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何以成史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姿多彩
的文学时代。

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人文理念、文艺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
年代进步、1990年代多元、21世纪网络。

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进步阶段,文学作品也在逐渐开发冰
封的时代。

文学作品强烈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在文学创作方面尝试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现实问题。

这一阶段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它通过独立思考、重新定义文学和反思文学理论的传统,改变了以往逊色和萎靡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学新的契机。

到了199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阶段,文学
作品主题的多样性呈现出来。

许多作家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他们更加关注观念问题,而非这一时期朝政的问题。

一系列小说诞生了,如一个没有大雾的中心城市、白夜行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更加丰富多样,作家开始创作有想象力的小说,把正常生活转化为奇异而独特的世界。

21世纪升起的网络文学更是给了现代文学带来空前的机遇,
将作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网络文学内涵丰富,色彩斑斓,其发展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有关。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出版的瓶颈,让创作在更广阔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断地往前发展,由进步而多元,再到网络的时代。

它是中国文学的新通过程,创作的新思维,带有强烈的时代感,不断地拓展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当代文学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历史性的发展。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过程

当代文学历史化的过程


政治文化规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 化,已深深融入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当代文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统一认识,实现共识, 因此知识者要适应新的实践条件。 1.对实践条件理解,“创造性”源源不断。(周扬) 2.对实践条件不适应,创造力锐减。(茅盾) 3.坚持自己的信仰,被社会淘汰。(胡风)

话语方式的“转译”
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从 语言到形式“转译”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 形式问题。 “转译”首先体现在语言上,民间语言是首先被选择 的对象。

对“转译”的评价
无可怀疑,战事文艺主张的效率要求,有其历史的合 理性,但它单一化的要求与文学内在的要求显然是有 冲突的。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化

经典马列文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1885年致敏娜· 考茨基的信 列宁1905《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把文艺思想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作为实现社会整体变革的一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并创造出适合于中国革命的民族形式,是毛文艺思想 的一大特色。
二 、话语方式的“转译”

“转译”背景
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摆脱战争危 机、实现民族解放的特殊年代。文学服从于战争, 在这个时代已不容质疑。 获得最大“效率”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简单明 了的工农兵文学和民族形式最能体现这一观念。只 有简约明了、通俗易懂,才能调动中国革命的主要 力量并为他们服务。
四、历史叙述的“主流”和“非 主流”

“多元文化”的文学发展
当代文学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和“非 主流文学”共同构成“多元文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历史是割不断的,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会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著名命题。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时代的需要和实际”。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

“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
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一切(真)历史是当代史vs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真)历史是当代史vs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是当代史。

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个命题出自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克罗齐认为,编年史是假历史,它只是一堆名字或事件的记载,是没有生命的死资料的堆积。

而真历史,是一种活历史,一种与现在的生活相关联的历史。

他说:“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

”也就是说,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历史。

历史本身就是生活,只有“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过去的事实才能成为真历史。

因此,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仅仅研究何时何地如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研究那些事情的结果及其教训对现在的意义。

要理解这个命题,还必须明确克罗齐所指“当代史”。

克罗齐所指的“当代史”跟我们通常所指的“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历史”不同。

他所指的“当代史”,是“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作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

”他说:“当我正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撰写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它是我的写作思想,这种思想必然是和我的写作工作相联系的。

”由此可见,克罗齐认为,历史是当代人思想的体现。

当那些没有生命的死的资料被现在的人所感兴趣,并被用于对现在人的生活有所启发,即被赋予了现在人的思想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当代史,成为了真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句话出自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

柯林伍德认为,一个事件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指的是“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而内部指的是“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

历史学家研究的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行动。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

”而识别这些思想的方法则是“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行思想它们。

”因此,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是对事件外部和内部的思想的过程。

从上述的对两句话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柯林伍德的命题是对克罗齐命题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它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
方面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从生产要素、资本、
信息到人员流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彼此依存。

在这种大趋势下,现代社会的面貌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二、社会分工趋于复杂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和职业分工的细化,现代社会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分散。

人们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机会,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工作模式和负担。

同时,现代社会的分工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得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不断加深。

三、城市化和信息化贯穿人们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和信息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大量流入城市,城市
的规模和密度也越来越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文化多样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化也是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得到更
多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与文化多样化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的全球流行,这也引起了相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引起更多关注
现代社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种措施被提出并得到了执行。

总之,在当今世界中,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已经随着多种因素确定和改变。

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这些趋势,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B.克罗齐/文田时纲/译一、历史和编年史(一)被认为是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历史,无论是最近50年、10年、一年、一月、一日的,甚至还是最近一小时和最近一分钟的,习惯称之为“当代史”。

但是,若想严密思考和准确叙述,“当代史”只应指紧随已完成的行动产生、作为对此行动的意识的历史。

譬如,当我正撰写这一著作时,我为自己写的历史,就是我的写作思想,它必然同写作活动相联系。

在此种情况下,称之为“当代”极为恰当,恰因它同任何精神活动一样,是在时间之外(不分先后)、是与其相联系的行动“同时”形成的,凭借非编年史的而是观念的差异,同行动相区分。

相反,“非当代史”、“过去史”是面对已形成的历史,因此是作为对此历史的评论而产生的历史,至于是几千年的古代史,还是一小时前的悠远史则无关紧要。

但若更仔细考察,即使是已形成的历史,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即若具有一种意义、并非如回响的空洞无物的演说,则也是当代的,同当代史没有丝毫区别。

像当代史一样,它的存在条件是,历史包容的事实引起历史学家精神的震颤,或(用职业历史学家的话说)他们面前都有可理解的文献。

对那一事实需要添加或掺和一个或一系列关于事实的陈述,仅使事实显得更丰富,但未丧失其存在的效能,以前的陈述与判断现在也成了事实,它们也是应当解释和判断的“文献”:历史从未由叙述构成,但总是由文献、或变为文献或按文献对待的叙述构成。

若当代史直接从生活中突现,甚至习惯上所称的当代史也直接从生活中出现,因为显然只有现在生活的兴趣才能促使我们探究一个过去的事实;由于过去的事实同现在生活的兴趣相联系,因此,它不符合过去的兴趣而适应现在的兴趣。

历史学家用其经验主义公式以形形色色的方式一再重复这一点,这一点即使不构成“历史是生活的导师”这句陈旧格言的深刻内容,也成为它走运的理由。

我援引历史方法的这些公式,是为了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doc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doc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doc
近年来,关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说法,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强烈的肯定和反对声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关注点,来源于20世纪初的实证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写作
可以由当代现实下一步发展出来,因此,拥护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历史不仅记录过去,更是
通过对过去记录考察当代社会,有助于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但另一方面,有些学者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很容易形成误读和歪曲的倾向。

可以假定,历史可以被完全把握和统一解读,而这完全违反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因此会对历史的反思和涵义产生负面影响,会对历史的事实考究造成不利。

此外,极
端的观点也会被恶意滥用,从而实施政治史观,这不符合历史研究方法的诚实性原则。

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没有把握完全好,其中有着一些技术性的弊端。


比而言,更需要考虑到历史本身,它是单独存在的,以特定方式对待它有助于对历史解读
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加充分。

伟大历史家和学者都是重视历史的真实性的,也是正确的,
所以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历史的客观事实,而不能只是为了快速满足当下的诉
求而篡改历史。

“当代学术”如何成“史”

“当代学术”如何成“史”

当代学术如何成史
【作 者】陈平原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摘 要 题】动态
【正 文】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这样的区分,同样适应于学术批评和学术史二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这里所说的区别,在体例,在眼光,更在使用的尺度以及评价的立场。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好处是感受真切,缺点则是分寸不好把握,目前的普遍状态是:学术门槛太低,评价标准偏宽,于是,大师的帽子满天飞。谈学术史,需要长时段的考量,不能只盯着眼下最活跃的那几个人。批评是短兵相接,无暇仔细分辨,偶尔说些过头话,不要紧;撰史可不一样,要严肃得多,一般来说,不允许出现大的偏差。
第三,我想谈谈学术史的周边。在我看来,学术史研究要有精神,而且能落实;而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上挂政治史,下连教育史。在当代中国生活过的人都明白,学术并不纯粹,与现实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如你一定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追求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学术,起码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这里,是行不通的。在美国是这样,在欧洲也是这样,在中国尤其如此。学术史的研究,确实跟政治史取向不同,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眼光与尺度;但如果完全切断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抛开整个社会及文化思潮,那样来谈学术史,会变成一种纯粹的技术操作,意义不大。至于为何需要下连教育史,理由很简单,对于知识生产来说,体制化的力量是很大的。从晚清开始建立的这一套学术体制,包括教学、撰述、评价、奖励等,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在学校教书,深知若离开课程设计、学科建设、教师选拔,还有与学生的对话等,很难说清楚具体的学术潮流或著作体例。我曾经提到,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文学史书写成为大热门,为什么?不放到大学课堂来思考,你说不清楚。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是怎么划分的?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是怎么划分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都是古代史,社会性质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 ,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现代史 ,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继续划分:
1919年-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或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为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当代史 ,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自此中国人民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

文献史料:“为何”以及“如何”进入当代文学史

文献史料:“为何”以及“如何”进入当代文学史
中图分 类号 I O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4 2 3 3 8 ( 2 0 1 4) O 1 0 0 7 5 0 4
当 代 文

文 献 史

史 :


近年学界 在有关 “ 如 何 叙 述 当代 文 学 史 ”以
首先是对 当代文学 史研究 之 “ 史学” 属 性 的
①2 01 0年 、 2 0 1 1年国家 社科基金 委连续 两年批 准当代 文学文献 史料 问题研究 的 项 目, 分别 是 浙江 大学吴 秀 明主 持的 重点 项 目《 中 国当代
文学文献史 料 问题研究 》 ( 2 0 1 0年), 以及 中国人 民大学程光 炜主持 的《 当代 文学 文献史料 长编》( 2 0 1 1年 ) 。
∽ l n = n 口 口0l J l ^ 1 ∽ 0; l n n0 ^ 1 i 0_ 【 】 i ; l J ¨ 】 t u ∽ l n i
视这一“ 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 ” 之学术进 程时 , 却
也发现既往“ 问 题 意 识 ”当 中 , 也 还 存 在 着 许 多 有
待 清 理 和 讨 论 的 问题 。 梳 理 这 些 问 题 , 尽 管 有 些 炒剩饭的味道 , 但 也 许 会 更 加 清 晰 地 呈 现 文 献 史
z 0
占] 0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一 请 社会科学版一 — _ L 一 0 I [ i j口0 t ^ 1 1 I 口 ] 口 ] N Ⅱ∽ 0 0 [z c I 口∽ 。 r r n 口c J l ] n J l i ∽ 一 r s I t <
应该掌握的历史和现实 材料 , 把 握 了应 该 把 握 住
料 对 当 代 文 学 史 研 究 意 义 生 成 的 脉 络 。 以 下 试 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分析与批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出自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家、政治家和文艺批评家,是现代西方历史相对主义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在他的观点中,宗教只是一种历史的习俗,人们可以在其中释放创造性的力量,所以他抛弃了天主教。

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后人在分析理解的同时产生了很多的争议。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一切真历史”和“当代史”。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就是对这两个短语的理解。

在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一开始就区分了历史与编年史,“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

因此,编年史和历史得以区分开来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

”当历史不再是思想而只是抽象的字句是,就会变成编年史。

举个例子来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时候,在地震中有很多人丧命,当你记录下这个内容时,你是为这件悲剧而感到痛心,为所有死难的同胞感到悲哀时,这就是历史。

而如果你只是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史料记录下来,自己不去面对这件事情,并对它没有兴趣,不想了解它,那就是编年史的形式了。

克罗齐认为,只有当下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所记录的才能被称为“真历史”,人的兴趣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式就变成现在的。

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它们唤醒。

”这些文化的复活,是再多的文献和叙述都不能做到的,而是内在的原因使它们复活的,这是文艺复兴时,人们对希腊、罗马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使它们复活。

克罗齐强调思想创造历史,在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强调历史联系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理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理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

对于克罗奇这句话很多人抱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被人所接受的是柯林武德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

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这段话恰当的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内涵——当代史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

而要把这种再现归结为历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当代史对历史的全面涵盖,这种涵盖需要对当代史做出一番新的诠释:“‘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做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

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

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表明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

这种思考无疑是思想的现实化和历史化,并通过思想的历史花进而发现了历史学的真谛所在,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要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世界未来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了解历史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说有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同样的,历史其实是在一个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

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都是听别人说的(文献影片资料)。

这些未必真实。

所以说,历史其实是在不断地重构,可能这种重构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和当时的统治阶级有关。

懂吗?封建社会宣扬孔孟,刚理伦常,社会主义社会就不会宣扬,甚至对有些持否定态度。

这就是历史的重建,在古人眼中,朱熹是个圣人,但是现在很多书中介绍的来看,朱熹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历史古今的对话。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需要塑造有利于自己统治基础。

所以说,唐朝的李家要把自己认作是老子的后代,这就是一种改变历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看法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看法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解“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个命题出自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贝内德托·克罗齐(1866—1952),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史学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被誉为学术大师,是现代西方历史相对主义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史学理论对历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雅各布·布克哈特在他的《世界史考察》中把历史学家的任务规定为:力图确定那些经久不变的、周期性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因为这样的一些因素能够在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即是对于历史中的规律来说的,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规律却是现代的规律。

去发现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始终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人类对历史的把握始终带有当代色彩,治史者都力求客观与公正,可真实的历史却不及杜撰历史那般富有生机活力,治史行为和目的比真实历史自身更富有历史意义,对历史的记录与描述、肯定与否定,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塑造历史的强大精神结构。

任何历史研究不可能是纯历史的,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研究者在对历史现象的观察、思考、提问、整理、书写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这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受研究者的当代视野的影响与限制。

历史著作渗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的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可能有个人兴趣的影响,也可能有党派、民族、宗教感情等的影响。

司马迁有过类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精辟的说法:“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黄仁宇在评论《万历十五年》时曾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只能假定自然法规逐渐展开,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就像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克罗齐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体现了克罗齐历史哲学的核心——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或精神。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开始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和交叉研究。

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当代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相结合:当代史学不仅关注本国历史,还将其置于全球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要理解当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考虑全球事件和趋势对于本国历史的影响,并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相互连接的方式。

3. 文化转向:当代史学开始关注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变迁。

通过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 多元视角:当代史学开始关注边缘化群体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性别、种族、阶级、民族等社会身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重视底层人民的历史经验和口述历史的研究。

5. 公共历史:当代史学越来越关注如何将历史研究与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记忆联系起来。

通过研究公众对历史的需求和记忆的传承,可以促进历史研究对公众
的影响和启发。

历史历史的现代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历史的现代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历史历史的现代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主题:历史的现代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本教案将从历史的现代时期开始,探讨历史发展的脉络,并重点分析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一、历史的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指从18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初的历史时期。

首先,我们将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始讲述变革与发展。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欧洲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为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1. 工业革命的背景-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进步2. 工业革命的影响- 机械化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都市化与社会结构的转变3. 工业革命的传播与影响- 工业化的扩散与全球化的趋势- 现代化的兴起与传统社会的冲击二、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当代时期是指20世纪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1. 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与数字经济的崛起- 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 政治的变革与发展- 民主化与全球治理的挑战- 新兴大国的崛起与国际秩序的变革3. 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文化多元化与全球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保护4. 环境的变革与发展- 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求结语:历史的现代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文学开始与政治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文学的主题主要聚焦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扬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表扬上。

作家们被要求承担起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责任,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作品,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团结。

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作家们开始更加自由地创作,他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了更多样的风格和主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现代化进程与文学抒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对经济和科技产生了影响,也对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化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经历了诸如城市化、全球化等变革,这一切都反映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

作家们
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人际关系、文化冲突等主题,以及当代社会的
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和立体。

结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从社会主义时期
的宣传导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多元化,再到现代化进程的抒发和
思考,中国的文学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展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这种进化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繁荣贡
献了巨大的力量。

当代史的定义

当代史的定义

当代史的定义嘿,咱来说说当代史呀!当代史呢,就好像是咱生活这场大戏的实时记录。

你想想看,咱每天经历的那些事儿,发生的各种变化,不就是当代史的一部分嘛!它不是那些老掉牙的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鲜活事儿。

好比一部没有结局的电视剧,每一集都充满了惊喜和未知。

咱国家这些年的发展,那可真是像火箭一样嗖嗖往上窜啊!从以前的穷日子到现在的好日子,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那些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玩意儿,现在都成了咱生活里常见的东西啦。

这不是当代史的魅力吗?就说这网络吧,以前哪有这么方便啊,现在呢,你在这头,朋友在那头,随时都能聊上天,这多有意思!这就是当代史给咱带来的变化呀。

还有交通,以前出个远门得多麻烦,现在坐上高铁、飞机,眨眼间就到地方了。

这不就是当代史在推着我们往前走嘛!咱再看看身边的人,大家的生活方式、观念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觉得能吃饱穿暖就不错啦,现在呢,还讲究生活品质,要过得有滋有味的。

这难道不是当代史在书写我们的生活吗?当代史可不是那些死板的知识,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都是当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呀!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带着我们一起向前冲。

我们在这条河里玩耍、成长,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痕迹。

咱国家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小事,每一件都有当代史的影子。

从举办奥运会到探索宇宙,从解决贫困问题到推动科技创新,这都是当代史的重要篇章啊!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时代,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所以啊,可别小瞧了当代史,它可重要着呢!它记录了我们的生活,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

让我们一起好好感受这丰富多彩的当代史吧,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1、人类社会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起源可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

当时,人类是狩猎
采集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发展出定居的生
活方式,并开始种植自己的食物。

这也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分工和贸易
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古代文明的崛起
古代文明的崛起主要是在数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埃及、印度
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

在这些地区,人类开始建立城市,并形成了
有组织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这些文明还创造了宗教、法律和文化等方
面的重要成果。

古代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代社会的演变
现代社会的演变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黑暗
时代,但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的经济、科学技
术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巨大发展。

随着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欧
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也导致了世界的格局
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4、当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当代社会呈现出
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事
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和恐怖主义等问题,发展持续推进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现代社会这一多元化、复杂化的形态。

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探索和创新。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

论当代文学史的历史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历史逐渐被书写和记忆。

然而,如何认识当代文学历史仍然是一道难以回答的题目。

在文学史的书写过程中,我们总是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当代文学的起点应该从何时开始?我们需要确定哪些作家是当代文学的代表?文学的发展是否应该根据时间线还是风格线来划分?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关于历史的纯学术探讨,它们对于理解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本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起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它受到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代文学的起点可以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

事实上,许多人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这是因为该运动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将现代主义运动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答案似乎并不确定。

因此,对于当代文学历史的认识,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时又要注重历史的连续性。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难以确定的。

当代文学涵盖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对于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的选择是主观的,这取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读者、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兴趣和认识。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多元化的,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他们代表着当代文学多元性的一面。

不应该因为某一位作家的成就被放大,而忽视了其他作家和其他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根据时间线或者风格线来划分。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代表着不同历史社会背景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

因此,当我们谈论当代文学时,不能只看作品的时间顺序或风格特征,而应该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

在总结中,当代文学历史的认识是一个复杂但又必要的过程。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认识到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和历史的连续性,并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何以成史黄专(《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巫鸿著 2008年5月第一版序)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第十一次再版时增加了“没有结尾的故事――现代主义的胜利”一节,在那里,他相当不安地讨论了艺术史描述“当前故事”的危险:
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的故事能够“一直写到当前”的想法感到不安。

不错,人们能够记载并讨论最新的样式,那些在他写作时碰巧引起公众注意的人物。

然而只有预言家才能猜出那些艺术家是不是确实将要“创造历史”,而一般说来,批评家已经被证实是蹩脚的预言家。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艺术史家理应具有的描述“当前故事”的责任,当有人问他“你对现代艺术感兴趣吗”时,他反问到:“一位艺术史家怎么可以对20世纪艺术的变化不感兴趣?”。

只不过他认为他们在履行这种义务时必须谨慎保持与那些以推动新奇趣味和时尚为己任的批评家之间的距离。

所以他说“把实际发生的事情讲得明白易懂是历史家的工作,评论发生的事情是批评家的工作。

在试图写当前历史时,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两种职责纠缠在一起。


的确,当代不能成史,几乎是学术纪律严明的当代史学和艺术史学共同遵循的某种潜规则,对书写当代史的这种普遍戒心来源于近代科学史学中的这类逻辑:“当代”不仅因为离我们的价值世界太近而缺乏历史判断所必须的距离感,而且由于对它的史料运用缺少时间的甄别和筛选而显得过于随机和主观,当然,与那些具有稳定的艺术目标和标准的时代相比,在我们这个崇尚进步、新奇和时髦的时代做到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尤其困难:在当代艺术中我们的确常常无法在伟大的艺术和各种时尚把戏间做出判断。

不过,当代不能成史并不是人类史学尤其是艺术史学的传统,相反,“通古今之变”才是中外史学的最高理想:从司马迁的《史记》到郑樵的《通志》,历史都落笔于当下,“习六艺之文,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顾炎武《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更是清代实学的原始追求。

被誉为中国“画史之祖”的《历代名画记》(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书史下限的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离张彦远去世的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仅三十年之距,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艺术史――意大利人瓦萨里的《名人传》也同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前历史”,甚至是一部“哥儿们”的艺术史。

如果从1979年算起,中国艺术的“当前历史”已有了三十年的时间,虽然我们从来不缺乏书写当代历史的冲动,但在裹挟着各种新学思潮、各种新奇的国际艺术样式竞赛以及各种新闻、商业炒作的情境中,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往往也无可避免地堕入时尚旋涡和潮流之中,史学叙事和批评描述之间的区别也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当代何以成史,现在也许首先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学问态度和价值判断问题。

我们无法回到艺术单一标准的时代(譬如以“征服自然”或“美”作为目标的时代),而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艺术史的原则,当前历史的写作就无法进行。

在我看来,这些原则首先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譬如,“当红”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标准,而那些有持续的问题意识、创造逻辑和思维智慧的艺术家才应该是故事的主角;另外,我们应该回到以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为中心的写作上来,它的意思是:我们除了要耐心了解形成艺术家思维模式的环境和逻辑外,还必须对构成艺术家成就的最主要方面,他的特殊的视觉方法和技术成分进行描述,而不能仅仅满足
对各种新奇观念的解释和标签式的定位。

其次,如果你是对历史而不是对时尚感兴趣,你就还应该去了解形成这个时代的艺术生态和情境逻辑的基本线索,在繁杂的资讯和信息背后(我们可以称它为史料)机敏地发现哪些是会对我们的文化真正产生影响的问题,而哪些只是出名的把戏,最后,要做到上面这一点除了必备的史学修养和强烈的历史感觉外,你还必须做一些诸如编年、史料甄别一类的基础工作,当然,最后,你还应当适当地克制对艺术进行过度的文化和诗学阐释的冲动。

《走自己的路》是历史学家巫鸿先生第二部以中文出版的当代艺术论文集,它与《作品与展场》一起构成了他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角度和全景视野,与后者比较,这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批评著作,由于他的史学眼光、态度和方法,似乎具备了更多的“史传”色彩,譬如,在“展望的艺术实验”中他有趣地提出了他的研究和研究对象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
有耐心的艺术批评家必须“跟随”艺术家一段时期,然后才可以发现其作品发展演变的脉络。

反过来说,希望被当作个案讨论的艺术家也首先得有耐性,其作品的发展演变必须先有脉络可寻,而非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躁动。

事实上,“理解艺术家持续性的艺术家实验的内在逻辑”一直是巫鸿先生当代研究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既来源于他作为职业艺术史家的本能,也来源于他进行这类研究的文化态度和责任,他曾在别的地方提到,任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严肃解释“都必须面对历史研究和方法论的挑战,解释者不仅需要广为搜集研究素材,而且需要审视分析研究的标准和方法”,而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史学逻辑和解释,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就和意义在西方策划人、正统艺术评论家甚至实验艺术的支持者那里一直遭到了普遍的歪曲(《中国实验艺术十年》)。

在关于蔡国强的“火药画”的研究中,针对当代艺术评论中将艺术家的哲学宣言与他的作品意义进行简单归类的批评方法,巫鸿根据他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伊万兰・布阿“作为模式的绘画”的理论,提出“应该恢复把绘画作为了解艺术家内心逻辑和创造性基本根据的地位”,他提出了这样一种历史分析方法:首先应该通过大量综合性的史料分析、情境还原和技术论证,结合对艺术家“推测性”思维和视觉形象逻辑的推断,提炼出潜藏在艺术观念和形态中的独特的策略、象征和技术“模式”,然后再通过这一模式对作品进行阐释,他认为只有这种分析性的过程才能为我们提供真正可靠的视觉阐释,而他正是依据这套方法对蔡国强长达近三十年的“火药画”实验和徐冰的《天书》、《烟草计划》进行了史学意义的、令人信服的个案阐释。

将当代研究课题与古代研究课题并举是巫鸿先生当代艺术研究的另一个学术特征。

在对谷文达《碑林――唐诗后著》的研究中他就运用了他在古代艺术史研究时使用的“纪念碑性”概念,分析了这件当代作品在“纪念碑性”和“反纪念碑性”上的意义落差和逻辑特征,这类研究还有运用“废墟”这一史学课题对展望、荣荣、宋冬和尹秀珍等作品的分析。

这类研究由于超越了史学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的学科界线和传统分野,从而使其具有了某种独特的史学视野和穿透力。

我们很容易在古典艺术世界和我们身处的当代艺术世界间找到它们的差异:前者依赖于宗教情怀、道德智慧以及那些公认的伟大的知识和技术传统,而后者崇尚的是源自康德的艺术自律的信仰和进步、革新这类时代观念,但如果我们依然相信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创造,我们就必须对哪些是会给我们文化带来光荣的艺术成就,哪些是瞬间即逝的时尚把戏、哪些是卓越的大师,哪些只是江湖骗子做出区分,而这项工作注定是那些严肃的艺术史家的本份和责任,这也许是我们应该对巫鸿先生的当代艺术研究保持敬意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