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够流畅朗读三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感悟,写出个人感悟。
二、教学准备1.板书:《古诗三首》;《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春晓》。
2.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3.辅助教材:课件、录音设备。
4.音频资源:古诗三首配音。
5.图片资源:相关插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者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静夜思》•给学生听《静夜思》的配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基本韵脚和节奏。
•解读古诗中的词语、造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并默写《静夜思》的节奏和意境。
3. 学习《望庐山瀑布》•播放《望庐山瀑布》的配音,让学生模仿跟读,认识古诗中的声调和情感。
•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壮美景色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庐山瀑布》的感悟和理解。
4. 学习《春晓》•播放《春晓》的配音,让学生听后跟读,感受诗中的清新气息。
•对《春晓》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春天的美好。
•让学生自行体会《春晓》的意境和情感,写下个人感悟。
5.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三首古诗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强调古诗的魅力和深度,鼓励学生多读诗多感悟。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撰写自己的感悟和赏析,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留意学生的学习反馈。
结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是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
希朴学生能够爱上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
17《古诗三首》教案加反思
诗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宋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着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
诗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诗情: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依然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初知大意,再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含义,诗人之情。
活动三:
板书设计
浪淘沙 现实 气势磅礴、
理想 奋发有为 豪迈浪漫
江南春 写今 景色优美
怀古 忧国忧民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勤劳
屋外 景美人更美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对诗意的理解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身的体验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再汇报交流。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在汇报中,我补充相关资料及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看图片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感情。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
难点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词之美;通过了解古诗背景资料,感悟诗人所抒之情。
教学
时间
两课时
信息
技术
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
问题设计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doc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收录在《王临川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 两课时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两课时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与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内容- 古诗一《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意,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 古诗二《寻隐者不遇》:分析作者贾岛如何借景抒情,探讨诗中隐含的哲理。
- 古诗三《登鹳雀楼》:讲解王之涣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登高望远”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字面意义,并感悟其深层情感。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出发,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录音机。
-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营造古典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古诗,结合插图和录音,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概括每首诗的主题,强调文学鉴赏的方法。
5. 练习:学生现场尝试创作简短的诗句,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用彩笔标注每首诗的关键词和意象。
- 列出每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 画出思维导图,展示古诗鉴赏的步骤。
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为其创作一幅插图。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在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对诗句的理解也较为深入。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背景的介绍略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历史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总体来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态度积极,教学效果良好。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的重要步骤。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背诵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3. 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想象并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5.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朗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三首》,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4. 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然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
5. 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技巧。
6. 背诵:通过多次朗读,帮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古诗三首(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古人的才情与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基本知识,古诗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古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3)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以便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初步认识。
2. 学习古诗基本知识(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韵律美。
(2)分析古诗的格律、韵脚等基本知识。
(3)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4)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
3. 学习古诗朗读技巧(1)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如平仄、声调等。
(2)指导学生进行分节朗读,注意停顿、语速等。
(3)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4. 体会古诗意境(1)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画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技巧,并体会到了古人的才情与风采。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9篇】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预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头局部组织教学二、根本局部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教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教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漂亮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观察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严寒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熟悉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教师朗读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读)(3)教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读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完毕局部1、总结:小朋友们今日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刚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教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急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得意。
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季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欢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季节荷花池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上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涯:“厂”要窄长,里边两个“土”上下排列,要匀称。
四、品读释疑1.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
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
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九曲:“九曲”点明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2)万里:“万里”写出黄河河流绵长。
(3)“簸”字,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
(4)“自天涯”三字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显的出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气势雄伟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5.阅读方法解密:通过典故理解诗意(1)古诗中运用典故,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多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这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很有帮助。
(2)运用:查一查本课三首诗中运用到的典故,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6.指导朗读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说说《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课后第2题)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九曲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写黄河曲曲折折。
“浪淘风簸”写出大浪淘沙之势,“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后两句运用了典故,驰骋想象,将视线从眼前现实一下拉升至天上的神仙世界,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3.课堂小结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江南春》作者:杜牧走近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家。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理解词语。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莺:中间是“冖”,横钩的横要长;“鸟”竖折折钩第一个折长,最后一横要长。
四、品读释疑1.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诗意: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一词,不仅表现出江南的辽阔,还表现出江南的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地上的,处处都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5.时代背景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佛寺。
据说有五百多座,这里说的是四百八十可能就是当时存留下来的概述。
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茫茫烟雨中呢!6.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课后第3题)《江南春》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诗的前两行,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描绘晴天的景象。
在诗的后两行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突出江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特点,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7.指导朗读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3.课堂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
诗人以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景物风光,把江南春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皆美,使画面显得鲜丽而有生机。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梅花》《元日》《登飞来峰》等。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广为世人传诵。
2.背景资料: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 (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重点)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重点)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理解词语。
四、品读释疑1.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3.指导朗读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成畦”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