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老这一辈子
社会主义中国对资本主义学说的扬弃
社会主义中国对资本主义学说的扬弃资本主义是先于社会主义产生的国家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已经产生了许多资本主义学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形势。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新中国更多地是学习苏联,实践社会主理论,但是具体到某些问题上,不得不面对业已存在的资本主义学说,比如提倡节制人口时就不得不面对资本主义国家节制生育的学说。
对于这些资本主义学说,除了批判之外,其实也吸收了其合理因素,进行了实用主义的扬弃,只是批判是大张旗鼓的,吸收合理因素是悄悄进行的。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影响力最广泛的主张“节育”的理论之一,因为马克思主义对马尔萨斯的批判,以及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白皮书的反驳,新中国成立之初,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主张销声匿迹。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后,主张“节育”的言论从国家领导人到学者又重新活跃,毛泽东首创“计划生育”之说。
尽管学者小心翼翼,都标榜不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但还是很快受到了批判,被认为利用人口问题、节育问题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一些学者甚至被打为右派,“节育”主张重新沉寂下来。
此情此景凸显出社会主义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遇到了理论上的困境。
“大跃进”狂热过后,20世纪60年代重提控制人口的主张,毛泽东曾提出的“计划生育”一词全面替代了“节育”,巧妙地摆脱了理论困境。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对于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计划生育的态度,均已有专论进行过论述,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本文颇具启发意义的是人口学家梁中堂教授的相关研究。
①本文立意于以“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提法所代表的理论体系为突破口,侧重考察新中国从反对节育到提倡节育、进而到“计划生育”政策背后的理论依据,阐释新中国提倡节育遇到的理论困境及破解之法,进而窥视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对资本主义学说开展扬弃,更为深入地透视这一历史时段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
107岁邵逸夫的养生之道
107岁邵逸夫的养生之道107岁邵逸夫家中安详离世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人,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最近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在华人富豪中,邵逸夫是最值得一提的人物之一。
他并不是一个最富有的富豪,外界评估他的财富在200亿左右,但他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捐助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迄今为止花了真金白银近50亿,魄力之大,华人世界无人出其右,多么可敬可佩!!他还是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一位富豪,活了107岁,而且一直保持着身体良好的生命机能,他的养身秘诀足以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养生之道与众不同作为百岁传奇老人,邵逸夫在养生之道上和其他寿星有些不同,他曾向前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长寿秘诀: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秘诀一——工作邵老曾说: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
他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出席每两周一次的无线高层会议。
除上班和开会,邵逸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看电影电视,他最喜欢看《憨豆先生》。
秘诀二——运动邵逸夫注重养生始于中年。
初时,他以炖人参进补,后来改为每天口含一片人参。
老年后反倒不依赖人参,而是看重了“生命在于运动”。
邵老说:“我走路是不用拿棍子的。
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要练45分钟气功。
”可见练气功也是邵老长寿的一个原因。
秘诀三——饮食邵老有“三不做”。
赌钱、喝酒、不正常(刺激)的事不能做。
他说,这些事情都对身体不好。
每天除了以走路来代替运动之外,他还要读报1小时左右,每年出门旅行一次。
在饮食上,邵老可以说是“百无禁忌”;除了酒以外,牛扒、鸡翅等照吃不误,他遵循的是“营养平衡”。
秘诀四——仁厚宽厚和乐于助人也是邵老高寿的另一个原因。
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兴建了5229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
古人云:仁者寿。
一点不错。
邵飘萍与三位佳人的情爱悲欢
邵飘萍与三位佳人的情爱悲欢作者:冯晓蔚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10期邵飘萍,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中共早期秘密党员,京报社长,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因反帝、反军阀,于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年仅40岁。
邵飘萍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报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三位女人走进了他的情感世界,为这位报人涂上了一抹传奇色彩。
1909年,刚大学毕业的邵飘萍受聘于金华中学堂,任历史和国文教员。
这年秋,由父母作主,他与俏丽的村姑沈小仍结婚。
沈、邵两家都不宽裕,邵家不曾送彩礼,沈家也没有陪嫁,新房中只有一张旧床和几件旧家具,连被褥都不是新的。
沈小仍是典型的传统女性,性格温良贤惠,孝敬公婆,爱护晚辈,平时从不抛头露面,专心相夫教子。
沈氏善于治家,家庭诸事都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
邵飘萍有二儿三女,全都是沈氏所生所养。
邵飘萍对沈小仍有爱,但更多的是敬。
夫妻俩情感交流很贫乏,事实上在沈、邵二人共同走过的岁月里,夫妻间从没发生过口角和争论——这种生活难说正常,毕竟一位有鲲鹏之志的才子和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之间缺乏对等的交流,对邵飘萍而言,“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啊!在与沈小仍结婚3年后,邵飘萍和汤修慧相识并结婚。
两人完婚那天,沈小仍卧床不起,她心中充满了失望和委屈。
但沈小仍毕竟是个温良女子,她以屈己成人之美的心态接受了现实。
在往后的日子里,沈、汤两人以礼相待,从未有过冲突。
后来邵飘萍去北京,汤修慧还专程到杭州接沈氏母女赴京,同住京报馆内,以姐妹相称。
沈氏在北京时主要主持家务,她将家庭和报馆的事务都安排得条理分明,报馆上下对她极为尊敬;而汤修慧此时已成了民国著名报人,和丈夫一起活跃于社交和新闻界。
沈小仍和汤修慧可谓一内一外,都是邵飘萍的贤内助。
1923年沈小仍患肺病逝世,汤修慧便抚养沈氏儿女,视同己出。
汤修慧祖籍江苏吴县,1890年生于杭州,说得一口吴侬软语。
当时在杭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念书的汤修慧生得亭亭玉立、仪态大方,课余之暇常常在自家开的照相馆里协助料理账务。
张嵩祖:寄情刻刀留新痕
54 ┸ 艺星张嵩祖:寄情刻刀留新痕文/韦 泱新中国第一代版画家张嵩祖先生已年届八旬。
此刻,坐在他的书房内,在咖啡的缕缕清香中,听着他带有广东口音的宏亮普通话,看着他充满激情的神态,怎么也不会把他与八十岁的老人关联在一起。
他的爽朗精神,比他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二十岁哪。
这里有什么奥秘吗?忽然想起版画前辈杨可扬先生,在他生前九十高龄时的一次访谈中,回答我关于长寿之道的提问时说:“弄木刻的人,与其他画家还不一样,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用的一种艺术创作。
”我释然了。
对啊,这个问题还用重复问张嵩祖吗?一九五五年,二十岁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跨进了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正式学习版画理论与技法。
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
张嵩祖如今已成为上海版画界的领军人物,其间有多少版画创作的甘苦,都应验了版画前辈张漾兮先生早期对张嵩祖的一句嘱咐:“版画创作,贵在坚持。
”家学渊源得熏陶一九三五年九月,张嵩祖出生在广州。
父亲原籍江苏泰兴,是当地的一家望族。
早年父亲留学法国,学成归来后,任教于广东中山大学生物系,解放后调入华东师大。
母亲系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其祖上是旅居越南的华侨。
嵩祖三岁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广州城即将沦陷之前的危急时刻,父母亲紧急商议,决定把小嵩祖送往位于越南西贡的外婆家,以此来暂时躲避一下战乱时局,给幼小的他一个安静的养育环境。
在西贡,他进入了当地的华侨小学。
父亲学的是生物,却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不离口。
渊源的家学,熏陶着嵩祖幼小的心灵。
尽管童年在外婆家长大,与父母亲离多聚少,但每次见面后,父亲总是给他读唐诗背古文。
家里的书橱中,至今还藏有父亲留给他的一叠叠古籍善本,如《资治通鉴》《杜工部别集》等珍贵的明清刻本。
张嵩祖人生的第一课,就是学唱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边唱,一边思念起远在祖国广州的父母。
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燃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家仇国恨。
百合花教学设计
《百合花》茹志鹃文化背景解读1.走近作者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祖籍浙江杭州。
1925年9月生于上海。
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女儿叫王安忆,是当代著名作家。
2.创作背景《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
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
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
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
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3.名家评价《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
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知识系统建构左栏一、正字音zā nè hān niǔ ní dū nong niù包扎木讷憨厚忸怩嘟哝执拗shàn mó mo zēng dān gē kē讪讪月亮嬷嬷憎恶耽搁磕磕绊绊Gān gà piǎo fēn chóu chú xiū sè尴尬瞟一眼氛围踌躇羞涩三、辩词义四、积熟语修辞运用象征:1、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2、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
3、被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
核心素养突破一、课文点睛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邵秉仁:古稀之年的两个感悟
邵秉仁:古稀之年的两个感悟作者:邵秉仁来源:《英才》2014年第11期在我一生当中有很多经历。
我认为给我最重要的感悟有两个。
其中一个,就是苦难从来都是成功者可以炫耀的资本,但对于大多数苦难者本身来说,永远是一场噩梦。
所以我不愿意谈自己过去年轻、少年、儿童时期所受过的那些屈辱。
那些苦难,可能客观上对一个人的成长,曾经起到过作用,但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不是你所能决定的,而是命运的安排。
相信命运,不与命运相争,顺其自然,是我如今70岁的感悟之一。
当你苦难的时候,不要因为苦难而自卑。
当你成功的时候,也不要以苦难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但是苦难一定不要忘记,不仅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都是如此。
小到个人,大到民族,苦难都是成熟的经历。
但是人生不能够选择,我出身于平民,父母是知识分子,甚至我祖父也是农村知识分子。
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生活当中,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在我身上自然而然体现的比较多。
由于阶级斗争年代的影响,我在成长过程当中,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屈辱和压制。
生活上的窘迫,可能许多青年人还理解不了,我们同时代的人都会懂,有的也曾亲身经历过。
就像衣锡群他们这一代老知青一样,他们原本谁也不愿意去农村受苦,但时代让他们去受苦了。
现在看来,那段经历是苦涩的回忆,但这毕竟是无奈的选择。
再一个感悟,就是我对欲望的体会。
欲望是人的本性,无非名利两条,这是最主要的两种欲望。
从名和利来说,追名不能欺世,逐利则要取之有道。
人人都想成名,人人都想获利,这是天然的本能。
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讲我无欲则刚,因为谁也做不到无欲。
大公无私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谁也做不到。
但在追名的时候,记得不要欺世。
所以说,应该做本真的人,不要做假话连篇的欺世人。
我记得胡适曾对北大的学生讲过三句话,大意是第一不要醉生梦死,第二不要人云亦云,第三不要追逐权力,政治投机。
我觉得讲的非常对。
这些先知先觉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文化,应该说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邵海峡居士事迹
邵海峡居士事迹邵海峡,一位耄耋老人,他出生于1928年,作为佛教徒和禅宗修行者,他为人们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也在世人心中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邵海峡居士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育意义,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他的故事。
即使是邵海峡年迈已近百岁,但他的思想和言行仍然持续影响着无数年青人的内心。
他一生金衣紫袍,却始终居住在简陋的禅堂里,带领大家修行,这个身份在整个寺庙中的地位都非常的神圣。
在很多人看来,邵海峡居士虽然是一个寺庙里面古稀老人,但是却有着一副像极了小学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嗓音,在每次讲课的时候都会奉劝大家要勤奋学习,不断修行。
很多年轻人在听完他的讲解后,都感悟颇深,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邵海峡居士的童年和禅宗的生活。
邵海峡居士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木匠,家里长年累月都过着艰苦的生活。
尽管生活贫困,但邵海峡居士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喜欢阅读各种的书籍,也非常喜欢思考。
后来,他观察到身边有很多人在寻求物质和精神的寄托,却总是得不到满足。
这时,他认为这些寄托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内在的体悟。
于是,他远离纷嚣,到了寺庙里面当和尚,开始了自己的禅宗之旅。
在禅宗生涯中,邵海峡居士秉承自己的信仰,努力挖掘自我的意义和宇宙的极端美丽。
他长期在山上静修,不断深化对禅宗的认识,也帮助其他居士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他宣讲的过程中,他强调体验,重视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他说黄梁美梦容易将人误导,并将人陷入无谓的烦恼,而体悟则是一种清醒的状态,是可以让我们抵御困苦和面对挫败的力量,是我们修行的一大优势。
邵海峡居士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禅僧,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灵性的人。
他日复一日,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无数人的心灵。
他的话语简明扼要、儒雅端庄,他的身影永远矗立在禅堂里面,永远是那样的儒雅,那样的虔诚,那样的不动如山。
总的来说,邵海峡居士的禅宗之旅,有着很多启示意义。
他所坚持的修行道路,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需要用一种理解生命和宇宙的方式来引领我们向前进步。
赵大叔的人生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步入暮年。
回首往事,心中感慨万千。
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经历了风风雨雨,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就以赵大叔的身份,向大家分享我的人生感悟。
一、珍惜亲情,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在我的一生中,家庭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抚养成人,妻子不离不弃地陪伴我走过风雨,孩子们茁壮成长,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我深知,亲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一直珍惜着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
在我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我不得不外出谋生。
那段时光,我时常思念家乡的亲人,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想起父母的音容笑貌。
每当回到家乡,我都会紧紧地拥抱他们,感受那份久违的亲情。
如今,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我也退休在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我深知,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珍惜这份亲情。
二、感恩朋友,友谊是人生的财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结识了许多朋友。
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帮助,在我取得成绩时为我高兴。
我深知,友谊是人生的财富,因此我一直珍惜着这份友谊。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地工作,突然生病住院。
当时,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为我筹集医疗费用,还亲自去医院探望我。
那段日子,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出院后,我更加珍惜这份友谊,时常与朋友们聚会,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
在我的朋友圈中,有几位老朋友,我们相识已有几十年。
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们的陪伴。
我相信,这份友谊会伴随我一生。
三、热爱生活,快乐是人生的真谛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惜每一天。
在我的生活中,我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我认为,快乐是人生的真谛,只有拥有快乐,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年轻时,我曾追求过事业的成功,努力奋斗,但最终发现,事业并非人生的全部。
当我退休后,我开始享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喜欢读书、下棋、旅行,这些爱好让我在闲暇时光里找到了快乐。
四、传承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值得我们传承。
张颂文写的散文作品
张颂文写的散文作品
我阅读了张颂文的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感触很深。
张颂文真不愧为“生活家”,将日常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形态描写的栩栩如生,细节上也非常的缜密,值得一读!
在文中,张颂文深情回忆了一个影响了他童年时代的重要人物——算命先生盲佬。
童年的张颂文与盲佬很亲近,天生好奇的他闲来无事就跟着盲佬走街串巷,帮他引路,听他说话,跟他见识了很多人和事。
盲佬在村子里很受欢迎,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大人小孩,几乎每个人都跟他打招呼。
盲佬爱吃红烧肉,也经常能把找他算命的人唬得五迷三道。
但对作者,盲佬却始终开诚布公,他郑重地说:“阿文,不瞒你说,我是糊弄人混饭吃的,并不懂什么真本事。
可是你相信我,你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
张颂文在文章最后说:“见过太多的假天师、假活佛、假隐士,越发地怀念盲佬。
我想,他虽然看不见,心里却是有一盏灯。
”。
《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观后感示例文章篇一:《〈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观后感》哇塞!《我和我的父辈》里的《鸭先知》可太有意思啦!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浓浓的老上海氛围给吸引住了。
那窄窄的弄堂,那充满烟火气的小店铺,还有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让我感觉好像穿越到了过去。
影片中的爸爸,也就是“鸭先知”,他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那股子勇于尝试、不怕被人嘲笑的劲儿,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为了把药酒卖出去,想了好多好多新奇的办法,虽然周围的人都不看好他,甚至还笑话他,说他是在做白日梦,可他一点儿都不在乎,这不就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别人都说我们做不出来,可我们偏要试试看吗?我记得有一个场景,“鸭先知”站在公交车上,大胆地向乘客们推销药酒,那场面别提多搞笑啦!他眉飞色舞地说着药酒的好处,可大家都一脸嫌弃。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学校里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一开始我也紧张得要命,害怕大家不喜欢我的演讲,可我还是鼓起勇气说了下去。
“鸭先知”不也正是这样吗?还有他带着儿子一起拍广告的那段,那可真是全家齐上阵啊!妈妈一开始还不理解,生气地说:“你这是瞎折腾啥呀!”可爸爸就是坚信自己能成功。
这多像我和爸爸妈妈有时候的争论呀,他们觉得我做的事情不靠谱,我却觉得自己能行。
看到“鸭先知”最后成功拍出了广告,把药酒卖出去的时候,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这就好像我们经过努力终于考了个好成绩,那种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有想法,敢去尝试,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就像“鸭先知”一样,别人都觉得他不行,可他就是凭着那股子倔劲儿,成功地开创了先河。
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别害怕被人嘲笑,别害怕失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吗?反正我是深受鼓舞,我也要像“鸭先知”那样,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示例文章篇二:《〈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观后感》哇塞!《我和我的父辈》里的《鸭先知》这个单元可太有意思啦!故事里的爸爸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怪人”!他叫赵平洋,在大家都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却有着一股超级坚定的劲儿,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电影《哀乐中年》观后感合集
电影《哀乐中年》观后感合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份“错位感”——“现代”与“传统”交织在一起的“错位感”。
陈绍常的子女们(主要是大儿子),看似有着很摩登的大都市人的“作风”,但实际上他的观念是保守的。
然而,表面上是被子女们视为“老人”的中年人陈绍常,却有着更为新潮的想法。
在刘敏华与陈绍常的这段感情里,相比于他们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爱情”,他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反而更加地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之所以他们最后能够冲破世俗的目光选择结婚,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的共同理想在给予着他们力量,而不仅仅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
虽然电影名为“哀乐中年”,看似是有悲有喜,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却让我感到的是悲凉的底色。
父亲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不顾及个人的幸福与生活,然而当孩子们成人,甚至是成为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尝试着理解父亲,甚至还为了所谓的“脸面”而去把父亲打造成为一个“老太爷”。
终于,陈绍常与子女们的矛盾在他决定与刘敏华结婚的时候到达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爆发。
他的子女们在他面前彻底摘下了“面具”,露出了“青面獠牙”的真面容。
值得玩味的是,电影编导只是想塑造一群“不肖子孙”吗?答案在刘敏华。
当陈绍常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子女们的阻挠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是刘敏华启发着他、鼓励着他。
比如,当陈绍常困惑地说出“大概这个世界是他们年轻人的世界”的时候,刘敏华回应道“你又错了,你以为他们就代表年轻人吗?绝对不是,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
此处的“他们”,表面上是在说陈绍常的子女们,但实质上也指向了陈绍常的子女们所代表的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的观念。
电影《哀乐中年》让我联想到了桑弧先生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教师万岁》,两部电影里都包含了作为老师的主人公在备受“排斥”的情境里开办学校的情节。
甚至是在电影《不了情》里,主角虞家茵的职业之一都是家庭教师。
显然,在这些“老师们”的身上所寄托的,无疑是桑弧先生的人文情怀与理想。
在电影的尾声,电影编导别出心裁地让刘敏华和陈绍常这对儿“老夫少妻”有了孩子。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共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老辕马申平这次回乡,听说了一个诡异事务,就是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
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
在月明之夜,还可以望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
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
老辕马的颈项上照旧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
讲解并描述者言之凿凿,引起我的极大爱好。
这天夜里,我便求人做伴,开车前往黄岗梁上一探原委。
那天夜里恰好有月亮,我把手机的电充得足足的,一心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挚友圈。
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
①山路特殊长,也特殊陡,曲曲折折。
即便是现在开着小汽车,也要爬行二特殊钟。
当年,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就每天来回在这条路上。
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
那时的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很年轻,在我们少年眼中,他们的身上满是奇异光环。
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殊长。
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殊准,假如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
这是马全身最难过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颤抖,立即变得老醇厚实。
但是王大鞭子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辕马。
这匹辕马始终跟着王大鞭子,给他的车驾辕。
它身材高大,力气超群,上坡拉套,下山坐坡,没有一匹马赶得上它。
而且它性格和顺,充溢才智,能够刚好精确领悟主子的意图。
就算是王大鞭子有时在车上睡着了,它也能够自己驾着大车前行,躲避过往车辆。
这些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那年它曾经在黄岗梁上冒死救过王大鞭子一命。
②据王大鞭子自己回忆说,那是个风雪天气,他赶着大车从黄岗梁上下来。
坡陡路滑,车上拉的是盐,属于重车。
一路上,他不敢坐车,一手持鞭,一手紧紧抓住车闸把手,就那么步行走在老辕马身边。
老辕马呢,更是抖擞精神,两条后腿不断往后坐,用整个身体稳住千斤车辆。
邵逸夫的高寿启示
长寿探秘◎笑口常开笑口常开、乐施好善、待人宽厚、严于律,就是说道德高尚者、怀有仁爱之心、“仁者寿”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的合理地劳逸结合,也是邵逸夫重要的养生少。
邵老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但中午固定休息1个小时,养成了规律的科学的睡眠习惯,这也是他保持身体活力的重要原因。
在饮食上,邵老先生非常注重营养平衡,除了很少喝酒之外,基本什么都吃。
并且他从来不赌钱和做不正常的刺激的事,他说,“这些事情都对身体不好。
”有一个阶段他常吃人参,最初,每天炖一根野山参进补。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改为每日在舌下含薄薄的一片顶级野生人参。
有人统计过,邵逸夫每年大约食用四两人参,量并不大。
从1977年他练气功以后,就停止进食人参。
邵逸夫的高寿启示2014年之初,香港娱乐教父、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作古,时年107岁。
作为富豪的邵先生从1985年开始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在大陆的大中小各级学校捐款修建4888座逸夫楼,加上一些在建项目,支教项目总数超过6000个。
人们在赞扬他的巨大成就和慈善情怀时,也对他如此高寿惊讶不已。
长寿,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追逐的目标啊!于是,人们开始探寻邵逸夫先生的长寿之道。
邵逸夫先生高龄后依然身板硬朗、精力充沛,曾有媒体采访询问养生秘诀,他微笑着直接回答:“秘诀有三: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采访者有点出乎意料,没想到答案竟是如此简单。
■谭敦民◎勤奋工作邵老先生一直认为,只有保持正常的工作才会长寿,工作并快乐着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工作于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美国的一任总统林肯也说过:“人生的乐趣隐藏在工作中,如果充满热情地工作,就能享受到更快乐的人生。
”一个人一旦体味到了工作的快乐,就会产生对工作的热爱,释放出无限动力。
邵氏影视帝国一直是他亲自掌舵。
据了解,他一直坚持上班到90高龄,还保持着高数量的电影电视观赏,他可以说是香港影视圈看过电影最多的人。
他乐于工作、热爱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而乐此不疲,这种规律的生活习惯成为他长寿的基础。
潜行——两岸密使探寻录(2)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免费下载转换软件:/file/931788 4解压密码:/byby777go ◆许念婉 等口述 曹雷:1956年,我妈妈曾经接到一封我父亲的信,信里面附了一封给邵力子先生的信,大意说为了两党的和好、祖国的统一,愿做桥梁前去北京,请邵老向中央转呈此意。
不久邵老回复一简函,大意是欢迎他回来。
1956年的这次北上正是曹聚仁秘密沟通两岸的开端。
曹聚仁抵达北京时,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刚刚开过,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和平解放台湾。
7月13日到19日的一周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
其中7月16日夜晚周恩来、陈毅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的情形被以《颐和园一夕谈》为名,发表在一个月后的《南洋商报》上,并于多年后编入了曹聚仁的文集《北行小语》—— 席上,记者便问到“和平解放”的票面票里的实际价值,周氏说:“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合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 这被视为中共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
报道在海外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华人世界震动。
从中央文献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周恩来年谱》可以看出,此后不到三个月,曹聚仁又再次领命北上,而这一次谈话的核心内容已是台湾回归后的人事安排—— 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辞修(陈诚)愿意做台湾地方长官,经国只好让一下……辞修如愿到中央,职位当不在傅宜生(傅作义)之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为了应付美国人,可以说反共的话,这我们完全理解,我们劝他们约束一下,不要派人来搞破坏活动,去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弄得名声很不好,今年又想来搞八大,这样不得人心,将来不好向人民交代……我们不破坏他们,希望他们内部团结……他们的一切困难都可以提出,我们是诚意的,我们可以等待……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使得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进一步升级。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0篇】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0篇】(全文完整)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我这一辈子》是一篇很独特的小说,里面没有激烈的矛盾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他只是一幅浓淡相宜的风俗画。
描写了一个由裱糊匠出身的“三等警”的*淡的遭遇,洞察到了纷纭复杂的人情世故,提炼出了城市贫苦市民的命运,描写了那个时期贫民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读后感《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阅读了这篇小说,我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这篇小说讲的是民国前后的事,文章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谈起,便是小说的主人公。
他读过一点书也有自己小小的心志,是一个渴望幸福并有一颗想干一番事业的心,可毕竟时间有太多的不如意,一些人一个字不识照样可以做大官,而主人公却依然只是裱糊匠一个,不过靠着他的一点小聪明倒也活的有趣。
穷,但有人味!顺理成章的,他成了亲,有了漂亮的妻和自己可爱的孩子,生活虽然清贫可也充满了欢乐,阳光里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令人不快的是妻居然和自己的朋友跑了。
朋友妻不可欺,人尽皆知的话在他身上破碎了,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理由的私奔让他体会到了不该有的痛。
这个打击让他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自己的妻子跟自己最好的朋友私奔了,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都会让人难以启齿吧,更何况是那个年代,那个有一丁点丑事都会被指指点点,戳脊梁骨的年代!闲言碎语不在话下,谁又能受得了呢,更多的苦只能咽进自己的肚里。
看着两个没妈的孩子,望着冷冷清清的家,生活过的是那样窘迫不堪。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2花了两天不到的“时间读完了老舍先生的这本中短篇小说集,真的很精彩。
我这一辈子故事中,那种自己是巡警,儿子没办法也做了巡警,女儿最终也嫁了个巡警,现实无力充满了宿命感。
老巡警,儿子死了,五十多岁出去卖力气,吃不饱穿不暖,但也不能死,因为家里还有儿媳和嗷嗷待哺的孙子。
“我等着饿死,死后必定没有棺材,儿媳妇和孙子也得跟着饿死,那只好就这样吧!谁叫我是巡警呢!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月牙的故事也是命运感很浓厚,基本上就是那个时代贫穷女性的一个缩影了,为了生存困苦的挣扎。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6篇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6篇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1《云边有个小卖部》是近期我看过最温暖的一本书,平淡真实,有着让人向往的宁静,这种感觉像是夏天悠闲地躲在树下听见蝉鸣的声音。
故事里的内容会让人笑到肚子疼,也会让人哭到不能自已。
感慨这个世界原来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故事,有这样的感动。
这篇小说的文字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入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欢笑和眼泪,悲伤和希望。
故事所构建的情节并不复杂,而我深深地被里面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所感动,就像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段,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春日里的山野桃花,夏夜里的一缕微风,秋天里的节日团聚,冬雪里的悲伤离别。
平淡却贴近现实,没有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境界。
在每个故事的背后,总是能找到有关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
《云边有个小卖部》,作者张嘉佳,用轻快、细腻的文字给大家呈现出一个美丽丰富多彩的欢乐小镇,这个小镇四季分明,有春天一大片的绿,桃花花瓣飘下来的欣喜,脱掉厚重棉衣的轻快。
有夏天里满镇开着的桔梗,蒲公英飞的很高很高,天气晴朗时的白云青山,还有孩子们时时沁出来的薄汗。
有秋天桂花纷纷落下,鼻尖飘过的桂花香。
有大山里升起的雾气,涌动着冰凉的空气。
有冬天飘着的细密雪花和清晨一片洁白的连绵山峰,临近年关时的欢喜。
小镇里有一个坚持却又傻乎乎的刘十三,一个在死神面前仍旧坚强笑对生活的程霜,一个开着拖拉机跑遍山谷的老太太王莺莺,一个揣怀梦想的智哥,一个憨厚敢为爱情烧掉毕生心血的牛大田,一个苦命却心善的毛婷婷。
书里的他们,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道路,却一起走在迈向远方的路上。
对,还有一个叫球球机灵而又细心的小女孩儿,她的出现使王莺莺一家其乐融融。
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程霜陪刘十三想方设法卖保险,当刘十三被欺负时她敢拿出病危通知书“高傲”得站在人群中,帮助刘十三逃离一难。
这个“中二”的女生,从小就喜欢刘十三。
夜深人静,他们坐在同一条船上,看着热气腾腾的面,在玩真心话大冒险。
《我这一辈子》电影观后感优选例文
《我这一辈子》电影观后感优选例文《我这一辈子》电影观后感优选例文前几天把张国立主演的《我这一辈子》看完了,今天得空写一下观后感非常不错的国产剧,演员演技到位,把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下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写一下,我对每个人物的感受看到最后,还是很喜欢刘方子的。
有大才但是无大德。
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这是一个能成事的人。
在那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年代,敢于反抗师傅。
参加神拳,小小年纪,就想着建功立业。
扑腾了一辈子,却没有赶上一个好的风口。
离开师门以后,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
袁世凯称帝失败,参加辫子军,拥护清王朝复辟,又失败。
民国建立,开赌局,官商勾结,风生水起。
一脚不慎,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差点连命也搭上了。
复活后,从一个臭脚巡,干到了局长。
最后为民族大义牺牲,一辈子结束了。
这个剧最后几集有点牵强,像刘方子这种性格的人,是不可能选择那种最简单,最没有头脑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一辈子干尽了坏事,拐走拜把子兄弟的老婆。
没钱没势后,又选择了抛弃。
也是他有魅力,大妹愿意跟她走。
这2个人到最后,也是真正互相喜欢着的。
得势的时候,飞扬跋扈,失势的时候,也知道夹着尾巴做人,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开赌局,打死了人,说到底也是那人自己作死。
拆散有情人,用计强抢别人未婚妻。
没有了大妹,只能找个大妹的替代品。
嫖赌,却只娶了这么一个根本不爱他的老婆。
是个枭雄,只是没赶上好时代。
赵二,见风使舵的主,确是三兄弟中最有情有义的。
特别是对福海,一句一句的哥哥,哥哥的叫着,他对福海,真的比亲哥哥还亲。
一个从小没爹没娘的孩子,他把福海和方子,当成这世界上他唯一的2个亲人。
离开师门后,当了小偷,但是谋财不害命。
得来的钱,买的吃的喝的,都给了福海一家。
劝方子,关公莫盗嫂,那是福海的命根子。
当上巡警后,鬼机灵,深的领导喜欢,刘方子落难后,知道他会东山再起,刻意讨好。
站宅门,跟宅门里面的三姨太好上了。
在刘方子的周旋下,保住了一条命,丢了一条胳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老这一辈子——记一位革命老人戎马倥偬的前半生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半生春节后,受文联郭主席的委托,我采访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革命和老建设者。
老人叫邵生荣,生于1929年,是右玉县白头里乡张化村人,老人干了半辈子革命,后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场上奋战了半辈子,退休后,一直在右玉的家中和在北京的儿子家中穿梭居住。
采访老人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两个上午,但是,得到的故事却是非常的精彩。
老人经历丰富的一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过往的窗口。
艰辛的童年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邵老就生在了一个穷苦人家。
父母都是终日在土里扒食的农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穷则穷,双亲的品行却是非常的好,拥有着中国农民所有的一切传统美德,邵老的父亲邵贵,秉性勤劳,毕生给人当长工,辛劳了一辈子。
母亲李二女,是本县肖村人,温文贤良、勤俭刻苦,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家庭妇女,一辈子主内,操家持业,抚养大了四个子女,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邵老说,为了让他们兄妹四个尽量少挨饿受冻,母亲曾经日食一顿,在寒冷的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邵老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大,也自然最早开始为家庭分担责任,他从六七岁开始,就开始为家里搂柴、拾粪。
十岁那年,父亲送他去本村私塾拜师学习文化,一共只学了两个冬天。
拜师的场景是十分正式和有趣的,父亲拿着馍馍和黄表(做供奉圣人用的),领着他依次给孔圣人和先生磕头,分别要磕满三个头,才能正式入学。
学习的内容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如何种庄稼等。
从12岁开始,邵老就正式步入了打工生活,当时叫“当长工”,这要是搁在现在,12岁还是一个孩子,是刚上初中的年纪,大人是舍不得让多干活儿的,可那时的邵老已经开始要扮演一个成年人的角色了。
他跟着本村一个姓王的成人,来到本乡西史村的东家,做一名小长工,为东家送饭、送粪、耙地,每次送粪都要一个人赶着三四个毛驴,每头驴子驮着两个篓子,从粪场子装上粪赶到地里去,这在今天也是不可思议的,在今天的农村,仍然有人使用骡马和毛驴搞运输,但一个人是同时驾驭不了好几个牲口的,而那时十岁出头的小邵却能,看来,这功夫还“真不是盖的!”13—15岁,邵老继续在西史村为东家做长工,工期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上工,十月场了(liao)后下工。
工资不多,但却是年薪,头年是32块白洋,第二年34块,第三年36块。
16岁,邵老开始挎上粪笸子抓粪,做一个壮劳力,锄田、打场都是分内的事。
因为当年(1946年)解放区实行减租减息涨工资运动,下工的十月份,工资被涨了6块洋钱,东家没给,用三四张羊皮给顶了。
在做长工的岁月里,“小邵”人虽在外,身边没有父母的监督,却始终没有独自乱花过一文钱,每年都把挣下的工钱悉数交与母亲,由父母来安排全家的开销。
所以,在老家,人们至今都称道邵老是个大孝子,说他打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懂得体贴父母。
走上革命的道路1945年冬天,邵老辞掉了当长工的工作,回村参加了民兵组织,主要工作就是打“顽固军”和“黑摸队”,顽固军是指盘踞在右玉的国民党傅作义部,黑摸队是指在土改中跑掉的地主老财们,他们心怀不满,经常乘着夜色的掩护,跑回来报复共产党的农村干部和分了他们财产的贫农们,干的事儿有抢牛羊、绑架农会主任和民兵等,是邵老他们村民兵组织重点防范的对象。
当时,邵老们使用的武器是每人两颗手榴弹、地雷和大刀片子。
邵老说,在村里当了一段时间的民兵后,他又去参加了武工队。
这时已经是一九四六年的春天了。
据邵老介绍,1946年到1947年之际,右玉县临时解放了(后又被占),当时,张荣怀(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还在任地方游击队的指导员,同一时期在右玉县境内还有三支武工队在活动,分别为:西山武工队、南山武工队和东山武工队,队长为张生春、李英文(朔县人)、耿跃仁(右玉县十里铺村人),邵老去的是南山武工队。
1947年2月,右玉县境内的三支武工队合并为一个独立营,原武工队领导安荣转为地方组织部长(右南县)兼独立营政委。
应县人刘子荣任独立营营长。
黄土坡阻击战1947年阳历三月,盘踞在右卫城的国民党顽固军约300多人出城前往黄土坡村(位于牛心乡西北部),独立营接报后出动150多人,从大小蒋屯出发进行截击,战斗于上午11点钟在黄土坡村附近打响,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
此战成功地将敌人击退,并缴获一枝轻机枪。
战斗中我方牺牲了一名独立营战士,名叫杨焕,是右玉县耿家沟村人。
三月后,邵老被派往当时的朔县五分区司令部教导队接受政治培训,并学习战斗技术,政治课内容讲得是贫苦人民的翻身闹革命。
4月14日,邵老返回右玉,此刻,惨烈的首次右卫城解放战已箭在弦上。
首次解放右卫城受阻1947年4月16日下午,五分区部队在北十里铺吃饭后,即开始向右卫城进军。
当时,邵老跟着分区司令部教导队随行,按照预定计划,五分区司令部下辖七团负责攻打东门和南门,来自陕西方向协同作战的一个九团负责攻打西门和北门,两部队同时发起作战。
晚上九点,分区部队到达右卫城后,打起信号弹,即行攻城,很快,三营和一营就打到了东门的瓮城,然后,破门冲入东街,在快到十字街的时候,遭到守军数挺机关枪的重火力阻击,部队一时无法前进,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非常不幸的是,九团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到达战斗地点和发起攻击,使四门同攻变成两门行动,城内敌军全部压向东街和东门,特别是东门,敌人居高临下,将火力倾泻而下,一时间,手榴弹和拔去引信的炸弹像雨点儿一般落到我军阵地上。
邵老回忆说,当时敌人的手榴弹大的有两三斤重,是纯粹的山西造,可见当时阎老西在山西发展军工制造业还是颇有成就的。
在敌人的合围攻击下,我军伤亡惨重,被迫开始撤退。
五分区司令部在战斗开始前就随二营驻扎在东门外封神台,其中还包括邵老所在的教导队、通信员和卫生员等,在攻城部队开始撤退后,司令部也开始了撤退,终因部队受损严重,撤退几乎变成溃退。
部队一路撤到常门铺和威远一带才重新驻扎。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部队正准备吃饭,敌军恶友三(音译,此名不详)的骑兵就追来了,我军被迫在常门铺村的山梁上架起机枪进行阻击,才将敌军击退,第三天,敌机又来袭击。
战后总结:此次右卫城解放战,我军共牺牲700余人,攻城的一营和三营基本打光,是一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
导致战斗失败的原因除了友军协同不力,使我部孤军作战外,还有情报不准的问题。
16日当天,正值敌军守城部队换防,城内的驻军除了原来的七师外,又来了九师,当天夜里城中实际上有两支敌军在驻防,实力大增,我军却不知,造成盲目攻城,又遇协同不力,失败是必然的。
可见,情报工作对于战争具有多么高的重要性。
“十里长滩”袭击战五分区部队在朔县经短暂整顿后,又开始攻击绥远(今呼和浩特)辖下的清水河县十里长滩,当时,这里驻扎有国民党傅作义部的一支军队。
我军于夜间埋伏在敌军活动地点南面的山上,第二天临晨,敌军出来早操,我军发起突然袭击,敌军猝不及防,很快溃散,此战俘虏了敌军全部出操人员,并缴获轻机枪5挺,重机枪3挺,上百枝步枪,是解放右卫城行动失利后的一次干净利索的漂亮仗,大振我军士气。
重返独立营在五分区司令部教导队学习一个月后,邵老又返回独立营。
1948年的春天,随着国内敌我形势的改变,国民党在各大战区开始采取守势,盘踞在右玉县境内的傅作义部队也开始自南向北地往绥远方向退却,一路退到内蒙古境内,我县全境获得解放。
在敌军退却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生活物资和军械装备四散丢弃,邵老他们在马营河里捞过国民党扔掉的子弹,在河里,他不小心弄伤了脚,河边还扔着一辆敌军丢下的汽车,一路上经常能见到被敌人扔掉的米面,撒得到处都是。
接下来,邵老他们部队就出了内蒙,开始追着敌人打,在和林县榆林堡,又遭遇了一次恶友三的骑兵袭击,也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军陈世富排进行阻击,其余部队撤退,最后,陈排长被俘,我军撤到凉城北围楼。
在凉城,丰凉支队、大左支队与独立营合并为一个团,即23师64团,张英武为团长。
随即开始打丰镇,战斗非常顺利,敌军全部用火车撤回绥远,再接下来就是解放重镇集宁。
集宁解放战集宁是今日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首府所在地,当年也曾是傅作义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在解放集宁之战中,邵老担任64团侦查员,此时我军装备已经大为改善,侦查全用骑兵。
对集宁的敌军布防情况一共进行了三次侦查,第一次在集宁北,邵老清楚地记得,当时同行的侦查参谋叫刘汉,他在延安时弄坏了耳朵,路上遇到一支敌人骑兵,邵老先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向刘汇报,刘说不可能,然后躲在了河滩的垅地,敌人果然路过,我方开枪袭之,敌人回头大骂。
在此次行动中,我方一名侦察兵被俘,战后被发现牺牲在集宁东城。
解放集宁的战斗一共打了两天一夜,是我军22师、23师与晋察冀部队共同参与的一次集体作战行动,战斗从头天下午开始,一直打到第二天的深夜。
此战是一次大胜仗,彻底消灭傅作义的战3军第4师,俘虏六七百人,其中包括营长以上21人,其余敌人溃逃。
也有大收获,共缴获各种枪支500百余枝,山炮、迫击炮、小钢炮50门,马匹、骆驼200头,汽车两百辆,打死打伤敌人1800余人,缴获军需库2处,一处存放着枪弹,一处存放着被服。
我军在战斗中也伤亡1000多人,烈士归葬于集宁卧虎山。
战后,100多辆汽车分给晋察冀部队,这支部队是跟着林彪入关的东北军,司机多,自己开着就走了。
余下的100多辆归邵老所在的西北部队,由于自己没司机,不得不使用俘虏的国民党司机,这些人趁机将车开往仍为敌占的兴和、商都一带,致使我军损失一部分人员和军品。
绥远起义解放集宁后,邵老所在部队在集宁休整月余,驻扎在一个叫“布二合邵”的地方,在此地,我军22师、23师与另一个师合并,成立一个军,董厚为军长,23师的师长姓罗。
此时,东北军已经开始攻打张家口,邵老所在部队也开始攻打骑下营,在完成合围后,敌人急忙用火车撤回绥远。
当年的大年三十,部队是在骑下营斗金山村过的年。
1949年,傅作义准备起义归降,骑下营就成了策划绥远起义的敌我双方进行谈判的地方。
当时,傅作义在北平,绥远军政由董其武主管。
谈判在北京和绥远之间进行,邵老记得,经谈判共订下九条起义条约:一是免去傅作义的全国第八名战犯罪名;二是对起义军和原绥远政府官员一律既往不咎;三是起义军保持原编制不变,按单位派驻我方政工人员;四是不虐待起义人员;五是如有反叛,严整;六是去除一切反动标语;七是中小学更换解放区课本;八是起义部队服从我方组织调动;九是一切起义人员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诸事谈定后,北京方向开来了我方的铁甲车(类似装甲车,走铁轨),准备在骑下营接受投降,我军事先在山上架了枪,铁轨旁也埋下了炸药,以防不测。
9月19日,敌方自绥远方向开来铁甲车,车上挂着白旗,在骑下营举行投降仪式后,绥远正式解放。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邵老所在部队在绥远帅家营开荒种地。
10月份,收获庄稼后,将余粮全部送给老乡,便开始剿匪,匪兵主要是国民党的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