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有效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扬州市“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扬州市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单纯地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把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可以训练学生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通过与多学科的整合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学科互动的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研究报告作者:郭会军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4期摘要: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公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
我校大力推进“班班通”工程,从目前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0-031 研究的基本内容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校实际出发,课题研究选择初中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信息技术、一到两个学段(年级)开展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利用教育技术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3)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构建各学科知识的研究。
(4)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5)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以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的难点: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2 实施办法与步骤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法。
实施步骤:2.1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12月(1)成立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中期汇报】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4、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微专题:《空间几何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以“换”代“凑”——
换元法在基本不等式中的应用》
4、课题研究进展、成果、问题以及下阶段计划
阶段性研究成果
比
赛 ①吴老师在市教育系统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技能岗位练兵竞赛 、 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获 ②吴老师参加了高中数学二轮微专题复习教学素材(教学设计案例)征 奖 集评选比赛。 及 ③吴老师参加了2019年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比赛。
④李老师参加了2019年市中小学技术学科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荣 ⑤吴老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 誉
4、课题研究进展、成果、问题以及下阶段计划
存在问题及有待研究问题
1、课题组大部分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多、压力大,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 够充裕理论水平还比较有限。
2、由于学校的手机禁令,课后学生对微课的推送不能及时收看,只能通过晚 修或课外时间利用教室电脑进行播放。课件及微课的制作在数量及质量上仍 需进一步改进,真正使得信息技术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3、课题组采用的观察、调查法、实验比较法只在课题组主持人的两个实验班 进行,涉及面较窄,应在多个实验班进行推广。
4、课题研究进展、成果、问题以及下阶段计划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
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
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题工
《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题工作报告中寨小学课题组1、课题的研究背景1•1、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
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1•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
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此意义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势必成为最佳途径。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那一天开始,关于现代教育信息与课堂教学的课题便层出不穷,在2015年我们课题组六人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题向县教研室提出课题申请,并得到肯定,确认立项。
经过二年的时间实验,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
现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根本出路是改革。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
随着科技、教育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将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现代教育信息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教学,就在图文声像并茂及大容量的信息上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同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1.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是经历幼年向少年转变的时期,其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必须借助各种具体模型、实验,也包括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其知识的掌握。
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符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如采用口授方式,让学生只是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如果让学生只是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
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0%。
它说明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高于视、听分别记忆之和。
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简介项目名称:《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项目类别:“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教电馆研062921401;立项时间:2007年3月;项目负责人:张晓丽项目子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立项时间:2007年3月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孙玉芬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提出背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信息技术手段也一定程度的应用于学科教学。
但是,应该看到,在现阶段整合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整合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没有形成系统的整合模式及应用策略。
而这又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会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课题研究的意义:我校是安徽省教育系统的“卫生文明单位”,示范性高中,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我们明确:广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职责。
在理论上,可以完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
本课题将以教学模式的重建为研究基点,着力探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各学科教学策略中产生的影响。
根据我校特点,通过研究,总结、归纳提炼,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及科学的教学策略。
这些研究成果是对传统学科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帮助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不仅能强化教师的整合意识,提高整合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微山县微山岛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组二00八年六月自2006年6月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经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济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课题。
经过2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积累。
师生一致反映: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实验积累了经验,现将实验过程及报告如下:一、实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对于深化教学过程,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根本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工作报告临漳县临漳镇中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组课题负责人张素梅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
这对人们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那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
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工作做了很多,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改变学科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现实情况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多媒体就不够档次。
更有甚者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在作祟,同时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概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育领域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实效性,通过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虽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但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视野、利用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等。
在实践环节,我们选取了多个学科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了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还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的优势。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贡献更多的力量。
1. 课题背景及意义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育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更新迅速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融入了信息化的元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报告将从融合的重要性、融合的意义和融合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融合的重要性1.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信息化系统等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深入。
2.拓宽教学资源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可能很难在传统的教学资源中找到对应的教材和资料。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变得可及,为教学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资源支持。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到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信息,提高专业水平。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融合的意义1.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化、个性化和合作化水平,进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容易感到乏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学科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科教学更贴近实际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呈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四、融合的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PPT等工具,教师可以更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得学科知识更加形象化、易于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知识、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01
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更有效地整合,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 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方法的改进
研究结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传 统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
01
03 02
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
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师能力提升
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信 息技术的互动式、探究式和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通过培训和实践,课题组显著提升了 参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 水平,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备信息化 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
教学资源开发
技术支持不足
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支持 不够完善,影响教师在课 堂上的应用效果。
04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实 践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词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传统课堂教学 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VS
详细描述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 段,引入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 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限制,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南仓小学2008.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
如何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评价模型,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万荣县城关小学课题研究组2005年10月,我校根据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电教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推广工程的实施安排部署,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结题情况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我们万荣县城关小学是山西省首批示范小学,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三机一幕”进课堂,上世纪末,在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才真正起了步。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近五年来,实验教师通过对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与探索,大部分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程需要制作课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我校在这一课题的研究方面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标志,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无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发展的本身来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们的国家大计,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要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系统地处理原有课程的各个方面,全面结合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我校作为一所已经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的 省级重点中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诸 方面和谐发展,有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学有 所长,学有所创的高素质毕业生。基于这一目标, 占领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 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现实的而且 有深远的意义。
谢谢观赏!
南京市华中学 课题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生有较多机会在 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探索,并对获取的大量 学科知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 运用所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中华中学课题组 2、课例实录 3、论文 4、课件 5、“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 力的实验研究》检测指标体系
一、课题背景
我们认为:
我们应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和 学习技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他们 吸取、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 创造更好的条件。 即使在一些已经建立校园网的学校,也未能在 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大多是传统课程网上搬家, 使用网络资源仅仅停留在网上搜取资料和简单加工 资料上。
为了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在网络上收集资源,整 合资源,制作课件的需要,我校大量使用了网络和 教学平台,为确保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 使用了大容量路由器,可千人以上同时上网学习, 满足了大量并发和信息处理的需要。学校信息中心 还有上千盘电教资料和VCD提供教师使用。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网络中心、结构图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整合的核心。
“十五”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阵地在课堂,围绕新型教学 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仅省级以上大 型网络观摩课就开设了5次,共37节,涉及语、数、 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学科。在建构主 义教学理论和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支撑下,通过这 些大型展示课不断实践和反思,构建了“主导—主 体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
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在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有效整合》结题报告甘南一中课题研究小组执笔人高宗刚吴越峰一、课题的背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不力正如大家所见,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已经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谁在这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动。
中国创新能力的落后已经极大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都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障碍作用。
中国的高层的领导、教育专家、科学人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一现象,并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不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弊端,因此下决心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一场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的提出:信息技术发展使教学过程的改革成为可能截止2009年.8月我校已经完成了一线教师人手一台台式电脑、所有教室装备多媒体投影演示设备、每台电脑都可以接入千兆校园网的硬件建设,研究如何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使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尽快转化为提高教学水平的生产力已经摆在学校科研工作的首要议程上了。
当信息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教育领域,恰逢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当我国决定在基础教育领域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时候,网络技术在经过了几年的徘徊后正进入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阶段,这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变,更是担负起促进教育改革的重任如今,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Internet接入校园,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软件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完善,我们意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或许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好解决的新课改提出的目标。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提出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希望找到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界定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数字化:使用采用数字电路设计的设备,同时其中的信息也是数字的。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设备更可靠,兼容性强,信息标准统一使得信息传递快捷、方便。
多媒体技术:指把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可以讲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与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来,可使真实现代虚拟化。
网络技术:是指采取一定的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多个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互联通道(即通信线路)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计算机技术。
教学中主要使用局域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网络化的优点是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
课程教学:针对某一科目学习开展的全部的师与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围绕展开的科目的准备和实践活动。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数学的研究,是指在数学科目的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并观察这种改变对学生能力影响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信息技术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入九十年代,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被中国教师所认识,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课件”开始大量涌现,大量优秀的“课件”设计出来供学生学习之用,九十年代后期二十一世纪初期,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一种学习环境、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的学生的学习。
在我们申请本课题的时候,在许多中小学CAI已经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用课件上课已经不是新鲜事,CAL也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尝试,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自由度过大,教学的目标实现不好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数学学科上探索未见显著成功的例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主要方式是在改变呈现方式,将不直观的变形等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者利用计算机出简单的数学题供学生练习。
几何画板已经被大家所认识,但它的主要应用还是在作为教师制作课件的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奥苏贝尔的有关理论。
我们研究用到的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
人本主义者马斯洛认为,需要有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两类,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六、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确切地了解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这些运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等产生了那些变革。
3)通过课题研究归纳出几种较适合于我校校情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变革方式。
大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探索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用信息技术):基于网络,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课程整合式(融信息技术于课程建设中):综合课(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整合)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探索在新形式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从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具体研究:①教学与信息技术是否可以结合?②两者结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③在可以结合的前提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否有一些规律性的原则,更一般的,是否有一种可以推广的模式?④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程教学中,能否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八、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甘南一中高一(1),(5),(6),(7),(8),高二(1),(3),(4),(5),(7)班级限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分组上我们采用自然分组(班),未采用随机分组,同年级的实验组(班)和对照组(班)初始是按照能力成绩均衡分班的,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准实验法、行动研究法3.有关因素相关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多媒体技术应用程度,网络技术应用程度干扰因素: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班主任工作4.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因变量:学生的数学能力(成绩)5.操作方法:对实验班采用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课,网络教学课并辅之以相关活动,对照班采用正常教学。
6.研究结果的统计采用全样本分析统计。
九、课题研究过程(一) 建设信息化学习的物质环境在硬件上,学校继续加大投入,构建、完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一线教师人人配备电脑,新建、改建了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平台:参与新课程实施实验的教师人人能熟练掌握上网检索、查阅和下载信息的技术;人人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人人能利用网络进行无纸化的电子备课。
校园网成为学生展开学习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在课堂内和课余时间与同学、教师开展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使部分学生能跨越课堂、跨越课本、跨越教师在网上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使部分学生能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
完成的设施建设主要有:校园网建设(累计接通200个信息点);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共33套);教师电脑(共150台);专用网络教室建设(2个,均配56台学生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室1个;各处室部门办公台式电脑(共23台)。
(二) 同步组织理论研究学习,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校一线教师研究人人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部分学科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生也达到了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三) 、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这两年我们建立了各学科多种类型的资源库,整理了许多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论文等。
在软件上,除了投入资金添置的各类教学素材光盘软件外(添置的各类教学、素材光盘(上百张)),我们积极协同各学科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各学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通常与教师一起设计、制作,有的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保证了在课堂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累计制作课件100多个,每学期有数量众多的课件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四)、以活动来推动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与教师的广泛参与通过活动既促进了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又能及时地将阶段成果进行推广,还可以与通过与兄弟学校教师的交流探讨,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例如2013年5月全校展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对外公开课活动。
这些活动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肯定,也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五)、探索课程整合方式(融信息技术于课程建设),形成校本课程文本、配套支撑网站。
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计算机主要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操作设计的工具。
如劳技课程中要求学生制作“十字绣”,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上查阅十字绣的各种种类,欣赏一下各种“十字绣”的形状和美感,然后自己在电脑上自行设计十字绣(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美术的整合),并用自己的双手将自己设计的十字绣针绣出来(劳动技术),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出一幅十字绣展品(美术)。
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中的艺术通过形、色、声等各种手法表现出来,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想象和思考。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我们的信息技术、劳技、美术的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以较少的物质、精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凝聚力。
学生1: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但是我并不害怕,我继续按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我认为一个人要坚持才能成功!因为我的格言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学生2:平时,我们总把一些艺术珍品当废品给扔了。
但是通过综合课,我们懂得了:原来,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利用的东西。
我们通过我们的双手,把很多生活中许多没用的东西变成了有价值的作品。
譬如说:我们做的photoshop作品,把摄影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张张图片经过我们的双手,都成了一件件有灵魂的东西。
其中注入了我们的精力和思想,让我们懂得了电脑技术,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学生3:我们的小作品,把美术-劳动技术-微机结合在了一起,充分锻炼了我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