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登临诗诗歌赏析一、引言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通过感慨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登临诗进行赏析。

二、登临的意义与象征⒈登高远眺的意义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的行为,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渴望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登临诗中常常出现的“高山”、“云霄”等词语,体现了人们对高远清净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远眺的行为也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⒉意境与情感表达登临诗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高远、宏伟等特点,抒发诗人内心的雄壮豪放、志向远大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三、登临诗的艺术特点⒈描述精细入微登临诗中,诗人会对景物进行详细的描绘,注重描绘细节,以突出景物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

例如,诗人描绘山峦的形状、云霞的颜色和流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和美丽。

⒉情感真挚深沉登临诗常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感叹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表达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经典登临诗赏析⒈杜甫《望岳》山光忽西落,山色最关情。

过春风十里,尽草青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⒉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1:登临诗选编,附件2:登临诗表格排版。

六、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诗体: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

⒉登临诗: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讲解学习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讲解学习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有人曾经说过,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

千百年来,我国无数诗人望着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安、官场朝廷的浑浊污垢、人生仕途的崎岖险阻,心中自发地掀起浪涛般波澜起伏、汹涌澎湃的情思。

而如此深沉的情感在狭隘束缚的房屋、曲折喧嚣的街道小巷中,又何以得到释放?于是,诗人们带着满腔的悲愤离愁,登上一座座耸立的高楼;此时天上地下开阔明朗、坦荡无垠的景致,瞬间粉碎一切世俗的束缚,让诗人们郁积情感顿时如涌泉一般倾泻而出,肆意泼洒在那一首首惊神泣鬼的千古名句,泼洒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苍茫之中。

正是高楼的这种坦荡开阔,这种情感的释放,为历代的登临诗赋予了蓬勃、迸发的生命力,让它们得以光耀诗坛,历经千年沧桑而从未衰败。

众多登临诗所蕴含的情感,正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但大体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思念故园的忧愁登楼遥望,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然而对于身在异乡的世人来说,这个辽阔景象却让他们倍感家乡故园的遥不可及。

除此之外,提到抒发思乡愁绪的登临诗,明月这一意象不可不提。

自古以来,明月便作为思乡的意象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寄托了诗人们的思乡情怀,成为一座跨越一切的桥梁。

登上高楼后,逃离了灯火通明的地面,月亮似乎更近了一些,似乎更加地明亮,更加地纯洁。

因此,明月在登临诗中几乎无处不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后主李煜被“锁”在院中,如钩的残月唤醒被禁锢的思乡之情;“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月明中倚楼凝思,然而在明月映照下,不免愁怀更甚,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就这样,温柔的月光拨动诗人的心弦,唤起的乡愁浓烈、深沉而又痛切。

2. 怀才不遇的悲愤,壮志凌云的豪放和明月一样,天空在高楼上往往显得没有那么遥远。

在这里,让人感觉只需一步便可“上青天,揽明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居高临下,眼中仿佛没有无法攀登的高山,没有无法征服的困难。

当然,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发的情感会有千差万别。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登临》教案完美版

《登临》教案完美版

《登临》教案完美版登临教案完美版I. 引言本教案是为学生们开展一次《登临》阅读活动设计的。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登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通过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II.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登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情节。

2. 能够描述和评价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3.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III.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登临》这一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与《登临》相关的主题和想法。

2. 阅读《登临》(15分钟)- 学生阅读《登临》的精选章节,并在边阅读边做简短的读后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 教师点评和引导(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促进深入思考和理解。

5. 个人写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登临》的短文或评论。

6. 分享和反馈(10分钟)- 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IV.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个人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V. 参考资料- 《登临》全文- 《登临》的评论和研究资料以上是本次《登临》教案的完美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祝教学顺利!。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标签:语文教学;登临诗;主题探讨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

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分类整合的方式论述古代登临类诗歌的主题。

一、登临诗特点简析登临诗即古人登山、登台(高台)、登楼之时所创作的诗篇。

登临诗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在阅读分析时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登临诗的以下特点: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

在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

当人在山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2.“现实心境”与“登临诗境”的完美契合。

登上高处的旷茫和辽远,使人眼界开阔,心境豁然,更能激发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和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体味亘古如斯的山川从远古走来,带着远古的诗情画意和风流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这里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体现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精神的高度。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3.结合儒家文学传统。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入世”,重视现实,求理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

所以儒家这种“济天下”的积极参与的思想在登临诗歌中处处体现。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

比较欣赏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课文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 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 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 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35岁时曾遍 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首诗就 是在他24岁时写 成的。
精读诗句,悟情感之美
《登飞来峰》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 难的勇气和决心,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豪情和气慨,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比较欣赏
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 之处? 1、借景抒情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 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 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 志和豪迈气概。
人,字子美,巩县 人(今河南巩县) 有“诗圣”之称。 诗“三吏”、“三 别”皆被传颂,有 “诗史”之称。有 《杜工部集》传世。
听范读,感音律之美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混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朗读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恰当、轻重分 明。 2. 先小组内朗读,再分组展示。 3.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解释诗句意思并展 示。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登临诗。

啥叫登临诗呢?简单说,就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写出来的诗。

你想想,诗人站在高高的地方,眼前的景色那叫一个开阔啊,心里头肯定也是感慨万千。

这时候,诗就像泉水一样往外冒啦。

比如说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哇,那画面感,太阳慢慢落山,黄河奔腾入海,多壮观啊!最后还鼓励大家要不断向上,多积极啊!这诗读起来就让人觉得特别带劲。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哎呀呀,那落叶纷纷飘落,长江水滚滚不停,感觉诗人心里有好多愁绪呢。

读这首诗,就好像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心境。

再来说说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哇,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那悠悠白云,肯定是思绪万千啊。

登临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登高望远,一起感受那不一样的心境。

有时候是豪情万丈,有时候是感慨万千,有时候又是惆怅满怀。

就像我们自己去爬山,到了山顶,看着那美丽的风景,心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可能会觉得世界真大啊,自己好渺小;也可能会觉得生活真美啊,要好好珍惜。

咱读登临诗,就像是跟诗人一起登上了那高高的山峰,一起看那世间的风景,一起感受那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血之作,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我们读这些诗,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语言,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甚至能从中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所以啊,朋友们,多读点登临诗吧。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攀登那一座座精神的高峰,一起去领略那无尽的风光。

别老是埋头在手机里啦,抬头看看这广阔的世界,说不定你也能写出一首登临诗呢!哈哈!。

登临诗鉴赏方法

登临诗鉴赏方法

登临诗鉴赏方法第八讲登临诗鉴赏方法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

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一、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登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临诗。

下面是一个针对登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图片、音频材料或者短视频激发学生对登临诗的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风景壮丽的山水视频,或者展示一幅名画,引导学生对山水之美有所感知。

二、首诗赏析首先,导师可以选择一首代表性的登临诗,展示给学生,并读诵给他们听。

学生可以跟读或者做简短朗读表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登临诗的理解。

三、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登临诗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登山文化的起源、历史背景、登临诗的鉴赏标准等。

通过讲解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四、交流分享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者合作活动。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自己对登临诗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登临诗,进行深入研读,并展示给其他小组或者整个班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登临诗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五、文化体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登临诗所表达的文化情感,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或者校园登山活动。

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观察自然景色,体验登山过程。

在登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与登临诗相关的元素,例如山川壮丽、云雾缭绕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创作登临诗在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临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下自己对山水景色的表达。

通过创作登临诗,学生可以巩固对登临诗的理解,培养自己对自然世界的独特感悟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登临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登临诗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亲身体验自然风光,学生可以深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能力。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
【简介】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描述登山远眺之景色与感慨为主题。

本文将就登临诗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赏析。

【章节一】
登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歌流派发展及登临诗的兴起
2:登临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登临诗的形式特点与创作要求
【章节二】
登临诗作品的分类与特点
1:按山脉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2:按地域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3:按文学流派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4:登临诗作品的共同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
【章节三】
登临诗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1:登临诗的意境与意义
2:登临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3:登临诗对人们情感表达与心灵共鸣的作用【章节四】
登临诗代表作品赏析
1:杜甫《登高》
2:王之涣《登鹳雀楼》
3:苏轼《前出塞九首·其一》
4:杜牧《秋夕》
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附件】
1:杜甫《登高》原文及译文
2: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译文
3:苏轼《前出塞九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4:杜牧《秋夕》原文及译文
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译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登临诗:一种描述登山远眺之景色与感慨的特殊诗歌形式。

2:文学流派: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具有一定共性
特征的文学作品的集合体。

3:意境与意义: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美感。

4:传承与发展:指登临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推进发展。

5:心灵共鸣:指诗歌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4T02:43:35.86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何利波[导读]何利波浙江省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11-0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临诗,探究登临诗体例的特点,学习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2:学会赏析诗中的写景。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人生经历,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集体背诵《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登临诗,今天我们所谓的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精读例文,体会登临诗的“三问”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理解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教师三问:1、登临何处何地?2、目见何景何物?3、生发何感何思?学生答疑:1、登临地为碣石山。

2、所见的景物“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3、生发感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这不是写景的句子。

教师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本文抒发的情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 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 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作于764年春,当时杜甫客居四川成都 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 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 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 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 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 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 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 日益衰败景象。 •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 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 综上,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 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 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 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对 登临诗进行主题归纳和探析,有助于 我们从诗歌分类角度更好地去学习和 把握诗词作品。 •
晏殊《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
• 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注 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愁别 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 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无限的 愁苦之情。整首词作表达了一 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
•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 •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 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 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 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 为一体,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登临诗群诗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解析这些诗歌,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套针对中学生的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临诗群诗的背景和特点;2. 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并解析登临诗群诗;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登临诗群诗的背景介绍a. 登临诗群诗的定义和起源;b. 登临诗群诗的地位和影响;c. 登临诗群诗的特点和题材。

2. 登临诗群诗的阅读与分析a. 教师提供一首典型的登临诗群诗,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b. 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登临诗群诗,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意象以及情感表达;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3. 登临诗群诗的创作a.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登临诗群诗;b. 学生交换彼此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修改;c. 学生在班级中朗读和分享自己的登临诗群诗。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登临诗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互动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创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 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创作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的阅读和创作作业的质量和创造性。

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在班级中朗读和分享自己的登临诗群诗。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提供登临诗群诗的相关背景和阅读分析内容的课件。

2. 登临诗群诗选本:提供经典的登临诗群诗,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 互联网资源:提供登临诗群诗的在线阅读和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教学扩展1.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在登临诗群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登临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够分析和评价登临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 能够欣赏并理解经典登临诗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登临诗的定义和分类。

2. 登临诗的主要代表作品。

3. 登临诗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美丽的山景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展示登临诗的定义和分类,解释登临诗的来历和发展。

2. 介绍登临诗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3. 分析登临诗的艺术特点,如描写山水的生动形象、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深刻性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经典登临诗的内涵和意义。

步骤三:活动一(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首登临诗进行朗读和讨论。

要求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展示出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同时进行文本分析讨论。

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方式,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步骤四:活动二(2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以小组形式设计和创作一首登临诗。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同时鼓励他们展示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和分享他们所创作的登临诗。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对登临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朗读和创作登临诗,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设计综合了知识传授、个人创作和互动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诗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登临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2. 能够品味登临诗中的山水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登临诗。

教学准备:1. 登临诗的示范材料,如杜甫的《望岳》;2. 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如韵律、修辞手法等;3. 展示授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山水的思考和想象,进而引出登临诗这一题材。

分享:教师介绍登临诗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是诗人在登临名山或高楼之际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作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登临诗的内涵,教师可以展示几首经典的登临诗,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解读诗歌中的山水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理解:教师以杜甫的《望岳》为例,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韵律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登临诗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分段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第一节中的“岱宗”和“东皇”,第二节中的“泾渭”和“宣城”,通过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和山水意境的描绘。

创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仿照登临诗的写作方式,以自己喜欢的山峰或高楼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展开创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提示,如关注自然景观的细节、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等。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登临诗写在纸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互鉴,对同学们的诗歌进行评价和赏析,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登临诗是一种具有特殊情感和山水意境的诗歌形式,通过学习和创作登临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诗歌流派进行探究,如田园诗、咏史诗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欣赏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登临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登临诗群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诗歌的创作和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强调情感体验:通过 登临诗的阅读,引导 学生深入体验诗中情 感,理解作者的人生 感悟。
培养审美意识:通 过欣赏登临诗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 识,提升其人生境 界。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人介绍等
音频资料:播放诗歌朗诵,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课堂氛围: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思考和讨论。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是否深入,能否提出有见地的观 点。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提交率:统计学生提交作业的比例,反映学生参与度。
作业正确率:统计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程度。
YOUR LOGO
登临诗群诗阅读 教学设计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
登临诗群诗文特 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步骤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馈
登临诗群诗文特点
登高望远的意境
添加标题
登高望远是登临诗群诗文的重要特点,通过描绘高山、远景等自然景观, 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愁苦之情。整首词作表达了一 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 综上,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 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 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 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对 登临诗进行主题归纳和探析,有助于 我们从诗歌分类角度更好地去学习和 把握诗词作品。

•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 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 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 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 史。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 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 艰难,人事变迁,。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 的深切思念,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 挫折的愤怨。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晏殊《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
• 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注 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愁别
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
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无限的
3.兴亡之叹,隐喻现实。
• 如许浑《咸阳城东楼》、王安石《桂 枝香·金陵怀古》等。
• 《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 《咸阳城东楼》是晚唐许浑的一首七 言律诗。该诗用云、日、风、雨层层 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 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在渭水无语 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乡思的忧 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临诗概念
•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 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 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题目特征
• 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 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 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桂枝香·金陵怀古》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 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 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 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 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居 金陵时的作品。词的上片描绘 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 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 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 意味深长的感叹。隐喻了他对 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 此人深重的忧患意识。
主题表达
• 1.人生哲思、胸襟抱负。如王之涣 《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登飞来峰》 等。
• 且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象宏大,最后两句既 包含了一种对人生的哲思(要全面把握、
透彻了解问题,必须站在应有的高度),
也包含了诗人的那种远大抱负。王安石的
《登飞来峰》也同样如此:飞来山上千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一代改革家,一个
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王安石在这首诗里表
达了自己心系天下而敢于革新的伟大情怀。 当然,我们把它当成一首生活哲理诗亦可。
2.感时伤乱、身世之悲。
• 如杜甫《登高》、《登楼》和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寄漳汀封 连四州》等。
•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 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 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 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 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 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登高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的重阳节时杜甫登高抒怀之作。此时诗人 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 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 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 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
•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
•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 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 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 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 为一体,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 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 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作于764年春,当时杜甫客居四川成都 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 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 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 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 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 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 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 日益衰败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