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1-3章
一素质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6.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7.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8.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②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③造就平等的公民
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9.素质教育的要求:
①面向全体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②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关系:
①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由专业教师施教,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是孩
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之,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共性,照顾大多数,解决突出问题,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弥补
③学生还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核心任务: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转变.(核心)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关注学生发展
②强调教师成长
③重视以学论教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⑤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5.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7.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8.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
9.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10.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①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②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
开发的过程.
1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特点: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2)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办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特点:①问题性②过程性③开放性
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3)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特点:①互助性②互补性③自主性④互动性
意义:①它能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②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③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1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主动性(首要特征)
②独立性(核心特征)
③独特性
④体验性
⑤问题性
15.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业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上课备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利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银钗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学生发展指导能力
1.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4.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5.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6.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7.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8.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9.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
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
11.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4.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⑤健康功能
16.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
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
17.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8.动机斗争分为四类: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19.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
20.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21.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
22.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3.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
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
②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③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
④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24.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
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家庭因素
④学校教育因素
⑤个人主观因素
2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
②学校教育
③同伴群体
④社会实践
⑤自我教育
⑥社会文化因素
27.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8.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29.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3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
⑤测验法
⑥教育经验总结法
⑦产品分析法
31.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教育性原则
③发展性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系统性原则
3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
33.性格的类型差异:
①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②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4.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5.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③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④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3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3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3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
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
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0.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③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④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⑤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③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4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主观因素:
①需要与目标结构
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④志向水平与价值观⑤焦虑程度
(2)客观因素: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②学校教育
43.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②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③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⑤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44.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45.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46.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
③训练归因
④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7.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①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②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48.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有效监控原则
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49.学习迁移的类型: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50.学习过程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
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⑤认知结构的特点
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5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
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