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文课堂要高效,数学课堂要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同样要高效。
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呢?结合这一课的教学,我想说三点:
一、教材是载体,要深入解读,合理取舍,适度拓展。
高效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教材呈现的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具有选择性、时代性和适切性的特征,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安全才能回家》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和远离交通事故两个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体验生命价值,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按交通法规要求做文明行路人、乘车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
这是本课教学的目标所在。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之后,我想怎样运用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我反复研读教材,深深地感到:教材确实只是一个例子,仅仅教教材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
例如,交通标志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很多很多,而教材中只有4个代表性的交通标志,明显不够。
因此,在教学中,我补充了20个常见的标志,以增加交通知识的广度。
再如,教材中运用了“秦天天“一个案例,现实中的“秦天天”有很多很多,因此,我补充了刘雁飞、王燕、朗雪君等一些真实的案例,以增强学生对交通事故认识的深度,这些生活中的案例给学生强大的震撼力,触及到学生的心灵。
总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从这节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对教材的补充、拓展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二、生活是基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实现高效,必须牢牢把握生活性的学科特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我运用生活中的事故开讲,又运用生活中车祸事故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生活情境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
学生看到同龄人在车祸中伤亡,感受到的是交通事故的悲惨,想到的是安全才能回家;学生从违反交通法规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中,感受到车祸猛于虎,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高于生活,就是对道德情感和认识要升华,要上升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上来,要上升到自觉做一个文明的人。
回归生活,就是运用生活中获得的道德认知来指导行为实践,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四个案例让学生辨析,促进了道德认知的内化。
三、活动是关键,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育情,在活动中导行。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注重活动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教学的根本要求。
从某种意义来讲,活动设计、活动组织与与实施的好与坏是衡量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一个重要标尺。
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走进交通事故;活动二,认识交通标志;活动三,远离交通事故;活动四,学当小交警。
每项活动呈现不同的特点。
活动一,教师激情导语与一个个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车祸画面的呈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安全知识的需求和动力,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为主动探究学习。
活动二,认识交通标志,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交通标志是不够的,我设计了一个抢答竞猜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交通标志,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深感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交通安全标志的含义,而是因为很多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观念淡泊,自然地引入到交通安全法规的学习中来,通过有声文学的介说,让学生了解法规。
活动三,远离交通事故。
这一活动运用一系列的有冲击力的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明白:交通事故不仅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痛,甚至危及生命,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灾难,给生活带来悲伤的色彩,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的意识。
活动四,学当小交警。
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既是对交通规则的体验,又是对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听从交警指挥的实践检验。
总之,这节课教学,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