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0古诗两首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20古诗两首
第课时
1.学会出此刻《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两个生字:舍、君。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诗。
3.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况,领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比较该诗与前一首诗的差别,感觉人间真情。
5.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累积诗歌的优秀习惯。
【要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述的情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上节课我们陪着诗人李白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要和诗人王维一同送走此外一个人。(师板书课题 ,学生看教师一笔一画认真写字的情况 ,认识到本课所学的也是一首送别诗。)
2.解题 ,指引学生认识有关资料 ,如王维的平生 ;“元二”是指一个排行第二的姓元的人 ;“使”是出使的意思 ;“安西”指唐朝安西都护
府,在今新疆库车邻近。 (学生依据老师的解说认识题目的意思。 )
3.指引学生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本诗题目的异同。
(学生与教师一同明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了然送其他地址 , 却没有说出走开的人去做什么 ; 《送元二使安西》没说明送其他地址 , 却点出了元二是作为一个使节去安西的。 )
4.回首 :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绝唱,请问是哪两句 ?(学生齐答: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5.引入课文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佳句,它也是作者
目送友人走开时发出的感触吗?让我们来看看吧。 (学生带着好奇进入
课文的学习。 )
[设计企图 ]将本诗的导入与前一首诗联系起来,用比较的方式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两诗均为送别诗。
【学情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古诗的基本能力。
2.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搜集资料和积累的习惯和能力已逐步形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在对比中学古诗,分类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通过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我们来赛个诗吧!出题者说前两句,其他同学接后两句。谁先来。
2.能记住这么多古诗,你们真棒!我也想说,《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送别诗。
3.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
今天有幸听到吴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吴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吴老师教学时有很多的亮点和可取之处,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讲以下四点:
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
教学开始,吴老师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胜古迹——黄鹤楼的同名古诗导入新课。优秀、自然的导入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同时,吴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此篇古诗课题的两个难点:一点是朗读课题的节奏划分;二点是“之”的理解;并且非常顺利地解决了这两处的难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吴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一词,提问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美景?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词感受藏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读好课文。
在讲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时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四、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吴老师很有心地补充了李白的作品《赠孟浩然》、《江下行》、《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通过补充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人物,为解读文本打好铺垫。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诗两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2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3) 师加以补充总结。
注释: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再天边滔滔流淌。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烟故 花人 三西 月辞 下黄 扬鹤 州楼
, .
诗意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好友孟浩然 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 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唯孤 见帆 长远 江影 天碧 际空 流尽
, .
诗意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伫立江边, 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
的 诗人,他和李白是好 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江苏
省扬州市。“之”是 “去”的意思。
公元726年,李白在黄鹤 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写了这
首诗。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 在的武汉市武昌蛇山的 黄鹄矶[huang-hu-ji]上, 自古是游览胜地。现已 重建。传说有神仙在此 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 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 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 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 名天下,特来求教啊!” “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 仰了呀!” 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 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 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 行。 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 生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获奖教案_0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我们先来看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指导学生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题目的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之”,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只,去,到的意思。
师:从这个题目当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我们来看这幅图,黄鹤楼和江陵都是在长江边,从黄鹤楼沿长江,一路向东就可以到达广陵。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读了诗题,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生说题意)
师:我们把这类诗叫做送别诗。
2. 初读古诗,了解诗意。(生自由读诗。)
3. 指导朗读,注意诗中的停顿。
4.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句的大概意思。
三、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 朋友情
师:这首诗只有28个字,这短短的28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生动的离别场面。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能从诗句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我们想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就不得不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师讲述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故事。)
2.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师:李白特别崇敬孟浩然,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之深。这么好的一对朋友却不得不分开了。生:因为孟浩然要到扬州去。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2周 20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
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2、读诗题,解诗题。
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2、齐读古诗。
3、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4、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三、品读古诗,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2、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搜集古诗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感受友情的可贵,说说学过的关于友谊关于送别的诗歌。
二、初读诗文,正字音。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种形式诵读(指名、同位互读等)
2、认识:鹤孟陵辞唯
三、再读诗文,解诗题,识诗人。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黄鹤楼: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而名声大噪。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等文化作品。
广陵:扬州
(2)李白:唐朝大诗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孟浩然:唐朝著名山水田园大诗人,他的《春晓》大家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了吧。
2、诗题: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到扬州去
四、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所以诗中称“故人”—老朋友呀!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浮
落 日 故 人 情
云 游 子 意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 平明送客楚山孤。落吴大地地。,清迷晨蒙当的 我烟 送雨 别笼 友罩 人着 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 一片冰心在玉壶。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 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3、送别情景不同。(前是写孤帆江水景色;后是劝酒祝酒 话别情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关于友情的 一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情 的诗句呢?
——
又远
送芳
《 赋 得
王侵 孙古
古 去道
原 ,,
草 送 别
萋晴 萋翠
》 满接
[]
唐 别荒
代 情城
白 居
。。
易
——《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唐] 王勃
海 内 存天 知涯 己若 ,比
• “碧空”就是湛蓝的天空。
• “天际”是天边。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 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 李 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人教新课标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三、四句:
1、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朋友的心情。
2、这里的“更”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3、思考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
1、学生自读古诗。
2、学生小组合作,抓住重点字词,细读古诗。
3、学生抓住重点词汇报交流。
交流讨论
品读感悟
( 分钟)
作业布置
(1分钟)
1、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环境描写清新
情深意重
劝酒话别含蓄
教学反思
围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教学Baidu Nhomakorabea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注明每个环节预设时间)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课前口语
表达训练
(5分钟)
国学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导入新课
(1分钟)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导学生读《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安西在哪儿呢?
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在中国诗歌史上, 他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位伟大的积极浪 漫主义诗人。著作有《李太白集》。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 人。(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 襄阳。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 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 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不事雕饰, 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 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的惆怅及对朋友的依恋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
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
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 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 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 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 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 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 的长江巨流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麽深挚的友情,然 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 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 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 而余味无穷。
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来自百度文库
黄鹤楼到扬州的路线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板书设
计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
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
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
诱发
了孩
子们
学习
古诗
的兴
趣和
欲望。
作业反馈: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明确: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
明确:从诗题可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3.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
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4.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5.指名读,注意读准多音字。
6.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教师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
送了一程又一程。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练习册。
2.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优质教学课件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
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
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学习《静夜思》 1. 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 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1. 教师范读,学生掩书认真听。 2. 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3. 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4. 指名试背。
5. 同桌交互背。 6. 齐背。 三.写 字指导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组词:
皮( ) 主( ) 夕( ) 披( ) 往( ) 多( ) 3.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天空 ( )的云朵 ( )的太阳
茂,像浮动的烟雾。
(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单单一只船。 尽:看不见了。唯: 只。
“孤帆”并不是说浩 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 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 船上。
见 失 人行 由 繁 浩 在 的到 黄 花 浩 水 小扬我鹤 似我 荡 天 舟州伫楼 锦的 荡 相 愈去立出 的好 的 接 行。江发 阳友 江 的 愈 边, 春孟 水 地 远 ,乘 三浩 流 方 , 目船 月然 向 , 渐 送东 ,在 天只渐友 际望消 。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什么意思?(消失了,没
有了)真的什么都尽了吗?(不是)“不尽”的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深
厚感情)
诗人送别友人,当船行驶到远方,诗人依然伫足远望。
师引读“孤帆――”生接读“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师:“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一下诗人这时眼中看见了什么?(只
看见滚滚长江水)从哪个字看出只看见?(唯见)这江水就像?(诗人
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情谊)
B看图想象
①孤帆已消失在诗人的视线外,只看见了滚滚的长江水,此时,李
白的心情一定会像这江水一样不平静吧!他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
学生说他们在一起时的事例,以及两人分别后的惆怅)
可用这样的句式:当李白,孟浩然。
当李白,孟浩然。
②这时你就是李白,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扬帆远去的故人。指一生
接读。
3师引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生齐接“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脑中构图,熟读成诵
⑴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那千年之前李白送别孟浩然的
黄鹤楼旁,去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吧!
⑵(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师范背,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⑶生试背、指名背、齐背。
五、总结
师: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古时伯牙绝弦酬知己,李白依依不舍送浩然,这种友情值得我们去寻觅,去珍惜
教学随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 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 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
知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 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 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 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 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 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 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 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 的代表。开元进
解题
元二:作者的一位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今新疆
库车附近。 题意: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
解诗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地面。(渭城:指秦时的咸
阳城汉代改为渭城。浥:湿润)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翠色欲滴。 (客舍:旅店。青青:指草木多。柳色新:被雨 打湿柳树好像很新。) 老朋友,请你再饮完这一杯吧。(更尽:再饮完。 更,再。尽:完)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 厚的老友了。(阳关: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关口 和玉门关很近,因在玉门关的南面,因称阳关, 是古时出塞时的必经之路)
中心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 留恋、关切和祝福。
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 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 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 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 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知诗人:
汉族,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 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 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
解题
广陵:今江苏扬州
黄鹤楼:楼名,今湖北武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题目: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
到广陵去
诗意
我和老朋友在黄鹤楼上辞别了。(西辞:辞别,
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 在阳春三月老朋友要顺流直下到扬州去。(烟花: 指花开的茂盛,像浮动的烟雾。下:顺流直下。 扬州:指广陵) 船越走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这晴朗的天空。(孤: 孤单,孤独。远影:指船的影子越来越远。碧空: 晴朗的天空。尽:消失)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唯:仅, 只。天际: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