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职业生涯:我所经历的艰辛和失败
杨澜的透彻人生感悟
杨澜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
当年的激流勇退后,人们似乎才真正开始记住她。
舍得放弃的人自然收获更多。
如今,身着套装、淡定微笑、出没于名流社会的杨澜成了职业女性的典范,她成不成功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对于敢勇敢挑战自我、随时从零开始的她来说,她早就成功了。
1男人的帅不在脸蛋,而在岁月积淀下来的睿智与淡定。
2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
3我常常被问及成功的秘诀,其实不外有三:第一,自信和他信;第二,遇到不公平的事有正确心态;第三,先为别人创造,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4我想给大家一句话,优秀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除非你找到一个好老公5是什么让我们在不断的失望后继续前行?是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6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间。
7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
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8现实总是不够完美,使得希望就象是一场赌博。
输了很痛苦,那么宁可不追求吗?9"酷"不仅仅是音乐和包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10年轻的时候,当你一开始得到太容易了,你觉得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只有回头了,当你更成熟了以后,你发现实际上是很多人托着你的。
11就是这样一个嘈杂的时代,你的心情取决于你今天听到的声音来自的方向。
面对海量信息的时代,有时你会无助地发现所有的声音劈头盖脸,毫无选择地将你淹没,让你没法搞清楚自己的心情究竟应该如何。
12人生是很不定的,就像我乘热气球的经历。
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也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确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刺激。
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你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成功与否,享受过程才最重要。
13我认为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杨澜的成功背后等3篇励志故事
杨澜的成功背后杨澜的简介生日:1968年生于北京毕业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1990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持人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1997年7月: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目前担任阳光文化影视公司董事局主席每个人都会在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年杨澜找到的第一个位置就是《正大综艺》的舞台,杨澜的清纯形象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电视主持风格,掀起了一场属于杨澜的电视主持风暴。
1994年,从事电视主持仅4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这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杨澜在《正大综艺》的电视主持生涯正式开始了,搭档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
所以杨澜在跟姜昆搭档的时候,就有了说相声的感觉。
姜昆是个大名人,来正大主持节目首先就能保证节目的可看性。
看过姜昆说相声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一开口就是包袱。
姜昆的语言风格始终离不开相声的定位,所以姜昆的主持诙谐幽默,包袱很多,时不时地抖搂出来一个,让现场的人都能笑出声来。
而杨澜却以机敏、内秀、清晰、纯情为住。
这样一来,两个人就形成了说相声不相声,说主持不主持的另一种风格。
要在主持的时候适当的变化一下语言的比重,就能达到左右逢源的电视主持艺术效果。
这是当时《正大综艺》风靡全国的原因之一。
姜昆对杨澜的评价是:杨澜有主持天分,干电视这行干对了。
一般做节目的时候,都是杨澜开始说一个话题,然后姜昆在后面补充,两个人一交一替把节目贯穿在一起。
但有时候杨澜也会因为经验不足,出现一些小差错。
比如,姜昆使用相声的语气和逻辑,在相声的角色里是逗哏,逗哏就需要有人来捧哏,而杨澜是一种正统的主持,根本不知道相声里捧哏和逗哏的语气差别。
有时候杨澜一口气就把自己需要说的话来个竹筒倒豆子,自己先痛快了再说,一回头,才发现只顾自己抒情了,却没有考虑到自己应该给姜昆打个铺垫。
【名人故事】杨澜的傻劲
【名人故事】杨澜的傻劲杨澜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她是中国著名的主持人、制片人、媒体人。
她的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曾经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观念解放的风潮,被誉为一档改变中国女性认知和生活方式的节目。
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之前,杨澜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
她小时候在美丽的城市西安长大,父母是教师,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她从小就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杨澜上小学的时候,她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才华。
她很喜欢学习,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玩耍。
她的老师都很喜欢她,赞扬她是个聪明又乖巧的孩子。
杨澜上中学后,她逐渐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她经常组织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在班级和学校里担任重要职务。
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和憧憬。
在高中时,杨澜的家庭条件发生了变化,她的父亲生意失败,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
杨澜决定放弃高考,出去找工作,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杨澜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她没有经验,没有关系,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个面试,面试官问她:“你为什么要放弃高考?”杨澜坦诚地回答:“家庭负担太重了。
”面试官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尽管面临着困境,杨澜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追求。
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她努力工作,积攒经验,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这期间,杨澜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他们组织了一支戏剧团,每天晚上都会排练。
虽然身体疲惫,但是杨澜始终坚持下来。
1991年,杨澜成为了国家最早一批的主持人之一。
她主持的节目非常受欢迎,收视率居高不下。
她以独立思考、见多识广和冷静客观的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杨澜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和努力,更因为她的傻劲。
她勇于面对困难,从不畏惧失败,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的故事。
如今,杨澜已经成为了中国媒体界的一颗明星,但她从不忘记自己的初心。
杨澜个人经历
杨澜个人经历幸福的童年1968年,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所医院里。
小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直到杨澜4岁时,他才有机会回国,看到这个天真可爱的独生女。
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
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那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早早地起来,说着一种杨澜很难听懂的方言。
在外婆身边,杨澜一天天地长大。
她爱外婆,也喜欢那条窄窄的小巷,可是,她很想妈妈,常常感到孤独。
10岁时,杨澜被接回北京,回到她日夜思念的爸爸妈妈身边。
刚回北京时,天正在下雪。
见到雪,杨澜太高兴了,白茫茫的雪,就像被子一样。
很快,她就有了新伙伴,常常同他们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捉鸟、爬树,自由自在地玩耍,生活非常快乐。
在学校里,生活也是快乐的。
每天清早,杨澜都穿起白衬衣,还有心爱的蓝裙子,晃着两个粗短的小辫,快乐地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
路上的景致,总是那样美。
太阳露出灿烂笑脸,花儿在路旁散发出缕缕清香,鸟儿在枝头轻唱……越走,杨澜心里越快乐,甚至希望这段路能变得再长一些。
小学三年级时,杨澜开始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英语。
杨澜很喜欢学英语,她的发音是班上最标准的。
除了英语,杨澜也喜欢文艺活动,每当学校组织演出,她总是起着骨干的作用,大方地站到台上,用中英文表演《我爱北京天安门》,或者用英文来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听着台下爆发出的阵阵掌声,杨澜心里特别激动。
她想,学习好,固然令自己快乐,能把英文歌唱好,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此,她更喜欢英语了。
在小学四年级的暑期,学校举行夏令营,来到了有花有草、有庄稼有农舍的郊区,准备在一所平房里住上一个星期。
第一次走出家门,和同学们睡在一起,杨澜非常兴奋。
当夜色渐渐沉下来时,天空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四周一片寂静。
突然,杨澜听见了一种神秘的怪叫声,是猫头鹰还是狐狸呢?不好,有个黑影渐渐走近了,走近了……“啊——”杨澜的尖叫声,让同学们也开始感到害怕,吓的浑身发抖。
杨澜自述在美国的故事: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1995年的冬天,如果我再找不到⼯作,灰溜溜地回国⼏乎成是的选择。
可我再⼀次被拒绝了。
想起那个⾯试官的表情,我⾮常想抓狂。
她竟然说我的形象和我的简历不相符⽽拒绝继续向我提问。
我低头看⾃⼰的打扮,很明显,因为穿着问题,我被她鄙视了。
我发誓我可以⽤我的能⼒让她收回她对我的鄙视。
但我没有得到表现我的能⼒的机会。
我的房东莎琳娜太太是⼀个很苛刻的中年⼥⼈。
她规定我必须⼗⼆点之前熄灯睡觉,规定我必须在⼗分钟之内从浴室出来,规定我如果不穿戴整齐就不准进⼊她的客厅,不准我⽤她的漂亮厨房做中餐,她甚⾄规定我在她有客⼈来访的时候必须涂⼝红!我⾮常讨厌莎琳娜这种所谓的英伦⼥⼈的尊严。
但所有⼈都说,莎琳娜是的寄宿房东。
我看不出她好在什么地⽅。
就好⽐,当我很多次⾯试失败回来后,厨房⾥⼀点吃的都不会有。
并且如果我上楼发出声⾳,她会站在卧室门⼝很⼤声地指责我。
我刚刚洗完头发,坐在床上⼀边翻看报纸的招聘信息⼀边吃我带回来的⾯包卷。
这很违反了莎琳娜的原则。
她冲上前来,⼀把夺过我的⾯包和报纸,⽤英⽂⼤吼:你这个毫⽆素质的中国⼥孩!你滚出我的家!我于是披散着头发,在睡⾐外裹上⼤⾐冲出了门。
⼆⼗五年来,我以⾮常漂亮的成绩和能⼒⼀路所向披靡。
从来没有⼈说我没有素质。
我们家并不贫穷,但⼆⼗五年来我的妈妈⼀直告诉我,能⼒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能明⽩以貌取⼈在这⾥居然成为⼀个正义的词语。
这简直是对我⼆⼗五年的⼈⽣观的侮辱!我愤怒地冲进⼀家咖啡馆。
天⽓实在太冷。
我也很饿。
咖啡馆⾥的⼈居然很多。
侍者以⼀种奇怪的眼神把我引到⼀个空座位边。
那是咖啡馆⾥的空位。
我的对⾯是⼀个英国⽼太太。
她看起来⽐莎琳娜更加讲究,就像伊莉莎⽩⼥王⼀样尊贵与精致。
我不由下意识地收起⾃⼰宽松睡裤下的运动鞋。
然后我看到她裙⼦下着了丝袜和漂亮⾼跟鞋的腿,以她这样的年纪,却仍然把这样的鞋⼦穿得⾮常迷⼈。
在欧洲的很多⾼级餐厅⾥,⾐衫不整是被拒绝进⼊的。
我想我能进来的原因⼤概是因为我穿了价值不扉的⼤⾐。
关于杨澜的励志故事
关于杨澜的励志故事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澜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留学改变了我的世界18年一次的轮回2014年秋天,我送儿子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
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1996年,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离开纽约的时候,《纽约时报》财经版在头条位置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27岁的脱口秀主持人将改变中国电视》。
在那张照片里,长发飘飘的我实际上已经怀孕了。
随着儿子来到这片土地上求学,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这个原点在时空的走廊里已前行了18年。
时光流转,看着儿子轻身走上求知路,我想起的却是自己留学时的两大包行李,里面放着锅、被子、褥子、枕头……那时候父母觉得在美国什么都贵,我也很少会有机会回国探亲,于是就把冬天、夏天的衣服,生活起居的物品能带的全都一下带到了美国。
父亲运用了我难以想象的生活技能,把那么多物品都压缩成了最小的包裹塞进了我的箱子里。
记得临出行的时候,母亲把几千美金缝在了我的贴身衣服口袋里,这些钱是以1:10的汇率换来的。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梁生宝把乡亲们的钱缝在衣服里的场景,只是梁生宝缝的是对乡亲的责任,而母亲缝的是对女儿满满的爱和对她在异国的担忧。
那时候,即使我在国内已经工作了4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在国外打长途电话仍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我基本都是靠写信维系着与家里人的交流,为了不让信件超重,通常我还会把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
这些当然无法跟现在的沟通方式相比,如今我和儿子已经可以自由地视频通话或通过微信等方式随时联系。
去看大世界的决心当时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有点儿悲壮的感觉。
199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中央电视台当时收视最好的栏目之一《正大综艺》。
1993年,我得以参与了中国的第一次申奥。
申奥的失败既让我看到了中国整体实力的不足,也看到了东西方相互理解的鸿沟,当时的我强烈感觉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实在太少。
杨澜的成功经历
杨澜的成功经历杨澜,1968年生于北京。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内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
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倍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曾主持《正大综艺》、《杨澜访谈录》等电视栏目;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20年前,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
当时国家刚开始不包分配,她跑了多家单位也没找到很满意的工作,于是找父亲“撒气”。
“你为什么不能给你那些学生打个电话,找点关系?”杨澜说,当时父亲连续问了她三个问题: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你是不是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了?你是不是成年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父母责任已尽到了,剩下的靠你自己。
”外国语大学才女转行干电视1986年杨澜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女大18变,杨澜变成了气质美女。
找到一家单位上班后,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央视要在女大学生中招聘《正大综艺》主持人,杨澜也去应聘。
“我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的。
”她说,在面试时,她还反问了面试官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主持人都要青春貌美的?”弄得在场其他的应聘者都瞪大眼睛望着她。
杨澜的第一个主持搭档姜昆杨澜最早的搭档是姜昆,姜昆对杨澜的评价是:“杨澜有主持天分,干电视这行干对了。
”那时候,都是杨澜开始说一个话题,然后姜昆在后面补充,两个人一交一替的用语言把节目贯穿在一起。
姜昆的主持当然以幽默为主,而杨澜的主持却以机敏、内秀、清晰、纯情为主。
这种相声演员和主持人搭档的组合迅速风靡全国的。
赵忠祥杨澜开创老少配主持风格但杨澜在中央电视台最成功的主持搭档应该说还是赵忠祥。
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年轻女主持和一个上了岁数的男主持搭档主持的经历。
杨澜和赵忠祥开创了这样的先河。
杨澜的女学生气质和赵忠祥渊博的学者气质相得益彰。
是中国主持人至今为止最成功的男女搭档之一。
杨澜: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
杨澜: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作者:陈彧来源:《公务员文萃》2015年第03期杨澜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险,乐此不疲地在多重角色间切换,却又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她说,“在多重角色之间没有人是游刃有余的,常常是紧紧巴巴,摇摇晃晃的,像走平衡木一般,而且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一劳永逸的。
”杨澜的梦想一直没有变,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创造力来改变生活,也让这个世界有所改变。
30年前,她还是个中学生,自那时起她就深谙快乐就是要去创造的道理,觉得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创造力。
走平衡木的艺术杨澜在这些年间完成了一系列的蜕变,从主持人到传媒人再到商界精英,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之后她赴美深造,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事务。
留美归来之后,她开创了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后改为《杨澜访谈录》,迄今已访问过全球将近800位知名人物,其中更不乏各国政要及商界精英。
2000年,她与丈夫吴征开办阳光卫视,任阳光媒体集团和阳光文化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及主席。
杨澜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险,乐此不疲地在多重角色间切换,却又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她说,“我觉得我好像是一个天生做事的人,在做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挫折,有跌跌撞撞,甚至有跌倒的时候,但是去做,去创造,总是给我一种非常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
我觉得其实在多重角色之间没有人是游刃有余的,常常是紧紧巴巴,摇摇晃晃的,像走平衡木一般,而且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一劳永逸的。
”于她而言,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杨澜坦言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遭遇过很多困难。
当时的她虽然非常迷茫,但还是发现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实力,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方法。
“去找关系啊,托领导啊,这些哪怕是短时有效,也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觉得职业的早期生涯让我学会自立,不断去学习,还是得有点真本事吧。
”“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仅仅是有一种艺术和文化的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商业的清醒认识,对于公司治理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我当时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实际上是相当初级的,也算交了一笔很昂贵的学费,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人生最大的挫折往往是我们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最好机会,所以那时我既看到了自己在商业意识方面的匮乏,也看到了对于逆境的承受能力,以及不断去继续做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一种使命感。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励志人生_励志人物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励志人生小编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著名主持人杨澜的人生:上中学时的杨澜并不是那种聪慧过人的女孩,当然也就不是那种巧解难题的高手,她颇为自诩的是:考试时基本分上她从来一分不丢,地理历史这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随便问哪道题,她马上就能说出是在哪一页上。
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她没一样不是完成得仔仔细细。
上了大学之后的杨澜骨子里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你能相信杨澜曾经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吗?那时好多同学听力能得A,杨澜老是得A-,B+什么的,这让她非常苦闷,每天晚上都在里写上:明天开始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定要充满信心地把自己的听力提高上去。
但是第二天一上听力课,还是听不懂。
妈妈一度害怕杨澜因为挫折感太强得了自闭症。
半年多之后,杨澜的听力慢慢上来了,她才恢复了信心。
她说:“我很羡慕周围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更有创见和个性的人。
”“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
”一战成名决定杨澜命运的一个契机,是《正大综艺》全国招聘主持人。
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这次机遇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正是《正大综艺》,把她送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让她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许多人还记得1990年,一个清纯自然的长发女孩出现在《正大综艺》中,她清脆悦耳的声音和纯真的学生气息使她备受瞩目,迅速走红,像是坐着高速电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营营役役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机会来了就开门1993年底,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给了杨澜一个惊喜。
“1993年的时候,谢国民先生到大陆来,我们一起吃饭,他对我说,杨澜我觉得你应该到国外去学习,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主持人。
我当时没有认真,我开玩笑说,谢先生我去留学的话,《正大综艺》岂不是没有主持人了?他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说谢先生您需要我们怎么回报您呢?是不是回来为您工作?他说没有,你也不是我第一个赞助去留学的年轻人,我希望你有好的前途,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
【名人故事】杨澜的傻劲
【名人故事】杨澜的傻劲杨澜是中国著名的新闻主持人、制片人和作家,她在新闻界的贡献不言而喻,但她的娱乐圈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杨澜在娱乐圈中一度饱受争议,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傻劲”的人。
正是这种“傻劲”让她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
杨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母亲是一名文化工作者。
从小,杨澜对绘画和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梦想着成为一名艺术家。
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家的道路并不被社会所认可,家人也不能理解她的选择。
杨澜只能遵循父母的意愿,报考了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期间,杨澜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她加入了北京大学话剧社,并开始在校园剧场中表演。
这段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决心走上艺术的道路。
毕业后,杨澜决定放弃安稳的工作,投身娱乐圈。
娱乐圈对杨澜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地方。
在那个年代,女性在娱乐圈中很难立足,更别提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大学生。
杨澜并没有气馁,她决心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机会。
最初,杨澜进入了电视台,成为一名实习记者。
她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正当她以为自己的娱乐圈之路将一帆风顺时,意外发生了。
杨澜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错过了一档重要的节目录制时间。
这个错误让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被撤销了录制节目的机会,并被剥夺了一部分的工作机会。
对于别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对于杨澜来说,这只是她的一次教训。
在很多人看来,杨澜的这种“傻劲”是不可理解的。
她明明已经有一个安定的工作,为什么还要放弃一切去追求一个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呢?正是这种“傻劲”,让杨澜变得与众不同。
杨澜并没有因为失败而退缩,她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她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并坚持练习主持。
她也积极参与各种节目的策划和制作。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杨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杨澜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成功地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她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节目已经播出了多年,并且一直备受观众的喜爱。
【名人故事】杨澜的放弃
【名人故事】杨澜的放弃杨澜,一个在中国媒体界拥有极高声望的女性。
她在电视主持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和魅力,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深入浅出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在杨澜取得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放弃故事。
1995年,杨澜在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时,直播了一场由美国著名女记者玛丽亚·萨拉热突袭采访的节目。
这场采访让杨澜深受启发,她对玛丽亚的追求和坚持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己也产生了思考和追问。
她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她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国际事务和全球热点。
于是,杨澜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机会,选择了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决定和挑战,对于一个既成功又有影响力的女主持人来说,放弃一切重新开始,无疑是一个极具勇气和决心的选择。
在哈佛大学的学习期间,杨澜没有止步于传媒研究,她还参加了多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课程。
她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全球事务和多个领域的知识。
她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展开交流,广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
这段求学期间,不仅为杨澜提供了深厚的学问底蕴,更让她逐渐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媒体力量,促进国际社会的沟通和理解,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经过数年的学习和思考,杨澜获得了布鲁金斯学会的奖学金,并成为该组织的访问学者。
她以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论坛、讲座和对话,促进了中美两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杨澜的努力和成就,为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杨澜并没有停留于此。
她深知自己在中国媒体界的影响力,决心回国投身国内全媒体的发展。
2012年,杨澜创办了自己的媒体公司——杨澜传媒,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跨媒体平台。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杨澜传媒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之一,对于中国媒体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名人故事】杨澜的放弃
【名人故事】杨澜的放弃杨澜是中国著名的主持人和媒体人,她在电视节目主持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表现,被誉为中国电视界的“一姐”。
杨澜并非一开始就是电视界的璀璨明星。
早在大学时期,杨澜就展现出了她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她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学习后,很快就成为了学院里的佼佼者,成绩优异且充满活力。
在校期间,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才能,成为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为同学们提供积极的服务和帮助。
在毕业时,杨澜曾有机会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
就在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放弃这份稳定且令人羡慕的工作机会。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杨澜对自己内心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职业的向往。
她并不满足于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工作,而希望能够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由职业的道路。
放弃中央电视台的工作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她太过冲动和不理智。
杨澜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并相信这个决定会给她带来更好的未来。
事实证明,杨澜的选择是正确的。
她不断努力,在电视主持方面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迅速成为了一名备受欢迎的主持人。
她主持的节目,包括《对话》和《杨澜访谈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尊重。
除了主持方面的成就,杨澜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为女性权益和社会公正发声。
她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成为了公众领域中备受尊敬的代表。
杨澜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目标,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不凡的事业和人生价值。
放弃是一种选择,但选择也可能是一种放弃。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为之去努力,才能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新整理杨澜励志文章
杨澜励志文章杨澜作为一个工作人物,写过很多励志文章,那么杨澜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杨澜励志文章:我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没有尝试我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
有一次我在餐桌上问她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显而易见。
20**10月,在电视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与一位同龄的意大利男孩展开竞争,看谁能用最短时间记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然后用人偶复位。
按照比赛规则,由意大利男孩先行报出自己的排列,结果是完全正确。
就在同时,中国男孩开始低声啜泣,继而号啕大哭,主持人蒋昌建问孩子为什么,他懊恼地哭喊道:我记对了,可是排错了!他太伤心了,几乎瘫倒在座椅上。
在家长和现场嘉宾的百般劝慰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哭腔报出自己的排序,结果却是完全正确!甚至因为用时较短,他成为最终胜者。
这时,主持人发现那位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泪,就关切地问他怎么了。
意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
原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男孩才哭的!两个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为观众的我却不由感慨:中国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输不起啊。
在我采访过的人物中,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发明人伊隆马斯克曾说过:谁喜欢失败呢?失败是可怕的。
但如果你毫无风险,就意味着你不过在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马斯克的这句话可是真切的体验。
失败也是一种选项。
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们凑的1万多美元创业,开办软件公司。
为了节省开支,他把办公室和公寓二合一,晚上人就睡在沙发上。
31岁时,他已经把一家公司成功地卖给了康柏,另一家卖给E b a y,赚了20**,美国南北战争南方联盟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北方联邦军队统帅格兰特将军投降,从而结束内战。
杨澜的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澜的励志故事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御的。
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操控能力,是职业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而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澜的,供大家参阅! 杨澜的励志故事:我所经历的艰辛和失败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
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
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
从20xx年到20xx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
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
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
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
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
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
他说,我跟你回去。
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
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
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
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
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都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女人。
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
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
我喜欢苏东坡、和,很早就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
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就是历史系。
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影响。
我有文化理想,我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有文化?泻图壑蹈械牡缡悠教āN蚁氲搅耍?腿プ隽恕?20xx年,我做了阳光卫视,制作和播出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
杨澜的“加减人生”_人生故事
杨澜的“加减人生”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笑着把自己的人生比喻为“加减人生”。
杨澜的一番话,让大家眼睛一亮,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加减人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加减呢。
杨澜说,在我的职业生涯前15年,我一直在做加法。
做了主持人,我就又要求自己做导演;做了导演,我又开始写台词;写了台词,我又想做编辑;做了编辑,我又想做制片人。
做了制片人,又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这样发展才会更全面。
负责了几个节目之后,我就又想,能不能办个人频道?就这样,自己一直在做加法,把自己的人生一直往上加高、加高、再加高,从不曾停顿,一直加到阳光卫视。
人们常说,杨澜真是一个成功人士,会那么多东西。
并把我当做个榜样和偶像。
人们的关注和期望,无形中,使我有了一种压力和动力,我更加用力地做着加法。
有一天,当我站在高高的塔尖,蓦然回首,我忽然发现,我错了,我把加法全做错了。
再这样无穷尽地加下去,我连自己是谁都不认识了。
人生中,我不可能什么都抓住。
别人的优势,对我来说,也许并不是一种强项。
优势不可能十全十美。
你的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只有把一项或两项做好,你的加法就算加对了。
于是我想,我应该做减法了。
学会做好人生的减法,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聪明。
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我不能再这样只会疯狂地做加法的人。
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
杨澜深情地说道,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我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
认准一两个目标,把事情做好做精做透,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人啊,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把一两个目标做精做好,就是一种成长。
杨澜从最初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全才,到只认准一两件事,是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和教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醒悟和认识。
这种醒悟和认识,给人带来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
丝丝缕缕,沁入心田。
()面对人们对她在1997年,将自己出版的新书《凭海临风》的20万稿费捐给希望工程之后,又以工作经费名义领走了同样数额的费用的质疑,杨澜通过微博澄清之后,质疑声音仍不断。
2021年最新杨澜励志故事
2021年最新杨澜励志故事杨澜的书,给女性以及所有人的修炼提供了很多方法。
来看看杨澜的励志故事吧,看看读者们究竟悟到了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杨澜励志故事,欢迎查阅。
杨澜励志故事1用一天的时间将杨澜新书《一问一世界》看完了,当一气呵成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意犹未尽地合上书,舒了口气。
今年陆续看了几本书,这是唯一一本看得爱不释手的,有种非一口气看完才肯罢休的感觉。
我想其中的原因应该有两点,第一是从大学时期就开始看《杨澜访谈录》,几乎一期不落。
现在再回头看她记录下的这些采访经历,本身也是对自己过去时光的一个回放,就好比听到几首熟悉的老歌一样,怀念的不仅仅是歌,而是曾经听歌的日子。
一直看她写的博客,以及关于她本人离开央视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尔后创立阳光卫视的一些报道,她个人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励志故事。
第二是《杨澜访谈录》的嘉宾绝大多数都是影响这个时代的人物,正如栏目的口号一样“记录一个人和他(她)的时代”,所以自然对这些“大佬”的台前幕后非常好奇。
首先来说说这本书内容到底是什么?整本书将三件事交织一起展开写作,第一件事是杨澜本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第二件事是《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第三件事是与这些被采访的“大佬”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
对于杨澜本人,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美丽大方、举止优雅、工作干练、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从书中可以发现光环的背后是近乎吃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断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
在央视《正大综艺》工作三年后,在大家看来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毅然决定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学习国际事务专业。
我不禁脑海里闪过一句话,《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是那么的光亮)。
杨澜:阳光卫视是我最大的挫折
杨澜:阳光卫视是我最大的挫折蓝色牛仔裤、浅色毛衣,短发、淡妆,坐在秋日的阳光里,杨澜看起来精神不错。
往往问题刚一落音、就被自然地接过去,接下来,只需静静地倾听,直到停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杨澜爱笑,说着说着就呵呵乐起来,像《天下女人》里的,自由随意。
自1994年离开中央电视台赴美留学以后,她又相继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合作,主持了《杨澜视线》、《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等节目。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从娱乐节目到高端访谈,再到探讨女性成长的大型脱口秀节目。
每一次转型,都令人耳目一新。
但杨澜最大的转型却不是上述种种。
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
自此,杨澜跨入商界。
彼时,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股风头正劲。
收购之初,公司股份暴涨20倍之多。
同年8月8日,满载杨澜人文理想的阳光卫视正式开播,这是当时大中华区第一家华语历史人文主题频道。
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
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
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陆一家传媒集团。
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今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划上了句号。
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
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
此举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
杨澜参与公益事业由来已久。
曾担任过国内各种大型慈善活动的形象大使。
但不局限于此,在胡润今年4月制作的“2005年中国慈善家榜”上,她位列第四。
从文化界到商界,杨澜获得过的荣誉不少——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等等。
有人说,杨澜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大智慧”的“小女人”,是职业女性的完美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至今也不觉得阳光卫视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败。它商业上失败,但是有文化价值。毕竟那之后才有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各种纪录片频道和人文频道的出现。我经常被人嘲笑说,是用个人的一个商业行为,来完成一个国家该做的事情。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都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女人。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很早就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就是历史系。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影响。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来。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为人,骨子里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我的企业我自己说了算,我的节目我自己说了算,我没必要按别人的需求来塑造我自己。当然,我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也多了一些见识,看到过很多场面,也更淡定,但是归根到底,你要是能够做自己,那么所有这些失败的经验都很值得。
我现在感到很庆幸,做阳光卫视的时候我才30岁,算是很年轻。在输得起的时候输一次也没什么,30岁失败总比50岁失败来得好点儿吧。但是当时,这件事情让我有极大的挫败感,甚至接下来的两三年都没缓过劲来。我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发现,工作是带给我平复的最好的办法。我继续做《杨澜访谈录》,2006年开始做《天下女人》,后来,又有了天女网、澜珠宝和其他业务。
当然了,我这是有点难为自己。我大学学过国际经济,但这和真正做企业完全是两回事。我为了养这头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欢、起码是不完全热爱的事情。中国不像美国。美国的传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可以了。但上世纪末,中国传媒从过去的僵化体制到逐渐开放,它需要很多鲜活机制在运作成长,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个体的创造。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许再过30年,我就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了。
吴征一开始就是鼓励我的,但是对我来说,从做节目到做企业,这个转型极其困难,一开始就摔了个大跟头,就是阳光卫视。现在看来,我的文化理想的冲动,远远大于我的商业和企业管理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我在阳光卫视创建的最初,就没做好商业判断上的准备。一开始我就按照整个一个电视台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创节目,每年几百个小时。其实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又是基于一个境外卫视不能够完全落地的现状,我当时应该更多地以采购节目为主,减少制作成本,尽量不要做这么多的原创和这么大的制作中心。
我们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一个是以《杨澜访谈录》品牌为核心的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一个是以《天下女人》品牌为核心的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社区。第三个是我们在近些年拓展的新业务——承接地方城市大型活动和演唱会的制作。我们不仅是制作者,还会把城市文化推广和背后的立体宣传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出来。这是公司成长性很快的业务。到2011年,这种大型活动和整合传播会占到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我们还有实体珠宝店、网络影视剧平台、信用卡开发等关联业务。这些业务都不是独立的,都和我们网络上的整合营销、整合传播捆绑在一起。
对于公司来说,这次失败也是一次完成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机遇。公司过去是一个平台的运营商,在阳光卫视出售以后,它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商。但我在这之后慢慢看清媒体市场的走向:在一个整合媒体的时代,单一的媒体平台是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无论是品牌的推广还是商业的合作,都需要一个整合媒体的概念。“整合”现在变成一个很时髦的观点了,应该说我在2005年的时候就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向,而且正因为我没有一个平台去经营的时候,这个又变成了唯一的商业出路,所以我们比较早就开始多媒体经营和战略的转型。现在看起来,这种预见还是正确的。
我有文化理想,我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我想到了,就去做了。2000年,我做了阳光卫视,制作和播出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
我做企业有点误打误撞。我是个做内容出身的人,没想要做渠道,好像也没想做多大的商业链。我做企业的出发点就是想做内容,然后为了这个内容来配备一个相匹配的运作机制。这有点想喝杯牛奶就自己养头奶牛的意思。因为市场上没有卖这杯牛奶的,你就必须自己养奶牛。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时间久了,你对养奶牛的事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感情。奶牛有奶牛的意义。慢慢地,你看到周围这片草原上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他们也养着自己的一头或者一群奶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去年,我做了《杨澜访谈录》的十周年庆典。10年前的杨澜还比较顺利,就是个乖乖女。如果见到那时候的杨澜,我会问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战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个叛逆性的事情,杨澜后来果然做了,并且是对整个电视行业现行体制和运营方式的某种叛逆。
这10年的经历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前几天,我带我的孩子去美术馆。那儿陈列了很多民间工艺品,其中有一种就是民间做馒头的那个范子,上面印个小鱼,印个小鸡,然后把它盖在馒头上面,馒头上就会有这个印子。我就觉得,我杨澜特别不需要去做一个范子。所谓模范,其实一个模字一个范字,我觉得特别不需要做那些东西。
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这就说明我的幼稚。在商业上当时我是很幼稚的。我还记得,当我非常兴致勃勃地让吴征去参观我刚刚建好的制作中心的时候,他吓了一大跳,当时他就跟我说,我没想到你们拉了这么大一个摊子,是要出事的。
前后有5年的时间吧,我很累。关键是当你的商业模型不对的时候,你会越做越累,并且事倍功半。现在看来,一开始这个公司其实从资本运作上也存在问题。这样一个收入模型还没有得到稳定来源和实践肯定的公司,一下就上市了,然后上市又对财务报表有要求,这使得你在短期的营收和长期的战略定位上经常产生矛盾,实际上是给整个经营团队带来很大困扰,也给我自己带来很大困扰。
那几年,我哭过很多次。吴征他是知道我的,我有这份文化理想。在阳光卫视后期,他跟新浪、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资本操作。虽然有很多人质疑他说,他是不是喜欢资本操作,但其实他是希望用资本操作的方式引进不同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让这个卫视平台能够撑得更久一点。我理解他的这份苦心,其实这也是说明他对我的爱吧。我觉得是。所以回头想想,他也非常不容易,真的。
公司现在平稳发展,到2012年会具备更大的商业规模,这也得益于我过去四五年的积累。其实,我并没有想要做多大。可能吴征是做投资和金融的,有时候他会注重一种资本放大效应。但我做媒体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对我来说,适当的规模和优秀的品质要比单纯的规模重要得多。不过后来我也发现,当你建立一个机构之后,这个机构会有自己的需求,它会成长,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欲望。
去年在世博会的一次活动上,我碰到王石,他还主动跟我谈起阳光卫视的事情。他说阳光卫视有它的成功之处,它是一个开创性的事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了一种文化和商业的结合,虽然商业上不成功,但是为后来的人指出了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我不是一个溢于言表的人,但是你做的一件事情过了那么久还有人记得,并且有人肯定,我觉得很温暖。
最后说服我放弃的还是吴征。他说,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的商业模型又出了问题,出于投资人利益考虑,你也应该学会放弃。我一开始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前后有3年,反反复复。我也跟他吵过架,埋怨他做出了错误的商业决策。那时候我们在上海住得多。有一次,在上海的家里,他很严肃地跟我谈这个事情。他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你要考虑这个问题,你退出就是对这个事业、投资者和现有平台的一个最好的负责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