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
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赏析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幺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译文写作背景【唐】杜牧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颈联 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 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 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 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 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深秋、落日、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是凄凉:在这片天地,在时 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 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 晚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 痛苦的苍凉。痛苦到了极点了,只好转而说景了。 此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 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代人魏庆之在 《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 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
译文
•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 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 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 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 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 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 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 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 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的成就都不限于怀古咏史一种题材, 而有多方面的建树。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 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 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 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 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 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 “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在其今存的500馀首诗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 材。《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郡斋独酌》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 愿望;《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早雁》诗写因遭受回 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我们说过,有很多诗名,其实是一种时间,地点,事情的交代。
杜牧这首诗的诗名就是这样的,题写在“宣州开元寺”的水阁上面,水阁的下面有一条溪水叫“宛溪”,夹着宛溪的两旁居住着人家。
“宣州”:(现今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城团练判官。
也就是在写《题扬州禅智寺》的第二年。
“判官”呢,就是负责“佐理,掌文书事务”,其权极重,几乎等于副使。
从宣州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杜牧几乎把附近都给呆遍了,做过池州刺史,湖州刺史,还有黄州刺史(黄州就是在湖北黄冈市,也不远。
),至于江苏那带以及杭州,他也都是去呆过,或者经常去逛的。
“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
】我估计当时全国叫“开元寺”的很多,因为“开元盛世”而得名,就好像我们现在有众多的“中山路”和“中山公园”。
“水阁”:靠近水的楼阁。
“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
)杜牧站在这个开元寺的水阁上,望着水阁下面的宛溪,看着夹在溪水两旁居住生活的人家。
来看原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字词典故“六朝”:【又称六代。
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
】赏析杜牧说,这开元寺也算是六朝时期的文物了,长出来的草都连得上天空了。
抬头看,天色淡蓝,闲云飘浮,今天和古代恐怕都是一样的。
杜牧这是在开元寺里参观,这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的时候就有了。
诗词鉴赏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作者在开元寺的水阁 向下眺望,不禁感想颇多。六朝的文物象荒草 那样荒芜,已成为过去。只有那空旷的蓝天和 悠闲的白云倒是古今相同。世事无常,真如佛 性却永恒。这就象鸟在山林中飞来飞去空中未 留踪影,而山林却仍旧存在一样。又如宛溪两 岸的人们夹河而居,或歌或哭,掺和着水声, 歌哭之声必有停止,而宛溪之水却继续流淌一 样。深秋的密雨给千家万户挂上了雨帘,人们 都是这样共同地生活着,只有自在者在落日掩 映的楼台上随风送出悠扬的笛声。经常惆怅无 缘见到激流勇退的范蠡,象他那样淡泊名利, 逍遥于五湖、山水之间该多好啊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这两句是说,深秋时节的阴雨,像 是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密密的雨帘;落日 时分,夕阳映照着的楼台上,萧瑟的晚 风,送来了悠扬的笛声。两句诗写了两 种景象:前句写阴,后句写晴,前句状 朦胧,后句状明丽。这种不同时却同地 出现的景象,寄托着一种此地风景依旧 六朝文物已逝的感慨。诗句描绘手法高 超,意境独到。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古今兴亡 之叹。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不为之变起兴, 表现一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依旧,人事消亡的感慨。诗人以 为解决这一烦恼的办法则是效法范蠡,脱离尘 海浪迹江湖。其思想中新鲜的内容不多,但诗 中的情感意象却颇有新意,诗人将风物景色表 现得极有气势,诗人从大处落笔,杂合声光, 写出了都市中繁华明丽的气象。诗的节奏轻快, 语调急促流转,极有气势。其对偶句既求词性 之工,又以强烈的对比增强表达效果。这些朗 爽俊丽的特点与其诗中低沉之调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从而汇成了一种“拗峭”的风格。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宛溪:河名,又名东溪。 草连空:意即文物废墟之上草连于空地, 范蠡(lí ),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 后,范蠡随越王勾践赴吴国作三年人质。回越后,帮 助越王刻苦图强,最终灭了吴国。就在这功劳卓著之 时,他却毅然辞谢越王。后游览到齐国,称“鸱 (chī)夷子皮”。又到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经常接济贫困的朋友和疏远的兄弟。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原文、赏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夹居人欣赏【唐】杜牧
这两句诗,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 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 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 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 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 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 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 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 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 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 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 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 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 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④有手法必答手法
赏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 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 挂上帘幕。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 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 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这种用法,过去的诗 人也用过。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 山雨”,说珠帘象雨。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 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 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 “雨帘”“雨幕”这样的词。下句,夕阳斜照 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这就完全 是实写了。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释】: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翻译】: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译文及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译文及赏析导读: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翻译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翻译
原文:《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古诗简介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I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翻译/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鉴赏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古诗文系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鉴赏:
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 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 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 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 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 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 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 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 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古诗文系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鉴赏: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 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 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 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 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 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 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 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 爽利的感觉。
古诗文系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鉴赏: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 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 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 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 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 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 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 以同时出现的。
古诗文系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注释:
《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 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⑷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县一 带。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 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水阁: 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又叫 东溪,在宣州城东。夹溪居人:夹宛溪两 岸居住着许多人家。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原文及鉴赏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诗鉴赏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此地当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视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旧迹,放眼眺望,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叹固然由登临引发,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迁,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重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进出,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及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1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
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
《礼记檀弓》
2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3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4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杜牧的七律诗
杜牧的七律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早雁》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九日齐山登高》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润州二首·其一》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题扬州禅智寺》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齐安郡晚秋》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 - 作者:唐·杜牧(唐) - 诗文: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人歌人哭水声中典故
人歌人哭水声中出处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出自唐代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及注释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文物:指礼乐典章。
淡:恬静。
闲:悠闲。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
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在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
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解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
“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答案】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
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古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赏析
古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前言】《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翻译】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ORg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寿带鸟古诗词
寿带鸟古诗词
1.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翻译: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2.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杜甫《画鹰》
翻译: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翻译: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翻译: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翻译: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代: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
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
《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
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鉴赏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
的笛声。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
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
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
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
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
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