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4节 光的色散》word教案 (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4光的色散
4.4 光的色散教课目标1.知与技术(1)认识色散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成的;(2)知道透明体的色是由透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程与方法(1)通察光的色散,学生体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2)通教演示和学生自主研究色光的混杂和料的混杂,使学生得有关的知,体研究的程和方法。
3.感情度和价(1)通本的学使学生领悟世界的多彩和美好,使他更加生活、世界、科学。
(2)察、以及研究的学活,可以培育学生尊敬客事、事求是的科学度。
教课要点色散象,物体的色,光的三基色和料的三原色。
教课难点决定物体色的要素,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料的三原色。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由生活中的自然象引入:阳光通家庭内的养缸,有会在上出彩色的光。
在阳光的照耀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美的彩虹。
人工泉在空中出的小水珠,有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 些美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道阳光是由些美的色彩构成的?利用学生熟习的生活,引他的思虑。
二、新学1.光的色散演示:太阳光通三棱,在上形成由、橙、黄、、、靛、紫七种色成的彩色光,学生察、。
白光不是色光,而是由不一样色的光成的。
2.光的三基色介光的三基色:、、。
例:在彩色机的屏上,地密集摆列着多能出、、光的光粉粒。
代表、、的三束子束按画面的要求分激、、光粉粒,在光屏上生一系列的、、光点,它同刺激网膜上的三种状胞,因为没法分辨三色刺激点,便在上合成出体的彩色像来。
3.色光的混杂:演示:旋、、三色。
(1)整三色的、、比率,可看到灰白色。
(2)、色光的混杂:整三色,只露出色和色部分,先使色占大部分,再逐增大色面。
每改一次、比率,旋,在上会挨次出、橙、黄和黄等几种色。
(3)绿、蓝色光的混杂:盘上只露出绿色和蓝色,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添蓝色,混杂色就会由绿变为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
(4)红、蓝色光的混杂:盘上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添蓝色,会看到紫红、深紫等颜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word文档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4.4光的色散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白光的组成,了解物体颜色的成因,体验色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色光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
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
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导入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6图4—28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
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4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光的色散》这一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掌握光的色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的彩色光带,让他们亲身体验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偏折程度不同,从而理解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会重点讲解光的色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同时也会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光的色散,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会准备三棱镜、白纸、直尺等教具和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的彩色光带,让他们亲身体验光的色散现象。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颜色的光在光带中的位置,从而加深他们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会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让他们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光的色散,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颜色的光在光带中的位置,从而加深他们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体验光的色散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这是一个非常直观且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颜色的光在光带中的位置,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让学生加深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在这些重点细节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不同颜色的光在光带中的位置这个环节。
沪科版初二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明白光沿直线传播。
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③明白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明白色光的三基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色散实验,明白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色光的混合知识简单说明五光十色的世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白光的组成和光的三基色以及颜色之迷。
教学难点:透亮物体与不透亮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活动资料:三棱镜、光源、光屏、水槽、镜子。
教学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光的色散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光的分解、波长与颜色的关系等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2)新课内容: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光的分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讲解与讨论:讲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原理。
(4)巩固与拓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掌握,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此外,学生在学习光的色散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不够熟练,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交流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光的色散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了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2.难点:光的分解实验的操作与观察,理解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及其与折射现象的关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4光的色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颜色的光,并理解色散的本质。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色散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例中,如彩虹、棱镜等,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快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4光的色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光的色散是什么现象?”,“光的色散有哪些应用?”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色散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教师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如斯涅尔定律等,让学生理解色散的物理本质。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4.4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了解全反射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三棱镜、白屏、投影片。
学具: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投影片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激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3. 讲解与探究: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雨后的彩虹、白光的色散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实验现象原理讲解折射定律应用拓展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色散实验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光的色散实验中,激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光发生色散。
2. 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雨后的彩虹。
答案: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的。
太阳光中的白光经过水滴折射后,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即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和应用。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定律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4.4光的色散
教案: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4.4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1. 光的色散现象: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 光的色散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3. 光谱: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称为光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能够解释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原因。
2. 掌握光的色散原理,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
3. 了解光谱的概念,认识光谱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难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棱镜、白光灯。
学具: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白光灯照射三棱镜,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色散现象。
2. 知识讲解:(1)光的色散现象: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色散原理: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
(3)光谱: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称为光谱。
3. 例题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如:“为什么彩虹是七彩的?”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太阳升起时天空是红色的?”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光的色散板书内容:光的色散现象:白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原理:折射率不同光谱:白光分解后的七种颜色光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色散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不同,从而出现色散现象。
2. 举例说明光的色散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 4.4 光的色散教案 沪科版
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的组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引课
色散现象
色散概念
光的三基色
颜料的三原色
光的三基色的应用
展示光碟、彩虹课件,观察现象
通过笔缝看日光灯管
综合,为什么能看到各种颜色呢
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
阳光什么时候会被分解呢
复色光发生折射或反射时被分解成单色光,该现象叫色散
知道三基色,以及混合颜色
知道颜料的三原色,以及混合颜色
掌握,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被不同色光照射后的最终颜色
有三种色光无法用别的色光混合而成,红光、绿光、蓝光
有三种颜色无法用别的颜色混合而成,红光、黄光、蓝光
颜色的冷色与暖色
白光能反射各种色光
黑色吸收各种色光
不同色光照不同颜色物体的现象
回答现象
回答现象,看到了各种颜色
阳光本身就不是单色的,本身就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阳光充足时
光发生了折射和反射
理解色散概念,和发生情况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节教案
课题
光的色散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过程与
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体会探索自然的快乐。
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光的色散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2. 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3. 学习光的合成,了解光的三原色,掌握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2. 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3.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和过程,光的合成,光的三原色。
难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透明塑料尺。
学具:实验套件(包括三棱镜、白色光屏、透明塑料尺)、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兴趣。
2. 光的色散现象:讲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光的色散过程。
3. 光的色散原理:讲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4. 光的合成:讲解光的三原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彩色电视机的画面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原理: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过程中的不同折射角度。
光的合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4.4光的色散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4.4光的色散作为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中的4.4光的色散一节,我以第一人称,以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的视角来设计和描述这节课。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是以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白光灯、三棱镜、白色屏幕、光屏等。
学具包括实验记录表、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打开白光灯,让学生观察光线的颜色。
然后我引入三棱镜,将白光通过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2. 实验观察:我让学生通过三棱镜观察光的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让学生将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知识讲解:我通过实验结果,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折射原理。
我解释了为什么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七种颜色,以及光的折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4. 课堂练习:我给出了几个与光的色散和折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折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验和练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光的折射原理时还存在一些困难,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深入讲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第四节《光的色散》教案4 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教案4 (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教案4 (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教案4 (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的组成。
知道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同学们都看到过雨后天空的彩虹,彩虹的美丽一直是为人们所赞叹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有: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光的色散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和从玻璃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你能想象出将是什么样子吗?学生猜想后,利用手中的器材做实验,验证。
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具体做法教师评价并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光的色散的定义以及白光是复色光。
然后解释彩虹的形成。
3、光的三原色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有了太阳光而美丽纷呈,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彩色电视机、用的彩屏手机也能为我们呈现多彩的画面,可它们的屏幕真的有这麽多颜色吗?学生猜想后利用课件验证它们的猜想。
【初中教育】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4、4 光的色散》教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4、4光的色散》教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光的色散授课人刘乃团时间2015年10月17日课时安排 1新课标要求1. 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光的色散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一、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
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1.讨论、回答自己的猜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2.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容易回答折射应及时予以肯定。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分析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2.了解光的三基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颜料的混合,感悟多彩的世界。
3.“想想做做”中分解太阳光及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光的色散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多彩的光第四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白色的太阳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基色。
3.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
难点色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师:三棱镜、挡光板、白光屏。
学生:平面镜、白纸板、盛水的深盘、光碟、三棱镜、激光电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________法线方向偏折(选填“靠近”或“远离”)。
2.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你知道彩虹是怎么产生的?红花绿草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研究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白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
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
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
沪科版-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同步教案第4节光的色散
第四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了解白光的组成。
2.了解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
3.了解透明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4.了解无色透明体、黑色和白色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难点色光的三基色混合规律。
教学用具平面镜、水和水盆、三棱镜、挡光板、白色光源、白色光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研究光的色散什么是光的色散?实验探究①:把盛满水的容器放在教室能被太阳光照到的地方,把平面镜的镜面朝上斜放在水中,让镜面对着阳光,调整镜面倾斜的角度,在对面的白色墙壁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在对面的白色墙壁上看到了一个彩色的光斑。
)实验探究②:取一个三棱镜、一块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
让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狭缝照射在三棱镜上,在白色光屏上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白色光屏上看到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 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问题: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
)说明:(1)在光的色散中,偏折角度最小的是红光,偏折角度最大的是紫光。
(2)白光能够分解,是复色光;被分解后七种色光不能再分解,是单色光。
典例解读【例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海市蜃楼”B.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C.“水中倒影”D.日食的形成【解析】“海市蜃楼”是由于空气受热等因素变得不再是均匀介质,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了折射形成的;雨后彩虹的成因是光的色散;“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日食是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亮挡住了而形成的,其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019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4 光的色散 教案2word版
【2019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 光的色散教案2word版光的色散》课时教案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③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白光的组成和光的三原色以及颜色之迷。
教学难点: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活动资料:三棱镜、光源、光屏、水槽、镜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步骤师生互动策划备注(活动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引入新课问:⒈什么叫光源?举例说明⒉我们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⒊光是如何传播的?哪些现象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⒈回忆上堂课的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⒉试说出日食、月食的成因。
⒊讨论:我们安装电杆时,一人站在要安电杆的地方,另一人拿着一根竹竿站在远出,看竹竿、人和前面的电杆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这利用了什么物理现象?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走向生活。
颜色教学⒈演示: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用白光屏承接,观察现象。
⒉用平面镜一半放入水槽中的水中,让太阳光射向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的情况。
小结: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它说明了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白光通过三棱镜会产生七色光?了解光的色散;知道白光由哪七色光组成。
色光的三原色介绍: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因此把红、绿、蓝叫着色光的三原色。
⒈理解色光的三原色;⒉讨论:电视机配制了几种颜色?⒊看图思考:三种颜色的光两两混合分别得到什么光?要得到白光,用三种光如何配制。
让学生懂得学知识的目的是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颜料的三原色介绍: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
因此把红、黄、蓝叫着颜料的三原色。
⒈理解颜料的三原色;⒉讨论:据图,三种颜色的颜料两两混合分别得到什么颜色?要得到黑色,用三种颜料如何混合。
教学环节内容、步骤师生互动策划备注(活动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物体的颜色之谜⒈组织学生讨论:绿色植物喜欢绿色还是讨厌绿色?※学生充分讨论后总结: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
八年级物理全册 4.4光的色散教案 (新版)沪科版
4.4光的色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③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基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色光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白光的组成和光的三基色以及颜色之迷。
教学难点: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活动资料:三棱镜、光源、光屏、水槽、镜子。
2。
八年级物理上册 4.4光的色散教案 沪科版
§4.4光的色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能力目标:用实验的方法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情感目标: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体会探索自然的快乐。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的组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仪。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展示光碟、介绍彩虹,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笔缝看日光灯管,回答现象,看到了各种颜色,由此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色散现象为什么能看到各种颜色呢?阳光本身就不是单色的,本身就有各种颜色组成。
复色光发生折射或反射时被分解成单色光,该现象叫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回答彩虹的成因。
教师演示实验:光的色散与光和合成组织学生观看图4-34 “光的混合”二、光的三基色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器的屏幕上的艳丽的画面就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的。
建议学生课后回家认真观察电视机机上的颜色是怎么组成的。
三、颜料的三原色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人们可以用红、黄、蓝颜料调出其他色彩,但却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介绍暖色和冷色调建议课后学生用颜料来调出各种颜色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作业设计:1、对应练习册的章节内容2、课本作业1、2、3题,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的组成。
知道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看到过雨后天空的彩虹,彩虹的美丽一直是为人们所赞叹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有:
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光的色散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和从玻璃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你能想象出将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猜想后,利用手中的器材做实验,验证。
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具体做法
教师评价并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光的色散的定义以及白光是复色光。
然后解释彩虹的形成。
3、光的三原色
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有了太阳光而美丽纷呈,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彩色电视机、用的彩屏手机也能为我们呈现多彩的画面,可它们的屏幕真的有这麽多颜色吗?
学生猜想后利用课件验证它们的猜想。
归纳总结: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4、物体的颜色
教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红绿蓝三张玻璃纸,请同学们制造出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光。
根
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教师再给每个小组三张不透明的红绿蓝三张纸,请同学们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课堂小结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强化训练
课后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
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