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要(2008.10)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复习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環境保護概論第一章绪论環境問題的定義:由于人類活動作用於人們周圍的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問題。
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統一,人類改造環境,環境也反作用于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的關係,但要真正實現這種易傲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在通曉環境變化過程的基礎上,預測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掌握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要以環境制約生產,運用規律改造環境;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有計畫地安排社會生產力,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協調起來;要提高人類對環境價值的認識,使千百萬人協調動作,為實現這種調節進行系統的自覺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涵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环境保护概论》复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是指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6、面源污染:是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是指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是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是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4.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保护概论1.环境的涵义:围绕人类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即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a、按环境的要素分类: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类b、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类: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c、按环境的功能分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环境的特性: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4、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森林火灾、洪水、海啸、地方病、流行病第二环境问题:洛杉矶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破坏或污染为第二环境问题5、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其他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海洋污染、核污染、电磁污染、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等)P3(案例分析)6、臭氧空洞原因:a.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b.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臭氧空洞危害:a.损害人的免疫系统、眼角膜及人体皮肤,尤其使皮肤癌患者增加。
b. 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c. 引起新的环境问题防止臭氧空洞加剧的措施:a、在全球建立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b、增加世界人民保护臭氧层的意识,提高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的积极性。
c、制定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7、环境保护涵义: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8、“33211”工程指: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SO2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
9、资源:是指人类需要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涵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环境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和价值性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事件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多诺拉烟雾事件4、伦敦烟雾事件5、水俣病事件(日本)6、骨痛病事件(日本)7、四日哮喘病事件(日本)8、米糠油事件(日本)多氯联苯——致癌现代环境问题:水短缺,污染严重;人口问题;大气污染;资源问题;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危机;固体废弃物污染及有毒化学品贸易的危险废物管理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物质循环类型:全球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沉积型循环(P)减弱噪声:减少冲击力;降低速度和压力;降低摩擦阻力;减少辐射面积;减少噪声泄露;隔离和减震原件;使用消声器等吸声降噪——吸声材料(高频);吸声结构(低频)消声器——阻性消声器(中高频);抗性消声器(低频);阻抗复合型;微穿孔板隔声隔振与阻尼放射性污染,防治:阿尔法穿透弱电离强;贝塔穿透强电离弱;伽马穿透很强电离弱(损伤很大)电磁污染:电磁污染是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
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光化学污染: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
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就是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四废:废水、气、渣、噪声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对立统一体的研究,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环境科学:是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保护与改善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
P112.环境的健康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化学元素量的变化)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健康状况发生相应的生理性、病理性改变的效应。
P173.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P194.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或者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P2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整体是由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能量的有一定大小结构的复合体。
通俗地说,生态系统就是有一定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空间结构。
P286.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各个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即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强度,保持相对平衡的关系。
P347.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P378.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或者说,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P1039.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药剂,进行水与药剂的混合,从而使水中的胶体物质产生凝聚和絮凝的过程。
P11910.固化法: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法,将废物固定或包含在坚固的固体中,以降低或消除有害成分溶出的一种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P14311.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名词:1 环境(保护法意义上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22环境质量: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P33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噪声、热、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污染5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7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几本需要,又不能超出行星(地球)的生物容许极限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9 清洁生产: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它能使所用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10 环境经济学研究主题决策与其所处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的学科,主体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际组织;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11 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废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中能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将不断增殖12 生物膜法将废水连续通过固体填料(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能吸附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13 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大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大纲一、复习内容及范围第一章水环境1.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的特点。
2.掌握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概念;了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及产生富营养化的原因。
3.了解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4.什么是难降解有机物?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特点。
5.掌握水质基准的概念及与水质标准的区别。
6.了解地表水功能区的划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重要指标。
7.掌握水污染控制方法,包括源头控制和处理处置技术。
8.了解尾水回用的途径。
9.了解水污染的特征。
第二章大气环境1.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大气的分层及特点。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3.掌握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机制,了解光化学烟雾的组成。
4.了解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5.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空气污染指数。
6.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方法。
第三章土壤环境1.掌握土壤污染的过程与特点。
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3.了解土壤污染源。
4.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5.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四章固体废物1.掌握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定义。
2.了解危险废物的来源及特征。
3.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
4.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方法。
5.掌握固体废物的处理和最终处置方法。
6.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过程。
7.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和制度。
8.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和综合利用。
第五章物理环境1.了解噪声的主要特征。
2.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3.掌握声环境质量标准。
4.掌握噪声控制的方法。
5.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有哪些?电磁辐射与放射性辐射的主要区别?6.掌握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方法,尤其是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第六章生物环境1.掌握环境激素及其危害性,并列举几种环境激素物质。
2.了解生态因子及生物适应的概念,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类型。
3.了解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4.掌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掌握环境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了解生物处理技术在三废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与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大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
4. 土地退化:过度开发、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策略1. 预防为主: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2. 全面合作: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治理创新: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四、环境保护的行动与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4. 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措施。
5. 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五、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展望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环境保护概论笔记
环境保护概论笔记
1.环境保护的定义: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维护人类生存和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规划。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能够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化水平,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利益。
3.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大气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控制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控制、气
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等。
(2)水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
态环境等。
(3)土壤环境保护:包括防止和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土地资源、维
护土地生态环境等。
(4)生物环境保护: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
生动植物等。
4.环境保护的原则:
(1)预防原则: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优先考虑预防措施,避免环
境污染的发生和扩大。
(2)治理原则:对环境问题应采取治理措施,以避免环境损害产生
更大的影响。
(3)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者应该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和经济负担。
(4)公众参与原则:应该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环境保护的实现方式:
(1)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和管理。
(2)科技手段:通过环保科技手段,实现环境治理和减少污染。
(3)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4)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环境条约,实现跨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即是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2)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三、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四、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城市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
②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
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
③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燃煤及汽车尾气释放出大量的烟尘、SO2、CO2、NO2、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量的影响。
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
城市化将增加耗水量,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度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②对水质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复习提纲概要
上冈高级中学《环境保护》复习提纲1.1 人类环境1.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3.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2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使得当代环境问题显示出大范围、高危害等新特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心事物: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①第一环境问题。
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分为三种类型: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1. 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确定一个主体才能说明环境的概念?答:环境是指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环境总是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进行联系与交换。
2. 按照环境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几类?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答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环境的功能特性如下:①整体性与区域性;②变动性与稳定性;③资源性和价值性。
3.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就是生物圈。
F生物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T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
F4. 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状况,分析城市环境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征。
答:城市的组成:一般认为,凡是10万人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区域,就是城市。
功能: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城市作为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使世界经济系统逐步演变为城市化系统。
特征:①是非农业人都集中区域;②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③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综合体。
5. 下面的环境问题中主要由人为原因所致的有哪些?并加以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水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
T 由于无计划过度开采某些内陆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甲状腺肿。
T某些地区出现的氟骨病。
T中国某些山区多发性的泥石流灾害。
F 由自然力引起的。
6. 某一个地区哪种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碘7. 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8. 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状况,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怎样?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看法。
9.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答:①原生环境问题;②次生环境问题10. 简述历史上环境问题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到启示? 答:①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的奴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提要1.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2.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聚落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3.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
包括有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
4.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外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5.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6.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并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和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7.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动态的平衡。
在系统各组分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使得生态系统中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
9.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10.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经济适度人口。
在7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曾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口容量进行了估算,多数认为只能养活100亿人左右。
11.到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
但人均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1.5万美元,居世界第53位,是俄罗斯的1/5,美国的1/8,12.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全国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m3,年均径流量为284 m3,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700 m3,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3.我国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配置不协调,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制约,成本增高,效益降低。
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南粮北运,给运输增加极大压力,使资源开发受到制约。
另外,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差,经济发达程度低,也使开发利用受到限制。
14.根据世界水资源研究所提出的标准,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处于缺水上下限(1000-5000 m3/人)的中低值,总体缺水。
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
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988 m3,低于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共有11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750立方米的缺水紧张线,其中山东为380 m3,河北为330 m3,北京不足300 m3,天津仅为150 m3,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
15.目前,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人均耕地面积小;(2)耕地利用程度高;(3)耕地占用严重;(4)分布不均匀;(5)自然条件差。
16.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林业发展的总战略是:切实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永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逐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端正指导思想,改革管理体制;(2)做好调查设计,实行森林资源的档案化管理;(3)调整结构布局;;(4)认真贯彻《森林法》,坚持以法治林;(5)加强对森林的管护、防止火灾、病虫害的发生;(6)加速培养林业人才。
17.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3)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4)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勘探,与设计;(5)抓紧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工程建设;(6)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
18.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依赖陆地生态系统从事农业、牧业、林业以及其他多种经济活动。
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土地数量相对稳定,保持土壤肥力的久用不衰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千秋大计。
就我国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2、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3、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质量和耕地生产力;4、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5、适度控制工业和城市用地。
19.森林资源的重要功能:森林除了给人类提供大量的直接产品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2)吸收CO2,放出O2;(3)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4)驱菌和杀菌(;5)阻滞粉尘和减低噪声;(6)保护野生生物和美化环境;(7)防风固沙。
20.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①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人类的主要食物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②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发展中国家80%的人依靠野生动植物来源的药物治病,发达国家40%以上的药物依靠自然资源;③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④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人类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用它作为外源基因,可培养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生物新品种;⑤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持水土,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我国林业发展的总战略即总任务是:切实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森林;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永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逐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端正指导思想,改革管理体制;(2)做好调查设计,实行森林资源的档案化管理;(3)调整结构布局;(4)认真贯彻《森林法》,坚持以法治林;(5)加强对森林的管护、防止火灾、病虫害的发生;(6)加速培养林业人才.2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3.大气环境问题常常是全球性的、区域性的。
目前国际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全球性的酸雨、CO2浓度的增加(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
24.大气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25.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26.大气污染的防治: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大气污染的控制途径:(一)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2、改善燃料构成;3、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4、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废气”;5、开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煤碳、石油的用量。
以上新能源多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化石能源开采使用的环境问题,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采用各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1、烟尘治理技术;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3、光化学烟雾的治理技术。
(三)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保护大气环境。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工业布局(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2、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4、发展绿色植物,增强自净能力。
(四)加强大气管理大气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从宏观上、战略上、总体上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法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的方式来管理环境。
为了实现大气环境管理科学化、定量化,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一系列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大气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27.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是由水本身,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28.正常情况下,当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无人干预条件下,借助于水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最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我们把水体的这种自我净化作用叫作水体自净。
水体的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每一类水体的自净作用都有一个最大域值即自净容量。
水体的自净容量是指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量。
29.水污染防治:1、控制水污染的方法:(1)改革或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质;(2)重复利用废水,使废水排放量减到最低水平;(3)回收废水中有用物质;(4)加强对水体及污染源的监测;(5)充分利用水体的净化能力。
2、水污染的控制措施:(1)坚持有法必依,尤其要做到“三同时”和限期治理;(2)推行清洁生产;(3)坚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结合;(4)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水平;(5)在生产和生活中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30. 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堆积量大、成分复杂,性质也多种多洋。
特别是在废水、废气治理过程中所排出的固体废物,浓集了许多有害成分,因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极大,污染也是多方面的。
(1)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5)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资源能源的浪费。
31.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2、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平衡;3、增加植被的覆盖面,防止农业环境污染;4、在生态系统中增环加链提高经济效益;5、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
32.绿色食品生产必须具备四条标准:第一,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第二,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第三,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第四,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