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导学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整体学习1.积累本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诗词五首》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
文章气势充沛,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可多让学生朗读这些排比句,体会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的特点。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阅读策略分享
本文将阐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阅读策略分享。
阅读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阅读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难点和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让阅读更高效更愉悦,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阶段一: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开一本书,无论是否对它感兴趣,都应该给它一个机会。
要知道,很多书籍在我们读过之后,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富有深度。
同时,爱好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例如书法大赛、阅读比赛等,以激发学生树起读好书的兴趣,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主动寻找更多能够满足自己阅读需求的书籍。
阶段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技能是阅读的核心,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其中,理解与运用阅读策略对于提高阅读技能至关重要。
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例如:了解全文状况,寻找关键词,提高阅读速度,加深阅读理解等。
阶段三:教学策略分享在本单元中,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分享阅读策略,例如:以故事为线索,阐述各种策略;以图片为辅助,通过视觉体验强化记忆。
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阅读策略。
阶段四:学习小结和归纳学完本单元后,需要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和归纳。
学习归纳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在许多时候归纳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教师可以设计练习,例如阅读小文章,让学生找出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时给出改进方法和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效率,掌握各种阅读策略,从而提升阅读技能。
通过培养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3课《许仲平义不苟取(《元史》)》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3课《许仲平义不苟取(《元史》)》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传统文化中“义”的含义,激发对“义”的追求。
2学情分析
《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元史·许衡传》。
全文篇幅短小,不足百字,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较为通俗易懂。
但学生对于文题中提及的“义”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许仲平“不苟取”背后的道德操守及其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设疑激趣
早在春期时期,古人就将“礼、义、廉、耻”视作国之四维和君子之德。
“礼”即明礼仪,“义”即讲道义,“廉”指守清廉,“耻”指知羞耻。
而讲道义在古人看来,又尤为难能可贵。
那么,什么是讲道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
2【活动】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强调根据句意合理停顿。
3【活动】自主学习
二读课文,读清层次,读明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讲述故事。
4【活动】合作探究
三读课文,读出细节,读懂人物。
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及其出处,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播放微课《认识许衡》,引导学生理解许衡洁身自好、自律克己的现实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1. 目的明确:本节课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2. 结构清晰: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古代文化背景。
3. 简洁明了:板书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例如,在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部分,板书将列出诗词的韵律、句式、用词等基本元素。
- 诗词音乐作品:介绍了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或辅导,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获取更多的诗词创作和鉴赏经验。
- 开展诗词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美感,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能力: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诗词网站、论坛等,与其他学生和诗词爱好者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诗词视野。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词,培养他们对诗词的敏感度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反思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次授课后进行反思和改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难点:
1. 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记承天寺夜游》一.了解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某某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二.分析学情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
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①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②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③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B.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第一课时)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第二课时)①朗读法:学生跟随X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②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③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④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
2课时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著名故事;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名师教学教案04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二) 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诗词的思路结构,提高诗词阅读理解能力.2.谈谈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理解与感受.(三)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二、教学重点:1.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2.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教学难点:1.词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浣溪沙》1、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作者及题目介绍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信息。
教师课件补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
晏殊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
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源自西施浣纱,故“沙”也作“纱”。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
2、初读,整体感知1、齐读2、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3、划分节奏,一学生上台展示。
20秋最新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案(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作者生平及相关常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诵读基本技能,品味诗文意境,培养其感悟能力。
4.把握文章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主题内容,揣摩需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5.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6.感悟中华文化博大,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3.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要通盘规划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坚持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主体性,综合性,精心设计主题,调动主观能动性,《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 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沉闷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写作综合性学习等)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22《孟子》三章 (2)23 愚公移山 (11)24 周亚夫军细柳 (17)25 诗词五首 (23)写作表达要得体 (39)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47)课外古诗词诵读 (52)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
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课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3.愚公移山 2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明确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了解家乡中江的文化遗产。
2.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家乡文化遗产的推荐和调查报告。
3. 感受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2.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训练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习制作资料卡。
2. 搜集资料,拟写简单的申请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文化。
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学们,你对文化遗产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二、走进课堂(一)积累知识。
1.什么是文化遗产?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民间技艺)。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活动。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活动示例:中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仓山大乐;舞蹈:仓山太婆龙、积金火龙、船工彩莲船、端公舞、回龙小金龙、兴隆金毛狮、广福桃花龙;戏剧:仓山木偶戏;文学:古铜山“三苏”传说;传统手工技艺:中江挂面制作技艺、张氏中草药烧酒曲制作技艺、中江花石生产技艺、中江竹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采桑子》的诗意、艺术特色及其在表达美好愿望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语文上册第6单元《采桑子》: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情趣;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培养创新思维;4.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对仗和平仄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采桑子》中的一个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的自然描写”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自然美,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六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六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六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⑴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二、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活动内容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
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
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
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剪纸欣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孟子》的基本文言知识,理解《《富贵不能淫》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初步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引入《“大丈夫”这一概念。
二、预习检测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和语调。
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解答疑难词汇和句式。
三、课文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找出孟子阐述“大丈夫”精神的三个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分组讨论这三个标准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即不为富贵所迷惑,不为贫贱所动摇,不为强权所屈服,体现的是人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独立。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孟子与景春的对话,进一步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1. 讨论:在现代社会,孟子的“大丈夫”精神还有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种精神?2. 比较分析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其他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理解。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强调《“大丈夫”精神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富贵不能淫》的选段。
2. 阅读《孟子》其他篇章,尝试理解孟子的其他思想。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结反馈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大丈夫”精神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重构思维逻辑,阅读文章更深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重构思维逻辑,阅读文章更深刻阅读文章更深刻阅读,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和引导,提高其思维逻辑能力。
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重构思维逻辑,阅读文章更深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明代洪武大帝传》和《岳飞》两篇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历史经典,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通过感性认识推进理性解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口头表述出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并对其进行评价。
2.能够阅读理解古文,并提取其中的重点信息和要点。
3.能够进行文本分析,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从中掌握阅读策略。
4.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为后续文本分析做好铺垫。
2.培养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能力,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提取文章的重点信息。
教学难点:1.如何在不断深入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如何让学生更有思考力,更理性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出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比如,以曹操、袁绍等人物为例,介绍其生平和重要事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阅读环节教师将《明代洪武大帝传》和《岳飞》两篇文章,分别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引导阅读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比如:(A)洪武大帝有哪些卓越的政绩?(B)《岳飞》一文中,岳飞的个性特点是什么?(C)岳飞对宋朝的贡献有哪些?(D)洪武大帝为什么要废黜功臣?(E)岳飞的“敢为天下先”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2)整合信息提取要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整合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
八上第六单元阅读课说课稿
八上第六单元阅读课说课稿一、说课背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课,本单元选取的文本多为经典文学作品,旨在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如何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共同进步。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阅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
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
3. 文本分析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基本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讨论这些手法的作用。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文本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贵州省施秉县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73主备教师小组教师荣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欧阳修课时2教学目标:1. 积累文学常识,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及措施: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课堂流程【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一、新课导入:诵读诗词二、新知呈现: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逶迤:琉璃:涟漪:掠岸飞: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二)课文提示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三)写作背景介绍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23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我相信,不管这块
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