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牛拉桩故事传承情况研究

合集下载

晋城民俗文化

晋城民俗文化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 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 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
2006年5月20日,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35。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经 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 “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 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 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已存在200多年。
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山西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二簧是一个独立剧种,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唱腔分 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 声腔高亢圆润,常用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采用。二簧腔板式少,但委 婉清丽。
2011年5月23日,上党二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9。
2008年6月7日,阳城焙面面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53。
阳城焙面娃娃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文献并无确切的记载。据传承人 璩繁星所说,焙面娃娃这种工艺在明朝就已存在,真正在民间盛行开来则 到了解放前后。第一代传承人马贞元的女儿郭蕊生也回忆到,她姥姥是从 其母亲那里学来,更早的就不得而知了。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之一。

山西十大非遗故事

山西十大非遗故事

山西十大非遗故事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以下是其中的十大非遗故事:
1. 晋城高平绣活:通过指尖技艺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绣活创作中,形成了山西自己的绣活品牌文化。

2. 吕梁孝义皮影木偶:艺人们在传承中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技艺、打造时代精品。

3. 董永传说:描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杨家将传说:讲述了杨家将世代忠良,为保家卫国英勇斗争的故事。

5. 尧的传说:尧作为中国古代的贤君,其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

6. 牛郎织女传说:描述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是中国古代爱情传说的经典之作。

7. 万荣笑话:万荣地区的幽默故事和笑话,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

8. 赵氏孤儿传说:描述了赵盾家族的惨遭灭门后,遗孤赵武复仇的故事,展现了忠义和复仇的主题。

9. 舜的传说:讲述了舜的成长经历和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以歌唱形式讲述了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和忠君爱国的精神。

以上是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和传统体现了山西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南关村扛桩故事传承人白接才简介

南关村扛桩故事传承人白接才简介

南关村扛桩故事传承人白接才简介白接才,男,1947年3月10日出生,晋城市阳城县南关村人,1968年---1986年任南关村建筑队二队队长,十八年时间里,承建了阳城县社队局办公大楼,县委窑洞家属房,阳城一中教学楼,蚕桑站主厂房,农业局、粮食局、运输公司办公楼等大型建筑。

1985年筹建水磨石厂,1987年任南关建筑公司经理兼南关村水磨石厂厂长。

1989年8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任南关村筹备发电厂参谋。

1998年---2009年任南关村水泥制管厂厂长,2010年至今退居二线。

白接才同志酷爱扛装故事,18岁那年,在父亲白建珍的带领下,他开始学习扛装故事,并拜扛装故事办得最好,在城镇八村享有盛誉的成振汉、田国良、白建功老艺人为师,每逢赶庙会,师傅们扛装表演,他始终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们跑龙套,身上背的、手里拿的不是水杯就是毛巾,紧紧尾随其后。

表演中,他注意观察师傅们最精彩的一面,比如:谁的表情好,谁的步子轻松自如欣赏效果好,谁的动作滑稽幽默表演技能高,都成为他吸取精华的最好办法。

卸桩后他连忙给师傅们递水送毛巾,为师傅们解渴止乏,不时地为师傅们捶腰按背,回家后,他独自一人扛起下桩在院内来回行走,仔细琢磨。

几十年过去了,他不仅练就了一身真本领,而且还积极参加街头扛桩故事的表演。

白接才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婿,他很早就想让他们学习扛桩故事,以此来传承扛桩故事的发展。

经再三考虑,他决定花点本钱让内弟、连襟来促成此事。

这天,他提前通知了儿子、女婿晚上到家说事,同时也通知了两个内弟,一个连襟,晚上到家玩。

然后上街买菜、割肉,并亲自下厨,为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

夜幕降临,他们如期而至。

儿子白海亮、女婿栗国强看到几位长辈在此,不免心里嘀咕,难道是分家析产,带着一腔疑云,他们纷纷入座,酒过三巡,菜过三味后,白接才步入正题,他说:今天请大家来,为什么说请,是因为想让你们帮我一个忙,想让你们学习扛装故事,我不想这个事在我手里失传,因而请你们帮帮忙传承给下一代。

沁水县革命老区

沁水县革命老区

重点老区沁水县郑村镇后河村村史资料一、行政村概况及历史沿革后河村地处郑村镇东北十五华里偏僻山区,东出马头山进入晋城界内,西至侯节村西沟河一带,南与轩底村搭界,北临决坡、大坪村,境内四周环山,方圆1.71平方公里,下辖西沟、青腰岭两个自然庄。

据2008年统计,全村有土地面积1300亩,310户,总人口数为816人,有劳动力480人,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为654万元,人均收入为3263元。

据历史记载,后河村历代一直隶属沁水县因历史久远,历代农田改造和文化革命已将村内庙宇、古刹、古墓所有的碑文全部毁掉,建村何时,已无法考究。

有据可签的是文革期间村内有四棵古槐,直经均在1米以上,传说是陈氏从洪同移民至此所载。

移民迁居到新居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栽种槐树以此纪念,由此推断后河村建村应在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后河村隶属山西省沁水县郑村乡(镇)管辖,由后河、西沟、青腰岭三个自然庄组成。

村名由地名而得,因为他是侯村河的发源地,所以叫做后河。

几百年来村名一直沿袭至今未变。

明清时期,基层行政组织实行里甲制,规定一百十户为一里。

后河村属道仁东里,许村为里,后河村为甲。

此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历史记载,至于何人为里长,何人为甲首现以无法考证。

辛亥革命以后,山西省于1916年废除里甲制,实行区、村、闾制。

1941年12月后河村划归端氏士敏县所辖,固县为区公所,道仁庙为村公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太岳行政区重新调整,后河村又划归士敏县管辖。

1947年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后河村划归沁水县第七区公所管辖,区公所机关设在丁家村。

1956年后河村划归许村乡公所管辖。

1958年3月后河村归野鹿乡管辖。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阳沁两县合并,端氏为“卫星人民公社”,后河村称阳城县端氏民卫星人民公社后河管理区,下辖五个生产小队,后河村分为第1、2、3生产小队,西沟为第4生产小队,青腰岭为第5生产小队。

1959年阳城、沁水分县,后河村成为沁水县郑村镇人民公社后河生产大队,下属仍为5个生产小队。

带领群众“遍地生金” 王传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带领群众“遍地生金” 王传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带领群众“遍地生金” 王传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带领群众"遍地生金"巍巍沂蒙山脚下有一处美丽的"世外桃源"--全国第一家农业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每天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它的"设计师"--王传喜将这片贫瘠黄土变成了"生金流银"的金土地。

凭一股子"傻劲"治好了"老大难"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代村曾是"老先进",90年代初期却沦落为"老大难",当时,村集体负债380多万元,村内环境脏、民风乱、治安差,群众怨声载道。

1999年初,30岁出头的王传喜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门心思地想让代村变个样,重塑往日的辉煌。

可难题很多:因为债务纠纷,他当选村主任后大半年的时间里,共收到法院传票126件;由于交不起水电费,三伏天全村连续被停水、停电一个多月;经常有群众家里"招贼",有时一晚上十几家被偷。

面对困境,他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从治乱入手,抓治安、抓清欠,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他每天早走晚回、"两头不见太阳",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人整整瘦了一圈。

很多曾经一起做生意的朋友问他:"放着年收入几十万的老板不干,去当芝麻大的官,没名没利,是不是脑子进水、犯傻了。

"他却笑着说:"咱是一名党员,有时就得有股子"傻劲’,既然老少爷们信得过,咱就不能贪名图利,哪怕再苦再难,也得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干点事。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代村处于城乡接合部,"土地"是最值钱的东西。

王传喜敏锐地意识到了,并决心在"地"上做些文章。

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出现了:全村2600亩耕地分配严重不均、零散经营、私搭乱建严重。

2000年初,他与村"两委"一班人开始在全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上"动刀",反复研究,制定方案。

方案公布以后,全村都在观望,却一直没人带头认领。

这期间,有人变着法子阻挠,有的到他家门前说三道四,有的半夜朝院子里扔刀子、撂石头,有的甚至到学校威胁、恐吓他的孩子。

山西阳城“中庄秧歌”概要探析

山西阳城“中庄秧歌”概要探析

要: 中庄秧歌是流行于 阳城县境 内的一种秧歌类 小戏 , 发源于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 因“ 解放前” 上庄村 - 9
并 列 的 中庄 、 下 庄 两 村 在 行 政 区划 上 统 称 “ 中庄村” , 故 命 名 为 “中庄 秧 歌 ” , 其 萌 芽 于 清 中后 期 , 形 成 于 民 国年 间 , 由张 泽 生 和 李 益周 等人 以 上 党卷 戏 为 基 调 , 充 分 吸 收 民 闻 小 调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小 调 体 地 方 小 戏 种 。 代 表 性 曲调 有
据上党戏剧研究专家栗守田老师回忆当时解放军老二团驻扎在邻村中庄设供给部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配合形势需要在团长陈建兴后为四川i老红军疗养院院长的倡导下由上庄的卫金龙下庄的李敦行张泽生和李宜川中庄的段佰祥等人负责牵头恢复了秧歌演唱命名为醒民剧团后改为中庄秧歌剧团用土改分得的部分财产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和化妆品等配合减租减息宣传男女平等送子参军破除迷信等方针政策编排了拼命王秀兰节约一把米二流子回头拥军抬猪笼小二参军河神娶妻四姐妹收稿日期
阳城 , 古称瀵泽 , 位于晋之东南 , 地处太行 、 太
岳、 中条 三 山交 汇之 处 。北 承 幽 并 , 南 接 中原 , 历 பைடு நூலகம் 悠久 , 文 化积 淀深 厚 , 民 间音 乐艺 术 形 态 丰 富 , 门类
木 偶戏 的 习 俗 , 加 之 春 节 期 间 组 织 编 排 古 装 戏 和 ( 干板 ) 秧 歌节 目供 村 民欣 赏 的传 统 , 都 大大 促 成 了 中庄秧 歌 的形成 。民 国二 十 年 左 右 , 下 庄 村 张 泽 生 和 李益周 等 以上党 卷 戏为基 调 , 充分 吸 收 民间小 调 , 创 立 了 中庄 秧歌 这 种小 调 体 地 方 小 戏 剧 种 , 但 直 到 上世纪 7 0年代 , 才得冠 今名 。 中庄秧 歌真 正 以“ 剧种 ” 的意义 被 搬 上 舞 台 , 是 在“ 抗战” 胜 利 阳城 县 解 放 之 后 。据 上 党 戏 剧 研 究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流传于介休市及晋中的民间习俗,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 季仪式。存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 价值。主要活动有: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 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 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等。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山西平顺县的民俗活动。2011年5月,山西省平顺 县申报的“独辕四景车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平顺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独辕四景车赛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独辕四景车赛会现场四景车产生与当地的九天圣母庙庙会却颇有渊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 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 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 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 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 有戏乐助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洛阳关林管理处、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获得“关公信俗”保护 单位资格。
1、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 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 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 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

崔支书的共富梦

崔支书的共富梦

崔支书的共富梦昔日的“小老板”,今日“红庄主”,40岁的崔海龙是泽州县川底乡张泗沟村人,曾经做过生意、跑过运输,是一位敢想敢干、深的村民赞赏的能人。

现在,他村里担任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除了这个山村“一把手”身份外,崔海龙同志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身份:泽州县绿海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

虽说当时崔海龙的运输生意已经颇具规模,但出生农村、与农民有着深厚感情并且深的村民信任被推选为全村领头人的崔海龙却认为,与农民同富的产业才是“朝阳产业”。

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带领农民走一条致富路,并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带动全村父老调整产业结构的种养殖加工项目上。

崔海龙从2009年年初就开始琢磨、考察,带领6户村民成立起了泽州县绿海苑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下子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问题。

在崔海龙同志的强力推动下,绿海苑种植专业合作社仅一年多时间,就在川底乡张泗沟村建成近千亩的种植基地,建成核桃种植区374亩、红果种植区70亩、山楂种植区200亩,小杂粮种植区(或套种区)500余亩,并大力组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完成荒山造地面积300亩。

今日的泽州县绿海苑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成为川底乡东部山区的干果经济林种植基地和干果经济林种植示范区。

外界观察认为,张泗沟村在崔支书推动下,正试图用民间的力量来寻求偏远山村建设和发展的破冰之路。

在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崔支书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的探索所释放的巨大信息含量,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关注和借鉴。

事实上,对于张泗沟村未来的发展,崔海龙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将立足这绿色、生态、无污染的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走一条农业产业化的富民兴村之路。

”崔海龙说,在这样的思路下,他提出了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干果经济林种植、规模化养殖(养羊)、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文物古迹名录2014.11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文物古迹名录2014.11
2
大东沟镇
大箕镇 大阳镇
川底乡寺河村西寺河烈士碑--市重点 (3) 川底乡下麓村中下麓汤帝庙--市重点 (3) 川底乡下麓村民居 大东沟镇大东沟村村中东沟白龙王庙--市重点 (3) 大东沟镇东沟村--名村--省级 大东沟镇东沟村中徐家大院--市重点 (3) 大东沟镇河底村成汤庙--全国 (14) 大东沟镇黑泉沟村黑泉沟东岳庙建筑群--市重点 (3) 大东沟镇西可寒山乾明寺 大东沟镇辛壁村成汤庙--县重点 大东沟镇辛壁村古文化遗址 大东沟镇辛壁村太平观--市重点 大东沟镇峪南村村西王自重纪念碑--市重点 (3) 大东沟镇峪南村村西峪南惨案纪念碑--市重点 (3) 大东沟镇峪南村峪南双阁--市重点 大箕镇大箕村东大箕迎旭桥--市重点 (3) 大箕镇干司村仙台寨--市重点 大箕镇岗河村北岗河汤帝庙--市重点 (3) 大箕镇河上村南约 20 米河上寨址--市重点 (3) 大箕镇贾辿村北贾辿三教堂--市重点 (3) 大箕镇南沟村、秋木洼村、申匠等村秋木山庄遗址群及王氏墓群 大箕镇南沟村东南沟南寨寨址--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东街村东大阳东街观音阁--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东街村西大阳吴神庙--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二分街村大阳二分街观音堂--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二分街村大阳二分街万楼--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烈士碑--县重点 大阳镇大阳三分街村大阳三分街白衣阁--市重点 (3) 大阳镇大阳三分街大阳三分街玄帝庙--市重点 (3)
4
小南村二仙庙 府城关帝庙
唐经幢 唐双经幢—东经幢
的痕迹历历可见。 泽州县金村镇小南村,是供奉古代上党地区广为流传的乐氏二女的庙宇。庙内现存二仙及四侍女六尊宋代彩塑,其雕塑精致 细腻程度可与晋祠中的宋塑媲美,是我国宋代彩塑中的珍品。该庙 1997 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村镇浮山顶浮山遗址--市重点 (3) 金村镇浮山街村浮山古建筑群--市重点 (3) 金村镇府城村关帝庙--全国 (4)。府城村东的青岗上,和玉皇庙相距不远。该庙创建于宋代,至今已有 800 余年历史, 金村镇府城村泽州府城玉皇庙--全国 金村镇黄头村村东圆寂塔--已拆 金村镇黄头村西高岗上移风寺--重点 金村镇霍秀村霍秀牛王庙 金村镇孟匠村中孟匠三教堂--市重点 (3) 金村镇磨山底村西磨山底关帝庙--市重点 (3) 金村镇铺头村西南铺头祖师庙--市重点 (3) 金村镇水北村--名村--省级 金村镇水东村中水东崔府君庙--市重点 (3) 金村镇寺南庄村珏山珏山古建筑群(含摩崖石刻)--市重点 (3) 金村镇寺南庄村圣母殿--县重点 金村镇寺南庄村西北寺南庄老营宫--市重点 (3) 金村镇寺南庄珏山--县重点 金村镇土楼岭村土楼岭烈士碑--市重点 (3) 金村镇硖石山腰青莲上寺(上院)--全国 金村镇硖石山腰青莲寺唐经幢 (唐代,东座为熙戊七年)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藏经阁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残经幢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大雄宝殿前子母柏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地藏阁宋代塑像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罗汉殿宋代塑像 金村镇寺南庄村硖石山腰青莲寺上院弥勒殿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 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 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 余人。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世陈琳、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代陈自强——第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 —1680) ,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艺术品有限公司
62
Ⅷ-78
传统布鞋制作技艺(宝龙斋传统布鞋制作技艺)
(千层底手工拉花布鞋制作技艺)
晋中市平遥宝龙制鞋厂
临汾市尧都区土圪塔
手工布艺有限公司
63
Ⅷ-79
熏醋酿制技艺
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
义唐泽林醋业
64
Ⅷ-80
米醋酿制技艺(小米醋酿造技艺)
山西三盛合酿造
有限公司(襄汾)
65
Ⅷ-81
古陶烧制技艺(古陶烧制技艺)
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7
Ⅲ-24
竹马
(左权县五里堠)
晋中市左权县辽阳镇
五里堠村村委会
四、传统戏剧(共计6项,涉及11个申报地区或保护单位)
序号
编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8
Ⅳ-7
秧歌戏(大树秧歌)
(沁水秧歌)
(中庄秧歌)
(祁县武秧歌)
晋城市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晋城市沁水县文化馆
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五、曲艺(共计3项,涉及5个申报地区或保护单位)
序号
编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24
Ⅴ-3
鼓书(隰县打鼓书)
临汾市隰县文化馆
25
Ⅴ-5
晋东南说唱道情(屯长道情)
长治市长子县文化馆
26
Ⅴ7
三弦书(临县三弦书)
(离石三弦书)
(平遥弦子书)
吕梁市临县文化馆
吕梁市离石区文化馆
晋中市平遥县文化馆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涉及1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56
Ⅷ-72
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作的前前后后

2013/08 党史博采55历艰险走上革命路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1911年,他开始随祖父学识字、读《三字经》等,同时还跟着父亲参加农民自乐班“八音会”的活动,加之他从小经常要跑很远的路去看戏,因而格外喜爱地方戏曲,对上党梆子等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在祖父病故、家庭败落的情况下,赵树理因不堪欺压,从村塾退学。

直至1919年夏,他才又到距尉迟村约30里外的榼山高级小学(县立第二高小)读书。

1923年,他小学毕业后到鹿村任初小教员。

此后,他相继在板掌村小学、阳城西冯村私塾任教。

1925年,赵树理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在校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古典文学,同时也阅读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屠格涅夫、易卜生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学的爱好者。

1927年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常参加长治市反帝爱国的演讲、游行等活动。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清党运动的白色恐怖很快于1928年弥漫到山西,赵树理被迫潜逃回家乡躲避,从此失去了党籍。

1929年2月,赵树理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沁县小学教员招聘考试,被分配到西关模范小学任教。

4月28日,他在该校被以“共产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并很快押解到太原,交山西省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审讯后,关押于“山西自新院”。

1930年5月获释出狱后,直到1936年夏,他过着流浪汉一般的日子,从事过在太原当差役、为大学教授刻讲义、为中学教师批改作业等各种活计,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对国民党的黑暗反动统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931年1月14日,赵树理创作的七言古诗《打卦歌》被《北平晨报》发表,这成为他的处女作。

受此鼓舞,以后他为了补贴生活,不断向一些刊物投稿。

同年冬,他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被《大风■熊坤静56党史博采 2013/08报》发表。

1933年,他还在太原某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字》。

牛姓的起源

牛姓的起源

牛姓起源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

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

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

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

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

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

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

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

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

”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

豫剧大祭桩故事简介

豫剧大祭桩故事简介

标题:豫剧《大祭桩》故事简介《大祭桩》是一部经典的豫剧剧目,其故事源自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深度挖掘与演绎。

剧本以黄桂香为剧中主角,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发生在一个名为“尚村”的村落。

黄桂香是村里的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她的父亲是村里的一个德高望重的医生。

黄桂香与本村的书生李成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早已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李成恩家境贫寒,黄桂香的父母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女儿的未来,执意要将她许配给村里的富户郑大兴家的公子郑聘礼。

李成恩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决定前去尚村找黄桂香商量对策。

然而,在他赶往尚村的途中,恰逢郑家正在为郑大兴之子郑聘礼和黄桂香的订婚仪式大举祭祀。

郑聘礼的未婚妻黄桂香此时内心矛盾重重,而郑聘礼则狂妄自大,飞扬跋扈。

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高人一等,对黄桂香百般挑剔。

李成恩到达尚村后,得知黄桂香将于明日与郑聘礼大婚,心痛不已。

他决定在郑家举行的大祭桩仪式上公开他和黄桂香的恋情,试图挽回这段感情。

然而,这个决定却引来了无数的非议和反对。

郑聘礼更是恼羞成怒,公开表示如果李成恩敢于出现,就要将他活埋。

在大祭桩的仪式上,李成恩勇敢地站了出来,公开了他与黄桂香的恋情。

他表示,他与黄桂香两情相悦,早已私定终身,无论生死,他们的爱情永不改变。

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郑聘礼愤怒不已,命令家丁将李成恩拖出去活埋。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黄桂香挺身而出,她坚决地表示她与李成恩的爱情至死不渝,如果郑家不能接受他们的爱情,她宁愿一死以示清白。

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人们,包括郑大兴在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决定。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思考,郑大兴决定接受黄桂香和李成恩的爱情。

他承认这场爱情的真诚和伟大,他感到自己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剥夺这两个年轻人的幸福。

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家族感到骄傲,因为他的儿子的未婚妻是一个如此坚定和勇敢的女子。

故事的最后,黄桂香和李成恩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幸福。

倾情帮扶 破难攻坚——记玛琅山上大井头村的脱贫事

倾情帮扶 破难攻坚——记玛琅山上大井头村的脱贫事

泽州县柳树口镇东北部风景秀丽的玛琅山上,有一个山高林密、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大井头村。

因自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村里土地大部分为林地和坡地,这里贫困发生率在16%以上,是泽州县24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之一。

2015年11月,根据晋城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晋城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开始结对帮扶泽州县柳树口镇大井头村。

五年来,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政策落地、实施消费扶贫,大井头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整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乡风乡俗更加文明、经济收入稳步提升,并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贫困户全部脱贫。

一、全心全意,聚焦靶心探索脱贫策晋城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高度重视,抽调精兵强将,成立由中心副主任任队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与帮扶村两委成员对接。

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走访,了解贫困村基本情况、贫困户致贫原因及帮扶需求;通过与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贫困户共同商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产业规划。

他们将驻村帮扶列为每年的重点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精准扶贫工作,出台了《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明确七类工作任务、严格执行八项工作要求、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实行分期分批、定期轮换的党员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期确定2名青年干部(其中1名为党员),入村配合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大幅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

二、多点发力,倾情帮扶闯出致富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16年,经过多方沟通规划,并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向泽州县财政局申报“一事一议”项目补助资金5万元,为村民扩建硬化进村道路1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粮食运输等实际困难。

2016年,向泽州县民政局申请老年照料中心改建维修项目资金5万元,改建维修了村里的老年照料中心。

2018年引入资金16万元新修建300立方米蓄水池,有力保障了全村冬季供水。

2020年引入资金18.5万元改扩建村内公厕,硬化绿化村内活动场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产业扶贫开展上,积极申请引入各类扶贫资金74.4万元,修建了小杂粮加工基地、集体光伏电站、中药材种植、优质谷子种植等项目,都已达产见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有力地推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托牛所”高奏富民欢歌——嵩县以创新打造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托牛所”高奏富民欢歌——嵩县以创新打造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又到了肉牛交易的日子,一辆辆满载肉牛的大小货车从肉牛市场进进出出,漫天的哞哞声,驱赶牛儿的吆喝声,操着不同口音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现场十分热闹红火。

9月6日上午,“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采访团走进嵩县闫庄镇豫西肉牛交易市场调研采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们在草帽的掩盖下“摸码子”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来自闫庄镇闫庄村的冯喜章,是豫西肉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在这一行干了20多年,他一眼就能精准地测量出牛的体重和出肉率。

不到10分钟时间,冯喜章在卖家与买家之间来回进行了四轮“摸码子”,一头1200多斤的肉牛,以14500元的价格成交,客商高高兴兴把牛拉上了车。

“我们这里一般农历逢双开集,一个月有15个集,早上6点开市,周边村民都把牛拉到这里进行交易。

”冯喜章告诉记者,他一天最少可以促成交易20头牛,上个月挣了7000多元。

闫庄因牛而兴,因市场而名,闫庄黄牛产业的发展支撑了黄牛市场的兴起,市场的壮大也带动了闫庄及周边养牛产业的发展。

闫庄镇党委书记史章栓介绍,闫庄肉牛交易市场的模式是集体主办,市场运营,利益共享,客户为先,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旺季每天可以交易成功300多头牛。

在这里,买卖牛需要通过“牛经纪”的帮助,如果少了经纪人,交易很难做成。

“牛经纪”的主要工作是以行家的身份为买卖双方搭起桥梁,协助介绍、推销牛只,从中收取报酬。

除了像冯喜章一样传统的“牛经纪”,这里也有很多通过直播买卖牛只的线上“牛经纪”,王恩施就是其中的一位。

别看只有一个支架、一台手机,王恩施通过这个简单的工作设备,一个月的线上交易额可达50万元。

“有些客商到不了现场,就可以通过直播镜头近距离观看牛的大小和出肉量,达成意向后,就可以线上交易。

”王恩施说,通过直播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销售肉牛,也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客商了解嵩县肉牛交易市场。

“牛经纪”是闫庄独特的群体,目前常年活跃在市场的有70多人。

他们靠自己的能力赚取交易费。

民俗技艺档案的建立与保护

民俗技艺档案的建立与保护

民俗技艺档案的建立与保护作者:朱丽王泽媛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民俗技艺以其独特的民间技艺魅力代代相传,但在当前很多民俗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传承体系混乱、表演技术更新缓慢等严峻的传承危机。

随着非遗“档案式”保护热潮的兴起,对民俗技艺的保护应努力做到:发掘其传承谱系,为非遗传承人“编家谱”;整理其表演形式与文化情境,建立非遗保护项目的“大档案”;民俗表演景观化,打造非遗保护的“景观档案”。

〔关键词〕民俗技艺;“牛拉桩”;“档案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1-0126-03“牛拉桩”是古泽州流传下来的一项民俗技艺活动,即通过将表现故事情节的“桩”放在特制的牛拉车上进行表演,其间伴随着走高跷、扭秧歌等民俗演艺活动。

这项技艺虽然早在2007年即被列入晋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保护情况并不乐观。

随着国内遗产保护热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整理、建档等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并探索出一条“档案式保护”的路径。

就“牛拉桩”表演而言,此项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亟待建立与完善。

一、晋南牛神崇拜与“牛拉桩”民俗“牛拉桩”故事发生在山西省泽州县南庄村,植根于晋南浓厚的牛神崇拜的民俗信仰之中。

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炎帝部落的主要活动地。

而炎帝世称“农神”,他的形象就是“人首牛身”。

中华文明在发源之初即与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大概也是农耕文化的一个普遍信仰。

迁延至今,南方各民族的“牛王节”节庆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景观,而华北诸省的牛王崇拜则多以庙会、祭祀的形式进行。

在“牛拉桩”故事的发源地,山西省泽州县三教堂和水月庵都供奉有牛神,临汾市魏村则建有“牛王庙”(又称“广禅侯庙”)。

此外,阳城水草庙、壶关广禅侯庙、介休保和庙、灵石洁惠侯庙等也都以“广禅侯”称呼“牛王”,赋予其人格特征,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山西牛神崇拜的盛况。

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

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

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1. 前言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农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危机。

然而,在河南省,一些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独特且充满活力的乡村农耕文化,这些地方不仅成功地传承了久远的农耕传统,而且通过各种创新措施,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2. 案例一:开封陈村太庙乡野博物馆开封陈村太庙乡野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

乡野博物馆以陈村太庙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活动,展示了河南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种植、耕作、收获等农耕工具和活动,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

乡野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农民画展、古法烹饪比赛等,吸引大量游客和民众参与,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案例二:周口店博物馆周口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是中国石器文化的代表性场所之一。

该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陈展和科普活动,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人类农耕文化的辉煌历史。

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化石和考古遗址,这些文物见证了人类农耕文化的演进过程。

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展览,如农耕工具展、农艺技能表演等,鼓励人们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农耕活动,使农耕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4. 案例三:粮仓农业粮仓农业是河南省的一种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在一些乡村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这种农耕文化注重土地保护和资源利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

在粮仓农业中,农民采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和方法,如稻田、农田和果园等,同时结合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粮仓农业还注重文化体验和农产品加工,通过开展民俗活动和农产品展销会,为土地和农民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总结与理解河南乡村农耕文化传承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牛拉桩 泽州 县大 南庄 传 承人 传 承发 展模 式
“ 牛拉桩” 是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古庙会 的一项传 辆牛拉桩之间会参杂跑旱船、 踩高跷、 扛桩 、 竹马、 扇子 统故事。 古时主要用于迎神赛社以及元宵社火活动 , 在 舞等故事 ,还有不少近年来加人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节 如吹打乐 、 铜管乐等。 这些精彩纷呈的民间表演 , 不 晋城地 区具有相当影响。所谓 “ 牛拉桩 ” 就是把扮装故 目, 事 的桩 放 在特 制 的牛拉 车上 。 为 了桩 的稳 固 , 用沙 袋压 仅 充分 展示 了泽州 的地方 风俗 民情 ,同时 也为 “ 牛 拉 座, 铁索紧固 , “ 车杆为独杆 ” , 靠两头牛在车杆两侧拉 桩 ” 的出场 做好 了铺 垫 。最 后 当庙会 故 事表 演完 之后 , 套前行。主立桩要高达 6 . 6 米, 由主桩派伸出 1 5支左 就 会进 行下 村 镇 的赶集 与交 易 贸易 ,大 小 商贩 沿街 售 右子桩 , 一子桩安置一剧中人物 , 子桩走势按剧 中人特 卖 商 品 。 物确定 , 高低错落分序编排 , 空间穿插各种花样 。桩的 前半部还可转动 , 四面八方皆可观赏, 好似一个旋转大 大 南庄 牛拉桩庙会 故事传 承 的区域 范 舞台。 牛拉桩分为前 中后三大乘 , 每乘牛拉桩要布列一 围与流传状况 剧 目, 分别扮装戏 曲《 天门阵》 《 三阳阵》 《 黄河阵》 。 每年 1 . 牛拉 桩传 承 的 区域 环境 与农 耕 文化 。 农历三月二十 日在泽州县下村镇古庙会上进行民俗表 牛拉桩故事所依托的区域 为泽州县大南庄 ,在河 演, 从元代开始至 日本侵华战争前每年举办一次 , 后来 南省沁 阳一带, 流传着一句 民谣 : “ 观看牛拉桩 , 骑驴上 由于局势动荡停办 , 建国后经历 了文革的停办之后 , 从 太行 ; 长河南庄村 , 原本是故乡。 ” 牛拉桩流传 区域为晋 1 8 8 6 年到现今 , 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 , 由于耕牛是农 城地 区 , 及河南沁阳、 博爱 一带 。 由于泽 州县下 村 镇一 村犁地的重要农畜 , 最初牛拉桩采用牛拉的形式。 后来 带为重要的农耕区域 , 当地的农耕文化发展独特 , 耕牛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与 科 技 的发 展 , 1 9 8 6年 至 2 0 0 6年 牛 作为当地的重要农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了庆祝丰 拉桩曾一度改为“ 铁牛 ” 拉——汽车载运 , 在汽车前面 收 , 迎神赛社活动上都要表演牛拉桩故事。 在当地北庙 用 纸糊 两个假 牛头 以装 饰 。 到2 0 0 7年 牛拉桩 被 列为 晋 三教堂主殿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神灵 ,在左配殿供奉牛 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 为再现原生态艺术 , 在 神与马神以祭祀 ,在相对的南庙的水月庵 中除 了正殿 制作工艺上又全盘恢复旧样 , 靠真牛拉动 , 不过由于村 供奉观世音菩萨外 , 在左配殿之中还供奉牛神 、 马神和 里道路不平和 电线阻挡缘故 ,又增加 了发动机以推动 圈神来主管农用牲畜 ,从中可 以看 出当地对牛神的信 向前 , 采用液压支柱来升降桩子。 牛拉桩在村子里的行 仰 崇拜 以及 对农 耕文 化 的重视 。 进 路线 开 始是从 大南庄 北 庙 即三教 堂 出发 沿村 里 古道 2 . 牛拉桩 传说 的历 史 渊源与 流传 状 况。 至南庙 即水月庵 ,期间会在庙里祭祀神仙并且在庙前 据6 8 岁传承人张完计【 l j 介绍 , 牛拉桩 的传说故事 戏 台前演戏娱神 , 后来 由于村 中拆迁改造的原 因, 村里 最早起源于元代 , 但无县志和村志等相关记载 , 始终处 南北庙之间的古道遭遇破坏 ,现在牛拉桩 的行进路线 于口耳相传 的状况。 牛拉桩始创于元代中期 , 是大南庄 改为绕村一圈, 牛拉桩一般都有故事来表演陪衬 , 在三 村张家一个名叫张灵( 张灵名字为传承人拟用 ) 的后生
CANGS ANG
驿州县下材镇大南庄材半箍桩改事侉承情况研究
王泽 媛

要 牛 拉桩 故事 是泽 州县 下村 镇大 南庄 村农 历 三月 二十 日古庙 会 的重 要表 演项 目, 因其独特
的将扮装故事放在特制的车上 , 采用牛拉的形式在泽州县古庙会上独树一帜, 并且将牛神信仰 以及农耕 文化传承都融入其 中, 牛拉桩庙会故事在村 中通过群体传承而不断得到发展。 本文主要依托于在实地考 察下村镇大南庄 区域环境以及牛拉桩传说 的历史渊源 、 流传 范围的基础上 , 对牛拉桩故事传承的濒危现 状、 传承人传承谱系情况以及牛拉桩未来采取的传承发展保护模式及保 障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 Nhomakorabea、

算・ 2 0 1 4 ・ 4

1 1 5—
由于年龄 、 体重等问题位于第一层。据说在桩 所创 。南庄 村有 马 、 贾、 李、 张 四大家族 , 时逢三 月 二十 杨宗保 , 长命百岁 , 而且参加表演 日 大南庄村古庙会 ,五班社首按姓氏家族摊派扮装故 上表演的小孩可以消灾祛病 , 事。 李家有在京城为官者捐小乐鼓二十面 , 马家有在汉 的小孩一般控制在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 。后来跟随其 口大商贾备独技走装十乘 ,贾家有炒炉坪冶炼大户置 父 亲李 红孩 学 习戏 曲和上 党梆 子 的表演 ,开始 对剧 目 9 5 7年至 1 9 8 6年 的空 旱船十艘 。唯独张家无有大户资助 ,故事迟迟筹办不 唱词 等方 面进 行改 造 。经历 了 1 成 。张家有一后生名叫张灵 , 聪明伶俐 , 见族 中老人为 白期之 后 ,李 兰奎继 续从 事 牛拉 桩人 物造 型 与服装 设 了办故事愁眉不展 , 忽发奇想利用耕牛拉桩 , 把戏 曲精 计等工作 , 但是其子女都分别考取大学 , 无人继续从事 品搬上去。 在张灵带领下 , 牛拉桩终于完工。 现在的张 牛拉桩传承表演。 目 前在大南庄只有传承人李兰奎负 家 则世 代从 事铁 匠工艺 。 责服装造型和戏曲表演 ,张完计负责改进铁桩结构及 框架构造 ,传承人尹付 明负责牛拉桩服装道具的保管 二、 下村镇牛拉桩故事的传 承情况与濒危现状 工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