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2)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概念的理解深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的变化”“探索宇宙”和“假设与实验”。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了解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灾害。
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构成,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理解假设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掌握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
2. 科学探究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制作简单的玻片标本。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奥秘。
能够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能够提出科学问题,并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科学态度对科学探究保持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和创新。
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显微镜制作、地球探测、太空探索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共两套含板书设计-精品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一、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一《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教案(苏教版)第一部分:植物生长与变化1. 植物的种类和特征- 通过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来认识植物- 描述常见的几种植物的特征2. 植物体的结构- 认识植物器官的名称和形态- 描述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及其功能3. 植物的营养- 描述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认识植物的营养方式和所需营养物质4. 植物的生长- 描述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认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第二部分:物质的分离与组合1. 物质的三态- 认识物质的三态和各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描述物质的三态特征2. 物质的分离与组合- 研究物质分离和组合方法- 记忆重要的分离和组合实验操作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用途第三部分:能量的传递和转化1.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来了解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描述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2. 能量的种类与利用- 认识不同种类的能量和能源的特点- 深入了解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3. 能源的节约与保护- 认识资源的紧缺性和能源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有效的节能措施第四部分:身体卫生与健康1. 身体健康常识- 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识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2.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掌握几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认识治疗疾病需要依赖的医疗工具3. 基本的急救常识- 了解急救的重要性- 掌握几种日常急救处理方法本次复的重点1. 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及其功能,养分的吸收2. 物质的三态、物质的分离与组合方法3.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规律、能源的节约与保护4.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常见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备注本份教案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教案,共四大部分。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提供一些重点和难点的解析和记忆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物质的变化
探究物质变化的现象,了解化 学反应的本质。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观察生物体的细胞结构,了解 生物体的层次关系。
地球的运动
学习地球的能量的形式和转换,了解 能量守恒定律。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本学期所学 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反馈,肯 定其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
议。
实验报告反馈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实 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方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和改进。
作业与测验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及时反馈 成绩和评语,指导学生进行错题纠正和学 习方法改进。
0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发展
01
02
03
0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 心,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 流表达能力,能够与同学合作
完成探究任务。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 德,尊重科学事实和数据,遵 守科学探究的规范和伦理。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 利用等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
教育心理学
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的 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以便更 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学技能提升
教学设计能力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教 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课堂管理能力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 组织和管理课堂秩序,激发学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学软件:提供各种教学软件如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科学知识 教育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案、习题等方便教师备课和 学生自学
教师教学资源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 教学案例:精选的科学实验案例、科学探究案例等
教学方法实施
探究式教学: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科学思维和 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 小组合作培养学 生的团队协作能 力和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通过 实验操作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 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 通过解决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 新能力
教学方法评价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反馈性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培训建议
加强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能力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结构
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课时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物质与能量”、“生命与环境”等 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绘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理解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持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设让你进一步对水样实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 镜座2.学生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局部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 铁钉生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铁钉生锈》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2课时,主题为“铁钉生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并学习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他们在实验设计和观察现象的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彼此提高。
三、教学目标:1.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4.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长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铁钉生锈。
你们有没有见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学生:老师,我在家里的花园里见过铁钉生锈。
教师:很好!那么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谁能告诉大家?学生:是因为铁钉和水接触后氧化了。
教师:非常好!铁钉与水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铁锈。
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请你们比较一下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实验观察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桌上的铁钉和一碗水。
将铁钉放入碗中,然后观察、描述铁钉的变化。
注意观察铁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仅是表面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六(1)班任课教师:杨昌慧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目镜(对着眼物镜(对着标载物台(放置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镜臂通光孔镜座。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铁钉生锈了》苏教版
《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主要研究钢铁生锈的原因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教材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锈物品,为铁钉生锈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然后设计方案,再讨论、交流、完善自己设计的验证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完成从假设到设计方案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2、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2、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3、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的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铁生锈条件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
教学准备:无锈铁钉、试管、水、植物油、试管架、滴管、课件、实验记录单。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同学们,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有几名同学想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同学们想看吗?(想)好!有请同学们上场。
2、表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时间2分钟左右)3、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为他们鼓鼓掌!同学们最后铁罐去哪里了,为什么找不到了呢?4、学生回答:铁罐经历了千百年变成了铁锈,被腐蚀了,变成了一堆锈土……5、同学们说得很好,铁锈是人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铁钉为例,研究铁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课题:铁钉生锈了)6、提问:你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在哪里见到的?学生回答:切过咸菜的刀、没洗净的铁锅、土里埋的铁棒等。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火山和地震》教案——第2课时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2.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地震的预测方法;知道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3.了解防震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
4.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前准备地震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说一说。
除了火山喷发,地质活动还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地震,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地震的有关情况。
二、新授(一)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谈话:刚才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你对火山喷发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播放课件分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地震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哪三类?讲解: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这三种地震中,火山地震就是当火山冲出地表的一刹那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是地下岩洞或采矿区上面的岩层支撑不住压力时而发生塌陷,这两种地震占地震总数的比例很小,影响的范围也不大,而90%左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出示挂图1)。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构造地震,让我们也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好吗?谈话:我这里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筷子。
我们就来用筷子模拟构造地震。
(边讲边演示)我们把这根筷子想像成地壳岩层。
实验方法是:每人先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然后再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注意两点: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筷子全部清理到托盘里。
组长给每人发三根筷子,实验开始。
分组模拟实验、体会、观察、联想。
教师巡视时用学乐师生记录学生的典型发言或成果,并上传到授课系统中展示。
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呢?联想“构造地震”的形成,说一说实验说明了什么?(筷子——地壳的岩层;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你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讲解: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构造地震”。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小学学年六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执教:制定时间:年8月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
《显微镜下的世界》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我们的地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二、教学基本目标1.科学知识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做酸奶(第二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做酸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2.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做好的酸奶、豆子、纸杯。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展示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酸奶的方法(板书课题)。
回家后同学们亲自做了酸奶。
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这么多,你们可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展示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展示交流会上,你要观察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制作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并且要向同学介绍你自己做的酸奶(颜色、味道、制作方法等)。
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交流。
2.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学生一:我做的酸奶颜色乳白,味道甜甜的、酸酸的。
学生二:(教师播放课件)我是这样做成的:①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③再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里,盖上盖子。
④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学生三:(教师播放课件)制作酸奶时必须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都要进行消毒处理。
学生四: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4.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
(教师播放课件)酸奶营养丰富又好喝,但是变质的酸奶千万不能喝,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5.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展示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6.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鲜牛奶会变成酸奶呢?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谈话:我们制作酸奶采用的原料是牛奶,那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生: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全册PPT2(地球的外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外表的根本情况;了解地球外表多种多样的地形;了解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打算: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赏地球外表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奇妙。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外表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观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同意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刚,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标题: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太阳能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3. 培养对太阳能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小组活动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太阳能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能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展示太阳能各种应用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受太阳能的实际存在。
2. 讲解太阳能的定义和特点,如: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它永远不会耗尽;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可再生的能源等。
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15分钟)1. 按照课本的顺序,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扇等。
2. 对每种利用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作用。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知识扩展(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太阳能的利用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可以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进行查找,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
六、夯实知识(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太阳能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2. 学生自主反思:你们觉得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和利用方式;3. 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及相关保护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2. 播放视频所需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太阳能知识,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调节螺旋看清标本)镜臂物镜通光孔载物台反光镜镜座教学内容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或伞、小纸船或火柴棍、纸、笔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2)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汇报补充。
(3)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4)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5)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补充。
(6)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7)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2)学生讨论交流。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表格式教案)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2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表格式教案)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科学史学习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1.3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
描述和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
【教材分析】《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第三课时。
本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史、应用情况以及最新进展,从而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孟德尔及后续的研究入手,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史;第二部分,以分析高产抗倒伏小麦的产生、寻找目标狗的亲代为例,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了解利用人工干预生物变异的方法可以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第四部分,开展科学辩论会:人工干预生物变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整体来说,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把遗传和变异研究的过去、现在、将来有机整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
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多个透镜。
他的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 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二阶段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霉的生长条件:温度阳光湿度……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细胞:大小形状功能教后记: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月食环球一周看远处的航船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板书设计:2.地球的表面水岩石大气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河流湖泊、沙漠、铁路、运河等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4 火山和地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
2、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模拟地震的形成。
3、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
2、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教学准备: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气球、积木、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形成原因预防措施教学反思:5 地表的变迁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 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我们周围的变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2、难点: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我们周围的变化形态、状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铁钉生锈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试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识与技能: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的实验方案。
2、难点:设计铁生锈条件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
教学准备:无锈铁钉、试管、保鲜袋、干燥剂、细线、凉开水、油、砂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铁钉生锈了水空气酸、碱、盐3.变色花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o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3.变色花酸性物质碱性物质指示剂4.洗衣服的学问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
科学知识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
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
板书设计:4.洗衣服的学问┌─────────┬─────┬─────┬─────┐│ │肥皂粉│洗衣粉│草酸结晶││ ├──┬──┼──┬──┼──┬──┤│ │猜测│结果│猜测│结果│猜测│结果│├─────────┼──┼──┼──┼──┼──┼──┤│布条上(油污)的变化│ │ │ │ │ │ │├─────────┼──┼──┼──┼──┼──┼──┤│布条上( )的变化│ │ │ │ │ │ │├─────────┼──┼──┼──┼──┼──┼──┤│布条上( )的变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