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共4课时)

合集下载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内容,筛选出作者生活中的艰辛事2、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3、体味“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内涵,及对我们生活的启迪[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从边远底层的农村,一步步走进一个新的世界。

他早年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始终滋养着他的灵魂,转化为后来观察与批判都市文明弊病的一种角度,成为他生生不息创作源泉。

这节课,我们就从他的自传中来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同时,同学们还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它告诉我们: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走近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三、了解背景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

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

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

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理解其对逆境的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传记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沈从文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的理解。

2. 对逆境的态度的探讨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沈从文的传记和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章:沈从文的生平背景1.1 介绍沈从文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1.2 介绍沈从文的学习经历和文学创作起始。

1.3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沈从文的文学成就2.1 介绍沈从文的主要文学作品和特点。

2.2 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沈从文的文学才华。

第三章: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3.1 引导学生关注沈从文作品中对逆境的描绘和表达。

3.2 分析沈从文对待逆境的态度和思想。

3.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逆境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沈从文的影响和启示4.1 分析沈从文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4.2 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4.3 总结沈从文的作品和人生经验对学生的启示。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沈从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逆境的态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沈从文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启示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新部编本1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难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预习案】【知识链接】1、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里斯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学习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中所体现的生命观;3.理解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边城》;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0分钟)•让学生先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等途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老师简要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沈从文是哪里人?他有哪些著名代表作品?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是什么?2. 逆境与生命观(30分钟)•让学生阅读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的相关片段,思考故事中人物所体现出的生命观;•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如何理解片段中“逆境也是生命的恩赐”这一观点?逆境为什么能够成为生命的恩赐?我们在遭遇逆境时应该怎么做?3. 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40分钟)•让学生学习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历程和创作思想,思考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的关系;•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有哪些?它们与他的人生态度有何关系?文学创作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哪些启示?4. 总结和反思(10分钟)•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答几个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对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逆境与生命观以及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何启示和帮助?四、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和人生态度;2.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和交流;3.辅以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感。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作家的主要作品和文学特色;2.学生通过阅读《边城》中相关片段,进一步了解了沈从文的生命观和对逆境的理解;3.学生通过学习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文学创作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难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预习案】【知识链接】1、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里斯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文本感悟】1、这篇传记与之前的人物传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2、把握结构3、内容梳理①沈从文生活内容相当丰富,却始终伴随艰辛,有哪些呢?②面对生活中的艰辛,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梳理选文脉络,结合现代媒体信息,探究传主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目标:感悟主旨,了解逆境对传主的意义,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从传主的自我描述和现代媒体信息比较中把握逆境对人生的意义,获得生活正能量;难点是品味细节,感悟传主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与学生共同回忆《边城》(小说、电影)引入新课,并了解学生课外信息处理能力。

二、了解传主(展示视频片段)(投影)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三、研读课文1、梳理文脉(讨论后投影)童年——学习生活第一节: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第二节:我上许多课自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青年——从军历程第三节:保靖第四节:一个转机2、概括内容让学生从文本有关细节的关键词语中概括传主的经历和环境特点,探讨传主及周围人的个性品质(结合填表)。

(投影)3、重点研读(1)朗读135页第二、三段,研讨文字的深意。

(投影)(2)找出一些评述性语段,品味传主的人生态度。

4、理解题意(投影)逆境 恩赐学习生活:艰辛困苦 传主 “乡下人”教授从军历程:坎坷动荡 品质 “湘西”世界 四、启迪人生让学生讨论课文读后的人生感悟(学生结合展示收集的媒体信息)。

归纳:1、课题是传主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

2、热爱读“大书”。

传主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

他从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取法原始甚至野性的活力,汲取生活营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行。

五、拓展延伸提问:我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意义是什么?1、关于传记:我国传记文学有悠久的历史。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之后,人物传记几乎成为古代史传的主要形式。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秀教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优秀教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学校课型新授课授课年级高二授课教材中外传记文学作品选读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

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

日常教学中迁移法的渗透也让他们能够在阅读文本时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学会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重点1.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体会本文的细节描写。

3.思考沈从文的人生态度,探讨人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散文化写作自传的手法,品味作者取材的用心和文字的质朴教学方法合作研究、任务驱动、探究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导入一、完成导学案课前字词检测琅琅(láng)上口强悍傀儡殴斗奚落竹篙(gāo)斟酌鳜(guì)鱼缝罅(xià)臃肿擘(bò)画誊(téng)录二、结合导学案阅读前面我们在学习《边城》时,无不被沈从文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所倾倒。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理解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2. 帮助学员认识到逆境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

3. 引导学员学会从逆境中寻找机会和动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逆境的普遍性: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2. 逆境的价值:逆境可以促使我们成长、进步和变得更强大。

3. 应对逆境的方法:如何从逆境中寻找机会和动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逆境的普遍性,接受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完美。

2. 认识到逆境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学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3. 掌握应对逆境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员准备相关的故事、案例和素材,用于引导学员理解和思考。

2. 教员准备教学PPT,包括逆境的普遍性、逆境的价值和应对逆境的方法等内容的展示。

3. 教员准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员参与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员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学员对逆境的思考,引导学员认识到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

2. 讲解:教员详细讲解逆境的普遍性和价值,通过PPT展示和讲解相关的内容,帮助学员理解和接受逆境的存在。

3. 小组讨论:教员将学员分成小组,提供一些逆境的案例,让学员讨论和分享自己在逆境中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如何应对逆境的方法和经验。

4. 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将讨论和分享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让其他学员从中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教员对学员的分享和讨论进行总结,强调逆境的价值和应对逆境的方法,引导学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6. 作业:教员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员深入思考和反思逆境对于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和动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员深入了解逆境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学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学案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感悟主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性传记。

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

分别记叙了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年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在二十岁的年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

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沈从文早年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把握结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阶段 经历(一)私塾 读小书,又读大书:逃学猎奇的乡野童年(二)小学 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身在 曹营心在汉”式的童真与童趣(三)军旅 书记处求职:默默奋斗、健康 生活的行伍少年(四)报馆 由校对到只身远行:接受新知、思考人生、 胸怀抱负、开辟转机的青年生涯三、重点难点1.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剖析 在表达人物个性时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例如此处,作者以其极自然朴实的生活化语言,通过“家中”和“我”的两个“不了解”的强烈对比和尖锐冲突,准确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家庭和儿童之间那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隔膜的苦闷和困惑心理,揭示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扼杀及其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作为儿童的“我”对于刻板、单调的私塾教育方式的不解和不满。

其中,家庭所谓的“不想上进”、“不好好用功”指的是作者不能专心一意地读书以求取功名,而作为儿童的作者所不解的“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显然也并不是指作者不喜欢读书,排拒读书,只是在“读书”之外,作者认为还应有玩耍,实即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这是一本远比教科书丰富重要得多的“大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的冲突,它充分显示了儿童时期的作者在内心深处就有着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新鲜事物并对世界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性特征。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会写自传。

2、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情感目标: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学习写自传。

三.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基本要求 1、阅读《从文自传》《沈从文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阅读文本,理解沈从文的写作心理,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鉴赏他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了解其作品的特色。

3、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从而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4、学习自传的基本写法,尝试自己写自传。

二、专题研究指导 1、文本研读本文是略读课,阅读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揣摩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自己设题自己答疑的能力。

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着力于情景再现,进入沈从文在湘西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

本文节选部分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

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展示了湘西的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本文属于文学性传记,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故事性较强,阅读时应多留意其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

这一特点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可以参照题型设计中的【能力训练】来理解。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认识到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2. 帮助学员学会正确看待逆境,将其视为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3. 培养学员在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内容:1. 逆境的定义和普遍性: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生活的一部分。

2. 逆境的价值:逆境可以促使我们成长、进步和变得更加坚强。

3. 正确看待逆境:将逆境视为生活对我们的考验和恩赐。

4. 应对逆境的方法: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寻求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事例引出逆境的主题,让学员思考逆境对生活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逆境的定义、价值以及正确看待逆境的重要性。

3. 讨论:分组讨论学员在面对逆境时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应对逆境的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员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逆境的认识和看法。

3. 课后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延伸:1. 邀请经历过逆境并取得成功的学员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激发学员面对逆境的勇气和信心。

2. 组织一次逆境体验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会应对逆境,提高心理素质。

3. 开展课后小组辅导,针对学员在逆境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员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在逆境中如何沟通和解决问题。

2. 小组竞赛:设立有关逆境的小游戏或竞赛,让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应对逆境的方法。

3. 观看视频:挑选一部关于逆境的短片或纪录片,让学员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七、教学资源:1. 故事集:收集一些有关逆境的故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和案例分析。

3. 视频资源:寻找一些关于逆境的短片、纪录片或电影,用于教学环节。

八、教学要点:1. 强调逆境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让学员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2. 引导学员正确看待逆境,将其视为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3. 教授学员应对逆境的方法,如保持积极心态、寻求支持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设计执教者张玉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过程:梳理结构——整体感知——走进作者——品文读人——回眸作者——启迪人生——结语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展示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文章,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品味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了解沈从文的人生轨迹,把握其传奇色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2品味关键性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罗曼·罗兰在《名人传》曾说:“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

他们会安慰我们。

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大师——沈从文,一同探寻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对其今后人生的影响。

(二)梳理结构全文自然分为四个小节,请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四个小节共写了几个时段的经历?分别是哪几个时段?明确:把握结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错误!(三)整体感知师:在这两个时段中,作者记叙了许多事,说说文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事。

学生时代:看戏,钓鱼,逃学,游泳,殴斗从军生涯:司书,虎狼太多,大人决斗师:你们觉得这些事情有趣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有趣)真的很有趣吗?学生思考:没趣(四)走进作者师:作者在这篇自传的序言中曾说1部分读者可能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

这是读者的感受2(我想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材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体会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由、自然的原始乡村生活,淳朴、剽悍的民风。

2 学习写作自传。

【教学重点】1 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2 探讨人应当怎样生活。

3 体会沈从文自然、朴实、优美的文风。

【课时安排】: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大意,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阅读全文二检查基础知识导入。

1 、将正确的读音和书写填在括号内。

琅琅()上口强h à n( ) ku í le ǐ()ō u ()斗x ī()落竹篙()鳜()鱼缝罅()擘()画zh ē nzhu ó()()誊()录y ō ng ()肿2 、分别列举符合下列文体分类标准的沈从文的其中一部作品。

⑴短篇小说集()⑵中篇小说()⑶长篇小说()⑷论文集()3 、填空题。

自传,是()的文章。

在叙述方法上,可采用()法和()法,《从文自传》就是采用()法来写成的。

【答案】1 、琅琅(l á ng )上口强悍傀儡殴斗奚落竹篙(g ā o )鳜(gu ì)鱼缝罅(xi à)擘(b ò)画斟酌誊(t é ng )录臃肿2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

3 、字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顺叙法和倒叙法顺叙法三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1~2 节:上学、逃学3 节:从军4 节:入报馆四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沈从文的“逃学”。

分解问题:1 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分别指什么?——“小书”指课本;“大书”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2 沈从文为何逃学?(要求用原文回答)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

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

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3 他逃学之后都做了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4 沈从文是否真的排斥学校?——从后两节中可看出沈从文很想进入新式学堂,并最终奔赴北京,希望继续求学。

5 你知道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法国哪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 年,1762 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自然教育” ,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 新人” 。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名言】·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

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

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 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 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6 思考自然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对抗,体会现代人的压力与不自由。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教学过程】一教师介绍沈从文20 岁后的人生经历。

【附】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沈从文我是解放后才由北大国文系改入历史博物馆的,同时还在北大博物馆系教教陶瓷。

因为北大博物馆系那个供参考用的陈列室,部分瓷器和漆器,多是我捐赠的,同时还捐赠了些书籍。

到馆不多久,即送我去西苑革大“ 政治学院” 学习,约一年之久。

临结业前,多重新分配工作,有的自愿填写。

我因为经过内外变故太大,新社会要求又不明白,自己还能作什么也不明白,所以转问小组长,请转询上级,看作什么工作好,就派我去。

因为既学习了将近一年,有大半年都是在饭后去厨房服务,和一个老炊事员关系搞得很熟。

已对为人民服务不分大小有所体会。

过不久,小组长约我谈话,告我上级还是希望我回到作家队伍中搞创作。

这事大致也是那边事先即考虑过的。

因为较早一些时候,就有好几位当时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作家来看过我,多是过去不熟的。

鼓励我再学习,再写作。

要我重新写作,明白是对我一种极大鼓励。

但是我自己丧了气。

头脑经常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错。

也对“ 做作家” 少妄想。

且极端缺少新社会新生活经验。

曾试写了个《炊事员》,也无法完成。

所以表示,还是希望回到博物馆服务。

工作寂寞点不妨事,人事简单比较容易适应。

因此,即回了博物馆。

照当时情况说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我自己史部学底子极差,文物知识也皮毛零碎,图书室又不像样。

同时来的同事比起来,知识都比我扎实得多。

有的搞了几十年陶瓷,如傅振伦。

有的熟习汉事有专着,如马非百。

有的还专史学考古,如孙、姚、王、李诸人。

按习惯,研究员主要就是坐办公室看书,或商讨工作计划,谈天,学习文件。

没有人考虑到去陈列室,一面学,一面作说明员,从文物与观众两方面研究学习,可望提高认识的。

我正因为无知,第一记装不调查研究无发言权”①,第二记装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性” ,第三学习《实践论》,《人民日报》社论上介绍说“ 若一切学术研究工作,善于用实践论求知识,反复求证的方法进行,必可得到新的进展” 。

(大意是这么说的)又学习过《矛盾论》,并不怎么懂,但是觉得,就懂到的点滴,试运用到文物研究,也一定可望取得新发现。

明白“ 一切不孤立,一切事有联系和发展” 。

这些原则当时虽还孤零的记入印象中,但试来结合到我对于文物的学习研究上,得启发就太大了。

本馆一系列特别展览,我总是主动去作说明员。

一面学,一面讲。

工作当然比坐办公室谈天、看书为辛苦。

可是,知识或基本常识,便越来越落实了。

加上入库房工作和图书室整理材料工作,凡派到头上的就干。

常识一会通,不多久,情形自然就变化了。

有了问题,我起始有了发言权。

有些新问题,我慢慢的懂了。

再结合文献,对文献中问题,也就懂得深了些,落实好些,基础踏实些。

记得当时冬天比较冷,午门楼上穿堂风吹动,经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上面是不许烤火的。

在上面转来转去学习为人民服务。

是要有较大耐心和持久热情的!我呢,觉得十分自然平常。

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等于打仗,我就尽可能坚持下去,一直打到底。

事实上,我就在午门楼上和两廊转了十年。

一切常识就是那么通过实践学来的。

有些问题比较专门,而且是国内过去研究中的空白点,也还是从实践学来的。

比如说,看了过十万绸缎,又结合文献,我当然懂得就比较落实了。

大致当时从组织上看来,我的工作似太沉闷了点,(或者别的原因)为照顾我情绪,又让我去当时辅仁大学教三小时散文习作,为廿个学生改卷子。

不多久,又给我机会去四川参加土改。

这期间,我曾写了个《我在文学创作上错误思想的检讨》②,可能是由《光明日报》发表,香港曾转载过。

土改工作是在内江县三区产甘蔗出白糖地区,剥削特别严重,蔗农生活多近于农奴。

我在总队部专搞“ 糖房的剥削调查” 工作,工作前后约五个月。

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

本来用意,也有可能希望我就材料写一中或长篇小说。

末后因为时间短,问题多,懂的事还不够全面,无法着手,只好搁下。

回到重庆,总队总结发言时,还曾让我就问题作廿分钟发言。

我表示完全拥护党的政策③。

回到北京,因参加过土改,对个人写作思想错误,有深一些认识,在学生中还主动自我批评了一次。

不几天后,又调我参加文物行业的三、五反,约工作一月,更近于“ 作战” 。

当时全市似约百二十多家古董铺,我大约记得前后即检查了八十多家。

馆中同事参加这一战役最久的,我是其中之一。

这也显明是组织上有意教育我,有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却十分兴奋愉快。

记得和几个公安人员一道,他们搬移东西,我说文物名称、年代,后来喉咙也嚷哑了。

我的综合文物知识比较广泛,也比较踏实,和这次组织上给我的教育机会特别有关。

主席伟大无比著作《实践论》提示求知识的新方法,试用到我本人学习上,得到的初步收获,使我死心塌地在博物馆作小螺丝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