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著名战略行动,发生于1934年至1935年。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功脱离了敌人的追捕并转移基地到新的战略地域。
这次壮举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十年征战"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文章目录分为介绍背景、事件过程、困境与抗敌精神以及历史意义与影响等几个部分,以全面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与影响。
我们将探讨国内外政治环境、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对红军长征的影响,详述红军长征的起因和经过,剖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和表现出的奋勇抗敌精神。
此外,我们将探讨红军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启示。
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2.1 国内政治局势:在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割据混战的时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席卷全国。
中共党诞生于1921年,当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斗争。
然而,到了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面临着巨大挑战。
北方工农红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围剿,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
2.2 国际环境与影响:在大萧条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东北地区发动侵略,并逐渐扩大其在华影响力。
这一情景使得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2.3 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相互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
毛泽东领导的派别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根据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西安事变
兵谏亭
东北军沿着骊山西北麓,开始搜山。此时,东 北军的士兵们才从长官那里得知,搜山是为了 搜蒋介石,并严格规定,绝对不许伤害蒋介 石——士兵们终于明白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谁活捉蒋介石,赏钱一万元。士兵们纷纷踊跃 搜山。在半山腰,二营八连的班长陈思孝抓住 一个蒋介石侍卫。 12这天,西安的空气都是紧张的,南京国内政 府20多架飞机在西安城上空盘旋,随时准备轰 炸西安,地面上的士兵也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 士书》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 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酝酿了许久,现在已经揭开七八天了。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 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 员,去抗日救国。 也许有人在那里怀疑绥远军队已经在那里抗日了,听说也有些中央军队在那里参加,很是胜利。可见中央已在那里抗日,为什么还要我们这样发动? 不!不!事实绝不是这样简单。中央军是摆在晋军与绥军中间,而且只有两师。阎副委员长所要求的二十万大军援绥,中央答复无法抽调。然而到西北打 红军的内战却源源而来了几十万大军。由这样的事实,他们所说抗日,不过是欺骗民众的一种办法,绝对没有真正抗日的决心,还不是很清楚吗? 双十二运动发生的一天,中央飞机数十架一齐发动到西安来侦察,而在绥远的抗日血战中,中国飞机却半架也没有。 据他们说是因为天气太冷,飞机发动不容易,但敌人的飞机怎么能发动呢?也许我们的飞机不好,那我们为什么必要买那样不好的飞机呢?而且到寒 冷和绥远差不多的西北的飞机怎么就能发动使用呢?这种欺骗情形,凡是有知识有眼睛的人,谁看不清楚?我们全是中国人,谁不知飞机献寿为的是抗日。 因为有抗日作目标,群众才那样的热烈。而现在我们有飞机却不对外,使我们的抗日战士无可奈何地受着敌人飞机的时时轰炸。这是抗日吗,这是真心抗 日吗?如果这样就算抗日,试问我们的东北四省,我们的察北六县,我们的冀东二十二县,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回来?这是敷衍欺骗的抗日,绝对不是我们 要求的彻底抗日。 也许还有人相信抗日的“准备论”,这更是大错。我们不要把日本当傻瓜,认为我们会准备人家不会准备。老实说,我们准备得还不到五分,人家已 经准备到十分了,试问这种准备有什么用?这岂不是等人家准备好了来整个吞并我们中国吗?再说,人家也绝对不许可我们准备。在我们准备过程中,人 家已经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各种各样的锁枷把我们束缚得死紧,教我们动不得身,抬不得头。试问我们又如何能够准备起来?这不是梦想吗? 我们因为不信任变相汉奸的,至少也是犯恐日病的抗日准备论,我们因为看破了南京抗日是欺骗,至少也是敷衍民众的一种手段,所以才以极大的热 诚劝蒋委员长变更他的错误政策。但我们大胆的赤诚劝谏,都一次一次的失败了。我们为服从全国潜在大多数民意,我们为贯彻我们的也是全民的抗日救 国主张,所以才有 这一次双十二事件的发动。 我们的希望,只是集合全国的力量去抗日救国,是绝对纯洁的,是绝对发自内心的,无一毫私心,无一点背景。凡是同情我们主张的,不管他是那党 那派我们均愿意竭诚欢迎。 我们的目的在对外,绝对不造成内战,并且极力避免内战。但是如果有违反民意的汉奸,用武力压迫我们,使我们不得贯彻主张,那我们为扫除误国 误民的分子,争取民族的最后生存,当然我们要起而自卫,并且要粉碎这种恶势力。这不是我们造成内战,而是实行抗日救国的清道工作。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国家,已到了生死关头,真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我们必须巩固我们抗日救国的战线,去与 一切破坏我们的恶势力相拼,方能实现我们的主张,才能收复我们的失地,才能湔雪我们的一切国耻。这是我们由理论而实行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团结, 我们需要奋斗,我们必须不辞一切光荣胜利的牺牲。 我们的基础是民众,必须用尽我们的智虑爱护他们。我们所要贯彻的是我们的主张,所以必须确信我们的基本理论。我们需要以不顾一切的精神来冲 破我们的一切困难,这才是我们抗日救国战线上忠实同志所必要的精神和勇气。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我们具有坚强民族意识的亲爱的将士们,这是我们起来的时候了!白山峨峨,黑水汤汤,我们光荣的胜利,就在目前,我们一定 要到黄龙痛饮的。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我们热血沸腾的亲爱的将士们,我们一定要不辞一切艰险牺牲,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去达到我们最后的胜利! 张学良、杨虎城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导读:本文是关于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希望能帮助到您!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
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
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
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
1910~1940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1910~1940年中国发生的大事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共成立1923年国共合作1926年北伐进军8月1日南昌起义8月7日八七会议以后秋收起义等1927年7月15日 715反革命政变分裂1928年东北易帜1932年一二八事变、伪满政权1934 年红军长征1935 遵义会议1936年会宁会师、西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国共合作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将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的一个历史事件。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中国、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正式结束。
由于当时外蒙古仍为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代表处而并未进驻军队,故张学良此举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南北统一。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视之为“清共”的一个环节)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
在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时,原先采取“联俄容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但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介石等领导)及武汉(汪精卫等领导)两政府。
武汉方面最初仍主张容共,其后与共产党发生磨擦,再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人士的表态要求分共,汪精卫乃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遵义会议1介绍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西安事变与红军长征
由“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浅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班级:电商1502学号:2015012771 姓名:王增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又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80周年纪念,这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
“长征胜利”与“西安事变”,这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仔细分析,其实他们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当将两者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时候。
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红军长征”。
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方面进行阵地防御,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前进。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沦陷,共产党第五次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毋庸置疑,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其次,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阻险,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
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
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西安事变”
75年前的今天“西安事变”——伟大的转折“西安事变”的综述75年前的今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因为发生在12月12日),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和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今天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之后,日军得寸进尺,步步蚕食中国领土。
而当时的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先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而对日本的侵略采取暂时“不抵抗”的政策。
1933年1月1日,日军越过长城,继续侵略中国。
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全国人民一直要求“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以后红军经长征达到陕北,在陕甘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成为国民党的威胁。
因此蒋介石多次严令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围剿”红军。
而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并不积极围剿红军。
而且前几次围剿也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
因此,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出兵进攻红军。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欺负。
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他们在“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日军的侵略,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
后又在“剿共”时蒙受重大损失。
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中国共产党也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
西安事变
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变
事变 简介
历史背景 事件过程
最终结果 历史意义
•
事变 简介
•
历史背景
事件过程 最终结果
西安事变
• •
•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
“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
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
决。
张学良
张学良、杨虎城
「 八 一 宣 言 」
•1936年4月9日 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 • 1936年8月15日 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要求 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 1936年9月 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 1936年12月初 蒋介石抵达西安,召见邵力子,通知大公报社发表对张学 良、杨虎成的弹劾,并撤销职务。 在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 • 12月12日凌晨 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 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 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坚决 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 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之 后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
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
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
西安事变意义
西安事变意义
杨虎城
背景介绍
蒋介石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 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 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 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 题。8 月 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发表 1935 年 12 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 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 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 1935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 事变”,张学良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损失惨重 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 弃守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榆关抗战、 将士书》。 热河抗战相继爆发,山海关、承德失守; 1935 年11月,张浩向陕北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 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第七次代表会议和《八一宣言》的精神。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 1936 年,红一方面军在打开华北抗日通道的名义下 力主抗敌 东征。
西安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西安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1. 泾阳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西安市泾阳县,是纪念红军长征和中国工农红军在泾阳战斗的地方,展示了长征历史和红色文化。
2.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活动地,陈列了众多革命文物和照片,讲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故事。
3. 韩家川红色旅游文化园:位于宜川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景区内有红军遗址、红军长征纪念路等,被誉为“红色摇篮”。
4. 宝鸡革命遗址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主力由秦岭过境的地方,展示了红军的战斗历史和红色文化。
5. 航天红色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市,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景区内有航天科技馆、航天纪念塔等,可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6. 渭南保卫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是抗日战争时期渭南保卫战的战斗纪念地,展示了渭南市民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7. 榆林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布置单位,陈列了大量有关延安整风运动的图片、文件和实物,展示了当时的思想斗争和整风运动的成果。
8.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是纪念北伐战争时期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地方,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事迹。
9. 华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红军长征的必
经之地,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红色文化。
10. 陕西靖边红军第一支队纪念馆: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是纪念陕甘革命根据地靖边红军第一支队的地方,展示了红军的战斗历史和红色文化。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
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
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西安事变背景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
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
西安事变背景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
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1、背景: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红军长征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红军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红军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着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
然而,国共两党在政治信仰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两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带领红军进行一次战略性撤退,以避免被国民党军队消灭。
起初,红军从江西省瑞金市出发,沿着山路向四川省前进。
但是由于道路艰险和天气变化,红军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
然而,红军仍然毫不畏惧地前进,不但打了多次胜仗,还通过长征取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他们不仅要抵御国民党军队的攻击,还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各种困难,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有很多红军士兵在长征途中逝世,但是,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敢地向前。
长征途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他们无私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经过了川西北和陕西北等地区,终于到达了陕北,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
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接着将蒋介石扣押在西安,被迫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
二、红军长征的意义1. 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得以延续。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扬自己的斗志,坚定了党的先进理念和信仰,使得党的纲领和方针赢得了更多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2. 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红军长征还使国共两党互相掌握了对方的动向。
长征途中,红军成功地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杀,同时也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针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行调整,取得更多的战略上和军事上的优势。
红军长征入陕与西安事变的爆发
红军长征入陕与西安事变的爆发作者:王卫平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10期王卫平1936年对蒋介石来说,留给他解决中共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一方面,他长期寄希望于依靠外交途径解决中日问题的幻想即将以自己的步步退让、日本人的步步紧逼而宣告破灭。
此前,他曾告诫党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反言之,如果“最后关头”到来,那只好“放弃和平”“决心牺牲”。
而让他认识到“最后关头”已然来临的,正是他一直以来姑息纵容的日本侵略者。
1936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宣布包括实行“中、日、满经济合作”,即承认满洲国等条件在内的“广田三原则”。
这就等于把蒋逼向了死角,诚如他所言:“我们拒绝他的原则,就是战争;我们接受他的要求,就是灭亡。
”既然和平已经绝望,大战不可避免,那么,对他来说,中共问题断无拖延之理。
因为他始终认定“攘外必先安内”。
另一方面,自1927年就与他分道扬镳的中共及其军队,已在其重重围剿、步步紧追之下,西进北上到达陕北。
在蒋介石看来,此时的中共及其军队万里奔袭人困马乏,即使不是穷途末路,恐怕也是强弩之末。
他必须毕其功于一役,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在调集嫡系部队约三十个师厉兵秣马准备由河南开赴陕甘参加“剿共”之后,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又亲赴西安,责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领悉数人马迅速开赴进剿前线,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直捣黄龙。
正所谓“家有千金,行止由心”,兵精将广自然平添任性,他踌躇满志又志在必得。
然而,令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意气昂藏的督战之旅,最终竟成了以身犯险的“兵谏惊梦”。
对于这次兵谏,历史上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西安事变”,亦称“丙子双十二事变”。
“事变”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性事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其令人猝不及防的“突然性”。
作为一个“突发性”事件,“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前没有与闻这件事”已是历史定论。
红星照耀中国相关事件
红星照耀中国事件1、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935年1月17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星照耀中国的人物事件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人物和事件:
1.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的思想、领导才能和革命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外交和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3. 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勇气、毅力和革命精神。
4.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开始,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5.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红星照耀中国》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它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西安事变
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自作主张护送蔣中正乘飞 机离开西安。 12月26日,西安事变蔣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 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张学良之命运
事后,张学良主动送蒋 回到南京,抵南京后12月 30日被军事法庭判決:张 学良首谋祸党,对于上官 暴行胁迫,判处有期徒刑 十年,剥夺公权五年, 1937年1月4日,蒋中正认 为自己未能对己身安全预 作防卫,引以自咎,随后 即提请国民政府特赦,交 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 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 期软禁。
①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 进剿红军,张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一致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②10 。 ③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介石拒绝。 ④12月4日,蒋由洛阳到抵西安,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 遭蒋拒绝。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 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⑤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 止剿共,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⑥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纪念 “一二· 九”运动一周年,全场爱国情绪高昂,当晚,张学 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再次失败。
杨 虎 城 与 中 共
杨虎城将军从旧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 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在大 革命失败后,杨虎城不但没有执行蒋介石 的“清党”命令,反而启用了大量的共产 党员在军中担任职务,曾经还请求过加入 中国共产党。
杨虎城将军主张抗日,反对内战, 与蒋介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同 红军有建立友好关系的可能。
12月22日,宋美龄、 宋子文等到西安。后由 张学良本人陪同宋美龄 和端纳往见蒋介石。周 恩来亦敏锐地观察到蒋 介石内心深处非常思念 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 蒋经国,周恩来在迅速 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 向蒋介石暗示只要蒋放 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 经国归国,蒋介石也被 迫答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这次会议 是党的历史上 的一个重大转 折点。
1935年1月 红军长征途中, 在贵州省遵义 市举行了一次 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5年,毛泽东到达陕北时的照片
国共十年对峙期(1927—1937)西安事变
胜利会师
会宁
遵义会议
瑞金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5年10月
甘
吴起镇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红
1936年10月会宁 肃
黄河
陕 腊子口 西
草地
西康 大 毛尔盖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6月
军 长 征
雪山 渡 泸定桥 河
安顺场
金 江沙
四川
乌
赤
江 1935.1.
水 遵义贵
贵阳 州
长江
示
湖南
江西
1934.10. 瑞金
A日本扩大侵华 C抗日高潮出现
D B美日争夺激烈
D国共分裂对峙
内容: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2、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意义: 结束 “左”倾错误,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35年《八一宣言》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现
提出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胜利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陕北 以延安为中心,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最显著的特点)
(左上图)张学良、杨虎城 (右上图)临潼华清池的“兵谏亭” (左图)西北文化报报道的西安事变
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中 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B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 的“时局”主要指
二、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4、西安事变
根本原因
(1)原因:①_民__族__危_机__的加深 ②国民党政府内部_分__化__
③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补充)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_内_战__、联__共_抗
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为国共_第__二_次__合作的实现、抗__日_民__ _族__统_一__战__线__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 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日本加剧侵略:9·18事变、华北事变。民族
原因: 危机的加深。
2.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国民党内部分裂。一些进步将领要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
爆发: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
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共: 民族利益——逼蒋抗日、和平解决
意义:
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基础
西安事变
Hale Waihona Puke 根本原因1、原因: ①_民__族__危_机__的加深 ②国民党政府内部_分__化__ ③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补充)
(2)爆发: 1936年12月12日,_张__学_良___、杨__虎__城_扣
留了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 全国,要求_停_止__内__战__,_一_致__抗__日__。
意 图
福建
广西
长征前某部的照片
小兵照片(长征部队平 均年龄约20岁左右) 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
女战士过雪山时穿的防滑鞋
国共十年对峙 (二)、红军长征
(1)原因 ①外因:蒋 “攘外必先安内” 剿共
②内因: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的泛 滥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 败
(2)长征中大事:
1、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