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2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C G Cao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二) 环境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Levins公式:
1
B i =
R
Pij2
=
Yi 2
R
N
2 ijj 1j 1Bi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 =Nij/Yi是第i个物种利用资源 状态j的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单项选择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水准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3、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升,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9、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10、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合产生(A)。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1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1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1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14、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15、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动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基础生态学(第2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一)

2. 季节变化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 ) 海洋水温的季节变化特点为:(1)赤道和两极地带的海 :( 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5 ;(2) 洋,水温的年较差不超过 ℃ ;( )温带海洋水温的年 较差为10-15 ℃ ,有时可达 ℃ ;( )随深度的增加, 有时可达23 ;(3)随深度的增加, 较差为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 年较差减少,最高,最低温的出现时间也逐渐后延;通常 140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米深度以下无水温的季节变化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 大陆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 均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年较差,年较差受纬度,海陆位置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及地形等多因素影响.
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a)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的不同而 且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 有差异. 有差异. b)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生态因子的耐受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限度不同. 限度不同. c)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d)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3.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 )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 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 能生存. 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同时该定律也允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广东省梅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广东省梅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广东省梅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苔原的分布区域是( )A.亚热带B.热带C.温带D.寒带2. 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 )中。

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3.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 )。

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4.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5.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A.蒙古标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6. 下列概念中,由德国科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的是()A.生态学B.生物圈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7. 种群环境的容量决定于( )。

A.温度、光、水、营养、空间B.非生物环境、生物特性、遗传特性C.食性、行为、适应能力D.温度、光、水、行为、适应能力8. 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9.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10. 下列有关阳性植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强光下生长良好B.弱光下生长良好C.强光下生长不好D.荫蔽处生长良好11. 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A.优势种植物B.建群种植物C.伴生植物D.亚优势种植物12. 原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的速度( )。

A.快B.慢C.相等D.依具体情况而定13. 我国解放后新增的荒漠面积中,有95%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A.过度放牧B.破坏森林C.过度农垦D.工矿开发14. 当今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B.竞争C.捕食D.种内斗争15.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16.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2生态学基础

2生态学基础


四.生物圈的特征
1.地球上生物的唯一生存地 2.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物化”系统 3. 圈内的生命有机体呈现种类的多样性 4.生物圈的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5.人类具有改造生物圈的能力也应当服从自然法则,自觉维护生物圈的平衡。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相关概念 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 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合。 在生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称为生态要素,也称生 态因子。 在生物学中,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占据某个特定空间的同种生命有机体 的集合体,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有有生命部分的 总合。
三.生物圈的形成
生命体在生物圈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明显的生命出现在25—30亿年前。 约在4亿年前,水生动物,植物,菌类3级生态系中的植物界开始从海洋登 上陆地,生物实现了水生到陆生的飞跃,从而形成了水陆的动植菌三级生 态系,生物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早期地球上空是没有氧的还原性 气体,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大气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大 气圈。土壤也是生命对地壳表层改造的产物。 300多万年以前出现了人类,生物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矿物质从地壳被 开采出来合成为生物圈从没有过的许多人工合成材料,并被输入生物圈, 影响了生物圈的正常功能和物质平衡。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 非生物因子也称自然因子,物理,化学因子属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 大气,水,土壤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对某种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它们 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任何生物都在接受多个因子的 综合作用,但其中总是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人是所有 生物因子中最活跃的因素。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群落生态(二)_真题-无答案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群落生态(二)_真题-无答案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群落生态(二)(总分130,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 生物群落是______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2. 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______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3.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4. 关于生物群落特征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5. 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______A.光照强度减弱 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6. 关于优势度的概念,正确的是______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的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7. 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______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8. 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______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植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9. 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0. 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论述正确的是______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1.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______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2. 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______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13.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______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4. 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5. 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6.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______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7. 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______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18. 群落演替速度的特点是______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19. 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特征的是______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20.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______A.信息少 B.稳定性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网(链)简单21.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______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22. 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______A.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23. 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论述的是______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 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4.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属于______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25. 单元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______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26. 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______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不连续的单位27.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______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28.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______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29.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______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0. 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二、填空题1. 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防治。

第2章:生态学基础

第2章:生态学基础




寄生生物 长期地以“捕获物”为食,通常不会杀死“捕获物” (至少不会立即杀死),但常会伤害它。 生活在它们寄主的体内,这种生物称为内寄生物,另 外还有依附在它们寄主的体外,称为外寄生生物如: 虱。 碎屑生物: 死的植物性物质,死的动物性物质以及粪便废弃物构 成大量有机物,称为碎屑。 以碎屑为食物的生物被划为单独的一类消费者,称为 食碎屑生物。 如:秃鹫(一种大型猛兽)、蚯蚓、白蚁、甲虫等
全球水的大循环过程: 在阳光照射下,地面的水开始蒸发,水分进入大气 并逐渐聚集为云层。云层冷却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降水 (包括降雨和降雪)。水分又回到地面并开始了新的 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全球水的大循环。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只是全球水循环的一小部分,但是 由于它和人类的紧密联系而显得更为重要。 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同时它 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简言之就是降水与地表蒸发作用 的往复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后,一部 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还有一部分为地表 植被所截取。在降水不多的地区,植物截取的水分有 时非常可观。例如,在温带地区,被截取的降水可达 总降水量的25%。
(5)生物圈(biosphere):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大甚至包括整个生物 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接近自我维持的生态系 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 境的总和。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以及整个水圈和土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 这个“薄层”里生活,故称生物圈。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 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2.以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区 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中纯粹自然生态系统已很少,大 多为受干扰的(disturbed)生态系统。 3.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江西省南昌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 )A.雨量充沛B.温度适宜C.阳光充足D.食物丰富2. 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C.半自然人工系统D.以上三种系统稳定性一样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4. 不同坡度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于( )引起的。

A.风速差异B.海拔高低差异C.太阳辐射差异D.降水幅度差异5.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这是由于( )。

A.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其他科学直接引入的B.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C.生态学研究层次不同引起的D.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6.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7. 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 )A.缺营养B.他感作用C.缺水分D.缺光照8.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

A.频度B.密度C.多度D.优势度9.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基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这是植物对高温的()。

A.形态适应B.生理适应C.行为适应D.结构适应10.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A.1~2B.2~3C.3~4D.5~611. 下列关于生态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内容和涉及领域广泛、研究方法多样B.是有系统、分层次、综合性的整体C.每一个高层次都具有其下级层次所不具有的某些叠加整体特性D.研究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段12. ( )是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A.休眠B.冬眠C.夏伏D.日蛰伏13.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 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NPP=GPP-R
(二)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质进行 同化作用建造自己和繁衍后代的过程。 PS=C-Fu-R
• 2. 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
(1)能量形式的转变(2)能量的转移 (3)能量的利用 (4)能量的耗散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 球上有生命活动 的领域及其居住 环境的整体。它 包括海平面以上 约 1万米至海平 面以下1万1千米 处。
• 3. 生物圈的形成
生物对阵个生物圈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地 球的结构、条件和演化过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4. 生物圈的特征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人们唯一的生存地。 (二)生物圈具有很强的“生物化”特征。 (三)生物有机体呈现种类的多样性。 (四)生物圈的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五)生物圈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自我调节和平 衡。
(二)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它生物。
• 3.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一)综合作用:生物在一个地区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
综合的、多因子的共同影响。 (二)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
态因子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 但在局部可以作一定的补偿。 (四)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五)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4.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一)限制因子规律 在环境诸因子中,某个因子限制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生 存,我们称之为限制因子。 (二)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所限制,而是受到某些 微量元素所限制,这就是利必希最低量定律。 (三)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 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度也会成为 限制因子。

辽宁省丹东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辽宁省丹东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辽宁省丹东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A.1~2B.2~3C.3~4D.5~62. 生态演替指的是( )。

A.由环境改变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B.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而改变,从而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C.生态系统的发展D.生态系统的发展顶点3.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旺盛的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苔原4. 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们的这种关系属于( )。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负相互作用5. 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A.NO3-B.N2OC.NH3D.NO26. 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论述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7.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荒漠生物群落8. 对生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产生变化起到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 )。

A.光照B.温度C.雨水D.坡度9. 马→马蛔虫→原生动物这条食物链为( )。

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10.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11.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12.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B、保护天敌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D、保护害虫种群13.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14.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成游离氮,再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地球表层,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的
贮量约为2.7*1016亿T,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存在,其中碳的贮量约为7*1011亿T。绿色
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二氧化
碳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
费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二)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
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
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 量供应者,但低级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10 左右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能利用。为了能 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 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 产力金字塔。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 量往往呈倒金字塔。
的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依次传给草食动物

xx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习题与答案2

xx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习题与答案2

xx成考专升本《生态学根底》精选习题与答案1、原生演替属于(D)。

A.快速演替B.中期演替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2、一些次生演替的群落恢复属于(AC)。

A.快速演替B.中期演替C.长期演替D.世纪演替3、以下那些地段开始的演替是原生演替(B)。

A.农田B.湖底C.森林D.草原4、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顿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6、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D)。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到达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7、单元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8、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9、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顶级10、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019年成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2)

2019年成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2)

2019年成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精解(2)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本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合和趋异适合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合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合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升,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能够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能够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合)和(反作用)。

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两点补充:(1)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

(2)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16、用图形表示耐性定律,并简要说明各区域生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在于: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扎根出苗,制约土壤
盐类的溶解度、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等。 土壤温度在空间上的垂直变化深刻影响着土壤动物的行为。不同类型土壤动物
对土壤温度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土壤动物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弱,尤其当土壤干燥
时。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生物
可区分为嗜酸性类群和嗜碱性类群。
土壤酸碱度对于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生物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包括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原来动植
物残体和部分分解的组织;腐殖质是指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
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成分为 胡敏酸和富里酸。 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 量也越多。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灌溉和地下水的渗透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影响土壤中各
种盐类的溶解、物质的转化和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从而改
善植物的营养状况;调节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及昆虫的数量与分布有 重要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对于土壤水分有不同的要 求和耐受范围。土壤动物在行为上一般是正趋湿性的。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
3、土壤空气:土壤空气来自大气,但土壤空气成分与大气有所不同。土壤空
气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0.1% 。 4、土壤温度 一般来说,夏季时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白 天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 35~100cm 深度以下即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
1、土壤酸碱度与生物 土壤酸碱度(pH值)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 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 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土壤动物的分布等都有重要作 用。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 我国土壤酸碱度一般分为5级:pH < 5.0 为强酸性, 5.0~6.5为酸性,6.5~7.5为中性,7.5~8.5为碱性, pH >8.5为强碱性土壤。

(3)行为方面:
休眠或者穴居(昼伏野出)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三、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温度(有效积温和极端温度)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每个 地区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
亚热带次生灌丛: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 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 不能完成发育阶段。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 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
钙的植物,又称嫌钙植物。如茶树等。
四、生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3. 盐生植物:生长在盐土中并在器官内积聚了相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数量、发育、生 理活动(酶活性)等。 温度与生物生长:“三基点” 最低温度、最 适温度、最高温度 高温 低温 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
将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脱水、蛋 白质沉淀等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温度与生物发育: 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当环境温度高于或 低于某种生物的适宜范围时, 生物生长发育受阻, 甚 至死亡。
生物完成生命周期,通过繁衍后代得到延续, 不仅要生长期,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最明 显的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 段,才能开花结果,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这个 关不过,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第四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一、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水分与动植物的 种类和数量存在着密切关系。 热带雨林52种/hm2,大兴安林红松林10种/ hm2
第四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陆生植物在维持水平衡的适应,主要是增加根的吸水能力和 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对于陆生植物,根系生长的深度及其分
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产量。 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在土壤
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直射阳光。 土壤作为一类生态因子,包括土壤的温度、水分、通气状况、质地
结构、化学性质等,都直接影响土壤生物和生长在其中的植物的生活和
收水分功能的肾脏。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岩 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等因素的综
合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
空气及土壤生物等共同组成,并具有不断供给植物
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
(3)植物分类:
水生植物: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 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第四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不同类群的水生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机 制。 渗透压调节可以通过限制外表对盐类和水的通透性,改 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与体积,逆浓度梯度地主动吸收
(2)生理方面: 植物常通过以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 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 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或减少体内热量损失 (毛皮)来适应低温环境。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行为方面: 休眠、迁移、筑巢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1)形态方面:
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
小,常常是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我国动物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四、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1 、变温与生物生长: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
温下生长得更好
2 、变温与干物质积累: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
或主动排出盐类和水等的方法里实现。
第四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适应
影响陆生动物水平衡更多的是环境中的湿度,动物在形 态结构上、行为上、生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 如两栖类体表分泌黏液以保持湿润,昆虫、爬行类、啮 齿类等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来活动,荒漠鸟兽具有可重新吸
贝格曼(Bergman)规律
孟加拉虎(180-230公斤)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雄 性重量可达400公斤以上
华南虎(150公斤)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1)形态方面: 植物: 寒冷地区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 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 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3、土壤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有N、P、K、Ca、Mg和Fe ,微量元素有Mn、Zn、 Cu、Mo、B和 Cl 等。
三、土壤的生物特性
植物的代谢产物及其残体给土壤增添了有机质。
土壤动物通过在土壤中移动以及粉碎并分解植物残体,
疏松了土壤,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吸水能力,混合
搅拌了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从而大大改变了土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 1、土壤质地与结构:
3)土壤质地和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不同质地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同。如蚯蚓
喜栖壤质土中,砂质土中的蚯蚓数量只占壤质土中的 1/3 ~
1/4,在粘土中蚯蚓也很少。 土壤结构和机械组成直接影响许多土壤动物在土中的运动 和挖掘活动,长期生活在不同结构和机械组成的土壤动物, 形成了相应不同的挖掘方式。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温度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效积温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 某一特定植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K=N(T-T0)
K——常数,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
T——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0C T0——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 0C N——天数,d
分布。
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生物 1、土壤质地与结构:
1)土壤质地 :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的组合比例或各粒级所 占的百分数,也即土壤的砂粘程度。粗砂(2.0~0.2mm)、
细砂(0.2~0.02mm)、粉砂 (0.02~0.002mm) 和粘粒(0.002mm
以下);砂土、壤土和粘土 2)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相互作用而聚成大小不 同的、形状各异的团聚体。
在巧妙的测时机制——“生物钟”。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六、休眠
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
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植物休眠:在大自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植物形成了 各种各样的休眠越冬方式。如一年生植物,以成熟而干燥 的种子休眠来度过低温;大多数多年生植物,以落叶的树
干、树芽或块茎、鳞茎、根茎等潜伏休眠来越冬。 微生物休眠:
第三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二、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 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 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