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学制:四年起用年级:2012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较扎实和较宽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
2.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的数理只是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电子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5.掌握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改造或创新的初步能力;
6.熟悉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7.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
8.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位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计划总体安排表
二、毕业生学分要求
三、教学安排
注:
1.周学时后有“/”的表示该课程要在前半学期开课,周学时前有“/”的表示该课程在后半学期开课。 2.课程名称后有“*”的表示该课程是学位课。
四、专业培养计划说明
1.本专业最低毕业要求学分为180分。
2、本专业培养计划安排课内理论总学时2336学时,占总学时80.22%,主要由五类课程组成: (1)公共基础课30门,1000学时,计61.5学分,占理论总学时42.81%。 (2
)学科基础课13门,808学时,计50.5学分,占理论总学时34.59%。 (3)专业限选课5门,256学时,计16学分,占理论总学时10.96%。
(4)公共选修课中,学生应至少修够96学时,计6学分,占理论总学时4.11%。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兴趣选修。其中人文艺术类不少于32学时,计2学分,社会科学类不少于32学时,计2学分;工程技术类不少于32学时,计2学分。
(5)学科选修课中,学生应至少修够176学时,计10学分,占理论总学时7.53%。 (6)设置学位课12门,744学时,计46.5学分,占理论总学时31.85%。
五、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六、课外安排与要求
1.在“培养计划安排”中的“实验(践)”栏内,斜杠下的数字为课外安排课时。
2.体育课安排的课外学时主要用于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具体考核在学生的综合成绩中体现。
3.部分课程额外安排的上机学时是提供学生课余练习所用,不计入成绩考核。
4.对于思政课安排的课外学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社会调查、参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自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以提交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
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拓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