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四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07例
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治疗
效果。 火针治疗一般一周两次,或隔日一次,一定要 争得患者的配合,操作上要稳准、快,即刻出 针 。穴位同上述。 此外我们也可以采取电针方法进行治疗,强度 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本法可结合透穴方法 同时进行。 合谷透后溪、阳白透鱼腰、太阳透率谷、地仓 透颊车、颧髎透下关、迎香透上迎香
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治疗
1
一概述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的“吊线风”、“喎
辟”范畴。临床上以一侧面部口眼歪斜为 主症,故又称“口眼歪斜”。吊线风多因 外感风邪,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入侵阳明、 少阳。致使经气阻滞,经筋失调,筋脉肌 肉纵缓不收而发本病。
2
二、证治
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 部板滞、麻木、松弛、眼睑闭合不全,流 泪,口角下垂,鼓腮漏气,又能吹口哨。 患侧额纹变浅消失,鼻唇沟平坦,可兼见 耳后乳突疼痛,听觉过敏,或兼见舌前2/3 味觉消失(减退)。
3
(一)治则:散风活络。主要取手少阳、手阳明经
输穴为主。 (二)处方:合谷、阳白、下关、翳风、地仓、四 白、迎香、人中 (三)方解: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属循经远道取 穴之法,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下关、地 仓、四白,同属阳明,多气多血,为治疗本病的近 道主穴 ,阳白属少阳,主要用于额纹不能上抬, 翳风为少阳之穴主治耳后乳突疼痛,迎香为手阳明 之经上元,足阳明之起始穴,一穴调两经。人中为 督脉之主穴,主治人中沟歪斜之症。全方达散风活 络之功。 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留针30分钟。早期泻法, 中后期补泻兼施。
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新方法。
方法: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早期及恢复期,采取不同的治疗量。
结果:治愈107列,显效18列,有效4列,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毫针刺法;大鱼际揉法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如果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严重的后遗症。
[1]为探讨大鱼际揉法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我院治疗确诊的12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9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63例,女66例;其中bell, s麻痹117例与hunt综合征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9天。
1.2治疗方法1.2.1毫针刺法a早期(1~9天)穴取合谷、攒竹、阳白、下关、颧寥、四白、地仓。
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0mm×40mm毫针直刺合谷、攒竹、翳风、下关、颧寥、四白、地仓,以出现酸胀等得气感觉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不行针,每天1次。
b恢复期(10~20天)穴取合谷、列缺、攒竹、翳风、下关、颧寥、四白、地仓、迎香,患侧阳白透鱼腰。
操作:面部针刺以直刺为主,沿皮透刺为辅,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0mm×40mm毫针沿皮刺阳白透鱼腰,直刺合谷、列缺、攒竹、翳风、下关、颧寥、四白、地仓、迎香,以出现酸胀等得气感觉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
001针刺放血拔毒治面瘫绝好
001针刺放血拔毒治面瘫绝好西医认为的面神经瘫痪,临床上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原发性多见,又叫“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在此的治疗不指继发性的。
通常西医没有更好的医治办法。
中医称这个疾病为“口眼歪斜”、“小中风”等。
俗称面瘫,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使用针刺放血加火罐疗法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效果显著。
病人的一般情况大致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形象极受损伤。
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多见40多岁~60多岁的患者,少见于15岁以下的少年。
季节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病程一般为2天~100天。
此病诊断并不难。
发病诱因或复发虫此病的往往与风、湿相关,也有说此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多数患者有夜间感受风、寒、湿的经历而发病。
治疗方法我选穴位:主穴:“面瘫1号”【下关穴宜下1 寸处】;“面瘫2号”【地仓穴】;“面瘫3号”【太阳穴】。
辅助穴:印堂穴;风池穴等。
准备细三棱针1支,选大、中、小号火罐各1个(均消毒)。
操作方法:此疗法操作简单。
通常让患者取仰卧位,患侧面部朝上,常规局部消毒。
取准穴位是关键,先以三棱针点刺微微出血,然后使用长揑子轻轻夹住,紧接下把95%的酒精棉球点燃,用闪火法拔陶瓷制品火罐(或者玻璃火罐),并分别扣于上述穴位上,一般3~5分钟后,局部呈紫红色,有瘀血出即可起罐。
起罐后,用手拇指腹部进行3~5分钟局部肌肤进行点式的轻柔的按摩。
(对年轻人和小孩一般不用三棱针点刺而多用较粗的毫针)上述扣罐的手法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扣较适宜于成年人、胖人、脸部肌肉丰满的患者;间接扣较适宜于瘦人、儿童、西部肌肉不丰满的患者。
所谓间接扣罐,就是为了防止瘦人、儿童面部被火罐烫伤,提前准备一小块面团,搓成细条放在罐口上压平,这样可以防止烫伤和罐子漏气,避免拔火罐失败。
穴位的选择和疗程要根据患者面神经瘫痪症状来确定。
一般病人通常采用“面瘫1号”、“面瘫2号”或“面瘫3 号”,较重的病人加辅助穴位交替使用。
针刺透穴治疗面瘫50例体会和分析
针刺透穴治疗面瘫50例体会和分析本文主要阐述了周围性面瘫针刺透穴治疗的方法、体会和分析。
①在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诊断上的鉴别是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
②对中枢性面瘫的诊断一定要借助于现代设备,如CT、MRI等加以鉴别。
③明确诊断后采用针刺透穴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
笔者提出周围性面瘫切勿用磁疗仪(TDP)烘烤,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标签:周围性面瘫;透穴;针刺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口眼歪斜”,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外周性面瘫2类。
两者在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上有很大区别。
中枢性面瘫,多以脑实质或脑桥内的神经核受损,或以面神经的神经元,主要以传出神经的损害为主,如心血管疾病的脑出血或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症状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人中沟不居中、鼻唇沟变浅,同时伴有上肢”挎篮状”,下肢以”划圈步态”出现。
而笔者所述的面瘫是属周围性面瘫的针刺透穴治疗体会和分析,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是以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的气血经络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导致[1]。
现代医学认为另一致病原因即病毒的侵袭,除了有口眼歪斜,一侧额纹消失等症状外,常常在耳廓内出现疱疹,有的是以颈后或耳后”风池”穴附近疼痛,典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侧面部是以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眼睛闭不实、迎风流泪、漱口时漏水、咀嚼食物时,口腔后腮部位食物残留,或者一觉醒来感觉面部麻木,而后出现一侧嘴角歪斜等。
中枢性面瘫临床检查时常出现血压不稳定或伴有高血病史,结合CT、MRI 检查常发现伴有脑出血或脑梗塞(或腔隙性梗塞)。
周围性面瘫常无血压变化,血压检查为正常。
除了临床徒手检查就可以区别两者不同表现外,结合CT、MRI 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中医辩证分型1.1风寒袭络由于正气亏虚,发病初期感受寒邪、风寒袭络、寒则筋急、络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失于濡养与温煦而致口眼歪斜,眼睛不能闭合。
可伴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积分 为 ( 1 . 4 ± 0 . 2 )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 8 . 0 ± 0 . 7 ) 分 ,且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7 8 . O %和9 7 . O %,均
明显高 于对 照组的 6 0 . 0 %和7 5 . 0 %,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 < 0 . 0 5 ) 。结论 : 对 于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 中医透穴刺法进行治疗 ,临
①莱芜市职业技术学 院 山东 莱 芜 2 7 1 1 0 0
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报告如下。
死性痴呆 的发病机制是 由于血液循环 出现障碍直接造成 结 果 显 示 ,纳 洛 酮 对 多 发 脑 梗 死 性 痴 呆 具 有 明 显 的改 部分脑组织结构损害 ,进而对中枢神经产生影响 ,造成 善作用 ,观察组 的 日常生活能力 、缺血情况及智力精神 缺血及缺氧。与此 同时 ,由于缺血再灌注会产生大量 的 状态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毒性代谢物 ,使得血管 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等损伤或凋 ( P < 0 . 0 5 )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采用纳洛酮能够有效减轻 亡 。相关报道表明,随着脑梗 死复发次数的增多 ,会导 老年患者 的痴呆程度 ,提 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致痴呆发生 的概率升高且加重痴呆程度 【 6 J 。对此 ,消除 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毒性代谢物 ,恢复脑梗死部位 的脑血流可以有效预 防复 发 ,使得痴呆程度减轻。 通、胞磷胆碱钠等常规药物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 接作用于毒性代谢物及脑细胞 ,无法从根本遏制神经功能 损害的进程,因而临床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次笔者所在 医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取得理想的效果。
床效果显著 ,治愈率高 ,降低治疗后积分 ,是 治疗 的有 效方 法之一 ,值得进行广 泛推广应 用。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作者:王小宁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08期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面部按摩;针刺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49-02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早被临床所肯定。
从临床实际效果观察,接受正规针灸治疗的大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面神经炎病情顽固,病程较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本文采用针刺配合面部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疗效显著,为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优化方案提供了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系本科2012年3月~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11岁至78岁之间,病程最短1 d,最长6月。
1.2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神经病学》。
①起病突然,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力过敏等;③头颅CT或核磁检查正常。
1.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天~6个月内,并排除了中枢性面瘫、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鞘神经病变、颅脑占位病变、腮腺炎、中耳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累及面神经的病变。
1.4治疗方法40例患者均严格按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期进行治疗,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及恢复期(发病15天~21天)均选取不同的穴位,按摩手法在针刺治疗之前进行,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施术者坐其床头前方,先用双手中指着力反复点揉风府、风池、翳风等穴,共约2 min。
接着用单手拇指着力反复揉推睛明-承泣-太阳穴、攒竹-鱼腰-太阳穴,反复进行3 min,使患者眼部肌肉完全放松,眼睑基本闭合;再用拇指着力,反复揉推承浆-地仓-颊车穴,约3 min,使患者口角周围肌肉放松;然后,用掌揉法按摩面颊部肌肉2 min。
透穴留针治疗颜面神经麻痹107例
清 开 灵 静 滴致 上 呼吸 道 过 敏 样 改 变 2例
汪翠 岭 马 丽 霞 西藏 民族 学院 ( 西成 阳 ・ 10 0 陕 72 0 )
关 键 词 清 开 灵 ; 上呼 吸道 ; 过敏 反 应 : 药物 副作 用 中图 分类 号 : 9 9 3 R 6 . 文献 标识 码 : B
表 1 透 穴 留 针 治 疗 颜 面 神 经 麻 痹 疗 效 观 察 表
疗 1 7例 , 为 除疗 效 显 著外 , 有其 它 优越 性 , 0 认 还 现 总 结 于下 , 同道 参 考 。 供
1 临 床资 料 .
1 7例 中 , , 1例 , 4 0 男 6 女 6例 : 龄 1 ~3 年 6 0岁 , 8 7人 , l 5 3 ~ O岁 l 6人 ,0 6 5 ~ 0岁 4人 ; 病 季 节 , 发 春季 8 5人 , 季 3人 , 季 1 夏 秋 6人 , 季 4人 ; 程 , 冬 病
1~1 5天 7 6人 , 5天 ~3 1 0天 2 4人 , 0天 ~6 3 0天 6
人, 2月 以上 1人 。
项目 1 1 天 1 — 3) — 5 6 (天 3 — 6) 1 (天 6 1天 以 上
2 治 疗 方法 .
2 1 透 穴 针 法 操 作 ,
2 1 1透 穴 法 在 临床 中分 为两 种 : 是浅 刺 横 .. 一
口 斜 , 足 阳 明 经 颊 车 地 仓 二 穴 , 频 针 刺 , 取 呙 针 频 以
3 疗 效 观察 .
3 1疗 效 标 准 . 痊 愈 : 状 消 失 , 能 恢 复 , 随访 半 年 以 上 无 症 功 且
维普资讯
4 2
现 代 中 医药 2 0 0 2年 第 4期
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校门诊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运用透穴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同步进行治疗,10 d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不超过3次,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积分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为(1.4±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7)分,且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0%和97.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医透穴刺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高,降低治疗后积分,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透穴刺法;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积分;临床效果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属于颅面神经病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疾病,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文主要探讨了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对笔者所在门诊部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采用透穴刺法以及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校门诊部进行治疗的20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5.0~57.6岁,平均(42.5±32.6)岁;病程2.5 d~1个月,平均病程(16.0±27.5)d;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6~58.3岁,平均(43.6±33.7)岁;病程3 d~1.2个月,平均病程(16.0±33.0)d。
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70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70例疗效观察作者:董贺帅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方法:对140例面神经麻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2.45%)显著高于对照组(68.57%),总有效率(98.57%)亦显著高于对照组(68.5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针刺疗法;面神经麻痹;疗效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因其得病后以口眼歪斜为主证,所以不少民间称其为“掉眼风”。
此病除口眼歪斜外,尚有面部肌肤不仁、麻木胀痛、眼睑下垂、不能闭合、流泪、口角流涎、语言饮食骞涩不利,重则口角歪斜竖起,眼下睑外翻等[1]。
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0例面神经麻痹病人均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7.6±2.9)岁;左侧74例,右侧66例;病程最短1d,最长1月,平均病程(7.1±0.8)d,其中病程1周以内者116例,超过1周以上者24例。
全部病人诊断明确,均有一侧皱眉、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鼓气、吹哨不能。
排除腮腺炎或腮腺肿痛、颌下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脑电图、脑CT或核磁排除脑血管病变。
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病程、病变程度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刺治疗。
(1)取穴:根据病程在1周以内或1周以上分为初、后期。
初期:合谷、凤池、上巨虚,均取双侧;后期:主穴去患侧翳风,上面瘫穴(经验穴,在太阳穴外开5分处)、下面瘫穴(经验穴,在地仓与颊车连线中点下5分处)、地仓、颊车、健侧合谷穴。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苟仕伟【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1页(P328-328)【作者】苟仕伟【作者单位】云南省绥江县人民医院,云南绥江657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51.2笔者近年来用针刺透穴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58例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7~60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周;右侧30例,左侧28例。
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障碍,麻木﹑瘫痪,不能作皱眉﹑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眼脸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2 治疗方法以局部病变取穴为主,并配合循经取穴。
取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地仓,颊车透地仓,下关透牵正。
配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
恢复期加用电针,用G6805电针仪,以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30min,刺激量以能耐受为宜。
并加TDP照射,以面部潮红为度。
7天为一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痊愈:眼睑闭合良好,口角无歪斜,局部症状消失。
显效:面部表情运动时还有轻度不对称,眼睑不完全闭合,额纹恢复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
好转:面肌运动明显好转,眼睑能闭合能达到50%,额纹未完全恢复,口角略有歪斜,鼻唇沟变浅但不对称,面肌运动功能障碍。
无效:主观感觉﹑症状﹑体征﹑功能均无改变,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无明显变化。
4 治疗结果痊愈44例(76%),显效4例(7%),好转10例(17%),总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李某,女,35岁,2013年4月20日就诊。
5天前早上起床后出现右眼流泪,口角向左歪斜。
查右眼露睛流泪,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向左歪斜,耳后有疼痛(+),右侧面部麻木,面肌不能自主运动,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透刺针法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透刺针法配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治疗不当可遗留多种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容貌和面部机能,而且影响其社会工作和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独特优势,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在常规针刺手法的基础上,采用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85例均来自2004—2010年我院针灸科门诊及内科住院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喎斜及皱眉、闭眼、鼓腮等功能障碍。
按照就诊时间向后顺序分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3d,病程最长26d,平均7.5d。
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平均38.3岁;病程最短2d,病程最长25d,平均7.8d。
1.2 诊断纳入标准依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纳入标准进行诊断纳入:①发病前常有受累、受寒、受凉、吹风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有不同程度的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蹙额皱眉提唇露齿鼓腮不能,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滞留于齿颊之间,部分患者伴有患侧耳后乳突不疼痛,舌部2/3味觉消失等。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如面神经核性瘫,手术损伤,腮腺病变等;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2 治疗方法2.1 观察组取穴:阳白、鱼腰、太阳、丝竹空、承泣、四白、巨髎、颊车、地仓、夹水沟(水沟旁开0.5寸)、夹承浆(承浆旁开0.5寸),急性有耳后乳突部疼痛着可加翳风、风池,口角歪斜较甚加下关,远经取穴选取对侧合谷。
操作:常规消毒皮肤,使用0.28㎜×50㎜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取患侧阳白向鱼腰方向透刺,针体穿行额肌,皱眉肌;丝竹空向太阳方向透刺,针体穿行眼轮匝肌;承泣向四白、巨髎方向透刺,针体穿行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颊车向地仓方向透刺或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针体穿行咬肌、笑肌;夹水沟、夹承浆分别向患侧水平透刺,穿行口轮匝肌、颧肌以及颏肌、下唇方肌;下关、风池、翳风对侧合谷均直刺。
【穴位诀窍】治疗“面部神经麻痹(面瘫)”2个奇穴
【穴位诀窍】治疗“面部神经麻痹(面瘫)”2个奇穴
【穴位诀窍】
治疗“面部神经麻痹(面瘫)”2个奇穴
面部神经麻痹(面瘫),中医一般讲是风证,但这种说法很笼统,…其实就是人体血少了,上不来了,如果气血能过来,就不会麻痹了。
中医有句话叫“血行风自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是胆经的听会穴
胆经的听会穴不仅能够能把听力聚集到耳部,而且也就能把气血调动、聚集到面部这块儿,那么平时多揉听会穴,就是把气血引到面部来的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旦气血充足,不光耳朵能听见,面部神经麻痹的问题也能解决。
2、是大肠经的偏历穴
偏历穴的位置:
两手虎口相交,中指在手臂上所点处就是偏历穴。
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治疗和预防面部神经麻痹和预防脑中风;其二是利水消肿。
平常有前列腺、泌尿系统感染的人,一定要坚持揉这个穴,要拨动着揉,揉时会发现有好多硬的乱筋在里面,把它们揉松揉散就好了。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
杨瀚涛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05(12)2
【摘要】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喁斜”),诱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因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
表现一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总页数】1页(P45)
【作者】杨瀚涛
【作者单位】266753,山东省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针刺透穴加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5例 [J], 叶险峰
2.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J], 苟仕伟
3.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临床小结 [J], 俞月平
4.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J], 康红
5.针刺透穴推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2例 [J], 秦洪伟;王淑云;陈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瘫(面神经麻痹)之毫针刺法、艾灸疗法、穴位服帖疗法
面瘫(面神经麻痹)之毫针刺法、艾灸疗法、穴位服帖疗法面瘫定义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痹。
面瘫之毫针刺法治则治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
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 20~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面瘫之艾灸疗法治法治则疏风通络,行气活血。
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方法(1)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
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
(2)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壮。
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 1疗程。
特别提示:1、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 30分钟以上为佳。
2、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
3、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
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王克勤;高凌云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5
【摘要】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普遍的认识系由于急性病毒感染所致茎乳突孔水肿,致使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临床上可见大部分病人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及受风受凉等病史,可以佐证.发病季节以春秋季多见.我们在工作中用穴针刺法治疗该病10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克勤;高凌云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浅针搔爬攒竹、颧髎穴配合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J], 陈娇凤
2.以后溪穴为主穴对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效果研究 [J], 李晓陆
3.运用彭静山教授“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取穴法”针刺治疗难治性面瘫 [J], 杜鑫
4.个体化取穴与标准化取穴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李芊;吴效科
5.脊神经定位诊断辅助取穴与常规取穴行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J], 徐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 刺手 法治疗 面 神经麻 痹 1 0 7例 , 总结 报道 如下 。
1 一 般资 料 选 择本 科室 门诊 及住 院 收治 的面神 经麻 痹患 者
的诊 断标 准 。中 医辨 证 主要 以 风寒 阻 络 、 气 虚 血 瘀
为主, 症状 为 患侧 前 额皱 纹 消 失 , 眼裂 扩 大 , 眼脸 不 能 闭合 , 鼻唇 沟变 浅 , 口角 下 垂 。所有 患者 均 经 C T 协助 检查 后 , 排 除脑 血管 疾病 患者 ; 所有 病例 均有 典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5 ) O 1 — 0 0 5 0— 0 2
・
针 灸 经 络
・
一
穴 四针 透 刺 手 法 治 疗 面 神 经麻 痹 1 0 7例
王宏斌 , 龚学全 , 白雪锋
( 玉 门市 中医 医院风 湿科 , 甘肃 玉f 1 7 3 5 2 1穴 四 针 透 刺 手 法 治 疗 面 神 经 麻 痹 的 临 床
以下 关穴 为 主 , 第 一针 下关 透刺太 阳穴 , 第 二针 下关
疗 效 。方 法 : 给予 1 0 7例 面 神 经麻 痹 患者 一 穴 四针 透 刺 手 法 治疗 。1次 留针 3 0 m i n , 每 1 0 m i n行 针 1次 , 1 d 1次 , 治 疗
2 d一1个 月 。
2 诊 断 标 准
按 照《 中医病 证诊 断 疗 效标 准 》 。痊 愈 : 患 部
完 全恢 复正 常 。显效 : 患部 基 本恢 复正 常 , 仅 笑 时稍 向健侧 歪斜 , 或 皱纹 时额横 纹 比较 浅 。有 效 : 患部 明
按照《 中 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 中关 于 面 瘫
[ 2 ] 国家中医管理局. 中 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 M] . 南京 : 南
京大学出版社 。 1 9 9 4 : 1 8 6 .
[ 3 ] 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中 医药行 业标 准 : 中医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准 [ M] . 南京 : 南 京 大学 出版 社 ,
7 d 为 1个 疗 程 , 治 疗 2个 疗 程 后 判定 疗 效。 结 果 : 痊 愈
8 9例 , 显 效 8例 , 有 效 5例 , 无 效 4例 , 有效率 为 9 6 . 2 % 。 结 论: 一穴 四针 透 刺 手法 治疗 面神 经麻 痹 疗 效确 切 。 关 键 词 面神 经麻 痹 ; 透刺 ; 一 穴 四针 ; 临床 观 察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5 . 3 文献标志码 : B
8 参 考 文 献
[ 1 ] 石 印玉. 中西 医结 合 骨 伤 科 学 [ M] . 北京: 中国 中医药 出
版社 , 2 0 0 7: 4 4 6 .
1 9 94: 1 3 6.
[ 4 ] 邹 勇. 风 池、 天 柱 穴 位 注 射 丹 参 液 治 疗 颈 性 眩 晕 4 0例 [ J ] . 针灸临床杂志 , 2 0 0 7 , 2 3 ( 3 ) : 3 4— 3 5 . [ 5 ] 石学敏. 针灸学 [ M]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 0 0 7 : 9 2 . [ 6 ] 高维滨. 神 经 疾 病 现 代 中 医疗 法 [ M] . 北京: 人 民军 医 出
中 医研 究
2 0 1 5年 1月 第2 8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5 V o 1 . 2 8 N o . 1
类 似 肌 肉泵 作用 , 不 仅 放 松 和调 整 颈 部 肌 肉和 临 近组织 功能 , 又 可使椎 动 脉血流 加速 , 从 而改 善椎 基 底 动 脉系统 的血 流 动力 学 , 整体 改 善 椎 动 脉 型 颈椎 病 的症 状 。
透刺 地仓 穴 , 第 三针下关 透刺 颊 车穴 , 第 四针对 下关
直刺 。根 据辨 证 以风寒 阻络 、 气虚 血瘀 的不 同 , 采取 虚则 补之 , 快速 进 针 至 皮 下 , 缓 慢 进 针 至 透刺 穴 处 , 针刺 得气 后 , 拇指 向前左转 时用力重 , 指 力 沉 重 向 下; 拇 指 向后 右 转 时 用力 轻 , 反 复 操 作 。实 则 泻之 , 快速 进 针至 皮 下 , 缓慢进针 至透刺穴处 , 针 刺 得 气 后, 拇 指 向后 右转 时 用 力 重 , 指力浮起向上; 拇 指 向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6 9 1 0 . 2 0 1 5 . 0 1 . 2 6
2 0 0 5年 5月 一 2 0 l 4年 5月 , 笔 者 采 用 一 穴 四针
前左 转 时用力 轻 , 反复 操 作 。 虚实 夹 杂 则 平 补 平 泻
作 。 留针 3 0 m i n , 每1 0 mi n行针 1次 , 1 d 1 次 。7 d
为 1 个疗 程 , 治 疗 2个 疗 程 后 判 定 疗 效 。 4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1 0 7例 。男 4 5例 , 女 6 2例 ; 年 龄 4~6 0岁 ; 病 程
版社 , 2 01 1 : 1 1 6—1 1 7 .
[ 7 ] 姜建玲 , 高维滨. 电项针治疗突发性 耳聋 5 0例 [ J ] . 针 灸 临床 杂 志 , 2 0 0 7 , 2 3 ( 5 ) : 2 9—3 O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0—1 4
( 编 辑 田 晨 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