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够流畅朗读三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感悟,写出个人感悟。
二、教学准备1.板书:《古诗三首》;《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春晓》。
2.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3.辅助教材:课件、录音设备。
4.音频资源:古诗三首配音。
5.图片资源:相关插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者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静夜思》•给学生听《静夜思》的配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基本韵脚和节奏。
•解读古诗中的词语、造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并默写《静夜思》的节奏和意境。
3. 学习《望庐山瀑布》•播放《望庐山瀑布》的配音,让学生模仿跟读,认识古诗中的声调和情感。
•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壮美景色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庐山瀑布》的感悟和理解。
4. 学习《春晓》•播放《春晓》的配音,让学生听后跟读,感受诗中的清新气息。
•对《春晓》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春天的美好。
•让学生自行体会《春晓》的意境和情感,写下个人感悟。
5.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三首古诗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强调古诗的魅力和深度,鼓励学生多读诗多感悟。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撰写自己的感悟和赏析,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留意学生的学习反馈。
结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是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
希朴学生能够爱上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
17《古诗三首》教案加反思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
诗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诗情: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依然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初知大意,再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含义,诗人之情。
活动三:
板书设计
浪淘沙 现实 气势磅礴、
理想 奋发有为 豪迈浪漫
江南春 写今 景色优美
怀古 忧国忧民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勤劳
屋外 景美人更美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对诗意的理解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身的体验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再汇报交流。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在汇报中,我补充相关资料及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看图片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感情。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
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词之美;通过了解古诗背景资料,感悟诗人所抒之情。
教学
时间
两课时
信息
技术
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
问题设计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doc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de67d25cc22bcd126ff0cb3.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上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涯:“厂”要窄长,里边两个“土”上下排列,要匀称。
四、品读释疑1.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
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
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九曲:“九曲”点明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2)万里:“万里”写出黄河河流绵长。
(3)“簸”字,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
(4)“自天涯”三字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显的出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气势雄伟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5.阅读方法解密:通过典故理解诗意(1)古诗中运用典故,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多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这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很有帮助。
(2)运用:查一查本课三首诗中运用到的典故,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6.指导朗读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说说《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课后第2题)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九曲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写黄河曲曲折折。
“浪淘风簸”写出大浪淘沙之势,“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后两句运用了典故,驰骋想象,将视线从眼前现实一下拉升至天上的神仙世界,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3.课堂小结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江南春》作者:杜牧走近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家。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莺:中间是“冖”,横钩的横要长;“鸟”竖折折钩第一个折长,最后一横要长。
四、品读释疑1.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诗意: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一词,不仅表现出江南的辽阔,还表现出江南的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地上的,处处都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5.时代背景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寺。
据说有五百多座,这里说的是四百八十可能就是当时存留下来的概述。
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茫茫烟雨中呢!6.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课后第3题)《江南春》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诗的前两行,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描绘晴天的景象。
在诗的后两行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江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特点,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7.指导朗读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3.课堂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
诗人以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景物风光,把江南春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皆美,使画面显得鲜丽而有生机。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梅花》《元日》《登飞来峰》等。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广为世人传诵。
2.背景资料: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 (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重点)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
四、品读释疑1.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3.指导朗读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成畦”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