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八次课程改革简述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贯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的初步实验)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停吵闹革命全国只有一种教材,就是毛泽东著作和报刊社论。

68年复课之后,搞工农兵教育,严重破坏了学科体系和教材结构。

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及思考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及思考

的形成 有 “ 润物细 无声” 的功 效 。 就要 求 挥 。而教师的主导 作用必 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 这 中学数 学教 师按社 会 的道德 原 则和 规范 体作用之上 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 作用。 生 学 去塑造 自我 . 实现 “ 超我” 二 、 学 数 学 教 师 知 识 结 构 的转 变 中
2 教 师 知 识 结构 的 更 新 .
工具 。教 师还 要能指导 学生使用计 算器 进行繁
学。 因此 师要 具有创 新精神 , 教 能够 推 崇 为了适应教 学 , 中学数学 教 师首 先应 杂 的计 算 , 节省计 算时间 , 高学 习效率 。 提 创新 ,追 求创新 。善于 发现 问题 和提 出 问 通过 自学 。 加继续 教育学 习或一些 培训 参 2 教 师 要 提 高 因 材 施 教 的 能 力 . 题 , 于打 破 常规 , 破传 统观 念 , 善 突 具有 敏 班 的学习 , 高 自己的专业理论 水平 。其 提 教 师不仅要 研宄教 法 , 重要 的是要研 究 更
映 在学生 的人格世界 中。作为言传 身 在 师生双方 的相互作用 下共同完成 的。学生 的 课程改 革能够深 入下 去 ,使 新的 中学数 学 “ 照” 教 的数学教 师 , 决定 了其人格 对学 生人格 主体 作 用只 是在 教 师 主导作 用 下才 能得 以发 课 程标 准能够顺 利实施 .并 达到预期 的 目 的 , 师必 须更新 观念。 教 课 程 改革 对 中 学 数 学 教 师 的 要 求
刨新 精 神
新 精神 与 实践 能力 ” 提 出 , 求教 师的 能评价课 件的好坏 。有能 力选择 好 的课 件 。 的 要 有 要 认识到 在未来社 会 中, 获取知识 的能 力 学方面 。教 师能够 组 程 中 新 内容 的 增 设 要 求 教 师 具 有 教 学要促 进学 生个性的发展 。第 四 , 师 能力在网络 上获取 教学 中所 需的 资料 等。 教 在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9Βιβλιοθήκη 2.课程要求与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 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
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
• 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椐哈尔滨市2001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近视率为78%,高中三年级学生
的近视率为90%。
2021/4/9
12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教育部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 调查范围: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九省市。
• 调查对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与教师,300多名社会知名人 士 。 • 调查方法:二阶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谈。
• 调查精度:6
2021/4/9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0.23
2021/4/9
16
6.考试现状
存在的问题
• 考试次数太多,频度太大 • 考试题目太难,尤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 • 缺乏实践性考试 • 当众公布分数并排出名次 • 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
2021/4/9
17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附录 第八次数学课程改革简介

附录 第八次数学课程改革简介

•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 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 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 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概要
2.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 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法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 标、内容框架,提出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 建议。”
(3)小学数学教材
• • • • • • • 北京师大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南师大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课程所、人教社(五四学制)
3.新课程体系构建的运行机制
课程改革系统工程
过程系统 设计过程
评价反馈
结构系统
决策过程
实施过程
课 程 目 标 课 程 结 构 课 程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课 程 评 价 课 程 管 理
•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 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具体规定日常 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不是仅 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 准确;某些技能是否形成,并且应用起来是 否得心应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 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3)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9-1962年)这次课程改革重新编写了中小学 通用教材。并提出了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课程改 革精神。 (4)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77年)这次课程改革首次确立了以双基 为重点的课程模式。但是,这次课程改革受到十年 动乱的影响。 (5)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78-1980年)这次课程改革开始注意吸取国际 上课改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 改革。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对中学数学课程进行的一
系列改革和更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在基础知识的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同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历史渊源和数学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再者,教学方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
验性。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同时,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注重教
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积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做出贡献。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数学是中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考生的考试成绩,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从基础的数学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推理、思考、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解题方式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使中学数学课堂变得单调乏味,学生学习也变得消极,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新课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意义,要有挑战性,要有观察、验证、推理、交流、逻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1.新课改下创新与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意义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更新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另外,对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影响。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

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而最新的课改要求则明确提出:“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领域的问题,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信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上述的标准与要求可以看出,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势,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以老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备课、讲课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核心作用,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要充分利用课堂自由、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培养积极的创造力等。

对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认识及其思考

对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认识及其思考

对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及其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

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本文结合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中学实施数学新课改要注意的问题1.提供先进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先进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通过体验,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和交流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的单一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的空间,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数学学习评价目标要多元化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注重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目标方面,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解读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解读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 区投入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 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 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 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 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 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 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第二次(1953-1957)4年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 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 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 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 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 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 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第八次(2001—至今)
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 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 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五次 (1977-1985)8年
•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 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 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 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 第六次 (1986-1991)5年
•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 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 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 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 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 的空间。

第02讲 国内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及初中课改

第02讲 国内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及初中课改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 适应21世纪的需要。
三、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趋势 1、关于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增强实践环节是各国课程标准的一个共同特点,增加具 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中发展数学
新数学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般认为发生 地是美国。 “新数运动”的出发点是彻底革新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教 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中学数学教学从教学内容上 提高程度,从教学水平上提高质量,从教学时间上提高效 率的目的,追求上述目标成了当时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趋势。 几次重大会议: •1959年9月,美国 “伍兹霍尔”会议 •1959年11月,法国 “莱雅蒙”会议 •1962年8月,瑞典 “斯德哥尔摩”会议 •1963年 美国“坎布里奇”会议
过程系统
结构系统
过程系统
设计过程
决策过程
评价与反馈
实施过程
设计过程
现状调查 国际比较
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引进竞争机制
强调广泛合作
组建课程 改革国家项目
重视基础研究 1. 国际趋势 2. 现状反思 3. 需求分析 4. 学科发展 5. 学生特点 强调课程专家 与各项目组专 家的不断对话 交流与合作。
2、关于数学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
•注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重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加强几何直观,特别是三维空间的认识,降低传统欧氏 几何的地位,用现代数学思想处理几何问题
•较早引入计算器,计算机,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在探索数 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改革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目标和实施方法。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对未来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数学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因此,进行数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数学课程改革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更能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学习平台。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具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课程改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思维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通过引入更多的探究式学习和开放性问题,学生将能够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通过引入更多实际问题和案例,学生将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1.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数学课程改革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2. 鼓励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程改革中对基础教育的探析

数学课程改革中对基础教育的探析

数学新课改前, 学 生之间缺乏合作 与交流 。学生之间 的互动几乎 为零。 学 生之间孤立隔膜, 这加剧 了学生 之间的 相互竞 争。 再加上学校对考试成绩排名 论次 , 这 更加剧 了学 生之 间的竞争 意 识。学生只以成绩高低论英雄, 这种竞 争有时甚 至达到 白热化的程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张奠
数学课程改革 中对基础教育的探析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胡 家学校
【 摘 要】 基础教 育教 学课程改 革 中有 多组热点关 系需要探析 。 本文着重 从 以教 师为 中心还是 以学生为 中心, 以 知识为 中心还是以能力为 中心。 以合作
李秀芬
世纪的今 天, 数学发现法重新升温。数 学新课 改倡导探究发现 , 把数学发现提 到新 的高 度,但绝 对不 能以发现 为 中 心。 因为探究发现在绝大多数数学课里 都不能进行, 即使能进行 花 费的时间又 太长, 学生因个 体差异发现的进度又不 致, 以至于用得少, 效果又不好 。发现 的想 法是好的, 可惜发现的过程太曲折 。 只能偶尔试之。 建构主义是以皮亚杰 的 发生认识论 为基础 的, 虽然建构主义 门

对能力的要求 较含糊, 不太具体, 也较难 操作 。相反 的, 不 管是 数学课程标准还 是按标准 编出的教材, 数学知识点都清 楚 明白' 具体 明确, 条理分明。以知识为 为 中心还是 以竞争为 中心, 以发现 为 中 中心仍然是数学新课程 的特点, 这一点 心还是 以建构为 中心, 以基础性 为 中心 如今还是含 而不露 的事实,不容否定 。
起奋 斗努力, 实现 由以知识为中心迅速 已形 成共识。 建构 主义是指导我们教学 转变 为以能力为 中心, 这也 是我们大家 的有力工具, 承认以建构 为中心, 是大家 共 同的未来和希望 。 认清问题和解决问 普遍接受 的观点 ,这一点应 该没 有争 题一样重要 。通过分析 , 我们已经认识 议。 但 以建构 主义指导教学不能偏离辩 了现 在仍然存在着 以知识为 中心的不 证唯物主义, 而陷入极端唯心主义和神 良现象, 下一 步就是 各方协作共同解决 秘 主 义 的泥 坑 。 问题的时候了。 但愿数学新课改能早 日 5 . 以基础 性 为 中心 还是 以选 择 性 为 实现真正以能力为 中心 。 中, 3 . 以合作为中心还是 以竞争为中心 基础 教育数学新课 改属于基 础阶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
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首先,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将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例如,通过引入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动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数学竞赛、数学研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课程改革还将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开展教师
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
机遇和挑战。

希望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 年启动,1952 年结束。

1949 年12 月23 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主要设置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课程。

(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1952 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从1951 年开始编写的11 本中学新教材,同年,中学数学大部分采用东北区编译的苏联数学课本。

为实行五年一贯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编写出版了小学语文和算术课本。

1952 年最为重要的教育事件,是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学校教育宗旨,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体系。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 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适应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改变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结构单一、学生掌握知识片面性等问题,我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1957年)。

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师法苏联,服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有计划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教师编写专门的教师参考用书等。

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数学课

基础课程改革中的数学课

相 通 性 以及 数 学学 科 的 总 体 构 架 ,形 成 了综 合 数 学 的
认 识 。二 是 对 教 学 的认 识 由 “ 师 在课 堂 主讲 ,训 练 教 学 生 ” 转 变 为 “ 生 在 教 师 与 自己 创设 的 丰 富 的 情 境 学 中 自主活 动 建构 知 识 和技 能 ” ,慢 慢 地 对 新 的数 学 课 程 的教 学 要求 有 了一 定 的理 解 ,我 认识 到 了要 打破 课 堂 ,
多 少? ( 与生 活 有关 ) 这
驾 驭 新 的数 学 课 程 需 要 一 个 深 刻 学 习 与 理 解 的 过 程 。期 间 ,要 实 现 认 识 上 的两 大转 变 。一 是 由 “ 学 数 分 科 ” 的 认 识 到 “ 合 数 学 ” 的认 识 。我 是 一 位 教 了 综 多 年 数 学 的 教 师 ,课 改 开 始 ,我 总 认 为数 学 有 自身
探 究 性 和 开 放 性
新 的 数 学 课 程 实 施 过 程 强 调 学 生 自主 建 构 知 识 , 发展 能 力 ,强调 教 学 中 的师 生 互 动 ,以及 学 生 体 验性 、
探 究 性 、 生 成 性 和 反 思 性 的 学 习 过 程 。 教 师 可 以 根 据
学 ,提 高 数 学 能 力 。 提 升 情 感 与 精 神 。 在 此 过 程 中 ,
的 独 特 性 ,不 能 融 合 在 一 起 。 后 来 通 过 加 强 综 合 数 学
学科 等 多 方 面 的学 习 ,我 逐 步 了解 了数 学 形 式 之 间 的
意 思 ?合 格产 品的 长 度范 围 是多 少 ? ( 与生 产 有关 )
( )纳 米 是 一 种非 常 小 的长 度单 位 ,它与 长 度 单 4 位 “ ”的关 系 为 l纳 米 : 0 米 ,应 怎样 理 解 这 种 记 米 1 数法 的 表示 ? ( 与科 研 前 沿有 关 )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PPT共185页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PPT共185页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酝酿准备阶段已经完成,这一阶段自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关于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结合本人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这里主要谈及自己对以下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编写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实验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或选取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象和问题,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

2.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其呈现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猜测、资料收集、推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理解有关内容,并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判断其合理性,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合,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征、认识水平、能力倾向及其他条件,使其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4.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采取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承继关系,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目标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学段内螺旋上升和跨学段螺旋上升两种方式。

5.教材注重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背景材料、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丰富他们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只有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类比、猜测、交流、反思、解释、应用与拓展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

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突出表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上。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评价我国的课程评价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等。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信心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又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2.推迟判断,淡化甄别,激发动力。

学段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对此,教师可采取推迟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结果不满意,学校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并以第二次考试的结果给以评价。

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评价主体互动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理解和让步,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要多样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实施要日常化、通俗化。

4.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

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因此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合作”、“对话”、“交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认知、情感和过程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