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
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作者:平捷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5期摘要:自我悲悯(self pity)是人面对压力事件时一种普遍的、初期的情绪反应,但由于其隐蔽性,对于自我悲悯的研究一再被众多学者所忽略。
自我悲悯是指个体由于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和由衷的悲伤。
嫉妒、抱怨乃至攻击他人都是自我悲悯人群的常见行为表现。
自我悲悯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它的未来研究须进一步考察自我悲悯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悲悯产生的特殊家庭因素,加强样本多元化、本土化研究,重视自我悲悯情绪的调整和干预。
关键词:自我悲悯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48-02一、概念界定悲悯被定义为“对身体或精神上受到痛苦的人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1]。
Haidt认为悲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2]然而,自我悲悯是指向自我的,因此,自我悲悯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由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通常,自我悲悯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从而得到相应的帮助。
[6]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停止抱怨,继续生活。
[5]最近,有学者Joachim[3]提出了自我悲悯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翻译并修订了英文版的SVF量表,并且探讨了自我怜悯与人格、能力评估、愤怒表达之间的关系,自我悲悯虽然在压力事件发生初期普遍存在,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然而,自我悲悯并不是一种专门针对自我的情感反应。
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与焦虑的关系
6 。 ()采用本文作者修订 的 N f编制 的大学 的理解和宽容 ,不会对 自己太苛责 。差异检验得 5 2 e
生 自我怜 悯 问卷… Sl C m as nSa ,S S , 出 ,不同家庭构成在 自我怜悯的总分以及 自我友 (e- o psi cl C ) f o e 问卷共 有 6个 因子 ,2 6个项 目。本次 研 究 中 ,问 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 . ) P O 5 ,来 自 0 单亲家 卷 的 内部 一致 性 系数 仪= .3 () 焦 虑 自评 量 庭的被试得分在总分上和 自我友善维度上低于双 08 。 3
表 1 大学生人格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表
P 0O < .5.
P 0O1 <.
从 表 1的数 据 可 以 发 现 ,外 倾 性 、宜人 性 、 虑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在相关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 尽责 性 、开放 性都 与 焦 虑呈 负相 关 ,神 经 质 与焦 了 多元线 性 回归分 析 。从表 3可 以看 出 ,五 个预 虑呈 正相 关 ,且神 经 质 与焦 虑 的相 关最 高 。从 表 测变 量 预测 校标 变 量 ( 虑) 时 ,进入 回归 方程 焦 2可 以发 现 , 自我 怜 悯 的各 个 维度 与 焦 虑 均呈 负 的 显著 变 量 共 有三 个 ,能联 合 预测 焦 虑 1. 68 %变 相关 ,自悯 总分与焦 虑 的相关最 高 。
焦 虑 显著 相关 ,大 五人 格 、 自我 怜悯 对 焦虑 有 显 著 的预 测作 用 ; () 自我怜 悯在大 五人格 和焦 虑 4
sneocmm nhm nt es f o o u ai卜 y
将 个 人 的经 历 看 做 者 之间 的关 系 。
人 类共 有经 历 的一 部分 而 不是 孤立 的 ,独 立 的看 待它 们 , () 正 念 (iduns——平 衡 的看 待 3 mnfles ) 个 人 痛苦 的想 法 和感 受 而 不是 过度 的认 同这些 想
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correlation.IllllllllUlllttlllllllllllllUlltlllIY2284441Basedonthehypothesismodal,self-blameplayedamediatedrolebetweenself-compassionandpersonality.Stateself-compassionwhichcanbeinducedbyexperimentconditionsispositivelyrelatedtohelpingbehaviors.Itisself-compassion,ratherthanself-esteem,thatwillpredicthelpingbehaviorsignificantly.Keywords:self-compassion,personality,copingstyles,helpingbehaviors4.3.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324.3.3自尊和自我同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分析……………………………325综合讨论………………………………………………………………………………355.1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发展特点…………………………………………………355.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365.2.1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的相关………………………………….365.2.2人格特质对自我同情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375.3状态自我同情的诱发…………………………………………………………385.4大学生自我同情与自尊、助人行为的关系…………………………………396结论与展望……………………………………………………………………………416.1研究结论……………………………………………………………………….4l6.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l致谢…………………………………………………………………………………………………………………。
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
现代交际·2018年5期自我悲悯内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述平捷(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自我悲悯(self pity)是人面对压力事件时一种普遍的、初期的情绪反应,但由于其隐蔽性,对于自我悲悯的研究一再被众多学者所忽略。
自我悲悯是指个体由于自己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和由衷的悲伤。
嫉妒、抱怨乃至攻击他人都是自我悲悯人群的常见行为表现。
自我悲悯被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应对压力的策略,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它的未来研究须进一步考察自我悲悯对个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自我悲悯产生的特殊家庭因素,加强样本多元化、本土化研究,重视自我悲悯情绪的调整和干预。
关键词:自我悲悯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248-02作者简介:平捷,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一、概念界定悲悯被定义为“对身体或精神上受到痛苦的人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1]。
Haidt 认为悲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2]然而,自我悲悯是指向自我的,因此,自我悲悯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由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痛苦引起的对自己的同情以及由衷的悲伤。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5]通常,自我悲悯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同情心,从而得到相应的帮助。
[6]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命运,停止抱怨,继续生活。
[5]最近,有学者Joachim [3]提出了自我悲悯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翻译并修订了英文版的SVF 量表,并且探讨了自我怜悯与人格、能力评估、愤怒表达之间的关系,自我悲悯虽然在压力事件发生初期普遍存在,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自我悲悯的人有可能在遭遇失败、困难以及损失等压力事件时过度放纵,从而变得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苦难。
自我同情研究综述
自我同情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同情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大量研究显示,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都存在正相关。
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自我同情对个体负性行为的影响着手,丰富和完善自我同情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自我同情;心理健康;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b848.6?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71-02一、自我同情的内涵众所周知,同情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无条件的宽容他人。
在佛教的传统观念里,同情自己和同情别人一样重要。
基于此,neff (2003b)提出了自我同情的概念。
她认为,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或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唤醒状态,是个体对自己的痛苦和失败不予回避,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并给予无偏见的理解,将个人的经历看作是全人类共有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减轻个体所体验到的痛苦(neff,2003b;neff,kirkpatrick,&rude,2007;张耀华,刘聪慧,董研,2010)。
二、自我同情的成分neff最早定义了自我同情,她认为自我同情包括三个基本成分:自我友善(self-kindness)、普遍人性感(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
这三种成分在概念上存在区别,但是,他们又是相互促进的。
自我友善指对自己持关心和理解的倾向,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意识到自己人格中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时,温和友善的对待自我,并且给自己更多的安慰和理解,从而激励个体做出改变,获得成功。
普遍人性感是自我同情的中心,是指个体对“人无完人”的接受程度,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不孤立的看待自己的遭遇,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
正念是自我同情的第三个成分,它指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当前的情形,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neff,2003a)。
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认知和思考
明显 地分 化 为理想 自我 概 念 和现实 的 自我概 念 开
始的。许多大学生在 中学时代是 引人关注 的“ 优 等生 ” 上 大学 后便 成 了普 普 通通 的“ 通 生 ” 角 , 普 , 色 的转变 促使 他 们 重 新 审视 自 己 , 自我概 念必 然 发 生 微妙 变化 。这 样 以来使 大学 生 开始 意识 到 自 己那些从来没有被注意到 的“ 的许 多方面和 我” 细节 , 大学 生 自我 的 内心活 动开 始 复杂 了 , 自我反 省、 反思的时间开始增多 了, 在平常与人的交谈 中 使用“ 的频率增高 , 自我新 的认识 、 我” 对 控制和 感受 而带来 的各 种各 样 忧虑 、 烦恼 、 悦 和激 动也 喜 明显增加 , 对于 自己该做什么, 怎样去做而频繁地 动脑筋 了, 不再像中学时代那样随心所欲了。 ( ) 盾过 程 二 矛 矛 盾过 程是 大学 生 自我 概念 不稳 定 的严重 阶 段, 这一 过程 意 味 着 理想 的 自我 概 念 和 现 实 的 自 我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由于大学生两
21年 8 0 1 月Fra bibliotek2 7卷 第 4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n l f i a ec o ra m oT ah 堡: oS 吕 e
A g2 1 u.0 1
: 2 Q :
新 形 势 下对 大 学 生 自我 概 念 的认 知 和 思 考
霍 宪奇 秦 ,
(. 1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
是 个人 对 自己所 有方 面 的知觉 , 是一个 多 维度 、 多 层次 、 有组 织 的结构 , 具有 评价 性且 可 以与他人 分
自悯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k i n d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n e s e l f t h r o u g h p a i n o r f a i l u r e ,( b )p e r c e i v i n g o n e ’ S o wn s u f f e r i n g a s p a r t o f h u —
一
、
心理学 中的“ 自悯" 研究概 述
1 .自悯 的 概 念
K r i s t i n N e f f [ ] 对 自悯的概念做出了定义 。她认为自悯指的是个体对 自己的关爱 , 但 同时 自我聚焦是最 小化的。 自 悯 的人不会 回避 自己的苦难 , 他们会产生减轻 自身痛苦的愿望 , 并友善的治愈 自己。同时, 一个 自悯的人还会 以非评判的视角理解 自己的苦痛、 不足和失败 , 将个体的体验看做是全人类体验的一部分[ 2 ] 。
ma n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c )h o l d i n g p a i n f u l f e e l i n g s a n d t h o u g h t s i n mi n d f u l a wa r e n e s s . Th e y a r e d e p e n d e n t o n a n d a f f e c t e d b y e a c h o t h e r . Th e r e v i e w d e mo n s t r a t e s t h a t s e 1 f —c o mp a s s i o n c a n h e l p i n d i v i d u a l s c o p e wi t h t h e n e g a t i v e a f f e c t ,q u i e t t h e a n x i e t y 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h a p p i n e s s a n d h a v e a n e f f e c t o n
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1 引言怜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类的优秀品质。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恻隐之心”看作人的四善端之一; 在西方, 怜悯也备受赞许, 亚当·斯密把它视为道德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 有研究者认为怜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怜悯通常由他人的痛苦或悲伤唤起, 并引发助人、安慰或其他减缓他人痛苦的行为。
有关怜悯的实证研究表明, 具有怜悯心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的痛苦加以关注, 进而在行动上帮助那些状况不佳的人。
最近, 脑成像的研究也发现, 怜悯会激活腹内侧前额皮,而这一脑区通常涉及观点采择, 激活程度更高的被试往往施与对手更少的报复性攻击行为。
这表明怜悯可能会激发帮助改善他人福利的动机。
不仅如此, Singer 和Steinbeis(2009)论证了怜悯在合作中的作用, 基于怜悯的动机会缓冲背叛的效应, 当被试面临他人的背叛时, 怜悯能够防止合作的破裂。
怜悯不止服务于助人、合作等社会功能, 最近的研究显示怜悯对个体的健康具有益处, 它能改善个体的免疫系统和应激反应。
然而, 过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他人的怜悯, 当怜悯指向自我之后, 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最近, 有学者提出了自我怜悯这一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显示, 自悯这一构念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尝试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接下来, 文章首先对自悯进行了界定, 指出了引入自悯的必要性, 它的成分以及类型; 之后介绍了自悯在个体上分布出现差异的影响来源; 最后我们回顾了自悯的心理功能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2 自悯的界定2.1 自悯的来历Neff (2003b)论称, 之所以需要提出另一构念来描述个体的自我观其原因在于自尊并能反映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程度。
因此在介绍自悯之前, 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自尊与个体心理功能的关系。
长久以来, 对于学术界和大众而言, 高自尊都是值得追求的, 因为高自尊即意味着高成就, 好人缘。
自我怜悯的循环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
自我怜悯的循环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人类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和思维的生物。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称为自我同情心理的情感。
当我们面对困境或不幸时,我们会感到自己需要安慰和同情。
然而,当我们过于沉溺于自我怜悯的情绪中,自我同情心理就可能成为一种负面循环,阻碍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怜悯的循环如何解开人性中的自我同情心理,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自我怜悯是一种对自身困境的极度关注和重视,常常伴随着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悲观态度。
当我们遭遇挫折或遭受失败时,自我怜悯的情绪会深深地困扰我们,导致我们无法摆脱困境。
这种情感循环会将我们困在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进一步削弱我们的自信和动力。
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自我怜悯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困境,尝试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困境往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来打破自我怜悯的循环。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不仅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获得新的观点和建议。
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正能量,使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情绪也是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认可,我们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并更好地应对困境。
在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过去的伤痛和痛苦。
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不应成为我们困扰的负担,而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接纳过去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结来说,自我同情心理是人性中的一种情感,但当自我怜悯变成一种消极循环时,它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解开自我同情心理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困境,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建议,培养积极的心态,放下过去的伤痛。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打破自我怜悯的循环,重新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力量。
大学生自我概念现状及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具有积 极影响,获得家庭、朋友、社区等 支持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 概念。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存在
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自我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具体 表现为男性更注重自身能力和成就,而女性更注重人际关 系和情感方面。
原因分析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传统文化和社会期望有关,也可能受 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职业发展的停滞和挫折。
02
大学生自我概念现状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特点
积极向上
01
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人
格特质和技能,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我认知逐渐深化
02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交接,对自我认知逐渐深化,
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培养自尊心
02 大学生需要积极培养自尊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形象
、能力、个性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尊重和珍视。
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03
大学生需要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包括对自己的
能力、个性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不高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个人特点等缺乏清晰的认 识,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和方向感。
青春期
在青春期,青少年开始更加关 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和性格, 并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
成年期
在成年期,人们开始更加稳定 地看待自己,并能够接受自己
的优点和缺点。
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01
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积极的自
晚明自我观研究
晚明自我观研究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混乱的状态,人们的政治情绪不稳定,统治者也伴随着不断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期间有许多人遵循着他们特有的观点去思考。
如果这些思考能够放到现代语境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它们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晚明时期,从清末到清中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此时此刻正是中国人自我认知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正是中国人追求自我观念并努力去实现自己观念的重要时期。
晚明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拥有非常多的思想活动,也有很多思考者,他们都有自己的认知观。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走向,就是他们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行反思,探索如何改善中国社会,以谋求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追求自我观,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认知观念。
在晚明时期,许多思想家都站在了宗教伦理的角度,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应该回归宗教伦理的路线,从而能够实现中国社会的繁荣昌盛和幸福安康。
但在实际实施时又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例如,陆贽认为人们只有摒弃政治,才能够领悟伦理,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但宋应星则认为,政治只是人们到达伦理目标的第一步,而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另外,朱熹则认为,只有从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去推理,政治和伦理才能够互相协调,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晚明时期的人们大多追求衡宗教伦理与政治,以此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昌盛。
此外,晚明时期,人们也积极追求自我观念。
特别是朱熹,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观念,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崩溃的社会,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有很大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了拔高中国的观点,他认为拔高中国是本国发展的唯一出路,人们在保留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同时,要重视物质的发展,他也认为,物质富裕是拔高中国的前提条件。
受他的影响,许多思想家也都开始追求拔高中国的观念,并以此来改变当时中国社会。
晚明时期,人们追求自我观念,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探讨,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大概就是拔高中国。
无意识的自我评价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无意识的自我评价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自信和自尊是每个人内心的追求和需要,而对自我评价的了解则是构建自信和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是无意识的,很多时候可能并不真实准确。
本文将探讨无意识的自我评价,以及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重要性。
一、自我评价的来源自我评价是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社会环境和内心对话中产生和形成的。
它是一种对自身特质、能力、行为以及外貌的主观判断和评估。
自我评价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外界评价: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同事、老师等。
2. 固有信念: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和信念,如“我不擅长社交”、“我没有创造力”等。
3. 成功和失败经历:我们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二、无意识的自我评价无意识的自我评价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的。
这种评价可能是默认的、潜在的,我们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和反省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
无意识的自我评价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维护我们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等。
然而,它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过于消极或不准确时,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三、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重要性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真实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自我评价,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更好地改进自己。
1. 个人认知:了解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
2. 积极心态:了解自己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增强自信心。
当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时,我们会更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
3. 个人发展:了解自己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设定。
四、提高对自我的认知要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 自省和反思:定期进行自省和反思,思考自己的行为、态度、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了解自己的表现和潜能。
如何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演讲稿
如何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如何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话题。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行为和人际关系。
因此,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对我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先来谈谈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自己的情绪、需求、价值观和能力的清晰认识。
要提高自我意识,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认识和了解。
要提高自我认知,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自我观察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每天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学习和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总之,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做出明智的决策。
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
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准确的自我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潜能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如果他们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可能会迷失方向,无法发挥潜力。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识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潜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将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努力,促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成就。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呢?首先,教师应该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性格上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希望,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传统的学习评价通常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反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个人发展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参加社团活动、音乐比赛、科技竞赛等,通过实践和竞争,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他们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来克服困难。
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将会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准确的自我观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自悯与情绪劳动、劳动意志的关系综述
如何应对自意念和自行为
如何应对自意念和自行为自意念和自行为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影响。
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自意念和自行为,都会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学会应对自意念和自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自意念和自行为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认识自意念和自行为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意念和自行为对我们的影响。
自意念是指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而自行为是指我们在行动上对自己的反应。
积极的自意念和自行为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性,推动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但是,消极的自意念和自行为会导致我们失去自信,产生焦虑和拖延等问题。
只有认识到这种影响,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应对自意念和自行为。
二、积极面对自意念1. 正确认识自我:我们应该摒弃过度自我批评和负面自我评价的观念。
要用心理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完美之处。
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自意念。
2. 培养自我肯定:积极地肯定自己的努力和成就,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成就、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成就等方式,培养自我肯定感。
3. 注意语言和思维定势:避免使用消极的表达和否定自己的语言,努力找到积极的解释和思维方式。
要学会用正向的语言对待自己,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会成功"等积极的话语。
三、有效应对自行为1. 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明确、具体和可衡量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
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同时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2. 制定行动计划:将目标分解成可行的小步骤,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减少拖延的发生。
3. 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行为。
例如,规律的作息、坚持锻炼和学习等,都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律性和坚持力。
4. 寻求支持和帮助:适时地向他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行为。
自我怜悯健康自我观在锻炼情境中的运用
自我怜悯健康自我观在锻炼情境中的运用杨健梅【摘要】Studies showed that self-compassion could build up self-esteem as a new healthy opinion of self.This research targeted at the women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compassion,self esteem,exercise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ariances.It could be seen that self pity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while self pity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external motivation,internal motivation,ego goal orientation,social physique anxie-ty,and compulsive physical exercise.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compassion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elf goal orientation,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compulsive physical exercise than the self-es-teem.It could promote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s.%已有文献表明,自我怜悯作为一种健康自我观的新构念,是对自尊的补充。
【议论文】活出自我_650字
【议论文】活出自我_650字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压力和困惑。
面对诸多的选择和挑战,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和独立性。
活出自我,成为现代人最迫切和重要的课题之一。
活出自我,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特质、动机、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的认知。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和被他人操控的情况发生。
自我认知需要人们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追求。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活出自我还需要勇于表达和坚守个人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理念和原则,但在社会中往往被各种力量所影响。
人们面对社会压力和舆论的影响,容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只有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美好。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力。
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拥有独立的人格。
活出自我还要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才能不被淘汰和取得成功。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舒适区,追求全面发展和多元化的修养。
人们应该主动探索和挑战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活出自我是一种艰难而又必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培养内在的自信和坚强。
人们还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探寻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在活出自我的过程中,人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使人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自我意识专题研读报告(一)
自我意识专题研读报告(一)
自我意识专题研读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探讨自我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自己身体、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觉察与理解。
三、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环境进行互动。
•具有较高自我意识的个体更容易实现个人目标和生活满意度。
四、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
1.自我觉察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改进的方面。
–记录日记、思考问题和倾听他人的反馈都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2.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练习深度呼吸、寻求情绪支持和定期进行情绪自述是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
3.自我反思
–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分析成败因素,探索个人发展的机会。
–利用反思的结果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4.倾听他人
–倾听他人的反馈和观点,尊重多样性和不同的意见。
–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合作,从中获取新的见解和认识。
五、结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自己、实现个人目标和与他人有效互动的重要能力。
•通过提升自我觉察、情绪管理、自我反思和倾听他人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
以上是本次关于自我意识专题研读的报告摘要。
希望通过这篇报告,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掌握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
论自我认识
论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个性、价值观等内在特征的认知过程。
自我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去思考,去体验,去评估自己的行为,直到对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认识呢?首先,建立自我意识非常关键。
自我意识是人类大脑认识自身感受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理解。
当个体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时,就可以更加理性地应对外部环境,从而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水平。
建立自我意识并不困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过于沉浸在特定的负面情绪之中,例如愤怒、悲伤等等。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人类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群体中表现出的独特行为和个性特点被称为个性特征。
个性特点包括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在了解自己时需要特别关注。
人类的个性特点在很多时候影响着个体的一系列决策,尤其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以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此外,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也是非常关键的。
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通常在他年轻时就形成了。
这些价值观是从家庭和社会背景中获取的,并持续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需要通过反思自身过去的行为和立场,以及对内心感受的评估来进行。
最后,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建立自我认识。
个体的兴趣爱好往往与他的价值观、个性特点等方面紧密相连。
通过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
自我认识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关系到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认识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沉淀。
只有不断地思考、体验、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建立更为完整的自我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2, 1872–1881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张耀华刘聪慧董研(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 北京 100872)摘要由于自尊并不能完全地预见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 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构念。
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努力之一, 在吸收东方佛学思想的基础上, Neff于2003年提出了自悯这种新的自我观形式。
文章介绍了自悯的成分, 即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 然后, 从早期经验、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自悯的影响来源; 在心理功能方面, 自悯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负性事件, 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 对人际知觉和互动也有重要影响。
自悯的这些积极功能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运用。
最后,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悯; 自尊; 正念; 自我观分类号 B848; R3951 引言怜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类的优秀品质。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恻隐之心”看作人的四善端之一; 在西方, 怜悯也备受赞许, 亚当·斯密把它视为道德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 有研究者(Haidt, 2003; Keltner & Goetz, 2007; Singer & Lamm, 2009)认为怜悯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遭遇感到关切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怜悯通常由他人的痛苦或悲伤唤起, 并引发助人、安慰或其他减缓他人痛苦的行为。
有关怜悯的实证研究表明, 具有怜悯心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的痛苦加以关注, 进而在行动上帮助那些状况不佳的人(Eisenberg, 2002)。
最近, 脑成像的研究也发现, 怜悯会激活腹内侧前额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而这一脑区通常涉及观点采择, 激活程度更高的被试往往施与对手更少的报复性攻击行为(de Vignemont & Singer, 2006; Lotze, Veit, Anders, & Birbaumer, 2007)。
这表明怜悯可能会激发帮助改善他人福利的动机。
不仅如此, Singer和Steinbeis (2009)论证了怜悯在合作中的作用, 基于怜悯的动机会缓冲背叛的效应, 当被试面临他人的背叛时, 怜悯能够防止合作的破裂。
怜悯不止服务于助人、合作等社会功能, 最近的研究显示怜悯对个体的健康具有益处, 它能改善个体的免疫系统和应激反应(Pace, Negi, Adame, Cole, Sivilli,收稿日期:2010-01-15通讯作者:刘聪慧, E-mail: liuconghui2001@ Brown, et al., 2009)。
然而, 过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他人的怜悯, 当怜悯指向自我之后, 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最近, 有学者(Neff, 2003a, 2003b)提出了自我怜悯(self-compassion)这一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显示, 自悯这一构念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尝试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接下来, 文章首先对自悯进行了界定, 指出了引入自悯的必要性, 它的成分以及类型; 之后介绍了自悯在个体上分布出现差异的影响来源; 最后我们回顾了自悯的心理功能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2 自悯的界定2.1 自悯的来历Neff (2003b)论称, 之所以需要提出另一构念来描述个体的自我观(self-view)其原因在于自尊并能反映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程度。
因此在介绍自悯之前, 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自尊与个体心理功能的关系。
长久以来, 对于学术界和大众而言, 高自尊都是值得追求的, 因为高自尊即意味着高成就, 好人缘。
但是, 最近的研究却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综述见 Baumeister, Campbell, Krueger, & Vohs, 2003)。
高自尊在带来心理益处的同时, 也往往会导致偏见, 攻击以及一系列自我保护或者自我抬升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矛盾, 一些学者认为高自尊具有异质性(Baumeister et al., 2003; 田录梅, 张向葵,第18卷第12期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1873-2006)。
高自尊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构念, 它可以被分解为不同的形式。
例如, 研究者开始从自尊的稳定性(Kernis & Waschull, 1995), 自我价值的权变性(contingency of self-worth; Crocker & Wolfe, 2001)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异性(Bosson, Brown, Zeigler-Hill, & Swann, 2003; Jordan, Spencer, Zanna, Hoshino-Browne, & Correll, 2003)等方面来界定和厘清高自尊的不同形式, 即安全的(secure)和易损的(fragile)自尊(Kernis, 2003; Kernis, Lakey, & Heppner, 2008)。
不过有学者也另辟蹊径, 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构念来替代自尊, 例如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 (Judge, Erez, Bono, and Thoresen, 2002; Judge, 2009; 杜建政, 张翔, 赵燕, 2007)等。
与后者的取向相一致, Neff (2003a, 2003b)提出了自悯。
其中, 对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与其说它是一个新的概念, 不如说它是对既有概念的整合。
最初, Judge及其同事有感于自尊预测效度的微弱, 在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神经质等特质测量的基础上, 抽取了一个更广的构念, 即核心自我评价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
而Neff (2003a, 2003b)对自悯的概念化更多地缘于自尊所带来的消极效应, 鉴于相关研究的丰富成果及其所预示的未来研究前景, 本文聚焦于对自悯的论述。
Neff (2003b)所提出的自悯构念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涉及自我观的问题。
自我观指的是人们怎样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观常常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 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得来(Swann, Chang-Schneider, & Mc-Clarty, 2007)。
自我观可表现为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多种形式。
以自尊来描述自我观, 往往过于注重对自我的评判以及与他人的比较, 聚焦自我、超过他人又会导致对他人感受和需要的忽视, 从而加剧了与周围人的分离和孤立(Crocker & Park, 2004)。
然而,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生物, 关联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之一。
就如Bauer 和Wayment (2008)在有关“清静我”(the quiet ego) (超越自我中心和自私)的文章中所论称, “他人是相对清静我的心理社会之和谐的一分子。
”正如下文所述, 自悯不仅包含了自尊中所蕴含的对自我的接纳和肯定, 而且还把自我和他人关联起来。
因此, 在自我观的问题上, 自悯代表了另一种新的自我观形式。
自悯的思想来源更多地汲取了佛学的思想, 在佛学中的对应词更接近于“悲”。
虽然出自佛学, 但是对人类的幸福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参与对自悯的研究。
事实上,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 东方的思想智慧愈来愈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关注(Houshmound, Harrington, Saron, & Davidson, 2002)。
例如, 有学者把佛教古老的修行术—— 正念(mindfulness; 如, 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引入了临床和健康心理学; 从佛教的视角来审视情绪心理学中的议题(Ekman, Davidson, Ricard, & Wallace, 2005); 来自中国儒家文化和诗学的“品味”概念(savoring; Frijda & Sundararajan, 2007)也被运用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等。
所有这些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自悯就是当前这种趋势下的产物之一。
下面将介绍自悯的成分和类型。
2.2 自悯的成分在Neff (2003b)的理论分析中, 自悯指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关切, 与此同时自我聚焦(egoistic self-focus)又被最小化, 就如在引言中所提到的, 自悯包括了与对待他人相似的立场来对待自己的遭遇。
它涉及“对自身的痛苦和困难保持开放性, 体验到对自己的友善和关切, 以理解的、非评判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失败, 并且认识到自己的遭遇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
因此, 她把自悯分成三个成分, 即自我友善(self-kindness), 普遍人性感(the sense of 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
自我友善指的是关心和理解自己的倾向, 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在留意到自己人格中不好的方面时, 人们会“宽以待己”。
即使当某些人格特征是有问题的且需要改正的时候, 人们也会无条件地接纳自我。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非常艰难, 让人心生痛苦时, 人们不会硬挺着; 相反, 自悯的个体会转向内部寻求自我宽解和安慰。
普遍人性感是自我怜悯的中心, 包含了对人无完人的承认, 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 犯错, 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
自我怜悯把自己有缺陷的状况和人类共有的状况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从更为宽广和囊括性的视角看待-1874-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自己以及自己的遭遇。
但是, 人们有时也会误认为只有自己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 而其他的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因而也会经受孤立感。
正念是自我怜悯的第三个成分, 它指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到当前的情形, 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
为了使怜悯扩展至自我, 个体必须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痛苦。
正念包含了某种对自己的超脱, 从元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经历, 因而能更现实客观地考虑自己的经历。
与这种平衡的觉察状态不同, 人们有时会对所觉察到的负性体验表现出过度沉迷(over- identification)或者思虑(rumination)。
一旦如此, 个体就会愈加严厉地评判和指责自己, 并且体验到孤立和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