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 洞庭波”。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 的内容。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 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 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 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引题
主体
“木叶”成为 诗人笔下钟爱 的形象。
“木”含 有落叶的 因素
“木”有落叶 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含答案2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含答案2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知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知常识]1.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第09课+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第09课+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答案】B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答案】D【解析】“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B.“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D.“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答案】C【解析】A项,两个括号应分别放到两个后引号后。

B项,问号改为句号。

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4.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课件第9课 说“木叶”(共109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课件第9课 说“木叶”(共109张PPT)

学 习 目 标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 累古诗名句,提高学生学习鉴赏的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 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2.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 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 情。 3.把握“木”字的艺术特征。
课 前 预 习
1.读准字音 袅 袅(niǎo) . 庾 信(Yǔ) . 疏朗 (lǎng) . 迢 远(tiá o) . 灼 灼(zhuó ) . 招徕 (lá i) . 寒砧 (zhēn) .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B级。句子的含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它往往能从上下文中筛选或者概括出来。要遵循“答案在文 中”的原则,不要自作主张,想当然地去理解。
12.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 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筌 (quá n) .
漂 泊(piāo) 翩 翩(piān) . . 皎 皎(jiǎo) 蛊 惑人心(gǔ) . .
心有余悸 (jì ) 接踵 而至(zhǒng) . .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 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 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 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 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高 考 导 航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9课 说“木叶”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得鱼忘筌( )(8)寒砧( )(9)桅杆( )(10)漂泊( )(11)袅袅( )(12)疏朗( )1.读准字音(1)征戍( )(2)橘颂( )(3)落木萧萧( )(4)涔阳( )(5)无妨( )(6)陇首(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13)窸窣( )(14)迢远( )(15)亭皋( )(16)冉冉( )(17)门栓( )shùjúxi océnfán al Òn a quán zh n wéi bó ni Îo sh k x +tiáo a o r În shu n2.理解词义(1)无妨:(2)歧路:(3)迢远:(4)翩翩:(5)灼灼:(6)亭皋:(7)冉冉:(8)绵密:(9)窸窣:没有妨碍,没有关系;不妨。

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遥远。

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形容明亮。

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慢慢地。

(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稠密。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0)景况:(11)疏朗:(12)寒砧:(13)缠绵:(14)袅袅:(15)万应锭:(16)相去无几:(17)不落于言筌: 情况;境况。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秋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万能药。

锭,锭药。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9  说“木叶”(测)(基础版) Word版含解析.doc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试题分析:必修2节选了屈原的《离骚》,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试题分析:①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用典。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9 说“木叶”(练)(提升版)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9 说“木叶”(练)(提升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答案】C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堂回顾《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以下面写“夕阳”的古诗词为例说明。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西风残照,汉家陵阕”,(4)“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5)“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答案】(1)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2)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

(3)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三、阅读理解(一)阅读《说“木叶”》,完成下面题目。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屈原吟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用“树”很常见,用“树叶”却不常见,原因是诗人们出于文字洗练的缘故,遇到“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9 说“木叶” .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9 说“木叶” .doc

应为“茂林修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作者写来却只突出其自重,自爱,自然适意,返璞归真的性情和生活的形态。

而茅林修竹仿佛也懂得这种纯真的境界,天人合一,物理和人理达到完美的和谐。

”(第243页)文中的“茅林修竹”应为“茂林修竹”。

茂,指茂盛、茂密;修,指长、高。

“茂林修竹”的意思是,茂密高大的树丛竹林。

茅,指的是白茅,也泛指茅草一类的植物。

“茅”一般不高,不与“修”搭配成词。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方芸虹作者简介相关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作者对比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注音(1)单音字。

窸窣..()翩翩.()蛊.惑人心()心有余悸.()桅.杆()灼.灼()征戍.()柳恽.()袅袅.()接踵.而至()亭皋.( ) 迥.然( ) 涔.阳( ) 迢.远( ) 答案:xīsū piān gǔ jì wéi zhuó shù yùn niǎo zh ǒng gāo jiǒng cén tiáo (2)多音字。

尽⎩⎪⎨⎪⎧尽.人皆知( )尽.早( ) 宁⎩⎪⎨⎪⎧宁.静( )宁.缺毋滥( ) 泊⎩⎪⎨⎪⎧漂泊.( )湖泊.( ) 答案:jìn jǐn níng nìng bó pō(3)形近字。

⎩⎪⎨⎪⎧树阴.( )封妻荫.子( ) ⎩⎪⎨⎪⎧歧.路( )岐.黄之术( )⎩⎪⎨⎪⎧万应锭.( )绽.放( )石碇.( )⎩⎪⎨⎪⎧寒砧.( )粘.贴( ) ⎩⎪⎨⎪⎧言筌.( )签.订( )⎩⎪⎨⎪⎧蛊.惑( )酒盅.( ) ⎩⎪⎨⎪⎧照浦.( )黄埔.( )蒲.公英( )答案:yīn yìn qí qí dìng zhàn dìng zhēn zhān quán qiān gǔ zhōng pǔ pǔ pú“皿”是个象形字。

高中说木叶课文精讲 必修5 试题

高中说木叶课文精讲 必修5 试题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课文精讲【根底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林庚,我国著名学者。

有?唐诗综论?等著作传世。

2.题解“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非常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沉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此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异,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局部融会贯穿,就可以把握文意。

·字词储藏钟爱:特别爱〔子女或者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也作洗练。

万应锭〔dìnɡ〕:万能药。

锭,药物未制成的硬块,供患者吞服,研汁内服或者外用。

不落于言筌〔quá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疏朗:稀疏而明晰。

窸窣〔xī 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飘零:①〔花、叶等〕坠落;飘落。

②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迢远:遥远。

·课文剖析1.内容构造梳理全文一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场,“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王节士歌?、王褒?渡?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非常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开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一样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场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获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同步测试】(提高)《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

【同步测试】(提高)《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下能力提升(九)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版含答案.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下能力提升(九)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版含答案.doc

课下能力提升(九)说“木叶”(时间:40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②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③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④“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⑤她是一位对中短靴有着执念的女子,然而这种鞋子只会让她本就不纤细的双腿看上去更加粗壮,再配上荷叶边蓝缎礼服,简直不知所云....。

⑥近日,歼31的重大改进型——鹘鹰2.0首飞成功,改进后的歼31机动、隐身、飞控等性能得到增强,令昂贵而娇气的F35鞭长莫及....。

A.①③④B.①②⑤C.③⑤⑥D.②④⑥解析:选C①出类拔萃:超出同类,高出一般。

形容才能卓越出众。

使用正确。

②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一部分,可推测全貌。

使用正确。

③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不符合语境。

④相去无几:指两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使用正确。

⑤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9课 说“木叶”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步课件:第9课 说“木叶”

返回目录
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 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 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1947年任燕 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 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新诗的形 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著有 《夜》《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 驰想》《冬眠曲及其他》《北平情歌》等 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 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
要点三 字音字形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袅.袅( niǎo ) 涔.阳(cén ) 皎.皎( jiǎo) 冉.冉(rǎn )
灼.灼( zhuó) 言筌.(quán) 柳恽.( yùn ) 翩.翩( piān)
返回目录
寒砧.( zhēn) 迢.远( tiáo ) 万应锭.( dìng)
(2)多音字
返回目录
我曾经跟先生有一次直接的来往。中文系要办一份 学生刊物,我是编委之一。大家建议去找林庚先生题 字。我说:“先生高龄了,不好去打扰吧?”其实,背 后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担心老先生脾气大,去了有 可能自讨没趣。一位老师猜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说, 林先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放心去找林先生吧。
返回目录
重点四 小组合作
阅读全文,结合第六段分析“树叶”与“木叶”、
“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颜色 褐绿色
(3) (5)
感觉 (1) 干燥不湿润 (6) (7)
意味 (2) (4) 春夏之交
返回目录
【提示】 (1)密密层层浓阴 (2)繁密充实 (3)微 黄 (4)疏朗、飘零之意 (5)繁密绿色 (6)饱含水分 (7)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 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 的美丽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时跟踪测试题说“木叶”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时跟踪测试题说“木叶”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九)说“木叶”(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B.涔.阳(cén) 无妨.(fǎnɡ)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 桅.杆(wéi)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 窸.窣(xī)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解析:选D A项,“萧”应读xiāo;B项,“妨”应读fáng;C项,“泊”应读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耐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谈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迫在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解析:选C A项,垂—唾;B项,奇—其;D项,捍—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解析:选B“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林庚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

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

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

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

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

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

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

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

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

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

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深入与浅出矛盾统一于一体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答案】A【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

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但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B项说法夸大其词。

“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与事实不符。

文中所说的“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指的是朱彝尊对明诗的批评,并不能代表唐代以后的所有诗歌。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因为唐诗自身的内部规律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坛,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分得清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答案】C【解析】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题。

(10分)说《易水歌》①林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②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③。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④”,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⑤”,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⑦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荆轲(?—前227年)]战国卫人(今河南北部)。

称荆卿,③[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句子。

④[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辨》中的句子。

⑤[明月照积雪」南朝•谢灵运《岁暮》中的诗句。

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⑦[专诸(?—前515)]春秋时吴国堂邑人。

吴公子光(阖闾)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

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

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

公子光遂自立为王。

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4.填空并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2分)“这”指代的内容是:【答案】“这”指“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第二段,然后分析第二段的写作思路,以荆轲引出艺术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以《易水歌》为例来读,最后概括总结。

所以,“这”指代的应该是一个句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读毕此文,想一想,《易水歌》中的短短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4分)【答案】因为它符合艺术的普遍性原则,道出了许多人的胸怀,并且将人带入一种悲壮的意境之中。

启示:①抓住诗词创设的意境;②将自己当作诗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谈谈你对“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这句话的理解。

(4分)【答案】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名传千古;它为荆轲抒了志,后人也可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

【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者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4分)【答案】“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意境阔远澄净,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