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简介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 课件(共36张PPT)
议题下研究三个主问题: 1、什么样的诗歌? 2、怎样言说作者之志? 3、言说了作者的什么志?
主问题1:什么样的诗歌? 环节目标:进一步了解诗歌体裁,体会不同诗歌韵律 的异同。 主问题2:怎样言说作者之志? 环节目标:品析诗歌的写作特点,比较五首诗在表 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主问题3:言说了作者的什么志? 环节目标:了解作者生平,理解作者各自的情感、志趣。
第六单元写作
表达得体
话题指导
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1.考虑写作的目的。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言语方式、言语的态度应有 所不同,以适应特定的需求。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应恭敬,而不能流露 出“自高自大”的态度;若是想获得对方的原谅,表达上应诚恳,以期得 到对方的谅解;若是想反映某个问题,则应观点鲜明,指出问题要害,提 出合理化的建议。 2.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因读者对象的年龄、性别、职 业等不同,写作时的用语也应不所不同。比如对象是长辈,说话要尊敬, 对象是平辈,用语可以亲切。
范文赏析
几年来,我们学校精心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营造人文、和谐的育人氛围,拓展各种渠道,普及绿色理 念,倡导绿色文明。开篇交代发出倡议活动的原因:环境 污染已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我们的口号是:“绿色环保,举手之劳,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这里我向大家倡议:1.努力学习环保科学 知识,主动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时代新风。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2.爱护一草一木,倡导文明行为。不践踏草坪, 不随意摘花折草,做绿色使者,保护绿色生命。3.节约用 水。提倡使用脸盆洗脸,洗完脸或洗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穷则独善 其身, 达则兼济
天下
愚公移山
主问题1: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你对课文寓意和人 物品质如何理解? 教学环节1:学生演绎自编剧本,其他同学思考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来回地走
弥漫着花香 的园中小径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 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 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 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 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诗歌赏析
词意速通
一首
一曲 刚填好的词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 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 再照天际?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 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在一个地方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 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 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 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 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 映着婉约与豪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溪沙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 ,尤擅小令 。 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 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 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相见欢_课件.pptx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相见欢_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相见欢_课件.pptx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相见欢_课件
相见欢
作者简介及题解
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欢, 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煜降宋 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相见欢
--【南唐】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处境孤寂,心境萧条
景 凄清冷落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情 寂寞哀愁
小结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
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
苦的心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 头。
比 丝的千头万绪 离愁的纷繁难解 喻 新意:内心的烦乱或某事
难以处理解决 去国之愁
饱含心酸的离愁感受 沉痛哀伤的离愁心情
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 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 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选自《唐宋词简释》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李白《远离别》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之重: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别有滋味
另有一番滋 味
小结:下片点破题旨,直抒离愁。这离愁,不是一
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 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 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 脱的愁苦。
《相见欢》赏析
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 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 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 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 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 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惟 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 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表达的技巧,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文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他们在表达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用词不当;2. 语序混乱;3. 表达方式单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表达得体的概念,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文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表达得体的概念,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表达得体的方法,提高写作质量。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例文、练习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表达得体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篇表达得体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表达得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文,引导学生理解表达得体的方法,如用词得当、语序清晰等。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写作中遇到的表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4.写作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5.学生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评价,互相学习。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表达得体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表达方式多样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23课 《孟子》三章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二、字词、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课件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课件部编版

三、教学建议
(四)遵守依体而教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陈腐模式——“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解释疏通串讲式 “读研练”的自主探究式 不同文体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不同,教学价值不同
温儒敏:统编语文教材的7个创新点
守正创新
三、教学建议
(二)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确定诵读为教学核心环节
“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叶圣陶)
在诵读活动中完成文意理解、知识积累、审美鉴赏
三、教学建议
(三)遵照教材育人的要求,发掘课文的文化价值 我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这是古典的 训练,文化的教育。(朱自清) 走出从文言字词或文学欣赏单一维度学文言文的误区
二、单元解析
(一)古诗文集中组元
七年级上下两册单篇呈现 第三单元主题“山川美景” 主动积累,搭建古诗文知识框架
二、单元解析
(二)凸显育人功能
诗文主题多与人的品行、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大丈夫” “愚公精神” “真将军” 诗文中的人物具有代表性 “树魂,植基因,打底色”
二、单元解析
(三)文体类型多样
《赤壁》《渔家傲》
单元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 智慧和胸襟。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 能力。
统编教材编写的背景
“一纲多本”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也带来了问题 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孟子》二章 诸子文——灵活善譬,以说理见长兼具文采
第 六
愚公移山
诸子文(寓言)——寄哲理于形象
单 周亚夫军细柳 元
史传文(记叙文)——正面侧面结合刻画人

新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课件: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新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课件: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富贵不能淫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⑤哉?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②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 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 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④诚:真正,确实。⑤大丈夫:指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评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中心意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说明了“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 《富贵不能淫》含蓄而幽默地论述了公孙衍、张仪奉行的是“妾妇之 道”,不能算是大丈夫的观点,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于担 当重任的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 安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 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些事例对论证本文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的事 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到显贵,在艰苦环境中历经磨炼的杰出历史人 物。作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 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观点提供了事实 论据。

欧阳修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欧阳修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颍州。

晏殊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晏殊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

赐同进士出身。

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

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

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

谥元献。

《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

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

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

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

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

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

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六单元 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

八上第六单元单元解读与各课教学重点单元目标: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3.积累古诗文名句,涵养语文素养。

选文简析:本单元选文皆为古代诗文名篇,主题上,围绕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来组元。

本单元选文,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典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有着积极意义。

《〈孟子〉二章》中,选取了《孟子》中的名篇,《富贵不能淫》谈论的是“何谓大丈夫”主题,展示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论述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全家“成功”移山的故事,赞美了愚公坚韧执着的品格。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故事,讲述了汉文帝在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诗词,都展现了诗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其中,《饮酒》是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春望》抒写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雁门太守行》是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歌颂;《赤壁》是对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慨叹;《渔家傲》抒发对沉闷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

教学建议:1. 课时建议:《〈孟子〉二章》:2-3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1-2课时《诗词五首》:2-3课时2. 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和第三单元一样,都属于文言文单元,但选文标准还是不一样的,在诵读时,也各有标准和要求。

首先,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又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方面的要求,诵读时需要留意。

其次,同属文言文单元,但第三单元,选文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和谐音韵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六个单元的主题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六个单元的主题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六个单元的主题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的六个单元主题分别是:
1. 变化着的社会:这一单元聚焦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主题,内容可能包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探讨,对新科技、新观念的介绍等。

2. 生活的记忆:本单元主题围绕生活中的各种记忆,包括个人记忆、家庭记忆、文化记忆等,可能包括回忆录、散文等题材。

3. 美景依然:这个单元的主题主要是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强调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欣赏和保护,可能包括游记、自然文学等题材。

4. 情感哲思:这一单元主题聚焦于情感和思考,可能包括对人性、情感、思考方式的探讨,以及对哲学观念的思考等。

5. 文明的印迹:本单元主题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追溯和探索,可能包括对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分析。

6. 情操与志趣:最后一个单元主题可能围绕个人情操和志趣展开,强调个人修养、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等。

这些主题都是相对宽泛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教材的具体编写而有所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诗人的创作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诗词学习,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会鉴赏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小组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山水画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人介绍:简要介绍五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诗词学习: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学语文,要多读、多背、多记。

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21课《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字音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朱敦儒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朱敦儒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朱敦儒简介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隐士等。

南宋有名词人、书法家。

朱敦儒家境优胜,其父朱渤为北宋绍圣年间谏官。

生于官宦之家的朱敦儒,关于北宋政界腐败的黑幕自有深刻的认识,遂无心于功名。

以高傲自许,很有西晋名士风采。

皇帝多次招他当官,都被他推却不就。

向来生活在山川、醇酒、诗歌与佳人之间。

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

直到靖康之乱前,他从未做过官。

《宋史》称其“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

靖康之乱,中原来后沦丧,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先至商丘,接着又流浪于淮阴、扬州,后渡江至建康,再展转经江西而至二广,最后逃到南雄州 (此刻的广东南雄 )。

在这一段南渡流浪生活中,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朱敦儒的山林清梦,让他亲自体验了国破家亡的凄惨。

现实生活的血泪教训,让朱敦儒作了新的生活选择,宋高宗登基不久,也想学明君们广纳贤才,因此下诏搜集民间才德之士。

有人向高宗介绍朱敦儒,说他文武全才,高宗便下诏召他,朱敦儒再次推却不去。

到了高宗绍兴二年 (1132),又有人介绍朱敦儒,此次高宗直接下诏,让他去做右迪功郎。

有朋友劝他,皇帝当前招揽人材,是想要中兴大宋,很多名士都已经接受了圣旨,并名动天下。

你一肚子的才干,莫非真的要在山川之间终老 ?听了这话,朱敦儒大梦初醒,进京去面见高宗。

高宗特别赏识,马上赐他进士出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

不久后就兼任了兵部郎官,又升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务。

朱敦儒固然本性涣散纯真,骨子里却深藏着热血与志向。

他想成为英豪,但却缺少在政界上周旋、做事的能力,历史更没有为他供给展现的舞台。

他因发布主战言论,并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道,遇到右谏议医生汪勃的弹劾,于绍兴十六年(1146)遭罢官。

李光是指斥秦桧“怀奸误国”的名臣,这说明在朱墩懦在南渡早期的政治立场与主和派显然不一样。

不久,他便回到浙江嘉禾,持续自己的隐逸生活。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1155),宰相秦桧将朱敦儒的儿子授为删定官 (八品,主要工作是编纂各样行政命令 ),以后,让朱敦儒做了鸿胪少卿 (二品,主要管外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ZXZ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简介一、单元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 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孟子〉二章》中,《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完成了对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界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两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天帝为之感动而把山搬走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坚韧执着、大智大勇。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要求,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

过去一些教师对待文言文的态度是“逐字落实、逐句翻译”,串讲课文、落实翻译就要花掉两三个课时。

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忙着抄笔记,课后就是背注释和背译文以应付考试。

再加上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文言文全解”,导致学生养成了很重的依赖心理,反正课上有老师,课外有“全解”。

这就使得课标提出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学生直到初中甚至高中毕业都缺乏利用工具书的意识,而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几乎为零。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文言文也不例外。

SHZXZX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文言文一般都是“预习”中就提出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应该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花较少的时间点拨个别难点,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诵读和问题研讨上。

因此,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的任务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其次,要继续练习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学者提出“学文言非诵读不可”,将诵读摆在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位置上。

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多单音节词、多短句的特点,又使之具有一种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诵读时需要多加留意。

此外,同是文言文,议论、叙事类作品的诵读与写景类作品又有区别。

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所选,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音韵和谐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本单元的议论文,整散结合,善用虚词,要注意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并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论辩中的起承转合;本单元的记叙文,则应该重点把握人物的对话,通过诵读体会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

总之,诵读是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要注重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名句的积累。

由于学生目前接触的文言文还相对较少,因此还不必做系统的归纳总结,关键在于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到一定阶段,稍加点拨,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的收获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更有效。

此外,查阅工具书、诵读、课外阅读也都是积累的重要方式。

至于名句的积累,不仅在于会背会默写,更高的境界在于能够运用于日常交际和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单元教学指导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

本套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是希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

如果落实情况良好,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一定要提前布置好预习任务,上课时检查,可以以提问或检查预习笔记的形式来进行。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课文预习中几乎都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要求,这是对课标精神的落实,也有助于保证课堂效率。

有的课文还要求查找相关资料,比如学习《〈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前让学生了解孟子其人其书、战国时代的特点、纵横家的有关情况等,学习《古代诗歌五SHZXZX 首》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都属于“知人论世”,对于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2.要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

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

讲得太多,读得太少,导致语感缺失,学生脑子里只有一堆半懂不懂的语法名词,文言阅读水平自然上不去。

词汇语法知识不是不能讲,而是时机尚未成熟,至少在这一阶段不应该大量地、系统地讲授,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目前的积累还很有限,对语言现象尚不熟悉,即便教师能把语法规则讲正确讲清楚,学生也难以消化。

因此在这一阶段,多读多背才是正道。

以《〈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为例,可以以诵读为核心做如下的设计:(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可以采取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过程中,教师务必加强指导,除了字音要准确无误外,对于停顿、重音、语气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都关系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疏通文意要与诵读紧密结合。

在预习时,已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此时要重点解决诵读中反映出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敬仰、崇拜、羡慕。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②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两个层次。

“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2)在学生理解到位、诵读熟练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本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晰,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短时间内背诵。

教师对背诵也要加强指导,针对学生背诵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难点(如漏句、颠倒等),可以设计如下问题:SHZXZX①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述。

)②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其他文言文的教学也都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设计。

文言文的诵读有共性,即注意古人特有的语言习惯、节奏感等;但具体到不同作品,诵读的要点也可能略有区别。

以本单元各篇课文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点应该放在难词难句的点拨和行文思路的梳理上。

文中排比、对举句式较多,应该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全文共五句话,明确了每句话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背诵也就不是问题了。

《愚公移山》的重点在于把握重音、语气,读出人物的心理、性格。

如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态度、目的和语气则完全不同,在诵读时,前者应该读出担忧、疑虑的语气,后者应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的语气。

《周亚夫军细柳》的重点在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和对比中展现的人物性格。

《古代诗歌五首》除了要把握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节奏外,更要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如《饮酒》之悠然,《春望》之沉痛,《雁门太守行》之悲壮,《赤壁》之慨叹,《渔家傲》之豪迈,都应该在反复诵读中加以体会,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传达出来。

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参阅张必锟《学文言非诵读不可》等文章。

3. 要重视古今的沟通。

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正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传承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本单元的课文来说,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明确,这些诗文中传达出的精神,并不只属于过去某一个时代,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大丈夫精神,比如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如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学到的是死去的、僵化的“老古董”,而是鲜活的、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

这是就思想内容来说的。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同样要注意勾连古今。

过去我们太强调“古今异义”,这是出于引起学生重视和应付考试的考虑,事实上古今汉语的共通之处也有不少。

比如许多文言词语,其意义依然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可以提示学生做一些联想、整理和积累,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成语的学习SHZXZX 都有好处,如“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的“壁” (作壁上观)、“将军亚夫持兵揖曰”的“兵”(兵不血刃、短兵相接)等等。

4.鼓励、倡导课外阅读。

本套教材大力倡导课外阅读,但在文言文部分体现得不太明显。

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本单元就有这样一个契机。

过去有学者选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本单元恰好涉及其中的两部。

《孟子》中有大量的“金句”,读来朗朗上口,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等,所在章节的内容也有助于课内学习内容的理解;《史记》中则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读来引人入胜,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乐毅、廉颇、田单、韩信、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个性鲜明,写法各异,都可以拿来与周亚夫的故事做比较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