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探析
我 们 能 够 数 学 地 思 考 、 象 和 欣 赏 . 们 的数 学 教 育 想 我 必 须 要 做 到 : 人 人 学 有 价 值 的 数 学 , 人 都 能 获 得 “ 人
必需 的 数 学 ” 数 学 课 程 改 革 可 以说 是 势 在 必 行 . . 然 而 , 何 形 式 的 改 革 , 都 不 可 能 脱 离 社 会 的 任 也
新一 轮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整 基 础 教 育 的课 程 体 调 系、 构 、 结 内容 , 以适 应 社 会 的 发 展 与 变 化 , 现 时 代 体
的要 求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 严 重 。 育 投 入 不 均 衡 , 资 队 伍 参 差 不 齐 , 学 教 师 数 课 程改 革 的 实 施 必 须 分 地 区 、 层 次 稳 步 推 进 . 此 分 与
学 息 息 相 关 . 今 天 , 学 已 经 不 仅 仅 是 一 门抽 象 的 在 数
科 学 , 是 像 识 字 、 读 一 样 , 为 公 民必 需 的 文 化 而 阅 成 素养. … 面 对 这 样 一 个 动 态 的 、 化 着 的 社 会 , 个 越 来 变 一
价也 是褒 贬 不 一 , 而 , 乎 很 少 有 人 对 此 次 数 学 课 然 似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基 础 教 育数 学 课程 改 革 的基 础 探 析
中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D第三章 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目标之二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 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目标,反映了《标准》 这个目标,反映了《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 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简言之, 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简言之, 是培养学生“ 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 境与社会” 学会“数学地思考” 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以传授系统 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的“学科体系为本” 的数学知识”为基本目标的“学科体系为本”的数 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学课程结构,将让位于“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 基本目标的“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 基本目标的“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程结构。
理念之五— 理念之五—关于数学教学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 数学学习历程, 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 教师的教学。 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理念之六— 理念之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 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标准概述
附录 第八次数学课程改革简介
1.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 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 阶段(1999-2001年7月)
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
案形成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
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7月——2010年) 第五阶段:课改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
《课程改革的路必须走下去——2005年的 叩问与沉思》 作者:余慧娟 载《人民教育》2006
这件事情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上是有开创意义 的。它表明,课程作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品, 要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作为课程的推出者,政府要 能够作为平等的一方参与“学术性”争论。而建立起 相应的渠道与规范程序,以确保交流的畅通、问题的 解决,则凸显为对政府的一项制度要求。它也在告知 改革的参与者,不同声音发出来,并不意味着否定, 并不意味着大转向,而是一种“正常的”讨论。无论 决策还是执行,都可以成为一个“民主”的过程。
• 教材的编写、选用开始形成新的机制,基 于课标的新教材已形成多元化局面。
2.形成教材选用机制,促进教材多样化
※ 建立教材编写资格的立项审核制度 人员、经费,编写思路、样章,独创性
※ 建立教材审定、审查制度
审查委员库 立项 审查 出版 实验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对中学数学课程进行的一
系列改革和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基础知识的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历史渊源和数学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再者,教学方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
验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注重教
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积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做出贡献。
数学课程改革概述
THANKS
感谢观看
意义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 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 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策略与实践,以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问题
面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以实现教育目标与现实需求 的对接?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不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注 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
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数学课程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更新课 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未来适应能 力。
数学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鼓励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 数学。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数学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和责 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提高数学素养
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1955年教育部根据 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 月颁发《 年教育部根据 年 月颁发 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 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日颁发同时发 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 月2日颁发同时发 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 的指示》 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出《关于执行 小学教学计划 的指示》。 1、一、二年级的体育由 课时增为 课时,同 二年级的体育由1课时增为 课时, 课时增为2课时 、 时加强了课外活动中的体育锻炼。 时加强了课外活动中的体育锻炼。 2、增设手工劳动课,一至六年级每周 课时。 课时。 、增设手工劳动课,一至六年级每周2课时 3、年授课周数由 周减为 周,周授课时数 周减为34周 、年授课周数由38周减为 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平均减少2课时 总授课时数、 课时, 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平均减少 课时,总授课时数、 每周集体活动时间都减少很多。 每周集体活动时间都减少很多。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 1981年颁发了 中学教学计划》 计划规定, 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 选修课,并把劳动技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列入正式课程。 选修课,并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 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 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1984年教育部颁布了 年教育部颁布了《 198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 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 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 的数学、自然常识、外语、 的数学、自然常识、外语、劳动课程各自提出了 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要求。
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从双基到数学核心素养(共35张PPT)
二、从双基到四基
因此,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把过程目标描述为: 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Statistics of MO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从双基到四基
转变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目标 在最初的三维目标中,过程性目标只涉及行为动词“经历”“探究”;是单纯的学习 过程描述,只能成为教学目标、不能成为课程目标,不能成为培养人的目标
一、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历程 二、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Statistics of MO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一、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历程
中国兴办学堂始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小学9年(初小5,高小4),中学5年。共14年。 中学5年数学内容:第一年,算术;第二年,算术、代数、几何、簿记; 第三、四年,代数、几何;第五年,几何、三角。 只规定了学习的数学科目,没有具体内容的规定。 教科书以引进为主:美国代数,日本几何,英国三角。
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
此次数学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于2000年正式启动,目前已涉及到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大陆地区。以下,仅对数学课程改革情况做一些简单的报告。
报告分三个部分:一、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二、数学课程改革现状;三、数学课程改革趋势。
一、数学课程改革背景
1.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状况
(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在制订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标准;更为深刻的背景是:课程改革制度化——根据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学科进展、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进展等;5年一个小的调整,10年一个大的变化;我国没有规范的相关规定,关于课程的理论研究工作只是局限于很小的人群,在实施层面,一直是停留在内容的微调,较大的只有1963、1980,但社会变化很大);
当时国际数学课程特点: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
2.国内课程实施现状分析(课程基本特点、在国际比较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学习成绩与不足——一些特长、一些不足,课程内容面窄、体系单一,教学实施情况调查——中小学的辛苦、学生的成就——除了
成绩,兴趣、激动、向往、沉思、独立工作能力创造、…?大学阶段的有所感受);
3.国内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定位
全体未来公民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主要目标不是学科专门人才,但不会给专门人才的成长制造障碍,而应当给专门人才的产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一点类似于体育,竞技还是公民身体素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
1
数学教育改革与课程新理念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数学家谈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展望 四、高中数学课程基本框架 五、高中数学课程突破点 六、高中新课程方案要点
2021/4/9
2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4
4.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
• 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 教师讲授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布的作业主要是课本上的书面习题; • 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的机会。
2021/4/9
15
5. 教师行为方面
相关分析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
相关系数 0.3
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与教材方面取得的成绩
• 改革了多年来只设置国家课程的现状,首次设置了部分地方课程 • 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 • 制定了小学与初级中学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 允许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 选择教材的权力下放到地、县。
2021/4/9
4
课程、教材、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1/4/9
23
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 (2)不讲知识的发生过程; (3)忽视数学应用,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 活与生产的实际; (4)数学教材太形式化,枯燥无趣; (5)不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
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先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
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成功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观 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 生的参与和体验,百度文库造良好的课 堂氛围。
对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01
02
03
04
启示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 发展。
启示2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启示3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效果。
在线学习平台
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促进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05
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1 2 3
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数学教学改革的 目标、任务和要求,为实施提供政策依据。
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 性,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 于实际生活。
启示4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教 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化数学的应用价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目标与原则
0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手段。
0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八次课程改革简述
第一次
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
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
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贯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的初步实验)
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停吵闹革命全国只有一种教材,就是著作和报刊社论。
68年复课之后,搞工农兵教育,严重破坏了学科体系和教材结构。
第五次
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22版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22版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
2022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根底,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的初步能力。学段目标则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等方面。
三、课程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小学部分和初中部分。小学部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初中部分则进一步深入这些内容,并增加了新的知识点。
四、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数学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包括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其中学业质量内涵是指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学业质量描述则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水平。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教学建议包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评价建议包括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方面;教材编写建议包括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等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包括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新一轮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 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 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 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 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 (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 案。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2)课程结构偏重学科基础课程
从课程设置看,中国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科学的基础 课程,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整个课程体系 中,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的份量始终偏多。特别是数学、 语文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占得很大。在九年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所用的课时占 小学阶段总课时的近58%。在以前的课程计划中,这两科 所占的比例还要高。这样一种重视学科教学的倾向,明显 反映一种受东方的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将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训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考试文化也根深 蒂固的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虽然中小学的课程 设置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要求下,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 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一般都反映在总体目标的表述上。
关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关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接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就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考试成绩而非知识积累与技能的培养,这导致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下降。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探求、发现、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教学理念改革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应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遵循,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应用数学,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当前数学课程设置需要更贴近实际和实用,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学生知识面。课程设置应更加科学、合理,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强难度,增强系统性,深度和广度并重,使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体现出一种层次性和渐进性。同时,在数学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重视学
生个性差异的体现和尊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课程,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培训的改革
教师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师培训的改革。培训应该注重数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更新及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引导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自然需求出发,经常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定量化和合理化的水平,提高他们对于新型数学课程的理解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5.教材注重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只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类比、猜测、交流、反思、解释、应用与拓展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突出表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上。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三、评价我国的课程评价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等。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信心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又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2.推迟判断,淡化甄别,激发动力。学段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对此,教师可采取推迟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结果不满意,学校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并以第二次考试的结果给以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评价主体互动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理解和让步,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实施要日常化、通俗化。
4.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因此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