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迟中迷失他乡_浅析卡夫卡_城堡_中的弥赛亚意识

合集下载

空间视域下卡夫卡《城堡》的困境解读

空间视域下卡夫卡《城堡》的困境解读

外国文学空间视域下卡夫卡《城堡》的困境解读杨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所展现的人生困境具有普世价值:物质大为丰富的现代社会里无处可依的生存之困,出走后再无路可走的精神之困。

本文试以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探寻小说中的困境之地——“住所”、故园、贵宾楼,进而探究了困境原由,即异化对人的类本质的扭曲吞噬,以期最后尝试提出破解困境的方法——保持对话,以召唤同伴和自我,回复人的力量。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空间;困境卡夫卡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跨越时间的沟壑,已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食粮,而写于生命最后时刻的《城堡》不仅是他作家生涯的总结,也代表了他作品艺术价值的顶峰,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思考,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困境。

在当下空间转向的视域中卡夫卡的作品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以空间角度解读《城堡》,用时代性的理论映射经典文本,力图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探寻现代人的困境。

一、困境何在(一)生存之维维持生存是人类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只有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动物性的人才得以拥抱自然之子的灵魂。

小说《城堡》中的生存之困集中体现在“住”的问题上,小说围绕K想进入城堡却不可得而展开,但K来到村庄的第一件事不是进入城堡,却是找到一个提供食物、水、热量以及安心睡眠的落脚地方。

如果说“城堡”是K理想的化身,那么这个落脚点就是K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K不得不委曲求全,四处借宿。

K的居所有一个共通之处——缺失私密性。

K与弗丽达的两次交欢现场均有第三者在场,暴露在外界的K几乎无隐私而言,整个村庄无疑变成一个福柯所说的全景敞式监狱,在他人的窥视下自我被一点点侵食,对空间独立性的践踏,也是象征意义上对K人格独立性的践踏。

巴纳巴斯一家的生存境遇也同样反映在他们的房子上。

巴纳巴斯家在奥尔嘉收到官员求欢信之前他们还住在“布伦施威克的大屋子”,是当地有名望的人,但飞来横祸让他们的积蓄、健康及房子都化为乌有。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_卡夫卡_城堡_的解读_陈功继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_卡夫卡_城堡_的解读_陈功继

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陈功继(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20世纪以来,西方众多的知名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己对人自身的思索,“文学并不是人们关心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中介和手段,所有的关注与努力最终还应回归到人以及人的生活本身。

”卡夫卡在《城堡》中表露出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追求,从而传达出现代人的迷惘和其生存的困境。

卡夫卡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

”关键词:城堡;身份认同;虚无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8)06-0164-04Identity and No thingness of Being———Interpretatio n of Franz K afka's N ovel The CastleC HEN Ji-go ng(Scho ol of L iter ature,Southwe st U nuive rsity Chong qing400715,China)A 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many well-know n wester n w riter s have display ed their thinking of human itself thr ough litera ture,and“lite rature is not the ultima te g oal which e people care about,it is only a medium and a means to the g oal.In the end,all a tte ntion and effo rts should re tur n to human life.”But in his novel T HE C AS T LE,F ranz K afka describes the doubts of modern people about their existence and their pur suit of identity,thus rev ealing their puzzle a nd dilemma.A s K afka puts it,“Life is a nihility,is a dream,time paces back and fo rth.”Key words:T he Castle;identity;no thing ness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已经死了。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第一篇: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无论怎样来看,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的大师,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所以,要想绕过卡夫卡是不可能的。

一:卡夫卡的形象:地窖中的穴鸟再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是最平淡无奇的。

1883年生于布拉格,此后一生中没离开过故乡,在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1924年去世。

死后,由于朋友布罗德违背了它的遗属,所有作品得以出版。

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写出人的本真的苦难。

卡夫卡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只小动物,处在地洞中,对周围充满了恐惧。

可以说,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人的处境,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

卡夫卡还有一篇重要的独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绝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

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扇门后。

……… 然后我将回到我的桌旁,紧接着马上写作。

这段话出自卡夫卡给他的未婚妻的一封信,可以看出他的心理表白。

二《城堡》迷宫下面进入对《城堡》的分析。

由于城堡没有结尾,具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只能从诗学角度分析城堡。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

半夜来到村庄里面,准备进城堡。

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

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

于是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个错误,于是为了补偿过失,K被安排去给一个小学当看校门的,而学校也不缺看门人。

最终K发现他是一个对城堡毫无用处的人,当然也进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间很费力的事,因为《城堡》几乎是无法用讲故事来描述的,必须把城堡看成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能获得解释。

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理解<<城堡>>的关键在于“城堡”意象。

卡夫卡的梦魇现当代文学论文

卡夫卡的梦魇现当代文学论文

卡夫卡的梦魇现当代文学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界,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无疑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哥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这是美国诗人、剧作家奥登(W. H. Auden)对卡夫卡的赞誉。

与卡夫卡同时代的德语小说巨匠托玛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也称赞卡夫卡的写作是「精心设计、充满好奇的缜密、客观、清晰透明、适切的文体形式,一个准确写作的保守主义者。

」然而,对大众读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

卡夫卡因此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人们普遍认为卡夫卡必然也是病态、忧郁、怪僻与荒诞。

直到一九五三年,卡夫卡终生不渝的知己马克思?布劳德(Max Brod, 1884~1968),写作《卡夫卡传》,展现卡夫卡不同的形象和多面的色彩,他更从民族心理、犹太教教义和宗教神学出发,详细分析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深层含义。

虽然学术界不少人批评布劳德:过分从宗教和神学解读卡夫卡,但没有人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比布劳德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卡夫卡。

二十二年终生不渝的挚友布劳德与卡夫卡,都是住在捷克布拉格的犹太人,同样主修法律,同样是以德语写作的文学家。

两人在一九○二年相识,成为终生最亲密的朋友。

卡夫卡于一九○六年取得法学博士之后,进入保险局担任临时雇员,由于写作时间锐减,于是他和布劳德花了很大心血,寻找时间较短的正式职业。

结果卡夫卡进入半官方的「劳工事故保险局」工作(1908~1922),布劳德则进入邮政总局担任法律顾问。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

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城堡》的象征意义学生姓名:郭靖楠学号:310712030204指导老师:徐欢颜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中文07-2班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浅析《城堡》的象征意义中文摘要:《城堡》是20世纪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怪诞而生动世界。

小说主人公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城堡当局的承认,因此被允许进入村子。

然而K用尽毕生心血试图进入城堡终未能如愿,只是在最后弥留之际得到了城堡下达的决定:“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 ①《城堡》中的叙述处处洋溢着奇特而荒谬的气氛,在这个令人诧异的梦靥般的空间内城堡作为作者大笔墨筑刻的意象无疑倍显意味深长。

本文为将从:权利与个人、天堂与距离、边缘与痛苦等方面挖掘卡夫卡笔下城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天堂,边缘,象征意义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德语是其母语,自幼酷爱文学。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国立的公共机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患肺病,1922年6月辞职回家疗养,养病期间除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外,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国游玩。

1924年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6月3日逝世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享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却始终处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相交织的夹缝中。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凭借自己的勤俭和智慧,经营一份生意兴隆的产业。

事业的成功愈发助长了赫尔曼?卡夫卡专横暴戾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的发展。

卡夫卡是其唯一的儿子,然而性格使然,他对卡夫卡的态度向来简单粗暴、蛮横专制。

他干涉甚至主导卡夫卡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无论在学业、工作以至于爱情方面,然而他要求得到而且必须得到的是卡夫卡的绝对恭敬和服从。

没有谜底的谜语_卡夫卡_城堡_解读

没有谜底的谜语_卡夫卡_城堡_解读
) # 美国诗人作家奥登 4 $? 5? !IJ6B = 见证者。” " ’’ * )+
还 有 人 将 卡 夫 卡 视 为 弗 洛 伊 德 4 1FGHIBJ "76IJ = 学说的病案例证,认为卡夫卡的著作都 是一些密码,只有通过弗洛伊德式的钥匙才能 破译这些密码。卡夫卡为谁写作 K 又以什么方 式写作 K 在这两个问题上他显然与众不同。他 写小说,却不愿发表,甚至不愿给他的朋友 看,小说看来是给他自己写的;他写信,目的 是求得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是做给别人看的一 个手势,因此,他在这里敞开心扉,灵活地运
’’ * )+
合理的待遇。这种人与上帝之间的不平等关 系,这种人与上帝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 除了用神秘的幽默来叙述外,无法以更合理、 更恰当的方式来说明。以人类的理智来看,上 帝的意旨一会儿崇高、和蔼可亲,就像克拉姆 先生所表现出来的一样;一会儿又像可以加以 讽刺,可以善意或恶意地任意进行批评,以至 !"
!--./0123145 46 "27489 #13/.2.: $4.;9
基调,在玩笑之中总是夹杂着恐惧感。在这一 意义上卡夫卡可以说是时代的代言人。卡夫卡 显然击中了他的时代,也击中了我们的时代, 就像灵魂的地震一样,被他袭击到的人就会认 识到什么是恐惧。” # 卡夫卡预言了希特勒以 及诸如此类的专制独裁统治。 有人将卡夫卡归入存在主义的行列。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考夫曼 > C/@3/. <286D 存在主义》一书中将卡 7255 B 就在其编著的 《 夫卡纳入其中。考夫曼说: “ 卡夫卡介于尼采 和存在主义各家之间:他描绘出海德格尔在 《 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人被 ‘ 抛入’世界, 萨特的无神世界,以及加缪的荒诞世界。”以 《 城堡》为例, “ 在小说的开头,我们知道这 个城堡是 $/93C/93 伯爵的城堡,但往后这个 伯爵在故事中就不再出现了。德文的 ‘ C/93’ 这个字,意思是 ‘ 腐烂’。我以为在 《 城堡》 书中,上帝是死亡了,而我们却面对着普遍性 意义的缺乏”。卡夫卡所描写的就是上帝死亡 之后个人的存在,普遍意义失落后对意义的追 寻。因此,卡夫卡的故事绝不仅限于一种绝对 的解释,而是可以引发出无数不同的解释。 “ 我们面临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抗拒每 一种要去做强制性注释的企图:生活提供它的 本身去作多方面的解释,这才是生活的本 质。” $ 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不在生活之外,而 在生活本身,这原本就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 点。而加缪则 “ 为卡夫卡戴上了一顶反法西斯 斗士的帽子”,他将卡夫卡的主角提升为 “ 一 种荒诞而有悲剧性的英雄人物” % ,这也是众 所周知的事实。 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就代表上帝。加缪 > !@E/.3 F2789 B 说: “ 卡夫卡同他的上帝争执 道德上的伟大、启示、善与一致性—— — 但只是 为了更热切地投入他的怀抱。荒诞被认识了并 被承认了,人只有听其自然,我们从这一刹那 知道,它不再是荒诞了。” & 西蒙・德・波伏 我们还不完全明 瓦说 > G1745/ H/ ?/28I41. B : “ 白,我们为什么感觉到他的作品是对我们个人 的关怀。福克纳,以及所有其他的作家,给我 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

37-无法接近的城堡 ——读卡夫卡短篇小说

37-无法接近的城堡 ——读卡夫卡短篇小说

无法接近的城堡——读卡夫卡短篇小说文学与新闻学院06对外汉语李玥展0641042029“一桩禅宗的公案”卡夫卡历来是个迷,无论是在他被阅读之前还是之后。

读者在阅读前,因他伟大的声誉以及所受的无数推崇、无数解读而心生疑难,总觉得他是一片热带雨林,布满荆棘,难以靠近;但阅读后情况似乎也没得到改善,雨林被搬到了更寒冷的地方,成了迷雾重重的森林,卡夫卡俨然已经成为森林中的一座城堡,在雾中影影绰绰。

在逛一片永远难见阳光的森林,看得到城堡却无路到达,是我在阅读卡夫卡作品时的最大“错觉”。

通往那座城堡的路,那么多执着的评论家试图从不同方向去开辟:那些从宗教角度,犹太教的神秘主义等等去理解的学者,称卡夫卡是“以色列最后的预言家”;那些受到存在主义影响的人们,说他展示着我们生存的困惑、恐惧、焦虑、不确定性等等阴暗又伟大的属性;那些马克思文艺理论专家们,理直气壮地肯定了他和他笔下那些异化者,暴露整个资本主义及其黑暗的官僚阶级的卓越功勋;还有些佛洛依德的信仰者们,从他那里嗅出了永恒的父与子主题;甚至还有崇拜者赞美他是预言家,例如他们说《在流放地》中那架触目惊心的行刑机器,是提醒着我们日后纳粹的暴行。

太多关于卡夫卡作品,包括其短篇小说的解读,言之凿凿,但这些铺展在我面前的路,仍然没有将我送到他的城堡。

也许卡夫卡本身就是一座让人无法接近的城堡,才能长久地让无数人疑惑恍惚,让无数人执着寻找。

也许《审判》中的那个牧师提醒了我们:“所有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解释,而只是必要的解释。

”“一桩禅宗的公案,一个永恒的迷”,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尔罗·欧茨形容卡夫卡。

他的未解,才是唯一公认之解。

“以隐喻的方式进行的螺旋式的行动”还没有资格将卡夫卡短篇小说中许多我无法明朗的部分都划归为隐喻,虽然看了大量的解读,所谓的情节隐喻、细节隐喻甚至是辞语也隐喻,但我不知这些言之凿凿的联系是否就真的那么清晰有纹理。

卡夫卡的确在他的日记中提到过隐喻对于创作的重要,他关注日常生活,短篇小说中常常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他也的确给我们真实环境,却又总是制造违背常理的情节。

触不到的幸福——论卡夫卡的心灵荒原意识

触不到的幸福——论卡夫卡的心灵荒原意识

活. 可事实上 . 每 天 仍 然 生 活 在 莫 名 的惴 惴 不安 之 中 . 总 觉 得 自 己 的安 全 受 到 某 种 未 知 威 胁 . 于是 . 它 陷 入 了 无 休 止 的 自我 争论 、 迟 疑与徘徊之 中 . 并 在 脑 海 之 中 虚 构 和幻 想各 种 各 样 可 能 出 现 的 危 险 : “ 洞 里 还 有 其 他 数 目更 多 、 内容 更 广 、 常 常 被 深 深 压 了 回去 的忧 虑. 但 它 们 煎 心 揪 肠 的 程 度恐 怕并 不 亚 于洞 外 的生 活 所 引 起 的 忧 虑 ” “ 我 的 生命 如今 正 处 于 其 巅 峰 . 可 即 我会 死 在深 色 地 堡》 《 审判》 三 部 长 篇 小 说 以及 《 变 形记》 《 乡村 医生 》 使 如 此 也 几 乎 没 有 完全 宁静 的 时刻 . 《 地洞》 等短篇小说 , 将 内心 世 界 描 绘 得 血 肉 丰 满 , 可 衣 下 面 的那 个 地 方 . 在我的梦 中 . 常 常有 一 只贪 婪 的 感 可触 。 鼻 子 不 停 地 在 那 里 嗅 来 嗅 去 ” “ 我 住 在 我 这 洞 府 的最 在 卡夫 卡 的 日记 以及 传 记 中 . 可 以知 道 卡 夫 卡 对 里 头 过 着 宁 静 的 生 活 . 而 那 个 对 头 在 此 期 间 正 不 声 不 于 文 学 巨大 的 兴 趣 与 其 家 庭 尤 其 是 他 父 亲 有 密 切 的 响 地 掏 着 洞 从 某 个 方 向 慢 慢 向 我 靠 近 ” “ 确切 地说 . 关系。 因 为 生性 敏感 、 怯 弱 又加 上 天 资 聪 颖 , 他 与 父 亲 睡着 了 的是 我 . 而那 个 破 坏 者 却 醒 着 。 ” 从 这 些 叙 述 之
安徽文学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卡夫卡式是指来源于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

卡夫卡式作品常以荒诞寓言、迷幻幻想以及对社会体制的批判为特点,其作品充满迷离不明、无法解释和无从逃离的境遇和困境。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即为以卡夫卡式的元素和特征进行词汇解释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的卡夫卡式名词进行解释。

1. 迷宫迷宫是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象征性元素,它常用来代表人类在社会、家庭或思维中受困的状态。

迷宫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是不可逃脱的,人们被困在逻辑混乱、规则难解的环境中,不断迷失和崩溃。

迷宫使人感到沮丧、无力和困惑,强调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无法自拔的局面。

2. 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卡夫卡作品中的社会体制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主题。

它指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通常是虚无缥渺、繁文缛节的、没有人性和逻辑的存在。

在卡夫卡式的世界中,官僚主义经常将个人置于错综复杂和不确定的处境中,人们被无数的规则和程序所束缚,无法理解和适应。

官僚主义使人觉得丧失自我、被压制和受限,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对于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3. 虚幻现实虚幻现实是卡夫卡式作品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它指的是现实和梦境、理性和荒诞之间的融合和交织。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现实常常被扭曲、歪曲和混淆,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人们处于一种扭曲的现实之中,无法分辨真假和合理与荒谬。

虚幻现实使读者体验到一种迷茫的感觉,提醒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怀疑和反思。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具有深刻且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的描绘,传递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条件的深刻批判。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城堡》荒诞性

卡夫卡《城堡》荒诞性

卡夫卡《城堡》的荒诞性姓名:李建班级:中师2班学号:20071121158摘要:《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秘的诱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和一个想法设法进入城堡但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的土地测量员K的这样一个无奈的孤独的悲惨者。

卡夫卡用他独特的荒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心灵的痛苦和折磨及这个世界被异化了的虚无孤独和恐惧感从而得出别样的内在意蕴可以说这是卡夫卡自我的体验和真是的写照。

关键字:卡夫卡荒诞虚无卡夫卡卡夫卡一个出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犹太商人家庭里的平凡男孩,在二十世纪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奇迹,成为本世纪各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判决》《饥饿艺术家》。

每一部作品都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和独特风采,构建了“卡夫卡式”的的小说结构。

这些作品同时也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独到的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以及人在被个荒诞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扭曲,痛苦,折磨异化和陌生化,令人赞叹和深省。

城堡虚无荒诞性及其体现:1、身份来历不明的K主人公K在小说开头来到村子投宿,开始了进入城堡的努力。

他的名字用字母“K”代替,一直到小说结束,都不知道K来自哪里,是什么人。

同时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有关他的思想、个性、爱好和行为特征等也是一片模糊,唯一较清楚的是小说中施瓦策打电话报告时对K的二三句描述:“K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其貌不扬,衣衫褴褛,正安安稳稳地睡在一个草袋上,头枕着个小背包,手边还放着根有节的手杖”。

整部小说有关K的个人情况信息少得可怜:性别、年龄和他的企图——进入城堡。

可以说K这个人物和他的名字一样只能算一个空洞抽象的符号。

可以说K象一个不明物体被抛入一个外在陌生化的空间,成为城堡荒诞性的一部分。

2、世界的陌生化K自始至终都无法与周围的一切相融合,在文章中,K莫名其妙的得到城堡的认同,成为为城堡工作的土地探测员。

论卡夫卡《城堡》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论卡夫卡《城堡》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论卡夫卡《城堡》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黄星玲【摘要】Kafka's The Castle is the inquiry of the"existence", which is actually the inquiry of all kinds of existence in our real life. This inquiry is reflected in his characters, which is the inquiry of the existence status of Barnabas, Mr. K, and Father Amalia. Barnabas’ " existence " status is the absurdity of waiting; Mr. K’s " existence " status is the absurdity of searching; Father Amalia’s"existence"status is the absurdity of being wronged. The Castle reveals not only the absurdity of characters’"existence"status, but also the absurdity of world existence by the specific plots. Namely it shows us a world of no privacy, and everything is transpar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the analysis of The Castle is conducive to better interpret the works, to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while digging out mor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orks.%卡夫卡的《城堡》是对“存在”的叩问,这小小的城堡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存在的叩问。

梦魇世界独立生存——从《城堡》看卡夫卡的孤独意识

梦魇世界独立生存——从《城堡》看卡夫卡的孤独意识

系出谋划策, K力争从助手手中夺回弗丽达时 , 但当 弗丽达却毫 楚地见到自己的状况。然而村庄如同封建堡垒, K是反抗的激进
不犹豫地与 K断绝来往 , K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阻碍, 给 这段 派, K无法忍受城堡里潜在的东西, 也就是无法与环境和谐相处, 迷宫中能带来希望的火花最终也熄灭了 ——一个可悲的结局。
《 城堡》 的第一段文字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K到达的时候,
天色已经很晚了。村子埋在深深的积雪里, 城堡上笼罩在雾气和 的悲观主义很大一部分来 自公务员经历, 自 来 与遭受不公正待
夜色中, 不见踪影, 一点可以显示城堡存在的灯光也没有。K久 遇的 工人 们的 接触, 蜗 来自 牛爬行般的公务办事过程, 公文 来自
自 与作品中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正如作品中的侍女培枇说的 来, 与乏味, 让人觉得这难免有点熟悉但极其陌生的世界, 有孤独迷 那样:在我们看来, “ 我们房间以外的一切都是冷冰冰的——并在 惘之感。面对这种状况, 主人公 K茫然无措。 其次, 对村庄人物的塑造, 这些生活在迷宫, 村庄的人物, 让 陌生的大房间里和陌生的大人物打交道……” 。 倍感孤独。生活在这种迷宫环境中的人似从一个模子里印出 《 城堡》 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土地测量员 K深夜来到城堡 K 从克拉姆、 弗里德里希到普通助手, 甚至与城堡相关的人 附近的村庄, 城堡触手可及, 可是无论他多么努力, 也无法进人城 来的,


迷宫境遇下K的孤独
辖的小村里的人也极为类似, 在赫伦霍夫的酒吧问, K见到了几 个庄稼汉:他们身材矮小, “ 乍一看长得都很相像 , 扁脸、 颧骨高
面颊却是圆圆的。… ” 卡夫卡无异于一位城堡的建筑大师, 先营造了一种迷宫的 耸, 氛围, 在这座迷宫中凸显他的孤独意识。 文本中的两类人物以城堡为界线划分, 城堡中的人是一类, 城堡外的人又是一类。而 K是一个孤独的陌生人。到城堡外围 首先 , 村庄周围环境的营造。主人公 K跨进城堡所管辖的

卡夫卡小说的处境意识

卡夫卡小说的处境意识

揭示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 “我”说:“因为我自己找不到路。”“你
人民本质,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 还是算了吧,算了吧。”说着他一个急
体制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同时也向 转身走开了,就像那些想独自发笑的
人们说明了,在黑暗的、非理性的世界 人那样。到了火车站,到了开车的时
里,个体生命的虚无与渺小。
事就被判刑,不管什么罪名都一律判 “我”顿觉惊慌,பைடு நூலகம்对自己脚下的路都
处死刑。杀人机器对人的残害不仅达 失去了把握,因为“我”对这个城市还
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且处置的过 不大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匆
程长达 12 小时,整个过程令人毛骨悚 忙上前,气喘吁吁地向他问路。他微笑
然……作者通过法律制度的荒诞性, 着说:“你想问我该怎么走?” “是的。”
问题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收获。作品 惘与绝望的表现。
以冷峻的笔调描写了一位旅行家在赤
清晨,街道洁净空旷,“我”正前往
道附近的流放地,目睹了执行死刑的 火车站。“我”与塔楼上的大钟对了一
长官用杀人机器处置犯人的过程。这 下表,发现时间比想象的要晚得多,
里的所谓“犯人”,不过是因一点点小 “我”得加快速度才行。这个发现使
《变形记》可说是卡夫卡的经典之 作,作品主人公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 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他挣扎 着从床上起来,但是,变形了的身体和 四肢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起不了床, 就赶不上早班火车,就要贻误公司的 生意。如果被公司解雇,怎么挣钱养家 呢?公司秘书主任因为他没上班找上 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来询问情由,都
法院的画师托关系,找其他的诉讼人 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
(谷物商)学习诉讼的经验。但这一切 属于奥地利人;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

海边的卡夫卡迷失与寻找的迷幻之旅

海边的卡夫卡迷失与寻找的迷幻之旅

海边的卡夫卡迷失与寻找的迷幻之旅在那片无垠的大海边,有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少年,他的身影在海浪与沙滩之间徘徊,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这是一段属于他的独特旅程,一段迷失与寻找交织的迷幻之旅。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小镇,但内心却始终涌动着不安与躁动。

他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仿佛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对于他来说,只是时间的无情流逝,而他的灵魂却在这日复一日中渐渐迷失。

海边,那是他常常独自前往的地方。

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迷离的光芒。

海风呼啸着掠过他的脸颊,吹乱了他的头发,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阴霾。

他望着那辽阔的大海,心中想着,海的尽头是什么?是否有他一直在追寻的答案?在学校里,卡夫卡总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他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嬉笑打闹,自己却仿佛置身事外。

老师的讲解在他耳边如同嗡嗡的蚊鸣,他的思绪早已飘向了远方。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这种迷茫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他觉得自己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小船,随波逐流。

家庭对于卡夫卡来说,也并非温暖的港湾。

父母之间的冷漠与争吵,让他感受不到丝毫的关爱。

他渴望有一个温暖的怀抱,一个可以倾听他内心声音的人,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奢望。

在那个充满压抑的家里,他的心灵逐渐封闭,将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

然而,正是在这无尽的迷失中,卡夫卡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越发强烈。

他渴望找到真正的自己,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

他走进了小镇的图书馆,在那一排排书架之间穿梭。

那些古老的书籍仿佛是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他贪婪地阅读着,希望能从书中找到指引他的光芒。

历史的沧桑、文学的浪漫、哲学的思考,都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也开始与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交往。

有一位流浪的画家,总是背着画架在海边写生。

卡夫卡被他的画作所吸引,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画家告诉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

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Fantastic World and Nonexistent Life——An Interpretation of Kafka' s Novel The Castle
作者: 姜瑞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00 出版物刊名: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0-54页摘要:弗兰兹·卡夫卡的创作一直是值得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孤独、阴郁、困惑、虚无、荒 诞等等是卡夫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艺术风格。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城堡》最具代表性地 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城堡”和“K”都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化的象征,代表着“现代人的困 境”,是卡夫卡将现实和理想连接在一起时探索出的艺术境界。本文将虚无和荒诞作为研究卡 夫卡的切入点,去发现此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生境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而将这两大境界结 合在一起时,卡夫卡小说所带有的预言性特点就彰显出来了。

虚无与徘徊——解读卡夫卡《城堡》

虚无与徘徊——解读卡夫卡《城堡》

虚无与徘徊——解读卡夫卡《城堡》
陈冬秀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在细细品味卡夫卡<城堡>的同时,卡夫卡一直在给我们传递一种困惑,一种现代人对自身存在的疑惑,对自身身份的困惑与渴求得到认同的不懈追求.在卡夫卡的思想意识里,他始终认为:"生活是虚无,是一场梦,一次徘徊."为此,卡夫卡借以小说中的作为来城堡应聘的土地测量员K,为了身份与工作与至高无上的城堡不断地进行抗争与冲撞来证明生命曾经存在过.为此,本文将重点的对土地测量员K及文本中环境和语言进行详细地剖析,旨在能更接近那高贵和神秘的<城堡>.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陈冬秀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大学外语部,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 [J], 陈功继
2.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J], 姜瑞
3.赫耳墨斯和K的三次战斗——卡夫卡《城堡》解读 [J], 顾晨成
4.存在是一种虚无——重读卡夫卡《城堡》 [J], 杨果
5.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 [J], 陈功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夫卡语录

卡夫卡语录

卡夫卡语录标题:卡夫卡语录:寻找自我在迷茫中的旅程引言:"人只有在迷茫中才能找到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潜能。

" —弗朗茨·卡夫卡正文: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感到迷茫,仿佛迷失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这种迷茫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困惑,更是对自我的迷失。

然而,正是在这种迷茫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重新发现内心的力量和潜能。

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人物的迷茫和困惑,他认为这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对于卡夫卡来说,迷茫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式,是一种寻找真实自我的旅程。

在他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山姆塞从人类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这个荒诞的情节象征着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迷失和无力感。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变形,山姆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的迷茫成为了他寻找自我的契机。

每个人的迷茫之旅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人会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有的人会在人际关系中迷失,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有的人会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值得去追求。

无论迷茫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勇敢地面对它,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迷茫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正如卡夫卡所说,只有在迷茫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

迷茫让我们不再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脚步,而是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潜能。

在迷茫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有时候,我们会被外界的声音和期望所淹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然而,只有通过与内心对话,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梦想、价值观和目标。

只有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迷茫之旅可能会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它也是一段充满希望和成长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会经历痛苦和失败,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别样的梦魇——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中“梦”的比较

别样的梦魇——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中“梦”的比较

别样的梦魇——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中“梦”的
比较
李丹
【期刊名称】《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梦与文学的糅合是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

卡夫卡的小说实现了“梦与现实的融合”,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梦”则是“复调的对照”;文章以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为例,通过对“梦”的解析,对两位大师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作以比较,探讨其内涵。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李丹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21.074
【相关文献】
1.城堡中的目光——从《城堡》看卡夫卡的道德建构和命运毁灭 [J], 陈龙;
2.梦与现实的融合--米兰·昆德拉解读卡夫卡 [J], 张克
3.梦魇世界独立生存——从《城堡》看卡夫卡的孤独意识 [J], 彭龙富;刘常辉
4.城堡中的目光--从《城堡》看卡夫卡的道德建构和命运毁灭 [J], 陈龙
5.似梦似幻是真是实——卡夫卡《城堡》梦幻谈 [J], 何祖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虚无主义迷宫
在卡夫卡式名词解释中,'虚无主义迷宫'指的是一个心理上的迷宫,与卡夫卡式的作品风格相符。

卡夫卡是一位著名的捷克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描述人们在荒谬和迷茫的现实中迷失方向的经历。

'虚无主义迷宫'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困于现代社会的无意义和孤独之中,无法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意义的状态。

在这个迷宫中,个体常常被官僚主义、社会规范和权威所束缚,无法逃脱。

这种迷宫给人的感觉是无剧情、无逻辑、无方向和无出口,使人感到绝望和困惑。

这个名词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虚无主义迷宫暗示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虚假性、社会的异化、传统价值观的崩溃等等。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困惑和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力感。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怀疑和不满。

在虚无主义迷宫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力,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的深刻思考。

通过卡夫卡式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无助和困惑的情感体验。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探索和解释,使人们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
识,并提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的作品一如其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给人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余味。

正如加缪所言:“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

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都是
含而不露的。

”而《城堡》作为作者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这么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充分呈现了一个开放型的格局,被认为是最具“卡夫卡风格”的重要作品。

《城堡》也因其多重而深刻的寓意、荒诞离奇的内容以及言而未尽的结局给读者留下许多“暗渡迷津”,因而被认为是一部“迷宫”式的小说。

《城堡》以一个模糊的名字K为主人公命名。

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在一个日暮时分来到城堡下的一个附属的小村庄。

此时K疲惫不堪,等待着来自城堡的消息,然而只等到一个不知道是谁打来的电话,或者是城堡中的官员或者是官员的一个小小的秘书给他的电话,说他可以担任城堡的土地测量员,有什么事他可以问这个小村庄的村长。

等到K去见村长,然而村长又说他们根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

K也收到城堡里一个重要官员克拉姆的信,说K可以担任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但这封信又显得含糊其辞。

K为了找到克拉姆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职务,用尽各种手段,包括去勾引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但是K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克拉姆。

他自己也一直没有担任他的土地测量员工作,K用尽各种手段始终没有得到城堡的认可。

他只能徘徊在城堡附属的村子里面,但是他也不被村子里的村民们认可,他一心想成为这个村子的村民并在那里结婚生子,但是,这些事情都被莫名其妙地延迟和阻挡。

最后随着小说的戛然而止,K的生活也被永远地放在去城堡的路上。

小说中K不断努力让村子里的人认可自己的身份,想成为村子里的一员,这不禁让人想到历史上犹太人辛勤努力、渴望结束散居流亡而过安定的生活。

来自城堡的消息被不断地延迟,让K在绝望和痛苦中挣扎,正如迟迟不来的弥赛亚救赎一样,让犹太信徒们望眼欲穿却又杳无音信。

虽然人们对于弥赛亚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有些观点却是一致的。

例如,“弥赛亚是在世界末日时降临的英明君主,具有大卫王的血统,是接受神的旨意而降生于世并履行帮助犹太人建立和平、公正的美好社会在弥赛亚来临前人们必然要面对社会的动乱和战争的频发,经历无尽的折磨,这被比做“弥赛亚来临前的阵痛”。

而如果弥赛亚降临后,全世界的以色列人将结束流散和受压迫的状态。

“耶和华将重建耶路撒冷并且永远不让其毁灭,世界上不再有死亡,不再有叹息、呻吟和痛苦,人人都将幸福。

将是一个永久和平、幸福美满的理想社会和时代。

”[1]
[4][5]
一、关于弥赛亚拯救
二、“异乡人”的身份迷茫
“弥赛亚”在希伯来语中是“受膏者”的意思,来自于一种授职礼仪:德高望重的首领在业已选定的大祭
祀或国王的额头涂上被奉为圣物的膏油,示意此人乃由神所选立并已具备担任某种圣职的资格,其治理将得到神的佑护。

圣经文献中的弥赛亚形象最初只是某种由神意认可的现世权威,如祭祀和国王等,在犹太民族危机和国破家亡的灾难中逐渐演变成一位众望所归的理想君王,至犹太民族遭到希腊罗马人残酷迫害时期弥赛亚升格为由天而降的末世救主。

在小说里虽然没有出现“犹太人”的字眼,但是“卡夫卡的作品却与犹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
理解这一点,根本就无法理解卡夫卡”正如他的好友马克斯・勃洛德所说的那样:“在《城堡》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从犹太人的灵魂深处讲出来的犹太人的普遍遭遇比一百篇科学论文提供的知识还要多。

”犹太人长期流亡、散居在他乡,而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也常常觉得自己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德国人,更不是捷克人。

他虽身为犹太人却不会说犹太人的语言而说着德语,虽然说着德语,但周围的人又大多是不说德语的人。

他常常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异乡人”而无法融入人群。

在《城堡》中,从K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也可以看到犹太人的命运历程。

在K和弗丽达初次幽会后:“K始终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迷了路,或者深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他之前还没有人到过此地,这个地方连空气的成分都和他故乡的空气不一样,
[2][3]
[6]
[7]”。

在延迟中迷失他乡
——浅析卡夫卡《城堡》中的弥赛亚意识
程通
摘要:关键词: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因其含而不露的寓言性让读者一读再读,因此也留给读者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

《城堡》
作为其代表作品,也因表现出一种“迷宫”式的风格而留给读者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

本文试从犹太人的“弥赛亚”救赎这一犹太文化背景,对小说中“延迟”和“无法抵达”这一内在结构作一阐释,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城堡》;弥赛亚;救赎;延迟
小说博览
一个人会因为陌生而透不过气来,可是在这种的诱惑下却只能继续向前走,越陷越深。

”K的人生便是在这样一种迷失中苦苦挣扎、越陷越深。

而到最后一个小客栈都容不下他,因为老板娘认为他“一不是城堡里的人,二不是村子里的人”只是给村子里的人添麻烦而已。

由K的茫然失措和进退维谷,我们不难看出卡夫卡对自己的“异乡人”身份的一种深深的迷茫和感伤,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犹太人在流亡过程中身份的迷失,或许正因为这种迷失感,让K老是想着进入城堡,得到城堡的认可,而犹太人则始终盼望有一个“弥赛亚”来拯救和指引他们。

本雅明在《弗兰茨・卡夫卡》用这样一个犹太教士讲的故事来解释《城堡》:传说中一位公主流离家园亲人,远居一个村落,不懂当地语言,日日香消玉殒。

一日,公主收到一封信,说她的未婚夫并没有忘记她,已经上路来此地接她。

这未婚夫,教士说,就是救世主弥赛亚。

公主是灵魂,她住的村庄是躯体。

这个犹太法典中的村庄深扎于卡夫卡的世界。

在《城堡》中K便如那在异地的公主,他等来自城堡的消息,然而城堡来的消息总是一如城堡的外观一样扑朔迷离,小小的一件事情就会被莫名其妙地无限延搁下来。

K跟城堡取得联系的唯一渠道便是信差巴纳巴斯,然而巴纳巴斯每次去城堡里,只是默默地站在办公室里,等着如果有人看见他的话,就随便抽出一封或许是几年前的信让他去送,他一直在等克拉姆给他信,然而他连克拉姆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而K又在焦灼地等巴纳巴斯的回音。

这一切便注定了城堡的消息被永远地阻隔在了路上。

正如有人提出卡夫卡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结构,便是“抵达的不可能性”,而这一结构使卡夫卡的作品有了一种“延缓”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延缓简直可以称之为犹太人的“弥赛亚情结”,在历史上真正的弥赛亚一次也没有出现,弥赛亚总是迟来的或者不来的,然而犹太人总是相信有一天他会来,在越困难的时候便越应该坚守。

正如小说中的K越迷茫便越挣扎,一
直想要等到城堡的消息,或者进入城堡里面。

小说中奥尔加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守在路边想让城堡的某个官员带个口信,然而如此的守望,“除了白茫茫的雪和灰蒙蒙的雾以外什么都没有”《城堡》中一切的延迟和耽搁准确地预言了无数犹太人、异乡人和守望者的命运。

这部“迷宫”似的小说除了写出“犹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外,卡夫卡也精确地预言了现代人的命运:在面对偶然降临的灾难时,人如芦苇般的脆弱,而等待的上帝的救赎迟迟不来,人们内心无依无靠、孤独无告。

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变得庞大而驳杂,一如城堡中的工作机构,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下变得气喘吁吁,甚至被“异化”。

卡夫卡一如其他伟大的作家一样,表现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一种超前的忧虑。

他的作品也如所有经典的作品一样,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来不断地加深理解。

[8][9][10]三、迟迟不来的弥赛亚
四、卡夫卡的预言
注释:
[1][7]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2][3]参见梁工《弥赛亚观念考论》,《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4][5]傅有德:《犹太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6]曾艳兵:《“耗子王国”的歌手——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8][奥地利]卡夫卡:《城堡》,高年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9]参见[德]《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4页。

[10]参见王旭峰《卡夫卡与弥赛亚》,《圣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第81页。

汉娜・阿伦特编(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本栏责编:秋千
中外文艺CHINESE&FOREIGNAR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