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PPT课件
训诂学基本知识概述课件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 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 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如: 《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hào,后 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hǎo 。
(三)指出古书错误的 11.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 《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 云:“傅当作‘傳’” .(传) 12.衍文、脱文 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今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阅读 古书,首先遇到的便是识字解词。对古书词义的解释, 例如: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 (二)疏通文句,串讲文意 古书传注中的一些译文和串讲,便属此类。如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德。” 《郑笺》:“不肯施德于我。”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 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时期。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注释是在西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记载了汉代注释古书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 汉代注释兴起的原因 1.语言的发展演变 由于语言发展,先秦文献汉人已经不能完全看懂 了. 2.尊儒读经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置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博士。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 经》等用古文写成的经书,古今文之争 .朴学 汉学 3.抢救古籍 汉代广开献书、采书之门。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周易·丰卦》: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二)文字方面的变迁
• 1、汉字形体的演变 • 甲、金——篆、隶——行、楷 • 2、古书用字的歧异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横野将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砖铭举例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
• 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的损益 改革,给阅读者带来困难。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天下之大,古今之久,文字的形 体日见繁多,设无法术以治之, 将要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 得其门路。换言之,耳治之音有 限,目治之字无穷。以有限御无 穷,所谓易简之理即在其中矣。
凡军事,縣壶以序聚槖。凡丧, 縣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注:縣壶以为漏。代亦更也。礼, 未大殓,代哭,以水守壶者,为 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视刻 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 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同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 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二、训诂的缘起
• (一)语言方面的变迁 • 【明】 陈第 :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1、语音的变迁
• 古读“下”如“户”,今如“夏” • 古读“家”如“姑”,今如“嘉” • 古读“明”如“芒”,今如“名”
常羲——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 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昭穆制度
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五服)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
训诂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训诂1.训诂名称的由来训诂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成系统的训诂工作始于汉代。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又如《方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卷一)”(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如《尔雅·释训》:“张仲孝友。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穆穆、肃肃,敬也。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 又《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氏注云:“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尔雅·释诂》:“训,道也。
”道通导,导者疏导也。
《广雅》:“训,顺也。
《说文》:“驯,马顺也。
从马,川声。
”按: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十一下:“川,贯穿通流水也。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
47
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间 有义训,为例不多),以音同、 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 所以命名的由来。其中虽不无 穿凿皮傅之处,但於探求语源, 辨识古音古义,实有重要贡献。
.
48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
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 为一切古文献服务
.
49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所有 的古文献都可以按照经史子集 四部进行大致的归类。在魏晋 六朝以迄隋唐时期,关於经部 的训诂,不用说仍然占有重要 的地位,这时出现了一些集解、 义疏之类的著述。
.
28
总的来说,《释诂》以下三篇 是解释古代一般词语的。
(据郝懿行说,《释诂》所收多 为同义词,《释言》所收多为 常用词,《释训》所收多为形 容写貌之词),《释亲》以下各 篇是关於各种古代名物的解释。
.
29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
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 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後人 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评论《尔雅》时指出 “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
.
54
宋·邢昺的《尔雅疏》(用郭璞 注),《孝经疏》(用唐玄宗注), 《论语疏》(用何晏注),孙奭的 《孟子疏》(用赵岐注)。全书凡 416卷,堪称经学训诂的集大成 之作。
.
55
早在东汉後期,训诂学的范围即已 扩大到经书之外(如王逸注《楚辞》, 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义,高 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 《战国策》),而到了魏晋六朝隋唐 时期,这种趋势更有了迅猛的发展。
.
50
所谓集解(或称集注),就是汇集 各家对於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 书,这类著作博采众说,有存 古之功。所谓义疏,也是一种 传注形式,其名源於六朝佛家 的解释佛典,以後泛指会通古 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的书。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训诂学PPT课件
.
31
▪ 3、解、解诂
▪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 判,分也。从刀半聲。
▪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 以“解”或“解诂”命名。
.
32
▪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 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 男。 ”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16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21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 称
▪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 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 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
22
▪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1)重在补充史实、发挥经义 ▪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
18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主要内容: ▪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
19
▪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 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 为训诂体式。
▪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 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 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 的专著。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ppt课件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26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鄭箋曰:“硕,大也。”
8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9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后、辟、公、侯,君也。” (3)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1
2、推源 根据词的语音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
释词义的方式。 3、义界(标有义界、标明义界)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 对词所表示的概念做出简明、准确、周密 的阐述,即“下定义”。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24
读若、读如常常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饬,……读若敕。” 读若、读如有时候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7、词、辞、语助 古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也叫
“词”。 语助也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25
8、破字、易字、读破 破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诗经》:“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毛
4
1、形训 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 释字(词)的意义。
第四章 文献训诂 训诂学课件
《春秋》 :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
(前722年—前481年)
2020/9/30
计242年
《论语》的版本
汉初时的 《论语》
论,lún,编 纂义。
《古论语》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
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
简称《齐论》,齐国学者 所传,22篇
《鲁论语》
简称《鲁论》,鲁国学者 所传,20篇
十三经
2020/9/30
13 416卷 12 11 647560字
10
9
8
7
6
5 春秋 4 周礼 3 周易 2 尚书 1 诗经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唐文宗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2020/9/30
《庄子》注疏 晋·郭象 唐·成玄英
《庄子注疏》
唐·陆德明
《庄子音义》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
《庄子集释》
《荀子》与注本
《荀子》现存32篇, 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 分出于门人之手。
荀子,名况,时人 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 集大成者。
《荀子》注疏
唐·杨倞
《荀子注》
《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前的 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其
中十二本纪(帝王的传记)、十表 (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 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 十世家(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
第十一课训诂学
/xiaozhuan/shuowen/
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第十一课 训诂学
学习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训诂学的基本知识,古注、 句读的有关知识,能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传统典籍。
学习重点:
了解古书注释体例,了解标点和翻译的有关要求。
学习难点:
古注的体例
第十一课 训诂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方法 第三节 训诂学术语 第四节古书注解 第二和第四是学习的重点
第二节 训诂学的方法
《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 征;征,税也。
音训的三种方式: 1、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 如:寔,是也。 2、利用音同音近字训释 如:颠:顶也。 3、利用字形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训释,即同字相训
如:风者,风也。 义训
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包括“直训”和“陈说”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 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 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 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 限。”
▪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 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 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 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 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 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 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 一说:程度不同;一说:二者是语体的 差别。P12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12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 (1)词义演变的规律
▪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词, 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 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 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 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 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 ‘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 与‘跨’之本音同。”
训诂学——解释之学
▪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主要内容: ▪ 1、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特点 ▪ 2、训诂学在古代语言学与当代语
言学中的学科地位 ▪ 3、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1
▪ 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 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 “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 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 中词句的意义。
▪ 韦是通假字,本字为纬,即编连简册的横线。 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布帛的经线,编连 简册的绳是横向交织的,犹如布帛的纬线, 所以叫做“纬编”。韦编三绝就是编方法
▪ 1、坚定学习的信心。 ▪ 2、注意掌握学习方法。最主要的是两条: ▪ (1)历史的观点。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16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2)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 (3)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13
3、为语言工具书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方法。
▪ 《辞海》:“释,淘米。” ▪ 《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叟叟”,
毛传:“释,淅米也;叟叟,声也。”
▪ 但需要注意区分词义和释义,不是所有释 义都是词义,还要参考其他材料进行考证。
.
14
▪ 韦编三绝:
▪ 《辞海》:“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 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 编。”
▪ 《辞源》:“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 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
15
《汉语大词典》
▪ 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 《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 郑玄 注: “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 疏:“有 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本是一物,有 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
3
▪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 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 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
▪ 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 传统的语义学。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 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
4
▪ 传统语言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 学科分工
▪ 1、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 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 等。
.
5
▪ 学科联系
▪ 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代 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是 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时, 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音的 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训诂 学的基础。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过形 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
.
6
▪ 现代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汉字学、 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
10
▪ 防微杜渐
▪ 杜:杜绝,堵塞
▪ 本义:植物,《说文解字·六篇上》:“杜, 甘棠也。”
▪ 解释一:引申。《方言》卷七:“杜,涩 也。”晋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杜。杜 梨子涩,因名之。”
▪ 解释二:假借。《说文解字·三篇下》:“ , 閉也。从攴度聲。讀若杜。”
.
11
▪ 疾、病
▪ 《说文》:“疾,病也。”“病,疾加 也。”
训诂学
词汇学
古代书面语言(以 汉魏以前的文献语 言为主)
古代与现代、书面 与口头的语言
语言的思想内容
词义和词形
词义、句意、段意、 词汇语义 篇意、修辞手段、 表达方法
缺乏严格的科学系 统和理论指导;借 助字形、字音。
现代语言学理论指 导
汉语历史词汇语义
词汇语义学
学、汉语词源学、
词典编纂学 .
8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 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 (2)研究理论、方法有着渊源关系——宏 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 (1)研究范围不同
▪ (2)研究方法不同
▪ (3)研究任务不同
.
7
研
究
范
围
研 究 方 法 研究 任务
▪ 一、研究训诂学的意义
▪ 1、阅读与整理古籍 ▪ 天,颠也 。[声训]《说文解字》 ▪ 《山海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
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以舞。”
.
9
▪ 不速之客(“催请”) ▪ 速——誎 ▪ 速,疾也。从辵束聲。 籒文从欶。 古
文从欶从言。 ▪ 誎,餔旋促也。从言束聲。 ▪ 餔,日加申时食,段玉裁改为:申时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