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板块二:小组交流,明确重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移多补少和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板块一:回顾预习,课题出示设计意图:唤醒旧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 课前活动:马腾 秦浩然 李书婷这3位同学坐得最端正,老师准备了一些挂件奖给他们,马腾1个,秦浩然2个,李书婷3个学生质疑不公平,可以匀一个给少的,也可以合起来平均分给这三名同学。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学习,我们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揭示课题:平均数 出示预习单:学生动手操作谈预习收获1. 能快速的倒出一样多的果汁2. 方法多样(最高评价)3. 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1.独立预习,认真完成预习单2.声音响亮清晰6.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评,有错误的改正,并给同桌说一说正确的。
板块三:汇报展示,难点突破设计意图:经历汇报交流、互评,组间质疑、补充,认识到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平均数,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活动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出示学习任务(二)并解释任务与评价标准。
2.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根据评价标准初评,形成小组统一意见。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根据评价标准互评、质疑、补充。
预设:移多补少: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发现“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追间:平均数有什么特点?预设:11和10都分别比本组的高分低,学习任务: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2.小组师友汇报自己的方法和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先后得出的“11分”、“10分”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的平均分,它们不是哪一场的得分。
“11”“10”这两个平均数表示的分别是7号、8号队员3场、4场投篮整体水平。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页 0106页 0150页
一 泰山古树---计算器 三 快乐农场---运算律 五 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一 泰山古树---计算器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二 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数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三 快乐农场---运算律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四 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五 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 质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六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八 我锻炼 我健康---平均数
最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三 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平均数的求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概念。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分布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在四年级数学下册,学生们将开始学习如何求解平均数。
一、课程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习和实践应用。
1. 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部分,教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例如,如果有以下一组数据:2,3,4,5,6。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 + 3 + 4 + 5 + 6)÷ 5 = 4。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决策。
2. 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部分,学生们将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将先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们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们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最终得出答案。
随后,教师将随机抽查几组小组,让他们上台演示出题和解答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在本部分,教师将通过较为简单的图表或者例子给学生们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实践应用在本部分,教师将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们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加深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示范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3. 教师提问和引导五、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可以选出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出题和解答的过程,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有更多机会用到这个概念,也会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进行求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总和是多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如:一组数据为2、4、6、8,求平均数。
平均数= (2 4 6 8) ÷ 4 = 20 ÷ 4 = 5(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让学生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因为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不仅要理解其概念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信息窗1)】教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来一起学习知识吧《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4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出示情境图),瞧,这是在红队和蓝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冠军争夺赛,当时蓝队稍稍落后。
仔细观察,比赛正激烈时,发生了什么?蓝队教练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派什么样的队员上场?生答,师扣准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评价,把注意力引到分数上来。
师:教练正是这样想的,为了在关键时刻选准队员,他拿出了两位队员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单,进行分析,请看(出示表格)。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谁上场?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师了解不同想法,为后面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预设1:如果学生一上来就提出用平均分,则暂不做评价,继续听取其它意见,简单记录,最后一一分析排除,留下“平均分”。
预设2:如果学生开始提出用“单个分”或“总分”作比较,则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合理性。
直至出现“平均分”为止。
预设3:如果学生自始至终没想到用“平均分”,则以“各班人数不同,学校如何考评班级成绩”引导启发。
“平均分”能满足这个要求吗?让我们先来算出两位队员的平均分,再进行分析,好吗?二、合作探索。
(一)平均数的意义出示7号队员的分数统计图。
师:你能求出他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吗?试试看?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方法——移多补少和计算法,师板书。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我认为应该选8号。因为8号一共投了40分,而7号只投了33分,所以8号水平更高
生2:我认为应该选7号。因为7号上了3场,8号上了4场,两个运动员上场的次数不同,不能再用比总分这种方法了。
生2:横线,横线表示他这一场没有参加
生2:比较平均数。
生说师板书:7号球员:(9+11+13)÷3 =11(分)8号球员:(7+13+12+8)÷4=10(分)
11>10,所以7号球员投篮水平更高。
生:先求总分,再除以份数就能得到平均数(板书)
选择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汇报
并说明理由
带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赛
为什么比总数的方法不公平?
上场次数问题
根据课前的猴子分桃的故事学生迁移到本题,了解可以移动统计图上的数据进行求平均数(只要几场比赛的分数一样多就做到了平均了,得到的数就是平均数)
生1:是的,我认为他说的对,之前我没想到上场次数的问题
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得到的。
生:因为7号第四场得分多,第一场得分少,所以我把第四场的2分匀给第一场,这样3场得分都是一样多了,也就是11分。
生:因为8号第二、三场得分多,第一四场得分少,所以我把第二场的3分匀给第一场,把第三场的2分匀给第四场,这样4场得分都是一样多了,也就是10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啊?老师班里正在评选“优胜小组”,你帮老师算算这两个小组,哪个是优胜小组。
(板书:优胜小组)出示:二、借助素材,体会概念1.整理数据,学习概念谈话:先独自思考并计算,待有了结果就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全组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也可以有不同意见。
预设:(1)二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二组的总分高。
算算看。
9+11+13=33(分)7+13+12+8=40(分)(2)一组是优胜小组,因为一组的平均分高。
算算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追问:平均分是什么分数?预设:就是把得分匀匀,让每个同学的得分都一样。
课件展示,匀匀看。
追问:匀匀后,一组同学的平均得分是多少?(11),二组呢?(10)小结:也就是说,一组有三位同学,总分虽然少,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高,二组有四位同学,总分虽然高,但每位同学的平均得分低。
整体来看,一组表现更好,应该是优胜小组。
追问:平均分10分是二组哪位同学的得分?像这样,11就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水平。
(板书)2.利用概念,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你能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平均数吗?15和17 1、2、3、4、5 1、2、3、4、5、9板书(平均数的求法:移多补少、总数÷个数)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四年级下册数学学科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多边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
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多边形的认识、观察物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运用它们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通过观察、想象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
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分段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智慧广场”的教学内容,本智慧广场内容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管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平均数-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2. 提问: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二、探究1. 分组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练习1. 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独立求平均数。
2.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应用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讨论探究、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件:练习题及答案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详细补充和说明:平均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值。
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
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数学
(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计算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门票总收入约12530000元。
各景点售票情况如下表。
景点名称桃花峪天外村红门天烛峰票价(元/人) 80 80 60 60人数 20840 71030 72860 13480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吗?试一试。
我的问题是:我是这样解答的:学习目标:1、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2、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相互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
三、交流提升1、展示交流:预设:(1)桃花峪一共收入多少元?××××20840×80=(2)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12530000÷7= (元)(3)“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工共接待游客多少人?”20840+71030+72860+13480= (人)(4)……2、师:计算太难了!能不能用计算器来帮助我们计算呢?3、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4、集体交流。
六三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六三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三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1、学习习惯和兴趣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
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1、学习习惯:(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3、数学思考方面:(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5、情感与态度方面:(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务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每个数据都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然后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3)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板书如下: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平均数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平均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除法计算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计算和解决有关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教学黑板、粉笔。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的含义和求法。
2. 提出问题:如果有一组数据,我们想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该如何表示呢?3. 导入新课: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1.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的特征,发现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活动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活动三: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家庭平均收入等。
4. 活动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如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等。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老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2. 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课题“认识平均数”。
2. 在黑板上列出平均数的概念、求法、性质和特点。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二、例题讲解①谁的投篮水平高?7号运动员:9+11+13=33分8号运动员:7+13+12+8=40分8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这样比不合理,两个运动员的上场次数不同。
7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9+11+13)÷3=33÷3=11(分)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分:(7+13+12+8)÷4=40÷4=10(分)10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
11是9、11、13这3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号运动员投篮水平高。
②你会计算他们做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吗?方法一:20+35+35+24+35+31=180(次)平均成绩:180÷6=30(次)方法二:35×3+20+24+31=105+20+24+31=180(次)平均成绩:180÷6=30(次)③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你能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吗?三、实际应用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分)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a. 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计算数据的个数。
c.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操练巩固(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题目,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求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最新青岛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1
最新青岛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1《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2..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新课学习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讨论的基本要点)学生可能会做出下面的一些回答:1.选身材高的能得分的队员上场。
2.选一个投篮准的3.选一个状态好的4.换一个得分多的师:看来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就从“运动员的得分”角度上考虑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五场7号9 ——11 13 ——8号7 13 ——12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小教练——统计
7号:(9+11+13)÷3
8号:(7+13+12+8)÷4
教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
5.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平均分与什么有关?我们应先算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7号:(9+11+13)÷3
8号:(7+13+12+8)÷4
小结得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总分÷出场数=平均分
教学过程
复备
三、拓展应用。
学
反
思
课题
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2课时第2课时
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杂的平均数。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课题
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共2课时第1课时
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难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源自、卡片。教学过程复备
一、理解意义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
【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
(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
(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
(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教学过程
复备
(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
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
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
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
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教学过程
复备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
四、实践运用
1.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教学过程
复备
学号
1
2
3
4
5
6
身高(厘米)
131
136
138
140
141
142
师问:
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3)列算式解答:(6+3+2+5)÷4
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
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移多补少,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学习新知:
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
姓名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你计划怎样来计算:
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一: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35×3+20+24+31=180(次)
180÷6=30(次)
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