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doc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3点评:怎么会有庄稼的你想过吗联系上下文想想看。
灵魂里的杂草是指什么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啊!【欣赏】一年前,哲学家和学生约定在郊外再见,而一年后,当学生如约而来,哲学家已飘然而逝。
你是否为哲学家未能赴约而遗憾呢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哲学家已经用他的方式给了学生如何根除杂草的答案--在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种上庄稼,进而促使学生领悟到关于人生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这两节写得简洁而深刻,把哲学家最后一课的意义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揭示了出来。
当学生如约而来时,见到的是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已经不见了杂草,而这些庄稼从何而来的呢我们若联系前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自然会明白这些都是哲学家的安排。
哲学家仅仅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吗不,他不愧是一个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课也不会偏离他一生探索的主题--关于人生的真理。
于是,他借助于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并产生办法,然后他用作业的形式--要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根除杂草,让学生去发现根除杂草的最佳方法。
从而使他的学生最终明白老师最后一课的意义--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满腹经纶,他们都对杂草的意义有了深层的理解。
旷野里的杂草就是自然界的杂草,而灵魂里的杂草则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对做人有害处的恶念,是与美德相悖的丑陋品性。
哲学家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在自然界里如何彻底根除杂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教育启发了他的学生,而他的学生们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正确地理解了老师的用意,领悟到老师在最后一课指出的真理。
【表达方法提示】让文章亮起来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文章要有精彩之处,不可平淡,有了精彩之处,文章自然会亮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叹服。
一篇文章若能让读者觉得有亮点,就不失为好文章了。
那么,这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亮点何在呢大家一定会把文章的结尾视为精彩之处。
八年级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 上课地点:
学
家
的
精
心 安
所提问题:
排
解题时限:
旷野里 如何除草 一年
揭示答案:
没有明确给出
对于一个会学习的人, 大自然就是无处不在的 课堂,生活就是最精彩 的课本。
作业: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搜 集更多哲学家故事、以及对自己 有启发的名言警句。
二、填空。
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要告诫自己:“
②:用火烧
③:洒上石灰
④:挖出根
一年前的旷野
一年后的旷野
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格
言)当我们遇到失败时,要提醒要多向别人学习,做到
“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是成功之母。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杂草1:指自然界生长的各种 各样的草。
杂草2:指思想上的各种私心 杂念和错误的思想。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仪征市都会小学 肖震峰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è
惊愕.
哲zhé 学家
庄. 稼地
根除 铲子 chǎn
斩草. 除根
漫游 旷野 饱学之士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 除掉这些杂草。”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关键知识点4
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
延伸阅读书目推荐及理由
书目1
《西方哲学史》,作者:伯特兰·罗素
理由
全面介绍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有助 于深入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背景和流 派。
书目2
《论语》,作者:孔子
理由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蕴含丰富的道德 和人生智慧,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主题密切相关。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文化敏感性和沟通技巧等。
05 批判性思维训练与讨论
对哲学家观点的质疑与挑战
总结词
引导学生对哲学家观点提出质疑,挑 战其逻辑和论据。
详细描述
在阅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鼓 励学生主动思考,对文中哲学家的观 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挑战,探究其论 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
这些见解不仅反映了哲学家们对世界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问题的不 同视角和思路。
如何运用哲学思考解决现实问题
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现实问题,理解其背后的原 因和逻辑,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例如,在面对道德困 境时,我们可以运用道德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决策。
此外,哲学思考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 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哲学思考与人生智慧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 批判性思维训练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课程介绍与背景 哲学家及其思想体系概述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篇一」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
“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钉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孩子们,写书并不难。
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1.文中画线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从第2至6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1)上课开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表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意思对即可)2.(2)老师说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写书。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精编版
3、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问题?
自读课文,用铅笔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交流
齐读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惊愕铲除漫游庄稼
旷野根除斩草除根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
2,课文的朗读情况
①指名读自己最喜欢读的几节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②评价
这就是:()
2、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比较,亲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
这就是()
3、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的人生哲理。
哲学家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因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领会哲学家怎样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们用美德来净化自己心灵的
交流名言
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你们还知道哪些?
①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概内容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揭题
1、由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博士应聘的遭遇导入。(说有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在德国找一份工作,到德国20多家大公司去应聘,但都没有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你猜猜。)
②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作 业布 置
1、背诵最后一小节。
2、收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板 书设 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访问)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
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
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
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
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
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
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于是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
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札记三题
我觉得 , 课上到这儿 , 叮以说是完美 的了 , 学生基本上领 课 , 即使学富五车又有什么意义呢?联 想我们今 天的教育, 新
会了本文 的主旨。 感受 到美德 的重要 。 体会 到一个人不仅要有 课程要求教书育人并重 的意识 已经深入人心 ,但在 日常工作
学问 。 更要具有美德。
中。 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上的责任而疏 忽育人的重要性 , 甚至
荒地还 是一无是处。 只有种 卜 庄稼才能体现它 的价值 。 征如人 也能使他们将来真 l : F●足于社会 , 成为建设 国家 的有用之才 。
一
脏 的灵魂 , 仙足他对社会没什么作用 , 而一个具有美好灵魂的 孩提时期 的道 德晶质 、 习惯往往影响人 的一生 。 一个人如果在 人, 他就 是把优秀 的东 传承 F来 了, 也成 为更 多人 的榜样 , 孩提时期养成 了任性 、 自私 、 好逸恶劳等 恶习 , 这样 的人在社 这才足_ l有价值的。 真 卜 师的分析更透彻地削析 了人 应该怎样地活着 ,这也足奉义揭
二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 , 一的方法就是用 美德 惟 “ 占据 ’是指用美好 的东 西代 替坏 的 , ‘ , 用纯洁 的心灵感 中 上庄稼 。同样 , 化肮脏的灵魂 ,使人通过教育 、熏陶净化人的心灵 ,人 的灵 去填 满它 。” 活说得多么好啊 ! 这
魂。”
教看 完这 篇课文 之后我想 , 那些 弟子如果缺 了这最后一
除。
是 啊 , 以, 所 只有在 上面 种上庄 稼 , 草 才真正 能被 根 智慧的高度。寥寥数语 ,『 杂 Ⅱ以使文章顿生光辉 , 文章中的精彩
词, 的作用功不可没。 u ]
你义是怎么理解 “ 同样 , 要想铲 除灵 魂里的杂革 , 唯一 的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为什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除杂草
学 板 细 细 想 来 ,文 字叙 述 中 似 乎 隐 要 是 老 师 讲 、 生 也 是 听 听 讲 讲 (
隐透 射 出两 种不 同 的学 习方式 : 学 生们 漫游世界 、 访名人 , 是停 留 拜 只 在 赏 、 、 之 上 , 是 获 取 间 接 经 观 闻 这
验、 知识 的 过 程 。而哲 学 家 所 上 的最
r什 么?
交 流 : 学 家 先 问 了个 问 题 : 哲 如 何去除旷野里的这些杂 草 ( 书: 板 提 问) 果 答 不 上 来 , 引 导 生 读 读 第 ( 如 可
四段)
3师 : 果你 也是 和他 们 一起 . 如
游 历 十 年 现 已 满 腹 才 华 的 一 位 学 《 学 家 的 最 后 一 课 》 文叙 述 哲 一 『 ‘一 位 哲 学 家 带 着 一 群 学 生 去漫 游
直 接 经 验 、 识 的 学 习感 悟 过 程 , 知 这
是 对 十 年 游 历 学 习 的 一 个 总 结 与 提
升. 显得 十 分 重要 、 要 、 价 值 。 必 有
本 文 教 学 分 为 两 个 课 时 :第 一
交 流 :哲 学 家 鼓 励 学 生 说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 不 直 接 发 表 自己 的 态 度 与意见。
印象 中 . 般 是 怎样 一种 形 式 ? 一 ( 书 : 课 、 习) 板 上 学
哲 学 家 已 去 世 .学 生们 感 悟 出 这 最 后 一 课 的 真 正 用 意 :只 有 在 自己 的 亲 身 实 践 活 动 中才 能 获 取 真 知 。 这 便 是 课 文 主 旨。
组织 生交 流 . 随 机 小结 师 2师 : 了 大 家 的 发 言 , 发 现 . 听 我 在 大 家 已有 的 经 验 中 , 觉 得 上 课 主
八年级语文:13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同学,他说:“斩草
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 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 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 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 占据它。
练说句子:
如果要铲除( )这棵杂 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 )去 占据它。
13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满腹经纶 饱学之士 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博学多才 博古通今 才辩无双
同学们非常惊愕,他们都 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 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 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同学首先开口,说:“老师,只 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 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 下一位。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 法只有一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 占据它。
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1、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2、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3、诚实的失败比卑鄙的胜利好。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关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阅读理解分析:
1.在文中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惊讶:惊愕;
•铲除:除掉。
1.“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句中“斩草除根”的意思是要想彻底的
除草,必须要把跟给斩断。
根据它的比喻义造的句子:对于赌博的不良风气,要学会防微杜渐,一旦产生,一定要斩草除根。
2.弟子们铲除杂草的方法分别是用铲子铲、用火烧、撒上石灰、把根挖出。
哲学家对所有弟子的回答都不满意。
3.文中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方法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是长篇
大论的讲道理,而是放到实际生活中,以小见大,从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感悟。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杂草”,第一个“杂草”指的是田里的杂草,第
二个“杂草”指的是灵魂里的杂草。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是一片沃土,
既可能孕育积极阳光的,也可能孕育极黑暗的,唯一不让黑暗占据的方法,就是多孕育阳光健康的思想,即让美好的东西占据灵魂。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佚名[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流程]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摘要: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庄稼与杂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游学世界。
在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著名的学府之后,个个满腹经纶的他们回到了出发地。
进城之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哲学家说:“在你们结束学业的时候,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
你们看,在我们周围的旷野里,长满了野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铲除这些野草?”
针对老师的提问,弟子们非常惊愕。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刀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
“撒上石灰,可以铲掉所有的野草。
”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
”
……
等弟子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各按照自己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
没有除掉的,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相聚。
”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
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他们来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未见到哲学家,却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
文章来源:网络。
八年级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强华萍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着重领会“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交流名言。
由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
1、交流收集的有关美德的名言。
2、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也送大家一段名言。
出示文中的最后一段话。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3、读,质疑,揭示课题。
4、导语:“哲学家”就是在探讨人生奥妙方面很有成就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家的课堂,聆听教诲,感悟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交流。
三、学文1---2段。
1、探索人生哲理的大哲学家带领弟子们游历了整个世界。
齐读第一段。
理解并板书:满腹经纶2、老师把学生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
小小组分角色读2—9小节。
然后指名读。
3、交流他们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板书:用铲子、用火烧、撒石灰、挖草根4、这四种方法哪一种行之有效呢?请你也选择其中的一种去试验一下好吗?一年后你的荒地怎么样了呢?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
5、一年后,四位学子再次相聚旷野里,看到了什么呢?看丰收图。
学生用语言描述。
这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5、把你的做法和哲学家的做法比较一下,哪一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用递进的关联词说话。
四、学文最后一段。
1、过渡:老师没有来,什么也没有说,可是学生们这时都恍然大悟了。
读最后一段。
2、再出现最后一段话。
(1)、齐读。
(2)什么是灵魂里的杂草。
举例说。
并写出它们的反义词。
并仿照书上的句式说话。
要想(),惟一的方法就是()。
3、小结:人的一生中,你总要和你灵魂里不由自主生长的杂草作斗争。
在激烈的斗争中,你怎样画人生坐标,怎样维持心灵天平的平衡,就需要像同学们所说:当你自私时,想想绿叶给予的伟大;当你悲观时,品味泉水丁冬的乐观;当你急躁时,寻觅秋阳下的那颗宁静。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教时)
13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教时)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边未英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哲学家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2、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3、学习文章后,学生都能受到点滴教育:一个人光有学识是不够的,还要有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13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出示问题)这位哲学家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回来了,他们个个。
3、是呀,如今这些学生早已见识广博、知识丰富,个个都成了学问家。
如果你就是他们的老师,接下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4、交流。
5、那么哲学家是怎么做的?这群学生又有何反应呢?二、教学第二段1、请默读第2—4小节,想一想、找一找。
2、学生默读。
3、交流收获。
(哲学家)A哲学家直接提了这个问题?B那他怎么做的?(出示这些问题)C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些问题。
D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那考考大家:你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原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E看,哲学家就像是教我们这些小学生一样,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你感觉这位哲学家怎么样?E我们一起来当一当这位循循善诱的哲学家。
(学生)学生们听了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他们有什么反应?A“惊愕”什么意思?B他们为什么惊愕?C好好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4、既然他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学吗?所谓的“最后一课”还有必要上吗?别说是他们惊愕了,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不太理解啊。
5、让我们分角色再来读读他们间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位哲学大师与众不同的教学风采。
6、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们也是很快就回答完毕。
面对学生们的回答,哲学家表态了吗?请用心听一听,想一想。
7、听录音5—9小节8、交流。
9、最后一课就在平平常常中结束了,他们约定一年后在郊外再见。
现在,当学生如约而来时,他们见到的是什么呢?三、教学最后一段1、请快速阅读第10小节。
2、看到这儿,你有问题吗?3、哲学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读了最后一节,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通用4篇)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通用4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流程]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原文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原文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有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试想,那些学生们的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呢?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彷徨,有过迷惘。
如果迷离的纷华遮住了我们的双眼,纷乱的声音笼罩住我们的耳膜,苦苦的求索找寻不到心灵的净土,此时杂草很容易侵占我们的心灵,若不能及时地做认真的自我审视与剖析,我们的心灵很快就要荒芜。
拔、锄、烧,都不能彻底除掉心灵的杂草,即便是一毛不剩,可我们所期望的并不是光秃秃的心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之一佚名【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课。
这位伟大哲学家在给他一群学生上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方式讲述一个怎样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归结自学生字方法:查生词中不理解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游历”和“拜访”十年经历(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问题: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杂草”和学生心里“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回答回答对还是错?区别?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用笔划下你觉得最有意思句子。
(3)同桌相互讨论后,再全班交流。
3、精读第十自然段。
(1)请你们谈谈“根除”杂草唯一方法什么?(2)“旷野里杂草”和“灵魂里杂草”有什么区别?(3)对于哲学家来说,这是他给学生上“最后一课”,对于他学生来说这堂课是不是最后一课?为什么?(4)背诵最后这段课文。
三、扩展阅读练习:(推荐课文:《最后一课》节选)(1)比较两文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课堂“六分钟.写作”《我读……最后一课》。
先写出所读文章内容,然后就自己阅读文章内容及思想写自己想写话,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组之间开展朗读比赛和抄写及听写词语比赛。
《哲学家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哲学家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寻觅节点串珠成链——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复习设计计亚萍【复习思路】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有《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等课文,还有一个单元练习。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以达到综合知识,形成知识结构链,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发展,采用“串珠成链”方式,把散落在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整合起来,让知识在整体中发生聚合效应,以达到高效地单元复习。
【复习过程】一、寻觅课文异同,整体把握内容1.第六单元有哪些课文?这些课文都有什么共同点?什么不同点?请同学说一说。
2.全班讨论交流。
共同点:《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课文内容都是状物,作者通过写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墨梅,以表达赞美和喜爱之情,感受自然美和艺术之美。
不同点:①体裁不同。
《广玉兰》《夹竹桃》是散文,《古诗两首》是咏物诗。
②作者不同。
《夹竹桃》作者季羡林,被誉为“学界泰斗”(齐读作家卡片——季羡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作品,《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作品。
③表达方式不同。
写广玉兰突出幽香、纯洁、旺盛生命力,夹竹桃是赞美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
写石灰和墨梅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写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写梅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以寄托诗人志向。
教师小结:第六单元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都是经典之作。
这一组课文放在一起主要是学习状物、托物言志表达手法。
二、寻觅重要视点,串珠知识之链1.特殊字音:这一单元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可不能疏忽。
首先要注意几个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特殊读音。
出示:玉琢冰雕(ZHUO)参差(CENCI)微风乍起(ZHA)教师提示:“琢”“乍”都是翘舌音。
“参差”是多音字,特别要注意“参”读音,如“人参SHEN”“参加CAN”。
”差”读音,“出差CHAI”“差不多CHA”。
(学生齐读,抄写在笔记本。
)2.重点句子:出示:(1)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绽放花儿和,从词语中感受到,我觉得作者眼中、心中广玉兰。
(2)指名学生读句子,集体讨论:这句话写出了广玉兰绽放花儿洁净和高雅,从纯白、淡淡、青绿色、玉琢冰雕、柔韧而有弹性等词语中感受到,我觉得作者眼中、心中广玉兰美得无法用语言描述。
3.重点段落:出示:(1)然而,在一墙之隔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春风里,在盛夏暴雨里,在深秋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2)这段话写出了夹竹桃____.(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句话中写迎春花、玉簪花和菊花是为了突出____,运用了写作手法。
(师生讨论共同完成。
)4.古诗:(1)出示:《石灰吟》《墨梅》这两首古诗运用了写作手法。
诗人于谦借石灰抒发了思想感情,诗人王冕借墨梅抒发了(2)集体讨论:《石灰吟》《墨梅》这两首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诗人于谦借石灰抒发了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思想感情,诗人王冕借墨梅抒发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高尚情操。
三、寻觅经典操练,重视语用表达1.本单元中有值得注意语言操练点,如《夹竹桃》一课出现了表示双重否定句式: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仿照这句话造一句表示双重否定意思句子。
学生操练: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本单元课文都是状物,都是名家经典之作,要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语言。
《广玉兰》第三自然段用总分总构段方式,写出了广玉兰各种形态。
仿写这一段:选写一种花姿态,如梅花、桃花、迎春花、樱花等。
学生操练:3.诗人借美好事物用古诗形式抒发自己志向,这种方式是“托物言志”,学着这种方式写一种喜欢植物,如竹子、荷花、蜡梅等,先写出植物特点,然后由此抒发自己志向。
(学生同桌讨论,而后练习。
)(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梅花魂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
2.重点段: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
(二)能力教学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梅花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思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思想感情。
(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讨论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解决生字、新词,通读课文。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华侨老人对梅花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中国心。
(三)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幻灯片(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品格吗?(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
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喜爱。
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
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人认为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一种非物质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本文中“魂”是指崇高精神。
)梅花虽是有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③新词: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
负,享有。
盛名,很大名望。
颇负盛名,有很大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思想感情。
)(3)划出最使你感动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眷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爱国心。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思想感情。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华侨老人对梅花喜爱及对祖国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爱国心。
)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思想感情呢?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思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五件事:①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