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

合集下载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二、纯系学说的要点
(二)纯系学说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区分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指出选择遗 传的变异的重要性。
明确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这对后来研究遗 传基础、环境和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
二、纯系学说的要点
(二)纯系学说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直接指导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即:可以在混杂 群体(如地方品种群体)内进行单株选择得到不同的 纯系;但在纯系中继续选择无效。
二、特点
(一)优质
二、特点
(二)综合抗性较好 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强,耐肥抗倒。病,条锈
病,纹枯病轻。
二、特点
(二)综合抗性较好
小麦赤霉病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二、特点
(三)综合农艺性状好 株型紧凑,通风透光性好,株高80-85厘米,茎秆
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较好,每穗结实 30-35粒。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47 克,饱满度好,商品性佳。灌浆快,晚播早熟,成熟 期较豫麦18早3天左右,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
菜豆天然混杂群体中选择
菜豆天然 混杂群体

按粒重分为 19个单株
19个株系 轻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 10
L 11
…… ……

L 19

菜豆两个株系粒重连续6年选择结果(mg/100粒)
L1株系
L19株系
小粒株系(1901年种子重351mg) 收获年 当选植株的种子平均 后代植株的种子平均
《遗传学》
纯系品种——百农矮抗58
一、品种简介
百农矮抗58审定。 自通过审定以来,累计种植面积达2.3亿多亩,增 产小麦86.7亿公斤,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 上的特大品种,为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 “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

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
本试验 旨在通过对春性 、 弱春性 、 半冬性小麦品种不 同播期 、 幼穗发育的研究, 确定不 同特性小麦杂种材
选用供试品种当季收获 的新种子 , 按播期每个
品种用 0 5 . %双氧水浸种 1 , 7h 清水 冲洗滤净后 , 催 芽萌动播人种盘( 用肥土作培养基 )冷藏 , 1 , 在 5℃ 条件下出苗后 , 温度降至 4 ℃进行春化处理。同 ~5 时增加 光 照在 12 0l。春 化 3 经 室 内炼 苗 , 0 x 0d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n 5 s o l es ia l i h l t o dt n ft en rh o n n p o ic .Th e . n e u e 1 h ud b utbe n t eci ec n i o so h o t fHe a rvn e ma i esmi witr
料( 组合 ) 就地夏播 的适宜时期 , 为进一步制定科学 管理措施 , 提高夏播小麦杂种材料加代繁育成效提 供依据。
维普资讯
河南农业科 学
小麦夏播加代 繁育技术研 究
宋长江, 郭瑞林 , 孙海潮, 卢道文 , 裴振群 , 刘智萍, 芦连勇 , 牛永锋 , 郑丽敏 , 李海燕
( 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安 河南 安阳 45O ) 5OO
摘要 : 对小麦夏播加代技术进行 了研 究, 结果表 明, 夏播小麦幼穗分化发育快、 历时短 。不 同夏播 期对小麦单株成穗数无明显影响 , 而对穗粒数、 千粒重有一定影响。提 出在豫北 气候条件 下, 小麦
S u y o h a n r t n a dn e h iu s b u t d n W e tGe eai — d ig T c nq e y S mme e dn o rS e ig

航天诱变与加代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

航天诱变与加代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6期基因分子·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组织培养基金项目安徽省财政厅“小麦航天育种”项目。

作者简介张桂芳(1976—),女,安徽阜阳人,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小麦栽培育种。

收稿日期2022-06-06航天诱变与加代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张桂芳冯家春杨永华夏云祥柳申飞葛勇康苗苗(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236065)摘要为了创制小麦新品种和探讨新的育种技术,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航天诱变与小麦加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小麦新品种。

2013年对阜麦8号干种子进行航天辐射,回地面后利用阜阳、海南、西宁三地两代小麦育种加代技术,按系谱法选育出矮秆、大穗、高产、抗逆、早熟的小麦品种阜航麦1号。

该品种于2020年1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阜航麦1号的成功育成,表明航天诱变与小麦加代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是一个加快育种进度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麦;阜航麦1号;航天诱变;加代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6-0035-04航天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是诱变技术中的一种,是指利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作用,诱导种子产生变异,并从突变群体中选择有利变异,稳定后加以应用的作物育种方法。

1研究背景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十多次搭载上千种植物种子上天[1],已有多种太空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诱变育种能创造传统杂交育种无法短期得到的新的优良品种或特异优良种质材料,已成为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创制的重要手段[2]。

例如:王广金等[3]以返回式卫星搭载龙94-4083的风干种子,从第6代(SP6)中选育出了新品系龙辐02-0958。

该品系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其主要农艺性状比亲本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对照品种增产显著,较原亲本增产6.4%。

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

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

可 准备 栽 植 所 需 用 地 , 份 材 料 占地 面 积 02 每 .m 左右 。地 块 位 置最 好 选 在 建 筑 物 北 面或 有 树 荫 的 地方 , 幼 苗在 晴天 1 使 2~1 6时避 免 日光 直 射 。低 温 处 理需 光 照培 养 箱 或 商 用 冰 柜 ( 部 透 光 ) 其 上 , 使 用 面积 根 据 加 代 材 料 数 量 确 定 , 材 料 占用 面 每 积 约 为 10 r 。 为 防 鸟 兽 田 间危 害 , 准备 防 护 3e a 应
份材 料 准备 1个 盆钵 , 编 号 。若 加 代 材 料 多 时 , 并
段 _ 。长期 以来 , 们 对 该 项 技 术 进 行 了 大 量 研 l j 人 究 。在 人 工 控 制 条 件 下 , 小 麦 可 一 年 三 种 三 冬
收 l 。在 自然 条 件 下 , 小 麦 可 一 年 两 种 两 收 。 2 J 冬
干、 编号。每份种子保留 3 0粒备用 。
4 播 种
配置 营养 土 : 耕 层 土 和 细 砂 按 2 1的 比例 用 :
作 物杂 志
Co s rp
2 1 . 00 3
混合 。混 合 土 中施 人 氮 素 10/ P0 0 / 0 gm , 2 5 gm 5
异 。收获 早 时 , 代 时 间 较 充 足 , 热 时 间可 适 当 加 预
由于加 代需 要 , 加 代 材 料 应 于 6月 8 日前 成 熟 , 拟 半冬 性 品 种 的播 种适 期 应 晚 于 1 0月 4 日; 成熟 若 期 晚于此 限 , 种期 早 于 此 限 , 使 加 代 材 料 生 长 播 会
技 术 和育种 要 求 的 关 系 , 幅度 降 低 了加 代 成 本 , 大 保 证 了加代 质 量 。 黄淮 南 片小 麦 夏 季 自然 加 代 育 种 技术 介 绍如 下 。

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黄淮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小麦种植资源和潜在的高产潜力。

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需要精确控制种植环境,合理选择品种和施肥方案,并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首先,选择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是高产栽培的基础。

黄淮地区小麦生长季节较短,对生育期较短、耐早晚霜、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更适宜。

如“郑招”、“豫麦”等。

同时,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不同,选择适合该地的中、早、晚熟品种,以确保小麦的生长发育与生育期相匹配。

其次,合理的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

小麦是一种养分需求较高的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需要不同的养分。

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基础施肥,在分蘖期适量追肥,并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实施追肥。

同时,适量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合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小麦品种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合理性。

另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在整地上种前,应根据土壤类型和品种特点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

对于重壤土壤,应进行深翻耕作,以促进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对于轻壤土壤,应采用中耕和滚压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在整地后,可以采用秧草覆盖或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适量的灌溉和科学的控草也是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

黄淮地区降水较少,小麦生长期常常需要进行灌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但是,应注意灌水的时机和用水量的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导致浸水和水肥失衡。

控草要采取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相结合,选择适宜的除草剂,结合土壤湿度和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处理,以确保小麦的生长环境良好。

最后,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确保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遭受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的侵害,如锈病、白粉病和蚜虫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轮作、间作和合理化施药等措施。

此外,强化灭菌消毒和健康管理,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6,22(11)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刘钊1王凤辉2王军2(1亳州市农科院,安徽涡阳233600;2安徽谷神种业有限公司,安徽涡阳233600)摘要:该文总结了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过程,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涡麦99;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1-0051-02沿淮淮北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小麦生长季节总降雨量较适宜,但时空分布不匀,秋季经常出现干旱少雨现象。

小麦生长后期气温易出现高、低温交替变化,引发早衰。

本区小麦品种生态型,要求品种偏冬性,分蘖力较强,易增苗,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幼苗根系抗寒力强,高矮适中,较耐倒春寒,后期根系活力强,不早衰。

亳州市农科院确立了保证稳产的同时,力争高产的育种思路,选育出稳产性好、丰产性潜力大、优质中筋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系涡麦99,2009-2013年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选育过程1.1技术路线和育种目标1.1.1技术践线以选育适宜黄淮麦区并针对沿淮淮北地区高产、广适品种为主线,重点协调好广适与高产、抗病、抗倒的矛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光热资源和小麦“二长一短”生长发育规律,针对黄淮南部小麦籽粒灌浆具有“灌浆期短、灌浆速度快、粒重变化大”的特点,选择既耐强光又耐弱光,灌浆速度和强度都比较理想的品种类型,使小麦内部生长发育与外部生态条件达到最好的协调。

采用不同生态区广适、高产亲本材料杂交,冬、春性亲本材料杂交,创新材料,选育半冬性类型,走多穗、中等偏高粒重的中间类型产量结构模式途径。

1.1.2选育目标半冬性,中熟,幼苗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冬季耐寒性好,对春季低温反应不敏感,高矮适中(80~90cm ),茎秆韧性强,抗倒性好,株型松紧适中,叶片上冲,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落黄优良,不早衰。

浅谈我国航天育种发展的现状

浅谈我国航天育种发展的现状

浅谈我国航天育种发展的现状文| 朱建宁 王思涵 荆鑫 鹿金颖 陈瑜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神舟飞船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至今,神舟系列飞船数次为航天育种的研究提供机会。

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征集航天育种搭载实验项目,种类涵盖农作物、林草、花卉、药用植物、微生物等,利用工程载荷余量组织开展航天育种搭载实验。

3.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为航天育种提供丰富的试验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持,为空间站在轨飞行条件下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开辟了重要的科研平台。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上,搭载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提供的燕麦、紫花苜蓿。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完成了我国首次高等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长周期培养实验。

4.深空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上,搭载了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在内的科研院所提供的水稻、苜蓿、燕麦、拟南芥等各类林木和花卉种子30余种试验材料,这是首次由深空探测器开展航天育种搭载实验。

随着我国稳步迈进“空间站时代”,我国航天育种研究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将利用空间站继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包括航天育种在内的各类研究和成果必将更多惠及普通百姓生活。

三、航天育种试验研究及选育方式航天育种也属于诱变育种的方式之一,其试验研究程序及选育方式本质上与诱变育种无较大差别。

航天育种试验研究程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种子繁殖植物和无性繁殖植物。

1.种子繁殖植物一般是对种子进行搭载处理,回收后进行地面种植、观察和选育。

种子繁殖植物按花器结构与授粉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自花授粉植物和异花授粉植物两类。

(1)自花授粉植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例,种子经过航天搭载回收后,应和地面对照种子同时播种,SP1代(卫星回收后当代,即第一代)种植时适当隔离以防止发生机械混杂或不同品种间自然杂交。

经空间搭载的SP1代植物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理损伤,研究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记录,重点观察的项目有:出芽率、株高、分蘖成穗率、抽穗开花期、育性、结实率、形态畸变等。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和推广邓贺明冯家春胡亚敏(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36065)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其中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其面积为1466万公顷,总产为63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小麦的55%和64%。

平均每667m2产量水平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kg左右,逐渐提高到本世纪初期的近300kg。

产量水平的历史性提高,除了日益发展的农资(化肥、农药、调节剂等)产业和农业生产不断完善的配套技术设施以及更加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拉动外,还与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新品种相继应用于小麦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省小麦品种实现6次以上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使种子企业能够在小麦新品种的开发利用上做到选好用好对路品种,确保小麦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企业的稳定利益,本人就种子企业在选推小麦品种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1 要稳中求高求新选品种新审定的高产品种最被种子企业看重,因为新审定的高产品种应用到生产上大多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而多数农户又有求新尝试的心理,一般刚进入市场的新品种都能卖上好价钱,企业推广利润高。

但多年小麦生产实践中反映出小麦新品种经常出现高而不稳的情况,最终能被生产所认可的品种并不太多。

这主要是一些新品种都是在2~3年内完成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被审定的,其本身的个别缺点因气候因素未能表现出来,在生产上时间一长其缺点慢慢显现出来,农户不能接受,限制了进一步扩大推广。

如豫麦21、豫麦13、徐州21等品种在生产上因表现抗病性较差已不再利用;豫麦51等新品种因表现抗耐穗发芽较差,也无法在生产上扩大应用;偃师9号因表现面粉色黄发粘、适口性差,生产上早已停用;郑麦9023抗寒性差,播种期稍偏早即出现明显冻害,给生产造成损失,在2003和2005年黄淮麦区出现大面积田间冻害现象,给生产户和种子经营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预计2005年秋种该品种的生产面积将会有明显的下降。

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选育及绿色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选育及绿色栽培技术

DOI:10.19904/14-1160/s.2021.10.012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选育及绿色栽培技术闫勇,宋印明,张书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摘要:龙堂二号小麦品种是利用黄淮南北片小麦品种资源,以济麦22为回交亲本,后代采用系谱法处理,在3代加强-3-0代选择,选育并审定的矮秆、抗倒、抗寒、高产小麦品种。

该品种茎秆质量好、矮秆大穗、生长稳健、籽粒饱满、高产稳产。

探讨了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的选育及相应绿色栽培技术。

关键词:小麦;龙堂二号;选育;栽培技术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0-0030-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龙堂二号是由河北曲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东昌种业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矮秆、高产小麦品种,2019年6月10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98023),审定区域为河北省中南部。

2020年完成山东省引种试验(引种号:鲁引种20200708)。

1龙堂二号选育理念和方法龙堂二号亲本组合为:济麦22//农大3334/济麦22。

符合亲本选择的一般要求,具有较多的优点,且优缺点互补,不同生态区遗传距离较远,易于分离出较多的类型。

回交亲本济麦22是河北省、山东省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其表现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缺点是成熟偏晚、株高较高、籽粒光泽欠佳、粒重较低、产量进一步提升困难。

目标性状亲本为农大3334,是农大3338和中麦9号的后代,表现为穗子和籽粒都较大,茎秆矮(65cm)。

其中,中麦9号是一个北部冬麦区产量较高的品种,大穗大粒,缺点是晚熟;农大3338是一个含有RHT21显性矮秆基因、配合力非常好、抗叶锈、易于育成品种的中间材料。

组合组配理念:在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基础材料济麦22上,通过杂交再回交,进一步降低济麦22株高,改良穗型,增加单穗重。

选育方向: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株高。

育种方法:系谱法选择,在早世代鉴定,同时优中选优-“F3-0”法。

黄淮地区小麦花生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黄淮地区小麦花生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耕地面积有限,如何运用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

合理的运用土地,运用轮作模式来提升作物产量。

一、选用优质高产良种1、小麦小麦品种较多,在播种小麦之前要选择具有优质高产小麦,如抗冻、耐寒、抗病、抗倒、抗逆、穗粒结构协调、生育期适中的淮麦28、江麦816、淮麦33等。

上述小麦品种适应性强、综合性状强、产量高等特性。

2、花生花生的品种比较多,在播种花生之前要选择具有高品质花生种,选择鲁花19号、云花86(花育25)等出油率高、适应性强、产量高、成熟期早、抗病虫能力强、可以高密度种植、生育期短、增产潜力强、耐热、抗旱、单株分支的花生种。

二、配方施足基肥1、小麦种植农作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丰硕的收益,收益与产量息息相关,想要小麦的产量高,就必须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足基肥,保证冬季小麦苗的茁壮成长,抵御寒冬。

花生茬口的地质肥沃,播种小麦后的基肥由化学肥料为主,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有机肥,如厩肥或腐熟的家杂肥+尿素+三元复合肥+硫酸锌等微肥,施肥后需要对土地进行耕犁,这是为了把土地和肥料搅拌均匀,然后进行农作物播种。

2、夏花生夏花生配方施足基肥以有机肥和花生专用肥,调和硼锌钼微肥+45%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腐熟的农家肥或厩肥等撒在田间,然后将小麦秸秆均匀的撒在地表面,最后对土地进行耕犁,目的是为了让肥料与土地搅拌均匀进行农作物的播种。

三、科学播种1、小麦小麦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的播种方式进行,以此来计算小麦的播种数量,如果小麦的播种时间为十月上旬,那么,小麦的播种量应为120-150kg/hm2,通过对土地进行耕犁后的小麦播种量应为180-210kg/hm2,小麦播种完成后还应该根据要求进行沟渠的挖掘,如果小麦在播种的时候比较干旱,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播种后进行灌溉和浇水,如果小麦在播种的时候土地的湿度比较大,我们就可以在播种的时候喷洒噻吩磺隆、乙草胺以及复配剂对麦田做封闭除草。

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的选育

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的选育

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的选育范永胜 朱红彩 唐振海 朱 坤 孙玉镯 刘翼成 蒋志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 453003)摘要:国审新科麦16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黄淮南片麦区生态特点制定育种目标,根据生态育种理论,抓住高产主线,从现有推广小麦品种存在的高产、优质、抗性等问题入手,以新麦18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变异,协调高产优质、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15年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品种,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综合适应性广,且具有丰产、稳产性好等优点,在黄淮南片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麦;新科麦169;选育;栽培技术河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和商品粮产区之一。

小麦生产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全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470万hm2以上,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20%[1]。

河南省作为全国小麦生产大省,小麦育种研究及应用对本省粮食产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全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小麦常规育种是国内外应用最普遍、最成熟、育种成就最突出的技术途径[1]。

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高产专用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河南省粮食核心区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项目的资助下,针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和育成品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这一总目标,根据生态育种理论,抓住高产主线,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变异,协调高产优质、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改良品种性状,实现小麦高产而育成的高产矮秆中早熟小麦新品种[1]。

该品种2015年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号:CNA013719E,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33。

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涡麦66 及其育种技术

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涡麦66 及其育种技术

涡麦 66是由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莱州137╳周麦16)F1 为 母本、郑育麦 9987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改良系 谱法选育而成。

2013~2017 年该品种在国家黄淮南片各级试验中增产幅度大,表现优异。

2014~2017年参加并完成了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水地组区域试验和 生产试验,2018 年通过国家审定( 国审麦 20180031) 。

涡麦 66耐热耐旱, 抗倒伏,稳产性突出,且具有 800 公斤以上产量潜力,是高产( 超高产) 育种上的一个新台阶。

1.品种表现1.1特征特性1.1.1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涡麦66属中晚熟多穗型半冬性品种,比对照品种周麦18成熟期晚0.9d。

芽势强,幼苗半直立,生长健壮,冬季抗寒性中等,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高。

较耐倒春寒。

株高78-85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

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细小,上冲,穗层厚。

后期根系活力强,耐旱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充分,熟相好,活棵成熟。

穗纺锤型,穗大穗匀,穗码较密,白壳,长芒,白粒,籽粒近圆形,半角质,饱满度好,容重较高(2015年、2016年区试平均容重792g/L、780g/L)。

2015年、2016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2万、36.6万,穗粒数32.2粒、36.5粒,千粒重47.7g、48.2g。

1.1.2品质特性: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5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5g/L、蛋白质(干基)13.76%、湿面筋27.4%、稳定时间7.3min、吸水量55.2mL、沉降值38.0mL、最大抗延阻力312E.U.、拉伸面积62cm2、延伸性145mm、硬度指数62。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6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2g/L,蛋白质(干基)12.95%,湿面筋27.1%,稳定时间3.2min。

适合加工馒头和面条。

1.1.3抗病性: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田间和实验室抗病性接种鉴定,2015年、2016年结果:条锈病:中感/高抗,叶锈病:中感/中抗,白粉病:中感/中感,纹枯病:中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

答案写满麦田——记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欧行奇

答案写满麦田——记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欧行奇

封面人物答案写满麦田——记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欧行奇 杨 戈 吴 彪 “让中国人都吃上白面馍”2023年12月中旬的一场大雪连续下了两天,新乡市气象局发布了暴雪橙色预警,预计夜间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10℃以下。

这让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李新华有些坐立不安,她担心试验田里的“百农207”品种小麦扛不住这一波极端寒流的侵袭。

从20年前跟随她的老师欧行奇教授搞育种开始,欧行奇就不断地向她灌输“越是刮风下雨,越是天气不好,就越要往地里跑”的职业责任。

所以,第二天天还没大亮,李新华就驱车赶往30千米以外的试验田去察看麦苗的情况。

一路上,白茫茫的大雪厚厚地铺满了中州大地。

黄淮平原两亿五千万亩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麦田,这个地区的小麦产量甚至会决定我国这一年粮食整体上的丰歉。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特别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这一声叮嘱,黄钟大吕,如春雷、似战鼓,响在欧行奇这些扎根河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下田察看的结果让李新华一颗悬在半空的心落了地,“百农207”完全经受住了这次寒潮的考验。

她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发给了自己的老师。

欧行奇对于自己培育的品种一直充满信心,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的创建人,也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他有着40年的育种经验,长期工作在小麦品种培育推广第一线,先后主持培育了“百农207”“百农307”“百农607”等17个新品种。

其中“百农207”在2013年通过审定后,自2015年起,就成为河南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向全世界发出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当时,不光是布朗,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未来全球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

然而30多年过去了,放眼中国大地,以欧行奇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们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上演了用9%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作物、养活占全人类22%人口的中国式奇迹。

小麦新品种中原国科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小麦新品种中原国科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小麦新品种中原国科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洪江鹏(安徽新世纪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小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批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推广,对小麦总产量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原国科1号是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抗倒、抗病小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20160。

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安徽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推广种植。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原国科1号小麦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中原国科1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2.1.0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3-0052-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3.01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安徽省作为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小麦年均种植面积约为233.33万hm2,以半冬性小麦为主要种植品种。

在淮北地区,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稳定在6000kg/hm2左右[1]。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望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并且对小麦的抗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一批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推广,对小麦总产量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气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高产和稳产之间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因而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为了适应安徽省的气候和小麦栽培特点,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制定了育种目标:培育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实现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的高产稳产。

同时,该品种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倒、抗冻和抗病能力。

在生态类型上,主要选择半冬性适度中熟性的品种,以确保其在该地区的适应能力。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黄淮麦区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殷贵鸿;郑天存;郑继周;于海飞;韩玉林;王丽娜;张相武【期刊名称】《中国种业》【年(卷),期】2007(000)003【摘要】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

黄淮麦区常常采取就地夏繁加代或南繁异地加代等方法。

但异地加代受费用高、加代材料多偏春性、规模小、管理麻烦等因素限制,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和育种质量:而就地加代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在黄淮麦区应用也较为普遍。

许多单位对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中的打破休眠。

春化和光照处理的优化,移栽时期以及加代性状的选择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进展显著,但对就地夏繁加代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较少。

【总页数】2页(P59-60)【作者】殷贵鸿;郑天存;郑继周;于海飞;韩玉林;王丽娜;张相武【作者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河南省西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46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相关文献】1.成都平原小麦夏繁加代研究 [J], 舒焕麟;肖健2.成都平原小麦夏繁加代用于构建遗传群体的研究 [J], 耿惠敏;李勇慧;刘雪琴;于相丽;押辉远;任正隆3.三峡库区甘蓝型冬油菜人工春化就地夏繁加代技术研究 [J], 廖淑梅;徐洪志;曾川;伊淑丽4.三峡库区甘蓝型冬油菜就地夏繁加代技术 [J], 廖淑梅;曾川;徐洪志;伊淑丽5.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J], 赵全花;李建钊;梁曼琪;罗志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产稳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濉1615

高产稳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濉1615

高产稳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濉1615李青云1 刘 晓2 黄 岩3 张存岭3(1安徽省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濉溪235100;2安徽省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濉溪235100;3淮北双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濉溪235100)摘要:安徽省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与淮北双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通过集成应用“优良种质、合理组配,定向聚合、严格选择”高效育种技术途径,杂交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濉1615。

该品种聚合了淮麦22和周麦18、烟农19的优良基因,具有丰产性好、稳产性强、适应性广、多抗等特性,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淮南片麦区种植。

关键词:濉1615;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参数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1],小麦种植面积约1100万hm2,占全国的44%。

由于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水平参差不齐,干旱、倒春寒、穗发芽、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是造成本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2]。

受气候变化、秸秆还田等的影响,多种病虫害交替发生且逐年加重[3]。

白粉病和叶枯病是该区普遍且常发的病害,条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在不同区域间、年际间发病差异较大。

生产上要求育成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适性[4]。

根据黄淮南片生态特点和生产需要,安徽省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与淮北双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通过集成应用“优良种质、合理组配,定向聚合、严格选择”高效育种技术途径,杂交选育出具有广适、高产稳产、多抗等特性的小麦新品种濉1615,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10142),适于黄淮南片麦区种植。

1 选育过程1.1 优良种质,合理组配 亲本材料是育种的物质基础。

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和优良性状互补、累加的原则,选择遗传背景丰富、主要目标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是选育能否成功的前提;合理的组配方式能使优良性状充分显现。

濉1615组合设计(淮麦22//周麦18/烟农19)遗传背景丰富,优良基因容量大,为选育广适、高产稳产、多抗新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

夏玉米、夏大豆怎么种植

夏玉米、夏大豆怎么种植

夏玉米、夏大豆怎么种植现在正值黄淮海地区的的是农业生产关键期,而夏玉米、夏大豆怎么种植也是农户甚为关心的。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播玉米优势产区之一,常年夏玉米种植面积2亿亩左右。

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正由南向北陆续成熟收获,夏玉米即将抢时播种。

针对今年黄淮海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资源禀赋,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2022年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一是调整布局,优化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各地生产实际,调整和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开展玉米与其他作物(大豆、花生等)间套作等。

二是优选良种,精选种子。

科学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熟期适宜、耐密抗倒、抗逆广适、高产稳产的玉米良种。

黄淮海北部地区要选择熟期早、耐旱性强的品种;黄淮海南部地区选用中熟期、抗锈病、耐高温强的品种。

籽粒直收的地块,选用早熟、抗倒、脱水快、适宜机械籽粒直收的品种。

选购高质量包衣种子,确保满足机械单粒精量播种要求。

三是抢时早播,一播全苗。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抢播夏玉米,中南部争取在6月15日前、北部在6月20日前完成播种,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机60厘米等行距贴茬直播。

墒情不足播种时,要及时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

四是合理密植,优化群体。

根据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

一般地块亩保苗4000—4500株,耐密品种和高产田适当提高密度。

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在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酌情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预防倒伏。

五是防控病虫,化学除草。

加强玉米病虫害特别是草地贪夜蛾等突发性、暴食性、流行性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开展绿色防控。

玉米播后、出苗前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或在苗期(三叶一心至五叶期)选用适宜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

规范喷药时机、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喷、漏喷和发生药害,提高除草效果。

六是科学管理,肥水高效。

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地块以施氮肥为主,配合一定数量钾肥,并补施适量微肥,其中1/3氮肥和全部钾肥、微肥随播种侧深施,其余2/3氮肥于小喇叭口期前后机械侧深施(10厘米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
作者:苟升学, 王转丽, 王可田, 王长春, Gou Shengxue, Wang Zhuanli, Wang Ketian,Wang Changchun
作者单位:苟升学,Gou Shengxue(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715105,陕西大荔), 王转丽,Wang
Zhuanli(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710016,陕西西安), 王可田,Wang Ketian(铜川
市印台区农技推广中心,727000,陕西铜川), 王长春,Wang Changchun(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
公司,462008,河南漯河)
刊名:
作物杂志
英文刊名:CROPS
年,卷(期):2010(3)
1.任志龙冬小麦异地加代中性状变化规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7(06)
2.赵彬小麦加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种子 2004(07)
3.吴景科应用人工气候箱进行小麦加代试验简结 1982(02)
4.胡冬梅;王志伟小麦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1999(02)
5.沈秋泉;陈桂玲小麦幼苗春化一年三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1985(01)
6.李德炎小麦育种学 1977
1.宋长江.郭瑞林.孙海潮.卢道文.裴振群.刘智萍.芦连勇.牛永锋.郑丽敏.李海燕.SONG Chang-jiang.GUO Rui-lin.SUN Hai-chao.LU Dao-wen.PEI Zhen-qun.LIU Zhi-ping.LU Lian-yong.NIU Yong-feng.ZHENG Li-min.LI
Hai-yan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06(5)
2.赵彬小麦加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种子2004,23(7)
3.李运良.徐清宇.陈伟霞.付卫国小麦常规杂交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河南农业2009(9)
4.范永胜.郜战宁.蒋志凯.朱红彩.付亮.赵宗武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育种实践[期刊论文]-中国种业2010(8)
5.杜黎君.苏晴.孙海燕.李友勇.DU Li-jun.SU Qing.SUN Hai-yan.LI You-yong2010年小麦成熟期推迟的气候因子探析[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
6.刘兆晔.于经川.姜鸿明.辛庆国.李林志.Liu Zhaoye.Yu Jingchuan.Jiang Hongming.Xin Qingguo.Li linzhi 粒叶比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
7.张焕英.张宪营.谷良治.陆莉.王奉之.ZHANG Huan-ying.ZHANG Xian-ying.GU Liang-zhi.LU Li.WANG Feng-zhi 小麦Tal轮回--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及应用[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学2004,8(1)
8.王志军.惠富平.Wang Zhijun.Hui Fuping西方育种技术引入与民国时期华北麦作改进[期刊论文]-古今农业2006(2)
9.怀永建.林子吉.胡学步.邓正华.索继栓一种活性炭比容量的测试[会议论文]-2007
10.张凤云.李新华.张锋.李鹏.孙明柱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高产小麦品种鲁原301[期刊论文]-山东农业科学2009(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wzz20100303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