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全面发展观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全面发展观则关注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并强调对道德、情感、审美等非认知领域的培养。

全面发展观的实施需要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二、能力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能力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记忆和应试。

能力导向的实施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评价方法也要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项目作品、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三、跨学科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学科划分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的整体认知。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跨学科整合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

四、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支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等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方案。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差异化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

五、社会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并培养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的实施需要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笔记

学习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时间:10月21日地点:教师办公室主持人:胡德月主讲人:李素芹主讲内容: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内容:如何搞好课改时间:2013年11月1日地点:多媒体教师主持人:胡德月主讲人:谌宏伟主讲内容:略,自己把上次做的笔记归纳一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编码:0741122090英文名称:Curriculum Reform in Fundamental Education教学时数:3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1、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事实,知道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解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2、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专题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进程,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并掌握二战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把握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教学内容1、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一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与趋势(三)作业题结合20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你认为哪些改革措施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借鉴或重要警示。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了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

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

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

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教育目标。

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1.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社会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社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质量。

2. 结构调整在社会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是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涉及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确保社会教育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3. 强调实践教学社会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体验和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教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推动创新思维社会教育课程改革应鼓励创新思维。

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社会教育课程中引入创新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研究效果。

5.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社会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6. 提升课程评价方式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提升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能力的培养。

7. 结论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包括结构调整、强调实践教学、推动创新思维、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提升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些理论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社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适应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门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门高级课程。

通过
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获得了很多宝
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
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问题解决和思考的指导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其次,我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
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注重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制和终身学习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资源丰富,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使每
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
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学习心得。

我将把这些心得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我国基础教育教
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塑造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程改革需
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
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
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
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
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详细归纳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

一、教育基本理论1、教育学概念:阐述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2、教育与人的发展:分析教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4、教育目的:阐述不同教育目的观的理念,以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应用。

5、教师与学生:分析教师的职责与角色,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概念与类型:阐述课程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课程类型。

2、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要素。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4、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类型。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特点,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课程理念:阐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2、课程目标:分析新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层次,包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等。

3、课程结构:介绍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特点,包括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4、课程内容:分析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选取原则,以及教材编写与使用的注意事项。

5、教学方式:介绍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以及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概述-教学过程(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概述-教学过程(讲义+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概述-教学过程(讲义)小结第三节目录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4.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P61一、新课程改革概述单选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P61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单选核心目标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内容:生活化、时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程评价:甄别→发展课程管理:三级管理P63三、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单选简答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2.高中:分科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自小学1年级开始设置一研二社二技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能力提升题1.(2019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以实践活动课程为主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2020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

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范围是()。

A.从幼儿园到初中B.从小学到初中C.从初中到高中D.从小学到高中P63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两独一发教学观学习者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结论过程并重关注人学习过人教师角色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见醋放盐教师行为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你)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它)自我:强调反思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他)你我他它P65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单选简答发展性评价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3.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4.评价标准分层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定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内母猪过重,方去膘能力提升题1.(2015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2、 199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要求。

3、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5、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二是交替;三是紊乱;四是重建性变革;五是价值观变革。

6、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7、霍华德.加纳德在《心智的架构》(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1.语言;2. 逻辑;3.空间;4. 肢体运作;5.音乐;6.人际;7. 内省;8.自然探索;9.生存智慧。

8、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

9、阿莫拉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派之父。

10、创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2、“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3、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后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都有过论述。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笔记整理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笔记整理

1.教育家及其思想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教学裴斯泰洛齐提出教学心理化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现代学制类型的特点单轨制: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最好形式。

3.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自我教育。

4.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班主任用批评、表扬、舆论宣传、板报、班会等方式进行的班集体建设和培养的方法是:强化法。

6.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易变性、可操作性。

7.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稳定、内部、不可控因素。

运气不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

任务难度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

努力不稳定、内部、可控因素。

8.教师通过对相同基础的两个班级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两个班级最后的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9.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12.被撤销教师资格的,重新申请认定的时间为撤销之日起的5年后。

13.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

14.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

罚款数学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

学校不属于行政机关,没有罚款的权利。

15.动物界的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发端于生存和繁衍的天性本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说是生物起源论。

16.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且男女不许同校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施良方,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着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

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

施良方教授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教育学文集》的编辑工作,文集共30卷,耗时5年。

他还主持过1项国家“八五”重点课题,2项国家“九五”课题和1项上海市教委“九五”课题,硕果累累。

施良方出版专着3部,译着2部,教材1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和译文100多篇,是一位在中国教育理论界造诣很深,享有很高声誉的着名专家。

《学习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是施良方教授的经典着作三部曲,在中国教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程理论》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近认真研读了该书,收获很大。

第一遍读,翻的比较快,主要收获是理顺了全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课程论体系的架子。

第二遍读,结合之前学习的课件和笔记进行了认真研读,争取能深入理解内容,丰富了脑中的课程论体系。

第三遍读,则是选取了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认真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

接下来我将汇报我的一些收获。

首先对本书的基本内容结构进行一下梳理。

全书重点论述三方面问题,也就是本书的全称“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分为三章,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分别从历史的考察、现状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这几个方面作了阐述,为课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基础。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

第二讲听课笔记二(课程理论)第二讲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20世纪发展脉络大致的脉络行为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n核心概念:同化、顺化、平衡建构主义:拓展的理论⏹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1)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是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而不是发现本体的世界;(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和解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苏格拉底式的、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专注于学生的演示;⏹教、学生活的技能;⏹教师作为“边上的指导者”;⏹课程强调小块组成整体,强调大的总体观念的形成。

⏹直接的、以讲授为主,封闭性的问题;⏹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证书而学;⏹强调教师权威;⏹课程被分为小块施教,目的在掌握具体技能、技巧或知识。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新信息;(2)转换:处理知识,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3)评价:信息处理方式是否适合某项任务?⏹学习“实际上是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联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1)初步归类: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征;(2)搜寻线索:寻找可用来辨别该事物的属性,以便把它精确地归入某一类;(3)证实检验:进一步搜寻可用来证实事实的线索;(4)结束证实。

(概念假设-检验理论)布鲁纳教学理论⏹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学科知识结构:-知道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迁移;-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某些具体细节知识;-适当的学习经验和结构陈述,可令低年龄儿童掌握较高级的知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1.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品质教育首要的、根本的使命在于育人,即使人成为人,使人懂得“为人之道”,发展其做人的根本特征与品质。

汤因比认为,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结底是宗教性质的东西。

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

[1】显然,价值性与思想性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品质及终极依据,决定教育的信念、立场与方法。

价值性与思想性的丧失,意味着教育内在品质的缺失与扭曲。

价值性与思想性赋予学校课程目的性品质与内在逻辑。

对此,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建构只有立足于价值性与思想性的逻辑前提与基础,才能获得教育性品质与辩护依据。

建国以来,价值性与思想性在我国历次课程、教材改革中始终居于首要地位。

价值性与思想性指标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

它对个体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态度、情感的形成与升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漠视价值性与思想性指标,盲目而单向追求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势必混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混淆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歪曲学校课程的本质属性。

建国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立场与标准,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思想、品德、品格、心理、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中,不仅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教育性逻辑与品质,而且也保证了所培养的人才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标准及质量,从而使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品质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强化课程的“双基”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承与训练,是我①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课程改革的逻辑、原则与方法”(2007R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BHA060036)。

教育基础笔记

教育基础笔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字199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指教的新时期。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4.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5.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6.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7.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8.学校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条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9.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10.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1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12.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3.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14.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

15.义务教育法的三个性质:公益性,统一性,义务性。

16.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1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专题讲座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课程理论学科课程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精心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自古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居统治地位。

1.学科课程的优点首先,根据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

其次,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门学科,有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合乎传统。

由于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长期教学的锤炼,比较成熟,教师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它比较容易组织教学。

再加上课程的构成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组织评价。

所以,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课程。

第四,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支持分科教学的。

2.学科课程的缺点首先,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难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配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形势。

其次,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

对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材料,仅仅作为理论的例证,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学生学习这种课程之后,往往缺乏面对社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多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特别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常常注意不够。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课程为了保持自己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先进性,势必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

1.活动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来自于教育之外的,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改变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四)国家课程标准形式:教学大纲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P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教科书建设“抓大放小”的原则,“一标多本”,确保教科书的高质量和多样化(七)发展性的课程评价P11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八)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变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通过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九)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应该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是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十)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一、新课程的目标P13(一)新课程目标的确定•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二)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幼儿园教育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义务教育 P14爱国,优秀传统;法制意识和公德;三观;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知识技能;身心,四有•普通高中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行为,如“爱国主义,并自觉维护国家尊严”(三)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P15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二、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P16(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原则•均衡性:使所有科目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综合性:综合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分科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选择性:地方和学校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 P17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定的课程(二)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新课程总体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1-2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9年级)、艺术(1-12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通用技术(10-12年级)(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课程的多样化是课程选择性的前提。

实现课程多样化的方式:增设大量新的科目;对原有科目进行结构性调整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P18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P19一、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及框架(一)新课程标准的性质1.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认知、情感、动作技能)2.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3.是进行各项评价的依据(课程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学习质量)4.隐含着教师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5.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二)新课程标准的框架 P201.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语言)4.实施建议5.附录二、新课程标准的陈述制约表述方式的两大因素P20(一)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2.体验性目标的陈诉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明确安排学生各种表现机会(二)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P21•“课程标准”:最早------清朝末年使用;雏形-----清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1921年民国《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Vs. 教学大纲:(一)学科---课程课程既包括学科类课程,也包括非学科类课程课程标准需阐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教学大纲只需阐明:学科性质(二)以教为本---以学为本 P22以学为本的体现:•课程目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内容标准: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课程实施建议:“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三)刚性约束---弹性空间四、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它标志着:1.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2.我国义务教育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3.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5.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P24一、三种新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特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发展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有情感投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和调适(二)合作学习 P25•要素:相互支持、承担个人责任、有效沟通、对个人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成效进行评估•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发展(三)探究学习•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目标: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二、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三种新的学习方式 P26(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六点)(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与生活 P27(三)要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目的: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教学过程:引起、提示、激活、呈现、反馈、迁移•教学策略:“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P29一、教学评价(一)从“甄别”走向“发展”理论假设:1. 现行教育中存在低效的教学和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2. 要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对教师进行甄别,实施奖惩•甄别性评价---终结性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检验教师的工作是否合格•发展性评价---形成性的: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教学评价的综合框架对教学常规活动进行评价P311.评价标准(多元的,有弹性的)备课、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对学生的评价2.教学评价工具教师自评、教师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访谈、公开课、检查教学资料)3.收集和分析信息包括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4.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清楚、简练地描述需要改进的要点;•改进要点要有针对性;•提供相应的目标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1.教学目标关注三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全面完整)2.教学内容好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特征:•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结合学生水平,合理确定重难点•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积极性•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3.教学策略与方法 P32•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差异发展•鼓励创新4.教师专业素养•课程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精炼、简明、生动)•人格特征5.教学结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非预期性的教学结果,防范消极的非预期结果二、学习评价 P33(一)从“甄别”走向“多元化”•传统教学评价:人的智力水平分布呈“钟形曲线”•“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二)学习评价的基本内涵1.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包括学科的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2.设计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方法 P34•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试题必须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评价方法: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4.及时地做出反馈,制定改进计划(三)档案袋评价1.档案袋评价的内涵及特点 P35基本特点:基本成分、学生选定、作品的目的性、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进行分析和解释2.目前使用档案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三点)评价形式化;评价目的不明;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3.档案袋评价的标准(六点)目的和任务明确;材料与评价内容相匹配;形式多样化;有学生的自我反思;不能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有评价结果的交流与分享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P37一、什么是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等条件性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等•按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 P38(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三)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P39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要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一)优先性原则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二)适应性原则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师全体的情况各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3.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4.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8.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9.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P41•1980s “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提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1990s 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引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采用中央集权国家中的分权形式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一)国家课程 P421.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专门开发;2.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或科目构成;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的课时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