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
请阐述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请阐述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科学教育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著作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的。
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学习古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时跟随老师学习实践技能。
在这个阶段,科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承,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第二阶段:近代科学教育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和科学技术的引进,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模式。
在这个阶段,科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经典教育转变为现代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学校开始设置科学课程,建立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和环境。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推动,我国科学教育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教育。
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科学教育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阶段: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科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能力。
同时,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我国将继续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推动科学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总的来说,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科学教育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的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2020教育类)考试答卷(附答案)
考试题目:共30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得分86分1.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双一流”指的是()。
【3 分】A. 一流大学,一流教师B。
一流大学,一流学生C.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D。
一流教师,一流学生正确答案:C2. 【单选题】教育是人的()的过程,当然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3 分】A. 细节化B。
物质化C。
社会化D。
能力化正确答案:C3.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开始实施. 【3 分】A. 1992年B。
1994年C. 1994年D. 2014年正确答案:C4.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以下不属于教师科研基本素质的是()。
【3 分】A. 政治能力B。
判断能力C。
处事能力D。
思考能力正确答案:C5。
【单选题】评学生看(),有助于全面发展和特长发挥。
【3 分】A. 成绩B. 成长C。
个人专业发展D。
履职教育方针正确答案:B6.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无君师,恶治?"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思想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教育家?()【3 分】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荀子正确答案:D7。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高考改革包括()。
【3 分】A。
考试时间改革,招生录取时间改革B. 考试时间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改革C。
考试科目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改革D。
考试地区改革,招生录取时间改革正确答案:C8.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是一个教师发展高度的基石和保证。
【3 分】A。
情意深厚B. 境界崇高C。
能力高强D。
乐观豁达正确答案:B9.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
【3 分】A。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B。
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C。
立德树人D。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正确答案:C10。
【单选题】根据本课程,中国教育正面临的历史性转折点是( )。
【3 分】A。
从部分省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C.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D. 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正确答案:D11。
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模式——谈科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 科 学教 学 中对 学 生 阅读 能 力 的培 养
周 志 定
【 暨 市店 口二 中 , 诸 浙江 绍 兴 3 13 1 8 5】
【 摘
要】 新课程理念 的指导下, 科学教学中更关注 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 的发展. 而
生认识 、 析 、 分 判断 能 力 的培 养 。 此 笔 者 认 为 在 习题 为
教 学 过 程 中应 重 视 阅 读 类 题 目 , 时 适 量 地 选 择 阅 读 适 类 习题 , 步 提 高 学 生 阅读 能力 。 在题 型上 , 逐 如 教师 可 以编 制 和选 择 科 学 中 的 一 些 “ 始 问题 ” 失 为 提 高 原 不 学 生 阅读 能力 的一 种 好 方法 。 原 始 问题 ” “ 即是 指 A然
做 泛 泛 的理 解 , 于教 师 批 阅 后 的提 问往 往 ~ 问 三 不 对
知 ; 教 师 角 度 来 看 , 多 教 师 缺 少 对 学 生 阅读 技 巧 从 很 方 法 的有 效 指 导 和 训 练 . 科 学 教学 过 程 中不 够 重 视 在
等 等 。这些 杂 志 、 书籍 往 往 图文 并 茂 . 生 喜 欢 看 . 学 很
生 物 学 家 最 近 用 计 算 机 模 拟 出 了在 银 河 系 中可 能 孕
界 及 社会 生 活 、 生产 中 客观 存 在 , 能反 映科 学 概 念 、 规
让 学 生 提 前 自学 课 本 内 容 , 课 文 做 大 致 了解 , 自 对 在 学 的 同 时 。 阅读 过 程 巾遇 到 的 疑 难 点 或 者 学 生本 身 把
比较 感 兴 趣 的 问题 以笔 记 形 式 记 录 下 来 . 之后 老 师通
高校教师大学教学技能(PPT课件
•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 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表面看来,主要原因是 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 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 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但在更深 层次上,则是对教师讲授技能的鄙视。对于讲 课,许多人内心的潜台词通常是:“讲课,不 就是说话吗?只要会说话,人人都会讲课”。 这实在是对教学技能的一种深深的误解。
咕嘟呀咪:
搬家62期岗前培训,邢红军 教授讲的真好,很受用也很 实用,膜拜……@卢瑶@首都 师范大学
小羊窄在坡上村胡思乱想
给我们上课的邢红军教授说 ,我们当老师,就要完成脱骨 换胎的转变。。。脱骨。。。 我们是扒鸡么?。。。还换胎 。。。换胎。。。
小羊窄在坡上村胡思乱想:回复@多多 860902:哎,北京市高校教师的岗前培 训。。。悲催呀,要连着来三个周末。。。 (2011-11-5 16:16)
南有晏才宏,北有毕晓白。 他们两人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
丰碑。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那就是 对教学的热爱与精通。他们也具有相 同的命运,那就是早逝于他们无限留 恋的教学岗位上,并在身后为学生所 颂扬!
偶然看到毕晓白老师教过的学生写的一 篇博客,其中谈到当年通过毕老师教学 技能考试的情境,惟妙惟肖,分外传神。 从中可以窥见毕老师要求之严格,摘录 于此,与大家分享: 题目为:今天毕晓白把小球说哭了
真服了 说的了觉得自己活得像是社会的累赘
还有李莉莉等多人 让他说哭 李朝红也得重修那门课 但他没哭 只是当时就不说话了 在桌子上趴了半天
当然他后来还是调整过来了
我 侥幸过了 这是因为他觉得我进步
了很多 这是昨天晚上练到了两点多才睡
今天一天都很害怕 肾上腺素浪费了不少
上去时我的手都是抖的 而且出了很多错
科学教育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育方式的转变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立了科学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将"生活走向科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教育方式转变的教学论依据1."生活经验"知识的存在形式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式,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
知识以物化形式和心理形式两种方式存在。
物化形式的知识存储于书本等媒介之中,属于人类的共同经验。
心理形式的知识存储于个体头脑中,属于个体经验。
这两种知识形式是有机结合的,而非机械的叠加。
现代知识观的转变,要求体现教学设计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切思考和充分尊重,体现教学设计的人性追求。
对于教师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重新创造和恢复知识的活力,课程和教材作为一个事先设计的情境,知识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将知识纳入一定的情境中。
知识的情境化不仅是使知识走向生命化的前提与途径,而且是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享有自由的根本保证。
教学设计应具有一种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的姿态与倾向,不能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等候学生的靠近。
这就要求在教学起点的设计中更加突出知识的心理形式的一面,改变教学起点的确立方式,提高其"亲和力",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消解知识对于学生的控制,形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2."生活经验"的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前,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的准备状态。
教学目标是目的地,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和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目前状况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学的出发点。
差距就是学习需要,有差距就有教学的必要,教学起点设计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
起点能力一般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科学的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如何评?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如何评?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并予以了细致指导。
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成为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一线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实际上,在新课标出台之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在做相关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教学与评价“两张皮”;评价盲目随意,缺乏针对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僵化;评价内容侧重知识,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
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化”究竟该评什么?如何评?针对这一问题,本刊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落实新课标,教学评价应如何变革?(一)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正从聚焦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文化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文化转型;从结果导向的评价范式向过程导向的评价范式转型;从重分数的评价向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型。
新的评价理念倡导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告别单一形式的由命题机构主导评价、教师和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历史,倡导每位教师都要全程参与到对学生学业表现和成绩评定的评价活动中来,秉持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评价理念,通过设计丰富的评价活动,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技术和手段,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真实情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观点、方法与策略等解决问题,体现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证据,并能科学地解释和有效地利用评价结果达到促学、促教的目的。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评价改革的一项明确且强有力的举措。
教师是在课程育人系统的各个环节中,与终端用户——学生直接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的责任人。
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把握,是决定学生体验什么样课程的最重要环节,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实现高度一致的关键。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以下将回顾我国课程改革历史。
首次课程改革是在1978年,这一年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当时,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建设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同时倡导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初步实施这一改革后,我国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1990年代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
这一次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注重知识的质量和深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一改革也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工具和资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界逐渐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国展开了第三次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这次的改革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界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体验。
同时,新的课程改革也推动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国进行了第四次课程改革。
这一次改革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更紧密合作,扩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
总的来说,我国课程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试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再到现在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素养,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树立科学教育观与我国科学教育的三大转变
% 从分科化科学教育向综合化科学教 育的转变
科学教育首先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近代科学革 命的演进以学科分化为主要方式, 与此相对应, 传统 的科学教育是分科式的。 "#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呈现 学科交叉与文理渗透的综合化趋势,当代科学教育 在科学知识的教育上要从分科化科学教育转向综合 化科学教育。 英国曾把科学教育解释为主要是关于物理、化 学、 生物、 地学以及环境科学的教育。我国传统的学 校科学教育也主要是分科的理科课程教育,小学设 自然课, 中学开物理、 化学、 生物课, 大学按专业开设 各类自然科学课程。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观中, 人们把 学校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分学科教学 通称为科学教育。 历史地看,分科式的科学教育注重学科本身内
" 从传授性科学教育向探究性科学教 育的转变
科学教育不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还应包括 科学方法的训练。传统的科学教育以教师、 教材、 教 学为中心, 主要传授和灌输科学知识, 直接向学生介 绍成熟的科学理论;而当代科学教育则正在经历科 学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从传授科学知识转向带领
第 % 期 ! "##$ 年 % 月 &
生从校内第一二课堂到校外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 动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激情。 科学知识建立在可重复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科学实验有验证性与设计性两大类。我国高中阶段 乃至大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基本上 是在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成熟实验,学生不能体会 到原创性实验的艰辛,更体会不到科学探索与发现 的乐趣。 一位访美学者认为, 中国的学校强调学习理 论,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 果。 学生只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 并被希望得出相同的结果。而美国学校强调学习实 践,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以 外的理论和结果, 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 用 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 论。 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 而美国学 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一评析切中科学 教育的要害, 为改变这一现状, 最近我国教育部下发 的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等 级标准》 ,要求高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规 定: 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 例 &-#, 且效果好的为优秀, 有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 的课程占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 *#, . $#, 且 效果较好的方为合格。 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性的社会调查研 究, 学生与教师共同行动, 交互学习; 学生将科学理 论应用到实际中, 致力于问题解决、 决策制定和小组 讨论, 以讨论、 模拟、 角色扮演、 实验调查等活动代替 简单的阅读和听课,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激发学 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点分析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点分析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点分析论文科学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较多的科学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策略要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对身边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小学科学课程刚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知识去引导他们探索与了解身边事物的现象,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小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科学思维。
然而,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科学课程在小学院校中一直都是第二教学平台,甚至一些院校将科学课程列为第三教学平台,可见对科学课程的不重视。
再者,许多的小学院校并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其上课模式都是随意安排教师进行授课,一些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够对小学生实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低下。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为学生开展科学课程,可见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是社会与小学生共同的迫切需要,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院校的重要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策略要点分析(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先辈人们根据事物的现象,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而创设的科学知识。
例如,科学家牛顿根据一个苹果砸在头上,以此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设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教师要想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改革科学课程,首先就应该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科学知识内容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科学知识真正地回归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小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能够提高小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物理教学论
物理教学论(邢红军著图书)编辑讨论上传视频《物理教学论》是201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邢红军。
书名物理教学论作者邢红军ISBN978-7-301-25885-9页数316出版时间2015-06-10装帧平装开本16目录1.1 内容简介2.2 图书目录3.3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编辑目前,国内《物理教学论》教材存在着把《物理教学论》当做《物理教学法》的倾向,明显表现出理论素养不够,理论高度缺乏的问题。
本书作者基于30余年的物理教学论研究的经验与体会,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论前沿理论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理论、物理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理论、物理高端备课理论等。
作者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近30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及一般期刊上发表130余篇论文。
本书正是在上述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写作而成,可以说代表了国内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内容包括物理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1]图书目录编辑目录第一章物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奥苏贝尔的教学论思想第二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第三节布鲁纳的教学论定理第二章物理教育思想研究第一节费因曼的物理思想第二节朗道的物理思想第三节杨振宁的物理教育思想第四节钱伟长的物理教育思想第五节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第三章物理课程改革研究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望第四章物理教学过程研究第一节教学过程的自组织转变理论第二节物理认知状态转变理论第三节教学主客体关系研究第四节因材施教研究第五章物理教学设计研究第一节物理高端备课研究第二节高中物理高端备课第三节初中物理高端备课第六章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第一节科学方法中心理论第二节新课改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第三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第四节科学方法纳入《课程标准》研究第五节物理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第七章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第一节物理实验的作用与意义第二节物理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第三节高中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第四节高中物理探索性实验的设计思想与原则第五节高中物理探索性实验的教育目标第六节高中物理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范例第八章物理问题教学研究第一节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第二节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第三节原始问题教学: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视域第四节原始物理问题测量工具编制与研究第九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第一节物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节物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第三节科学与艺术相关联第四节创造教育的文化与传统反思第十章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节教学学术的视野: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路向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演化模式第三节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第四节物理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1]作者简介编辑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李华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着的这场改革的性质与意义,更清醒地思考与评价当前改革的各项举措,本文将对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既往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改革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希望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人员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
一、中国小学科学教学久远的历史研究表明(刘默耕,1998),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课程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
当时,自然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首。
纵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教青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一蹶不振,直到1903年在“废科举,兴学校”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教育才重新受到重视,并使“废读经,学《格致》”之风盛行起来。
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科学课的名称。
自1903年以后〈除了袁世凯称帝的三个月〉尽管中国历经了各种国内外战争和运动,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仍几经危难最终被保留下来。
然而,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权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次变动。
(这些将在本文第二大部分加以详细介绍。
)除了科学内容在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地位,作为久远的中国科学教育史的另外一个重要侧面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教材。
190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记住的年代,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影响。
而自从1903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才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道路。
温室效应导致高层大气变薄使卫星寿命延长
参 考 文 献
1 于 克 明 . “ 始 问题 ” 能 力 培 养 . 谈 原 与 大学 物 理 , 9 ( ) 1 7 5 9
值口 . 例如 , 生 熟 记 并能 背 诵 牛顿 第 一 定律 , 学 在现
实生 活 中却往往 会 认为汽 车运 动起 来 的惯 性 要 比静 止 时 的惯 性大 ; 习 了牛顿第 二定 律后 , 学 会套 用公式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1 2期
物理 通报
物理教 学讨论
断 出学生在 哪些 环 节存 在 不 足 , 并在 以后 的 教 学 中
有针 对性地 加 以改 进 .
情况 , 而且 能考查 学生 对知识 的深层 次理解 , 以及 在
解 决 问题 的过程 中所 涉 及 的 科学 方 法 . 此能 将 学 因
毋 庸置 疑 , 高考 对 教 育 的导 向功能 是 客 观存 在
的 , 基础 教育 新课 程改革 的 今天 , 在 我们要 利用 高考 的导 向功能来 促进 新课 程 改 革 的 进展 , 不 是 去否 而
校教育 就会偏 离 其正 确的方 向.
气层 变薄对 低地球 轨 道 (E )人造卫 星 的 LO
运作来 讲 是 个 好 消 息 . ”例 如 运 行 于 30 5 k m轨道 中 的国际空 间站 , 必须 经 常性 地开 启 助推火箭 来 调节 自身 的轨 道 . 果 大气 如 层继续 变薄 , 就不 必 经 常 地 开启 助 推火 它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转变”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转变”作者:李余仙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2年第09期《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学段衔接,为变革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要改变传统小学科学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就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转变”。
育人目标: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导向《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应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在“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等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小学科学教育只是聚焦于学习成绩,未能关注到学生深层的发展需求,因而将知识传授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
从知识传授教学转变到科学素养导向的教学,并不是要摒弃知识学习,而是要将知识学习作为科学课程培育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以知识学习支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指向素养目标的实现;课堂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育、科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价值两个层面的收获。
教学形式:从教师讲授到探究实践目前,小学科学教育依旧侧重知识取向,主要通过科学知识逻辑来组织课堂,以机械的知识传授为主。
另一方面,课堂以教师为导向,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演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探究实践活动少,课堂参与度不高。
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以静态、封闭、固化的知识观看待科学知识,以“讲授”“灌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导致科学知识难以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低,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作用。
《新课标》要求,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科学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
科学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导言科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及怎样借助科学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科学教育观念的演变科学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基石,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
过去,科学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实践和创新的元素。
然而,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观念逐渐从知识传递转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正逐渐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力培养的新观念。
科学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与观念转变的实践层面。
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改革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应积极接受新的科学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学校和政府需要提供资源和支持来促进科学教育改革。
学校可以组织科学实践活动、建设实验室和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学学习资源。
政府应加大科学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家长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科学教育改革。
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科学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竞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社会可以组织科普活动和科学展览,提高公众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促进科学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
科学教育改革的意义科学教育改革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教育变革与学习方法创新
教育变革与学习方法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学习方法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本文将探讨教育变革与学习方法创新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创新的学习方法。
一、教育变革的背景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和创造力的抑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教育必须进行变革。
二、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标准答案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变革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三、学习方法创新的意义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法侧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应用,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学习方法创新的意义在于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的学习方法1. 项目学习法: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完成任务,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来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并提供了一种与他人协作的学习方式。
3. 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了一种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方式。
五、教育变革与学习方法创新的挑战教育变革和学习方法创新虽然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创造者引导者
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教师是教育科研的创造者引导者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创造者和引导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创造者,应当积极参与科学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科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科研意识,通过研究和实践,深入了解科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案。
只有通过教育科研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转型和发展。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引导者,应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学生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和未来的推动者。
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科学项目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和研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学生走向科学教育前沿的关键。
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倡导科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远景,并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改革的落地。
科学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应当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教育规划,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合作与共享,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总的来说,教师作为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具有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他们应当在教育科研中发挥创造者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倡导科学教育改革,并与社会各方力量合作,共同推动改革的实现。
只有通过教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全面提升,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科学人才。
自然科学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创新
自然科学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创新引言自然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的自然科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等,亟需进行创新与改革。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自然科学教育的质量和促进创新发展。
一、教学内容创新1. 引入前沿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前沿科学知识不断涌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引入前沿科学知识。
例如,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知识纳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 强调实践与应用自然科学是实践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方法创新1. 倡导探究式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倡导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同时,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工具,让学生进行远程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体系创新1. 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偏重记忆和应试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
From Exercises to Initial Questions: A Great Innovation in the Way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作者: 邢红军[1];陈清梅[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56-60页
主题词: 科学现象;原始问题;习题
摘要:从科学的根源是科学现象的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相互作用心理学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以原始问题教学作为科学教育方式变革突破口的观点。
基于此,阐释了原始问题的教育价值,论述了原始问题的教育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为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红军等: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一、习题与原始问题的比较在科学教育中引入习题的初衷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高考命题委员会认为:“做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主张要做题,但并不赞成搞题海战。
因为题海战盲目追求解题的数量,不重视解题的质量,使学生根本来不及对习题以及与习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其实,即使是重视解题质量的做题也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是因为,每一道习题都是从原始问题抽象而来,已经把原始问题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没有科学现象与事实作为背景,甚至完全脱离科学现象,即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庖”地完成了。
同时,习题教学还存在着模式化倾向,缺乏科学思想的分析,太重视程序与计算、熟练与技巧。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学生创造能力的匮乏是习题教学的直接后果。
事实上,科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现象是科学的根源。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
我们认为:解决我国科学教育低效能的重要措施就是要打破传统习题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通过引进原始问题来逐步使习题教学与原始问题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育效能的目的。
所谓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科学现象和事实。
而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学生解决原始问题需要经历二个相互衔接的过程:第一,问题是针对什么科学现象和事实的,弄清楚原始问题是什么(What),即认识问题;第二,原始问题怎样通过分解、简化、抽象后转化为科学模型(How),即科学建模;第三,怎样定性或定量的通过演算和推导解决问题(How),即解题技巧。
确切地说,原始问题的表述形式是对科学现象的描述,它基本上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科学现象,与习题显著不同的是,没有习题中常常给定的已知量、未知量,需要学生根据需要去设置。
比如,1995年10月28日,加拿大人科克伦手握长杆走钢丝跨越长江三峡。
科克伦如何使用手中的长杆?这样的问题就称为原始问题。
相反,目前科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习题却很难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情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传统的习题教学往往侧重图1的第二个过程(建模)和第三个过程(技巧),特别是注重第三个过程(技巧),而尤其缺少第一个过程(认识),对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把握不够。
因此,致使很多学生只知道根据已知条件去解题,遇到实际问题则常常束手无策。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苏联心理学家马丘什金就将习题与问题情境进行了比较与区分。
他指出:“习题和问题情境是具有‘原则性区别’的概念,因为它们标志着不同的心理现实。
”应当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
在国内,赵凯华先生觉察到这个问题。
他指出:“在我们的教学中,同一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问题提交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把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再提交给学生。
习惯于解后一类问题的学生,在遇到前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显而易见,在科学教育中明确原始问题与习题之间的区别是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二、原始问题的教育价值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人,教育领域出现了一门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的科学—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强调在真实、自然情境中研究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强调提高教育活动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建立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人才迅速成长和发展。
生态学是19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其研究任务是探索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生态学家一般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即先对现象进行描述,而后再做分析。
在科学教育中强调生态性,乃是源于习题教学固有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习题教学具有许多优点。
然而,随着科学教育研究的深人,习题固有的缺陷—即人为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由于习题情境是人为设置且条件控制严格,因而使科学教育情境的真实性受到破坏,使学生解答习题的认知心理及行为表现与解决原始问题的认知心理及行为表现相去甚远。
这样,就削弱了科学教育特有的教育价值。
我们知道,在真实的情境中,科学教育活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科学教育活动是该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然而,习题教学却将这些因素孤立开来,仅局限于特定情境中某些特定因素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因而就难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的科学教育规律。
通过借鉴教育生态学的有关思想,我们提出了科学教育生态化的基本观点:1.科学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科学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之中;2.科学教育活动既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3.科学教育活动应当在科学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与科学教育规律;4.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研究学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5.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研究学生在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科学教育中,原始问题教学并不局限于教育生态学强调的情境,而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把科学知识融人科学现象之中并以原始问题的形式呈现,主张把习题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真实的科学环境中,并在其中揭示科学教育活动的因果关系。
因此,原始问题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具有既不同于习题教学强调推导、演算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特点。
又不同于研究性学习为探究而牺牲知识传授效率的特点。
它强调给定的情境虽然是原始的,但问题本身又必须是严格的。
也就是说,它要求提高科学教育的外部效度,而又毋需以降低内部效度为代价。
因此,原始问题教学就具有以下教育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解决目前科学教育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的矛盾。
我们知道,习题教学虽然内部效度较高,但缺乏外部效度。
一般认为,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内部效度低的教育结果就谈不上对其他情境的普遍意义;然而内部效度高的教育结果却不一定能够一般化到现实中去。
研究性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但却难以保证科学教育的内部效度;原始问题由于将习题的严格控制应用于科学现象之中,并且经过抽象之后可以成为习题,就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高效完成间接经验知识内化的功能,从而将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较好地统一起来。
其次,在原始问题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行为表现都比较真实,因此,能够较好地揭示科学教育中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学习规律。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和由其改编而成的习题对高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原始物理问题卷的平均分为39. 5,而习题卷的平均分为70,差异显著,且前者得分呈正态分布,后者呈偏态分布。
这说明,原始问题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像习题那样几乎完全排除环境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仍然是现实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教育与实际情境的相似性是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而这种相似性越高,教育结果的可应用性也越高。
甚至教学所采用的方式,也应该尽可能接近教育结果所要应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能。
第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数量合适的原始问题供学生练习,以保证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
事实上,科学概念和规律只有在原始问题中才有生命力,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和规律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一定数量的原始问题训练,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各种各样的策略才能够迅速检索而无须搜肠刮肚地对照做过的题型,才有可能在处理前一个步骤时就在大脑中预感下一个步骤,根本无须暗暗回忆各种题型再思量其意义。
即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也能凭直觉而非经验去探索正确的解决途径。
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原始问题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而且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相互作用心理学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更能体察出原始问题教学与习题教学的本质不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一种较新的思路,其基本思想集中于行为发生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并且认为,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人与情境是相互依存而非单方面所决定。
其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1.个体的行为是他们与所处情境之间多方向的连续的交互作用结果;2.个体在这一交互作用过程中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3.在交互作用的人的方面,认知和动机因素是行为的基本决定因素;4.在交互作用的情境方面,情境对于个体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相互作用心理学的新思路,为从个体和情境两方面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过程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础。
特别是对情境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分析手段,分别从“情境内交互作用”和“情境间交互作用”考察情境的心理学意义。
因此,为了克服习题教学的局限性,科学教育应当走出单一习题教学的禁锢,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科学教育活动,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学生与科学现象的多向性交互作用,以保证科学教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效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而原始问题教学则使教育生态学的思想转变为现实成为可能。
当然,还应当指出,强调原始问题教学并不是完全排斥习题教学,否定习题教学的价值,而是主张在保留习题教学优点的同时,克服其不足,并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来达到提高科学教育效能的目的。
三、原始问题的教育功能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思维生理基础是人的大脑。
人脑有多达150亿个神经元,靠其突触相互连接构成无数条通路。
这些通路构成了人类后天学习结果无限多样性的生理基础。
因此,人脑不仅是一个生物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可以由混沌向有序方向转化;有序的组织可能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自组织的显著特点是它通过突变过程而完成的,这个突变发生在事物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之间的‘分叉点’上;在发生突变之前,系统通过正反馈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使有序状态参量不断增强,超过临界值系统便进人高一级阶段,这个高级阶段叫“耗散结构”,因为比起平衡结构,它要求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科学教育中进行原始问题教学,可以较好地创设使学生的大脑从混沌向有序方向转化的条件,因此,原始问题教学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一)使学生的大脑充分开放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只有开放才能有序。
这是因为,有序的结构需要输入物质、能量或信息,并与外界进行交换才能维持,封闭的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换,因而最终变为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