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高中生物实验必考超详细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 沉淀.如: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五、方法步骤: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洗去浮色.(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一.实验目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二.实验原理: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ml 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1)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10)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一.实验目的:1.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实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一).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②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1)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酶的专一性(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蔗糖(非还原糖) 蔗糖 ②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对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淀粉(非还原糖) 淀粉 ②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淀粉酶 淀粉酶淀粉酶淀粉酶实例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二)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实例3: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一.实验目的: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二.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三、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由上至下分别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五:实验讨论: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疑难点拔: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色素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决定,这四种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萝卜素(C40H56)536、叶黄素(C40H56O2)568、叶绿素a (C55H72O5N4Mg)892、叶绿素b(C55H70O6N4Mg)906,所以色素带从上到下,即扩散从快到慢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子量相差32,叶绿素a 与叶绿素b的分子量相差14,故前二种色素的距离大于后二种色素的距离.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通常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叶绿素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叶黄素含量是胡萝卜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带就会越浓越粗,故由浓粗到淡细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1)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8)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1)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一.实验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三.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的产生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看课本图示),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3.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一.实验目的: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二.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三.实验材料:洋葱(可用葱、蒜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提醒(1)先漂洗再染色,这两步不能颠倒,否则影响实验效果.(2)漂洗的目的①防止解离过度,根尖过分酥软.②洗去盐酸,防止与碱性染液发生作用,便于染色.(3)使根尖细胞相互分散的方法①解离时,盐酸可破坏细胞壁的果胶层,使组织细胞分离.②制片时用镊子捣碎.③压片.(4)显微镜下观察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细胞分裂动态变化,若视野中找不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区域中找.(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原因是间期历时最长.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1)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压片时用力过大.(6)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11)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2)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二.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四.课后讨论题答案:1.当NaOH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NaOH的方法,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322.细胞构成的.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三.方法步骤:。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实验五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 中的分布
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 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 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 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 色剂结合。
洋葱表皮细胞
结论:通过各种动植物实验材料的观察, 同学们观察到的结果非常相似,在细胞 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在细胞质部分 被染成了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 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 ① 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 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 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 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 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 ① 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 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② 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 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 旋。
Unna染色法:
Unna染色法: 1899年Pappenheim 首创了甲基绿-哌洛 宁(mehtyl-green-pyronim)染色法。1902 年Unna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良。1940年 Brachet研究证明用甲基绿—哌洛宁对DNA和 RNA有选择性的染色效果。碱性的甲基绿-哌 洛宁混合染料处理细胞后,由于DNA、RNA 对染料具有的亲和力不同, 而使这两种染料 对两类核酸具有了选择性。 DNA被甲基绿染 成绿色,RNA被哌洛宁染成红色, 这样就能 使细胞中两种核酸分布显示出来。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超级详细)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4、0.9%的NaCl溶液作用: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的形态二、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三、材料用具: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如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 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配。
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B液:取乙酸钠16.4g,用蒸馏水溶解至1000mL。
取乙酸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取稀释的乙酸钠溶液30mL和乙酸20mL,加蒸馏水50mL,配成pH为4.8的溶液),蒸馏水五、方法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固定细胞)2、水解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整理)
10 2016பைடு நூலகம்1/24
甲基绿—吡罗红(methyl green-pyronin)为碱性 染料,它分别能与细胞内的DNA、RNA结合呈现不同颜色。 当甲基绿与吡罗红作为混合染料时,甲基绿与染色质中 DNA选择性结合显示绿色或蓝色;吡罗红与核仁、细胞质 中的RNA选择性结合显示红色。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染料的 混合染液中有竞争作用,同时两种核酸分子都是多聚体, 而其聚合程度有所不同。甲基绿易与聚合程度高的DNA结 合呈现绿色。而吡罗红则与聚合程度较低的RNA结合呈现 红色(但解聚的DNA也能和吡罗红结合呈现红色)。即 RNA对吡罗红亲和力大,被染成红色,而DNA对甲基绿亲 和力大,被染成绿色。
2.吡罗红甲基绿是混合染色剂,这和 斐林 试剂使用时很相似。
3.盐酸的作用:(1)改变细胞膜 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NA和蛋白质 (2)使染色质中的 分离, 利于 DNA和染色剂 结合。
目的要求: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方法步骤:
实验步骤
图像
注意事项
原因
取上皮细 胞制片
①将口腔上皮置于质量分数为 ①保持口腔上皮 0.9%的NaCl溶液中; 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 ②固定细胞 片烘干
课题:观察DNA和RNA在 细胞中的分布
三峡高中
1.要确定遇难者的身份需要鉴定什么物质?
DNA
2.DNA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
它属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哪一类? 3.细胞中的核酸除了DNA还有哪一种?
核糖核酸(RNA)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亲和力 不同, 甲基绿 使 实验原理:1.甲基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 DNA 呈现 绿 色,吡罗红 使DNA呈现 红 色。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活动目标1.尝试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显示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方法。
2.说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背景资料1.相关知识核酸存在于所有生物的细胞中,它是生物体内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有关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化合物。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
在真核细胞内,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占细胞中DNA总量的98%以上。
DNA呈双螺旋长链状态,与蛋白质结合,这个复合物称为染色质。
在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环状DNA。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约占细胞中RNA总量的90%。
细胞内的RNA主要有三种。
其中分子量最小的是转移RNA(tRNA)。
tRNA的主要功能是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携带活化的氨基酸的作用。
另一种为核糖体RNA(rRNA)。
rRNA与蛋白质结合而构成核糖体。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第三种是信使RNA(mRNA)。
mRNA携带着遗传信息,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模板作用。
2.实验原理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操作指南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
2.用具400 mL烧杯,250 mL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 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高中生物实验(必考)超详细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部分细胞中的DNA也存在于线粒体与叶绿体内,这 些细胞器内的DNA含量相对较少。
染色体形态
在细胞分裂期,DNA会形成明显的染色体形态,方 便进行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RNA分布观察结果
细胞核内分布
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因此细胞核是RNA 的主要分布区域。
核糖体结合
RNA与核糖体结合,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并定位在核糖体上。
实验原理
02
01
03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 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等。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DNA和RNA染上不同的颜色, 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染色技术包括荧光染色、格莫瑞染色等。
02
实验材料和步骤
实验材料
01
02
03
04
细胞样本
选择适当的细胞样本,如人类 白细胞或癌细胞。
这表明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具有高度区域化特征,有助于理解细胞的功能和分化。
核仁区域是DNA和RNA转录的主要场所
这表明核仁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可能与细胞的代谢和生长调控有关。
胞质中RNA的分布可能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这表明蛋白质合成主要在胞质中进行,对理解蛋白质合成机制和细胞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
02
染色处理
使用Hoechst染料染色 DNA,使用吡罗红染料染 色RNA。在染色过程中, 确保细胞保持湿润状片
用缓冲液洗涤细胞,以去 除未结合的染料。然后使 用封片剂覆盖细胞,以保 护其不受损坏。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并 记录DNA和RNA在细胞 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调整 显微镜的光源和滤光片, 可以观察到DNA和RNA 的荧光信号。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的结合。
教材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基本步骤为:取细胞制片,将装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然后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min,接着用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s,吸去水分后滴加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5min,然后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经过实验操作后发现该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均被染色成紫红色,偶见一二个细胞的细胞核略呈蓝紫色。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效果较好些,但染色效果仍不明显。
发现经过质量分数为8%的HCl水解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均被染成紫红色。
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HCl水解确实能够改变口腔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但HCl也能使细胞中的DNA变性,因而无法与甲基绿结合发生颜色反应;染色剂的染色条件是在PH4.8的环境下发挥作用,遗留的HCl改变了染色剂的PH,从而使细胞核染色失败。
烘干装片时的温度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酒精灯火焰温度在500℃左右,而DNA在高温条件下易变性,直接将装片置于火焰上烘烤,可能导致DNA变性,从而与吡罗红结合呈现红色。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可直接染色观察,若要烘干必须用低温,不需用HCl进行水解。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应先用质量分数为4%的HCl溶液水解,然后用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清洗。
通过改进,染色现象明显。
对本实验的改进:1.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质量分数为4%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过程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过程一、问题研究1原理与解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勺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注意事项1.材料的选择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2.取材要点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1. 取材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I溶液;②舌U: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 水解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 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C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 5 分钟。
3. 冲洗涂片① 冲:② 吸: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 染色① 染:用 2 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 5 分钟;②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③ 盖:盖上盖玻片。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构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虽然同时具
生 物
2、原DN核A—生—物中分:布在原有拟染核核色细体胞没
RNA—— 分布在细胞质
有两种核酸, 但DNA才是 细胞的遗传 物质
非细胞 结构
3、病毒中:
生物 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具有哪种核酸, 哪种就是它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DNA 非细胞生物:RNA或DNA
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 →水解→观察
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 →冲洗→观察
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 →染色→观察
Company Logo
3.某同学利用甲基绿对大肠杆菌进
行染色处理,若操作正确,则他会
观察到的绿色部分属于大肠杆菌细
D 胞的哪一部分结构 (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核糖体
D.拟核
Company Logo
4.在洋葱的表皮细胞中DNA
A 分布在 (
)
A.细胞核
B.细胞膜
C.拟核
D.叶绿体
Company Logo
5.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 分布”实验中加入盐酸的目的不包
D 括 ( ) 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 染色剂进入细胞
B.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 分离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中用到的染色剂是什么?这种染色 剂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在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要在载 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3)盐酸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起到什么 作用?
练习: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 的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二 方法步骤
2 水解
请同学们把装片 做好标记;放到 每组的水浴锅中
保温5分钟;
1 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 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 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 在大烧杯中加入30°C温水; 3 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 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如图所示;
二 方法步骤
3 冲洗涂片
用镊子取出载玻片;使载玻片稍 倾斜;低端朝向小烧杯;然后用蒸馏水 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废水流入小 烧杯内;
分布的
2 试探性假设:DNA分布在细胞核;RNA分
布在细胞质;
3 实验检验: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呈现红色;通过观察两种颜色出现的 部位来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 方法步骤
1 取材
取口腔 上皮细 胞制片
1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1滴质量 分数为0 9%的NaCl溶液; 2 用自带的饮用水漱口;然后用消 毒牙签在自己的口腔内侧壁上轻 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 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 涂抹几下; 3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 胞的载玻片烘干;
二 方法步骤
4 染色
1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 滴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在载玻 片上;染色5min; 3 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均匀 色泽 浅的区域进行观察; 2 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核和 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三 实验要求
请每位同学按照以上实验方法 步骤;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 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各做一张装片 进行观察;即每人同时独立完成两 张装片;
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实验内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高中生物必 修一P26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另外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的核仁中也有少量的RNA。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RNA是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缩写为DNA,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
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行少的生物大分子。
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
RNA由核糖核苷酸经磷酸二酯键缩合而成长链状分子。
由于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上存在肯定的差别,因而对不同的染料有着不同的反应。
所以,可以依据这一反应差异,来讨论细胞中DNA与RNA的分布状况,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DNA和RNA两种核酸分子都是多聚体,但是它们的聚合程度有所不同。
DNA聚合程度高,易于甲基绿结合;RNA聚合程度低易于吡罗红结合。
所以当吡罗红与甲基绿混在一起作为染料时吡罗红与核仁、细胞质中的RNA选择性结合,从而显示红色;甲基绿与染色质中的DNA选择性结合,从而显示绿色。
综上所述,RNA对吡罗红的亲和力大,被染成红色;DNA对甲基绿的亲和力大,被染成绿色。
1。
高中生物实验之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高中生物实验之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高中生物实验题是生物考试中必考的实验题之一,然而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是高中生物重点题型之一。
所以高中生要掌握生物实验中一些常规重点实验,在各种考试生物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
细胞、DNA、RNA贯穿高中生物,是重点也是难点,下面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实验之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的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实验之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高中生物实验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1、实验原理: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过程: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盐酸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高中生物实验之DNA和RNA的区别1、组成单位不同: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2、组成碱基不同:DNA的组成碱基是ATGC,RNA的组成碱基是AUGC。
3、组成五碳糖不同:DNA的组成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的组成五碳糖是核糖。
4、空间结构不同:DNA是双螺旋结构,RNA一般是单链。
5、功能不同:DNA是遗传物质,RNA一般在细胞中不作为遗传物质。
6、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7、相同点:都含有磷酸和鸟嘌呤、腺嘌呤、胞嘧啶。
组成相似:都有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
以上是高中生物实验之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高中生物实验是研究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可见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解
目的:杀死细胞,改变细胞膜的 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 利于DNA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色剂的结合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 8%的HCl,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 杯中; 2、再将小烧杯放入盛有30℃温水大 烧杯中保温5min。
注意事项: 时间长,会严重破坏细胞结构, 干扰DNA和RNA的观察; 时间短,水解不彻底,染液不 易进入细胞,染色不充分。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没有用 的试剂( ) A.0.9%NaCl B.8%的HCl C.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D.斐林试剂
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与斐林试剂 使用方法相似,都是混合使用、现配 现用。
实验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011-10-8 2011-10-8
实验原理:
DNA主要分布在 细胞核 内,RNA大部分存在于 细胞质 中。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 DNA 吡罗红 不同,甲基绿使 呈现绿色, RNA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 使 呈现红色。利用 染色 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①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 盐酸 入细胞 ②能使染色质中的 DNA和蛋白质 分离→有 利于 DNA和染色剂 结合
1、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 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目的: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2、用消毒牙签刮漱净的口腔内侧壁取 口腔上皮细胞后涂NaCl液滴上 3、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 精灯上烘干 目的: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注意事项:1、烘烤时要来回移动玻片, 以免受热不均炸裂;2、烘烤后,等玻片 冷却后再放入盛HCl的烧杯中,以免炸裂。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
分布的方法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尽量避免材料上 带叶肉组织细胞
无细胞核 1、能否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2、能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避免颜色干扰
方法步骤: 一、制片
思考:如果用植物细胞的 话,需要滴加生理盐水吗?
三、冲洗 目的:防止HCl与染色剂发生
中和作用而影响观察效果
取出载玻片,用蒸馏水的 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秒
注意事项:冲洗时一定要用缓流, 防止细胞被冲走
四、染色
1、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 于擦干的载玻片上,染色5min
2、吸去多余的染色剂,盖上 盖玻片
五、观察
(1)先用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颜色浅 的区域进行观察 (2)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 染色情况
实验现象:绿色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 红色部分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 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 A.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使细胞中物质全部水解 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蛋白质与染 色剂结合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步骤需要 的条件是 ①5%的盐酸 ②8%的盐酸 ③10%的盐酸 ④20℃温水 ⑤30℃温水 ⑥40℃温水 ⑦保温5min ⑧保温10min A.①④⑦ B.②④⑧ C.①⑤⑧ D.②⑤⑦ 3、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中的DNA、RNA染色时,试 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A.先加甲基绿,再加吡罗红 B.先加吡罗红,再加甲基绿 C.混合在一起同时使用 D.将两种试剂分开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