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土壤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胶体[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小于1μ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土壤胶体是土壤同体颗粒中最细小的微粒,是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它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2.土壤团聚体[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的矿物颗粒不都是呈单独颗粒存在,大都是互相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较大的结构体。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一定条件下,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活动,通气、保水、保肥就是土壤结构良好。
3.土壤吸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土壤吸附作用是指土壤通过生物吸收、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离子交换等方式将周边的物质固定在土壤表面或内部。其中,生物吸收是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机械吸收是指土壤是多孔性、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物质,能把大于孔隙的物质阻留,小于孔隙的颗粒也能阻留在土壤中;物理吸收(分子吸收)是指土壤颗粒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化学吸收是指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物质相互作用,产生难溶性化合物而固定在土壤中的现象。
4.土壤盐基饱和度[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胶体的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
土壤盐基饱和度与土壤母质、气候等因素有关。
5.土壤潜在酸度[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潜在酸度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l3+水解所产生H+的总称,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交换酸是指过量的盐类(KCl、NaCl或BaCl2)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将H+及Al3+交换转入溶液所表现的酸度。水解酸是指用弱酸强碱盐(NaAC)溶液处理土壤时,交换的H+所表现的酸性。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二章 大气环境【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二章大气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热岛效应[山东大学2017年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在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区域,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致使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会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建筑物及水泥或沥青地面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②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热源;③高层建筑物多,造成近地面风速小且通风不良;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进入大气,改变大气组成成分,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
2.干沉降[山东大学2017年研]
答:干沉降是指在不降雨的日子,气溶胶或气态酸性化合物的形式沉降到诸如土壤颗粒、植物叶片等表面上,从大气中转移到地面的现象。干沉降是酸沉降的一种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大量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废气,转化成为硫酸、硝酸,最后随雨雾降落到地面。
3.大气污染源[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
答: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火
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等;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包括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农业活动排放。
4.PM2.5[山东大学2018年研;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有天然和人为两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空气中PM2.5来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车辆尾气。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资源化[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资源化途径包括废物回收利用、废物转换利用、废物转化能源,资源化技术包括分选技术、化学浸出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热转化技术以及制备建筑材料技术。
3.废物的焚烧与热解[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废物的焚烧是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热解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单介绍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技术。[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对于城市垃圾处理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过程,或是通过生物化学的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自然净化的进程,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可焚烧垃圾
包括厨余垃圾、包装物以及废弃的废弃生活用品,要采用“湿石灰吸附—活性炭吸附—布袋集尘”处理方式。
(2)生物质垃圾
包括餐饮业以及食堂餐饮泔水、农贸市场下脚料、屠宰场以及食品加工残渣等,含水量大、易变质。目前采用干燥和直接做动物饲料,发酵作为有机肥或沼气使用,要求完全灭菌。
(3)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七章要点总结
第七章环境规划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
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2、环境承载力:是用来环境规划的重要科学概念,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发展变量:是人类生活活动与经济载发活动作用的一种变量。限制变量:是环境约束条件的一种表示,是环境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限制因子包括:环境类限制因子、资源类限制因子、工程类限制因子、心理类限制因子。
3、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它是一个变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
4、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水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5、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等对水体中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即表征为自净容量。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的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师大允许负荷量。
7、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土壤环境标准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数量。
8、环境线性规划: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约束条件下,
去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化问题,即将环境规划目标值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线性优化模型表达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运行求解。
二简答
1、环境规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的作用在于它可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可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可以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三章知识要点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把水体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来看待,其中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场地清洗水以及生产废液等。
4.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等。
5.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6.生物污染物:城市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水排入地表后,引起病源微生物污染。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的现象。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8. 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其值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用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9.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绪论)【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培桐第二版环境学概论经典笔记2018版(精品笔记+同类院校真题答案+习题集+课件)
环境考研中心经典笔记之
环境学概论
(2018版,刘培桐)
环境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环境科学
淘宝网店:
环境考研中心环科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展示细节】:介绍不同板块资料的使用方法,帮助你更快上手、更高效利用,全方位提升复习效果。
笔记使用说明
本套笔记由环境考研中心倾力打造,适用于考刘培桐《环境学概论》这本书的院校。主要内容包括: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课堂笔记及考试重点、难度解析
各校出题虽然各具特点,但作为一门学科或一本书来说,其侧重点大体类似。同类院校之间指定同一本书,出题无外乎书上的侧重点+外延。我们积累各个同类院校的相关出题,并将真题插入到笔记的各知识点中,那么每一章普遍的考点、考法、有无外延等情况,一目了然。
2、同类院校4年初试真题答案详解
同类院校的真题及答案,应对考试有两个作用:一是供参考侧重点;二是供大家模拟练习。题目作答,关键点在于思路,在于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回答,而不是问此答彼或胡乱去写,答满为止。希望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参考答案,进一步锻炼自己答题能力。
3、环境考研中心之《环境学》经典习题集
本习题集参考众多同类参考书。下文中有相关介绍。
同类参考书知识点想通,不过关于一些知识点的解释、语言组织稍有不同,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若指定参考书的知识点表述太简略或语言组织不恰当,可参考其他教材相关内容理解记忆。
答题也不可能做到与参考书保持一致,只要语言组织到位、要点齐全,皆可得分。因而本习题集供大家巩固知识点,锻炼答题技巧之用。
二、资料更正说明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一、名词解释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育,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到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
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
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环境概念:环境指各种外部客观条件和要素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2.环境学定义:环境学是研究环境演变规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3.环境学的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2.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的原则:预防原则、治理原则、控制原则、资源化利用原则。
三、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通过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可继续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预防性原则。
四、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评价:对环境质量、生态效益、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因素进
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2.环境影响评价:评估计划和政策、计划和项目、规划和设计对环境
的影响程度。
五、环境规划与环境政策
1.环境规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措施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政策: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制定的方针、原则、目标和措施。
六、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物种、群落、
生态圈等级别的研究。
2.生态系统:生物组合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单位。
七、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1.气候变化:长期的气候状况变化,主要包括温度变化、降水模式变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章 绪 论【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
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环境质量评价)【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湖南农业大学2015、2013年研]
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2.环境质量评价[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等。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好坏,目的是为制定城市环境规划、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搞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3.等标污染指数[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又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等标污染指数反映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它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N ij为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c ij为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c0j为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4.污染负荷比[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根据污染负荷比的值可以确定一个污染源内部的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比值最大者即为主要污染物。
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或与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第三节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研]
答: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因为经济增长是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加社会财富、增强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但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还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
素质和保护环境、永续利用资源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威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