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于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

事变当天,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此事件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事件经过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中正,蒋中正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12月17日,原执意杀蒋中正的中国共产党,得到斯大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中正。

[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头版为张学良最敬重的文人张季鸾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

12.22宋美龄接见蒋中正,蒋中正宁死不屈的态度开始动摇。

周恩来亦敏锐地观察到蒋中正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周恩来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向蒋中正暗示只要蒋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中正也被迫答应了。

结果•西安事变后停止了攘外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日本军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西安事变后的各方反应

西安事变后的各方反应

标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背后的各方反应摘要: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

在课上老师的讲解后,笔者才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并非如中学课本所描述的那么顺利——顺水推舟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背后的各方势力实际上反应不一,博弈、妥协不断。

故笔者决定探究一番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反应。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正文:1935年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而此时,因属下部队与红军作战失利而放慢了“剿共”步伐的张学良、杨虎城,被中共的主张所吸引,彻底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尝试与中共和谈,同时谏言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蒋介石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甚至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于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当西安还为茫茫夜色笼罩着的时候,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很快,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手下的东北军到华清池捉住了蒋介石,紧接着,张、杨二人“挟天子以令诸候”——提出八项主张、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一、南京国民政府西安事变后的初期,南京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分别是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主张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以营救蒋介石的主和派。

主战派何以主战,戴季陶对此有所解释:“张、杨.....劫持统帅,则必以蒋公之生死为政治上之要挟。

中央既不能屈从其狂悖,陷国家于沦胥;尤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

故中央对策应持以坚定。

"i在主战派看来,蒋的个人安危应该让步于国家纲纪,故剥夺张、杨原本兼领的各职,明确下令讨伐这二人。

因为主战主张,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召开的较大应急军事会议有三四次,例如12月16日,会议作出决议——推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由国府下令讨伐张学良,推于右任为“西北宜慰使”,同时,当日,国民政府即颁布命令,派飞机轰炸渭南、华县等地。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

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

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西北军西北军。

由北洋直系军阀分化演变而来,首领冯玉祥。

大革命中,冯在五原誓师,组成国民联军,参加北伐,其部队发展到20余万。

中原大战后,冯军失败,部队解体,但实力尚存,部队多数被蒋收编,编成第3路、第13路、第22路、第25路、第26路。

黄河以北的部队则被张学良改编为东北军序列第3军,后改第29军。

抗战时期编成第2、第3、第33、第39等四个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新8军、第96军、第59军、第77军、第113军先后起义,第八兵团在撤至金门时被谴散,第30军于太原被歼,西北军不复存在。

其主要将领在早期有“五虎上将”、“13太保”等。

国民政府时期,仍活跃者有宋哲元(“七七事变”时的第29军军长)、鹿钟麟(冀察战区总司令)、孙连仲(第6战区司令长官)、韩复榘(第3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第2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第39集团军总司令)等,抗日殉国的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冯安邦等和先后起义加入中共军队的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高树勋、张克侠、何基沣、鲁崇义等均出身该军。

(1)石友三部。

1929年5月,石友三率第24师在河南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讨逆军第13路总指挥。

6 月下旬,所部由河南许昌移驻安徽亳县。

11月,石友三出任安徽省主席、津浦路警备司令,所部移驻蚌埠。

12月2日,奉命南下广东的该部在浦口炮击南京。

在各方斡旋下,1931年 1月,石友三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南清乡总指挥,归韩复榘节制,由蚌埠移驻亳县。

3月,增授 2个师(新编第28、第29师)的番号。

4月,随阎锡山反蒋,在鲁西南等地作战。

9月,北渡黄河撤军河南安阳地区,再次向蒋介石输诚。

10月,被重新任命为第13路总指挥。

石截留西北军、晋绥军溃兵,扩充至6万余人。

1931年7月,举兵反抗张学良,在中央军和东北军的围攻下溃败,残部分由张学良、韩复榘收编。

1932年,石友三在日本支持下于冀东组织军队。

1936年1月,被宋哲元委任为北平保安司令。

西安事变介绍

西安事变介绍
张学良发表《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 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待命杀适 度,收复东北。2月17日,致函于学忠, 希望维护东北军团结。
热爱自由的张学良将军自西安事变后 失去了长达半个世纪多的自由。
“从犯”杨虎城惨遭特务残杀,而他 的家人也大多死在蒋介石的残暴之下。
蒋介石政府实行 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中共党内也出现过“杀蒋” ,但后 来又转为主张放蒋,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因为即使杀蒋,并不会对共 产党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而有可能 使何应钦等亲日派上台,那样的话, 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共产党本身都 是有害无利的。
22日,宋美龄等到西安。张学良、 杨虎城去机场迎接,并与宋子文、 宋美龄举行会谈。
1.蒋介石政府把中国共产党当作 头号敌人,为了镇压共产党“围剿” 红军,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
2.蒋介石认为中国装备.训练.工业 基础处于劣势,打起来三日必亡,只能 选择放弃抵抗.
3.蒋介石幻想依赖国际联盟和美 国制裁日本.
西安事变共产党不杀蒋介石的根本原因
少帅兵谏老蒋而协同杨虎城将军发动
的西安事变,促成国政停止剿共、联共抗 日,民族一致对外抗日得以实现。中共力 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与国民党亲英美派 不谋而合,同时粉碎了以何应钦为首的亲 日派企图兵指西安,灭张杨而废蒋的一石 二鸟之野心。
张学良和蒋介石
来年 轻 时 的 周 恩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 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 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 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 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 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 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为自身摆脱十年内战的消耗而借抗日

西北军的演变

西北军的演变

西北军的演变:冯玉祥军事集团最后结局(1)西北军的历史沿革冯玉祥军事集团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

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

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正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倩影营长。

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第二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

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警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一师左一旅旅长,下辖两团七营。

不久,又改称七师十四旅旅长。

1914年,十四旅改为十六混成旅,辖十营。

1917年7月,冯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进驻湖南常德出任湘西镇守使。

冯玉祥任湘西镇守使期间一面招募士兵、网罗干部,一面将陆建章安插在第十六混成旅中的陆续排挤出部队。

当时冯部拥有步兵四团,炮兵一团及骑兵、工兵各一营。

以李鸣钟为步兵第一团团长,张之江为第二团团长,张树声为第三团团长,张维玺为第四团团长,鹿钟麟为炮兵团团长,刘郁芬为参谋长,至此第十六混成旅全体军官均为冯玉祥亲信,这是冯玉祥军事集团形成的开始。

1921年,北洋政府撤换皖系陕西督军陈树藩以直系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继任。

陈树藩抗命,阎相文决心以武力解决,除本部二十师外另调吴心田第七师和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随同前往。

因冯部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卖力,阎相文为表示感激,电请曹锟将冯玉祥所部扩编为师。

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遂扩编为第十一师,编成两个旅,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下辖四个步兵团,团长分别是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鹿钟麟为炮兵团长,张树声为骑兵团长,王学智为工兵营长,陈万青为辎重营长,门致中为参谋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出任直军后方总司令。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军论功行赏,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

关于西安事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关于西安事变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研究不足与展望未来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新的历史材料和文献 ,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西安事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尽管近年来对于西安事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研究不足之处,例如对西安事变的历 史背景、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个人动机以及与共产党的 关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西安事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
西安事变的发生,提醒各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应坚持和 平、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原则,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导致冲突 升级。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展示了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解决 分歧的有效性,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启示。
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国 际形势和挑战时,应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和勇气,以 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目标。
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对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了打击
西安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对日本帝国主 义形成了打击。
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得到了加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支持。
04
西安事变的评价与再探讨
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
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
抗日战争爆发,全国 上下民族情绪高涨。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 先安内”政策,力使得两党 暂时合作。
西安事变前的局势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陕北与红军交 战,形势紧张。
蒋介石前往西安,欲进一步解决 西北问题。
张、杨二人决定发动事变,扣押 蒋介石,以实现抗日统一战线。
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关注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和现 实意义,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西安事变对于中国 和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自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中共、共产国际、各派军阀以及英美等国家对于事变的态度挤兑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影响三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九派横流,从“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成为国人共同的呼声。

西安事变更使全国人民的心爆发了。

那么,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与之有关联的各派系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办法?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详细的阐述,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斧正。

西安事变前,国民党内部就已有不和之说,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所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陷入不堪。

1935年蒋介石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杨虎城(以下为张、杨)作为“剿共”的先锋将领对陕甘的红军发起进攻。

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加之蒋介石对抚恤金和军饷削减,迫使张、杨不得已另谋出路,寻找中共关系。

同时,希望蒋介石能够暂时放弃“剿共”计划,把精力集中在抗日上,蒋介石却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学良痛苦陈词,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己见,不做丝毫的让步。

在蒋介石的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强大压力以及中共希望联合抗日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张、杨才决意在蒋介石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时实行兵谏。

(一)事变后,南京政府乱作一团,内部出现了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张立即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的主和派。

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日本和英美的利益。

亲日派的何应钦国民党内部大多数人的意愿相同,占了优势,操纵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和国民政府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一方面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杨一并解决;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从中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要挟南京政府以不损害日本的在华利益为前提解决好这次事变,何应钦在压力之下也只有如此。

然而作为蒋介石坚实后盾的宋美龄、宋子文以及孔祥熙等人,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营救蒋介石回南京。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抗战的开始,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西安事变的起因、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讲述,探究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事件起因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政府领袖蒋介石自南京前往重庆视察,他采用铁路运输方式,途中途经西安,召开了一个参谋会议。

在会议期间,西北军的领袖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将蒋介石软禁在了西安。

张学良是东北老军阀,他希望通过“召开国民政府委员会”,加入新政府的决策并扭转国民党的政治方向。

二、事变过程1、蒋介石被软禁张学良和杨虎城控制了西安,并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

在此期间,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释放共产党员和建立联合政府。

蒋介石当时拒绝了这些要求,并试图逃脱。

但是,他的部下刘峙坚决阻止了他的行动。

2、蒋介石同意建立联合政府12月24日,天津市长李宗仁和谈良驹赶到西安,开始了为蒋介石与张学良谈判会面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中,蒋介石同意了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

3、南京政府宣布内战结束,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1月1日,南京政府宣布国共内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各省政府公开表示对中央的支持,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的合作共识,开始了抗日战争。

三、影响1、打开了抗日战争的大门西安事变的发生,迫使中央政府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日本侵略的危险。

在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西安事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政治环境的变化西安事变打破了国民党政治上的僵局,使得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在许多人看来,西安事变是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和解和国共抗日联盟的开始。

3、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的决心得到了提升。

这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的艰难谈判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的艰难谈判
日救 国大 业 , 决 定和平 解决 陕 甘善 后 问题 , 向同民党 作 出适 当妥协 。从 1 9 3 7年 1 月 开始 ,中共和 国民党 厅面进行 了长达半 年 多 的谈 判 , f H 1 折艰 难 , 到抗 战
全 面爆 发 ,两 党 谈 判 才 取 得 实 质 性 成 果 。 到 了 1 9 3 7
号验 . .
变的爆发原 因如何 , 对于 同共两党 的关 系来说 , 此 事变
西安事变后 。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官兵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大会 。 提出改组南京政府、 停止一切内战、 开放群 众爱国运动 、 召开救 国 会 议 等 八 项 要 求

畸研


5 3
文史春秋
准 备 同考察 ; 东北 军被东调豫皖 , 接受 中 火整编 、此
忌, 对 中共 的态度未能有根本性转 变。1 月 3 0日. 顺祝 同和周恩来在 西安会谈 ,蒋 介石便 指示顾说 : “ 对恩来
了 位一体的军政格局 。此时 巾共和 杨虎城 以及东北
军 已经公 开接触 , 南京方 面对于此种局面无法容忍 。 早
在西安事 变发生之时 ,中央军樊崧甫 部便抢 先 占据 了
不太平 。就在 同民政府 的建设事业取 得重大成 就的时
候, 远在西北 的东北军开始 和中共及 红军秘密接 触 , 行
逐渐建 友好 关 系, 位一体 的军政 格局萌芽 出现 , 杨 虎城及其第 十 _ L 路军更是 早就 与中共 取得联 系 ,西 北 的局势对 同民政 府来说越 来越 不利 。1 9 3 6年 6月 至 9 月的两广事变搞 得蒋介石焦头烂 额。两广事变 刚刚平 息, 绥 远战 事又起 , 就在这 个时候 , 中共 方面 的宁 夏战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准备战斗的十七路军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抗击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魔蹄,始终没能逾越我国西北前沿的黄河防线。

这与“西北军”东渡黄河开辟西线河东抗日战场是分不开的。

这里记述的是国民党原西北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一带开辟抗日战场的前后经过。

日军临河西安惊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

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10月初,石家庄沦陷。

然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平汉路向南进犯;一路沿正太路向西直逼山西。

疯狂的日军向西一路上连陷井陉、旧关、雪花山。

11月2日,久经布防的忻口弃守。

3日,娘子关失守。

北、东两路日军乘太原布防混乱之际迅速进攻太原,8日,太原沦陷。

此后,日军由太原沿南同蒲铁路一路向南进犯。

1938年3月,攻至运城的牛岛师团集结主力开始向西进犯。

6日,攻占了永济县城。

8日,攻占了风陵渡镇。

随即日军利用飞机、大炮进犯陕西的河防阵地,炮轰韩城、平民、朝邑等沿河地带,并且出动侦察飞机渡河侦察,用轰炸机轰炸关中和西安地区。

同时在永济强征民工在南文学村修建军用机场,为攻打西北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

永济县城(蒲州古城)和风陵渡被日军攻占以及日军对西安的轰炸,引起关中震动,西安城内的居民惊恐不安。

各大报连续报道河东沦陷的形势,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仓皇失错,拟放弃关中,逃往宝鸡、成都等地。

顾祝同紧急指派孔从洲率警备旅3个团7000余人昼夜兼程,由泾阳开赴朝邑、平民、大荔沿河布防。

紧急应战奋起抗日蒋介石的消极退守此时已把大半个中国拱手送给了日军。

现如今,西部日军临黄河虎视西北。

在这危急关头,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极力主张坚守黄河防务,阻止日军西犯。

孙蔚如,陕西长安人,在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中历任队、营、团、旅、师、军长等职,西安事变前任杨将军的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七师师长。

西安事变时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西安事变后,杨虎械在出国考察前,将十七路军改编为:第十七师、第一七七师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二旅、警备第三旅、教导团、骑兵团。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第17路军的最后归属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第17路军的最后归属
武汉会战后,汤恩伯将128师化整为零。128师尚有战斗力的第382旅,在副师长兼旅长李俊彦带领下,被调往河南充实其他部队。李俊彦后来曾兼任洛阳警备司令,率382旅苦守洛阳,直到洛阳沦陷。128师剩下的兵员连同轻、重伤兵共计不足200人,受令开到湖北咸宁、蒲圻一带自行休整补充,从此名义上归入第29集团军。1938年年底至1942年先后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枣宜会战和豫南会战。驻防中,该师与襄北新四军友好相处,对抗日军的扫荡,整治地方治安,消灭了为害民众的土匪,部队逐渐扩大到3个正规旅1万余人。
铁血抗战 孙蔚如部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7月下旬第38军赵寿山的第17师、第177师的529旅,,旅长许权中,,、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开赴前线,参加了保定、娘子关、忻口诸战役。其中,第17师与教导团在娘子关战役中,与敌血战九昼夜,予敌以重大杀伤,教导团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全团伤亡官兵1800多人。529旅在忻口战役正面防守14天,全旅3000多人,伤亡2000多人,其中以共产党员阎揆要为团长的1057团原有200多名共产党员,忻口战役后就只剩下60多名党员了。
第17师起义后,国民党当局进一步加紧了对第55师的迫害和控制。1946年5月,在国民党中央军的四面包围下,蒋介石对第4集团军又一次下达整编命令,把第38军改编为整编第38师,55师和177师改为整编第55旅和整编第177旅,将原55师师长孔从洲调任整编第38师副师长,整编第55旅旅长由孙子坤担任,并令整编第55旅从巩县开往新乡“剿匪”,途中准备全部缴械,解散。迫于形势,孔从洲率整编第55旅毅然于1946年5月15日在河南巩县起义。由于起义仓促,准备不足,部队被打散,孙子坤和中共党员孙乃华被俘后牺牲。孔从洲、杨健等人突围后于8月辗转到达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邯郸,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和慰问。

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

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

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

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

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

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这份材料着重讲一讲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西路军的重要指示和西路军的主要战斗历程,重要的地方引证了一些历史文电来加以说明。

一、宁夏战役计划和四方面军一部的西渡黄河1936年秋,中央命令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这个时候,还不叫西路军。

但西路军是渡河部队组成的,因此首先要说一下渡河的情况和历史背景。

党中央和一方面军1935年10月长征到陕北前后,为了促成抗日统一战线,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总的战略思想是,积极巩固和扩大西北根据地,并准备在适当时机打通苏联。

1936年5月一方面军东征回师后,中央确定向黄河以西发展,打通苏联,取得帮助。

打通苏联的道路设想有两条:一是占领宁夏,接近外蒙;二是占领甘西,接近新疆。

当二、四方面军还在甘孜的时候,毛主席6月29日给彭德怀的《关于打通苏联及其道路、时机问题》的电报,曾考虑由一方面军及十五军团执行打通苏联的任务。

在二、四方面军北上过程中,9月14日,育英、洛甫、恩来、博古、泽东给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的《胡宗南部的活动情况及我军占领宁夏的部署》的电报说:“国际来电同意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我军占领宁夏地区后,即可给我们以帮助”,并确定由一、四方面军执行这个任务。

这时,朱德、陈昌浩和西北局的大多数同志及在前方的徐向前同志都主张北上,张国焘却坚持沿洮河西进青海,由于中央的命令和实际上这条路也走不通,张国焘才改变了主意。

四方面军继续北上,1936年10月10日,三个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10月11日,中央及中央军委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提出“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四方面军之)其余2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攻宁开始时机以造船情况决定,但至迟11月10日前须完成一切攻宁准备”。

西安事变后事

西安事变后事
46 记录 责任编辑:长 青 版式策划:包 轶 责任校对:周新超 2012 年 11 月 23 日
西安事变后事:东北军互相残杀 一派要投中共
西安事变当天,王景芳的 长官刘多荃担任捉蒋行动总 指挥,而身为军官的王景芳则 按照命令指挥所在连队包围 骊山华清池。他参与了那场改 变 中 国 历 史 走 向 的 “凌 晨 枪 战”, 他亲睹了曾经兵强马壮 的东北军一夜之间的四分五 裂……
前有东北军的西安事变, 后有西北军的临战起义,与其 说东北军、西北军与蒋介石心 怀二心,还不如说是被蒋介石 给逼反的!
群龙无首东北军兄弟相 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
蒋介石回南京,蒋介石背弃承 诺不放张学良回西安,东北军 内部四分五裂, 自相残杀。王 景 芳 感 叹 道 :“张 学 良 和 蒋 介 石走了! 这下可是乱套了,群 龙无首了! ”
二十九军老兵王世江回 忆说:“我们突出重围后,汇合 了部队向南撤退。 我是个伤 兵, 到黄河南岸总该可以了 吧?他们竟连伤兵也不许过去 治疗。我们含恨离开济南。 ”
王世江等人逃离济南之 后, 打听到兖州有个第三医 院。杨世亨架着他上了火车到 了兖州,住进第三医院。在医 院里,看到蒋介石嫡系部队的 病号住在整齐干净的房间里, 而东北军、西北军这些从抗战 前线下来的重伤员却拥挤在 铺着麦草的地铺上。嫡系部队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 一百多部伪书, 在市面上销 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更 售,也卖得不错。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三
是 作 品 最 畅 销 的 作 家 , 有“中
1928年,他竟同时有《春 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
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 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 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

西安事变后20万东北军去哪儿了

西安事变后20万东北军去哪儿了

西安事变后20万东北军去哪儿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押,近20万东北军经历了强烈的内部动荡后,被东调整编,然后分别投入抗日战场。

从此开始了他们在国、共和日伪三者之间的辗转挣扎,被控制、被吸收、被消耗……那么这支最大的地方军阀部队最终命运究竟如何呢?一、蒋介石如何操控和防范东北军西安事变后,蒋介石通过整编,将东北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在抗战和内战中,蒋介石一方面利用和吸收东北军战场效命,另一方面则始终对其严密监控,并设法削弱其力量,防范其通共、投伪或不受节制。

1、蒋介石借张学良告诫东北军诸将:军队都是国家的,要接受上级的指挥西安事变时,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有五个军一个师近20万兵力。

张学良被扣南京后,东北军内部就如何营救张学良产生分歧,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少壮派由于不满王以哲等东北军高级将领以和谈手段营救张学良的主张,于1937年2月2日派兵刺杀了王以哲。

随后,王以哲所属东北军各高级将领对少壮派或予看押,或予驱逐,或听任自行逃离,大批激进的少壮派分子被处分或清洗,这一事件致使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二二事变”后东北军内部人心浮动,对前途顾虑重重,为了能控制这支军队,防止其溃散,蒋介石安排东北军将领探视张学良,一来借张学良之口说服东北军,以安军心;二来让他们死了想要张学良回去主持大局的心。

1937年2月16日,张学良给东北军高级将领写了一封信,他告诫说:“目下状况要……大力维护此东北三千万父老所寄托此一点武装,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供献与东北父老之前。

更要者大家共济和衷,仍本从来维护大局拥护领袖之宗旨,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

”3月3日,蒋介石又让东北军代表周福成、霍守义、吴克仁(王以哲死后任67军军长)等6人到溪口见张学良。

张氏再次告诫他们:“你要知道,凡是一个现代国家,军队都是国家的,东北军也绝不是我张某一人的。

……将来东北军就是一连甚至一排的被分别调到任何地方去作战,都要接受上级的指挥,这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军人。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政局和军事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被国民革命军军阀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软禁在西安,要求他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剿灭,并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此事引起了中华民族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高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蒋介石面临政治危机。

由于国共两党的民族大义,在蒋介石释放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和平谈判,双方达成了《西安协议》,规定国民政府应该团结全国各民族和各革命阶级,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此事使得国民党内部对于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逐渐趋向团结,也使得国共两党的政治关系有所缓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内部的分歧依然很大,而在日本侵华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不理想,局势也渐渐恶化。

由于国民党的内部矛盾和困境,共产党得以抓住机会,积极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影响。

因此,西安事变不仅是政治局势发生变化的标志,更是中共在政治舞台上超过国共两党的契机。

二、军事局势的影响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此之前,中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国军队被迫与日本军队进行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被迫打行军转移战,这时,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割据势力占据河南,控制陇海铁路和洛阳,制造了大量内乱。

此时,蒋介石也被迫与这些割据势力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

随着西安事变的发生,更加加剧了国内的水深火热,影响了中国的军事局势。

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被迫将部分兵力调动至蒋介石军队的抗日前线,导致中原战场实力大大减弱,此时日军占领了一系列基地,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时显得十分脆弱,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不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同时促进了国民党统一战线的发展,加大了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力量,对于抗日战线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共产党也逐渐在国共两党中站直了脚,开始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西安事变,也称二一二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

此次事件是发生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政治变动,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内部的矛盾加剧,同时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背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失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内战。

西安事变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调和期。

然而,在此期间,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仍然非常紧张,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

西安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蒋介石率领的中央政府军队进驻西安。

当时西安地区的兵力大部分掌握在由张学良、杨虎城掌控的西北军手中。

蒋介石的来访本意是为了考虑中国抗日问题,但是张学良及其父亲张作霖过去曾因帮助发动“八一三事变”的日本政府而引发了无数人的愤慨。

事实上,几天后,张学良同杨虎城等西北军将领发动了对蒋介石的软禁,并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盟来抗击日本。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西安事变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

西安事变的影响西安事变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国家的无力与内部矛盾的加剧,加剧了人民对于抗日、改良的迫切要求。

同时,这次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的加剧,东北、华北两地的政情开始恶化,但是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进赋予了更多契机。

西安事变还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军与中央政府联盟,为中国统一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此后,西安事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经济事件。

西安事变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揭示了许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今天,我们在发展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时,也应该认真思考西安事变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

西北军发展沿革

西北军发展沿革

西北军发展沿革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

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旁系西北军,北京政变后的国民1军即后来的西北边防军可谓正宗西北军,国民2、3 西北军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

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

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

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冯治安、佟麟阁、曹福林、韩占元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1913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

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田金凯、魏凤楼等都是这次招来的。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京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1师左17师14旅旅长。

1914年秋,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

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

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

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

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

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

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1军长,胡景翼任2军长、孙岳任3军长。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详细阐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的开端。

当时国共党与蒋介石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张学良联合冯玉祥和李宗仁擒获了蒋介石,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党都认为需要行动,避免内战的爆发。

事变后,蒋介石也开始重视国共合作,放弃了以军阀眼光看待政治活动的方式,与共产党加强合作,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共同抗日的团结。

2. 改革思想:西安事变的发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改革。

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摆脱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执政中的军阀和官僚主义。

从此,“革命”这一概念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斗争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3. “国民政府和谈”战略:西安事变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争策略,即与日本列强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的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国民政府谈判的决定,这样在更好的情况下,抗战可以更好地继续。

此后,蒋介石发表了让“千万人民向敌人开枪”的著名声明,国共两党奔锋相对,共同面对日本的进攻。

二、军事影响1. 军队的调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和谈”,使张学良能够在其控制的范围内重新组建和部署他的军队。

而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军火等物资支持,这使得他的军队重新取得了自信,变得更为强大。

西安事变还导致了李宗仁率领的“西府”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队合并。

这导致了军队的合并与调整,并促使军队对于“国共合作”心态的变化。

2. 共产党对军队及政治的调整: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对武装力量的政治化更为突出,推进了“政治工作队制度”(即将独立的政治工作团队组织起来并建立与主力部队或工作机构紧密配合的制度),强化了军队和政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影响了军队的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希望能帮到你。

自从张学良被扣押之后,蒋介石就对他手下的东北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编,很快将这支几乎达到了二十万兵力的军队收为己用,这是东北军的命运。

那么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杨虎城并没有被扣留甚至还拥有着原来的职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是否会发生变化?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领导人杨虎城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尤其是在张学良被扣押在南京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控制住,而他的西北军也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起来,西安事变的西北军让杨虎城左右为难,他不能指望向原来设想的那样形成新的局面,同时又对手下的西北军有着深深的愧疚,不久之后在蒋介石的压迫下他辞去了身上的职务,然后被安排出国考察。

其实这只是蒋介石为了吸收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此之后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走上了和东北军相差无几的道路,然后不停的被蒋介石拆散重整,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力量,最后融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团体之中。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支西北军同时也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包含共产党人数最多的队伍,很多将领都通过各
种手段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在这队伍中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在西安事变之后一些西北军很快就投到了蒋介石的队伍之中,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西北军还是被蒋介石重新进行了整编,一些原来的队伍也被撤销。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
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之前已经说过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战线的完全统一,同时也让张学良成为一个人们心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之后的战争当中,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淡化,转而面对的是抗日这个十分重大的战争,而1937年全面爆发的战争几乎让中国变得混乱起来,这时候再看看统一战线就十分的重要了,这样看来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也的确有很大关系。

另外知道了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看看那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从大局着手就会发现那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在之前的胜利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局,也就是属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的战败也让北平常常爆发示威游行等活动,人民的心声已经被喊了出来,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和中共
和人民站在一起,那么他身上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就在这一年西安事变发动了。

所以通过这些来看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西安事变的真相西安事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所以这次事变在历史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许多学者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发现有些历史的真相已经被时间所掩埋,那么西安事变真相是什么呢?
关于西安事变真相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想要用武力的方式迫使他同意停止内战等事宜,最后还是周恩来协助调节才最终将这次事变和平顺利的完成。

在张学良扣押蒋介石期间,社会上对于这种行为表示支持的人并不多,当时张学良心中还是有些觉得扫兴的,而且对于中共和国际上的缓和态度也让他内心极为不平静。

张学良开始的时候还是十分气愤的,但是后来的结果中张学良却决定要护送蒋介石回去,并且在这之后开始了长期的软禁生活,那么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才让张学良改变了态度,而西安事变真相又是什么呢?
根据学者长期对西安事变真相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实张学良当初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些过分了,他在扣押蒋介石的期间曾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