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

(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

(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学科。

4、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性和系统性(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5、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1)一门横断学科(2)景观水平上的生态学6、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1)萌芽阶段:是地理学的景观学与生物学的生态学从各自独立发展逐步走向结合的时期。

海克尔把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定义为生态学;坦斯利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2)形成阶段:随着景观学和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观点在景观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大批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林学家,试图借助景观概念的综合特征解决生态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3)发展阶段:1982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六届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提高阶段7、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应用研究8、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干扰对景观格局、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2)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的关系。

(3)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4)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5)景观的多重价值评价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6)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8、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地区:(1)流域系统(2)湿地(3)文化景观(4)城—乡过渡带和胜太脆弱带(5)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第二章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再空间在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3、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补充)
6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 两大部分:生物、非生物环境
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补充)
7 生产者 太阳能等能源+CO2+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自养 生物。如:绿色植物、光化细菌、化能细菌
理论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 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效应,并由此派生出景观结
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 等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理论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景观异质性的理论内涵: 景观组分和要素,如基质、斑块、廊道、动物、植物、生
理论7—等级系统理论
2 等级系统理论的意义:
在等级系统中,不同等级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相应的结
构、功能、过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特定问题 既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决
景观是复杂的等级组织结构系统,选择最佳时空尺度,才
能认识和把握复杂系统的整体属性和过程特征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和交互作用,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 的现象 等)、物种组成等,与斑块边缘有明显差异
斑块内部的土壤、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网速
生态交错带(边际带)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初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产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率更快,生态过程更活跃。 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的物种,往往集中分布 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 环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边缘带,称为边缘物种

景 观 生 态 学(Blackstorm)

景 观 生 态 学(Blackstorm)

景观生态学2011年01月01日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发展1❀景观(狭义):是指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凡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合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是一种生态系统;❀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异质性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景观是一种风景。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3❀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4❀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和特征主要流派:北美系统学派(Forman&特纳)和欧洲应用学派(温克&哈伯)特征:北美注重自然,关注结构、功能和动态;欧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

6❀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

7❀尺度: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也可以指某一现象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分别称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含幅度(范围)和粒度(分辨率)。

8❀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cA z 式中 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A---岛屿面积;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最大贡献:是把生境的斑块的空间特征和物种数量联系在了一起。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耗散结构理论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1) .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 .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3) .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 ( hierarchy theory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

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

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3尺度对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影响
•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 特征。当尺度发生改变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都 随之变化。
• 尺度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假设幅度一定,粒度增大通常会降低空间的差异。假设 粒度一定,幅度增大将会包含更多的空间异质性,体现 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或研究区域内更多的景观要素。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第三节 渗透理论
• 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 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 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对其结 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2.尺度效应
2.1尺度定义
–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 间尺度)。
–小尺度表示较小的研究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 大尺度则用于表示较大的研究面积和较长的时间 间隔。
2.(复合)异质种群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也被 广泛地应用于所有岛状生境的研究中。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由于实际景观中生境斑块多呈聚集型分布,如存 在有利于物种迁移的廊道,或者由于生物个体的 迁移能力很强,可以跳跃过一个或几个非生境单 元,其PC值或临界景观连接度通常要比经典的随 机渗透模型所得出的理论值为低。


生物在景观中的渗透不但依赖于景观结构, 也取决于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生境面积的减少对于生物个体和种群迁移 有生境损失效应与生境隔离效应两种影响, 其中后者表现出明显的临界阈现象。
三、渗透理论

在物理流体学上,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 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 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 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 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 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显示出由量变到 质变的特征。

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水土流失和干 扰蔓延等的影响,都属于广义的临界阈现 象。 火灾蔓延、病虫害扩散、生物多样性衰减 与生境破碎化


种群的个体分布并不总是与生境适应性相 一致,适宜的生境被种群占据,种群密度 也并非总能作为生境质量的指标。
某一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在对其不适宜 的第生境中,甚至集中到汇生境,此时如 果没有持续的迁入量,将导致种群就地灭 绝,种群空间理论和源-汇系统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此过程做出了解释。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作为镶嵌体的景观按其所含的斑块粒度---用 斑块的平均直径量度,可区分为粗粒和细 粒景观。
由于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其中若干空间要 素(廊道、障碍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 决定了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 的流动或运动,表现为景观的抗性作用。

五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 间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他们是景观生态 过程的具体体现。 物质运动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 版跨的能级特征是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组成,生 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参数所决定。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第一章一、什么是景观?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二、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如何理解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

景观结构成分:景观结构成分是生态学性质和自然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是对景观要素从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时的重新划分。

三、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1、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3、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4、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

四、景观生态学有哪些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第二章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故称这种新的稳定结构为耗散结构,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因而被看作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距离效应
面积效应 Elarge
迁 入 率 或 灭 绝 率
R’(小岛) R(大岛)
S’e Se
S’e Se
离大陆越远的岛屿上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距离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绝灭率越大(面积效应)。
M-W模型
对于某一岛屿,MacArthur- Wilson 理论的数学模型,简称M-W模型,用一 阶常微分方程表示:
关于“种—面积”关系的三种假说:生境多样性假说;被动样本假说;动态平衡假说
南太平洋群岛面积与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
Fiji islands,裴济群岛 18500Km2 476(被子植物),54(鸟类)
New Caledonia,新喀里多尼亚岛 22000Km2 655(被子植物),64(鸟类)
Solomon Islands,索罗门群岛 40000Km2 654(被子植物),124(鸟类)
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
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有些陆地生境
也可以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
【狭义岛屿】 海洋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海洋岛 陆桥岛
【广义岛屿】 孤立的岛屿状生境
2.1.2 ―种—面积”曲线 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与进化,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
2.2.2 复合种群的类型
基于广义的概念,Harrison and Taylor 1997 划分为5 种类型
A 经典型或Levins复合种群 B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 C 缀块性种群 D 非平衡态下降复合种群 E混合型 种群
不同种群空间结构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2.2.3 复合种群模型
Levins 1969 发展空间隐式模式,即著名的Levins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以镶嵌性的一种理论 表述。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因 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 表现为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或输出单位。 斑块的大小、形状不同、有规则和无规则之分, 廊道曲直、宽窄不同,连接度也有高有低,而 基质也有从连续状到孔隙状,从聚集到分散态, 构成了镶嵌变化,丰富的景观格局。 景观镶嵌的测定包括多样性、边缘、中心斑块 和斑块总体格局测定等方面。其测定指标有多 样性、优势度、相对均匀度、边缘数、分维数、 斑块隔离度、易达性、斑块分散度、蔓延度等 指标。
功能:系统对外部环境表现出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反馈:是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的自我调
节过程;

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是物质、能量时空不
均匀性的表现;

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涨落:是对系统稳定平衡态的偏离,又称为干扰或噪声;

突变:在外部条件连续变化时系统发生在跃迁临界点上的不
4.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 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前面已经 有所讨论。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 小,而时间尺度是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大尺度 主要反映大气候分异,中尺度主要反映地表结构分 异,小尺度主要反映土壤、植物和小气候分异。景 观生态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中等尺度范围。 4.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 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而构成整体, 这一性质称为镶嵌性。景观和区域的空间异质性表 现为梯度和镶嵌,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 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
例如:生物圈是一个多重等级层次结构
的有序整体。由基本粒子组成原子核, 原子核与电子共同构成分子,而许多大 分子组成细胞,细胞又组成有机体,有 机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生物群落,生 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又与景观生态系统一起组成总 的人类生态系统。

等级理论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达 到对其结构、功能和行为的理解和预测。许多复杂 系统,包括景观系统在内,可认为是等级结构。将 这些系统中繁多而山相互作用的组分按照某一标准 进行组合,赋之以层次结构,是等级理论的关键一 步。某一复杂系统是否能够被由此而化简或其化简 的合理程度通常称之为系统的可分解性。显然,系 统的可分解性是应用等级理论的前提条件。用来 “分解”复杂系统的标准常包括过程速率(如周期、 频率和反应时间等)和其他结构功能上表现出来的 边界或表面特征(如不同等级植被类型分布的温度 和湿度范围、食物链关系及景观中不同类型斑块边 界等)。基于等级理论,在研究复杂系统时一般至 少需要同时考虑三个相邻层次:即核心层、上一层 和下一层。


异质性是系统属性的变异程度,景观由异质要 素组成,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研究的基本问 题之一。异质性是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 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联的。而景观 格局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景观要素分布的不确 定性。而异质性的存在,使人类可通过外界输 入能量的调控,改变景观格局使之更适宜于人 类的生存。
2.2


尺度效应 尺度是指研究系统过程中的空间分辨率 (resolution)、时间单位(空间尺度与时间 尺度)。尺度蕴含了对细节的了解水平。时 间和空间尺度包含于任何景观的生态过程中。 在景观生态过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 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 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 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 能力高。生态过程和约束是与尺度有关的。 不同尺度的研究,揭示不同的内在规律。长 期的生态研究,尺度往往是数年、数十年或 一个世纪,短期的研究不足以揭示其变化发 展的规律。

1.2.4景观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由无序向有序的成长,伴随 着系统组织性的增长,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非 生物成分的物质、能量等组成了一个有序的动态序 列,系列中的相关组成成分存在有机关联,这些就 决定了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方向以及 景观变化方式与速率。人类在有序结构中占核心地 位。

这些运动取决于五种媒介物或传输机制:风、水、 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在景观水平有三种驱 动力: 首先是扩散,与景观异质相联系,是一种低能耗 过程,只在小尺度上起作用。 其次是传输,即物质沿能量梯度流动;最后是运 动,即物质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移动到另一 处。水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是景观中最活跃的 生态过程,运动是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传输 多数物质的力,这种迁移最主要的生态特征是物 体在所抵达的景观要素中形成高度的聚集。
连续性;

自组织:是系统自发地走向有序结构的性质和能力。


1.1.2系统论的原则和研究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 则和开放性原则 。
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
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逻辑和数学模型、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分析系统的特点和研 究采用的方法、根据要求选择最佳方案、确立系统 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4.4生态流的空间扩散与聚集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能量
在各个空间组分间的流动称为生态流, 这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由于 景观格局的影响,生态流分别表现为聚 集与扩散,是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以 水平流为主。这种流动要通过克服空间 阻力来实现。 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养分、物种等, 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 观要素。
在景观尺度上,比较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时, 会发现景观内的物质运移、有机体的运动和能 量的流动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影响到物 种的多样性、种群的分布,在研究环境变化、 污染的迁移转化、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等生 态过程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尺度才行。 注意: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研究中, 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来推 断其尺度上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尺度外推, 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而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外推十分困难,往往以计算机模拟和数学 模型为工具。尺度外推是景观生态学中最具挑 战的研究领域。


1.2景观生态学与系统论
1.2.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思想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景观生态学必须采用综合 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景观生态综合分析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由数学、系统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基础 科学的系统方法构成。 第二个层次:由与组成景观生态系统相关的地貌学、 土壤学、水文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和经济 学等传统学科的方法构成。 第三个层次:是景观生态学自身发展中形成的技术 和方法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表达、解释、 预测的能力。

3 异质种群
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
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程 度。 3.1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 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是景观结构的 重要特征和决定因素。异质性对景观的功能 及其动态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景观异质主要来源于环境资源的异质性、生 态演替和干扰。

4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是: 4.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 等级结构,具有独立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 具有明显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 一个健康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 续性,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 能与变化,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 可深化研究内容,使结论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 通过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 监测与动态预测等方法,采取多种手段,得出景观 系统综合发展模式的最好表达。
个体尺度是什么?
甲虫生存的景观与大象生存的景 观的尺度是一回事吗?

3.2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 统,景观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住处的流动 与交换保持联系,决定了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控制关系,也决定了景观的整体功能。
由பைடு நூலகம்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能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 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压力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并通过景观系统中多样化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复杂 反馈调节关系,使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波动幅度控 制在系统可调节的范围。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2 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9 异质种群---------------------------18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21
1 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

1.1系统论简介

1.1.1系统论中的基本概念
• 系统论是研究对一切系统普遍有效的原理,从系统 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 系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 基本概念有: • 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 体; 层次:是系统组织的等级秩序;

结构:系统内部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
组织秩序与时空表现形式;

同时景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组成,以相 似的方式重复出现,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区域。因 此,景观系统由不同的生态系统以斑块的镶嵌的形 式构成,处于比一般生态系统更高的层次。 景观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应作为一个 整体来进行研究。

1.2.2景观生态学的有机关联性思想
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有机关联原则的开放系统, 除了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外,还与周围环境有物质、

在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水平上的长期生态
研究,尺度的扩展十分必要。一个单独监 测研究点的结果常常隐含于“不可见地点” (invisible place)的研究结果中,这样就 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明确性,生态网络研 究便提供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空间尺度研究。 长期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 小区尺度(plot scale)、斑块尺度(patch scale ) 、 景 观 尺 度 、 区 域 尺 度 (region 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 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 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