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2.能用椭圆的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和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椭圆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与态度:1.通过椭圆定义的归纳过程学生获得探索数学的兴趣,感悟椭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通过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
【重点难点】重点:椭圆定义的归纳及其标准方程的推导。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
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化简两个根式的方程的方法特殊,难度较大,学生初次遇到。
【课型】新授课【教具】绘图板、绳子、图钉、铅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现在老师有两个大问题,哪位同学来回答问题1:什么叫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问题2: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我们能否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要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有同学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这时示范引导学生绘图(二)归纳定义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图板的1F 和2F 点,当绳长大于1F 和2F 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如立体几何图中圆的变形,行星的运行轨道,羽毛球拍的形状,鸡蛋横截面,有些镜子,皮带上的环等处处可见) 认识椭圆学生可能只强调主要的几何特征“到两定点1F 和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⑴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要使学生认识到需要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⑵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边演示边提示学生,若常数=||21F F ,则是线段,若常数<||21F F ,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常数>||21F F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21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寻求规律、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使学生通过运动规律,认清事物运动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3、关键:突破难点要抓住“建立坐标系”和“化简方程”两个环节。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实践、任务驱动,启发与讲练相结合。
四、教具: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1)点M 和N 的坐标分别为()()1122,,,x y xy 说出M 和N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2)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是什么?(3)说出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创设情景、引入概念(多媒体演示)茶叶罐、油罐车的横截面图片、神州六号绕地球运行的动画,描绘出运行轨迹。
提问:茶叶罐、油罐车的横截面、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图形?(椭圆)(板书课题)。
3、尝试探究、任务驱动、合作讨论,形成概念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板、细绳、图钉,教师先用多媒体演示画法,再让学生动手画椭圆,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绳长要大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
并让学生思考: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教师启发、提问,并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并写出定义式。
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其中两个定点叫做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记为2c 。
|MF 1|+|MF 2|=2a 4、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并将定义式坐标化。
()()a yc x yc x 22222=+-+++让学生化简该式,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得到:()()22222222caaya xca-=+-。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并简单应用.2.能力目标: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归纳定义.情境一:在课间以视频短片的方式,向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德化是一个盛产各种精美的陶瓷的地方,其中不乏椭圆形的器皿;情境二:以故事的方式,用几何画板模拟用细线画椭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 从中总结出:当1212MF MF F F +>,点M 的轨迹是椭圆; 当1212MF MF F F +=,点M 的轨迹是线段; 当1212MF MF F F +<点M 的轨迹不存在;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常数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为,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形式让学生对椭圆这样的图形有感性上直观的认识,让他们体会数学问题源自于生活,对地方特色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以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能参与到数学实验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二.分散难点,推导方程提问:1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如何建立恰当坐标系?并分析2a 和2c 假设的合理性,为下面的找出a 和c 对应线段做铺垫.设计意图:为下面焦点在y x 和y 有较合理的解释.3如何化简?引导学生观察式子()()a y c x y c x 22222=+-+++,从中发现()22y c x ++,a ,()22y c x +-成等差数列,从而可设 ,.a d a d =-=+ 学生板演消去参数d 的过程:两式平方相减,解得cx d a =-,再代入第一个方程,可得:()()22222222c a a y a x c a -=+-,两边同时除以()222a a c -得:222221x y a a c +=-. 书中常规的方法,简单提及,并要求学生自学.4.能否让式子更具有对称美?通过演示,让学生找出表示,a c 所对应的线段,从而简化方程为标准形式:5.如果焦点在y 轴,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类似得到()2222 1 0y x a b a b+=>>,其实就是将方程中x 和y 互换位置. 三.辨析形式,深化认识问题1:你注意到了吗?书上提及的都是椭圆的标准方程,请问在什么条件下,所得的方程才是标准方程呢?问题2: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何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得出:①等式的左边是分式平方和,右边是1;②2x 对应的分母大,焦点在x 轴上;2y 对应的分母大,焦点在y 轴上.总结如下:牛刀小试:1.下列方程哪些表示椭圆?若是判断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并说出焦点和焦距. 22(1)11616x y += 22(2)12516x y += 22(3)341x y += 22(4)9252250x y --=2.方程2214x y m +=表示焦点在y 轴的椭圆,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变式1:方程2241mx y +=表示焦点在y 轴的椭圆,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变式2:椭圆2214x y m +=的焦距为2,则实数m =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辨析,深化对椭圆标准方程的理解,学会分类讨论的思想.并从中体会,对于"不标准"的形式常须"标准化".为下面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做准备.四.例题演练,初步应用例 已知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求它的标准方程;变式1:已知椭圆的焦距为4,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程;变式2:已知()()2,0,2,0Bc -,A 是平面上的动点,且ABC ∆的周长为4,求点A 的轨迹;自我挑战:求经过点(2,-3)且与椭圆229436x y +=有共同焦点的椭圆方程.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标准方程有了一定认识后,能用侍定系数法准确地假设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深化理解.五.课后小结,巩固新知1.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2.思考: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差、积、商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分别是否存在? 若存在轨迹分别是什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的定义。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能根据给定条件,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形状的物体,如椭圆形的镜子、椭圆形的跑道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特点。
提问:如何精确地描述椭圆的形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定义准备一根绳子,将两端固定在黑板上,用粉笔将绳子拉紧并移动粉笔,画出一个椭圆。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粉笔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给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_1\)、\(F_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_1F_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记为\(2c\)。
3、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以经过椭圆两焦点\(F_1\)、\(F_2\)的直线为\(x\)轴,线段\(F_1F_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椭圆的焦距为\(2c(c > 0)\),椭圆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为\((x,y)\),焦点\(F_1\)、\(F_2\)的坐标分别为\((c,0)\)、\((c,0)\)。
根据椭圆的定义,\(|MF_1| +|MF_2| = 2a\)(\(2a >2c\))。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begin{align}\sqrt{(x + c)^2 + y^2} +\sqrt{(x c)^2 + y^2} &= 2a\\\sqrt{(x + c)^2 + y^2} &= 2a \sqrt{(x c)^2 + y^2}\\(x + c)^2 + y^2 &= 4a^2 4a\sqrt{(x c)^2 + y^2} +(x c)^2 + y^2\\x^2 + 2cx + c^2 + y^2 &= 4a^2 4a\sqrt{(x c)^2 + y^2} + x^2 2cx + c^2 + y^2\\4cx 4a^2 + 4a\sqrt{(x c)^2 + y^2} &= 0\\a\sqrt{(x c)^2 + y^2} &= a^2 cx\\a^2((x c)^2 + y^2) &=(a^2 cx)^2\\a^2(x^2 2cx + c^2 + y^2) &= a^4 2a^2cx + c^2x^2\\(a^2 c^2)x^2 + a^2y^2 &= a^2(a^2 c^2)\end{align}\令\(b^2 = a^2 c^2\)(\(b > 0\)),则可得椭圆的标准方程为:\(\frac{x^2}{a^2} +\frac{y^2}{b^2} = 1\)(\(a > b> 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类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知识与技能目标: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预习与引入过程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
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
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
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新课讲授过程①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
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即当动点设为时,椭圆即为点集。
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㈠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引导学生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椭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与性质2. 椭圆的标准方程3. 椭圆方程的求法4. 椭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椭圆的定义、性质、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 难点:椭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椭圆的定义与性质。
2. 利用图形演示法,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椭圆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椭圆的定义。
2. 新课讲解:(1) 讲解椭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椭圆的基本性质。
(2) 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掌握椭圆方程的表示方法。
(3) 讲解椭圆方程的求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椭圆知识解决问题。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椭圆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椭圆的焦点和准线的概念。
2. 引导学生了解椭圆的离心率及其求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椭圆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椭圆的焦点和准线2. 椭圆的离心率3. 椭圆的参数方程4. 椭圆的图像特点5. 椭圆的应用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椭圆的焦点、准线、离心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图像特点。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2. 利用几何画图软件,演示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椭圆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椭圆的焦点和准线。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3)能够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2. 椭圆的性质:(1)椭圆的两个焦点在x轴上,且距离为2c;(2)椭圆的长轴为2a,短轴为2b,其中a>b>0;(3)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a^2 + y^2/b^2 = 1。
3. 椭圆的标准方程求法:(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和长轴、短轴长度,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e和长轴、短轴长度,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已知椭圆上的三点坐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 教学难点:(1)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2)椭圆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椭圆的定义、性质和标准方程;2. 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椭圆的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椭圆的定义;2. 讲解:讲解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3. 例题: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跟随解题过程;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增强学生的理解;3.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椭圆的定义讲解椭圆的概念: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椭圆的定义。
1.2 椭圆的性质介绍椭圆的基本性质:椭圆有两个焦点,两个半轴,对称性等。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椭圆的特性。
第二章:椭圆的标准方程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定义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概念:椭圆的标准方程是\(\frac{x^2}{a^2} + \frac{y^2}{b^2} = 1\),其中\(a\) 是半长轴,\(b\) 是半短轴。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椭圆标准方程的含义和作用。
2.2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步解释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来源。
第三章:椭圆的长轴和短轴3.1 椭圆的长轴讲解椭圆的长轴的概念:长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远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长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2 椭圆的短轴讲解椭圆的短轴的概念:短轴是椭圆上距离两个焦点最近的点的线段。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短轴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四章:椭圆的焦点和焦距4.1 椭圆的焦点讲解椭圆的焦点的概念:焦点是椭圆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集合。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2 椭圆的焦距讲解椭圆的焦距的概念:焦距是椭圆上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焦距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椭圆的离心率5.1 椭圆的离心率定义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概念:离心率是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度的比值,用\(e\) 表示。
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椭圆离心率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5.2 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讲解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离心率可以用来判断椭圆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与焦点和焦距的关系。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椭圆的离心率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椭圆离心率的重要性。
高二数学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9篇
高二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9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教学目标1.把握椭圆的定义,把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把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5.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创新意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 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把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碰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另外要注重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 .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非凡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重不要忽略这两种非凡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重下面几点:①曲线的方程依靠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重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洁和简洁.②设椭圆的焦距为 ,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 ,令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洁、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碰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重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实,”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 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 , .它们的相同点是:外形相同、大小相同,都有 , .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另外,形如中,只要 , , 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假如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教法建议(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爱好,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人教A版选修2-1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属于概念性知识。
解析几何是在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门学科。
从知识上讲,本节是在直线和圆的基础上,对解析法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为一章,体现椭圆的重要地位。
解析几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上,在研究椭圆定义和方程的过程中,几何直观观察和代数严格推导相互结合,同时要借助圆作类比,用类比的思想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
因此本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已初步掌握用坐标法研究直线和圆的方程;(2)学生已初步熟悉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3)学生对于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够强;(4)对含有两个根式方程的化简能力薄弱。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椭圆的定义。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思想,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1.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类比建立圆的方程的方法,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在椭圆上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化简动点满足的代数方程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方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移项变形后再通过平方运算进行化简,配合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策略分析1.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采用问题串引导探究活动,以问题作为引领,诱导学生积极思考;2.利用手工制作的教具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学内容与教具及现代教育手段合理整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薛翠萍一、教学内容解析椭圆的定义是一种发生性定义,教学内容属概念性知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理应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今后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自然成为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表现)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但由于学生比较了解圆的性质,从“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看,学生并未真正有所感受所以,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联系成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不仅在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数学的基础教科书以椭圆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以之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一般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掌握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2)学生能推导并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体会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经历椭圆形成的情境感知椭圆的定义并亲自参与归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的能力.(2)学生类比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尝试推导椭圆标准方程,培养学生利用已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椭圆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并感受数学美的熏陶.(2)通过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运算能力和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三、学生学情分析1.能力分析①学生已初步掌握用坐标法研究直线和圆的方程,②对含有两个根式方程的化简能力薄弱.2.认知分析①学生已初步熟悉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②学生已经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的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直线和圆的基本方法.3.情感分析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动参与研究.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总结概括——启发引导——探究完善——实际应用” 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导发现法:用课件演示动点的轨迹,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椭圆定义.2.探索讨论法:由学生通过联想、归纳把原有的求轨迹方法迁移到新情况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其创造性.这两种方法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动感及直观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一说你对生活中椭圆的认识.伴随图片展示使同学们感到椭圆就在我们身边.意图:(1)、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2)、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后面要学的内容;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同一定点,套上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圆.再将这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两定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随后动画呈现.意图:(1)通过画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多媒体演示向学生说明椭圆的具体画法,更直观形象.(二)讲解新课由学生画图及教师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定义.1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练习1:已知两个定点坐标分别是(-4,0)、(4,0),动点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则P点的轨迹是练习2:已知两个定点坐标分别是(-4,0)、(4,0),动点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6,则P点的轨迹是通过两个练习思考:椭圆定义需要注意什么(2a大于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反思画图,归纳定义,理解定义,突破了重点.(1)、当2a|F1F2|时,是椭圆;(2)、当2a=|F1F2|时,是线段;(3)、当2a)2.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要求(1)学生在画板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根据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同时引导学生类比圆回顾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特点及求轨迹方程步骤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建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给学生较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简洁美”为“发现简洁美”.教师结合猜想加以引导.化简无理方程为难点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正确推导过程如下:解:取过焦点设则,又设M与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的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化简,得由定义义)令代入,得,,(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建系的过程找到的几何意,两边同除得此即为椭圆的一个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轴上,焦点是程学生思考:若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可得到椭圆的不同的方程如果椭圆的焦点在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轴)焦点则变成,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方,只要将方程中的调换,即可得,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请学生观察归纳两个方程的特征,从而区别焦点在不同坐标轴上的椭圆标方程;过程中要渗透数学对称美教学.理解:所谓椭圆标准方程,一定指的是焦点在坐标轴上,且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在个轴上即看与这两个标准方程中,都有分母的大小的要求,因而焦点在哪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突破重难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上椭圆,若是,求出的值① ;②;③;④意图:学生感悟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点.(2)椭圆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A.5B.6 C.4D.10意图:学生理解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关系.(3)椭圆的焦点坐标是()A.(±5,0)B.(0,±5) C.(0,±12)意图:学生感悟椭圆标准方程中焦点位置以及a,b,c的关系.(4)化简方程: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0) (D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3)能够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软件,直观展示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的求解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 教学难点:(1)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2)运用椭圆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椭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椭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什么是椭圆?椭圆有哪些性质?2. 知识讲解:(1)讲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椭圆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3)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并进行解释。
3.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让学生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 熟练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3. 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否熟练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椭圆及其标准方程;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设置椭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精品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学会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初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和椭圆有关的图形,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2.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热情,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椭圆定义的形成过程。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2.难点:(1)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联系(2)比较复杂的根式化简问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概念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法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
绍盖说:“一堆没有亲身体验或视觉形象所支持的概念定义不能开发智力,只能关闭思路。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在课前,我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椭圆图形,并在上课开始分组进行展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必将为生活服务。
在课前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分享的惊喜而且必将激发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入思考。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画出椭圆的图形,这个亲手的实践活动至少包含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准备工具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做这个工具,这就打破了教室的局限,向社会延伸,从而有效的开拓了学生发展的活动空间。
第二、在动手描画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椭圆图形的感受力,并为学生独立抽象出椭圆的定义创设了条件(即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铺设了脚手架)。
随着活动空间的不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也相应的得到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将进入到本节课的核心阶段:独立给出椭圆的定义并独立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教案标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特征。
2. 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图像。
3. 掌握椭圆的重要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4. 能够应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椭圆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椭圆的实际例子,如行星轨道、地球的椭圆形轨道等,激发学生对椭圆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椭圆的定义和特征,如离心率小于1、焦点和直径等。
Step 2:椭圆的标准方程(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x²/a² + y²/b² = 1,其中a和b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根据椭圆的特征确定标准方程中的参数a和b。
Step 3:椭圆的图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椭圆的图像,包括如何确定椭圆的中心、半长轴和半短轴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绘制椭圆,并在图上标注相关参数。
Step 4:椭圆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椭圆的重要性质,如焦点、顶点、离心率、直径等,并解释其意义。
2. 教师讲解椭圆的计算方法,如计算椭圆的周长、面积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应用方法。
Step 5:应用实例解决问题(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椭圆的应用于建筑设计、天体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通过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应用椭圆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Step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要知识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自己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研究椭圆的相关内容,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2.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作风〈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用模型演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运行图,形象地给出椭圆二:尝试探究、形成概念数学实验: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探究:2a 为什么大于 ?|F 1F 2|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推导时应抓住“建立坐标系”和“简化方程”这两个环节。
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注: 四:例题与练习:填空:(1) 在椭圆 中, a=___,b=___, 焦点位于____轴上,焦点坐标是__________.(2)在椭圆 16x 2+7y 2=112 中 , a=___, b=___, 焦点位于____轴上,焦点坐标是__________.例1: 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P 到两焦点距离之和等于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 椭圆经过点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授课人
焦龙
班级
二年六班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教法及师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形式及推导,能区分椭 二、椭圆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 F1、F2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 圆的焦点在 X 轴与 Y 轴上的不同; 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轨迹叫做椭圆。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提高动手能力、合 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四处地方: 作学习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 能力目标 (1) 必须在平面内; 形结合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2)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 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 (3)定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 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 情感目标 (4)|MF1|+|MF2|>|F1F2| 数学审美的能力。 探究:当常数小于或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轨迹如何? 三、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 复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建系—设点—列式—化简—证明 根据椭圆的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法及师生
定
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 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y P y F2 F1
O
激活学生已有 的认知结构 , 为 本课推导椭察,归纳, 教 师引导,总结 得出区别与联系
图
形
F2 x
P x
不 同 点
F1
O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x2 y2 + = 1 a > b > 0 a 2 b2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 中椭圆的实例让 同学们归纳出椭 圆的定义
通过实验和生 活中椭圆的实 例让同学们归 纳出椭圆的定 义,从而加深 学生的印象
培养学生情感 归纳总结,给 学生整体的印 象,紧扣引题 内容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活动
学生回答
教学意图
Ⅰ、组织教学: Ⅱ、复习提问:
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定义 :平面内与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x a2 y b2 r 2 标准方程: Ⅲ、讲授新课: 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引入本节课内容 问题:圆是与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那么与两定点的距离 之和为一定长的点的集合又是什么图形呢? 数学实验: [1]取一条细绳, [2]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纸上 的两点 F1、F2 [3]用铅笔尖(M)把细绳 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观察 画出的图形 观察做图过程: 绳长和 F1F2 的大小关系是 如何变化的?M 到两定点 的距离和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出求椭圆方 程的基本步骤
练习 1 探究
Ⅳ、小结 一 二 三 Ⅴ、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F1 _ F2 _
学生回忆 教师总结
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一、定义
二、标准方程
三、例题练习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M _
学生动手, 分组 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得 到结论
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和分工 协作意识, 让每 一名学生都能 参与到课堂, 从 实验中体会到 学习的乐趣。
四、巩固新知
例 1 判定下列椭圆的焦点在哪个轴上,并写出焦点坐标
(1)
x2 y2 x2 y2 x2 y2 1 (2) 1 (3) 2 2 1 25 16 144 169 m m 1
F1 -c , 0,F2 c , 0
x2 y2 + = 1 a > b > 0 b2 a 2
F1 0, c ,F2 0, c
2
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
相 同 点
a、b、c 的关系 焦点位置的判断
a -c =b
2
2
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 教师点出本节课 的重点板演,提供 范例后学生自己 动手解题 使学生清晰地 领会解题过 程,熟练掌握 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