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

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菩萨蛮诗文赏析两首引导语:《菩萨蛮》是温庭钧的作品,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其中两首词的诗文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

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懒:句指懒得起来迟:句指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赏析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

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菩萨蛮温庭筠系列:关于描写柳树的古诗词菩萨蛮宝函钿雀金㶉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赏析《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

「宝函钿雀金㶉鶒」,可以想像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

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

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

「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泰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

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

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

「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

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

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雨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

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雨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

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

「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

「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

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

「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

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

「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

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份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 *** 。

这首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这些正是温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翻译及赏析《菩萨蛮》翻译及赏析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 我最关心的是呢?-----是黄鹂那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出自] 北宋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

一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

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然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谢逸《菩萨蛮》翻译及阅读赏析

谢逸《菩萨蛮》翻译及阅读赏析

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
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虽"语不涉己",
已"若不堪忧"。

• 这首词巧用比兴与暗示,用语措词空灵多 变。虽然词中袭用了"花间派"词的传统手法, 但风格婉约,自有一番动人魅力。
•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菩萨蛮 (宋) 谢逸
• 菩萨蛮
• (宋) 谢逸
• 暄风迟日春光闹。蒲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 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 添酒面潮。
• 译文:
• 和暖的风,天已经晌午春光正好。葡萄水绿色轻 轻摇动船。两岸草烟低低升起。青山里杜鹃啼叫。
• 刚刚回来愁绪万千无法入睡。浅色颜料映着眉痕 深。对月独酌已久。独自喝着酒面色早已潮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哪些情感? 3.诗中诗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诗歌颂了/批判了……,你怎么看
? 5.有人认为这首诗可以用**来概括,你同意吗?请
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步骤 1.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致内容。 2.有不懂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推断。 3.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或表现情感的词来确
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
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
起闷酒来了。"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
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
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

《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原文和译文《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②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③皓腕:洁白的手腕。

④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韵译>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评析>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一觉醒来*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

早春天气日丽风和。

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菩萨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_0

【菩萨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_0

【菩萨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菩萨蛮
陈克菩萨蛮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色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赏析】
这首历来受人推赏的小词,写春晓春眠,题材原属平常,但它造境深细,故能推陈出新。

全词一句一景,像影视镜头的频频切换,故而景物画面在连续转换中显示出随意的跳跃性。

上片描绘了春日庭院的静寂景象。

“绿芜墙”环绕着一座“青苔院”,可见长久无人过问,院里长满青苔,可见人迹罕至。

“芭蕉”茎挺叶肥,高舒异秀,其格韵不俗,且显示着环境的幽深。

即使蝴蝶翩翩,也无轻罗小扇相扑,室中有人,却帘幕低垂。

在双燕呢喃、杨花团舞的迷离恍惚之中,传来“几处簸钱声”,那似乎是从院墙外传来的簸钱为戏的`铜钱碰击声和嬉闹笑语声,犹如一石击水,平添生色,点染出庭院环境的清幽闲寂与词人似睡非睡,亦幻亦真的朦胧梦态。

最后以“春睡”二字画龙点晴,暗示出这一切原来只是淡淡的春梦罢了。

1/ 1。

古诗菩萨蛮·绿波碧草长堤色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绿波碧草长堤色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绿波碧草长堤色翻译赏析《菩萨蛮·绿波碧草长堤色》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波碧草长堤色。

东风不管春狼藉。

鱼沫细痕圆。

燕泥花唾干。

无情牵怨抑。

画舸红楼侧。

斜日起凭阑。

垂杨舞晓寒。

【前言】《菩萨蛮·绿波碧草长堤色》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

此词上片描写暮春时节久晴无雨的自然景象;下片抒写作者午睡醒后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一种疏懒之态。

【注释】①抑:一本作“柳”。

②晓:一本作“暮”。

【翻译】无。

【赏析】《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据此,知此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847年之后。

但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中国。

双调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绿波”两句,暮春时景色。

此言暮春时节,暖风徐吹落英缤纷,地面上一片狼藉;长堤上草色萋萋,湖面上碧波涟漪。

“鱼沫”两句,承上。

此言湖面上有鱼儿吐出来一串串细小的水泡;屋梁上燕子叼来花泥和着口沫筑好的窝,已经非常干燥了。

这些都如实描写了暮春时节久晴无雨的景象。

“无情”两句,从韦庄《金陵图》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句化出,所以“抑”应改为“柳”字。

此言游船傍靠在红楼房边,系带在柳树之上。

它虽然怨其强留(柳)在此地,但最终还是停靠于“红楼”旁边。

两句作为比体,应有所指。

“斜日”两句,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有“独自莫凭阑”句,梦窗袭用其意。

此言词人身处暮春天气,意态疏懒,所以午睡至临暮才起身。

他凭栏远眺,只见夕阳西坠,微风在暮色中舞动着柳枝,就猜想:这阵阵微风可能整夜都不会停息下来,所以杨柳枝也一直会舞动到了“晓寒”之时。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

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菩萨蛮》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赏析】: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

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菩萨蛮》原文赏析

《菩萨蛮》原文赏析

《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菩萨蛮》原文赏析1菩萨蛮·湘东驿宋代:范成大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朝真是潇湘客。

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

赏析词题标明的湘东驿,在南宋时属萍乡县,即现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乡市西。

当时是比较闭塞的山乡。

考作者范成大一生行履,这首小令大约作于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调任静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越岁之后途径此地之时。

此前几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归迁中书舍人并任朝廷史官,接着因对朝廷用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辞官引退归苏州。

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郁,这时接到调令,首途广西,来到了荒僻的湘东驿。

旅中的孤独凄凉,难以排遣,不禁回想旧日京中故里的友人,忧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小令。

上半阕首句点明了客行所至的地点——湘东驿,“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预想、难料今日的意味,可见远迁广西本非己愿。

然而“岂不归怀官有程”(陆游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继续前行,进入潇湘(湖南二水名)之境。

“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怅惘。

作一个公忠体国的正直官员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于朝。

作者并没有交待迁官的具体始末,仅从自惊自叹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读者去联想得之。

怅望苍茫晴空中的重重云彩,意识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吴故地是那样的遥远。

“几时逢故人?”作者此问,充满了怀旧的情思,也反衬出客行的孤寂境况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区,但对辞乡远别的孤旅来说,一切美景均同虚设,无意观赏,这与荒凉的塞北便无区别了。

下半阕首句便发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况交通阻塞、音书难通,连鸿雁的踪迹也稀少而不易见到。

那么,这暮春三月,面对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岂不更令人孤苦难耐吗?通篇就这样由境触情,由情而忆,由忆而感,由感而悲,倾诉了远别的伤痛、怀旧的积郁。

两阕之间,过度自然,浑然一体。

语言朴素明白,毫不费解,却又含蓄曲折,意蕴深沉,称得上是洗尽铅华、反璞归真。

菩萨蛮 注释 翻译 简析

菩萨蛮  注释 翻译 简析

菩萨蛮唐温庭筠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⑵。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⑶。

词句注释⑴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⑵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

⑶无憀:即无聊。

憀:通“聊”。

白话译文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

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

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概要此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文学赏析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

”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黄昏时候女子的“绮怨”。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

“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

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

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

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

柳絮飞于春暮时。

“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

次句明言节候。

“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

“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

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落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

赏析宋词《菩萨蛮》

赏析宋词《菩萨蛮》

赏析宋词《菩萨蛮》
《菩萨蛮》是一首宋词,作者为黄庭坚。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溪桥野渔图,表现了渔翁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

下片则写江山美景,表达了词人步先哲后尘、隐匿踪迹的决心。

开头“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描绘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溪桥野渔图。

渔翁醉眠溪桥,无人唤起,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

春风吹送花草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致跃然纸上。

下片“江山如画还忆,却笑也几声游人哭。

”则写出江山美景,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游人的孤独和哀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哀乐相映的写法,使得词境更加深沉。

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且安心未晚成连梦。

”表现出词人随遇而安、无往不乐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匿踪迹的决心。

总的来说,《菩萨蛮》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出词人的人生感悟和内心世界。

词意深邃,富有诗意,是一首优秀的宋词作品。

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语言优美,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诗人运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溪桥野渔图,通过对自然美景和渔翁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他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下片,诗人通过描绘江山如画的美景,对比游人的孤独和哀哭,进一步深化了词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渴望。

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且安心未晚成连梦。

”表现出词人随遇而安、无往不乐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匿踪迹的决心。

总的来说,这首《菩萨蛮》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宋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渔翁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菩萨蛮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译文在这萧索的秋天,心上的人儿远去京城,庭院画檐下喜鹊飞起,院中梧桐纷纷飘落。

倚靠着枕儿默然远想,月儿和梦境都是那么的圆美。

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让人从梦中惊醒,看着眼前的冷寂,柔肠寸断,背着烛灯哀泣不止。

眉头如远山紧蹙,室外月色下的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注释玉京:指帝都。

欹枕:斜倚枕头。

欹,歪斜;倾斜。

暗泣:暗中哭泣。

眉黛:指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所以称眉为眉黛。

攒:聚拢。

赏析:这是北宋初年广为流传的一首词,笔致工巧,深婉动人,尽极抒写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女子之念思之情,陈廷焯评赞该词:“如怨如慕,极深款之致。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shān,疟疾),梦白衣美妇歌曰:‘玉京人去秋萧索’云云。

”给这首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世称为“鬼词”,可见人们对其喜爱之极。

上阙首句“玉京人去秋萧索”,点明亲人远去京师,春去秋至而音信全无。

“画檐鹊起梧桐落”,鹊起不顾,进一步暗示亲人一去杳然;庭院阒寂,怅然失望,梧桐叶坠之声亦清晰可闻,怀想之深,立见。

“欹枕悄无言”,夜不安寐,欹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

“月和清梦圆”,梦里依稀与亲人团聚。

词人把梦中团聚与中天月圆巧妙地交织一起,“圆”语双关,圆而不圆,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反衬,思念之情愈婉愈深。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前后倒装。

“甚处砧声急”,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人从朦胧的睡梦中惊醒。

“甚处”表明砧声从很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并不太响,也符合乍醒恍惚情态。

这种响声亦把人惊醒,说明睡得不安稳,夜之冷清更甚,“急”未必实写砧声矣。

“背灯惟暗泣”,梦断神伤状。

眼前冷寂,梦中欢聚,两相衬照,益发伤神怅惘,岂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呀!一“暗”字,心中哭泣,为伤感之最。

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陈克《菩萨蛮》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注释芜:音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

簸钱:掷钱为戏以赌输赢。

甃:音皱,井壁;井。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隔隔芭樵叶儿倦。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白玉的帘沟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共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帘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赏析《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

”这首词的特点,即在一个“闲”字。

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在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

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在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

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

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

”“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

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

“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

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菩萨蛮》宋词原文及鉴赏

《菩萨蛮》宋词原文及鉴赏

●菩萨蛮李师中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李师中词作鉴赏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

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

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

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象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

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

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

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尤为入妙。

画船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

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

佳人,谓画船中乐妓。

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

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

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

“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

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

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

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魏夫人《菩萨蛮》翻译赏析

魏夫人《菩萨蛮》翻译赏析

魏夫人《菩萨蛮》翻译赏析魏夫人《菩萨蛮》翻译赏析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译文] 溪边的柳絮已经飘飞了三次,而远行的人却还没有归来。

[出自] 北宋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释:出墙红杏花: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系脱胎于此句。

柳绵:即柳絮。

译文1:溪水青山,沐浴着晚霞斜阳。

微风吹动,水面荡漾,水榭楼台的倒影粼粼闪闪,惊飞了双栖的鸳鸯。

溪水对岸的两三家庭院,有几枝红艳欲滴的杏花探出高墙。

沿着绿杨堤下那幽静的小路,她每天不分早晚,常到溪边眺望。

已经是三见柳絮飘飞了,还不见远行人回到身边。

译文2:斜阳余晖罩河山,溪中楼台别有天。

风吹影动鸳鸯起,微风吹起绿漪涟。

隔岸人家三两处,红杏花开,高墙挡不住。

长堤傍溪水,堤上柳正绿。

时常溪边堤上走,三见柳絮随风舞。

柳絮年年按时飞,不见远行人儿归。

赏析: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

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

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

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

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

“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

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

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

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

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

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导读: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

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

下面是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欢迎阅读。

菩萨蛮①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一】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翻译赏析
《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作者为宋朝诗人高观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风吹绿湖边草,春光依旧湖边道。

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

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前言】《菩萨蛮·春风吹绿湖边草》是南宋词人高观国的作品。

词主要反映作者到湖边重温旧梦的思想感情,清新蕴藉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注释】①玉勒,白玉装饰的马笼头。

②锦障泥,用织锦做成的马鞍垫子。

③游冶,此指男女交游。

④旗亭,酒店。

【赏析】高观国的这首词主要反映作者到湖边重温旧梦的思想感情,清新蕴藉是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春风吹绿湖边草”,也吹醒了他的旧情,唤起了他的记忆。

人的美好感情特别是恋情显得格外有生命力,有时似乎“忘记”了,但不经意间受外界触发又会突然萌发。

当春风吹绿湖边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草色的青绿可爱,最易于激发人的美好情感,而将草色喻离情、喻相思、芳草喻情人又是积淀在人们意识中的特定联想,这样旧情就自然会复活了。

“春光依旧湖边道”,湖边道上,春意盎然。

“依旧”二字,将眼前之春光转换为昔日之春光,引出下二句的回忆中情景。

回忆是那么清晰,美好,他一往情深了。

“玉勒锦障泥,少年游冶时。

”这是他回忆起的少年时来到“湖边道”情景。

玉勒锦鞍烘托出马的骄贵、人的精神。

少年的他跨上这样的宝马漫游在春风骀荡的湖边,那是多么的风流,多么的令人向往。

自然,那次游冶定有难忘的情遇。

下片
继续写对那次游冶的追忆与回味。

“烟明花似绣,且醉旗亭酒。

”早春湖畔阳光明媚,岸上的红花象是绣在轻绡上似的,多么艳丽。

“烟明花似绣”,写景真切。

这个“花似绣”也许还联想到那绣罗裳的意中人。

“且醉旗亭酒”,聊且到这酒店中以求一醉。

此时他当有茫然若失之感,有意借酒驱遣那撩人的思绪。

“斜日照花西,归鸦花外啼。

”他在旗亭里沉入了久长的回忆,直到归鸦啼鸣才将他从沉思中唤醒,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了。

“烟明”句明为晨景,到“斜日”时间跨度相当大。

他“醉”前看到的是“花似绣”,醒来又是“花西”、“花外”,满眼是花,人在花丛之中。

这么多“花”,显然是他潜意识的升华,朵朵花都会联想起“她”。

这里边,也许还重温了相遇后的情事。

玩味“归鸦花外啼”,则日暮乌鸦归来在前人诗中不少有象征男女欢会的意思,如梁萧纲《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帷翠被任君低。

”李白《杨叛儿》:“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这种联想虚无缥缈,写得很含蓄,全篇景色又写得那么美,还是给人以美感的。

近人吴梅说:“大抵南宋以来,如放翁、如于湖则学东坡,如龙川、如龙洲则学稼轩。

至蒲江、宾王(即高观国)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遂瓣香周、秦(按指周邦彦、秦观),而词境亦闲适矣。

”(《词学通论》)高观国《竹屋痴语》一些小令以写景抒情见长,文字简洁,耐人寻味,正是周、秦的风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