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考释
天一阁暑期社会实践
一、前言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楼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天一阁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其在我国藏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团队在暑期开展了以“走进天一阁,传承文化精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天一阁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藏书规模等,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 通过参观、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天一阁在我国藏书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4.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髓。
三、实践内容1. 参观天一阁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天一阁的各个展区,包括藏书楼、碑刻馆、书画馆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明朝著名文学家、藏书家范钦创建。
藏书楼主体建筑为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馆内藏书丰富,有古籍、善本、碑刻、书画等多种类型。
2. 调研天一阁藏书为了深入了解天一阁的藏书规模和特色,我们团队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与天一阁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据工作人员介绍,天一阁藏书规模庞大,有古籍10万册,善本、碑刻、书画等藏品也极为丰富。
其中,善本古籍有《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文献。
3. 访谈天一阁专家我们团队有幸邀请到天一阁专家,就天一阁的历史、文化底蕴、藏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访谈。
专家表示,天一阁作为我国古代私家藏书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籍,还为后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 拍摄宣传视频为了更好地传播天一阁的文化精髓,我们团队还拍摄了宣传视频,通过展示天一阁的建筑、藏书、专家访谈等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天一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实践成果1. 完成了天一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撰写了多篇关于天一阁的报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
3. 拍摄了宣传视频,扩大了天一阁的社会影响力。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二、诗歌鉴赏三、综合性学习3.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材料一】四、语言表达4.下面是在杨贤江故居研学时的一段对话。
请你根据语境向讲解员提一个问题,填写在横线处(20字以内)。
同学:听我爷爷说,杨贤江先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是这样吗?讲解员:是的。
他写有《新教育大纲》等著作,提倡“全人生指导”。
其实,他不仅是教育家,还是个革命家呢。
同学:我爷爷倒没跟我说起过这点,您能跟我讲一讲吗?讲解员:好的。
杨先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用他的行动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解员: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带领师生一起高呼:“还我青岛,勿做亡国奴!”他还曾参与组建“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成立演讲团,去学校宣传救国道理。
同学:听您这么一说,我要去查查资料,好好地了解他。
五、填空题六、语言表达七、填空题8.为了劝说小文同学勤奋学习,同学们设计了一份劝说方案,并从《颜氏家训》中搜集了下列材料,作为四个劝说要点的佐证。
请将佐证材料分别填入劝说方案中相应的横线处(填选项)。
【佐证材料】A.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B.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C.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D.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八、课外阅读九、情景默写10.下面是学习活动结束后学习委员的发言。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2011-08-18 16:07:21万明解扬[英文标题]A Textual Research of Mingshi Gao Perserved at Tianyi Ge [中文摘要]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清钞本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卷本比对后,初步认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中墨、朱笔所改内容,符合万斯同信赖《明实录》并倾心焦竑《献征录》的史学思想,该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反映出万斯同编纂《明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一是他亲笔誊改的手稿;二是经他编纂的初稿。
前者由万斯同本人誊录与删改,属于手稿的性质;后者是《明史》形成过程中分撰稿的综合编纂稿,部分卷首标明“明史卷”若干,“列传”若干,以改定初稿的面貌出现。
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共同的一点,即万斯同的史料选择、取舍、分合、排列状况,均清晰可见。
因此,天一阁藏《明史稿》便具有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质,拥有其他卷本《明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天一阁/万斯同/《明史稿》/史学思想/文献价值[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宁波天一阁庋藏的明史稿(以下简称“阁藏本《明史稿》”),共12册,兼含稿本与钞本,有墨、朱笔删改及名家的钤章、题跋。
该稿早年曾引得著名学者登阁观览,留下了多种推论与识断意见,但始终以善本深藏,未广为人知,更未能为学人所研用。
本文旨在略述该稿存在形态,在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明史稿》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版本略做比对后,撮述所见《明史稿》的修撰思想,并分析该稿作者及其在清廷开馆修史过程中的地位。
鉴于更多的识见,有待今后整理与研讨时进一步展开,本文的粗浅不成熟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天一阁藏《明史稿》的来历与已有研究长期以来,这12册阁藏本《明史稿》,以其珍藏罕见和被推测为万斯同手稿,引得多位前贤从其钤章、字体、墨色及部分传文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识断。
天一阁考察报告
宁波天一阁考察报告说起天一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家乡宁波的宣传口号便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第一句便把天一阁推上宁波文化之代表。
由此可见,天一阁在宁波这一文化古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学术上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阁址位于宁波城区月湖西,今天一街22号。
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
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
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
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
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
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
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
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
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
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
“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
他又在阁前开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又在藏书楼前后,砌造假山,架桥构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养鱼,使藏书楼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
天一阁将藏书的功能与读书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识。
后乾隆为珍藏其在朝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沈阳的热河避暑山庄,扬州,镇江与杭州各地兴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从其整体上讲,均参照了宁波天一阁的模式而统一建造的。
我所知之天一阁
我所知之天一阁编辑1001 1019300133倪建娣文章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天一阁一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感想,分为天一阁简单介绍、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和范钦与天一阁这三部分。
关键词:天一阁文化藏书正文一、我印象中的天一阁以及天一阁的介绍。
期中之后的一次中国古文献学,老师安排了一次实践的课程,于是,我们便集体拜访了印象中伟大的藏书阁——天一阁。
本以为藏书阁该是一个俨然肃静的建筑,甚至担心会喘不过气来,直到走进大门才大出人所料。
天一阁是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式的建筑,与故宫这样威严,压抑皇家建筑比起来,一进门你感受到的是扑面的生活气息,到处的亭台楼榭,眼前随即浮现几百年前的情景,几丝明丽的阳光照亮了一池碧绿的清水,仿佛的丝丝古筝声中,婴红的鲤鱼闲散的游弋着,朱漆青瓦的楼亭里,几屡白髯的老者,守着一盏清茶,品味书册中的神秘。
但是,它又有一般园林所没有的书香气息和文化韵味,单是那扑鼻而来的阵阵书籍香就让人再三感叹各中神秘。
其实在游览过程中并没有为天一阁有很大的震慑,直到详细了解后,才感叹它的惊世,后悔当初不该草草完结对它的膜拜。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它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藏书史及其历史影响
“天一阁”藏书史及其历史影响“天一阁”藏书史及其历史影响天一阁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建于明朝中期,是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它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私家藏书楼的典范。
天一阁从古至今都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从建阁初始到天一阁的发展以及兴衰历程都是前人后人研究的重点。
大家都天一阁的关注让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稀缺性更加凸显。
1930年,陈登原一次与友人寻访天一阁的经历促成了《天一阁藏书考》的诞生。
全书分9章,分别为:三百年前浙东藏书之盛;天一阁主人;天一阁收藏之来源;天一阁之组织及管理;天一阁与四库全书;天一阁书目及其内容;菁华小记;天一阁之散佚;天一阁之善后问题;附录四篇。
通过实地考察,并访问了甬上学人戴季石、冯孟颛,同时求之于地方文献,陈登原对天一阁及其藏书作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陈氏主张“无一处无出处”,极为谨严,其对天一阁的考察、研究,资料翔实、可靠,足资后学佐证。
这是历史上首次全面考察天一阁藏书史和现实状况。
骆兆平老师积数十年心血功力写成的《天一阁丛谈》,是了解和研究天一阁的权威之作。
他认为,“天一阁的本体文化就是藏书文化”。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是一种内蕴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它既有汗牛充栋的图书、巍然矗立的藏书楼等物态文化,又有在长期藏书活动中形成的风尚、习俗等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主体因素潜存的心态文化。
如此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古代私家藏书必然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骆兆平老师我们不应该只知道范钦是明代著名藏名家,是天一阁藏书楼的缔造者,更应该了解范钦的为人,他的政治抱负、从政业绩、抗倭功劳、诗文、书法艺术造诣以及对出版事业的贡献。
所以骆兆平老师在《丛谈》中简明扼要系统地介绍了范钦的生平及建树,据他平时谈及,他的考证和论述留有余地,以鼓励后人进一步开阔。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以历代名人与天一阁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近40位名人与天一阁关系的逐个解剖,从全新的视角阐述天一阁对浙东学术乃至全国学术的贡献和历代名人对天一阁藏书的整理、编目、藏书楼保护所作出的努力。
书藏古今——天一阁(二)
书藏古今——天一阁(二)文字/蔡一林宝书楼的藏书已经穿越了时空,在历史的尘烟中熏成了酽酽的微黄。
天一阁的屋宇虽然苍老,但天一阁博物馆也折射了一个艰难荣耀的文化奇迹。
古朴的红褐色桌子,銮金色的龙纹雕饰,带着历史微醺感的光线柔和地渲染着书架,打出昏暗的光晕。
漫步在古老的书柜间,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历史的洪流在这里穿过,带来了瞬间的寂静。
时间从呼吸声中静悄悄地流逝。
我在藏书柜之间流连,摩挲着细小的雕纹。
历史留下的的斑驳痕迹淡淡地显露出来。
没有停留过多的时间,我们便再次站在了天一阁门前。
然而这次的角度,却是天一阁面前的蓄水池——天一池。
水塘微微泛动着少许波澜,几尾锦鲤在水池里自由游弋,时不时搅动几番涟漪。
鱼儿轻巧犹如林间小鹿,红锦艳丽似霓裳羽衣。
大鱼小鱼互相追逐嬉戏,颇有几分悠然自得。
池水清澈见底,池底的淤泥被轻轻搅动开来,转眼间又沉落池底。
我伸手原本想鞠一捧池水,却在靠近时不由自主地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只是静静地靠着水池旁的石阶,捕捉每一道细小的微波。
鱼儿自由地在水下进出。
当它滞留的时候,是不是也正在像我一样享受这里的静谧呢?天一池自从出现,就注定只能默默保护宝书楼,在宝书楼遇到火灾时,好不吝啬地取水灭火,堪称是宝书楼的守护神它保持了宝书楼的辉煌与荣耀,使宝书楼这座来自五百多年前的木质结构书阁仍旧保存完好。
池边,一亭方映在树丛掩映间,俏生生地探出半个影来。
古朴的褐色油漆,有些斑驳脱落。
轻轻靠在座位上,遥望那一波荡漾秋色,别有几分惬意。
湖边的假山仿佛是毫不经意地摆放着,错落有致。
绿树掩映间,一娉婷石像赫然撞入我的眼帘。
绿叶随性地点缀着石像全身,隐隐绰绰间,可以模糊看出线条柔和而曼妙。
细细看来,就是前文提到的钱秀云的石像。
细细大理过的长发被绾起,松松地梳成发髻。
女子眉目如画,却身形柔美,腰肢纤细,却静静的伫立在水池一侧。
略仰起头来,留恋地望着宝书楼,一颦一笑之间,仿佛伊人尚在,仍恋那一方书阁。
女子青衣素衫,素白纤柔的手拘谨地方在身侧。
天一阁藏书溯源考
天一阁藏书溯源考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说天一阁中书籍的来源可追溯至宋元祐年间,原因是天一阁藏书中的一部分来自于明代藏书家丰坊的万卷楼。
而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丰坊,晚年更名道生,字存礼,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生于1492年,卒年不定,一说1563年。
嘉靖二年进士及第。
后做过几任不大的官,后“以吏议免官”,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
嗜书如命。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这样写丰坊:潦倒书淫墨癖中,滑稽世乃有人翁。
紫清旧宅归来日,元祐书籍一旦空。
“书淫墨癖”乃黄宗羲在《丰南禺别传》中对丰坊的评价,“人翁”是丰坊的字号,“紫清旧宅”为宋时丰尚书故园,“元祐书籍”是说丰氏藏书始于宋元祐年间。
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详细记载了丰氏家族及万卷楼:“丰氏为清敏公之裔。
清敏之子安常,安常子治,监仓扬州,死于金难。
治子谊,官吏部,以文名。
谊子有俊,以讲学与象山、慈湖善。
有俊子云昭,云昭子稌,稌子昌傅,并以学行,为时师表,而云昭群从曰芑、茝,皆有名。
盖万卷楼之储,实自元祐以来启之。
自吏部以来,迁居绍兴。
其后至庚,六迁居奉化。
庚子茂,四迁居定海。
茂孙寅初,明建文中,官教谕。
寅初子庆,睠念先畴,归葬父于鄞城西大卿桥以南紫清观,紫清观者,宋丰尚书故园也。
以其余治宅,于是元祐以来之书籍,由甬上而绍兴、而奉化、而定海者,复归甬上。
庆官河南布政。
子耘,耘子熙,官学士,即以谏大礼拜杖遣戍者也。
丰氏自清敏后,代有闻人,故其聚书之多,亦莫与比。
”丰熙即丰坊的父亲。
又曰:“迨熙子道生,晚得心疾,潦倒于书淫墨癖之中,丧失其家殆尽。
而楼上之书,凡宋椠本与写本,为门生辈窃取者,几十之六。
其后又遭大火,所存无几。
范侍郎钦,宿好藏书,至是以其幸存之余,归于是阁。
”后人多以此来证明万卷楼藏书的最大继承者天一阁的藏书也可以追溯到宋代元祐时期。
但这个可能性值得商榷。
我们可以做两种假设:一是万卷楼建于宋元祐时期,二是万卷楼中的部分藏书可以追溯到宋元祐时期。
天一阁的藏书目录
天一阁的藏书目录现存最早的书目范钦自号东明山人、东明外史,其藏书处初名“东明草堂”,所以最早的藏书目录称《范氏东明书目》。
这部书目只有一册,记载在朱睦木挈于明隆庆四年编成的《万卷堂书目》中,当时范钦尚在世,可知此目为范钦所手定。
嘉靖三十九年,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回故乡宁波,此后便筑起了天一阁。
稍晚,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有《四明范氏书目》二卷;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著录《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二册四卷,这些大概是范钦重编或他的儿子范大冲增编之本。
清康熙十二年,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破例登阁,他“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
凡经、史、地、志、类书之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
当时,黄宗羲登阁时间不长,仅仅选录了一个简目。
康熙十八年,范钦的玄孙范廷辅加以重订,补录了前所未列的书籍,并请黄宗羲写了《天一阁藏书记》。
黄宗羲在此文中说:“余之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昆山徐健庵使其门生誉写去者不知凡几。
”上述几种书目应当都是稿本或抄本,均因未刻而失传,天一阁初期的藏书情况便不知其详。
我们通常所说天一阁藏书七万卷,那是依据《范氏家谱》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天一阁藏书目录是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其传本有二,一是漫堂抄本,一是介夫抄本,今均藏北京图书馆。
此目编者姓名和编辑时间失载,但仔细分析起来,尚可发现如下几个特点:一、书目不分卷,而把书籍分为制书、诸经、四书、史、实录、志、经济、官制、出使、奏议、兵家、刑名、儒家、释家、道家、子书、集、选诗、古文、类书、词曲、策论表赋、小说、礼乐、博古、阴骘、天文、杂技、书画、地理、医家、星相、农家、人物、姓氏、列传,共三十六类。
从其分类体系来看,把《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等明代制书放在首位,具有明代书目的特点。
如嘉靖《建阳县志》所载书坊书日,分制书、经书、诸史、诸子、诸集、文集、诗集、杂书八类;万历三十三年编《内阁书目》,分圣制部、典制部等十八部,都把明代制书放在首位。
书香飘海外的天一阁博物馆说明文阅读
书香飘海外的天一阁博物馆说明文阅读天一阁博物馆,哎呀,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它可不是随便哪个博物馆哦,而是中国最古老的私人图书馆,历史可悠久得很,早在明代就建立了,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地方,里面藏着的书籍和文化可都是宝贝,简直是文人墨客的梦中情库。
走进这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古籍,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在诉说着多少个岁月的故事。
书香四溢,真的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啊,真香!这儿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像个守口如瓶的老朋友,等着你来发掘呢。
听说,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天一生水”,这水是指的“书海”,而“阁”嘛,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进入馆内,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悠然,仿佛能听到古人翻书的沙沙声。
书架之间,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文物,真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
而且这儿不仅仅是看书哦,博物馆里还有各种展览,时不时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简直是个书香聚集地。
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参加一些讲座,听听专家们的见解,收获满满,感觉自己也成了文化人。
馆内的工作人员可热情了,他们个个都是书迷,跟你聊起书来,那真是侃侃而谈,简直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想要拍照打卡,放心大胆地来吧!这儿的环境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尤其是那扇扇古朴的窗户,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本上,宛如置身于仙境。
拍出来的照片绝对是朋友圈的“点赞神器”。
不过,记得要保持安静哦,这里可是个阅读的圣地,打扰到别人就不好了。
说到文化,这里可不仅仅是书籍的殿堂,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热土。
来自海内外的朋友们,常常在这儿聚会,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故事。
看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聊书,聊生活,真是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书籍连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那颗颗热爱文化的心灵。
天一阁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建筑风格。
那种古典的风格,雕梁画栋,简直是艺术的结晶。
每一个角落都有细腻的雕刻,仿佛在默默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走在这儿,感觉像是走进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步都踩在古人的足迹上,唉,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新发现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考释
新发现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考释
龚烈沸
【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范钦时代的天一阁所遗留文献甚少.新出版屠隆《由拳集》收天一阁诗四首,于天一阁当初形制、园林格局有较为细致的描述.而"南开之父"严修于辛亥革命前夜的1910年到访天一阁,对天一阁藏书等有较为详细的日记记载.此两则文献均属新发现,俱可补天一阁阁史之阙.文章对这两则稀见史料进行了考释.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龚烈沸
【作者单位】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浙江宁波 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3
【相关文献】
1.天一阁博物馆藏《朱赞卿函牍稿》中的出版史料考释 [J], 刘云
2.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原件等稀见史料考释——兼论恭亲王奕诉与清季政治舞台 [J], 王天根
3.日记:近现代文学的史料渊薮——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的文学史料价值 [J], 倪春军;
4.中国扬琴史料研究——江南“洋琴”稀见史料三则 [J], 张翠兰
5.天一阁藏家谱中新见黄宗羲佚文两篇考释 [J], 张萍;叶思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阁藏书失窃记
天一阁藏书失窃记作者:郦千明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8期文郦千明1914年6月初的—天,蛰居上海的文献学家缪荃孙听书友张石铭说起,最近从书市上收购了一批善本,全是难得见到的天一阁藏书,内有宋代刻本《书经注疏》《欧阳集> 64卷本等极其珍贵的古籍。
张石铭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的丝商之家,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平生醉心金石书画,尤爱藏书、刻书。
缪荃孙深知张氏擅长文物鉴赏,相信其所言非虚,但范氏一向家规极严,难道如今肯违反族训出售阁书了?他半信半疑地提议去张宅看书。
于是,两人来到位于公共租界南无锡路的张家大院,张石铭从书房里取出一沓线装书给客人,缪荃孙粗粗一翻,断定确是天一阁藏书,这些书的扉页上都赫然盖有范钦的篆文图章。
张石铭告诉他,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四马路(福州路)一带的书铺还有不少,自己见过而未购买的,就有明代刻本、明代抄书及《登科录》等大量善本。
缪荃孙听罢,觉得十分蹊跷,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他匆匆告别老友,直奔四马路打探消息。
经询问几名稔熟的书铺老板,证实最近书市确有大批天一阁藏书在流通。
有位店主知道他酷爱藏书,遇到善本,往往一掷千金,便问他是否有意购买。
缪荃孙和范家交情不浅,此刻只想着尽快把消息送到宁波,让范家有所防备,根本无心买书。
缪荃孙和范家的交往可追溯到六年前,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缪荃孙的妻兄夏闰枝被朝廷任命为宁波太守,他萌生了进天一阁看书的念头。
不过,他深知天一阁深似侯门,对大多数渴望一睹秘籍而不得入的读书人而言,好梦难圆。
历史上有幸登阁的屈指可数,这些人往往是学术造诣极高和人品气节甚佳的文入学者。
他不死心,屡次央求夏氏向范家说情,以慰其平生之愿。
考虑到他的声望和学识,加上夏太守的面子,范家终于答应了。
次年四月,经过漫长的等待,缪荃孙终于兴高采烈地走进天一阁,如饥似渴地遍读阁书。
他是个有良心的读书人,对范家心存感激,因此当得知阁书大量出现在上海书市时,岂肯袖手旁观。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万明;解扬
【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7)001
【摘要】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清钞本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卷本比对后,初步认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中墨、朱笔所改内容,符合万斯同信赖<明实录>并倾心焦兹<献征录>的史学思想,该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反映出万斯同编纂<明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一是他亲笔誊改的手稿;二是经他编纂的初稿.前者由万斯同本人誊录与删改,属于手稿的性质;后者是<明史>形成过程中分撰稿的综合编纂稿,部分卷首标明"明史卷"若干,"列传"若干,以改定初稿的面貌出现.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共同的一点,即万斯同的史料选择、取舍、分合、排列状况,均清晰可见.因此,天一阁藏<明史稿>便具有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质,拥有其他卷本<明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献价值.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万明;解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天一阁藏《明史稿》之《赵佑传》的整理及相关问题 [J], 张兆裕
2.天一阁藏《明史稿》之《忠义传》两题 [J], 张金奎
3.天一阁藏《明史稿》之《郝杰传》研究 [J], 廉敏
4.天一阁藏《明史稿》之《罗汝芳传》初探 [J], 陈时龙
5.天一阁藏《明史稿》的整理及其史料价值 [J], 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阁惊现《兰亭序》“神龙本”
天⼀阁惊现《兰亭序》“神龙本” ⽂物研究⼈员王开儒近⽇在京表⽰,经过多⽅⾯研究考证,现存于宁波天⼀阁的《兰亭序》碑刻,可以确定就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王羲之真迹的刻本,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代书圣的书法神韵。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雅集时为⼀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书”。
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内府,王羲之原帖则由⾃⼰亲⾃保存。
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等”的最佳摹本。
因为摹本上印有唐中宗的“神龙”半印,因此也被书法界称作“神龙本”。
王开儒多年从事⽂物研究,曾因论证现存《清明上河图》是全本⽽⾮残卷受到⽂物研究界的关注。
继《清明上河图》后,他⼜全⼒投⼊《兰亭序》的研究。
2008年11⽉,王开儒投书新闻媒体,提出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兰亭序》最佳摹本、现在⼴为学习者临摹的“神龙本”可能是明代赝品,真正的“神龙本”应该是存于天⼀阁明代丰坊摹刻的《兰亭序》。
这两本《兰亭序》都与明代书法家、收藏家丰坊有关。
前⼀本是丰坊中年时卖给同时代收藏家王济的,后⼀本是丰坊晚年⾃⼰摹刻的。
将两本《兰亭序》通篇324个字逐⼀对⽐研究,发现两帖出笔⼊笔⼀致,但丰坊刻本字迹更有神韵。
王开儒因此提出,前⼀本只是丰坊临摹伪造的,后⼀本才是“神龙本”真⾯⽬。
最近,王开儒经考证提出在四个⽅⾯证明丰坊摹刻的应为真正“神龙本”。
其⼀,丰坊刻本上有6枚唐宋皇帝收藏印章。
不仅有唐中宗的“神龙”印,还有唐太宗的“贞观”印、唐⽞宗“开元”印、宋太宗“淳化”印、宋徽宗“⼤观”印、宋⾼宗“绍兴”印等,与历史传说相吻合;⽽现在流传的所谓“神龙本”则没有这么多皇帝收藏印。
其⼆,唐宋皇帝印章不可能是伪造。
因为帖中同时有南宋驸马杨镇收藏印,他是不敢伪造本朝皇帝印的,且这些印章史上有记载。
天一阁简介500字
天一阁简介500字篇1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区月湖西岸,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他又怕自己的藏书像历史上的名人藏书一样或散或毁,于是决定建造一座藏书楼来保存自己的书籍。
取“天一生水”之义,把水作为自己藏书楼的一大特色,用“天一”两字来命名自己的藏书楼。
而“阁”字在古代是楼的意思。
从此,“天一阁”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天一阁占地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纪念馆。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其中以藏书文化区为核心区域,有东园、百鹅亭、司马第、天一池、天一阁、明州碑林、千晋斋等景点。
天一阁藏书丰富,有古籍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此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碑帖以及精美雕刻的印鉴、砚台、文房四宝等。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总之,天一阁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如今的天一阁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篇2天一阁,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其历史之悠久、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一阁始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酷爱藏书,他历时数十年,遍取诸本,按经、史、子、集分类,建成了一座庞大的藏书楼。
天一阁的名字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寓意以水克火,确保藏书的安全。
天一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古朴。
整个藏书楼分为前后两进,前为书房,后为藏书楼。
记彭真同志为天一阁题词——兼谈天一阁古籍善本的保存与使用
记彭真同志为天一阁题词——兼谈天一阁古籍善本的保存与
使用
骆兆平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1984()4
【摘要】今年二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视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并阅览了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等古籍善本,观赏了宋代以来的一些名人字画。
彭真同志见到这些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表示非常满意。
过了几天,彭真同志又应天一阁工作人员之请,寄来了亲笔题词: “天一阁珍藏了丰富的古籍书画大有益于古为今用”。
彭真同志的谈话和题词给天一阁工作人员以莫大鼓励。
大家说。
【总页数】4页(P3-4)
【关键词】天一阁;古籍善本;工作人员;彭真;地方志;藏书目录;题词;保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
【作者】骆兆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G35
【相关文献】
1.传承文化,还原古籍--“天一阁藏古籍珍本数字工程”的构想与探索 [J], 吴波;侯凤芝
2.天一阁修古籍的人 [J], 应磊
3.天一阁古籍修复案例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 [J], 于美娜
4.古籍散聚的一段轶事——抗战期间“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善本古籍的始末 [J], 德晶(编写)
5.天一阁善本古籍《释名》修复实例 [J], 李贤慧;曹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2017年第8期明代嘉靖年间创建的天一阁,作为藏书楼这一文化个案现象已经屹立、存在4个半世纪了,但对她进行真正的研究则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从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陈登原著《天一阁藏书考》开始,此后的研究专著有蔡佩玲著《范氏天一阁研究》、骆兆平著《天一阁丛谈》、虞浩旭著《琅嬛福地天一阁》、袁慧著《范钦评传》、戴光中著《天一阁主——范钦传》及相关论文,但都囿于史料而对范钦创始初期的天一阁了解不多,研究不深。
在藏书楼形制方面研究相对较少,且集中在民国时期;研究较多的为藏书增减、版本目录等。
近日,笔者阅读所至,发现有关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将此公诸于众,以飨同好,并求正方家。
1 屠隆天一阁诗四首·文献考论·新发现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考释龚烈沸(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浙江宁波 315010)摘 要:范钦时代的天一阁所遗留文献甚少。
新出版屠隆《由拳集》收天一阁诗四首,于天一阁当初形制、园林格局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而“南开之父”严修于辛亥革命前夜的1910年到访天一阁,对天一阁藏书等有较为详细的日记记载。
此两则文献均属新发现,俱可补天一阁阁史之阙。
文章对这两则稀见史料进行了考释。
关键词:屠隆;天一阁诗;严修;天一阁日记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A Textual Research on Two Pieces of Newly-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ianyi PavilionAbstract There are few documents left on the Tianyi Pavilion when it was presided by Fan Qin. The newly publishedYouquan Collection written by Tu Long includes four poems on the pavilion, which describe structures and layouts of the pavilion in detail. And Yan Xiu, Father of Nankai, visited the pavilion in 1910, the year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wrote about the Tianyi Pavilion collections in his diary at great length. The two documents are new findings. Both can fill a gap of the history of the Tianyi Pavilion. This article does a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two pieces of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s.Key words Tu Long; poems on Tianyi Pavilion; Yan Xiu; diaries about Tianyi Pavilion明代著名文学家屠隆的《由拳集》,明万历八年冯梦祯刻本,天一阁藏,李亮伟、张萍校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书名改为《由拳集校注》,内收明人屠隆所作天一阁诗四首,俱为此前研究天一阁如陈登原著《天一阁藏书考》、蔡佩玲著《范氏天一阁研究》、骆兆平著《天一阁丛谈》等专著所不载。
故此移录四诗于后。
《范少司马公》:巨鳞须洪波,劲羽须烈风。
自非建大梃,讵发万石钟。
士不附青云,零落在枯蓬。
怀哉千金骏,委彼大道中。
不逢穆天子,行遇司马公①。
司马一以盼,飒飒凌秋空。
不然垂两耳,俛与凡马同。
所以重知己,古人刻深衷。
念此多涕泗,忼慨以悲恫。
《范少司马尧卿钦》:司空②雅博物,妙识通人伦。
一辨斗间气,宝剑出灰尘。
马向伯乐鸣,士为知己伸。
乐奏东山伎,门多北海宾。
鱼龙夜瀺灂,大湖水粼粼。
声名讵一旦,光彩映千春。
新发现天一阁稀见史料二则考释94《酬范司马公》:乾坤莽荡路漫漫,感激惟将涕泪看。
长啸夷门犹未老,高歌易水故应寒。
剑开白日夫容色,马借秋风苜蓿盘。
不是平生知己在,百年宝瑟向谁弹③。
《范司马公园》:秀木扶疏众草齐,开残红药半香泥。
鸟窥青嶂平湖入,人倚朱楼落日低。
曲窦暗通花径外,垂杨横过石阑西。
坐来麋鹿深深见,不是桃源路已迷③。
按:屠隆(1541—1605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蓬莱仙客,晚年又号鸿苞居士。
鄞县人。
早年学诗于沈明臣,落笔数千言立就。
族人屠大山、里人张时彻方为贵官,共相延誉,名大噪。
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任颍上知县,修堤治水。
越两年调任青浦知县,操持加固河堤。
时重新清丈田亩,加征税赋,独他仍按原田亩征收,为民所称。
为人不拘小节,自称“仙令”,且不废吏治。
后升礼部主事,历至郎中。
到京后更纵情诗酒,万历十二年(1584年)蒙受诬陷,削籍罢官,遂遨游吴越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
后回鄞定居,卖文为生,潜心戏曲诗词创作,常与女儿瑶瑟唱和。
晚年家贫,竟至乞邻度日,仍潜心禅理,沉湎道术,终以潦倒卒。
著有《栖真馆集》《由拳集》《采真集》《南游集》《鸿苞集》等。
“张大司马”张时彻(1500—1577年),字惟静,号东沙,鄞县人。
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按察副使、兵备副使、福建右参政、云南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四川巡抚、兵部右侍郎、江西巡抚、南京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以与严嵩不和罢归,著有《芝园集》等。
“家司马”屠大山(1500—1579年),字国望,号竹墟,鄞县人。
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知四川合州,累迁川湖总督。
后改任南京兵部侍郎,应天巡抚兼提督军务,参与抗击倭寇,因军事失利而遭罢黜家居。
“范少司马”天一阁主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
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官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陕西左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辞不赴。
归里储书著述以终,著有《天一阁集》。
范钦与张时彻、屠大山并称“东海三司马”。
读此四首诗可见当年天一阁藏书、主人、园林诸景况,属于不多的天一阁创建时期的艺术文献,弥足珍贵。
尤其第四首《范司马公园》给后人展示了当年天一阁的园林面貌。
“秀木扶疏众草齐,开残红药半香泥。
”可见当时天一阁的园林植物种类不少,有树,且是乔木(后面诗句中的垂杨),有草,还有多年生草本花卉红药,后面诗句中的“花径”也是一证。
“鸟窥青嶂平湖入”,可知当时天一阁已有人工堆积的假山“青嶂”。
嶂者,形容高险像屏障的山。
后面诗句的“曲窦”即是假山的曲折空洞,但也可能指引水入阁的涵洞。
“平湖入”,则描述了天一阁内的水系与阁外的水系——月湖是相通的。
“人倚朱楼落日低”“垂杨横过石阑西”,可知当时天一阁有红色的楼,有石阑。
从以上描述看,当年的天一阁已经初具江南园林景观。
“天一阁,明兵部侍郎范钦宅之东偏,左瞰月湖,为浙东藏书家第一。
旧有张时彻、丰坊二记,康熙己未,元孙廷辅请于姚江黄宗羲,复为之记。
”[1]今张、丰二记已佚,屠隆之诗文献愈发珍稀。
2 严修访天一阁日记《严修日记》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但因缩影版面过小,好多内容无法释读。
上年末,笔者请天一阁领导委托南开大学老师专程到手稿原件所藏天津图书馆拍摄《日记》中的有关访天一阁部分,遂得清楚严修访天一阁日记全部,所记乃当时天一阁实际情况,与今日所见天一阁有所不同,也为前所介绍、研究天一阁众多书籍等不载,可补天一阁史之阙。
严修应当时宁波巨商严信厚所邀来祖籍宁波“认祖归宗”,顺道访问天一阁,时在辛亥革命前一年,是天一阁藏书史上的关键节点之一,吉光片羽,宝贵异常。
此亦移录于后,由笔者释读并标点,括号内文字原件为双行小字。
《严修日记》“二月十五日……到天一阁,主人范尔衣冠迓迎,其他陪客数人,余所识者,汤秉三世叔、洪鞠蒙兄。
登阁,上外檐有阮文达书“天一阁”额。
[道光廿年,附阮亨跋]内正中有明郡守王君[名忘之,似是原相]书“宝书楼”额。
[隆庆五年辛未]阁凡六楹,其左储书板及石刻,[有禇临《兰亭》]其右存木椟等件,似祭祀时所用物也。
中间四楹均庋书厨,厨凡二十一只,其号之字曰:‘日、月、星、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角、亢、氐、房、心、尾、箕。
’主人以宋元板书示952017年第8期观,因时迫不及细阅。
[有《礼记郑注》附释文,有《礼部韵略》]后以范文正、忠宣二公遗像见示。
像后附数百类今诰命及胡安国跋语,后以历代帝王名臣名儒像见示,[闻旧有六百余像,今仅存六十有三耳。
六十三像:仓颉居首,余所记者,契,咎,陶,周公,伊尹,传说。
太公,老子,孔子,项王羽,司马迁,诸葛亮,王通,房,杜,姚,宋,贾岛,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程颐,朱子,蔡五峰,真西山,许鲁斋,余不尽记矣。
]观毕辞出,到公泰当赴陈源水先生约……” 按:严修(1860—1929年),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职。
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
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
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注释:① 《由拳集》卷四《三司马诗》之二前有引云:仆少擅词藻,长负不羁。
名与穷俱,才为妒媒。
席门蓬巷,跫然不来。
独荷张大司马、范少司马、家司马三公深相知,时时游扬,仆以不大汶汶。
比居都下,追感畴昔,惄焉兴怀,作《三司马诗》。
② 同上卷五。
原本刻作“司空”,校注本亦作“司空”,疑是“司马”之误。
③ 同上卷九。
参考文献:[1] 曹秉仁.宁波府志:卷三十四[M].重刻本.慈溪:沈氏介祉堂,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 [2] 洪可尧.四明书画家传[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252. [3] 骆兆平.天一阁藏书史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34—338. 作者简介:龚烈沸(1960—),男,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7-01-17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创办南开大学,人称“南开之父”。
日记中“二月十五日”即清宣统二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亦即公元1910年3月25日。
《日记》所记汤秉三,生平不详,待考。
洪鞠蒙即洪家汭,鄞县县城云石街(今宁波市海曙区)人,字复斋,一字鞠蒙。
好词章,工笔札,尤擅楷书,以颜真卿为宗。
走游南北,寓天津最久,晚年归里。
好收藏,署所居曰“过云楼”,取自苏轼《宝绘堂记》将收藏的聚散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吟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