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_杨璞
白蜡蚧防治技术
三、防治技术
(3)6月中下旬,雌雄若虫进入定叶定 杆期。可在温度16-20℃时再喷一次药, 与上条所列药物轮流使用。
谢谢大家!
白蜡蚧防治技术
作者:田逸博
白蜡蚧俗名白蜡虫,主要危害白蜡、女贞 等植物,属于刺吸性害虫。
图为 白蜡蚧若虫
一、危害状
白蜡蚧属蚧总科白蜡
蚧属,它生有针状的刺 吸性口器,刺入叶片或 枝条组织中吸收养分和 水分,其雄性分泌的蜡 质将枝条包裹起来,布 满枝条,形成白色“雪 挂”,妨碍树木的光合 作用和呼吸作用,虫体 排泄物又极易滋生霉菌, 导致树体衰弱,直至死 亡。
图为白蜡蚧危害金叶女贞状
二、发生规律
白蜡蚧在北方地 区是1年发生1代。 受精雌成虫在枝干的 壳内越冬,翌春随着 树液的流动和萌芽的 生长而逐渐膨大。
图为雌虫卵壳
二、发生规律
4-5月份开始孵化,虫体小,仅约0.3-0.5 毫米,雄虫泌蜡,雌虫产卵。
图为雌虫卵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为雄虫分泌蜡质
二、发生规律
6月中旬定叶(栖于 叶面不动),7月中 旬定杆,8月中旬化 蛹,9月中旬为盛虫 期,9月上中旬雄成 虫交尾后死亡,而受 精雌成虫在树木枝干 上越冬。
图为壳内虫卵
三、防治技术
防治白蜡蚧要抓住关键时期,一是雌 成虫膨大时期,二是若虫定叶定杆期, 特别是定杆初期,防治效果最好。
三、防治技术
(1)春节前2月上旬,喷3-5度石硫合剂, 人工去掉介壳和蜡,喷药前先喷一遍水。
三、防治技术
(2)清明节前后,即4-5月份母体膨大 盛期,喷高渗苯氧威(25%)300倍液 或1000倍20%的速克灭乳油或1500倍 速扑杀。
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
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杨璞;陈晓鸣;谢正华;刘魏魏【摘要】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昆明地区雄虫真蛹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15.81℃,符合正态分布;雌虫越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20.41℃,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测定表明,长春地区越冬雌成虫在3月份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过冷却点中值为-23.19℃,不符合正态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白蜡虫在严寒地区抗寒能力增强.%The supercooling points ( SCP) of Ericerus pela in different instars and geographic population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ue pupa stage of males of Kunming population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 15.81 ℃), which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over wintering stage of females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 - 20.41 ℃), which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SCP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 pela showed that, the overwintering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Changchun in March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23.19 ℃ ) , but did not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cold tolerance in E. pela through reducing SCP may enable this species to establish populations in severe cold area.【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6页(P585-590)【关键词】白蜡虫;过冷却点;地理种群;抗寒;中值【作者】杨璞;陈晓鸣;谢正华;刘魏魏【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99.1昆虫是变温动物,极端的高温或低温均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尤其在不良的低温环境中,昆虫耐寒性的高低是其种群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决定着它们的生殖、扩散、分布及在下一季节的发生动态[1]。
虫白蜡的病原菌与寄生昆虫研究进展
虫白蜡的病原菌与寄生昆虫研究进展虫白蜡(Coccus virid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害虫,对多种农作物和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而虫白蜡的病原菌与寄生昆虫则是导致虫白蜡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对虫白蜡与其病原菌与寄生昆虫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虫白蜡的控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概述虫白蜡的病原菌与寄生昆虫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虫白蜡的病原菌是导致虫白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经鉴定出多种能引起虫白蜡感染的病原菌,如白蜡破坏球菌(Streptococcus coccivorens)、白蜡霉菌(Oidium coccivorum)和虫白蜡菌(Coccus coccum)。
这些病原菌能通过侵入虫体、生产毒素和破坏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导致虫白蜡的死亡。
虫白蜡的寄生昆虫也是造成虫白蜡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寄生昆虫能够寄生在虫白蜡体内,并通过吸食其体内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存。
例如,某些寄生蜂(如异翅蜂)会将卵产在虫白蜡的体内,幼虫孵化后寄生在宿主身上,最终导致虫白蜡的死亡。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捕食性昆虫、寄生线虫和寄生菌等也能对虫白蜡进行控制。
虫白蜡病原菌与寄生昆虫的研究进展为虫白蜡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了解虫白蜡的病原菌与寄生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行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虫白蜡的综合防控策略,减轻其对农作物和植物的危害。
在病原菌方面,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利用抗病毒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宿主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从而降低虫白蜡感染的风险。
此外,针对虫白蜡病原菌的防治也可以利用天然抗菌物质或生物制剂,例如使用产生抗菌化合物的植物菌根真菌来控制虫白蜡的繁殖。
在寄生昆虫方面,一些研究表明,寄生蜂对于虫白蜡的防治具有潜力。
通过培育和引进一些寄生蜂的品种,可以促进寄生蜂对虫白蜡的天敌作用,减少虫白蜡的数量和损害程度。
此外,研究还发现某些寄生线虫能够通过感染虫白蜡,降低其生育能力和繁殖率,从而对虫白蜡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
昆虫过冷却点的测定及抗寒机制研究概述
第18卷2002年12月武夷科学WUYISCIENCEJOURNALV01.18Dec.2002文章编号:1001—4276一(2002)01—0252—06昆虫过冷却点的测定及抗寒机制研究概述鞠瑞亭,杜予州(扬州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本文综述了昆虫过冷却点测定方法和抗寒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就利用冰核微生物开展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过冷却点,抗寒机制,冰核微生物中圈分类号:Q965文献标识码:A物种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或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生理对策。
昆虫也是如此。
昆虫为了使其种群得以繁衍和延续,特别是生活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昆虫,每年都不得不抵御一段时间的严寒侵袭,而它们往往是通过调节身体的过冷却(super—cooling)状态来增强其抗寒性。
所谓过冷却现象,就是温度低于昆虫体液冰点时,体液仍能保持液体状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通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point)来量化反映的。
液体过冷却现象于1842年被Fahrenheit首次发现;此后,物理学界和生物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1899年,俄罗斯生物学家BaxMeT'beB利用电热测温技术首次发现昆虫的过冷却现象,他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1]。
在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生理生化技术探索了这一现象的生理机制。
通过对昆虫过冷却点的测定和抗寒机制的研究,可以摸清昆虫的越冬情况,为分析翌年虫源种群发生动态及昆虫地理分布预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道,结合我们的一些研究结果,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过冷却点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当昆虫虫体温度冷却至过冷却点以下,体液开始发生自发结冰,此时,虫体需要向外界释放热量。
通过对这种释放的潜热的测定,可以方便地测出昆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根据这一原理,利用热分析法,即温差热电偶法来测定过冷却点很早就被应用于昆虫的抗寒性研究上¨o。
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与适应性进化的研究策略
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与适应性进化的研究策略虫白蜡(Grossyparia sp.)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寄生性昆虫,在果树、蔬菜和农田作物上广泛分布。
它以寄生于宿主植物的茎、叶和花部为食,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
了解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和适应性进化机制对于控制和管理它的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特征,并探讨研究策略与方法。
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其在寄主植物选择、生命周期、幼虫发育和成虫繁殖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首先,寄主植物选择是虫白蜡种群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
早期研究表明,虫白蜡常寄生于多种植物,但对于特定寄主植物的选择却存在种群差异。
通过调查野外虫白蜡种群分布和寄主植物类型的对应关系可研究其寄主选择的进化机制。
其次,虫白蜡的生命周期也与其适应性进化密切相关。
虫白蜡雌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的茎部,幼虫在寄主体内进行发育,最终幼虫蜕变成成虫并破茧而出。
该过程中,虫白蜡在每个发育阶段都需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
例如,虫白蜡通过改变其寄主植物的生理反应,如分泌物的改变或寄主植物的抗性适应,来增加自身的生存机会。
探究虫白蜡与寄主植物之间的coevolution关系及其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对阻断虫白蜡种群发展的策略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虫白蜡幼虫的发育和成虫的繁殖也是适应性进化的关键环节。
幼虫的发育过程涉及到食物利用效率、生长速率和体形特征的变化。
在寄主植物中,虫白蜡幼虫与植物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寄生虫的竞争关系,都可能对其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成虫繁殖策略研究主要探讨虫白蜡的交配方式、产卵数及繁殖力等。
比较研究不同虫白蜡种群间的幼虫发育和成虫繁殖特征,能够揭示适应性进化的差异,从而为害虫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针对虫白蜡的进化生态学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及策略。
首先,野外调查和实验观察是探究虫白蜡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及适应性进化机制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不同虫白蜡种群的采集和寄主选择实验,可以获取种群间差异及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资源 昆虫研究所 , 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云南 昆明 6 02 ) 5 24
摘 要 : 昆明地 区 白蜡虫不 同虫态 的过 冷却点 进行 了测定 , 对 结果 表明 : 明地区雄 虫真蛹 期过 冷却 点最低 , 昆 中值 为
林业科学研究
Fo etRee r h rs s a c
2 1 ,4 5 :8 0 12 ( )5 5~ 5 0 9
文 章 编 号 r0 119 (0 10 -550 : 0 -4 8 2 1 )50 8 -6 1
白蜡 虫 不 同 虫 态 及 不 同地 理 种 群 越 冬 雌 成 虫 过 冷 却 点 的研 究 术
一
关键词 : 白蜡虫 ; 过冷却点 ; 地理种群 ; 抗寒 ; 中值
中 图 分 类 法 :8 9 1 ¥9 .
St is o t e S pe c o i i to ie u l tDif r ntI sa s a ud e n h u r o l ng Po n fErc r spea a fe e n t r nd O v r n e i g Fe a e Ad ls o fe e o r p c Po ul to s e wi t rn m l u t fDi r ntGe g a hi p a i n
da :一 0 4 C) w i l w db om l ir ui .A a s fS Pfr iee t ega hcp p l i s in 2 . 1o , hc f l e yan r a ds i t n n l i o C f rn o r i o ua o h oo tb o y 1℃ , 58 符合正态分布 ; 雌虫越 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 , 中值为 一2 . 1c 符合正态分布 ; 于不同地理种群 自蜡 0 4 C, 对
白蜡虫
渡边长吻白蜡虫
白蜡虫的形态与特性
白蜡虫的雌、雄变态差别显著,雌虫属于渐进变态,生活 史中无蛹期。雄虫属于完全变态,幼虫至成虫之间夹人一 个蛹期。 雄虫:有翅,体节明显,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等时 期属完全变态类型; 雌虫:无翅,呈球形,体节区分不明显,发育经卵、若虫、 成虫等时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
摊晾
• 种虫摘回(运回)后,要立即在阴暗、通风、 干燥、凉爽。清洁的房屋内(严禁烟熏、油污及化 肥、农药等熏坏虫子 ),用清洁的凉席、晒席等 铺上一屋纸,进行摊晾(如不摊开,3小时左右即 发烧,造成死亡)。摊陈时。应将虫子薄摊开成一 层(不超过3厘米厚),每日用竹筷轻轻翻动3~4 次,保持适宜温度。如要延长孵化时间,推迟挂放, 可将虫转至阴暗低温处。摊养时间一般以不超过 15~20天白蜡树、女贞树。白蜡虫分泌 白蜡,为高级动物蜡,熔点高(达80℃~85℃) 质地区硬,颜色洁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稳定, 凝结力强,无臭,无味、润滑,广泛用于化工、 工业、医药等行业。
白蜡
虫白蜡
白蜡虫放养与惜花采收
• 采收
•
在谷雨、立夏之间,蜡虫成熟后,须 从树上摘下,称为“摘虫”,虫颗呈红褐 色,表面糖质已干,撕开虫壳,没有浆质, 用手指轻按虫壳2~3次,虫壳凹下去后立 即弹起恢复原状,即为成熟象征,应及时 采摘。摘虫时,用拇指与食指掐住虫颗, 左右摇动,一粒一粒摘下,轻摘轻放,按 等级、老嫩程度分别放在通风的大孔竹筐 内,严禁用手大把抹下。采摘时间,一般 阴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摘下 的虫,应及时运至阴凉处摊晾。
• 采摘方法,一般用刀砍下蜡枝,再用手剥取蜡花,立即送至 熬蜡房及时加工,以免蜡花堆沤冲饶,发臭、变色,影响白 蜡质量。蜡花采收后,放在沸水锅内熬煮,每50公斤蜡花, 加水20公斤左右,待蜡花全部溶化,蜡脂浮在水面时立即熄 火,降低温度,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蜡盆内,冷却后 即成头蜡。取锅内剩下的蜡米子,装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数 次,放在锅内木制十字架上,再渗水继续熬煮,用木棒不断 挤压,使袋内蜡米子破碎再溶解一部分错脂,舀人盆内冷却 后称为二蜡。最后剩下的蜡渣,可作肥料或饲料。
虫白蜡生育期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虫白蜡生育期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虫白蜡(Lepidoptera:Galleriinae)是一种重要的棉铃虫天敌,对棉花的害虫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虫白蜡的生育期生态学特征对于优化其应用效果和保护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验研究与分析,探讨虫白蜡的生育期生态学特征,以期为虫白蜡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虫白蜡的生育期分类虫白蜡的生育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卵期是虫白蜡的最初发育阶段,幼虫期是其主要生长阶段,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转变的过渡阶段,成虫期是虫白蜡的最终发育阶段。
不同生育期的特征对于了解虫白蜡的生态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卵期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虫白蜡的卵期一般持续7-10天。
卵的形态特征和产卵方式是卵期的重要特点。
虫白蜡的卵呈椭圆形,通常具有白色或黄色的颜色,表面光滑。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温度和湿度对虫白蜡的卵孵化率和发育速度具有显著影响。
较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0摄氏度,较适宜的湿度范围为60-70%。
此外,卵期的生态环境也对幼虫的出生和存活具有重要影响。
卵在宿主植物上产卵,植被覆盖和干扰等因素会影响卵孵化和幼虫的发育。
三、幼虫期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虫白蜡的幼虫期一般持续20-30天。
幼虫的形态特征和取食行为是幼虫期的重要特点。
虫白蜡的幼虫体色呈白色或乳白色,身体柔软,有一些细毛分布在体表。
幼虫期主要以取食棉铃、幼果等为主要食物来源。
幼虫在取食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选择新鲜嫩绿的部位进行取食。
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光照、植被密度等因素会对虫白蜡的幼虫生长和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0摄氏度,适宜的光照条件为12-14小时光照和10-12小时黑暗。
植被密度较高的环境有助于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和遮蔽,有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四、蛹期生态学特征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虫白蜡的蛹期一般持续7-10天。
蛹的形态特征和休眠行为是蛹期的重要特点。
虫白蜡生理生态和发育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虫白蜡生理生态和发育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虫白蜡(Coccus hesperidum)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柑橘树和其他果树。
虫白蜡的生理生态和发育生物学是了解其习性和生命周期的重要方面。
实验研究方法在揭示虫白蜡的这些特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虫白蜡生理生态和发育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一、虫白蜡生理生态研究方法1. 虫白蜡的生理特性观察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虫白蜡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通过观察虫白蜡的口器结构、足部特征、种群密度等信息,可以了解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2. 虫白蜡的生态习性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虫白蜡的生态习性,如寄主植物选择、迁飞行为、季节波动等,可以揭示其生活史和适应策略。
这可以通过观察虫白蜡在不同植物上的分布情况和种群密度,以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反应来实现。
3. 虫白蜡的生理活动监测通过监测虫白蜡的生活活动,如觅食、繁殖、蜕皮、虫蚀等行为,可以获得其生理活动的时序数据。
可以利用现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如跟踪记录虫白蜡的运动轨迹和食物取食行为。
4. 虫白蜡的生态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虫白蜡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如寄生昆虫、天敌、共生菌等,可以深入了解虫白蜡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位的特征。
可以利用田间观察、实验室实验和分子生态学方法来研究虫白蜡的生态相互作用。
二、虫白蜡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1. 虫白蜡的发育观察通过观察虫白蜡的发育过程,如卵的孵化、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等,可以揭示其发育阶段的特征和时序。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虫白蜡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结构。
2. 虫白蜡的发育速度测定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测定虫白蜡的发育速度,可以得到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时间和发育速度参数。
这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种群中个体的发育阶段,并记录其相应的时间来实现。
3. 虫白蜡的发育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虫白蜡的发育过程受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食物质量和数量等,可以揭示其发育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响应性。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并对虫白蜡的发育进行观察和记录来实现。
越冬白蜡虫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Mi c r o o r g a n i s m Di v e r s i t y Ana l y s i s o f Ov e r wi nt e r i ng Chi ne s e W h i t e W a x S c a l e I ns e c t
S UN T a o,WA NG Xu e — q i n g ,ZHAO Zu n — l i n g, Y U S h u — hu i ,Y ANG Pu
解 白蜡虫低温适应 机制提供 有用信息 。[ 方法 ] 采用 Mi s e q高通量测 序方法对 昆明越冬雌成 虫 ( K M) 和长春 越冬雌 成虫 ( C C ) 体 内细菌 1 6 s r R N A及 真菌 I T S基 因进行测 序 , 利用 U s e a r c h软件进行 细菌和真菌 O T U( O p e r a t i o n a l T a x o - n o m i c U n i t ) 划分, 并利用 Mo t h u r 软件对 O T U进行分类学分 析和多样性 指数 分析。[ 结果 】 细菌 K M和 c c样 品中共 得到 3 4 4个 O T U, 真菌 K M和 c c样品中共 得到 2 3 0个 O T U 。细菌共鉴定 到 1 5 f - 1 、 1 3 7属 , 在K M 中乳球 菌属 占主要 比例 ( 2 9 . 7 8 %) , 而在 C c中立克次 氏体 占主要 比例 ( 5 5 . 7 7 %) , 真菌 中共 鉴定 到 6门、 8 3属 , 在K M 中仅鉴 定到 4 1 个属 , 而C C中鉴定到 7 5个 属 , 其 中线虫草科无法归类 的属 在 2个样 品中均为优势 菌群 , 但C C中 含量 远低 于 K M。 [ 结论 ] 昆明与长春越冬虫体 内细菌 及真 菌种类 和数量 均不相 同 , 与昆 明越 冬虫不 同 , 需要应对 极端 低 温的长春 越
白蜡主要病虫害生物学特性观察
白蜡主要病虫害生物学特性观察摘要: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小线角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主要为害蛀干害虫。
在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掌握发生与为害规律,可取的显著防控效果。
关键词:白蜡;蛀干害虫;生物学特性;防治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因具有生长较迅速,对气候、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干旱、耐水湿,且材质好、树形优美,尤其是其耐盐碱能力较强,对烟尘、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较强抗性,成为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及我国北方滨海盐碱地区主要乔木树种,栽植应用广泛[1]。
但由于受到蛀干害虫的危害,导致白蜡生长衰弱,虫口密度大时造成整株大片死亡,对绿化美化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015年4月,对东营西城区域白蜡的蛀干害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东营西城区域白蜡的蛀干害虫主要为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小线角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
其中,云斑天牛平均有虫株率达15%,部分区域虫株率达40%以上,受害株虫口密度平均为4~8头,单株最多达28头;小线角木蠹蛾平均有虫株率达3%,部分区域虫株率达6%以上,受害株虫口密度平均为20~30头,受害严重的单株达200头以上,且危害呈日益加重趋势。
一、云斑天牛生物学特性观察1、材料与方法(1)材料虫源:胜中社区雅苑小区云斑天牛危害的白蜡。
100cm*100cm*100cm的养虫笼5只、放大镜一把、解剖镜一台、1~150mm游标卡尺、数码相机一部。
(2)方法,自3月中旬~11月,在绿化带内对白蜡设多个观察点,每点选择一株,每3~5d观察一次,详细记载其发生危害及活动情况。
2、观察结果(1)发生规律据观测,该虫2~3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虫道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6月上旬开始钻出,啃食白蜡当年生枝条的嫩皮,取食30~40天后,开始交配、产卵。
白蜡虫
白蜡虫
渡边长吻白蜡虫
白蜡虫的形态与特性
白蜡虫的雌、雄变态差别显著,雌虫属于渐进变态,生活 史中无蛹期。雄虫属于完全变态,幼虫至成虫之间夹人一 个蛹期。 雄虫:有翅,体节明显,发育经卵、幼虫、蛹、成虫等时 期属完全变态类型; 雌虫:无翅,呈球形,体节区分不明显,发育经卵、若虫、 成虫等时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
白蜡虫的利用价值
• 白蜡虫守主植物为白蜡树、女贞树。白蜡虫分泌 白蜡,为高级动物蜡,熔点高(达80℃~85℃) 质地区硬,颜色洁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稳定, 凝结力强,无臭,无味、润滑,广泛用于化工、 工业、医药等行业。
白蜡
虫白蜡
白蜡虫放养与惜花采收
• 采收
•
在谷雨、立夏之间,蜡虫成熟后,须 从树上摘下,称为“摘虫”,虫颗呈红褐 色,表面糖质已干,撕开虫壳,没有浆质, 用手指轻按虫壳2~3次,虫壳凹下去后立 即弹起恢复原状,即为成熟象征,应及时 采摘。摘虫时,用拇指与食指掐住虫颗, 左右摇动,一粒一粒摘下,轻摘轻放,按 等级、老嫩程度分别放在通风的大孔竹筐 内,严禁用手大把抹下。采摘时间,一般 阴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摘下 ,要立即在阴暗、通风、 干燥、凉爽。清洁的房屋内(严禁烟熏、油污及化 肥、农药等熏坏虫子 ),用清洁的凉席、晒席等 铺上一屋纸,进行摊晾(如不摊开,3小时左右即 发烧,造成死亡)。摊陈时。应将虫子薄摊开成一 层(不超过3厘米厚),每日用竹筷轻轻翻动3~4 次,保持适宜温度。如要延长孵化时间,推迟挂放, 可将虫转至阴暗低温处。摊养时间一般以不超过 15~20天为宜。
虫白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虫白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虫白蜡(Ceroplastes sinensis Del Guerci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柑橘、橄榄、苹果等水果作物。
研究虫白蜡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可以为控制虫白蜡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虫白蜡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一、虫白蜡的收集和鉴定1. 收集虫白蜡样本:在果树或观赏植物上采集感染虫白蜡的叶片、枝条或果实样本,并尽快将其保持在适当的保存方法中,如70%乙醇或冷冻保存。
2. 虫白蜡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虫白蜡的形态特征,如体色、外形、体长等,结合参考文献进行比对,进行准确的鉴定。
二、虫白蜡的生物化学研究方法1. 营养生理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虫白蜡发育阶段的口器组分、酶活性和代谢产物等,揭示虫白蜡的营养需求和代谢途径,为寻找针对虫白蜡的生物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虫白蜡体表覆盖物和体内代谢产物的组成,研究其防御机制和相应的调控途径。
3. 物质运输和吸附研究:通过示踪试验或标记物质的应用,研究虫白蜡体内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分布情况,揭示虫白蜡的代谢途径和营养获取方式。
三、虫白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1. DNA提取和测序:通过经典的DNA提取方法,从虫白蜡体内提取总DNA,并通过测序技术获得虫白蜡的基因组信息。
2. 基因功能研究:利用RNA干扰、基因敲除等技术对虫白蜡的功能基因进行研究,探索其在生长发育、代谢调控和抗逆应答等方面的作用。
3. 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虫白蜡在不同生物学阶段或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差异和调控机制。
4. 分子互作网络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构建虫白蜡与寄主植物、共生微生物等之间的分子互作网络,解析虫白蜡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虫白蜡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虫白蜡的生物学特性和发育调控机制,还为寻找更有效的虫白蜡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虫白蜡生态位分化与生态位重叠的理论研究
虫白蜡生态位分化与生态位重叠的理论研究虫白蜡(Coccus hesperidum)是一种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害虫,它广泛寄生在柑橘、柚子、葡萄、苹果等果树上,并影响农业产量和品质。
在虫白蜡的生态位研究中,生态位分化和生态位重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可以揭示虫白蜡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所占据的一系列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生态位分化则是指同一生态位内的不同物种通过分化资源利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性,减少竞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虫白蜡的生态位分化体现在其寄主选择和生活史策略上。
虫白蜡的寄主范围广泛,可以寄生在多个果树上,然而在寄主选择上,它们却存在着特异性。
比如,在柑橘树上寄生的虫白蜡数量远远大于在其他果树上的数量。
这表明柑橘树是虫白蜡的优势寄主,虫白蜡专门适应了柑橘树的生存条件,并且发展了更有效的寄生策略。
此外,虫白蜡的生活史策略也体现了生态位分化的特点。
虫白蜡通过羽化的方式繁殖,繁殖速度很快,能快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而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相互竞争。
虫白蜡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寄主资源的争夺上。
对于不同寄主树上的虫白蜡种群来说,它们之间会竞争相同的寄主资源。
虫白蜡种群的密度和寄主树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虫白蜡数量越多,它们所寄生的寄主树数量也会增加。
当寄主资源过度利用或过度竞争时,虫白蜡种群数量和寄主树的状况都会受到影响。
了解虫白蜡的生态位分化和生态位重叠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虫白蜡的生态位分化,可以了解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为防治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了解虫白蜡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虫害发生。
通过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合理施用农药、增加天敌等,可以减轻虫白蜡种群数量过多导致的寄主资源竞争,从而减少虫害的发生。
此外,虫白蜡的生态位研究还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长春市一新外来入侵物种--白蜡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种群控制研究
长春市一新外来入侵物种--白蜡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种群控制研
究
长春市一新外来入侵物种--白蜡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种群控制研究
首次报道了白蜡虫在长春市的分布.经观察,白蜡虫在长春市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在水蜡树枝上越冬.4月中旬雌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为卵期,6月上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虫经1周后在水蜡树叶片上固定取食.2龄若虫在枝条上为害,至8月下旬羽化成虫.雌虫经交尾后越冬.对2龄若虫进行化学防治试验表明,以体积分数为3%顺式氯氰菊酯1:3 000~7 000倍液和40%毒死蜱1: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9%.
作者:王志明许晓明 WANG Zhi-ming XU Xiao-ming 作者单位:王志明,WANG Zhi-ming(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130118) 许晓明,XU Xiao-ming(长春市园林植物保护站,长春,130041)
刊名:吉林农业大学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8(2) 分类号:Q969.369.2 关键词:白蜡虫生活史习性水蜡树长春市。
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卵孵化生物学研究
白蜡虫Ericeruspe-la(chavannes)卵孵化生物学研究
郭镇西;张子有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S1
【摘要】报道了白蜡虫卵孵化方式、时刻、历期、日孵化量及孵化率.白蜡虫卵孵化的显著特点是雌卵先孵化,雄卵后孵化.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郭镇西;张子有
【作者单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229.9
【相关文献】
1.不同产地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天敌的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J], 焦懿;赵苹
2.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唾液腺的研究 [J], 冉江洪;吴次彬
3.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雌虫神经分泌系统... [J], 彭雪林;钟远辉
4.雄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的研究 [J], 郭镇西;张子有;齐胜利
5.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产卵生物学研究 [J], 张子有;郭镇西;齐胜利;武碧林;郭晓霞;刘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蜡蚧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白蜡蚧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白蜡蚧(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虫种,在北方则严重危害水腊。
经试验,在白蜡蚧的吊糖期、定叶期、定杆期用40﹪杀扑磷乳和40﹪氧化乐果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95﹪以上。
标签:水腊白蜡蚧药剂防治0 引言水蜡是抚顺地区主要园林绿化树种,耐修剪,可随意造型,主要用于绿篱、模纹栽植,对丰富园林植物景观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抚顺多处绿地中,水蜡因受白蜡蚧的危害,枝条被蜡质包围,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园林景观。
为此我从2005年至2009年对白蜡蚧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试验地点选择在我公司2005年起负责养护的抚顺市长春桥东沿河绿地四处白蜡蚧危害较为严重的地段,每处选定5米长水腊模纹,按枝龄不同各从中随选5个虫枝进行观察研究。
药剂试验选用40﹪杀扑磷、40%氧化乐果、50%敌敌畏、50%辛硫磷、20%杀灭菊酯5种药剂。
1 白蜡蚧的形态特征1.1 成虫1.1.1 雌成虫体长1.4-1.5毫米、宽1.2-1.3毫米,背部隆起,形似半边蚌壳;初期背部呈黄绿色,腹面膜质、浅黄绿色,随着生长发育,背部逐渐变为淡红褐色,上有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触角细小,口器针状;足极细弱,生有多根刚毛,跗、胫节等长,爪具小齿;气门较发达,轻微内陷,虫体腹面有气沟,臀裂将左右肛片分离;春季产卵时虫体逐渐膨大近球形,直径为5-14毫米,一般为9-11毫米,此时虫体变为红褐色。
1.1.2 雄成虫体长1.9-2.1毫米,翅展4.4-4.6毫米,头淡褐色,眼区紫褐色;触角丝状,浅黄色;足细,褐色;前翅较透明,具虹彩闪光,后翅为平衡棒;性刺浅褐色,末端勾曲,性刺两侧有2根超过体长的白色蜡丝。
1.2 卵长卵圆形,长0.3-0.4毫米,宽0.2-0.25毫米,分为雌卵、雄卵,雄卵一头稍细。
初卵产于卵囊内液体中,后包被于网状白色蜡粉或蜡丝中。
雌卵在母壳出口部,雄卵在壳底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科学研究2011,24(5):585590Forest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1498(2011)05-0585-06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杨璞,陈晓鸣**,谢正华,刘魏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收稿日期:2011-02-27基金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10ZC235);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31000983)和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7-015-3)作者简介:杨璞(1979—),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白蜡虫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 :zjuyangpu@yahoo.cn.*致谢:吉林农业大学植保系硕士生戴鹏、四川峨眉川主乡沈跃如帮助采集白蜡虫标本,本单位科研助理杨红燕、文灿、刘平帮助测定过冷却点,在此表示感谢!**通讯作者.摘要: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昆明地区雄虫真蛹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15.81ħ,符合正态分布;雌虫越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20.41ħ,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测定表明,长春地区越冬雌成虫在3月份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过冷却点中值为-23.19ħ,不符合正态分布。
测定结果表明:白蜡虫在严寒地区抗寒能力增强。
关键词:白蜡虫;过冷却点;地理种群;抗寒;中值中图分类法:S899.1文献标识码:AStudies on the Supercooling Point of Ericerus pela at Different Instars and Overwintering Female Adult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YANG Pu ,CHEN Xiao-ming ,XIE Zheng-hua ,LIU Wei-wei(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s Insect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ing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sects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Kunming 650224,Yunnan ,China )Abstract :The supercooling points (SCP )of Ericerus pela in different instars and geographic populations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ue pupa stage of males of Kunming population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15.81ħ),which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The overwintering stage of females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20.41ħ),which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Analysis of SCP for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pela showed that ,the overwintering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Changchun in March had the lowest SCP (me-dian :-23.19ħ),but did not follow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cold tolerance in E.pela through reducing SCP may enable this species to establish populations in severe cold area.Key words :Ericerus pela ;supercooling points ;geographic populations ;cold tolerance ;median昆虫是变温动物,极端的高温或低温均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尤其在不良的低温环境中,昆虫耐寒性的高低是其种群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决定着它们的生殖、扩散、分布及在下一季节的发生动态[1]。
对于任何机体细胞而言,细胞内结冰都是致命的,因此,在大量的昆虫抗寒性研究中,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 ,是指水溶液或各种含水系统在冰点以下维持液态的物理现象,是大多数昆虫能避免结冰造成的死亡而做出的适应性调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界定昆虫耐寒性的强弱,不少研究人员DOI:10.13275/ki.lykxyj.2011.05.021林业科学研究第24卷还将过冷却点整合到在地理种群分布范围、入侵扩散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昆虫过冷却点变化对种群繁衍、扩散的生态学意义[2-9]。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s),属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白蜡蚧属(Ericerus),是我国特产资源昆虫,所分泌的白蜡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10]。
在我国从85ʎ08'E到121ʎ23'E,18ʎN到42ʎN,海拔5m 到3000m左右的广大地区均有白蜡虫分布。
2006年在吉林长春(125ʎ35'E,43ʎ88'N)也首次发现了白蜡虫[11]。
至此,在最冷月平均气温-10.2ħ,极端最低气温-31.0ħ的严寒地带仍有白蜡虫自然种群存在,且雌雄虫生长发育正常,能大量繁殖后代,说明该虫对低温具有极不寻常的适应能力。
目前,对该虫的生活史等虽有很多研究[10,12],但尚未有该虫耐寒性方面的相关报道。
由于白蜡虫过冷却点的测定对于研究其地理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选取了北亚热带的昆明、温带的峨眉以及北温带的长春三个地理种群的越冬雌成虫,对其过冷却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虫源供试白蜡虫虫源分别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白蜡虫传统产虫区之一,25ʎ02'N,102ʎ42'E)、四川省峨眉市(白蜡虫传统产蜡区之一,29ʎ30'N,103ʎ20' E)和吉林省长春市(目前文献报道白蜡虫分布最北端),采集后即在实验室进行过冷却点测定。
其中,昆明地区的虫源先后采集于2010年1月—2011年3月,各虫态分别为雄虫的1龄、2龄、前蛹和真蛹以及雌虫的1龄、2龄和成虫;峨眉市的虫源采集于2011年1月,虫态为越冬雌成虫;长春地区由于该虫越冬时间很长,故在2011年1月和3月分别对该虫越冬雌成虫进行了2次采样。
1.2过冷却点测定白蜡虫过冷却点的测定使用过冷却点测定仪(由北京鹏程电子组装并编写软件)。
该测定仪主要由温度探头、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组成,温度探头为热敏电阻,感应的温度传输到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每1.7s采集1次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输到电脑,由过冷却点测定仪系统软件(V1.2)记录数据并做出温度变化曲线。
在测定时,由于白蜡虫幼虫期个体很小,单头无法进行测定,故幼虫过冷却点测定时,选取同一叶片/枝条上的龄期相同的幼虫约30头,将这些虫子用parafilm膜小心的包住并轻轻缠在温度探头上,重复测量3次(1龄雄虫和2龄雌虫重复测量多次后只测出2次);对于体型较大的虫态,如蛹和成虫,选取单头个体用parafilm膜将其轻轻缠在温度探头上,至少测量20头。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保证供试虫体完整和健康,不损伤虫体。
在虫体与探头固定好后,在其外面进一步用棉花包裹,然后放入-76ħ超低温冰箱,使虫体温度缓慢下降。
放入冰箱前须运行过冷却点测定仪系统软件,采集温度数据,并由电脑记录数据。
随着温度下降,虫体细胞溶液从液态转变成固态,释放潜热,温度骤然上升,温度变化曲线出现峰值跳跃,拐点温度就是过冷却点。
1.3数据分析将获得的过冷却点数据导入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9.50版),对过冷却点的频次分布作图,并由卡方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选取软件菜单栏“数据分析”中的“次数分布”作图并计算卡方值和P值,如P>0.05即符合正态分布[13]。
由于过冷却点数据多不符合正态分布(雄虫前蛹和真蛹期及昆明地区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但其它虫态以及不同地理种群过冷却点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DPS中“非参数检验”下的“Wilcoxon检验”对各个样本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3]。
各组数据分别取中值作柱状图表示。
2结果与分析2.1昆明白蜡虫雄虫和雌虫不同虫态过冷却点(SCP)的变化昆明地区白蜡虫雄虫SCP测定结果表明:1龄和2龄幼虫测量采用多个虫子混合测量,SCP分布较为集中,1龄幼虫个体SCP范围在-11.01-11.90ħ,2龄SCP范围在-11.41-13.43ħ,中值分别为-11.46、-12.10ħ(图1)。
前蛹期和真蛹期采用单个个体测量,个体SCP的分布范围较宽,其中,前蛹期SCP范围在-9.29-16.03ħ间,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差接近7ħ,中值为-13.47ħ(图1),符合正态分布(χ2=10.85,df=8,P=0.2105)(图2A);真蛹SCP分布在-8.88-18.31ħ间,最低值和最高值相差接近10ħ,中值为-15.81ħ(图1),符合正态分布(χ2=15.60,685第5期杨璞等:白蜡虫不同虫态及不同地理种群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研究df =9,P =0.0758)(图2B )。
Wilcoxon 分析进一步表明:真蛹期的SCP 显著低于1龄、2龄幼虫期和前蛹期的SCP ,而1龄和2龄幼虫期SCP 没有显著差异,2龄幼虫期SCP 与前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但1龄龄幼虫期SCP 与前蛹期存在显著差异(表1)。
图1白蜡虫雄虫不同虫态过冷却点的变化A :前蛹期,B :真蛹期图2白蜡虫雄虫前蛹期和真蛹期过冷却点的频次分布表1白蜡虫雄虫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多重比较结果比较组样本数1样本数2U 值P 值1龄—2龄230.86600.38651龄—前蛹2342.07210.0383**1龄—真蛹2221.93270.0533*2龄—前蛹3341.58590.11282龄—真蛹3222.13280.0329**前蛹—真蛹22343.27990.0010***注:与其它虫态差异均显著的虫态黑体显示,*P <0.1,**P <0.05,***P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