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问题往往涉及到比较大小、比较大小关系等。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值大小或数量多少,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要求。
比如“小明买了两个苹果,小红买了三个苹果,谁买的苹果多?”通过比较两个人买的苹果数量,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答案,理解问题的要求。
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解题思路。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数值大小或数量多少,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计算。
比如“小明花了8元钱买了一支铅笔,小红花了12元钱买了两支铅笔,每支铅笔多少钱?”学生可以从比较两个人花的钱数和买的铅笔数入手,通过比较得出每支铅笔的价格。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解题思路,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个数值或量的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将问题综合起来,找到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比较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在解决应用题时,通过比较不同数值或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答案。
比较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分析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分析摘要: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小学数学中,线段图大概可以分为复式线段及单式线段,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解析题干条件,形成对比、并列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线段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线段图小学数学作用1.线段图教学的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线段图教学应考虑其三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形象化;其次是直观化;最后是实用化。
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题干条件转换为更为形象的图形条件,更具形象化,借助线段图来解析题干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和年龄条件都比较小,对于数学解题可能缺少经验,能力也有限,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是不太好的,如果教师开展数学教学仅引导学生分析字面意,思借助语言来描述题干中所提出的数量关系,那么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以二年级的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掌握题干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知识,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进行比较,分析生活之中哪些物体、哪些关系可以转化成线段?例如黑板擦、书桌、钢直尺等等。
学生通过拉一拉、抻一抻,将线段变直,再摸一摸,每个线段是否都有两个端点,从这端到那端,从而使学生更为形象的体会到线段的表象意义,理解线段的深层含义。
教师接下来也可以引导学生去画一画,借此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线段的感受,使学生将线段知识内化。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之中寻找一些趁手的工具画线段,从而经历从点到线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索、总结来认识线段的特点,为学生理解题干条件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探究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资料
探究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由于其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量,数量关系也较为复杂;而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对于比较复杂和抽象的问题都不能有比较系统正确的分析;而单纯的由老师逐题为学生分析问题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自主的分析思考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此类型的问题。
而运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辅助学生分析问题,是解答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非常重要并有效的方法。
其不仅能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效率,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解题方法,能让学生比较轻松愉快地分析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进程也有莫大的帮助。
一、分析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价值性1.借助线段图解题,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由于在大多数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题述包含了比较丰富信息的文字叙述,而且数量关系也较为复杂;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都不够全面,则在面对比较多的文字叙述并不能准确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并找准相关数字信息的数量关系。
而运用线段图的方法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比较形象、具体的图形信息,并最终比较直观地呈现出它们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过程。
2.利用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应用题,由于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数量管理也更为复杂;相应的,学生会更难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做出正确的解答。
而运用线段图的方法可以逐步地找出有效的题诉信息,并正确地分析出它们的数量关系,能化难为易,将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分解开来,并逐步地分析思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得出准确的结论。
3.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一题多解由于运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时,能比较形象具体地呈现题述有效信息,并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当然,由于题述中的有效信息被学生分析的较为透彻,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很清晰,所以运用线段图的方法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思考出更多的解题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用来判断大小、关系和优劣等。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比较也应用得很广泛,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分类、解决实际问题等。
一、判断大小与关系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比较主要用来判断数的大小与关系。
例如:例1:甲、乙两人身高分别是1.5米和1.8米,问他们两人身高的大小关系如何?这道题就需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身高的大小关系,比较方法有“一一比较法”和“几个一组比较法”两种。
一一比较法:把两个数从高到低一一比较,1.8米 > 1.5米答案:乙的身高比甲高,即乙 > 甲。
几个一组比较法:将数按大小排序后两两比较。
除了比较身高大小,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需要用到比较的方法,例如:例2:某文具店在打折促销,原价1.5元的笔现在打7折,原价0.8元的橡皮现在打9折,请问现在哪种文具便宜?这道题也需要用到比较的方法,可以通过将原价打折后来比较它们的现价大小。
笔的现价 = 1.5元× 70% = 1.05元答案:橡皮的现价比笔的现价便宜,即橡皮 < 笔。
二、归纳分类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比较也可以被用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例如:例3:在下列形状中: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中,哪些形状拥有轴对称性?对于这道题,可以首先对这几种形状进行比较,然后分类筛选,整理思路。
正方形有四条轴对称线;长方形有两条平行边,也有两个轴对称线;通过对这四种形状的比较,结合相应的性质,归纳出拥有轴对称性的形状是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而三角形则没有轴对称性。
三、解决实际问题例4:一公斤的土豆卖3元,一公斤的番茄卖5元,三公斤的土豆加二公斤的番茄需要多少钱?对于这道题,可以通过比较来解决:三公斤的土豆相当于买了三次一公斤的土豆,两公斤的番茄相当于买了两次一公斤的番茄。
然后将三次一公斤的土豆和两次一公斤的番茄价钱相加即可。
三公斤的土豆价钱 = 3元× 3 = 9元答案:买三公斤的土豆和两公斤的番茄需要19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行程问题应用题
【导语】⾏程问题是⼩学奥数中的⼀⼤基本问题。
⾏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近⼗种,是问题类型较多的题型之⼀。
⾏程问题包含多⼈⾏程、⼆次相遇、多次相遇、⽕车过桥、流⽔⾏船、环形跑道、钟⾯⾏程、⾛⾛停停、接送问题等。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程问题应⽤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程问题应⽤题 1、甲⼄两列⽕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的'两地相向⽽⾏,甲列车每⼩时⾏85千⽶,⼄列车每⼩时⾏90千⽶,⼏⼩时两列⽕车相遇? 2、甲⼄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甲车每⼩时⾏40千⽶,⼄车每⼩时⾏60千⽶,经过3⼩时相遇。
两地相距多少千⽶? 3、甲⼄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的两地相对开出,8⼩时两船还相距22千⽶。
已知⼄船每⼩时⾏42千⽶,甲船每⼩时⾏多少千⽶? 4、甲⼄两艘轮船同时从相距126千⽶的两个码头相对开出,3⼩时相遇,甲船每⼩时航⾏22千⽶,⼄船每⼩时航⾏多少千⽶? 5、甲、⼄两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的两地相对⽽⾏,甲车每⼩时⾏45千⽶,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时,5⼩时后两车相遇。
⼄车每⼩时⾏多少千⽶? 6、甲、⼄两地相距280千⽶,⼀辆汽车和⼀辆拖拉机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时两车相遇。
已知汽车的速度是拖拉机速度的4倍,相遇时,汽车⽐拖拉机多⾏多少千⽶? 7、甲、⼄两车同时从相距960千⽶的A、B两地相向开出,8⼩时后相遇。
已知甲车每⼩时⽐⼄车快4千⽶,求甲车的速度是多少?相遇时⼄车⾏驶了多少千⽶? 8、某零件加⼯⼚要加⼯零件1200个。
第⼀车间每天能加⼯190个,⽐⼆车间每天少加⼯20个。
现在两个车间共同加⼯这批零件,要加⼯多少天?完成时每个车间各加⼯了多少个? 9、⾃⾏车商店要装配2380辆⾃⾏车,甲组每天装配120辆,⼄组每天装配140辆。
两个组共同装配7天后,由⼄组单独装配。
⼄组还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 10、甲⼄两列⽕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时⾏90千⽶,⼄车每⼩时⾏84千⽶,相遇时甲车⽐⼄车多⾏了78千⽶,A、B两地相距多少千⽶?【篇⼆】⼩学三年级数学⾏程问题应⽤题 1、⽺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跑7步,现在⽺已跑出30⽶,马开始追它。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5篇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5篇1.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篇一1、明明要做14只纸船,做好了6只还要做几只?2、公鸡有47只,小鸡有23只,小鸡比公鸡少多少只?3、小青两次画了17个,第一次画了9个,第二次画了多少个?4、方方上午写5行字,下午写的行数和上午同样多,一天写了多少行字?5、小华家养32只白羊,黑羊比白羊少12只,养黑羊多少只?6、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做花,兰兰做了11朵花,其中黄花有3朵,做红花多少朵?7、一本书有28页,方方看了9页,还有几页没看?8、欢欢第一次吃了8个山楂,第二次吃了7个,两次一共吃了多少个?9、小巧做了27道口算,还剩18道没有做。
小巧一共要做多少道口算?10、停车场上有35辆车,开走8辆,又开走7辆,一共开走几辆?2.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篇二1、教室里有男生8人,女生10人,一共有几人?教室里有18人,走了5人,还剩几人?2、一根绳子对折后长7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这根绳子用掉6米后,还剩几米?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页,第二天看了10页,第三天从第几页看起?4、小丽排队做操,从前面数起他是第5个,从后面数起他也是第5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学生?5、军军从一楼走到二楼需要1分钟,用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五楼,再从五楼回到一楼共需要多少分钟?6、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走6千米,这一天他走到一半,返回家拿作业本,又立即赶回学校,这一天他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7、车上原有20人,到站下车8人,上车5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8、原来有18个苹果,红红吃了一些,还剩下9个,小红吃了几个苹果?9、猫妈妈钓来一些鱼,小花猫吃了一条,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白猫,小花猫又吃了1条,再把剩下的一半分给了小黑猫,这时,小花猫还有4条鱼,你能算出猫妈妈一共掉了多少条鱼吗?10、小军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3个,小军原来有多少个苹果?3.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篇三1.小林吃了8块饼干后,小林现在有4块饼干,小林原来有多少块饼干?2.哥哥送给弟弟5支铅笔后,还剩6支,哥哥原来有几支铅笔?3.第二中队有8名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跟男同学同样多,第二中队共有多少名同学?4.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5.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鱼,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它们还有几条?6.同学们到体育馆借球,一班借了9只,二班借了6只。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探究
发展渗透应用题又被称之为“解决问题”,是一种用“文字”的形式来给予一定的条件,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去引领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仅有数学知识去解决应用题的数学问题方法之一。
线段图的有效使用,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思路,与此同时,也让小学生对理解应用题及解题思维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由于在小学教学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与“数学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而由于学生年龄小很难去理解,因此使用“线段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应用题有进一步了解,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线段图在小学应用题中所体现的价值线段图是借助于“一条、两条”及多条线段等多种形式,使用线段的长短来表达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的一种“解题思路”。
线段图可以将原本的数量关系以“符号化、直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并且还有以下几点体现:第一,线段图直观,适合小学生的思路方式。
在小学应用题中一般给出的条件都过于单一,对于解答问题的方向也很明确,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及概括能力都有局限,要精准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线段图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数据的大小,小学生也很容易懂。
第二,线段图化复杂为简单,使数量关系更清晰。
在应用题教学中,不乏有一部分会涉及很多的数量关系,并且很繁杂,“线段图”将复杂关系简单化。
比如说,小华买1支铅笔和1个本子共用了6毛钱,小红买1支同样的铅笔和1支小刀共用了7毛线,而本子和小刀哪个贵?贵多少?题目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格信息,但是如果用“线段图”的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小刀的价格要比本子贵1毛钱。
第三,线段图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线段图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它能帮助学生提高概括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数字关系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线段图在小学应用题中的运用方法一般运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学生需要掌握题目里面的“已知数量”和“未知的数量”关系,并且同时画出既简单而又精确的线段图。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小明有10 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5 个,小红有几个苹果?答案:10 + 5 = 15(个)解析:小明有10 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 5 个,所以用小明的苹果数加上 5 就是小红的苹果数。
2. 商店里有20 个铅笔,卖出8 个,还剩多少个?答案:20 - 8 = 12(个)解析:原有20 个铅笔,卖出8 个,用原有的减去卖出的就是剩下的。
3. 一本书有36 页,小明每天看6 页,几天能看完?答案:36 ÷6 = 6(天)解析:总页数除以每天看的页数就是看完需要的天数。
4. 妈妈买了15 个橘子,分给小明5 个,分给小红4 个,还剩几个?答案:15 - 5 - 4 = 6(个)解析:用总数依次减去分给小明和小红的就是剩下的。
5. 一只兔子有4 条腿,5 只兔子有几条腿?答案:4 ×5 = 20(条)解析:一只兔子4 条腿,5 只兔子的腿数用乘法计算。
6. 树上有18 只鸟,飞走了7 只,又飞来5 只,现在树上有几只鸟?答案:18 - 7 + 5 = 16(只)解析:先算出飞走7 只后剩下的鸟的数量,再加上飞来的5 只就是现在树上鸟的数量。
7. 同学们排队,每行站8 人,站了3 行,一共有多少人?答案:8 ×3 = 24(人)解析:每行8 人,站了3 行,总人数用乘法计算。
8. 一盒铅笔有8 支,5 盒铅笔有多少支?答案:8 ×5 = 40(支)解析:一盒8 支,5 盒的支数用乘法。
9. 有24 个气球,平均分成6 组,每组几个?答案:24 ÷6 = 4(个)解析:总数除以组数就是每组的个数。
10. 一条绳子长20 米,剪成4 段,每段长几米?答案:20 ÷4 = 5(米)解析:总长除以段数等于每段的长度。
11. 一辆公交车上原来有12 人,到站后下去5 人,又上来3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答案:12 - 5 + 3 = 10(人)解析:先算出下车后剩下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5-24T06:46:55.088Z 来源:《教育学》2021年4月总第245期作者:卢凤娇[导读] 将隐蔽的考查目的清晰化,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做应用题的准确率。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第三小学广东惠州516211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线段图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的文字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
由此可见,线段图的运用,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线段图小学数学应用题策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文字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再加上考查目的隐蔽,给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线段图,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将隐蔽的考查目的清晰化,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做应用题的准确率。
一、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1.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
众所周知,数学应用题的文字信息比较丰富,其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再加上数学应用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此,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会遇到重重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在于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并不完全,面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应用题时,他们无法准确地认知,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也无法准确找出条件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然而,线段图运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时,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都呈现出来,当学生观看到不同的线段图时,他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快速解决数学应用题。
2.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数学应用题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导条件,误导条件的出现,导致小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但是,线段图的应用,学生准确地挖掘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利用线段图将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思路愈发清晰,他们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数学应用题。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用重要性的地位1
论文题目:浅谈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姓名:刘传佳学校:宣威田坝龙家完小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用重要性的地位,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但同时也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不好应用题的教学,直接制约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题。
其种类很多,低年级主要以归一、归总、和差、和倍、差倍、倍比等应用题为主。
但这些却是解决其他应用题的基础。
很多学生只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只要难度提高一点就无从下手。
在教学应用题时,首先应端正应用题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让学生有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尽可能自主。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
教学中要防止两极分化,否则差生跟不上来。
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让学生成为主导者。
其次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和语言上的障碍。
教师做好读题和翻译工作。
读题是翻译的基础。
读题时要抓住关键的句子。
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解决应用题时,1、读题,读明白事理,读了之后能复述题意。
由浅入深全面了解题意。
2、审题,掌握好名词术语的含义。
如:提高、提高了、提高到等。
这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一、牢固地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
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数学知识,把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二、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一)常用的分析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条件入手,分析法是从问题入手。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出学生这样一个固定模式。
即分析法时,这样说:要求什么问题,就得知道什么和什么;用综合法时,这样说;已知什么和什么。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在应用题中,比较是一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比较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些特征相互对比,寻找差异和相似之处的过程。
比较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判断力、推理力以及分析能力。
比较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值大小的比较数值大小的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很基础的技能,也是学生经常需要掌握的能力。
在加减乘除的运算中,要求学生掌握大小关系,比如:大的数减小的数得出的差是正数,小的数减大的数得出的差是负数等等。
在学习分数的比较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判断大小关系,如“两个分数的分子一样,那么分母大的分数大,分母小的分数小”等。
2、几何形状的比较几何形状的比较在小学数学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周长、高度、长度等”的题目。
比较几何形状可以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时间和长度的比较时间和长度的比较也是小学数学中的常见应用。
如“比较两个时间的长短,求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比较两个长度的大小,求它们之间的差值”。
这样的题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时间和长度的概念和单位的使用,还让学生了解时间和长度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4、实际应用的比较实际应用的比较是一种非常实践的技能,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也是很常见的形式。
以日常生活为例,学生可以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重量、大小、质量等,从而选择合适的商品。
此外,在应用题中比较还可以探讨其他实践问题,如比较两个城市的人口、面积等。
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形、时间等概念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实际问题。
比较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其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使学生形成科学、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浅谈化难为易思想在小学低段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化难为易思想在小学低段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虽然简单,却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
孩子们在选择解题方法时,往往只注意题目中的某一个因素,于是常常把运算与个别词语联系起来,如果见到“还剩”、“少”的时候,他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用减法,如果看到的是“一共”、“多”的话,他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用加法,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影响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让孩子们觉得困难的应用题变得容易呢?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应用题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我经常用这两种方法即数形结合和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应用题的教学。
一、数形结合,以形促教,化难为易早在中国古代,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在数学中就已经作为很重要的思想了,在刘徽《九章算术》的注释:“析理以辞,解体以图”中可见一二,赵爽注释《周髀算经》时也说过“辙依经为图,以披露堂之奥”。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在实际教学中,“数”辅助“形”,可以将“数”形象化;“形”辅助“数”,可以使“数”直观化。
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小学低段解决应用题时显得更为重要。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往往不能借生活经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出图形,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桶油连桶重910克,倒出油的一半后还重510克,桶重多少克?”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在明确“910克”是由“桶”和“油”两部分组成的重量之后,再把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画成了线段图,孩子们都热烈的讨论着,一个学生认为:桶和油是由910克变成510克,是因为倒出一半油所致。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发布时间:2021-03-26T07:22:58.84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3期作者:刘丽君[导读] 线段图的应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为学生解读题干、寻找解题思路提供方向。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涉及到的变量关系和数学逻辑相对于其他种类题目难度更大,由于小学生理解水平与解题水平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抱有恐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线段图,能有效让学生加强对题目的理解,从而扫除恐惧心理,迎难而上。
刘丽君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摘要:线段图的应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为学生解读题干、寻找解题思路提供方向。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涉及到的变量关系和数学逻辑相对于其他种类题目难度更大,由于小学生理解水平与解题水平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抱有恐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线段图,能有效让学生加强对题目的理解,从而扫除恐惧心理,迎难而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线段图;应用题教学;应用策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用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困难较大。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应用题目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对题意不容易理解。
运用线段图进行应用题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一种形象直观的解题方法,还能让学生轻松地看清题目隐含的数量关系,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
一、运用线段图解题,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题目由于许多应用题的文字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如果再加上题目中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清楚题意要求。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题意要求,可以把题目要求用线段图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
例1.小明去超市买了一袋水果,其中有20个梨,香蕉的根数是梨的2倍,猕猴桃的个数比梨多3倍,求:这些水果中有多少根香蕉?多少个猕猴桃?猕猴桃的个数比梨多几个?图2解析:对于刚接触分数乘法的小学生,计算此类题目非常困难。
利用线段图就非常方便地建立了题目的数量关系模型。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一、前言线段图的使用,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向,同时也让小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提供更好的帮助。
因为在数学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和数学逻辑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通过线段图的实际应用,能够让学生对应用题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线段图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数学应用题一直都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线段图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能够直观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其实际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线段图的使用可以让数学原本抽象的知识变的各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
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是思维却对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具体形式有很敏感的感觉,线段图的应用就是把原来抽象的知识直观的体现出来,更加方便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
第二,线段图可以把原来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多的应用题,变的简单易懂。
学生之所以不是特别理解应用题,就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数学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它可以有效的把数学关系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三,线段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时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线段图的应用举例(一)理清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实际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想要快速的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就一定先要清楚地指导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
相对而言,小学生的理解力相对很差,认知能力也不是很强,思维模式还处于形象思维模式上,对于相对复杂的应用题很难理解,而线段图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直接转化成形象的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模型。
(二)准确的解读数学语言众所周知,数学应用题中包含了相对复杂的逻辑数学关系,学生想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就要将大量的文字叙述转化成数学信息以后,才能对应用题进行正确的解答。
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形式,在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图形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然后进行准确快速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总复习行程及流水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总复习:行程及流水问题及答案一、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1、基本题型: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
(1)、路程=速度×时间(2)、速度=路程÷时间(3)、时间=路程÷速度2、相遇问题:两辆车同时相向而行或在封闭路线中同时相背而行.(1)、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2)、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3)、其中一辆车的速度=路程÷相遇时间-另一辆车的速度3、追击问题: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1)、追击时间=追击路程÷速度差(2)、速度差=追击路程÷追击时间(3)、追击路程=追击时间×速度差例1:甲在乙的后面28 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6 千米,乙每小时行9 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28 千米(追击路程),28 千米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
列式 2 8 ÷ ( 16-9 )=4 (小时)模拟试题1 、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
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
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2、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
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3 、划船比赛前讨论了两个比赛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
5米/秒和3。
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赛程的一半;第二个方案是在比赛中分别以2.5米/秒和3.5米/秒的速度各划行比赛时间的一半。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应用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应用题及答案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应用题及答案 11.A和B之间的水路有234公里。
一艘船从A港到B港需要9个小时,从B港返回A港需要13个小时,船速和水速分别是多少公里/小时?答案:从甲到乙顺水速度:234÷9=26(千米/小时)。
从乙到甲逆水速度:234÷13=18(千米/小时)。
船速是:(26+18)÷2=22(千米/小时)。
水速是:(26-18)÷2=4(千米/小时)。
2、A、B两地相距10000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A地去B地。
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途中甲的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这样乙到达占地时,甲离B地还有200米。
甲修车的时间内,乙走了多少米?解:由甲共走了10000-200=9800(米),可推出在甲走的同时乙共走了9800÷4=2450(米),从而又可推出在甲修车的时间内乙走了10000-2450=7550(米)。
列算式为10000一(10000-200)÷4=7550(米)答案:B在A修车的时间里走了7550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应用题及答案 21.从A地到B地,公共汽车需要12个小时,卡车需要15个小时,两辆公共汽车同时从A地和B地出发。
当他们相遇时,公共汽车比卡车多跑了98公里。
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解:98÷(15-12)×(15+12),=98÷3×27,=98/3x27=882(千米)答:甲乙两地相距882千米2.一辆货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从a站行驶到b站。
两个小时后,一辆公交车以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从b站开往a 站。
公交车跑了4个小时,遇到了货车。
a站和b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解:距离=50×2+(55+50)×4=520千米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520千米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应用题及答案 3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05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如果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1倍,问多少小时两车相遇?解:405/(45+45)=4.5小时相遇答:4.5小时两辆车相遇2、甲乙两地相距484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1.5小时后,一辆摩托车从乙地开往甲地,4小时与迎面开来的汽车相遇。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在应用题中,“比较”是一个常见的关键词,它在题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比较的种类在小学数学中,“比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大小比较、多个物品的比较、变化趋势的比较等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比较都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用到的技能。
1. 大小比较大小比较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比较技能。
在小学一年级的入门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大小比较,比如比大小、排序等。
这些题目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 多个物品的比较当学生逐渐掌握了大小比较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个物品的比较。
这种比较更贴近生活,也更贴近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多个物品的比较,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分类能力,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变化趋势的比较变化趋势的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通过对一段时间内不同物品的价格、长度、重量等变化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种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二、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比较”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
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有10个苹果,小华有15个苹果,那么小华比小明多几个苹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小比较题目,通过比较小明和小华拥有的苹果数量,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求出答案。
这种题目既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比较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另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某班有红色、蓝色、黄色三种颜色的铅笔,红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2倍,黄色铅笔的数量是蓝色铅笔的1/3,如果蓝色铅笔有21支,那么红色铅笔有多少支?再举一道例题:小明这一周每天的早晨体温分别是36.5摄氏度、36.7摄氏度、36.6摄氏度、36.8摄氏度、36.9摄氏度、36.5摄氏度、36.4摄氏度,请问他这一周哪一天体温最高?这是一个典型的变化趋势的比较题目,学生通过对小明每天体温的比较,可以找到答案。
小学生的日常应用数学题
小学生的日常应用数学题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
小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小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应用题。
例一:购物计算小明去超市购买水果,他看到大苹果每斤售价5元,小苹果每斤售价3元。
他挑选了3斤大苹果和4斤小苹果,现在需要计算总共花费多少钱。
解答: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小明购买大苹果的花费:5元/斤 × 3斤 = 15元。
同样地,计算购买小苹果的花费:3元/斤 × 4斤 = 12元。
最后,把两个结果相加得到总花费:15元 + 12元 = 27元。
因此,小明需要花费27元购买这些水果。
例二:公交车换乘小红每天乘坐公交车去上学,她需要先坐公交车A,在C站下车,再转乘公交车B到达学校。
公交车A每隔10分钟有一班,车程20分钟;公交车B每隔15分钟有一班,车程25分钟。
小红每天早上7点离开家,她最早能几点到达学校?解答:首先计算公交车A的班次,每隔10分钟有一班,从7点开始算的话,第一班公交车A在7点出发,第二班是7点10分,第三班是7点20分,依此类推。
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从7点到C站下车一共需要多少班:20分钟 ÷ 10分钟/班 = 2班。
也就是说,小红需要坐两班公交车A才能到达C站。
接下来计算公交车A的时间消耗:2班 × 10分钟/班 = 20分钟。
得出小红在C站下车的时间是7点20分。
再计算公交车B的班次,每隔15分钟有一班,从7点20分开始算的话,第一班公交车B在7点20分出发,第二班是7点35分,第三班是7点50分,依此类推。
我们可以通过除法来计算从7点20分到学校一共需要多少班:25分钟 ÷ 15分钟/班≈ 1.67班。
也就是说,小红需要坐约两班公交车B才能到达学校。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内容"比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比较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对事物的大小、多少、大小、长短等进行判断和区分,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比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符号的意义和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各种应用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各种数学概念和知识点,例如大小比较、多少比较、比例关系等。
教师在教导比较应用题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掌握解题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比较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教导比较应用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技巧。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读者可以对小学数学中比较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正文2.1 比较符号的意义比较符号在数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用来表示两个数或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较符号包括大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这些符号帮助我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
大于(>)符号表示左边的数字大于右边的数字,例如3 > 1表示3大于1。
小于(<)符号则表示左边的数字小于右边的数字,例如5 < 8表示5小于8。
等于(=)符号表示左右两侧的数字相等,例如4 = 4表示4等于4。
大于等于(≥)符号表示左边的数字大于或等于右边的数字,例如7 ≥ 5表示7大于等于5。
小于等于(≤)符号表示左边的数字小于或等于右边的数字,例如6 ≤ 9表示6小于等于9。
比较符号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孩子们可以通过比较符号来进行大小比较,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几种常见的单位一的转换方式
1 / 2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几种常用的单位一的转换方式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朱福显在小学数学中用算术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同一题需要保证单位一的统一。
但我们常常会遇到同一题中单位一不一致。
我们如何保证在同一题中单位一的统一,从而顺利解答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转换题中的单位一,统一单位一。
下面我们就从小学分数应用题中,一些常见的数学表达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法。
一、分率相乘法 题中常常是有这样描述的:B 是A 的23,C 是B 的35。
我们在题中会发现有两个单位一,A 是B 的单位一,而B 又是C 的单位一。
我们以A 为单位一,比较量B 表示为23,那么C 就是23的35。
那么C 就是A 的(23×35)也就是25。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数量关系中的三个数量,如果其中一个数量是以另一个关系中的比较量为单位一的,那么这个数量就可以表示为以大单位一为单位一的分率为:两个比较量的分率相乘。
二、倒数法 如果A 是B 的23,我们可以想到B 是A 的32 将分数中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的一种简单的转换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简单,关键是在题中的灵活运用。
就如:B 是A 的23,C 是B 的35。
我们发现都和B 有关,那么我们在这道题中可以用倒数法以B 为单位一变为:A 是B 的32,C 是B 的35。
这样单位一就统一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解答。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数量之间都有相关联的量。
三、分率相除法 能使用这种方法的数学表示方法非常有特点:A 的23等于B 的35 在看到这样的基本语句后,我们首先还是要想到要有统一的标准。
A 的23等于B 的35 ,以相等部分为单位一则A 是相等部分的32,B 是相等部分的53 。
那么A 是B 的32÷53=910 ;B 是A 的53÷32=109 我们再次观察和总结会发现:在这种基本表述句式中,以A 为单位一就用A 的分率除以B 的分率(23÷35=1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还有这么一类问题:已知相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同样的变化。
解决这类应用题,往往要先求出“单一量”,所以,我们称这类应用题为归一问题。
它也属于典型应用题之一,有它独特的解答方法。
例一:
王师傅用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要求8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必须首先知道: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从已知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可以求出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
①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2÷3=14(个)
②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14×8=112(个)
列综合算式:42÷3×8=112(个)
答:8小时可以加工112个零件
注:此题是先求出“单一量”后,再求总量。
称为顺归一,或叫直进归一。
例二:
王师傅用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
分析:要求几小时加工了224个零件,必须首先知道: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从已知3小时加工了42个零件,可以求出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
①平均每小时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2÷3=14(个)
②几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
224÷14=16(小时)
列综合算式:224÷(42÷3)=16(小时)
答:16小时可以加工224个零件
注:此题是先求出“单一量”后,再求总量中包含了几个“单一量”。
称为逆归一,或叫返回归一。
通过分析和解题,我们得到解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①先求出“单一量”。
②顺归一:单一量×份数=总量
③逆归一:总量÷单一量=份数
运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顺利解题:
例三:
工程队用3台压路机5小时可以压路3000米。
照这样计算,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
分析:此题是二次顺归一。
要求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必须首先求出:每台压路机每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解:
①每台压路机每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
3000÷3÷5=200(米)
或:3000÷(3×5)=200(米)(想想:为什么?)
②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多少米?
200×5×8=8000(米)
或:200×(5×8)=8000(米)(想想:意义一样吗?)答:5台压路机8小时可以压路8000米。
例四:
3台车床4小时可以加工零件180个。
照这样计算,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
分析:此题是二次逆归一。
要求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必须首先求出:每台车床每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
解:
①每台车床每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180÷3÷4=15(个)
②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几小时?
600÷15÷5=8(小时)
或:600÷(15×5)=8(小时)
答:5台车床加工600个零件要8小时。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稍复杂一点的归一问题:
例五:
某工人生产一种零件,13分钟生产45个,照这样计算,生产180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此题看起来与归一问题相同,可是,得不到一个整数的“单一量”,小学学生可能感到比较难。
其实,题的结构与归一问题相同,它却是一个倍比问题。
题中180正好是45的整数倍,可以先求出180个零件是45个的多少倍?问题迎刃而解。
解:
①180个零件是45个的多少倍?
180÷45=4(倍)
②生产180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13×4=52(分钟)
答:生产180个零件需要52分钟.
现在你可以解归一问题了,找一些题练练吧。
解归一问题时要记住:先求出“单一量”;分析是“顺归一”还是“逆归一”;注意有时要用倍比方法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