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隐喻的文化认知阐释

合集下载

诗性隐喻

诗性隐喻
意象不仅是一种自觉,而且可作为一种描述而存在,甚至作 为一种隐喻而存在。人们如果要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自然离 不开构建隐喻,以具象或某些旧经验叠加的方式加以呈现。 只不过诗人在创建诗性隐喻的过程中会最大程度地追求审美 性和新颖性以传达他对世界的理解与情感。诗性隐喻不仅影 响诗人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描写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 影响全诗意蕴的传达。
束定芳教授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角度探讨了情感在诗 歌中的体现 ,以汶川地震诗歌为例 ,提出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 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诗歌既是概念化的结 果 ,又是对这一概念化结果的表达。
诗歌的诗意之源在于对日常生活和认知体验及其表达的偏离 , 而语言材料的非常使用是诗歌的表达手段之一。 隐喻作为跨 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和表达手段 ,为诗歌意象的表达、 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如:
(1)O 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Robert Burns,A Red,Red Rose)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2)诗性隐喻与诗歌意象
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朱光潜 1980)
2) CMT和BT的互补性
值得肯定的是,概念隐喻理论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揭示了隐喻 的本质:借助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它能作为一般隐 喻的基本认知机制,但是,它没有从深层揭示两域元素如何 互动并合成最终的隐喻概念,即不能解读认知隐喻发生的动 态过程,而且对从旧信息中产生的新意义的解释也不充分。
3)诗性隐喻的特点
A 新颖性 新颖性是诗性隐喻的核心和基础。Lakoff&Johnson(1980)指

博尔赫斯诗中隐喻的语义学意义

博尔赫斯诗中隐喻的语义学意义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作为20世纪南美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隐喻和象征主义而闻名。

博尔赫斯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景物、事物来表现出人生的哲学和情感。

在博尔赫斯的诗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语义学意义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博尔赫斯诗中隐喻的分析,探讨其在语义学上的意义。

一、隐喻的构建在博尔赫斯的诗中,隐喻的构建常常依托于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他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描绘和叙述,将抽象的情感、哲理和意义融入其中。

比如在《镜中的王后》中,博尔赫斯通过王后的镜中形象,表达了自我认知和存在的多重性。

这种通过具象化事物来表达抽象概念的手法,在博尔赫斯的诗中得到了极为丰富的运用。

二、隐喻的语义学意义1. 语义的丰富性隐喻使得诗歌的语义更加丰富多彩。

博尔赫斯巧妙地借助隐喻,使得诗歌中的意象得以拓展,使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更加深刻。

比如在《沙漠》中,博尔赫斯将沙漠比作生活中的挫折和无尽之旅,通过这一隐喻,使得诗歌的意义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延伸。

2. 意义的多重性隐喻为诗歌赋予了多重的意义。

在博尔赫斯的诗中,隐喻往往具有多种解读和诠释的可能性。

这种多重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张力和韵味,引发读者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博尔赫斯诗选》中的《青铜十字》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十字架的隐喻,将宗教、历史和人生的意义融入其中,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三、隐喻的语义学意义的启示1. 诗歌的跨文化传播隐喻不受语言和文化的限制,其语义学意义具有普遍性。

博尔赫斯的诗作以其丰富的隐喻和深远的语义而在国际上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从而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现象启示我们,隐喻作为一种语义表达方式,具有普适性和可塑性,不受地域和语言的限制。

2. 诗歌的语义学意义的探究隐喻的语义学意义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更体现在对诗歌的深层探究和解读上。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_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_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3期(总第130期)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英 译 探 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李气纠,李世琴(湘南学院外语系,湖南郴州 423000)收稿时间:2009203230作者简介:李气纠(1968-),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

李世琴(1969-),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摘要:韦勒克(Wellek )说,诗歌必须是隐喻的①。

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

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性隐喻作出明确的辨识及其意义的准确解读,并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诗歌意境的完美传达。

关键词:诗性隐喻;意境;认知视角;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9)03200702061.0诗性隐喻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孙迎春,2000)意境的最核心的内容,乃是模糊美,或者说含蓄美,含蓄蕴藉,所谓“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孙迎春,2004:112)这种模糊美也可谓是“空白美”———作品中由实境所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空白与实景,一虚一实,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激发读者的想象,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因此诗歌语言在传达意境时必然要体现其独特性。

束定芳认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不是意义与语言的融合,而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的融合。

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

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

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
英诗是英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英诗都有隐喻认知。

隐喻是一种比喻,是把一件事物用另一种事物来替代,引出本质的联系,使用隐喻可以帮助说明某种晦涩的概念,提高诗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主要有比喻、拟人等形式的隐喻。

比喻是英诗最常用的一种隐喻,它把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将事物本质中的共同之处用较高雅的文字表现出来。

比喻常被英诗作者用来表达乐观主义、坚持信念、感谢青春年华、表达爱情历久弥新等主题。

在英诗中,比喻也常常出现,比如,莎士比亚的《夜与玫瑰》中,“你的美丽像夜晚的玫瑰,盛开在月光里灿烂”,对美的描述用夜晚的玫瑰这种比喻,表达了爱好者对爱的激情和神圣感。

拟人也是英诗中常出现的一种隐喻方式。

它是指把非人类东西比作人,引申出一种抽象、感性或发展性的联系,表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体验。

在英诗中,拟人把非人类的事物比喻成人,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心境和思想。

比如威廉·布莱克的《蒙太奇的日子》“吹着暴风雨的角笛,风小姐翩翩起舞”,把风比喻成小姐翩翩起舞,形象地表达了风的大力。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语言任务,因为不同语言中的隐喻也不尽相同,它们也会因文化背景而不同。

在翻译英诗中的隐喻时,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这些隐喻,将有意义的文字译成目标语言的同等意义表达,考虑不同文化和文字形式
的翻译方案,以使原有的文字结构得到保留。

诗性隐喻的认知视角解读

诗性隐喻的认知视角解读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78-03
一、诗性隐喻的学术语境
隐喻一直是中外文化诗学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所谓诗性的隐喻,顾名思义就是隐喻表达的诗意化。早在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就在《新科学》中说,“人类智慧的源头是‘诗性智慧’,‘诗性智慧’就是最初的文化,一切科学与哲学的根源来自这一前提……原始人类认知外物最基本的方式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来想象、体验外物,从而认识和把握外物。”英国哲学家兼诗人、批评家欧文•巴菲尔德也在《诗性词语》中区分了两种隐喻形式:一种是形成语言的原始隐喻,它显示了人类开始具有复杂的思考能力;另一种是经由个体思维和构建的隐喻,即诗性隐喻。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凡是在本学科中出现一个不落俗套的,从其它学科或义域引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表述,都被视为诗性隐喻。诗性隐喻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突然性、新颖性、美学性等。”
二、诗性隐喻的认知视角
诗性隐喻的解读,使读者剥茧抽丝般地走进作者精细的思辨过程,陌生化表述、细腻情感的背后,多重隐喻结构形成了条理明晰的体系结构,使作品的主题纲举目张。读者通过欣赏新鲜的意象关联,才能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解读诗性思维,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复活生活经验、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一)诗性隐喻的情感诗绪空间
(二)诗性隐喻的“以我观物”
对于无形无状的抽象事物的描摹,对于无始无终的时间与无穷无尽的空间的把握,也许其他艺术手段十分有限,运用隐喻则能挥洒自如。“把不可见之物变为可见之物”,带来抒情的哲理化。黑格尔对隐喻的艺术魅力曾作出如下归纳:“深入观照当前有关事物,在观照中从外在事物中寻求自己,把它们转化为精神的”。人的感觉与其所生存的环境、自然有同一性(异质同构),情绪可互感互通。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直观山水、体味自然,进而感悟生命的态势。身外的客观景物转化为心中的神思与顿悟,进而至形而上的层面,所以“理入影迹,诚能妙写”。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文体学研究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坛上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诗人,她的自然诗作品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其中隐喻的运用是她作品的重要特征。

本文基于认知文体学理论,以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及其形式表现特征为核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论述了认知文体学对诗歌研究的重要作用,然后详细阐述了自然隐喻在狄金森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意义,并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形式、表现及运用策略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进一步探讨了隐喻与意象、隐喻的语言表达和诗意传达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狄金森诗歌的艺术创作特点,增加诗歌理解和鉴赏的层次。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隐喻;认知文体学;形式表现一、引言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的一位女性诗人,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狄金森的诗作为人们研究美国文学和女性文学以及现代主义诗歌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中,自然诗是狄金森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

在她的自然作品中,隐喻是运用最为广泛和深刻的修辞手法之一。

这些隐喻再现的自然现象可能起源于常见的事物,例如鸟、草等。

但通过隐喻的表现,狄金森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蕴含了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基于认知文体学理论,对狄金森自然诗中隐喻的认知及其形式表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她的诗歌创作特点,同时增加诗歌理解和鉴赏的层次。

二、认知文体学理论分析认知文体学是一个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提出的跨学科文体学理论。

该学理论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文本和参与者之间的认知交互过程。

在诗歌研究领域,认知文体学强调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读者和诗歌之间的认知交互过程。

它通过对读者所采用的认知战略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中信息的加工和储存方式,进而揭示了诗歌中的语言、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认知文体学理论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狄金森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她的隐喻的选择、表现和诗意传达。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

丁尼生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考、华丽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表达而著称,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在丁尼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隐喻和象征不仅是丁尼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他对于认知隐喻的运用和理解。

认知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的一种方式。

在丁尼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广泛运用了认知隐喻,将不同的领域的经验和知识相互映射,从而创造出了富有感染力和深度的诗歌语言。

首先,丁尼生在他的诗歌中广泛运用了自然界的隐喻和象征。

自然界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领域之一,丁尼生通过将自然界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上来表达和理解事物。

例如,他在《卡斯特橡树》中用橡树的成长和变化来比喻人类的生命和命运,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魔岩》中,他用魔岩的形象来比喻人类的内心世界,描绘了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通过自然界的隐喻和象征,丁尼生将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与自然界相互映射,创造出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度的意义。

其次,丁尼生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宗教和神话的隐喻和象征。

宗教和神话是人类认知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丁尼生通过将宗教和神话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上来表达和理解事物。

例如,在《亚瑟王之死》中,他用亚瑟王的形象来比喻英国社会的衰落和堕落,表达了对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关注和批判。

在《乌丝特》中,他用乌丝特的形象来比喻人类的爱情和婚姻,描绘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宗教和神话的隐喻和象征,丁尼生将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与宗教和神话相互映射,创造出了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最后,丁尼生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艺术和文化的隐喻和象征。

艺术和文化是人类认知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丁尼生通过将艺术和文化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上来表达和理解事物。

例如,在《莫莉·格里伊》中,他用莫莉·格里伊的形象来比喻英国社会的底层人民,表达了对于社会阶层和贫困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杜甫诗歌隐喻研究

杜甫诗歌隐喻研究

杜甫诗歌隐喻研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从日常生活的语言到文学作品,隐喻无处不在。

在文学作品中,杜甫的诗歌就是一个丰富的隐喻宝库。

本文旨在探讨杜甫诗歌中隐喻的概况、意义及解读认知机制,以期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一、杜甫诗歌中的隐喻概况在杜甫的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无处不在。

这些隐喻不仅包括常见的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更涵盖了复杂而深入的象征、寓言等文学手段。

杜甫的隐喻既有质朴的生活描绘,又有深刻的社会批判。

如《登高》一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借景抒发诗人内心的哀思和忧虑。

二、杜甫诗歌中隐喻意义的解读认知机制1、社会文化背景的映射杜甫所处的唐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繁荣昌盛的时代。

他的诗歌中隐喻的意义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兵车行》中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言点行频”,诗人通过与行人的对话,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诗人的情感投射杜甫在诗歌中通过隐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自然景象的衰败映射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

此外,《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落叶和江水的流逝隐喻时光的无奈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诗人的哀愁和无奈。

3、意象的创造与重构杜甫在诗歌中通过意象的创造与重构,使隐喻意义得以丰富和延展。

如《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这一意象,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将“悲秋”与“作客”、“多病”与“登台”结合,构造出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三、理解杜甫诗歌隐喻的关键理解杜甫诗歌的隐喻,关键在于对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意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只有熟悉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中的隐喻所映射的社会现实。

把握诗人的情感投射也是解读其诗歌隐喻的重要角度。

诗性文化中的意象浅析

诗性文化中的意象浅析

2019.04学教育研究者内容摘要: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在艺术表现手法及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不断得以传播并得到重视,阅读经典,可以广博知识,可以在充分了解诗性文化的意象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可以深刻了解社会,可以学习立身处世的重要才能,让人变得淡定从容、充满力量,从中学到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诗性文化意象意境羌晓梅诗性文化中的意象浅析我国诗歌,流传已久,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抑或是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子曰:"兴于诗"。

诗歌既可以修炼人们谦逊、踏实才干的心境,也能可以启发人的心智,引导人们抬头仰望浩瀚四野的星空。

一.诗中意象后人在诗经研究中发现,很多作品虽未直面描写人,但以鹤、鱼、树、石等来象征着各种事物都各有其特点及其独特的价值。

以物喻人,人也和物一样,都各有各自的才干、优势和潜能,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意象颇为深远。

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

”“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

”“园,花园。

隐喻国家。

”“树檀,檀树,比贤人。

”“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

”“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

”“毛传:‘榖,恶木也。

’喻小人。

”咱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所指,鹤在百鸟中被人们视为羽族之长,称为“一品鸟”,其地位几乎仅次于凤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鹤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被人们视为祥瑞之鸟,甚至不惜把其仙化,视其为仙鸟。

鹤,历来在中国文化里就有着非凡的寓意:鹤寓意长寿,鹤的仙风道骨、挺拔松劲,使它具有一种松鹤延龄般的仙姿,很多神话传说中也都有仙人骑鹤的身影;而在人间,“鹤寿”、“鹤龄”、“鹤算”都成为了吉利的祝寿之词;鹤身有黑白两色,不染尘俗,傲岸凡间,闲云野鹤,翩翩山林,与隐于野的贤士形象相融。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心灵的倾诉,是情感的寄托。

在诗歌的广袤天地里,隐喻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它并非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诗人精心编织的语言密码,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无尽的想象。

隐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种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它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质,而是通过与之相似或相关的另一种事物来暗示和象征。

当诗人运用隐喻时,他们往往不是在平铺直叙地描述,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说,“我的心是一片孤独的海洋”,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内心孤独,而是将心比作海洋。

海洋广阔无垠、深邃神秘,常常给人一种孤独、浩渺的感觉。

通过这个隐喻,读者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那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和深沉。

隐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赋予平凡的事物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一朵普通的玫瑰,在诗歌中可能成为爱情的象征;一颗闪烁的星星,或许代表着遥远的梦想。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打破了常规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让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有了全新的感受和理解。

再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里的“黑夜”并非仅仅指自然界的夜晚,更隐喻着一种压抑、黑暗的社会环境或人生困境。

而“黑色的眼睛”则暗示着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美好的渴望。

这种隐喻让诗句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隐喻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读到一首充满隐喻的诗歌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因为隐喻所传达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和体验。

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同时,隐喻也为诗歌增添了艺术的美感。

它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富有韵味。

相比于直白的表述,隐喻能够以一种更加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具有一种朦胧而迷人的魅力。

然而,要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在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其中,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元素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意象表达,使得诗歌语言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对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考。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意象丰富:诗性隐喻以形象化、具象化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运用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性隐喻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读者在感知中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 含蓄性:诗性隐喻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联想,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4. 创新性:诗性隐喻在运用传统意象的同时,也敢于突破常规,创新性地运用新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为诗歌带来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象征主义哲学思想:象征派诗歌的创作受到象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

诗性隐喻作为象征派诗歌的核心元素之一,其运用正是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

2. 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诗性隐喻通过意象表达意义,使得诗歌的意象与意义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表层结构上,更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精神和哲学思考。

3. 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关系:在诗性隐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通过将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自然意象相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四、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的运用及其意义1. 运用方式: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运用传统意象、创新运用新意象、结合现实生活等。

这些运用方式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2. 意义阐释:诗性隐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还使得读者在感知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诗性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其传递方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诗性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其传递方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诗性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其传递方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被解读为基于相似性的认知域之间的互动,在诗歌中也同样如此。

隐喻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歌就是生活语言的隐喻性表达,隐喻理论可以解释诗歌的生成及理解方式。

基于诗歌和隐喻的紧密关联,兰考夫(Lakoff)和特纳(Turner)在1989 年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标志着诗性隐喻的起点。

一、诗性隐喻隐喻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重要思维工具,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联,一些事物之间的关联简单明了,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因此也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这种隐喻即为常规隐喻;同时,人们把事物之间复杂的、抽象的、甚至很难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隐喻关联称为非常规性隐喻,只有通过人们敏锐的感知能力才可以发现和理解,这种隐喻就是诗性隐喻。

诗性隐喻广泛存在于诗歌中,可以深化诗歌的内涵,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营造出诗歌特有的魅力和美感,是诗歌赖以生存的生命。

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不同类属的事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巨大的思维跨度建立起事物之间的抽象性关联,对于读者来讲,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对读者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巨大挑战。

隐喻在使诗歌成为文学精华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失去了隐喻,诗歌将变得空洞乏味,其独有的魅力也会消失。

二、文化意象及其传递方式语言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为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背景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因素深深植根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之中,形成了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不同民族间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其丰富的内涵意义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2024年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2024年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作为现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其中,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元素之一,更是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和哲学思考。

本文旨在研究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探讨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

二、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特性1. 语义的双重性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常常表现为语义的双重性,即表面上看似简单、具象的词汇背后蕴含着深刻、抽象的意义。

这种语义的双重性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产生共鸣,激发内心的感悟。

2. 形式的多样化诗性隐喻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如词语比喻、象征性描述、暗示等手法。

这些形式为诗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3. 情感的含蓄性诗性隐喻常常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通过具象的物象来暗示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的含蓄性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意象与思想的统一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在于意象与思想的统一。

在象征派诗歌中,意象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而思想则是意象的内在涵义。

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性隐喻。

2.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诗性隐喻所传达的思想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具有抽象、深刻的特点。

这种超越性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时能够脱离现实的束缚,获得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深邃的思考。

3. 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反思诗性隐喻所传达的思想往往涉及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反思。

通过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反思和探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

四、结论通过对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语义的双重性、形式的多样化和情感的含蓄性等特点。

同时,其哲学基础在于意象与思想的统一、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反思等方面。

这些特性使得象征派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成为了现代文学领域的重要流派之一。

《2024年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2024年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范文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其中,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更是象征派诗歌的灵魂和精髓。

本文旨在探讨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以期深化对这一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二、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1. 意象丰富,寓意深远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常常借助具象的物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丰富的意象。

这些意象往往具有深远的寓意,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2. 形式自由,表达灵活诗性隐喻在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歌的束缚,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在表达上,诗人可以根据情感和思想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往往融入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同时,通过精心构建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优美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深入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符号与象征的哲学观念诗性隐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核心在于符号与象征的运用。

符号与象征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们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在象征派诗歌中,诗人通过符号与象征的运用,将生活中的物象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从而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2. 意象思维的哲学基础意象思维是东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强调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在象征派诗歌中,诗人运用意象思维来构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和特点,为诗性隐喻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四、结论通过对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意象、自由的形式和真挚的情感等特点。

同时,从符号与象征的哲学观念和意象思维的哲学基础两个方面探讨了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

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象征派诗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诗性隐喻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其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

《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篇一一、引言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表达性和情感性。

在众多流派中,象征派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引人注目。

其中,诗性隐喻作为其核心特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象征派诗歌中诗性隐喻的特性及其哲学基础,以期为理解这一文学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二、象征派诗歌中的诗性隐喻1. 定义与特点诗性隐喻是象征派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将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进行巧妙地联系,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性隐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其二,它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三,它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2. 表现形式诗性隐喻在象征派诗歌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

例如,诗人可以通过具象的物象来象征抽象的情感或思想,如“心中的火焰”、“岁月的河流”等;也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物象与情感或思想进行巧妙地结合,如“飘落的雪花带着忧伤的旋律”。

此外,诗性隐喻还可以通过色彩、声音、视觉等感官元素来营造氛围和情感。

三、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1. 符号与象征诗性隐喻的哲学基础在于符号与象征的运用。

在象征派诗歌中,诗人常常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

这些符号和象征不仅具有形象化的特点,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例如,太阳可以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而月亮则可以代表着沉思和反思。

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和更丰富的哲学内涵。

2. 主体与客体诗性隐喻还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通过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投射到具体的物象上,使物象具有了象征意义。

这一过程中,主体(诗人)与客体(物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被突显出来。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心灵与物质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诗性隐喻的特性分析1. 情感表达诗性隐喻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论隐喻的诗性智慧

论隐喻的诗性智慧

本文所谈论的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更主要的是人类精神活动层面的隐喻。

以下将从人类学和诗学的角度分别对隐喻的观念和诗性智慧进行论述。

一、人类学:隐喻是人类基本的和原始的思维方式隐喻是人类基本的和原始的思维方式。

人类面对陌生的世界最初就是运用早期的隐喻思维来认识新事物,表达新的经验。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对人类原始思维进行了描述,他指出人类的原始思维具有原逻辑的和神秘的性质,构成这个思维的集体表象是受互渗律支配的。

“原逻辑”不是说原始思维没有逻辑或者不合乎逻辑,而是指它遵循跟现代逻辑结构不一样的特殊逻辑。

“原逻辑”不是说原始思维是非逻辑的或反逻辑的,它只是遵循互渗律而对事物的矛盾律不关心。

原始思维对事物之间的相似和联系更感兴趣,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神秘的“互渗”:互相关联、作用、感应、影响。

“互渗”是原始人类按照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事物之间具有的某种神秘关系的一种联想,用以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现象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神秘性质的条件下由一个客体传给另一个的神秘作用的结果。

这种在原始思维的运作中起主导作用的“互渗律”带有隐喻性质。

“互渗”与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的原始巫术思维“相似律”和“接触律”的特征相类似,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基于相似或接触的联想)相互作用。

现代逻辑思维排斥一切直接与它矛盾的东西,同一关系只能建立在对象完全相同的基础上(a是a,a不是非a)。

而原逻辑思维把相似的东西看成是同一的东西,同一能建立在事物间具有相同属性的基础上(a即是非a,只要a与非a在某一属性上是相似的)。

比如人与他的画像,事物和它的名称等都被原始思维看成是同一的东西。

不仅如此,不仅相似即同一,事物还能通过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相互渗透和包含,使有生命体与无生命体互通,主体与客体互通,认为自己同时与可见和不可见的存在物生活在一起,这种思维想象到的东西都包裹着神秘因素,事物的发生都是由神秘的和看不见的力量引起的,它使原始思维带有神秘的性质。

诗经性文化研究

诗经性文化研究

诗经性文化研究一、《诗经》中的性描写《诗经》中的性描写主要包括两性关系的直接描述和象征性的性意象。

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性生活,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

在《诗经》中,关于男女之间两性关系的诗歌高达137首,占了诗三百近乎一半,这表明了性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性描写直白而露骨,如《召南草虫》一诗中,就明确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性爱。

诗中的“觏”(gu)即“交媾”,通过描绘女子在未见君子时的忧心忡忡,以及见到君子并与之交媾后的喜悦和平静,展现了古人对性爱的渴望和对亲密关系的重视。

《诗经》中的性描写还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以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来暗示性行为或性器官。

这些隐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经》中的性描写更加含蓄而富有艺术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行为的道德约束和婚姻的必要性。

《诗经》中的性描写是研究古代中国性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很抱歉,我暂时不能提供您所需的回答。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提问。

二、《诗经》中的性别角色与地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角色与地位。

在《诗经》的众多诗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别地位的差异。

《诗经》的诗篇中,性别角色的塑造多以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出现。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耕种、战争和政治等重要职责。

他们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社会秩序和家族延续的关键。

例如,《诗经》中的《大东》篇,通过描述男子的狩猎活动,展现了男性的勇敢和力量,体现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女性在《诗经》中的形象则多与家庭和生育相关。

她们被期望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如纺织、照顾家庭和孩子等。

在《诗经》的《采薇》篇中,通过描绘女性采集薇草的场景,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勤劳和贤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 学者 维柯 的《 新科 学 》[ 1 ] ( p 2 0 1 - 2 1 3 ) 认为 , 隐 喻 语 言 的原始 的隐喻 一是 经 由有 意识 的思 维 产 生 的 是原始 “ 诗性 民族所 必用 的表 现方 式 ” 。在 维 柯看 隐 喻 。前者 指 茫茫 宇宙 中世 界万 物 是统 一 的 是客 是相 互联 系 的 。 后 者 指一旦 这种 “ 现 实世 来。 诗性 语 言是各 种语 言 的源头 。 人类 最 初都是 “ 用 观存 在 的. 诗 性 文 字来 思 想 , 用 寓 言故 事 来 说话 , 用 象形 文 字 界 统一 的原则 ”产 生 了 隐喻 。 这时 该 由个 体 的诗 人 来书写 ” 。 他认为 , 人类 的智 慧是 以诗开 篇 的 , 原始 的意 识 去 发 现 和 构 建 这 些 隐 喻 。 莱 可 夫 ( G e o r g e 的智 慧是诗 性 的智 慧。原 始人类 以诗意 的 目光 打 量 L a k 0 f f )与 特 纳 ( Ma r k T u r n e r ) 1 9 8 9年 出 版 了 Mo r e
历史 ,中国的隐喻, 可以追溯到 《 诗经》的修辞手 原始人类在思维方式 、 生命 意识 、 审美观念 和艺术
法 — — 比兴 : 西 方 的隐 喻 。 最 早 可 见 的是 亚 里 士 多 精神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 它是灵动情思和聪
德的《 诗学》 和《 修辞学》 。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的 慧睿 智 的结 晶. 是 人类 所 特有 的力 量 。…( p l 8 1 ) 根 据 当
作 者 简介 : 丁毅伟 ( 1 9 5 6 _ _ ) , 女, 南京 工程 学院教 授 , 南京工 程 学院外 国语 言文化研 究所 所长 。
基金项 目: 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 究立项课题( G Y 2 0 1 3 0 4 ) ; 江 苏省哲 学社会科 学文化精品研 究基 金 项 目“ 隐喻 的文化认 知 功能研 究 ” ( 1 1 J S W一 1 9 ) 。
( 0 6 7 ~ s o )
性隐喻的深层 内涵。 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 世界经验方式、 思维方式、 生命 意识等方 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 了夕阳诗性隐喻 的多样性。诗性 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 大悟和比喻
性语 言的栩 栩如 生 , 充分发 挥 了人 的想 象 力、 创 新 力和认 知 力 。 关 键词 : 诗性 隐喻 ; 文化认 知 ; 夕阳
2 0 0 0多 年 间 , 大致 有 9种 隐 喻 理论 : 指称说 ( 或 比 代 诗 学理论 , 诤l 生究其 实 质应 是 直 觉 、 原生 、 创 造 的
较说 ) 、 替代说 、 转移说 、 变异说 、 分说 、 互动说 、 语 隐喻 , 是生命力的象征 ; 是人类情感的再现。
义说 、 语用 说 、 认 知 说 。在 西方 , 隐喻 研究 者 把 隐喻
二、 理 论 背景
当成 一个文化范畴、 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
喻 是诗 歌之 本 。
巴非 尔德 早 ( B 。 l d )在 “ 诗 性 语词 ” ( P o e t i c D i c t i 0 n ) [ 2 ] ( p 8 7 一 s s ) 一 书 中便 区分 了两 种 隐喻, 一 是形 成
诗 性隐 喻与 日常 隐喻 的不 同 ,前 者超 越 了后者 : “ 诗 之燎 于原 。 不 可 向迩 。” _ 7 】 ( p 5 】 中国 的诗 性 隐 喻之 所 以 性 隐喻 最 突 出的力 量 还 在 于 隐 喻思 维 所 具 有 的 天 长盛不衰 它与中国“ 天人合一 ” 世界观的传统思维 然的 、 不经 意问 的 巨大创 造 力” ( L a k o f a n d T u r n e r ) [ 3 1 方 式相 生相 长 。隐喻思 维 的构建 已经 深深 地植 入 了
而 这种 诗化 在 很大 程度 上 表现 为 它对 隐 喻 的广 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 诗性思维利用了 化 , 我们 日常 的思 维机 制 但 远 远超 越 了它们 、阐释 了 泛 运用 。中 国远在 先 秦时期 就 形 成 了 “ 妙 喻 取譬 ”
辞喻横生 ” 的文化取向。《 尚书 ・ 盘庚上》 云: “ 若火 它们。 并 将 它 们 以超 乎 寻 常 的方 式 组 合 在 一起 ”。 “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0 1 6年 第 1 1期
诗性 隐喻 的文化认知 阐释
丁毅 伟
( 南 京 工程 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6 7 )
摘要 : 诗 性语 言是 各种 语 言的 源头 。诗 性 思 维远 远 超越 了我 们 日常 的思 维机制 . 诗 性 隐喻作 为一种 重要 的认知 模 式 , 更 具深 意 的心理 现 象 , 研 究从诗 性 隐喻 出发 , 以 夕阳 为语 料 , 旨在 探 寻诗
中图分 类号 : H 0 —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6 ) 1 1 — 0 1 1 1 — 0 5


引言
世界 , 构建 了诗意 的天空和诗意 的大地 , 最终构建
隐 喻不 论 是 在 中 国还 是 在 西 方 都 有 着 悠 久 的 了诗 意 的世 界 。诗 性是 一 个文 化人 类学 概 念 。 特指
Th a n Co l d Re a s o ns : A F i e l d Gu i d e t o Po e t i c
化 对 于 现代 有其 重大 的意 义 。 “ 我 心 忧 伤 念 昔 先
M e t a p h o r 《 超过冷静理性: 诗性隐喻分析指南》 一书 人” 《 诗经 ・ 小雅 ・ 小宛》 。 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是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