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建立

合集下载

探讨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探讨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业 阶段 的学 习 。学 校 派 遣机 械 工 程 学 院 分 管 实 践教 学 的副 院 部分实验 实训 、 见习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 长, 到 企 业 挂 职 锻炼 , 熟 悉 企业 生产 流 程 , 负 责学 生 在 企 业 阶 务 。 学校 派 专 任 教 师 带 队 指 导 ,同时 企 业 选 派技 术 骨 干 兼 任 段 的管 理 。 导师, 参 与 指 导 学生 学 中做 、 做 中 学及 其 考 核 , 包 括 直 接 参 加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思路 与途径。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探索社会 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方 学生实习效果评价 。机械工程学院实践管理副院长负责学生
法 ,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具有重要 的研究意义。本 的 日常管理、 实习资料建设及网络建设 。
和 多 样 性 方面 显得 不 够 , 难 以适 应 不 同 的 需求 , 不 利 于 校 企联 律与政策需求, 探 讨 如 何进 一 步 下 放 学 生 教 育 的管 理权 限 , 向 导师和企业放权, 同时 改善 学 校 对 于 学 生培 养 的宏 观 调控 , 强 建 设 由企 业 负责 安 全 教 育 、 学 校协 同管 理 、 由社 会 保 险 作
合 的灵活办学和人才培养。因此 ,要深入 校企联合 的教育规 为保 障 的三 方 共 管 的 安 全管 理 模 式 。
2培育校企双向互动 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队伍 按“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原则 , 建设特色 实践教学师资队
实践教师” 制度 。学校吸纳企业理论功底 较深 厚、 化激励机制、 自我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 实现“ 统” 与“ 放” 的平 伍 。建立 “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03
国际化合作
机械制造技术是全球性产业,校企合 作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 力。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2 3
技术更新迅速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 校企合作需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以适应技术发展 的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师资 、培训等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可能会影响 合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01
行业发展趋势
02
技能需求变化
机械制造技术行业正朝着智能化、绿 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需紧密关注行业发展趋 势,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技 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校企合 作应注重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以适应技术变 革的需求。
需求相符合。
经验二
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应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 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增强学
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经验三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 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合
作顺利进行。
实践效果评价
01
02
03
效果一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增 强就业竞争力。
建立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 利,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THANKS
[ 感谢观看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提高教 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VS

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背景近年来,机械工程专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旨在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

目标本合作方案旨在提供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机会,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方案内容1. 实机会:与本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为他们提供实机会,以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和研究实践技能。

2. 企业导师:每位学生将配备一位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工作,并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

3. 课程定制:与企业协商,根据实际需求定制课程,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4. 毕业设计合作: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并由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 职业生涯指导: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就业市场需求。

6. 就业推荐: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推荐和内推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预期成果通过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3. 提高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计划1. 确定合作意向的企业并进行初步洽谈。

2. 制定具体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益。

3. 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和毕业设计合作。

4.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

5. 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评估与改进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方案的效果,我们将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评估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 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满意度。

3.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效果和双方的合作体验。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及时调整和改进合作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找 共 同 的利 益 点 , 能 长 期 稳 定 发 展 。 学 校 要 以全 面优 质 的 服 才
务 赢 得 企 业 的信 任 和 支 持 . 校 必 须 深 入 企 业 。 面 了解 企 业 学 全 的需 求 . 用 自身 优 势 为 企 业 承 担 一 些 力 所 能 及 的 培 训 和 服 务 利 工 作 。如 向企 业 提 供 信 息 沟 通 、 术 咨询 等 服 务 ; 技 提供 培训 场 地 和师资力量 : 中小型企业 提供技术 支持 ; 助 中小 型企业 申 向 帮 请 专 利 、 行 课 题 申报 等 等 这 样 可 以充 分 调 动 中 小 型 企 业 参 进 与校 企 合 作 的 积 极 性 . 校 企 合 作 过 程 中也 具 有 一 定 的 实 际 意 在
义 和 可操 作 性
课 时偏 少 . 的教 师 仍 采 用 一支 笔 、 本 书 、 堂课 的 传 统 教 学 有 一 一 模 式 一 些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讲 技 能 滔 滔 不 绝 . 在 具 体 操 作 时 却 而 手 忙脚 乱 , 论 与 实 践 严 重 脱 节 . 致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不浓 。教 理 导 师 在施 教 过 程 中缺 乏 足 够 的企 业 经 验 支 撑 . 致 学 生 难 以很 好 导 地 发现问题 、 分析 问 题 、 决 问 题 . 生 的 实 际 操 作 能 力 更 无 法 解 学
诸 多 问题 . 要 通过 专 业 教学 改 革逐 步 实 现对 难 题 的 破解 需 高 职 机 械 制 造 专 业 校 企 合 作 办 学存 在 的 问题 由 于 在 办 学 过 程 中的 校 企 合 作 并 不 十 分 紧密 . 使 高 职 院 致 校 机 械 制 造 专 业 在 教 学 中 存 在 一 些 突 出 问题 。 一 方 面 . 生 学 学 习 目的 性 不 强 , 致 积 极 性 普 遍 不 高 : 一 方 面 , 师联 系 企 业 导 另 教 少 . 践 经 验 不 足 . 重制 约 了 教 学 质 量 的提 高 , 明显 阻 碍 了 实 严 也

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教学时间为 3 个学期 。
识能力 结梅要 求的变化, 深化和完善培养模式, 构建“ 全程 ] 耋 喻力虫 匕 P人 模式( 昔 邑 g ” . 音 漩 才 如图 1 J ) 听示 。
收 稿 日期 :00 1— 0 2 1— 2 1
岗位综合 能力训练
学生在校内机 械综合实训 中心完成 机械加工 工艺及 实施综合 宴 第 56 训 、 控机床安装 调试与维 修、 . 数 数控 编程与操 作等 岗位综合 能 课程 的学 习 在第六 学期 , 学生在校外 企业选择 和机械制造与 自 学 期 动 化专业相关的 岗位 进行 岗位缘 合能力训 练. 完成 6个月的 岗实 习。在此培 养阶段. 学生在校 内机械综合实训 中心和校外盘 业之完成工学交替 , 教学 时间为 2 个学 期。

作者简介 : 韩祥凤 (9 1 )女 , 17一 , 山东菏 泽人 , 副教授 , 硕士 , 从事机械制造专 业课 的教学与研究 。 主要
23 3
Eq i me t u p n Ma u a t n e h o o y No4, 0 n f cr g T c n lg . 2 1 i 1


基本 技能 训练
学 生在校 内专业 基本能力实训室 . 以项 且为载体 , 完成钳工技能、 机 械制图、 机械加工设 备安装及调试 、 液压与气压 传动设计 安装 第 2 3 4 及调试 、 、、 机械零件设计 等课 程的学习。在第三 、 四学期 学习期问。 学 期 学生 以i 为单位轮 流在gg ̄舍实训中心的机加 工、 控加工 喙 t. 数 与编程 、 电设备组装 和调试 等岗位 , 机 参加 2个月 的生 产性 实训. 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一定 的实训项 目。在此培养 阶段 。 生 学 在专业基本能力实训室和机械 综合实训中心之间完成工学 交替 ,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机械类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机械类专业教育需要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国家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要求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涉及到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涉及到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通过深入研究产学融合模式下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可以探索有效的育人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对于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企业实际项目,了解市场需求,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跟上行业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就业,还能为企业输送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更贴近社会实际。

研究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和效果,对于提升机械类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产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实践需求。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访谈和文献综述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情况。

我们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走访了多家机械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代表企业,深入了解其在育人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从而获得实践中的数据和信息。

我们对多个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育人实践效果,挖掘了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豆丁-精品】-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案例

【豆丁-精品】-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案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一年第四卷第一期︵总第十五期︶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案例王宏亮(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山西晋城048026)“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如何拓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职业院校探究的主要课题。

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等等的职业教育模式,承载着职业教育的重任。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综合当地政府、社会、院校、企业等多元要素的复合机制运行的实践过程,是校企双方构成利益共同体的实践过程,是形成“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义,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

结合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校企合作的实践,共同探究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任务。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机电类专业现有机电应用技术和模具设计及制造两个中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两个高职专业,2003年招收中职机电应用技术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生,2008年招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职生。

现有在校学生1200余名。

(一)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近年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机电专业先后与晋城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区合作开设了“富士康班”,与皇城相府中道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皇城班”。

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实践培养等,将企业管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贯穿于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品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生活技能、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服务企业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机电专业注重服务企业的意识,先后为山西江淮重工公司员工培训数控技术,为员工从普车工转型为数控操作工;为晋城清慧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开设机械基础培训班;与神利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为售后服务人员培训电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技术;与晋城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区合作为在岗员工提升学历水平开办了函授班。

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实训改革

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实训改革

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实训改革【摘要】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机电类的实训教学改革为例,分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训培养模式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学校要独立完成“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能人才”,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

本文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实训改革。

一、确立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支撑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长足进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机械技术同信息科技、管理科技等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推动力量,成为加速高新技术发展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近几年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短缺。

由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一线的职工技术素质不高。

在全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5%。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紧缺技术人才断层的尴尬现状在各地十分普遍,很多企业为了改进生产工艺和质量,纷纷挖“墙角”,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应用性为特点的高等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因此,学校需要面向地方企业,紧密联系地方企业,以地方企业为依托,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产学合作模式,确立面向企业一线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只有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面向生产一线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术操作者,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层次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CAD/CAM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CAD/CAM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

1 “ 知识 、 技 能与素质" 一体化的教学新体 系
结合我校面 向 2 1 世 纪 教 学 改革 项 目的研 究 成 果, 首先从机械专业系列课程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 革人手 , 建立 以 3 D软 件 为 平 台 , 以机 械设 计 制 造 为 主线 , 依照新体系进行了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 的协调 和优 化 ,明确 各 课 程 的 分 工 和定 位 。针 对 机 械 C A D / C A M技 术这 一 门课 程 ,确 立 了以产 品设 计 为基 础 ,以数控加工和模具设计制造等工程应用为 目 标 的 体系结构 。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注重打好基础、 讲清 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关注课程的先进 性和现代化, 重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综合应用 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此, 构建了由应用基础、 创 新设计和工程训练模块构成的课程教学新体系。 应用基础模块 : 包括 C A D 、 C A M两部分 , 介绍应 用3 D软件进行机械产 品零件造型与加工的基本 方 法、 基本 过程与步骤 、 基本理论分析 , 分析各参数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0 基金项 目 : 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 究项 目( 编号 : 校政发【 2 0 1 2 】 2 0 号, j Y 2 O 1 2 3 3 ) ; 校级教学 团队( 编号 : 校政 发【 2 O l 1 】 6 7 号)
作者简 介 : 张 俊( 1 9 6 7 一) , 男, 河南南 阳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及其仿 真技术方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No . 4, 2 0 1 3
校企合作模式 下的机械 C AD / C A M 技术 课 程 改革 与建 设

高职机械制造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高职机械制造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带动 专 业 调 整 与建 设 , 引导 课 程 设 置 、 教学
的。高职 教育的课程体 系包括人文素养课 4 使 用 各 种 二 维 、 三 维 机 械 CAD/ 、 程 、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个大 CAM 软 件 ,进行 设计 、绘 图、编程等 ; } 的模 块 。 实践 教学 时 数 要 不 低 于 总 学 时 的 5 、冷 冲模 、塑 料 模 等 的 设计 、加 工 制 4 %~5%,课程 的设 置 、知 识 的 学 习是 由 0 0
二 、构建完善合理的工学结合教
学体 系
教学 目标的实现是 通过教学体系实现
弓 言 I
要 积 极推 行 与 生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的学 习模 式 ,把 工 学 结 合 作 为 高 等 职 业教育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 的重要切 入点 ,
” l 曩 _誊 ∞l |
造 ,有 关 工装 的装 配 、调 试 、生 产 等 ;
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部 20 年 1 号 06 6
浅入深 、由点到面再到整体的一个逐渐深
一 l_ 教 育发 达 国家 的 教 学 摸 式 如 :英 l业 l 职
入的过程。 1 l 、课 程 体 系的 内 容 根 据 岗位 能 力 需 求 ,可 确 定 高 职 机 械 课 程 体 系 的设 置应 以社 会 对 人 才 的需 国的 “ 明 冶 ”教 育 、美 国 的 “ 作教 育” 、 三 合 、 制 造 类 专 业 培 养 高 技 能 人 才 目标 是 : 求为导 向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新设课程 澳 大 利 亚 的 “ AF ” 系 、 德 国 的 “ 元 T E 体 双 l 、具 有 根 据 企 业 的 实 际 生 产 情 况 编 事 先 都 要 到 当地 的 企 业 进 行 科 学 的 社 会 调 制 ” 都 是 非常 成 功 的 工 学结 合 教 育模 式 。 I 等 制工 艺规 程的 能 力 ; 查 ,课程 内容 要 强调 贴 近 工 作 实 践 ,能 够 “ 工学 结 合 ” 世 界 合 作教 育协 会 的 解 释 是 : 2、初步具 有工 艺装备 的设计 能力 ; 反映学生未来 工作 的实 际,确保教学 内容 “ 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 3 、机械设 备的维护保 养和维修 的能 始终 反映企业 的实 际需要 企业直接参与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与之 相关的、为真 力; } 学校课程设 置、工学结 合教材的编写 ,

高职机械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机械类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
术 应 用 型人 才 , 人 单 位 不 光 看重 他们 的理 论 知 识 水 平 , 看 用 更
合起来, 能给学生带来 以下利益 : () 1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 从而加深对 自
己所 学专 业 的认 识 ;
() 2 使学生 看到 了 自己在 学校 中学 习的理论 与工作之间 的联系 , 提高他们理论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 3 使学生跳 出 自己的小天地 , 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 , 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 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
2 工 学结合 方面所 取得 的成 绩
工学结合是学 习与工作相结合 的教育模式 ,主要 目的是 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和就业竞争实力 ,学生 的主体地位 和市
场化 运作是 当前学校成功实施工学结合 的关键 。湖南工职院
以就业为导 向 , 以实践教学与企业产品加工相结合 , 通过加强 实验 、实训和工学 结合 方式 ,提 高学生 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 能, 实现近距离上岗 。学院不断深化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 段 改革 , 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 提 依托学院国家级示 范性数控 实训基地及 与中联 重科 、 远大 、 博世公 司等知名企业 联合办学 , 建立和完善学生上机实训 的内外部环境 , 逐步改善
重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 出企业所 真正需要 的人才 , 高学 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 提 已经成为各高 职院校所共 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教 育部《 于全 面提 关
() 4 为学生 提供 了通过参加 实际工作来考察 自己能力的
机会 , 也为他们提供 了提高 自己环境适应能力 的机会 。 学生们 亲 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 、 经受 职业训 练 , 了解到与 自己今 后职 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 开阔 了知识 面, 扩大了眼界 ; ( ) 学生经受 实际工作 的锻炼 , 5使 提高 了责任心和 自我判 断能力 , 变得更加成熟 ; () 6 有助 于学生就 业的选 择 , 使他 们有优 先被 录取 的机 会 , 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 教育的学生 。 其

高职工程机械专业顶岗实习三方共赢模式探讨

高职工程机械专业顶岗实习三方共赢模式探讨

摘要 : 本 文从 高职 院校 项 岗实 习的学 生 、 接 纳 学生 顶 岗 实习的 企业 和 学生 所在 的 学校三 方 , 通过 分析 顶 岗 实 习能够 获得
中图 分类 号 : G 7 1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4 8 — 0 2 1 8 O 2
教育 部 《 关 于职业 院校试 行工 学结 合 、 半 T半 读 的意 见》 ( 教 职成 [ 2 0 0 6 1 4 号) , 明确 指 出 “ 要 积 极 推荐 学 生 到 企业 等用人 单位 顶 岗实 习 , 努 力形 成 以学 校 为主体 , 企业 和学校 共 同教 育管理 和训练 学生 的模式 。高 等职业 院校学 生实 习 , 实训时 间不少 于半年 。” 从 近1 0 年 的我 院工程机 械专业 顶 岗 实习 的实践 中 , 顶 岗实 习 的教学 模 式能够 取 得学 生 、 企业 和 学校 三方共 赢 的效果 。但 三 方都赢 在 哪些 方 面 , 各个 学 校 、 各个 实 习企业 都有些 不 同 ,这里 从 我 院T程 机械 专业 顶 岗 实习来 分析 , 三 方能取得 成效 如下 。 顶 岗实 习学生 的收获 1 . 顶 岗实 习帮助 学生转 变观念 。 高 职学生都 是来 源普通 高 中 、中等职业 学 校和 职业 高 中 ;在两 年 的高职 院 校学 习 中, 他 们虽然 学 了近 2 0 ' t 7 专业 基础 课程 和 专业课 程 , 存学 校 也参 与 了实训 和实 习 ,但他 们对 工 程机 械专 业 和工 程机 械 相关 行业 了解 甚少 ,对 将来 从 事 的职业 缺乏 认识 和 心理 准 备 。顶 岗实 习给学 生带 来 了了解 企 业 , 认识 职 业 的机会 ; 顶 岗实习 由学 校统一 安排 实 习单 位 ,学 生可 以从 工作 难 度小 的 岗位 开始 实 习 , 逐 步 向工作 难 度大 的 岗位转 岗 , 学 生从 大 学 生活 、 学 习 中切换 到现 实社会企 业技 术] _ 人的角 色 。存这 角 色 的转变 过程 中 , 促使 学生 加 速思 想观 念 的转 变 , 这使 学 生 毕 业 后 的择 业 目标 也 逐 渐 地 符合 社会 要 求 和企 业 的需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和深度合作,不断探索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支撑,必须制订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回归工程本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而一般高校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已将企业实践过程纳入,但仍侧重于学校阶段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传授培养,企业实习和工学结合只是流于形式。

目前部分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仍存在政策不健全、理念陈旧、企业参与乏力、合作内容空泛、教学管理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着共同发展,因而合作过程中双方在目标利益、思想理念、体制权属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是学校教学安排与企业人才需求时间不同步。

学校的教学安排有严格的计划性,时间安排环环相扣,而企业生产和人才需要是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来决定。

三是校企双方在获得利益方面不对等。

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校方受益明显,而学校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经验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人才需求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企业与学院合作的积极性。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

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

“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1 引言德国于1976 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框架法》,经过发展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环节的实践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等的办学特色。

双赢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芬兰通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紧密相连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芬兰模式”。

在国内,蒋义然等(2019)表示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培养胜任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赵宇等(2019)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新工科人才特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协同发展为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工科”建设,如何深刻理解新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的新理念、新标准,完善机械信息化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是目前机械类专业面临的重要工作。

加强本科生的数字化计算、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机电装备系统自动化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机械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教-学-赛”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而且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开展好实践教学可以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1-4]。

2 实践教学改革背景2.1 专业建设现状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这四个专业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基于机械工程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以机械计算设计与分析制造为核心,以数字化和机电控制为两翼,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满足智能制造的技术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应用、机电装备与系统控制、产品创新开发等专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机电复合型的机械工程应用领域的高级技术与技能人才。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吉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业(集群)试点专业,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第二批省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试点专业。

论高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施路径

论高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施路径
飞船 一次 次顺 利返 回 . 标 志 着 我 国 的 机 械 工 业 达 到 了 先 进 水 平 机 械 工 业 是 国 家 工 业 化 的 基 础 . 关 系 到 国 家 的 安 全 和 民 族 的 荣 辱 高 职 院 校 是 培 养 机 械 专业 高技 能人 才 的摇篮 . 校 企 合 作 是 培 养 高 职 机 械 专业 高技 能人 才 的有效 途径 . 也 是 机 械 类 高 职 院 校
( 一 ) 建 立政府 主 导机 制 . 营 造 机 械 专 业 良 好 的
校 企合作 环境
( 一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技能 人才 的培 养有 别 于学科 型 人才 。 不是“ 学”
出来 的 , 是需 要实 践 、 用 工具 ( 机器 ) 、 耗 材 和 经 验 丰 富 的师傅 “ 带” 、 “ 练” 出来 的 。我 国的机 械 技能 人才
再如. 美 国 的多 元化 “ 合 作 教育 ” 模 式 为 其 经 济 发 展 作 出了 巨大的 贡献 。 其“ 严 肃立 法保 障职教 发展 、 携 手工 商紧 密协作 ” 的 成 功 经 验 为 我 国高 职 院 校 的 校
企 合 作 开 辟 了 先 河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迈 向 小 康 社 会 。自 主 研 制 的 载 人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基 金项 目 : 2 0 1 2年 吉 林 省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学 会 “ 十二 五” 规 划课 题 “ 高职 机械 类专 业校 企合 作机 制及 可行 性 研 究” 的阶段 性成 果 , 课 题 编 号 :s z J 1 2 O 7 7, 主持 人 : 于辉 。
J I N E N G K A I F A技 能 开 发
论高职机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实施路径

机械类专业机加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

机械类专业机加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

机械类专业机加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摘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关键,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由学校单独举办或经校企合作联合举办的供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越来越受广大高职院校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和技术岗位“零接触”,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职业技能得到训练、职业道德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 实习基地建设探讨1.1 建立校企共同育人制度职业教育实现将自然人培养成职业人的目标,就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服务、管理过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学校每年重大的教学活动都邀请合作企业参加,重要的教学计划和教改工作及时与合作企业探讨,征求合作企业对学校培训计划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2 建立报告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学校每年十一月份将第二年的实习计划报到河南省教育厅,经省厅批准向各企业下达任务;并委托前往企业的带队老师将学生的实习计划和人员分配报往学校,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调配安排。

1.3 加大经费投入,稳定组织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也更加繁荣。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学生在工厂里面实习,企业不但要给学生们发工资,而且企业也要不断的出资培训在工厂里面实习的学生,当企业把学生培训成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工人后,很多学生又不愿呆在工厂。

为解决这种问题,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出资在工厂培训学生,并向企业授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实习基地”的称号,以稳定组织机构,增强企业的带教责任。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学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机械类专业领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备受关注,其以企业为依托,学校为支持,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业与教育分离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学生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其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深入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讨其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产学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中,探讨研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高素质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通过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可以为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通过评估实践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在于促进产学融合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机械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讨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紧密联系,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为了满
足市场的需求,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企合作模式下,机械
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也逐渐走向了成熟。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前期
在学生入校前期,校企合作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选拔标准。

学校可通过面试、考核等方式选拔合适的学生,其次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技术知识、专业素养和职业意
识的培养。

同时,企业可透过实习、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行业实际要求。

在校期间,学校与企业可结合课程设置,通过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授课,提高教
学的实际性与专业性,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
置实践性课程和毕业设计。

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探索开展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项目或
研发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和应用技术,提高技能。

学生毕业后期,校企合作仍然能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企业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岗位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学校也应为毕业生建立连通平台,让毕业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等任职工作,以便他们加强学习,提高
职业素质。

总之,校企合作是计划中一个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和
更高质量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招聘专业人才。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从
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 上工 作 岗位 打下 坚实 的基 础 。 目前 , 部分 高职 院校 机 械 类 专业 的毕 业 设 计 仍 然采 用传 统 的模 式 , 即毕 业 设 计 安 排 在最 后 一 学期 , 分为 三 阶段 : 准备 阶段 、 设计 阶段 、 总结 答辩
阶段 。工作 流 程 一般 是 : 教师 申报 课 题 一 系部 审 查 一公 示一 学生 选题 一下 发任 务 书一 学 生准 备~ 中期 检查 一绘 制设 计 图一 编 写设 计说 明 书一 设 计
业 知识 完成 项 目任务 的重 要手 段 。学 生高质 量地 完 成毕 业设 计 , 将 有 助 于培 养 他 们 的工 程 意识 和
运用基 础 理论 知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力 , 为今 后
是, 在与企 业 具体合 作 的过程 中 , 仍 然存 在很 多 的
问题 与 困惑 , 需 要进 一 步 的研 究 与 实践 。本 文 针 对 目前 国 内高 职 机械 类 专 业 毕业 设 计 现 状 , 提 出
了改革的具体思路, 以企建立能够更好地实现机
械类 专业 人才 培养 目标 的毕业 设计 新模 式 。
二、 目前 高职 机械 类 专业 校 企 合 作毕 业 设 计
模式 存在 的 问题 针对 毕业 设计 安排 、 执行 与完 成情 况 , 课 题组
资料 整理 、 答辩 。设 计成 果 主要有 : 毕 业设计 说 明
青鸟 职硅 技 术净 学报
顶 岗实 习之后 , 即使是 在本 地实 习 的学 生 , 由于教
师需 要完 成正 常 的教 学 和科 研 工 作 , 自己也 需 要 按企 业要 求正 常 上班 , 难 以经 常接 受 教 师 面对 面 的指导 ( 调查显 示平 均只有 1 —2次 的当面指 导 ) 。
多弊病 , 许 多高 职 院校都 在进行 改革 与探 索 , 试 图
毕业 设 计 是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培 养 面 向生 产、 建设 、 管 理和 服务第 一线 的高等技 术应 用 型人
才 的最后 一个 重 要 的 实 践 教学 环 节 , 是 培 养 学 生 综 合运 用 所学基 础 理论 、 基本 知识 、 基本 技 能和 专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0 4
基 金项 目: 常 州科教 城 ( 高职 教 育 园 区) 院校 科 研 基金 项 目一般 资助 课 题 ( K2 0 1 2 3 3 6 ) ; 常 州 大 学
高等 职业教 育研 究院 2 0 1 2 年 度 重点课 题 ( C D GZ 2 0 l 2 0 2 2 )
第2 6 卷 第 2期
2 0 1 3 年 4月
音名 职硅 技术净阮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Qi n g d a o T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Vo 1 . 2 6 No . 2
Apr .2 01 3
高 职 机 械 类 专 业 校 企 合 作 毕 业 设 计 新 模 式 的建 立
谢 宝智 , 杨 海 霞 , 潘安 霞
( 1 . 常 州轻 工职 业技 术 学 院 机 械 工程 系;2 . 常 州纺织服 装职 业技 术 学院 机 电工程 系 ,
江苏 常 州 2 1 3 1 6 4 )
摘要 : 毕 业设 计是 高职教 育 实践教 学的重要 环 节 , 对 学生 更好 地 适 应 工作 岗位很 有 帮 助 。然 而 , 目 前 高职机 械 类 专业通 过校 企合 作 完成毕 业设 计过 程 中存 在 的一 些 问题 , 影 响 了其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 实现 。 传 统 的校 企合作 毕 业设计模 式 已经不 能适应 高职 机械 类专 业 的发展 要 求 , 亟 待 改 革 。改革 应 当根 据 专 业的特 性和 学 生的 差异有针 对 性地 开展 。

1 . 学生 对待 毕业设 计 的态度不 端正 。许 多学
构 建一 种适 合 高 职 教 育 的新 模 式 。其 中 , 毕 业 设
计“ 校 企合 作” 模 式是 主要 的研 究方 向 。一 些学 者
就如 何 与企业 合 作完 成 毕 业 设计 进 行 了研 究 , 在
课题 选择 、 规 范管理 、 毕业 设计 成果 形式 等方 面提 出 了许 多 改 革 办 法 ,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效 l 】 ] 。但
( 一) 学生 的态度 与能 力
着设 计课 题单 一重 复 、 与企业 生产 实 际脱节 、 抄 袭 现象 严重 、 双 师型师 资不 足 、 时 间短 、 管 理松 懈 、 论
文写作 水 平低 等 不足 , 不 能 实现 高 职 机 械 类 专业
的人才 培 养 目标 与要 求 l 】 _ 1 l 。
书、 图纸 ( 含手工 图和 C A D 图) 。这 一 模 式 存 在
设计 了两份调查问卷, 分别调查 了国内多所 高职
院 校机 械类专 业 的 同学 和指 导老 师 。经 整理 分析 后, 发现 目前 高 职 院校 校 企 业 合作 完 成 毕 业设 计
时, 存在 的具 体 问题 主 要包括 以下几个 方 面 :
关键 词 : 毕 业设计 ; 校 企合 作 ; 机 械 专业 中图分 类号 : G7 1 2 文献 标 志码 : A
前 言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2 6 9 8 ( 2 0 1 3 ) 0 2 0 0 4 1 — 0 4


针 对机 械类 专业 毕业设 计传 统模 式存 在 的诸
作 者简 介 : 谢 宝智 ( 1 9 7 5 一 ) , 男, 江苏扬 州人 , 讲 师, 硕士; 杨 海 霞( 1 9 7 6 一 ) , 女, 江 苏南通 人 , 副教 授 ,
硕士; 潘安 霞 ( 1 9 7 1 一 ) , 女, 江 苏盐城 人 , 副教授 , 硕士。
41
2 0 1 3 年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