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0.5 秒延迟符,无意义,可删除.
Part 4 实施路径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引领教师正确认识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专业发展并非是为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或压力,而是教师提升教学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的重要渠道,亦是教师职业成长与个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 美国当代的“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者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足够的独立的自我概念;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具有学习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学习为内在的动机。同时他还提出成人教育项目发展模型:包括项目设计、实施和结果评估等步骤,并提出“学习契约”技术作为成人教育学习的途径。 这些理论是自我指导专业发展的理论雏形具备自主发展的一些本质特征。塔夫等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指导学习理论(Self-Directed Learning,简称SDL),这也是目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而“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学者克朗顿,其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指导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独立、自由、自主、赋权和自我指导是成年人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它具有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的特征。这种“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指向教师的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其突出的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自主性。
苏联作者科恩,从主客观两方面理解自主发展,他认为自主发展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选择的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我国有学者对自主发展的外延上进行了界定: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机、自主发展的观念、自主发展的规划和自主发展的行动。
英语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英语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王蔷;胡亚琳【摘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导向,解构英语学科能力的九大关键要素,建立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并利用项目反应理论下的Rasch模型开发了学科能力测试工具,应用于L市十年级学生大规模抽样测试,经过数据分析划分出五个层次的学生能力表现水平.研究表明,学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各要素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揭示了学生学科能力的薄弱项,为诊断英语教学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实证依据.此外,L市十个区的学生学科能力表现水平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间接反映出区际间教育质量的差异.【期刊名称】《教育学报》【年(卷),期】2017(013)002【总页数】10页(P61-70)【关键词】英语学科能力;核心素养;能力表现;Rasch模型【作者】王蔷;胡亚琳【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5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入全面深化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挑战。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研究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既要厘清相关品格、能力等构成要素,也应明确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
[1]学科能力,作为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2]正是其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在于提升学科能力,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在相应学段具体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构建能够细化落地的能力表现指标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自第八次课改起,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力求推动英语教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1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教学理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教师关注教仍多于关注学;内容教学多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促成学生能力的系统发展;忽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导致学生思维培养缺失等。
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设计与发展路径.
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设计与发展路径关键词:公民治理;村(居)民自治;辨析作者简介:史云贵,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张婧,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作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形态,无论是美国的公民治理,还是我国的村(居)民自治,均试图建立一种更加关注公共性与民主价值、更加适合现代基层公共事务治理实践需要的社会治理模式。
由于基于各自成长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环境的迥异,美国公民治理与我国村(居)民自治各自凸显出自己的鲜明特征,具有明显国度文化的差异性。
本文拟运用比较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从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发展路径四个维度对二者的异同进行论析,以期为完善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自治制度提供理论参考、路径选择与模式借鉴。
一、美国公民治理与我国村(居)民自治共性的四维比较美国公民治理与我国居(村)民自治存在着诸多共性: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均倡导公民参与,呼吁直接民主价值;在理论基础上,均以人民主权理论为理论基石;在制度设计上,均以自治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发展路径上,均以各自的自治传统为依托。
第一,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均倡导公民充分参与,彰显直接民主虽然基于公民政治参与的代议制政府已是现实中的“好”政府了,但这种彰显精英民主的间接民主远不能满足当今公民大众对民主的诉求。
在一个以公平求统一的现代社会,理想的公民参与显然是一种能够彰显公民自主治理的直接民主形态。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公共权力的来源是自下而上的,即地方公共权力来源于村镇自治权力的让渡,而联邦政府的公共权力源于州公共权力的让渡。
因而,彰显直接民主价值的公民治理,则是英美国家自由民主制度的基石。
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村(居)民自治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与现实反映。
因而,具有中国特色公民治理之谓的基层社会自治制度也就成为了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此外,无论是美国的公民治理还是我国的村(居)民自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服务思想的影响,都强调了“公民本位”与“服务本位”——公共行政官员应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角色来为公民服务(注:Janet V.Denhardt and Robert B.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 not Steering,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p.151.)。
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21/No.1本刊特稿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与反思:1980—2020阮成武[摘要]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进路,目标模式由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人才的二元模式、“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轨模式,走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融合模式;体制机制由权责向地方政府下移、向市场和社会让渡,走向形成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路径方略由重点领域/破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围绕中心目标开展系统综合改革,走向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深化改革。
比较而论,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具有相对滞后性,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缺少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应增强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评估反馈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逻辑进路改革堪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一直坚持摸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既是新时期以来教育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重要保障和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②*有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顶层设计定义为“在高层领导下,以基层建议和专业论证为基础,就目标模式、体制机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等,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总体安排与部署”③。
就教育改革而言,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可以归并为一个层面,构成顶层设计的路径方略*回顾新时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进路历程,总结经验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形成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主体框架及推动其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越来越凸显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深化改革势在必行*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开启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前奏*此后,基础教育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过程中,不断形阮成武,法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芜湖24100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学一般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BFA160040)的研究成果%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09-24,http: //wwx xinhuanet.corn/pOi-tics/2017-09/24/j_1121715834.htmi,2020-03-11)③王建民、狄增如:《“顶层设计’的内涵、逻辑与方法》,《改革》2013年第8期)014成具有自身逻辑进路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迈出崭新的改革步伐。
六个坚持、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新突破,发言稿
六个坚持、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新突破,发言稿(一)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破除僵化保守,着力解决改革意识不强的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深刻认识发展的差距实质是改革的差距,切实把改革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增强改革抢先机意识,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谋划工作、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①谋划好2019年改革工作,明确全区关键性、引领性改革事项,明确在全市、全省试点先行的改革事项。
②区级领导在各自分管领域牵头抓、重点抓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形成经验的改革。
③着力强化各级干部抓改革的责任担当,持续搞好培训,提升改革本领,增强改革效能。
④积极争取省级、市级改革试点落到盐湖,为全区改革创新寻求切入点、突破口。
⑤突出抓好党政机构、开发区、融媒体、农业农村、县域综合医改、“放管服效”等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
通过大讨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各项事业提供强劲动力。
(二)坚持以创新激发动力活力,破除因循守旧,着力解决创新精神不足问题,在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创新,强化创新,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以今天的创新赢得明天的发展。
①弘扬创新精神,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不断释放后发优势,提供不竭动力。
②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按照市委“北部新区”战略规划,积极招引新兴产业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申报国家级高新区。
③正面引导、政策激励,研究制定我区先进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创新,深化转型项目策划、包装、招引和建设。
④建立健全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考核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行动。
通过大讨论,进一步激活全区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的巨大潜能,形成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破除封闭狭隘,着力解决扩大开放不够问题,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PPT课件
❖ 在持续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之后,OECD 于 2003 年出 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 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并于2005 年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将有关学 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 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 等三个维度九项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随后,美、 英、 德、日、法、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先后投入到有关核 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和建设之中。
让人比较尴尬的是,“核心素养”一词却舶来于西方, 其英文词为key competencies。Key指“关键 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 译为“能力”,但现在一般译为“素养”。“核心素 养”的提出与“关键能力”概念的出现渊源深厚。德 国学者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关键能力”概念;英国 作为传统老牌职业教育国家十分敏锐且迅速地引入了 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细分。当前学界公认 的较早对核心素养体系做出较为系统解释的是1997年 12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 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生核心素养概念框架
能动地使用工具
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
能自律自主地行 动
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发展路径
浅谈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发展路径摘要:居于一线教师的立场来审视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成效与问题并存。
但是,课程计划得不到落实、课程标准的改革不够彻底、课程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程改革与传统课程相分离、改革的推行使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异日益突出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重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要改革考试招生的方式、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计划;课程标准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历经10年的风雨,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身处教学一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础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欣喜于看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曙光,欣喜于改革带给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欣喜于课程改革的美好未来!然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四点成效(一)“双基目标”得到升华在“三维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基础教育是以“双基目标”为标准,它过分的强调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等问题,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
而“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原有“双基目标”认识的深入和升华。
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因此,“三维目标”的提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充分显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经过十年的摸索,在课程管理中过于集中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主体的课程管理机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一标多本”的指导思想,涌现出众多版本的教材,增加了教材选择的范围,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凸显了灵活性。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持续的改革是进步的必然路径,因此,当前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演进的必需,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今年,我国启动了这一轮课改,核心目标是推动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响应改革的倡议,为了真正实现教育人的使命,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无论是上级管理者还是第一线的教师,都在尝试多角度的改革措施,同时也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从理解课改的精神到将其付诸实践,这段时间以来,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观察到了新的变化,并有了深刻的感悟:(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中心主导角色,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以往,课堂往往成为教师主导的“舞台”,优秀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则扮演“观众”和“听众”的角色。
教师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过于强调学生接受既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与应用,而不仅仅是应对考试和升学。
因此,教师确实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顺应课改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勇于表达自我。
(二)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从客体地位转变为积极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这是真正让学生主宰学习过程,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这一观念必须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重要要求。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强迫学生学习的传统做法得以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打破以往以单一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模式,构建全面、多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无论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过于依赖考试。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本期关注:课程改革20年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顶层规划。
同年9月,伴随着义务教育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的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6月8日,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十周年的日子。
为更好地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成果,本刊自第6期开始特设“课程改革20年”纪念专栏。
欢迎广大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参与专栏的建设,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图片来源:苏州外国语学校,蒋世颖/摄总第299期5视 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的旗帜,开启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
20年来,全国各地一所所学校犹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一批先锋学校涌现出来,诸多改革样本打磨出来,给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的素质教育愿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重温本次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钟启泉摘 要:21世纪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伟大征程,给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旨在重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根本诉求,梳理实现素质教育愿景的教育理念及其方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课堂革命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指向教学变革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价值定位、形态厘清与实践策略
第4期2023年7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4Jul.2023[收稿日期]2023-03-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评价的实践思维转向研究”(项目编号:BAA180018);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基于项目的学习对职前教师跨学科素养发展的实证探究”(项目编号:YJSJJ23-B30)。
[作者简介]胡嘉康(1999-),男,江苏苏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通讯作者]田莉(1980-),女,云南个旧人,教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
指向教学变革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价值定位、形态厘清与实践策略胡嘉康,田 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项目式学习作为素养时代驱动学校教学转型的关键媒介,备受学界关注。
指向素养培育的学科实践方式,融通于项目式学习中。
不同形态的项目式学习在驱动教师深化课程理解与支撑教师生成教学变革实践路径两个方面的功能各异。
具体而言,学科内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重塑教师的课程内容意识、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凝聚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意识、独立形态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最后,从“精炼学习任务群”“过程性评价设计”“多维学习时空创设”3个维度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教师内化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教学变革;学科实践;课程内容意识;共同体实践意识;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25-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4 020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开拓,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实践育人方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3)《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试题库及参考答案(通用版)
(2023)《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试题库及答案(通用版)— 、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大数据成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从()视角看大数据的价值体现。
A、资源B、技术C、经济人D、社会参考答案:D《“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产业规模增速目标:年均增长()。
A、8%B、12%C、14%D、15%参考答案:B《“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围绕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设置了()项主要任务。
A、5B、6C、8D、9参考答案:A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夯实“四大基础”的具体内容。
A、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B、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C、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D、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参考答案:D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新路径,从产品功能看,核心是()。
A、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B、从自动控制到智慧感知C、从单一产品到全程服务D、从前端前台到云端云台参考答案:B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新路径,从价值再造看,核心是()。
A、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B、从自动控制到智慧感知C、从单一产品到全程服务D、从前端前台到云端云台参考答案:A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A、“美新好大”B、“专特美新”C、“小精美特”D、“专精特新”参考答案:D为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做大做强产业本身为()、以强化产业支撑为保障的路径设计。
A、标准B、核心C、路线D、内容参考答案:B以下()构建数字经济试验区,主要是重点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的新型的生产关系,加快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经济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来助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A、雄安新区B、福建省C、浙江省D、四川省参考答案:C以下()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形态与现有体制对撞,规范健康可持续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上海市两期课改推进与实施过程的差异比较
上海市两期课改推进与实施过程的差异比较●郭朝红*■ 本期关注:上海两期课改上海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相继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简称“一期课改”,1988-1)和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8年至今)。
“一期课改” 和“二期课改”合称为“两期课改”。
上海市两期重大课改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做出了应有贡献,也为上海市深化“二期课改”和其他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中小学生(共20384人次),校长/教师(共12135人次),各学科教研员、上海市高校和区招办人员、市教育考试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共848名)进行问卷调研,以及对上海市“两期课改”亲历专家(55名)进行个别访谈,对上海市两期摘 要:上海基础教育“一期课改” 和“二期课改”这两期重大课改工程,在推进与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课改理念与目标、推进策略、课改方案形成、课程标准形成、新教材试验、教师培训制度、教材编审机制、教材编写队伍、课程教学实施、考试招生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经验为上海市深化“二期课改”,以及其他省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上海二期课改 上海一期课改 上海课程改革 两期课改差异比较*郭朝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基教评估所所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1作者注:1998年上海市启动二期课改不意味着一期课改的结束,一期课改确切的结束时间难以确定。
另:特别鸣谢原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主任王生洪先生,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民生先生等多位课改前辈给予的调研帮助和指导。
视 点课改的推进及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探究和分析。
一、两期课改的背景与动因任何课改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动因,上海市两期课改都是在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在国家基础教育课改要求、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功能变革的现实需求下启动实施的。
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和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讨了两国在历史背景、动因、目标、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在历史背景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在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发展历程上存在不同。
而在动因和目标上,两国都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面,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成果。
结论部分对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启示和展望,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历史背景,动因,目标,实施策略,效果评估,成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两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两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双方的教育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促进教育改革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俄两国在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比较研究也有助于增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友谊,促进双边关系的长久发展。
中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俄双方应加强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俄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中国和俄罗斯在基础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私塾教育,而在封建社会时期,科举制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与实施历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
一、背景1.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2. 国家政策的导向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方案,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实施历程1.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从课程改革的初期规划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幼儿园课程改革经历了许多阶段和过程。
政府部门、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各方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通过课程改革,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注重幼儿个性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等。
这些成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1. 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虽然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还不够充分等。
2. 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力求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以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四、结语通过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实施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施经历了一定的阶段和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进展。
然而,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
相信在政府部门、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下一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课程改革的成果和影响1. 注重幼儿个性发展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放在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上。
课程设计不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符合幼儿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包括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
随后,文章探讨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如构建专业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等。
文章总结了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的发展空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也期待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迈向新的阶段,为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
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国家教育竞争力的基石,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力量。
因此,明确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深远影响。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业化的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成长规律,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支持,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其专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提升个人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初中教研会议主题名称(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将于2023年举办主题为“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初中教研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我校初中教师智慧,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我校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会议主题名称的背景及意义1. 背景分析(1)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要求。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2)教育质量提升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提升教学质量。
(3)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主题意义(1)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本次会议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助于教师们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我校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
(2)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将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次会议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会议主题报告的主要内容1. 核心素养与初中教育教学改革(1)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2)核心素养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课程改革2. 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4)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1)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征(3)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4. 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享(1)课程改革案例分享(2)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享(3)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分享四、会议组织与实施1. 会议组织(1)成立会议筹备组,负责会议的筹备、组织、实施等工作。
我心中的2020年:新时代新使命新征
我心中的2020年:新时代新使命新征作者:程焦佳来源:《天津教育·上》2020年第01期写在前面的话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今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最后一年。
按照“三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在新年到来前夕,本刊记者走访了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天津市16個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部分教师、校长以及高校教师代表,聆听他们对新一年的愿景、期盼和祝愿,记录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
他们心目中的2020年是什么样的?请看——牢记初心光耀中华任奕奕特级教师,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被授予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十佳创新校长等称号。
教育是充满理想的事业,是需要不断求索的志业。
为培养“光耀中华”的国之栋梁,一代代耀华人用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了耀华中学校训“勤朴忠诚”的真谛——“勤于学、朴于事、忠于国、诚于心”。
先辈们以傲骨气节和忠贞信仰,在上下求索中获得了真正的发现和力量,捍卫着教育的尊严和主张。
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人,最向往的就是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做习总书记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把育人为本写在旗帜上,落实在课程中,倡导“给问题解决更多方法,给学生发展更多机会,给学校教育更多可能”。
如果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那就真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公平教育培育栋梁刘葆中高级教师,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称号。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也迈进了新时代。
党中央“把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提高保障和完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内容”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教育工作者信心百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键词作者:乔建中冯媛媛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21世纪中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
对其中发生的一些大事加以回望与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所走过的大致路径及其重要关键词。
一、酝酿准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从酝酿到实施经历了很长时间。
关键词一:系统调研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原中央教科所和6所大学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开始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的16000余名中小学生、2000余名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又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的基础上,着手规划和设计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到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关键词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199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由部分省教研室、师范大学教科院的课程、心理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学校长组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研究并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前后历时两年半。
在后来的课标研制、教材编写、专题研究和政策制定等工作中,该专家工作组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
关键词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第一部分第二条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关键词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决定》第二部分“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之第14条,专门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关键词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1999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它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项目,由国家拨专款设立,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
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其具体内容涉及九个方面: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课程资源(含教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调整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
二、帷幕初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的一系列政府行为,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关键词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定。
其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规定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2001年6月11-14日,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建国以来我国专就基础教育工作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会议针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的问题,强调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以期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加快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方法”。
关键词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纲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与规定。
随着该《纲要》的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式实施。
关键词四: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因此,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2000年1月至6月。
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75位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得到肯定。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至此,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取代。
关键词五:《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在课程标准研制的同时,各地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审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该《暂行办法》共七章三十五条,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表彰与惩处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
《办法》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另一方面强调“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
关键词六:《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01年10月17日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
其中,教育部就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教育部公布了22省、市、自治区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
关键词七:《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内容,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学者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的部分专家,历经五年的课程改革研究,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为统领,分别从不同的专业背景阐述课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编写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作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相配套的重点理论读物,该书2001年8月出版后,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解、研究、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八:启动课程改革实验2001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启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001年秋季学期,随着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20个学科(小学7个学科、中学13个学科)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各个实验区试用。
与之相应,各实验区都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并同步展开有关新课改理念、实验教材使用的教师培训。
与此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相关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全面推广关键词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验自2002年秋季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或要求各省辖市至少有一个县进行新课程实验,或要求至少建立一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关键词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在教育部的精心组织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工作以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推进。
2004年9月,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了新课程。
截止到2006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约有1.7亿学生已经进入了新课程。
与之相应,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教师培训的热潮。
关键词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教育部确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并确定以后将以“稳步推进”为原则,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进入高中新课程;2006年,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进入高中新课程;2007年,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南、陕西进入高中新课程;2008年,河南、新疆、山西、江西进入高中新课程;2009年,河北、湖北、内蒙古、云南进入高中新课程;2010年,西藏、四川、青海、甘肃、贵州、重庆进入高中新课程。
至此,除广西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四:瓶颈制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滞后,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相适应性,成为严重制约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瓶颈。
尽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鼓励各省对高考及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尝试,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