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合集下载

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催生了新型生产力和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为了推进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确保融合发展的高效、有序和持续。

一、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是推进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首要任务。

这需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层次管理机制,形成协调推进、统筹协调的管理模式。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成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问题。

二是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工作组,负责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和指导意见。

三是开展信息共享、数据集成和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整合和利用各类数据资源,为融合发展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二、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是实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向工业体系内部渗透,加速传统工业向数字化、服务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创新,建立产业生态圈,形成技术共享、人才互通、标准共识、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三是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产研联合、技术转移和成果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三、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是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保障。

信息安全风险与工业安全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信息泄漏、数据丢失、网络攻击等事件会给工业系统安全带来威胁。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指南,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控制措施。

二是加强智能化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和生产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反病毒等安全体系。

三是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和技术普及,强化人员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防范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介及咨询流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介及咨询流程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简介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过程是企业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企业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获取能够增加其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能力的过程。

企业两化融合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

根据之前的试点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处于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的阶段。

而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信息化与两化融合管理“两张皮“是阻碍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造成了一些列严重后果:一是企业重复建设日益严重,信息化投入大;二是企业资源共享不足,相关业务流程不畅,总体效益不明显,经济学上称之为边际效益递减,严重的甚至于信息化固化了不合理流程,固化了信息孤岛,固化了部门、地区和层级间的利益分割格局,企业整理利益受损。

国家标准2017年6月7日正式发布。

2017年6月7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布GB/T 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两项国家标准。

《基础和术语》《要求》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下一步将加快《基础和术语》《要求》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普及,务实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

国际标准2017年5月26日正式立项。

2017年5月22-2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法兰克福召开ISO/TC184/SC5年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评估--第一部分:总则和框架》(英文名称:ISO 22549-1 Assessment on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 Part 1: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已通过国际标准提案投票,并经ISO 中央秘书处确认。

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领域的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两个体系的协同发展和互相支撑。

1. 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这一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工业化管理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这一体系以工业生产为核心,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

战略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明确融合的方向和重点;组织管理方面,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增强融合的协同能力;过程管理方面,需要整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提高流程效率和质量;绩效管理方面,需要建立适应两化融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和奖励融合创新。

同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和高效利用,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果。

总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信息化和工业化领域实现双向融合的管理体系,通过协同发展和互相支撑,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在当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是指基于工业化生产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认证。

其重要性在于通过认证来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高效与准确,并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要素1. 智能化生产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支撑。

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企业实现了智能制造流水线,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了客户订单的高效交付。

2. 数据分析与管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数据分析与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而进行精准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 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关键环节。

企业需要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包括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以确保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4. 资源整合和协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还需要企业进行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协同。

只有整合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实施步骤1. 确定认证标准企业首先需要确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通常可以参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标准。

2. 制订实施计划以制订实施计划为基础,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实施的完成和效果。

3. 资源投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认证的顺利进行。

4. 过程监控与持续改进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过程监控与持续改进,以确保认证的持续有效性。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当前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目标的实现。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更是通过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是指企业在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各个体系之间的协同运作。

例如,企业需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管理和运营。

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确保多体系融合的顺利进行。

一个好的实施指南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步骤,帮助企业规划好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多体系融合的管理体系,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并提出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最后,本文将总结多体系融合的优势,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并给予企业管理方面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概念和价值,了解多体系融合的实施指南,以及如何有效地推进多体系融合的实施。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促进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实施指南。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结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及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融合,同时探讨实施指南的重要性和多体系融合的关键要点。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应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000 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23020-2017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 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 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 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 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 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后信息。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一、引言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

信息化以其高效、智能的特点,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工业化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然而,单一的信息化或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需要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来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的全面发展。

二、两化融合的意义1. 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工业化产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2. 推动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推动产业的升级。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生产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以我国制造2025为例,该战略旨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方向发展。

在推动我国制造2025战略实践中,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管理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的实践探索,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完整word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完整word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001-2017)-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指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管理和控制方式。

而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化和工业化管理体系,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详细的审核指南,帮助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念及意义1.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工业化生产过程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其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和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要求2.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

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2.2确保信息化技术的稳定运行信息化技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核心,企业需要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包括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各个方面。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和备份机制,以应对各种风险。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运营和管理,企业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知识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4完善的审核和监督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修订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修订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修订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有必要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修订,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修订提出建议。

一、管理体系定位的重大变革1. 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需要更加贴合全球化、网络化、服务化的特点。

2. 在定位上,要将“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业化水平”转变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共同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二、机制创新的深入推进1. 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等各方面的信息化。

2. 完善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以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和运用信息。

三、人才培养的重点调整1. 培养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制度建设及其推进途径的优化1. 完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内部风险控制、信息安全保障、创新激励等方面。

2.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规范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动融合管理体系的优化。

五、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1. 加强智能化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2. 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尽管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修订需要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过程,但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拥抱信息时代的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能够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六、数据安全保障的加强1.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因此数据安全成为当前信息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23001-2022)-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23001-2022)-Word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一-要求》(GBT-23001-2022)-Word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23001-202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00-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22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202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三、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1.提高经济效益2.促进技术创新3.优化资源配置4.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我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的实践五、企业如何应对融合管理体系的挑战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信息化是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则是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在当今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三、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1.提高经济效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促进技术创新:融合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4.提高市场竞争力:融合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四、我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的实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五、企业如何应对融合管理体系的挑战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挑战,企业应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企业还需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六、结论总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2017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可持续竞争优势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坏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识别组织的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注2:外部坏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组织应按照所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内外部环境,见;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c)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单元和区域等;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当组织确定需要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应考虑:a)变革目的及其潜在后果;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c)资源的可获得性;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应包括:a)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文件化信息的查询途径;b)两化融合方针;c)可持续竞争优势;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e)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化信息;f)组织确定的为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文件化信息;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必要的;a)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等;b)格式如:语音、软件版本、图示和载体如:纸质、电子;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组织应对本标准所要求的及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予以识别、保护和控制,并得到有效使用;为控制相关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必要时,组织应进行下列活动:a)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b)存储和防护,包括保持可读性;c)更改控制如:版本控制;d)保留和处置;5领导作用最高领导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在组织的战略层而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两化融合方针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a)适应组织的战略;b)包括对可持续发展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在持续适宜性发面得到评审;d)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可;管理者代表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d)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职责与协调沟通组织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相关角色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规定、沟通和理解,并得到有效执行;组织应确保;a)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b)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6策划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组织应围绕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关键指标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组织确定的新型能力,应能够有效支撑其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充分、稳定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组织宜规划并形成系统性的新型能力体系; 新型能力目标的确定组织应根据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建立新型能力目标,并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调整、评审和确定;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策划总则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互相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方法,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组织应形成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规定,包括确定策划的方法与过程、责任人和参与人的职责和权限等;策划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a)组织的内外部环境;b)业务需要;c)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d)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现状;e)支持条件和资源现状;策划的输出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b)确定技术实现的需求;c)确定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d)确定支持条件和资源的需求;e)明确两化融合实施的职责、方法和进度等;组织应根据策划的输入和输出形成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两化融合实施有关的专家和职能的代表;组织应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进行动态控制,必要时进行更改,并对更改进行评审和批准;更改、评审、批准和必要措施应保留文件化信息;7支持总则组织应识别两化融化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所需要的内外部支持条件和资源,并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进行统筹配置、评估、维护和优化;为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的持续提供,组织应评估其适应性和有效性,并寻找改进机会;资金投入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保持、持续改进对相关资金投入与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调整,确保资金投入使用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及时性;组织应保留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文件化信息;人才保障组织应:a)确保员工理解其职责和活动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以及如何为实现新型能力目标作出贡献;b)建立、保持和改进相应机制,确保员工充分参与;c)确定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d)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帮助员工获得所需的能力;e)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绩效,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f)必要时,雇佣外部专业人员;g)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组织应保留培训、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文件化信息;设备设施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明确设备设施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统筹安排设备设施的提供、维护和升级改造,并形成文件化信息,以确保:a)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路化和职能化水平与新型能力目标相适宜;b)设备设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完整性;c)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组织应识别和评价与设备设施相关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信息资源组织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组织应建立机制,以确保:a)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b)识别、采集、获取和存储数据、信息和知识,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实效性;c)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d)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e)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信息安全组织应:a)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全员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b)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c)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实施保障;d)识别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持续性管理,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8实施与运行总则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主动管理实施与运行过程,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以确保稳定获取预期目标;组织应确保:a)实施与运行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b)实施与运行过程持续受控;c)员工充分参与;d)与供方建立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组织应制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方案应:a)明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c)确保拟打造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建立职责协同机制;d)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管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在保证总体利益的前提下,组织应确保:a)兼顾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利益;b)与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保获得优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优化过程中的冲突和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理;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技术实现组织应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应:a)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数据开发利用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根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和技术方案,管理技术获取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确保:a)必要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b)所获取的技术的有效性;c)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注: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租用等;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技术实现;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获得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必要时,对技术实现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c)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技术风险;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数据开发利用组织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对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形成共识;组织应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a)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b)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的沟通;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a)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b)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并进行评审和批准;c)在业务系统中部署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适宜时,组织应;a)利用外部的数据服务:b)开发内部的数据,为外部提供服务;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a)确保获得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b)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数据开发利用风险;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匹配与规范组织应:a)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b)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c)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d)必要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e)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组织应保留匹配性调整的文件化信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匹配调整后,组织应:a)确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制度规范;b)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沟通、确认和批准这些制度规范;运行控制适用时,组织应形成适宜的规定,确保正式运行的风险得以有效防范;组织应保留运行控制的文件化信息;9评测总则组织应策划以下方面所需的评测过程,并加以实施;a)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c)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估与诊断组织应依据GB/T23020-2013,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和报送制度,按照策划的周期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和自诊断,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标;适宜时,组织应参考GB/T23020-2013制定个性化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和诊断,寻找改进机会:a)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与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适宜性;b)新型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c)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结果;为确保评估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监视与测量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监视与测量计划,确保对至少以下方面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a)新型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b)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c)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调整后的制度规范执行过程;当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组织应保留监视与测量的文件化信息;内部审核组织应根据拟审核的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审核方案;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a)符合组织对两化融合工作以及本标准的要求;b)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a)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等的职责和要求;b)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组织应保持内部审核及其结果的文件化信息;考核组织应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相关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并纳入效绩考核体系;考核至少应包括:a)评估与诊断结果:b)监视与测量结果;c)审核结果;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反馈考核结果,并保留考核的文件化信息;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包括但不限于识别两化融合改进的机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保留管理评审的文件化信息;管理评审的输入至少应包括:a)评估与诊断结果;b)监视与测量结果;c)审核结果;d)考核结果;e)相关方反馈;f)可能影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g)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h)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i)改进建议;管理评审的输出至少应包括以下相关的决定和措施: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b)两化融合方针的变化;c)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的调整;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变化;e)支持条件和资源分配的调整;10改进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以下要求:a)评审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b)确定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原因;c)评估采取措施的需求,确保不符合不重复发生或不发生;d)制定和实施所需要的适宜措施;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组织应保留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文件化信息;持续改进组织应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考虑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审核、考核、管理评审等结果,确定并选择持续改进的需求和机会,采取适宜措施,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相互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稳定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注:持续改进可包括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简介•什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为什么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重要?主要内容1. 了解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什么是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为什么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至关重要?2. 构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数据收集和分析: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供应链相关的数据?•信息共享和协同:如何实现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自动化和智能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3. 实施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步骤和方法1)明确目标:明确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2)评估现状:评估企业的现有管理体系和技术设施,确定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和改进点。

3)确定解决方案: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合企业的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4)实施和推行: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并逐步推行数字化管理方案。

5)监控和调整:监控数字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4. 数字化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保护供应链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技术平台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支持数字化管理?•组织变革和人员培训:如何应对数字化管理对组织和人员的影响?5. 成功案例分享•利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案例分享。

结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构建和实施数字化管理体系,企业能够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简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主要内容1. 了解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快速决策、高效执行和有效协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企业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整体、协同、优化管理,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包括以下内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整体协同和优化。

这种融合管理体系应涵盖企业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流程优化、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企业应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动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二、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建设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整合、管理和优化的平台。

它应该包括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软件、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等。

这样企业便可以通过平台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透明度和协作效率,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供应链数字化运营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例如自动化仓储、智能物流、数字化协同等。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高效运作、精准控制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数字化运营更能够提高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好处有很多,例如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成本、强化竞争力、改进服务质量等。

但是数字化转型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更新换代快、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大、管理过程复杂等。

因此企业需要针对自身情况来确定转型方案,注重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

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摘要:1.什么是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构成3.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4.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5.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正文:一、什么是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工业化两种管理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构成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2.工业化管理: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3.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工业化管理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三、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工业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升竞争力: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1.制定方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两化融合的方案。

2.搭建平台: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

3.整合资源:利用工业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持续改进:根据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五、aa 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2月15日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评定管理组织 (1)3 评定机构要求 (1)4 评定人员要求 (2)5 评定管理平台 (2)6 评定程序 (3)6.1 初次评定 (3)6.1.1 受理评定申请 (3)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3)6.1.3 实施评估审核 (4)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5)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6.1.6 给出评定结论 (6)6.1.7 评定决定 (7)6.2 监督审核 (7)6.3 再评定 (8)7 评定证书 (9)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9)7.2 评定证书要求 (9)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9)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10)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10)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11)8 监督与管理 (11)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11)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11)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12)8.4 抽查与复核 (12)9 其他 (12)10 附则 (1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1 适用范围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

2 评定管理组织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

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

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

3 评定机构要求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

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规定;3)对所作出评定结论的申诉程序;4)评定机构以往开展的评定业务;5)评定机构的信用等级;6)评定机构聘用的评定人员及其信用等级。

3.6 对于违反本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业道德以及不遵守评定工作委员会管理要求的评定机构,评定工作委员会有权暂停或撤销其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的委托。

被撤销委托的机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4 评定人员要求4.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评定人员具体承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

4.2 评定人员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所执业评定机构确定的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从事评定活动,对评估审核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

4.3 评定人员不得同时在2个或者2个以上评定机构执业。

4.4 评定人员的基本条件如下:1)每3年至少参加1次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培训;2)通过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考试,且每年至少参加1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工作,否则每年均需重新通过专业考试;3)拥有3年及以上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体系等相关工作的经验,或具有等同于相关领域3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水平。

4.5 对于违反本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业道德以及不遵守评定工作委员会管理要求的评定人员,评定工作委员会有权暂停或撤销其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的委托。

被撤销委托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5 评定管理平台5.1 依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简称评定管理平台),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进行全流程管理与监督。

5.2 评定机构和评定人员需在评定管理平台进行注册,公开相关信息。

6 评定程序6.1 初次评定6.1.1 受理评定申请6.1.1.1 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简称申请企业)需在评定管理平台进行注册,选择评定机构,并提交评定申请材料。

评定申请材料包括: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申请表;2)企业营业执照等法律地位证明文件的复印件;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复印件;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及必要的程序文件等;5)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范围和边界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数据等的清单;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有效运行的证明文件;7)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8)其他与评定有关的必要文件。

6.1.1.2 评定机构对申请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认申请企业从事的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实施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且已有效运行;并根据申请企业申请的评定范围、完成评估审核所需时间及其他影响评定活动的因素,综合确定是否受理评定申请。

6.1.1.3 对于申请材料不满足6.1.1.1中要求的,评定机构可通知申请企业补充和完善,或者不受理评定申请。

6.1.1.4 对于拟受理的评定申请,评定机构应与申请企业签定书面的评定合同,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6.1.2.1 评定机构在实施评估审核前,应形成书面的评估审核计划,由申请企业确认,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评估审核计划的内容至少包括:评估审核计划名称和编号、评估审核目的、评估审核范围、评估审核任务、评估审核时间、评估审核组成员、评估审核组组长、评估审核日程安排等。

6.1.2.2 评估审核时间应合理充分,以确保评估审核的完整有效。

6.1.2.3 评估审核组应根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范围所覆盖的专业领域选择具备相关能力的评定人员和技术专家。

每个评估审核组应至少包含一名专职评定人员,评估审核组中的评定人员承担评估审核责任。

6.1.2.4 现场评估审核应安排在评估审核范围覆盖的业务活动处于正常运行阶段,以使现场评估审核活动能够观察到业务活动的运行情况。

6.1.3 实施评估审核6.1.3.1 开展第一阶段评估审核6.1.3.1.1 第一阶段评估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判断申请企业是否建立和实施了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制度,重点评估审核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标准的符合性。

6.1.3.1.2 第一阶段评估审核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1)评估审核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是否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并初步确认申请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与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相一致;2)评估审核申请企业理解和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情况,特别是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素、过程、目标、运行机制及其关键绩效的识别情况;3)评估审核申请企业是否围绕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确定了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并确定了两化融合目标;4)确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以及该范围是否与申请企业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相一致;5)确认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已实施运行、是否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6)结合两化融合目标,并围绕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及数据四个基本要素,以及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四个管理域,识别对两化融合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点,作为策划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重要输入;7)结合识别的第二阶段重要评估审核点,审核第二阶段评估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与申请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确定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实施的可行性,并商定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详细安排。

6.1.3.1.3 第一阶段的评估审核活动,原则上应在申请企业现场进行。

6.1.3.1.4 评定人员应该将第一阶段评估审核情况形成文件,告知申请企业,并将文件及相关材料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第一阶段评估审核和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应安排适宜的间隔时间,使申请企业有充分的时间解决第一阶段评估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6.1.3.2 开展第二阶段评估审核6.1.3.2.1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围绕申请企业所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判断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6.1.3.2.2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至少应覆盖以下内容:1)围绕所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申请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及证据;2)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对绩效进行的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以及所获取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的情况;3)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过程的执行控制情况;4)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情况;5)规范性要求、方针、绩效目标和指标、适用的法律要求、职责、人员能力、运作、程序、绩效数据和内部审核发现及结论之间的联系。

6.1.3.2.3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应在申请企业现场进行。

6.1.3.3 发生以下情况时,评估审核组应中止评估审核,并向评定机构报告:1)申请企业对评估审核活动不予配合,评估审核活动无法进行;2)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重大缺陷,不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要求;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不符合申请企业实际运行情况;4)发现申请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5)其他导致评估审核程序无法完成的情况。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6.1.4.1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结束后,评估审核组应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评估审核活动形成书面的评估审核报告。

评估审核报告由评估审核组组长组织编写并签字确认。

评估审核报告应准确、简明和清晰地描述评估审核活动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1)评定机构;2)申请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及其管理者代表;3)评估审核类型(例如初次、监督或再评定);4)评估审核准则;5)评估审核目的;6)评估审核范围;7)评估审核组组长、评估审核组成员及任何与评估审核组同行的人员;8)评估审核活动的实施日期和地点;9)与评估审核类型的要求一致的评估审核证据、评估审核发现和评估审核结论;10)已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和任何未解决的问题。

6.1.4.2 评估审核报告应附必要的用于证明相关事实的证据或记录,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6.1.4.3 评定机构应将评估审核报告的副本送交申请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