、川、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领略了数不尽的秀山丽水,见识了古朴奇特的风俗人情,广泛接触到士兵、农民、土匪、流氓、船夫、妓女、矿工、铁匠等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这些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了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成了他后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在军队生活的后期,沈从文的性格和经历开始逆转,他逐渐由贪玩转向好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

五四之后新书报、新思想的影响增长了他支配自己生命的独立意识,给他带来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契机。

1923年8月,沈从文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当旁听生,后来经过超常的刻苦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并收获了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美好爱情。

1933年,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建国后,沈从文转业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198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的高度评价。

1988年5月去世,终年86岁。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身上便有苗族血统。

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沈从文出身于当地的行伍世家,青年时当过兵,经年累月辗转于沅水流域各处,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边城》教案沈从文《边城》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二章 沈从文

B、小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极其出色,以浓浓的画意显示了沈从 文的特色。 C、纯朴的、散文诗歌化的语言。
(二)《萧萧》
1、“怒而不怨,哀而不伤”的谴责方式。
2、思想题旨: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与长久而 轻视对生命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它造就了中国人“知足常乐”、 “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养成了中国人思维的惰性。 3、艺术特色:祥和、舒缓的风俗画,宽容、淳朴的人物心态。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 《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 《湘行散记》、《湘西》等。
2、思想主题 描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充满爱和美的人际关系。边城的优美首先 在于人自身的美好 。 3、艺术结构 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各种生活片断相互穿 插。作品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遐想 。 4、艺术特色
A、《边城》是沈从文供奉着理想的“希腊小庙”,是沈从文小 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现 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 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 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 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 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建国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 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 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 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 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 文文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4.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2. 主要作家及作品:鲁迅、《狂人日记》、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沈从文、《边城》等。

3. 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新月派、论语派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历程、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家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培养批评思维。

4. 阅读实践法: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现代文学背景及发展历程介绍2. 第二课时:鲁迅《狂人日记》作品分析3. 第三课时:茅盾《子夜》作品分析4. 第四课时:巴金《家》作品分析5. 第五课时:老舍《茶馆》作品分析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回答、讨论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课后阅读作品并进行分析、评价。

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文学流派:新月派、论语派、象征主义等。

2. 作家及作品: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林语堂、张爱玲、钱钟书等。

3. 作品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断章》、朱自清《荷塘月色》、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张爱玲《金锁记》、钱钟书《围城》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月派、论语派、象征主义等文学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家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培养批评思维。

沈从文教案

沈从文教案

沈从文教案教案:沈从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一篇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描写细腻、富有诗意而闻名。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边城》是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小丫头的成长历程,展现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使学生对家乡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沈从文的照片,向学生介绍沈从文的基本情况,并简要介绍他的作品特点。

呈现(10分钟)给学生播放一段描述小丫头的成长历程的音频,并请学生仔细听。

然后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音频中的内容。

讲解(15分钟)通过解读文中的重要段落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并与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小丫头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等。

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发言。

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中内容的深层含义,如作品中对家乡的思考、回忆和思考独立自由等。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评论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并引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四、板书设计重要段落+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解读《边城》这篇作品,使学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对一个人的意义以及在家乡与独立自由之间的取舍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理解能力需要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钱理群北京大学 现代文学教案

钱理群北京大学 现代文学教案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钱理群)第一个十年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鲁迅(一)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

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沈从文《萧萧》教案

沈从文《萧萧》教案

《萧萧》教案一、学习要点内容提示《萧萧》写湘西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自由与爱情的心。

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

花狗因此不辞而别,萧萧亦试图出逃,但失败了。

依照当时封建习俗,她面临沉潭或发卖的惩处。

由于娘家与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决定将她发卖。

但待到萧萧十月足胎生了儿子,也未曾有人来买。

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二、作者生平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是一位自学成才且勤奋多产的著名作家。

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独具一格的创作成就,沉浮不定的人生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

1902年12月28日(旧历冬月二十九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

父母为之取名沈岳焕。

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

祖父沈宏富,20岁即获满清提督衔,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也任职军中,作过裨将,当过上校军医官。

沈从文的母亲黄英,出自当地文化名流世家,外祖父黄河清,乃凤凰最早的一名贡生,后来做本地守庙的书院山长,为人开明有头脑,凤凰的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就是他。

黄英的哥哥办了凤凰第一家邮局,开了凤凰第一家照相馆。

这一切使沈从文的母亲思想远较当时湘西妇女开明,从而使沈从文兄妹数人得以有一个较为开明自由的家庭成长环境。

沈从文的大哥沈岳霖便成为凤凰第一个穿西服的本地人称为“土洋人”的青年人。

军人世家的期望使沈从文很早即进入私塾学习,然而,他无法规范于那逼仄的天地,他经常逃学,与大自然为友,耽于幻想,更喜欢投身社会“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近代中国社会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如走马灯,沈家每况愈下,家境渐渐败落。

14岁的沈从文终于离开学校,加入湘西土著部队,开始他的少年从军生涯。

在部队先后六年,他随军移防,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饱览“人生这本大书”。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中国现代文学及沈从文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及沈从文研究

第一:中国现代文学环境中的沈从文沈从文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始于1925年发表的《集市》,第一部作品集《鸭子》1926年出版,一生总计发表了30多部文学作品集和一部以《古代服饰研究》为名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著作。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理想和小说观也以及丰富多彩的作品创作赢得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喜爱、关注和广泛研究,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不少文学命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者在研究沈从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及创作背景、个人生活和学习情况的同时,还从跨学科、跨文化等角度,将沈从文与国内外作家进行比较,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内容归根结底涉及到三个方面,一个是沈从文的小说观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个是他的文学理想及其文学史意义,第三个是他的生命观及其意义。

沈从文研究始于1925年唯刚先生撰写《大学与学生》,至今已经历经90多年,依照具体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沈从文研究最活跃的时期,具体时间是1924年—1940年代;第二个时期是从1950-197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

中国现代文学及沈从文研究□热比姑丽·外力1935年的沈从文第一个阶段出现了24部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专著(文章),其中80%是肯定沈从文及其作品艺术成就的文章,其余是批判性文章。

从1979年至2003年期间总计28位研究者出版或发表了28部著作,其中1990、1991、2002年出版的专著最多,除两部专著在美国出版外,其他的26部都是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出版的,按成果分类,其中7部专著属于沈从文作品研究,5部专著属于沈从文背景研究成果,其他专著都是沈从文作品文化思想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均属于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基础性研究。

从1924年至2000年中旬为止,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者有44人之多,他们出版了40多部专著,其中除了两部在美国、一部在新加坡出版发行外,其他41部都是中国学者撰写并在国内出版发行的专著,关于沈从文背景研究有26部、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有6部,关于沈从文比较研究有4部,其他是关于沈从文作品文化思想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都属于对沈从文的基础研究。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节选教案——探究小说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边城》节选教案——探究小说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边城》是中国20世纪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主要以云南西部山区的边城为背景,以本地人和从外地来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线,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描写以及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小说节选的探究,来探讨小说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割裂小说开篇,描写了主人公陈登科和他的家庭在云南省的一个偏远边疆地区生活的情景。

在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一直是很艰苦的。

他们为了生存,需要跋山涉水,过河爬山寻找食物,但这场与自然的斗争,使得人们与自然之间出现了裂痕。

这种割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上,更在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上。

这种互动方式,是对自然的一种侵略性的态度,是一种与自然的对立。

比如,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不断采伐山林,猎捕野生动物,这种对自然的破坏,使得山林逐步荒芜,动物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人们不再尊重自然,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生存的工具和资源。

这种短视行为将导致自然的崩溃,人类也会因此而遭受灾害。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说的另一面,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在小说中,有一些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自然视为一位老师,借着它向人们传授生命的智慧。

比如,主人公陈登科的姐姐陈世美就是这样一位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人。

她在独自一人住在山里的时候,不断地接触着自然,与自然在一起生活、学习,不断感悟到自然中的法则、美学和哲学。

她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成为了一位自然和人类的极佳友人,这既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也使她的心灵变得明亮、丰富和博大。

她的和谐相处,也指导着更多的人们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由此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模式。

在这种共生模式下,不仅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还能够滋养人们的灵魂、提升人们的素质,让人们的生命更显宝贵、更充实。

三、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最终给予了人们一个希望: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愿望。

《边城》教案-2

《边城》教案-2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五篇《边城》教案篇1学习目的: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鉴赏、分析、品味学习过程一、作者及作品情况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

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

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

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教学要点: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3、胡适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现代文学的命名比较明晰但也较为简单的界说是指单纯的时间概念,即通常指从五四运动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较为复杂一些的,认为“现代”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始与发展。

“所谓‘现代文学’,既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新文学的概念及使用情况。

2、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是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

“文学的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二、文学观念改革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

而在西方,斜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以后,由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就已形成。

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东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应有的地位。

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成就之卓越,历史上很少有哪个阶段能够比拟。

这30年,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沈从文教案模板范文

沈从文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边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湘西边城的民俗风情,体会人性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 把握沈从文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2. 感受湘西边城的民俗风情,体会人性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二、故事梗概及人物形象分析1. 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

2.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保、船夫等形象特点。

三、阅读讨论1. 学生阅读《边城》相关章节,分享阅读心得。

2. 讨论以下问题:(1)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

(2)傩送、天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沈从文在作品中如何表现人性美?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表现人性美?二、讨论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性美?(2)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人性美?(3)沈从文在《边城》中如何运用民俗风情来表现人性美?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边城》中人性美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沈从文的另一部作品,如《长河》等,感受作者的人性观。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边城》中人性美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首先应大致了解沈从文特殊的身世经历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其实又不可能除去知识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

应理解其处于左翼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角度,去思考和表现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的问题与困扰。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厢的世界
(2)重点考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应注意沈试图以“化外之境”那种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来区别并批判现代都市文明。

此为沈从文创作的宗旨。

可以举《萧萧》、《丈夫》、《柏子》等短篇为析例,看沈从文是如何着意表现和赞美湘西下层人民的“自在状态”与质朴坚毅的生命本性的。

不过,重点还应该是对代表作《边城》的评析。

读这篇作品注意领略那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那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

小说中所写天真纯洁的女孩翠翠,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胧的爱情,以及他们恬淡自足的生活,都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怀旧、想象与企盼,也隐伏着深深的悲剧感。

应理解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带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即对照批判他所认为的现代都市文明弊病,让人们从这美丽的图景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3)了解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

注意沈从文都市小说(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中常用的讥讽调侃的调子,其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力欠缺的都市“阉寺”病。

此类小说写得较浮泛,但不妨与“湘西世界”的小说对照起来读。

三、文学理想的寂寞
(4)应理解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

沈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

“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

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 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5)沈从文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且比小说更有历史感,也更能直接表露他自己的灵魂与情思。

可以选读《湘行散记》、《湘西》以及《烛虚》中的一些作品,并通过对这些散文的评析,加深对沈从文创作视点与文学地位的理解。

[知识点]
沈从文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