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对话对不同文明爱情的探讨与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对话
对不同文明爱情的探讨与对比
“我实在很想弄明白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罗兰﹒巴特
人生在世, 恐怕没有什么比爱更熟悉的了。

可是, 细究起来, 爱究竟是什么, 却很难说清。

爱是什么?爱情是什么?
“我们可以总括地说, 我们的爱憎观念, 就是一般的快乐和痛苦所引起的一些心向。

”——洛克
“爱不是别的, 乃是为一个外在的原因观念所伴随着的快乐。


——斯宾诺莎
“对现在或后来成为愉快的感觉的原因的东西的爱也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
“爱就是自我同它的快乐之源发生了联系”
——弗洛伊德
有人说爱只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绝不仅仅于此。

从中国思想中的“兼爱”、基督教的“邻人之爱”到现代西方思想中的“情爱”、“博爱”, 其概念显然包含了许多的意义与内涵, 无论它指的是欲望、情感、珍惜、性爱或者人际关系, 都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生命现象。

保罗﹒蒂里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出了爱的四个性质:爱欲、友谊之爱、自我实现之爱和神爱。

在《爱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弗洛姆从“爱情伦理学”角度中将爱分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五个方面。

而弗洛姆的伦理学只谈爱,讳言性,就是论及性的时候,也力主把它上升为爱。

由此就又诞生了两种新的伦理学分析方法,也就是马尔库塞的“爱欲伦理学”和赖希的“性欲伦理学”。

而爱情,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所分类的一样,是通过伦理学的标准在爱情这个大范畴中的一个小分类。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是历史的产物。

远古社会的时候存在性关系,但并不能就因此说存在爱情。

人与低级物种的区别就在于爱情往往会存在于性关系之中,而这种爱情又恰恰不是低级物种所能演变出来的。

而正由于爱情是人类所特殊的产物,对于其究竟是什么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譬如古希腊斯多葛流派的马可﹒奥勒留就定义爱情为“由于可见美的表现而趋向友谊的努力。

”,奥勒留之前的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也阐述了一种与其留想法相似的爱情定义,其在今天广为流传,甚至很多流行小说也都将“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小说剧情的重要元素。

不难发现其都倾向于精神层面的爱情关系。

与之对应也有强调物质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欲关系的爱情。

其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仔细观察,我们又会发现,不同文明的人们在爱情观上恰恰于两个层面有不同的组合情况,也同时受到宗教、历史等不同原因产生了各方面的差异,由此也就引出了我们下一步的分析——对于不同文明爱情的探讨。

“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朱光潜
西方文明
“你们诸神, 你们都认识这个少年丘比特, 他应该结婚了。

他选中了一位所爱的女郎, 且已和她同居了一些时, 现在让他随他的心愿娶了她吧。

然后, 他又回头对维纳斯说道“你, 我的女儿, 不要再生气, 也不要怕这场婚姻辱没了你的门庭, 我觉得这婚事是再合法没有的。


爱情至高无上
上述场景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之中。

丘比特是爱神,却喜欢上了凡间少女Psyche。

众神在衡量后并没有反对,反而成全了丘比特与Psyche。

同样的还有宙斯与欧罗巴公主的故事,他们都在人性的光环中结出了美丽的种子。

在这里, 人性并没有因为神性而消亡, 人与神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 西方的神实质上是人化身的神, 他们有神力, 却经历着和人一样的情感, 爱情在他们眼里和凡人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他们的故事里,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神———有人性光芒的神。

这也奠定了西方文化中爱情至上、爱情平等的地位。

1936 年, 当爱德华八世向王室宣布要和沃利斯结婚遭到强烈反对时, 他毅然决定逊位来完成这桩亘古未有的婚姻, 并于1937 年在法国与沃利斯成婚。

同时我们还能知道的包括查尔斯王储为了卡米拉放弃继承权、卢森堡王子路易为了平民姑娘放弃王位。

国王和王子愿意用自己的王位来换取至高无上的爱情,爱情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重要可见一般。

当我们从等级和权力两方面综合考虑时不难发现,西方人的爱情在人的需求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不仅仅作为事业等的附属品。

爱情更加自由
爱情是自由自在的,而自由自在的爱情是最真切的
——丁尼生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

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

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表达更加直白
啊,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苞放。

啊, 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
乐声美妙、悠扬。

你那麽美, 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麽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 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涸竭。

——罗伯特﹒彭斯
罗伯特﹒彭斯是十八世纪苏格兰最著名的农民诗人并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了整个不列颠的诗歌浪潮。

从上面的诗歌中不难发现,罗伯特﹒彭斯直接表达了自身的情感,奔放热情。

譬如“你那麽美”,“我会永远爱你”。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上帝把他老人家稀有的珍品都陈列在您一人的身上,他把那迷人眼动人心的美都放在您的脸庞上面,所以我一看见您这绝色美人,就禁不住要赞美手创天地的万物之主”
——答尔丢夫
性爱占据重要地位
“性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它一定是某种火,因为它总传导一种热情与光芒。

当这光芒变成一种纯粹的光彩,我们就感到了美。


——劳伦斯
劳伦斯写过一本书,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耳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称作是西方最大胆、最开放、性描写最具体的一部小说,甚至因为其中的整篇整段描写在英国受到了最严厉的查禁。

虽然这本书因为过激的表现被查禁,但确实反映了西方人在爱情观念上对待性德态度。

西方人对待性更开放、更热情,爱情常常以性爱为基础,并没有把性当成是一件耻于谈论的事情。

在感情生活中也往往会遵从这样的逻辑:性爱→婚姻→生育。

中国文明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婚姻重于爱情
中国人的爱情是在“既定名分之上”才产生的。

——胡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牡丹亭》
中国人往往将婚姻看得比爱情要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重视过程而重视结果。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

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没有婚姻的门面.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

爱情缺乏自由
娶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诗·齐风·南山》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孟子·滕文公下》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
爱情缺乏自由往往就如同《孔雀东南飞》所言,两情相爱却又总得受到种种束缚。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诗文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表达含蓄为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
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在抒发感情上,包括爱情,均比较含蓄,古语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看,非礼勿听。

”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原索.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

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如把感情抒发在书法和诗画中。

而就算在诗歌里,文人们抒写的大多是政治抱负、人生感悟、伦理之情、林泉之志,而男方对女方的渴慕爱恋则被挤到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成为偶或为之、可有可无的“闲余之吟”。

在表情手法上, 中国古代文人情诗不喜欢一览无余的直白式的表述, 所推重的是那种含蓄蕴藉、细腻深沉、反复绵长的情调。

所以我们很难见到男方在写给女方情诗的时候像西方情诗中那样简单直白的喊出“我爱你”。

性爱观念应时而变
故君子远色, 以为民纪。

故男女授受不亲
——《礼记·坊记》
于是青春之夜,红炜之下,冠缨之际,花须将卸。

思心静默,有殊鹦鹉之言;柔情暗通,是念凤凰之卦。

乃出朱雀,揽红裈,抬素足,抚肉臀。

女握男茎,而女心忐忑,男含女舌,而男意昏昏。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中国古代对于性爱的认识实际上经过了数次的转变。

其大致趋势可以概括为:
先秦(好色)→汉晋南北朝(拒色)→隋唐(情色)→宋明后(禁欲)。

譬如导言中所选两则,其态度就截然相反,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气。

《礼记》可以归入秦汉时期,其表达的是男女之间少有身体接触。

而《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则出现于性爱思想盛行的唐朝,唐朝性自由高度开放,爱情与性之间的关系甚至较西方还要开放,所以才会出现如此诗赋。

但总体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性爱仍然只是爱情中极小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

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性爱,次序是:生育→婚姻→性爱。

在中国,没有性爱,婚姻
照样是婚姻,但没有生育,婚姻就很难维持。

其他文明
在中西文明之外,仍然有很多文明的爱情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例如印度文明。

印度教中充斥着原始的概念,从大神湿婆对于爱情的态度中只能看到其最原始的欲望。

而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在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又有着普遍的生殖崇拜现象。

性爱因此也就成了神圣、自然的象征。

同时也出现了影响力很大的印度爱经以及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的克久拉霍雕塑群。

但另一方面,现代印度人又具有极其保守的爱情观。

今天的印度社会更多地与这种禁欲主张相关联。

在印度的大都市里,即使是恋人也极少相拥而行。

现在的印度男女不仅在公共场合“没有胆量”谈论性,更“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做亲密的动作,以至于在公园长椅上深情接吻的恋人也被视做“新新人类”。

从这一处我们不妨可以看到宗教与社会、文化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在印度整个国家中的矛盾与交融。

这样的爱情观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拥有独特地位的。

后记
本篇论文主要意在从各个方面比较不同文明中爱情观的差异,在其中主要选取了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对比。

因为爱情是一个很广、维度很大的名词,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甚至具体
到每个人的心中都具有显著地差异,所以在文中很难面面俱到,仅仅只能做到管中窥豹,望朱老师包涵。

周默
学号:11327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