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范例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范文示例与优化建议
建筑结构设计范文示例与优化建议建筑结构设计是保证建筑物稳定性与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建筑结构设计范例,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优化设计过程。
一、建筑结构设计范例示例1. 设计范例一:房屋结构设计设计目标:保证房屋结构稳定,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设计过程:1)确定设计载荷:根据建筑用途和规模确定房屋的设计载荷,包括荷载、地震力、风力等。
2)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室内布局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设计结构材料:根据房屋的荷载要求和设计寿命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4)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使用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房屋结构的受力分析和核算,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5)进行构件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确定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细节设计,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可施工性。
6)进行施工图设计: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纸,标明各构件的布置与连接方式,便于施工过程中的实施。
2. 设计范例二:大型桥梁结构设计设计目标:确保桥梁结构安全舒适,满足大跨度、大荷载的要求。
设计过程:1)进行交通和地质勘测:考虑桥梁所处的交通条件和地质状况,确定设计参数,如设计荷载、地基承载能力等。
2)选择桥梁结构类型:根据跨度和荷载要求选择适合的桥梁结构类型,如梁桥、拱桥、斜拉桥等。
3)进行结构分析:对桥梁结构进行动力、静力和地震响应等分析,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进行构件设计:根据结构分析结果设计桥梁各构件,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
5)进行施工图设计:绘制桥梁施工图纸,明确每个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方式,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准确实施。
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建议1. 采用先进的结构分析软件:利用现代化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计算,可以提高设计的精确性和效率。
2. 结构材料选用优化: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可以提高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3. 结构体系优化:针对不同建筑用途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建筑分析范例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6
BACK
辅导老师:王韧 制作者:王文彧,王静伟
E
N D
•
•
•
保密 防 护性 护 作还 墙 用对 不 。地 仅 下保 一证 层了 起建 到筑 防的 潮私
•
西 立 面 的 层 次
石 头 墙 玻 璃 外 墙
BACK
室内界面的分析
展厅内部没有一扇门,采 用了门洞和断墙作为流线 和视线的通道。
内部长墙的 不连续,断 墙的穿插打 破了空间的 狭长感,而 且增加了空 间的流动性。 这种手法以 简约的形式 营造了丰富 的空间。
其 他 的 分 析
流 线 的 分 析
屋 顶 的 分 析
立 面 的 分 析
平 面 的 分 析
墙 体 的 分 析
建 筑 与 环 境
建 筑 师 的 介 绍
贝 耶 勒 基 金 会 博 物 馆
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1964年毕业于米兰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965-1970年开始工作 1971年开始设计蓬皮杜艺术中心而闻名 天下 1982年在巴黎和热那亚设立建筑事务所 RENZO PIANO WORKING SHOP 1989年获的RIBA金奖 1993-1997年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建成 1995年获得世界文化奖 1995年在日本大阪附近的神户湾内人工 岛完成了一个国际机场(不久就发生 了神户地震,而机场丝毫无损,从此 名声大震)
入 口 的 分 析
东面为一实 体墙,两边都 为斜墙引导人 流与车流的进 入。人流通过 斜墙、走道直 接到达展厅。
一层流线的分析
主流线 参观流线
车流线
地下一层流线分析
主流线(两层之间)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建筑案例—建筑分析——案例抄绘
•一
立面虚实关系;展览空间的剖面与平面
21
大体量建筑的经典范例;虚与实;体量的穿插咬合
23
不规则平面的划分;化不规则空间为大空间或者庭院
25
形
不规则地形的减法处理
空 间 篇
大台阶;丰富的剖面
33
室内外景观的剖面处理
35
日本,广[岛,Machi-Building 改造I项目
3
捷克,Svitavy住宅OV-A
体量简洁,室内通透
5
立面凹凸与材料对比;剖面丰富
2户
正斜相交的体量处理
9
体量的重复组合与展览空间的结合
L”形体旳咬合交叉;表现材质对比
13
体量的序列感
15
简洁的现代壬义盒子;内部曲线;三角处理
整体与分散;小体量与周围环境呼应
19
6础W岬
53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r H 间的处理;体量序列
55
简洁立面;集约的服务空间
5/
立 面 篇
大小空间;交通空间的组合
荷兰,木材住宅Pasel.Kuenzel事务所
住宅的空间划分;木质立面
61
立 面 篇
简洁形体里的剖面处理
外部的立面划分
63
立面与老建筑呼应;色彩对比
UID建筑事务所
』
通过交通空间营造有趣旳剖面
3/
斯坦因别墅 勒•柯布西耶
切割空间与实体相互交融
39
空 间 篇
廊桥与展览流线处理;展览空间的采光方式
居住与工作建筑类型;居住的私密空间与工作的开放空间
43
流线切割形体
45
下商上任的处理;住宅的体块化
香山饭店建筑分析
香山饭店建筑分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香山饭店建筑分析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距离市区20公里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由着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香山饭店建筑结合地形依凭山势采用了水平方向延伸院落式的建筑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色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客房区游憩区和后勤供应区。
公共活动区以长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
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要道联系方便。
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
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
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朝南一面敞开可以借后花园的景色增强了建筑环境空间的层次感。
在庭院的设计处理上香山饭店多处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以此非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来满足现代旅馆的功能需求。
后花园即长春四合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敞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还有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
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有长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几座假山、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
长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
而覆盖在长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的精髓。
这种“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的基本传统元素被重复运用形成了大量的室外庭院空间。
在立面造型方面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
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思路范文
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思路范文一、项目概况该项目是一座多功能综合体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包括商业区、办公区和住宅区。
该建筑采用钢结构框架体系,地基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基础。
建筑高度为30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施工周期为12个月,工期紧迫,需要高效、精细的施工管理。
二、施工设计思路1. 结构设计:该建筑采用钢结构框架体系,要求结构设计精准,要充分考虑建筑荷载、自重和抗震要求。
施工设计应加强节点部位的设计,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要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整体协调设计,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施工工艺:在施工工艺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高度,制定详细的工程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监理和指导,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要对材料的运输和储存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有序。
3. 材料选用:在材料选用方面,要选择质量好、性能稳定的建筑材料。
特别是钢结构材料和混凝土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另外,要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定期检验和监控,避免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4.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施工管理的关键因素,要合理配置施工人员,确保施工的高效进行。
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另外,要加强施工队伍的培训和交流,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提高施工效率。
5. 安全管理:在施工设计中,要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有序。
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巡查和检查,规范施工作业流程,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紧急情况,保障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6. 建设环保:建设环保是建筑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在施工设计中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要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和工艺,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
另外,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实验方案范例大全
建筑工程实验方案范例大全建筑工程实验方案范例大全一、水泥试验方案1. 水泥质量检测方案实验目的:检测水泥的质量,以确保其符合建筑工程要求。
实验步骤:1) 取样:从不同供应商的水泥中随机取样,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确定取样量:根据标准要求,确定取样量,将取样量称入容器中。
3) 水泥黏度测定:用盖住的扬程蓝纸滑动法进行黏度测定。
4) 初凝时间测定:用振荡法在一定温度下测定水泥的初凝时间。
5) 水泥强度测定:根据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定水泥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6)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水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 水泥砂浆强度试验方案实验目的:测定水泥砂浆的受压强度,以评估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承载能力。
实验步骤:1) 制备砂浆:按照标准配合比,将水泥与砂子混合,加水搅拌制成砂浆。
2) 制备试件:将砂浆倒入模具中,用手或振实器振实,确保试件的密实度。
3) 养护试件:将试件放在标准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适当时长的养护。
4) 试件测试:用万能试验机对试件进行受压试验,测定试件的最大承载力。
5)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砂浆的受压强度。
二、钢筋实验方案1. 钢筋直径测定方案实验目的:测量钢筋的直径,以确定其规格和质量。
实验步骤:1) 安装测量装置:将钢筋放在测量装置上,使其与刻度尺正交,并固定好。
2) 读取直径:用测量工具对钢筋的直径进行测量,读出直径值。
3) 测量多个点:在不同位置对钢筋进行多次测量,以获取直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 钢筋抗拉强度试验方案实验目的:测定钢筋的抗拉强度,以评估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承载能力。
实验步骤:1) 钢筋制备:根据标准要求,将钢筋进行切割、加工和腐蚀处理。
2) 试件制备:将钢筋焊接或固定在试件上,确保其在试验过程中不会滑动或断裂。
3) 试件测试:用万能试验机对试件进行拉伸试验,测定试件的断裂强度和延伸率。
4)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钢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
建筑图纸知识:建筑图纸范例及应用解析
建筑图纸知识:建筑图纸范例及应用解析建筑图纸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它记录了建筑设计师的所有设计意图和建造方案。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图纸是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依据。
因此,建筑图纸的编制和理解对于建筑设计和施工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图纸的范例和应用进行解析,帮助读者了解建筑图纸的基本要素和应用方法。
一、建筑图纸的基本要素1.平面图平面图是建筑设计图纸中最基本的图纸之一,它记录了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布局和空间分布。
平面图通常包括地面平面图、各层平面图等,用于描述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情况、室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功能区域的设置。
在平面图中,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将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平面的制定和实施。
2.立面图立面图是建筑设计图纸中用于记录建筑物立面结构和外观的图纸。
立面图通过绘制建筑物的立面剖面图和各种部分细节,展示了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外观和结构特点。
立面图中通常包括建筑物的窗户、门、墙体材料和装饰等细节,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对建筑物外观和结构的清晰描述,有利于施工单位进行外立面的施工和装饰。
3.剖面图剖面图是建筑设计图纸中用于记录建筑物纵向结构和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图纸。
剖面图通过绘制建筑物的立面剖面图和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结构,展示了建筑物内部空间和结构特点。
剖面图中通常包括建筑物的楼梯、电梯、管道、梁柱等细节,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对建筑物立面和内部结构的清晰描述,有利于施工单位进行内部结构和管道的施工和安装。
4.细部图细部图是建筑设计图纸中用于记录建筑物各种细节的图纸。
细部图通过绘制建筑物的各种局部细节和连接部分,展示了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具体构造和连接方式。
细部图中通常包括建筑物的连接细节、装饰细节和特殊构造部件等,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对建筑物细节结构和连接方式的清晰描述,有利于施工单位对特殊部位和细节进行施工和制作。
二、建筑图纸的范例建筑图纸的范例通常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细部图等,下面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住宅建筑项目为例,对建筑图纸进行分析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建筑图纸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零碳建筑优秀案例分析
高效保温材料:使用高效的保温材料, 减少能源消耗
LED灯具:使用低能耗的LED灯具,减少 电力消耗
能源监测系统:安装智能能源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情况,及时采取节 能措施
2.4 实施效果
贝丁顿零碳住宅区的建设实现了以下效果 节能:通过采用高效的节能技术和设备,能源消耗降低了25%
零碳建筑优秀案例 分析
xxxxxxxxxxxxxxxxxxx
2
目录
CONTENTS
1 上海世博园区零碳馆
2 英国贝丁顿零碳住宅区
3
总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零碳建筑成为了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x
本文将介绍几个零碳建筑的优秀案例,并对其设计理 念、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1
上海世博园区零碳馆
1.1 项目简介
上海世博园区零碳馆 是中国首个零碳公共 建筑,也是全球唯一 一个零碳概念的展馆 。该馆由两座独立而 又相连的建筑组成, 采用生态绿色建筑的 设计理念,集展示、 交流、实验等功能于 一体
1.2 设计理念
零碳馆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通过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low-e玻璃等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的节能设备,碳排放量减少了30%
教育:该项目成为了当地学生和教育机构的实践教育基地,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3
总结
以上两个零碳建筑优 秀案例都采用了生态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通过运用各种节能、 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 段,实现了降低能源 消耗、减少碳排放、
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的节能设备,碳 排放量减少了50%
建设工程范例分析风险点解读与防范措施
建设工程范例分析风险点解读与防范措施建设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复杂的工作流程,其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点。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完成,我们需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以实际范例为基础,对建设工程中的风险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范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是一座高层建筑项目,涉及到地基处理、结构施工、安装装修等多个关键环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风险点。
风险点一:地基不稳定在进行地基处理时,我们发现地质情况比预期复杂,土壤稳定性较差,存在沉降和滑坡的风险。
这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解读:地基不稳定是建设工程中常见的风险点之一。
在处理这一风险点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土质情况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根据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土方加固、灌浆加固、打桩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地基沉降和滑坡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防范措施:1. 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了解土质情况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2. 根据勘察结果制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3. 加强监测工作,定期检查地基的变形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风险点二:结构施工质量问题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如混凝土质量不合格、钢筋绑扎不符合规范等。
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结构不牢固,存在安全隐患。
解读:结构施工质量问题是建设工程中的常见风险点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和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检查和验收,确保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质量抽验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防范措施:1. 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与合同要求相符。
2. 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施工过程中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3. 定期进行质量抽验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建筑工程资料范例
建筑工程资料范例
建筑工程资料范例不要标题: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XX地区,总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包括主楼、
附属建筑物等。
工程计划工期为XXX天,总投资额为XXX。
土地情况
该建筑用地属于XX用地,土地总面积为XX平方米,地理位
置优越,交通便利。
设计要求
根据建筑物功能、风格及使用要求,设计了XX。
结构设计
本工程采用XX结构形式,主要由XX构件组成,具有承载力强、抗震性能好等特点。
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资料及设计要求,制定了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XX。
材料选用
为保证工程质量,选用了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材料,如XX材料。
设备选用
本工程采用了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如XX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质量控制
通过严格的施工方案管理、材料设备验收等措施,实施质量控制。
安全措施
为确保施工安全,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了安全生产措施,包括XX措施。
工程进度
目前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中,已完成XX工程量。
经济效益
该工程通过优化设计、合理施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总结
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持着质量、安全、效益的原则,遵循相关规定,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顺利完成。
建筑工程施工报告范例
建筑工程施工报告范例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某住宅小区项目,位于XX市城市规划区,占地面积约X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XX平方米。
本项目包括XX栋住宅楼、XX栋商业楼及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约为XX亿元。
本报告主要针对住宅楼A栋的施工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施工进度1. 基坑工程:自XX年XX月XX日开工,经过XX个月的紧张施工,截至XX年XX月XX日,基坑工程已全部完成。
包括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施工、排水降水等。
2. 主体结构工程:自XX年XX月XX日开工,截至XX年XX月XX日,主体结构工程已完成XX层,预计XX年XX月XX日完成全部主体结构施工。
3. 建筑幕墙工程:自XX年XX月XX日开工,截至XX年XX月XX日,建筑幕墙工程已完成XX%,预计XX年XX月XX日完成全部幕墙施工。
4. 室内外装修工程:自XX年XX月XX日开工,截至XX年XX月XX日,室内外装修工程已完成XX%,预计XX年XX月XX日完成全部装修工程。
5. 配套工程:自XX年XX月XX日开工,截至XX年XX月XX日,配套工程已完成XX%,预计XX年XX月XX日完成全部配套工程。
三、施工质量1. 基坑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基坑稳定和安全。
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主体结构工程:加强模板、钢筋、混凝土等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整改,避免质量隐患。
3. 建筑幕墙工程:幕墙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
对幕墙面板、框架、连接件等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检测,确保幕墙安全美观。
4. 室内外装修工程:装修施工过程中,注重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严格遵循设计要求和规范。
对装修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装修效果符合要求。
5. 配套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配套设施功能完善、使用安全。
四、施工安全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案例集锦
1. 加州学院艺术中心(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加州学院艺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它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覆盖着原生植物,不仅能够吸收雨水,还能提供绝佳的保温效果。
该建筑运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并且通过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来满足自身能源需求,是绿色建筑的杰出代表。
2. 伦敦的碳零排放公寓(BedZED)伦敦的Beddington零能量开发(BedZED)是英国第一个大规模的碳零排放社区。
这个项目采用了高效的隔热材料、太阳能板和中央供暖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屋顶花园和绿色空间的设计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
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被誉为“东方之冠”,其独特的传统斗拱结构融合了现代建筑技术。
中国馆在设计上大量采用了节能材料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屋顶绿化和雨水回收系统也是其环保特色之一。
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转为博物馆使用,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绿色建筑的范例。
4. 德国的智能之家(Smart House)德国的智能之家是一个集成了多种智能技术和环保理念的住宅项目。
它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来控制室内温度、光线和能源消耗,极大地提高了能源效率。
此外,建筑还采用了被动式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日光照明来降低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5. 新加坡的绿色心脏(The Green Heart at Marina One)新加坡的Marina One项目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中央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空间——绿色心脏。
这个开放的花园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场所,还帮助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建筑群利用了绿色屋顶、垂直绿化和智能节能系统,是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典范。
这些案例显示,绿色建筑不仅关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还兼顾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建筑的美学价值。
它们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新设计,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世界土木工程建筑范例
世界土木工程建筑范例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右岸),是巴黎的心脏。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
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
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王宫最初始建于20世纪初,中院的东立面是古典主义风格,最为人们推崇。
法国总统密特朗请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金字塔形透明屋顶。
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
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
阿那亚艺术中心范例分析
• 内置弧形设计 • 再次将视线带往室外
2.艺术之旅:旅途风景
• 节点六:顶楼走廊
• 主流线终点 • 开阔的室外空间 • 提供俯瞰视角
2.艺术之旅:旅途风景
外 驻足
内 行走
外 驻足
内 行走
• 主流线内在肌理的提取
• 内外和行为的交替,代表 对艺术反复认知的过程
• “螺旋上升”的本质
• 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空间,同时 也是一个社区分享和聚集的地点。
• 重新找回人的情感价值,以及与 环境的和谐互融
艺术
生活
咖啡馆和多功能画廊
THANKS
外 驻足
开放 环绕
2.艺术之旅:阿那亚的光
早 日晷
晚 时钟
2.艺术之旅:阿那亚的光
采光分析: 1.倒锥大面积接受天光 2.开口的透光作用 3.侧壁窗最大程度接受漫反射
2.艺术之旅:阿那亚的窗
入口处小窗
走道内外窗
观景台
顶楼窗
外墙窗
多角度多层次 提供独特观感
3.神性与人性:阿那亚的神性
• 独特的地标建筑
阿那亚艺术中心 范例分析部分
BY:杜冲 徐羽伦
目录
• 1.石与水的对话——要素利用 • 2.艺术之旅————视觉体验 • 3.神性与人性———建筑价值
1.石与水的对话:气候条件
• 地理位置:温带季风气候,季节性的雨水变化
1.石与水的对话:水之重
无水时或排水后: 作为表演和集会空间
降雨导致B1层广场积水时: 形成水景,类似于镜面
水:轻盈?变动?
2.艺术之旅:阿那亚的艺术观
• 哲学:认识是螺旋上升的 • 阿那亚:艺术认识也是螺旋上升的
内表面窗与观景台的内 在规律分析:螺旋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范例分析》讲义前言第一章解读——借助表达理解建筑第二章分析——通过范例学习设计第三章范例分析示例前言《建筑范例分析》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建筑的书。
对建筑学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断探究和在基础教育中帮助初学者认识建筑的有限尝试,是促使本书成稿的重要原因。
使学生具有从事建筑设计所需的能力是建筑教育的主要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
设计建筑和理解建筑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
就像写作和阅读的关系,它们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然而目的和手段却不尽相同。
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样,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最终完成作品,要充分了解各种现有条件,比较不同的路线和可能性,形成整体的框架,还要进行概念化的抽象思考、设置各种动人的细节,这更像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而理解建筑的过程好比是阅读,试图理解建筑师的思考过程,在不同的因素间建立起联系,并与其他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更像是个分析的过程。
在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性学科中日臻完善的案例分析教学法(Case-study Approach)为理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学生主动、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通过理解、应用、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以更全面地了解个案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内容,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辩论的技巧。
这和职业发展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也与本书所倡导的“全面了解、整体分析”的原则相契合。
和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不同,案例分析是一种诱导式的教学法。
演绎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身份是作为说服者;在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也会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但还是以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
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共同的参与来实现的。
其训练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辩论的技巧1[1]。
在我国长期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法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被采用。
历史、理论和技术课程的教学,固然离不开个案的支持;对设计课程来说,这些应用包括现场考察、对类似的建筑进行抄图或描图、借鉴范图等。
即使在设计实践中,借鉴、参考一些优秀的建成作品,也是经常的事情。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一系列书籍,在分析方法和内容方面为建筑范例分析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中,《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2[2]对形式的分析、《解析建筑》3[3]对建筑构成元素的解析、《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空间构成的比较分析》4[4]对1[1]Daniel C. Edelson, Learning From Cases and Questions: The Socratic Case-Based Teaching Architecture,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996, 5(4),357-410。
2[2]参见:[美]罗杰·H·克拉克、迈克尔·波斯著,汤纪敏译,《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该书英文原版为Roger H. Clark, Michael Pause. 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 2nd Edi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now John Wiley Sons, Inc.), 1996,2005年发行第三版。
3[3]参见:[英]西蒙·昂温著,伍江、谢建军译,《解析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住宅空间构成的分析等等,对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针对目前建筑设计课程中采用的案例分析法,张永和5[5]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1)因无法完成实践的全过程、不能接触技术问题,导致了技能训练的片面性;2)因缺乏研究课题的针对性,导致了个案教学目的性不强;3)由于设计理论的匮乏,导致了个案教学有效性的丧失。
这些质疑所针对的,是案例分析法对设计的促进程度,是教学过程的支撑条件是否充足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不是否认它对理解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更不是怀疑方法本身。
由此可见,将案例分析法应用到基本概念的理解甚至设计课程中,充分发挥其有效性是一回事;探索和完善案例分析法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则是另一回事。
关于案例分析教学法的诸多文献,常常会把案例比喻为包含信息的、用于教育的故事。
它的实施需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任务环境(task environment)和说书人(storyteller)6[6]。
任务环境主要是指:通过了解案例情况、引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提出具体要求等环节,给学习者提供了对话的可能性。
高效的任务环境应该给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情景,其中包含了事关主题的宝贵经验。
说书人则主导学习的气氛,能够抓住任务环境与学生交流相契合的时机,并趁机推出个案或提出指导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从案例与自身情形的结合中学习。
相应地,建筑范例分析教学中,其教学任务是由教师事先设定的,但任务本身确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总体上的一致性要求并不能全部体现到每个范例中,每个范例对建筑基本概念的体现程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这都是需要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发现的,而发现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另一方面,“说书人”角色的完成,部分是由教师在讲课、讨论和辅导时担当,还有大部分是由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中承担的。
这与教学任务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关。
除了案例分析法的共同特点,它另外的益处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促进讨论的氛围。
除了借助其他学科的成熟经验来完善建筑范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为范例分析法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纸质媒体占据统治地位的上个世纪,由于资料的有限来源,建筑个案的数量、完整性和传播速度都难以为范例分析的深入进行提供充足的保证。
建筑杂志对许多建成作品的不完整介绍,使得读者只能对其图像进行简单、消极地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质量。
电子传媒和网络的普及,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料来源的问题,也促使传统出版业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不断进步。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比较今天和五年前那些以刊登作品为主的建筑杂志,如El Croquis、A+U、《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它们所刊登的作品越来越丰富、详实。
而网络所带来的,不仅是最新作品的快速推出和传播,还有查询、检索的便捷。
所有这些,对学习范例分析的益处也越来越明显。
范例分析的学习,是认识方法的学习。
它所提供的,是一套认识和理解建筑的基本框架:包含了诸如场地条件、功能布局、形式分析、空间要素、结构体系、材料构造、表现方法等一系列不同层面的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并不能涵盖认识建筑的全部要素,也不会在一个特定的范例中全部体现,更不能就因此而推理出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作品的所有必然性,但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对建筑设计的学习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1). 多角度的审视可以使初学者对建筑的理解更具整体性;2002。
该书英文版为Simon Unwin. Analysing Architecture,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1997,2003年发行第2版。
4[4]参见:[日]原口昭秀著,谭纵波译,《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空间构成的比较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5]参见:张永和,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时代建筑》,2001年增刊,40-42。
6[6]Clyde Freeman Herreid, Case Studies in Science: a novel method of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Feb, 1994. 221-229。
建筑物实体 设计过程:构思的整体 施工过程:塑造的整体 建成之后:被审视的对象 图1-1:不同阶段对建筑物实体的界定2). 结合某个具体的范例,其突出特点会通过分析得以强化,进而使得分析者对该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3). 通过分析中对设计过程的有效探索,可能会使分析者掌握设计的方法;4). 范例分析学习需要掌握的是分析方法,它是加深理解的工具,并对未来的学习产生长期的影响。
本书主要介绍理解、分析建筑的方法,共分三章。
第一章为“解读——借助表达理解建筑”,主要介绍了建筑师的语言,即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共包括图纸、图像、图解、模型、影像、虚拟体验、文本和口头表达等八个方面。
它们既是全面认识个案所必需的不同呈现方式,也是建筑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为“分析——通过范例学习设计”,主要从场地条件、功能组织、空间要素、形式组成、结构体系和材料与构造等六个方面介绍范例分析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每个方面都会通过优秀的范例来说明其不同的做法。
第二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学习设计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
第三章为“分析示例”,主要通过已经完成的分析作业,介绍针对具体的范例综合运用分析工具的方法。
本书所讨论的主要是建筑单体的设计要素,而不是建筑群、城市设计或规划,尽管范例分析的方法也会在这些领域的工作中奏效;当然,也很少涉及社会和经济因素。
此外,尽管理解建筑和设计建筑如何相互促进还不是十分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理解设计作品的过程能对设计产生促进,反之亦然。
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抽象概念思考问题的能力,恰恰是受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也是设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困难所在。
衷心地希望这些分析成果能够经学习者自身的“领悟”后“转移”到设计过程中。
书中的附图,按照以下的顺序注明建筑物的名称、所在城市、国家、建造年份、建筑师等相关信息,并说明图片的来源。
为帮助读者了解建筑师的信息,首次出现时均注明其西文姓名,并将在附录里一一列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诸多同事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范文兵、张健、卢琦、曹永康等老师共同进行的课程教学和建设工作,对本书的成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2000级至今的建筑系学生,均积极参与该教学环节,在取得丰硕收获的同时也为该课程积累了丰富的宝贵资料和教学成果。
书中的很多资料都有同学们的贡献,有些图片是他们直接提供的,有些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思想交锋的结果。
我校研究生林峻宁、黄妍妮也分别参与了课程教学。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冯仕达先生所提供的该校教学资料,为探讨教学改革提供了最初的借鉴。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章 解读——借助表达理解建筑 在建筑物的实体、呈现和意义之间,有一系列表达、传递信息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